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1

>> 基于SWOT分析的湘潭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研究 煤化工产品深加工工艺现状及发展方向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深加工,开发农产品“黄金效益” 农产品深加工的“蓝海”之路 农产品深加工是“强农”之本 热带农产品:何时就地深加工?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现状和建议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思路与措施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对策分析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芒果深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分析研究 关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哈尔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关于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研究 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取得良好成果 沂蒙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国产化的民族产业思索 农产品趋势明朗:种植重科技 深加工重养生 浦东农产品深加工崭露头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俞云.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师,2008(1):284-286.

[8]中安在线.滁州市优势产业[EB/OL].http:///qmt/system/2010/09/03/003348028.shtml.

[9]乔博.开封杞县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06(6):15.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2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仅是在新形势下治理“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化,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因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工作—农村干部的事、农民自己的事及农业部门的事。事实上,农村工作只是社会大系统的部分工作,农村和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地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洪流之中,“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各行各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要促使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

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之一就是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农村城市社会发展失调。因而,新农村建设是基于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城乡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与农村是人类社会的不同表现形态,二者互为市场,相辅相成—农村发展好了,不仅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原辅资料,为城市发展输送更多的建设者(如农民工等),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城市得到了有效发展不仅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各种服务,而且将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而且是实现城乡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理性选择。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农村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就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及其建设放在基础地位,把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和最终体现,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结合,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一致的目标,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根本目标。

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模式

基于农村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状况的差异,各农村地区在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时就应在有效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时)制宜、统筹兼顾”,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同中求异”。因此,各农村地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其不同地方和区域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现实状况(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积极探索并实践符合当地客观状况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允许农村地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要基于其“起点差异、进程快慢、水平高低、方式各异、模式不同”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

农村经济不能简单等同于农业经济

调查表明,一些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首要地位,不仅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实现农民增收,合理引导城乡产业布局及其发展,这本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但却误把农村经济等同于农业经济,从而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顺利开展。事实上,农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农村经济除了第一产业的农业外,第二、第三产业也应涵盖其中,只是从整体上讲“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来建立现代农业,而且要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劳务输出等),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使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就显得甚为必要和迫切,这不仅是农村社会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是加快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农村教育不仅仅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同时,基于职业教育内容(农业使用技能及第二、三产业技能),农村教育要“三教”有机结合,以实现“三教的有机统一”,这是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从而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当然,成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指农民自身,还应包括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及技术人员,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战略决策,给“三农问题”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治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调查表明:目前的三农问题“不只是农业经济和农民负担问题,还是与集体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社会组织的解体”(周建明,《建立发展的社会纬度》,2007),这一点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建立并完善与集体经济相应功能相对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村中介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势在必行。同时,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足够的、适合的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加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其现实依据是“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不断深化和现代科技及社会不断进步的客观事实。生存环境一旦变化,与此相应的一切文化都要发生变迁和调适,这是的一个基本观点。因此,“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及其发展目标,需要构建相应的制度框架,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复杂的大环境”(陆益龙,《新农村建设的制度需求与供给》,2007),这是新农村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体等领域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制度创新及其变迁。就目前农村地区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以下几种制度的改革及创新:农村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及流转制度;公共财政制度;不合理的农业价格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当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而且要“因地(时)制宜、以点带面、突出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虽然是以恩施州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为个案提炼的,也许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局限性,但仍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国农村地区在具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时,要基于战略的高度把上述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同时,还应结合当地“三农问题”自身特征和实际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惟其如此,我国农村社会才能在新形势下按照“新方法、新思路、新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在实处,让人民满意。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3

关键词:玛纳斯县;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63-02

三农问题一直是事关中国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农村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农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全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土地问题历来就是研究三农的重中之重。对农民来说,土地又是其最大的社会保障。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适当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流转就成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为例,探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玛纳斯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具体对策。在全疆范围内,玛纳斯县的土地流转工作较具有代表性,本文选择昌吉州玛纳斯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五个乡镇作为调研样本对农户进行随机调研。这五个乡镇是:乐土驿镇、包家店镇、北五岔乡、兰州湾乡和凉州户乡。本次调研采取一对一问答形式,实际采访378个农户,得到369份有效问卷。

一、调查问卷分析

1.样本家庭基本情况。在回收到369份有效农户调研问卷中,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玛纳斯县有效调查样本家庭基本情况汇总表

