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实践教学 资源管理 管理方法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资源管理这部分内容是典型的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从方法上看,就是从生活现象着眼,逐步向资源管理的目的、方法、特点与价值深入;从过程上看,就是从个人信息管理着手,逐步向数据库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深入。然而,信息管理的概念过于宽泛,使得从方法上或从过程上都不容易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方法脱离过程之外的现象,甚至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清计算机资源管理教学的脉络,寻找更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线索。

一、弄懂“资源管理”概念,使“管理方法”有的放矢。

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方法常常是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前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能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合理性。这里产生了几个连环式的疑惑,即信息资源管理到底是指哪些信息活动?计算机资源管理的方法到底有哪些?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先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有一个校准。很明显,在不同角度上“管理”的表现是很不相同的。例如,从技术手段的层面上,我们管理是使用人工还是机器?在信息处理层面上,我们是使用分类还是排序?这两个问题在课标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即便从其中的举例“个人藏书、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因特网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都需要管理”来看,管理的概念是什么仍然是不明确的。

现行的教材基本上都遵照了课标的“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的教学建议,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概述时采取了实践活动模式,把这个难题转嫁给了学生。学生是可以从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事例来调查,可是到底要他们调查什么?教材大都没有很明确的限定。即便用“管理活动”、“管理目的”、“管理方法”等调查项目来加以引导,但是仍然明确不了管理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因此管理方法也是模糊不清的。

通过教学实验,我们认为对管理的概念限定在技术手段还是更适合“方法”教学的,也更能与后面的环节相一致。至于大多数的教材侧重在信息处理层面,也无可厚非,只是分类、筛选、排序、标准化这些概念超出“技术”较远,甚至与计算机技术相关性不明显,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比如,图书馆管理,我们让学生去了解比较详细的图书管理过程,了解采购、编目、上架等环节虽然在实践上是有益的,但是对学生理解信息管理的方法,对探索使用计算机管理图书的高效并没有更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让学生体验怎么样寻找一本珍贵的图书,通过登记簿和计算机技术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查阅,是否更能体会到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技术特点,更能体验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区别?是否能离技术学科本位更近一些,离情报学等行业本位更远一些?

如果我们把管理的概念用管理技术作为标尺,我们能很轻易地解析出“方法”就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方法,而不是更宽泛地提高管理质量。例如,在管理音像资料时使用网络共享文件夹或视频点播系统的数字化管理方法,其组织、分类、存储、检索的技术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相反的,如果我们在信息处理层面上转圈,过度重视如何对科目进行分类、编目等“行业”细节上,管理“方法”就泛滥了,我们的学习就会严重偏离目标。

二、剔除知识重复,让教学过程和教学思路更明朗。

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相似的内容反复地出现。当然,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就是数据管理,并且我们知道除去个人的一些文件、图文声像等资源类信息之外,我们更多时候是在关注没有直接表象的信息――数据表格。学生在调查时可能使用了数据表格,教师在讲解数据关系、数据分类、数据标准化等问题时也使用了相同的数据表格,在认识数据库时又要面对相同的数据表格。从头至尾,如“吴发概男15岁”这样的数据会出现在各个时候,很容易给师生带来思路上的混乱。

其实,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很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使用现代计算机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从构造数据化模型、相关的数据采集、采集后的数据分类处理与存储到检索机制的建立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尽量避免回到以前“零起点”的老路上去,非要先讲一个通用的数据模型,后面还要从头开始学习字段、记录,总在一些数据库基础知识上绕来绕去。毕竟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子表格,即便没学电子表格,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结构与我们用纸上画的表格又有什么不同呢?至少,表格如何把事物的属性数据化,把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等这些都是已经早应在语文、数学课上学过了的。我们让学生了解这些是如何“搬”进计算机的就行了。何必不放心地反复把这些常识作为庞大的知识重复教学呢?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常识使管理过程模糊化了。