续表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

2.农户参与流转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369份样本农户问卷中,有272户参与土地流转,占调研农户比例的74%,未流转的农户仅有26%。这说明近年来玛纳斯县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土地流转已得到大多数农户的认可(见表2)。

表2 玛纳斯县样本农户农用地流转比例汇总表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

3.农户土地流转情况。从转出情况来看,只有7%左右的农户转出土地面积在5亩以下;从转入情况来看,超过63%的农户转入土地面积在30亩以上。数据表明玛纳斯县农村农用地流转市场是比较活跃的(见表3)。

表3 玛纳斯县样本农户农用地流转情况汇总表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

二、当前玛纳斯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的形成,不仅需要土地流转市场的完善,需要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一系列土地价格评估体系。在调研中发现,玛纳斯县土地流转过程中,有关的土地估价、土地测量、土地信用以及土地流转合同制度不健全。从玛纳斯县近几年土地流转中可以发现,其价格基本是农户交易双方随意定价。这种随意定价存在种种弊端:一方面,这类的价格不是真正土地市场价值的反应,当然也就无法完全体现土地流转的真正价格;另一方面,参与流转土地的价值与价格的不匹配,使土地资源在流转中很难得到合理配置,难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能有效调动参与流转农户的积极性,对土地流转的长期性以及地力保护不利。不完善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成为制约玛纳斯县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2.土地流转缺乏公共协调服务组织。近几年,玛纳斯县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与土地流转规模不断上升相比,公共协调服务组合还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国家相关土地法律规定,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其土地流转行为由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管理。但是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户之间所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大多没有向当地农经部门登记备案,口头协议大量存在。这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处在不稳定状态,给农村土地关系带来隐患。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农户独立承担着生产中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自然灾害以及各种意外事故等等。农户靠自己的力量抵挡这些风险,当风险超出农户自身化解极限时,他们将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甚至因风险而重返贫困。此时,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社会保障的功能就显现出来。因为土地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因此农户一般将其视为守护生存的底线,即使其他的工作能够带来丰厚的收入,然而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时,农民不会轻易把土地流转出去。因此,社会保障程度完善与否也成为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在玛纳斯县调研中发现,农民对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与度都很高,调查对象中有96%的农户都参加了新农保,有部分农户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但是对养老保险的支付额度,普遍认为不高。相信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民对土地养老的功能会越来越淡化,到那时农户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率会有新的突破。

三、加快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对策

1.加强土地流转宣传工作,引导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农业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好,让农户了解到土地流转的好处,要让农民群众知道,土地流转有利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鼓励农户以多种方式参与土地流转。同时政府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2.做好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全面推行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完善流转合同管理审查备案机制,促进建立长久、稳定、规范的土地流转关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实现矛盾处理法制化、规范化。

3.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切实做好流转服务工作,完善土地流转咨询政策,规范土地纠纷处理程序,建立和规范土地审批与管理制度。

4.多方面保障农村土地稳定流转。要把农村劳动力专业工作制度化,常抓不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加大农民技术素质和就业培训,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逐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生存依赖,保障农村土地稳定流转。

参考文献:

[1] 蒲春玲,张乐杰,等.新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流转模式及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45-58.

[2] 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92-195.

[3]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6.

[4] 张照新,张海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4

[关键词] 农村体育 发展现状 思考分析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的关键因素,农民问题是三农的关键,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极大的作用,而农村体育的开展能够极大促进农民的身心健康,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体育的特点

1.季节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它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忙时从事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农闲时节则组织一些全民锻炼、体育竞赛等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灵活性。当今农业现代化的推广,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农村体育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既有个人组织的也有群体组织的,既有传统的民族项目,又有现代的新兴体育项目,既有五六十岁老年人参加的活动项目又有一二十岁青年人喜欢的项目,从而为参与者提供多种选择。

3.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农业人口分布广,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南方农村的赛龙舟,北方农村的扭秧歌、蹬高跷,西北游牧民族的赛马、摔跤,各种项目趣味十足,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风情。

二、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不同地方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总体来说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明显强于西北地区。但是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1.体育经费投入很少,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经费投入的多少一般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财政收入多少直接关系着体育事业的投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是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开展体育运动的。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

2.农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观念落后,体育意识存在偏差

当前,农村仍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地区,这除了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外,缺乏体育锻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农民,包括一部分干部都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没病就是健康”,缺乏对健康的认识。

表1 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看法比较

非常有必要有必要关系不大没必要

城镇(%)5035105

乡村(%)5155030

3.缺乏必要的社会健身指导,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匮乏,且都在大城市或大学任职,甚至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体育老师。体育与健康的宣传严重滞后。多数农民受教育缺乏的影响,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加上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基础薄弱,没有健身指导,也没有关于群众体育的宣传及组织的缺乏,对体育的认识太少,认为体育就是“跑得快”、“跳得高”,与自己无关,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是不知道。

三、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

1.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科学发展观

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业,所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应当引起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体育发展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把体育事业纳入每年的经济计划,成立有干部分管的体育领导小组,每年拨出专款有计划的在农村逐步建设一些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积极引导一些当地的乡镇企业在体育设施上进行投资,在农村现有体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利用好农村学校设施和场地对推动农村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据调查,体育锻炼率随着文化程度增长而增加,城市居民锻炼率明显高于农村,农村地区的教育程度已经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提高农村教育迫在眉睫,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强调今年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中央财政今年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其中三农教育为预算重点。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力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三农教育方面的支出,这一切都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农村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指导

可通过分期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动员体育院校学生到农村进行义务教育等途径,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广告、标语口号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群众体育,促进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举办以乡镇为单位的具有农民特色的运动会,及农民喜欢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等,深层次挖掘影响农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原因,转变观念,培养农民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结语

农村体育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增进农民的身心健康,抓住2008奥运会这一契机,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促进我国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国家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学,1992.

[3]王君.关于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4]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4).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5

【关键词】农业保险 问题探析

一、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保险在减少农民损失,加强对农民的补偿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不管是农业的投保比例还是对农业损失给予的补偿却不太乐观,在农业保险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

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周期长,面临的灾害无法准确预测,加之我国的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决定了农业生产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从商业保险公司来看,农业保险是一个低收益的险种,农业保费收入与支付的保险赔偿相比,其赔付率之高在所有保险位居前列,部分地方甚至入不敷出,农业保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其目的是盈利,而农业保险的这种状态的存在使得保险公司不想作为,同时也不想过多的去宣传农业保险,加之农民的投保意识差,使得农业保险的发展之路充满坎坷。

(二)政府的支持力度依然有待加强

农业保险是一个高赔偿的险种,如果纯粹靠商业运作,其发展将面临着重大的困难。从我国农民能够旱涝保小康的思想出发,在对农业保险的投入上,仅仅依靠农民自身去投保,保险公司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显然不足以推进农业保险的进步。在目前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也可以就农业保险加大支持力度。

(三)农民的保险意识需要加强,道德风险难于控制

中国人的自然经济意识强烈,几千年以来,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农民的思想,其对风险的意识也非常淡薄,在部分落后地区,农民自身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更不会去参保。在我国一些发达的东部地区,虽然农民能够认识到农业保险的作用,但分不清农业保险的拥有范围和界定,也就谈不上农业保险中的道德诚信,连带作物索赔与受灾索赔的问题时有发生,困扰着保险公司的经营工作,严重的影响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四)保险专业的人才少,业务素质低下

在我国,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人才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而留守在农村或主动去农村工作的人才较少。在农业保险的业务中,不仅需要既对三农问题非常了解的业务人员,还需要懂得保险的人才。同时,在农村,这些人才还得会进行宣传教育,在充分了解农民的心里状况下,能够在国家保险政策的范围内向农民讲解清楚保险的内涵。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保险队伍,农业保险的开展得到长足进步就没有根本的保证。

(五)法律的依据支持需要加强

我国的农业保险总体来说设立时间较短,从1982年开始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我国恢复了农业保险的业务。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律在逐步完善之中,相关的法律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保障。但是对农业保险的具体法律依然没有,只是将农业保险的内容体现于《保险法》以及《农业法》中,在这两法中,虽然对农业保险给予了一定的规定,但是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专门性规定,也没有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性质,使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由于法律条文规定不明确,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动作不规范的特点,在没有相关法律约束的前提下,道德是农业保险的底线,达不到既定目标。

二、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建议

虽然农业保险的推行为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带来了贡献,特别是为保障农民的利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依然需要加强。对此,我们有以下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建设

中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农业保险法规,为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也要保护保险的经营者保险公司的权利,要对农业保险进行专门的立法,且立法的形式是以《农业保险法》命名的专门性法律,在地位上要与现行的《保险法》相并列,不能成为《保险法》的附属。在此法律中,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内容。

(二)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资金投入

农业是一国的基础,中国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迈入现代化。对农业实施政策性的保险并给予财政的支持,是解决好农业保险的一个有效办法。政府给予农业保险是世界上的通行作法,我国也要充分利用这一规则,保护好中国的农业,也是对我国经济的有力支撑。在财政的支持上,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直接为农业生产进行投保。二是提供部分保费补贴,这种方式应该予以广泛推行,为保证我国的农业生产的自主性,培育农民的良好生产意识,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保险投入,另一方面也会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三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农业保险的认识

农业保险面对的对象是农民,虽然现在我国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与保险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依然要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的不平衡,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受到限制,农民对农业的保险仍不熟悉。为了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正确认识,有必要通过一些载体与事例对农民加以宣传与引导,如开展电视、广播、专业的保险讲座等多种方式加以介绍,从而使农民了解农业保险,增强保险意识,提高其投保的主动性。

(四)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

农业保险一方面是农民不愿投保,但是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对农业保险兴趣不高。从保险公司出发,农业保险是一个高风险的险种,赔付率高。目前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因而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制定农业保险的一些新模式,分散及减少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

三农问题及对策与建议范文6

国外称之为“技术大学”的高职本科教育,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亟待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层次。目前,发展我国的高职本科势在必行。首先,是国际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其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再次,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最后,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发展高职本科的建议是:(1)突出高职专科主体;(2)形成“双线制”的结构;(3)构筑立交双向贯通;(4)创设高职本科制度;(5)开展高职本科试点;(6)升格少量优秀高职;(7)改造传统本科院校;(8)办好本科二级学院(高职);(9)完善国民教育体系;(10)创新“职业学位”制度。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三十六期顾坤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是理性选择》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促进大学生“能”与“德”统一,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二是进一步突破“跟踪、模仿”的旧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模式。其次,要落实两个“每一”:一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健康成长,志存高远,成才成功;二是使每一所大学都内涵深厚,特色明显,优势坚挺。再次,要加强三个“推进”:一是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结合;二是推进高等教育与各类教育高度衔接;三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最后,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教育服务社会;三是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四是坚持教育改革创新。

摘自《江苏高教》2011年第一期王煌《质量内涵: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尺》

关于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

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有六大功能,每项功能可转化为若干个具体任务。一是改善沟通,具体任务为:(1)提供热点政策讨论平台;(2)界定统一的职业指导服务概念;(3)开发共用共享的职业指导术语。二是鼓励合作,具体任务为:(1)鼓励跨机构跨部门在具体活动中的协调合作;(2)在跨机构跨部门的问题上采取横向融合战略。三是明确公民需求,具体任务为:(1)明晰现有的服务状况,确认供应机构不足的部分;(2)管理客户群反馈意见,研究公众使用咨询情况;(3)开发公民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框架。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具体任务为:(1)制定质量标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2)开发职业能力框架,实施职业指导师认证计划。五是引导政策制定,具体任务为:(1)调整终身指导,提供机构的制度结构和发展战略;(2)明确终身指导是国家制定学习、就业、社会共荣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寻求政策支持,填补现有终身指导的供给不足。六是国际合作收益,具体任务为:(1)在欧盟终身指导政策论坛上支持各国参与;(2)在国际政策研讨会中支持各国参与;(3)传播各国独树一帜、行之有效的做法。

摘自《职教通讯》2010年第十二期郑静姝《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综述》

关于职业教育的三的作用

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现阶段职业教育有以下三大作用:(1)职业教育可促进创业创新,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职业教育立足高中端创业,可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2)职业教育与产业耦合,可不断促进产业替代与升级。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训,能够与产业升级、产业调整相适应,为纵向的产业升级、横向的产业装备调整提供高质量的具有专业技能或技术的职业人。(3)职业教育可使人不断融入主流社会,完成生产力转移。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浓缩与转移,一方面可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老三农问题及“农民工、失地农民、村落消亡”新三农问题的出路,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一期许正中《职业教育的三大作用》

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枯竭”的概念,1981年,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枯竭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国内的研究者认为,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可称为心理枯竭。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客观原因是:(1)高校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2)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与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高期待的矛盾;(3)高标准的专业要求与缺乏专业支持的矛盾;(4)心理咨询师的高付出与低回报的矛盾。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主观原因是:(1)专业成长不足,专业知识不足;(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征;(3)自我期望过高。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对策,一是环境和组织对策:以规章制度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二是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对策: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人格修炼;把握好心理咨询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三期邵昌玉,周宏《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