从过程上,我们就只对着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管理这一条线索精简知识,让学生轻易搞清楚如何使用计算机把信息高效地管理起来,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上如何提高准确程度、存取速度、检索效率。如此教学可使“过程”的特点就更明朗,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三、直面数据库的主要特点,体现数据库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剖析一个典型的数据库,这是我们在进行信息管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前,我们对数据库中提供的数据量过小,只是对数据库的创建、组织、检索、统计等技术点进行训练,并不能体现出数据库的必要性和高效性。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大家取得了共识,大都能利用比较典型的、内容比较丰富的数据库进行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教材采取的剖析案例却有失针对性,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如果我们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数据库,每部分地去介绍其概念、结构、关系,这是不是“剖析”的意图呢?当然不是。这样学生仍然是坐着白听大道理,亲手做时仍然茫然无助。课标中是这样说的:“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非常明确,课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而不是数据库概念和数据库系统。所以,我们在剖析时要对准数据库的核心的结构与功能,直面数据库的主要特点。例如,我们可以不过多地分析表间关系这样的内容与内容的关系,这是行业内容而非技术内容。我们去分析输入窗体与表的关系、查询表单与表的关系,这样的技术与内容的关系,让学生更容易知道数据库是一个数据与用户的桥梁,是组织数据的技术平台。又如,我们可以不去过多地分析查询的逻辑技巧,而是去分析排序、过滤等不同的查询技术在数据库中的优势特点,让学生更容易地体验到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管理的价值。

另外,不少教材在讲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性时,大都例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啤酒与尿布”的案例,用以说明信息管理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新信息。但是,我们发现在对此例的分析中大都忽略了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论述。即这个事例是怎样体现出技术魅力的?这个例子虽然对行业管理上很有意义,但是对管理技术上却意义不大。实际上,数据挖掘的例子并不少见,股市分析这样的例子更有针对性。每天盯着股市变化信息的股民们不正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挖掘大军?他们不正是利用信息挖掘在进行着金钱挖掘的吗?当然,挖掘并不一定总是成功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关注的应是计算机股市软件通过数据库技术实时进行数据采集、分类、存储、计算、分析、绘图,等等,甚至还能进行决策建议。

所以,我们在剖析数据库时要剖析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要剖析它高效的优势,让数据库的独特价值更加彰显,而不能仅仅盯着“电子表格”的一些表层现象。只要对准了数据库的核心去剖析,就能更加体现数据库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建议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时按下面三条线索来实施。

第一条线索:体验信息资源管理。

从身边的资源管理调查做起,以技术体验为主线。例如,以通过对现代化图书馆的读者、管理员进行访谈,亲身考察体验计算机为图书管理带来的变革性管理为主,而不是以考察传统管理为主。

第二条线索:尝试信息资源管理。

对自己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主要包括管理需求、信息内容、管理方式、采用技术、管理过程等。例如,建立自己的通讯录,可借助电子表格、数据库或专用通讯录软件完成,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环节进行尝试。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民办院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就业能力需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更是才刚刚起步,有着关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专业人才的市场供给量不断增大,但是目前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与现实之间仍有差距。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专业学生具有超群的职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1、分析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分析的依据。具有坚实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从事各种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人才。从该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信管专业培养两方面的人才:一是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二是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而作为民办应用型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见图1调查问卷题目之一。

图1 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调查问卷

2001年国家出台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涉及6大职业功能模块, 包括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和信息系统运作。这6个功能模块同样可以概括为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

2、能力结构

不同层次的信息人才要求具备不同的能力, 基于上述讨论, 对信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分析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所谓信息管理, 就是人类为了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信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信息资源的形成阶段, 以信息的产生、记录、传播、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等活动为特征; 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 以检索、传递、吸收、分析、选择、评价、利用等活动为特征。据此, 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调研能力,能够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企业内外信息化需求, 企业内信息化的建设条件进行调研, 并提出企业信息化规划报告;信息采集能力, 能够设计信息采集内容体系, 确定信息采集的内容, 设计信息采集方式, 并有效组织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处理能力, 能够将信息采集的内容合理分类, 进行信息筛选、综合、排序, 设计信息传输、存储方式; 信息利用能力, 至少掌握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表格、图形等易于交流的方式呈现。

然后分析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包括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5个阶段。因此, 该方面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能够进行管理业务的调查和分析, 同时至少熟悉一个相关主流应用系统的构成模块, 了解应用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需求。能够设计满足业务需求的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 编写系统分析设计报告。信息技术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主流开发环境及数据库系统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编制和测试工作。项目管理能力, 理解业务需求、制订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风险、进行项目的正确评价等。

3、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

(1)信息搜集分析能力

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搜集、信心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和信息传达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很强的观察判断力,快速准确的确定和获得实际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文献资料,并能正确的进行信息整理和信息分析。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将自己搜集整理分析的成果传达出去,事项信息共享,实际上,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信息平台应用能力

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系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管理人才的重要标志。这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能力要求,所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掌握常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掌握安装、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具备相关行业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能力,并可以对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基本的监管和维护。

(3)信息技术研发能力

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是一项技术和实践水平要求较高的能力。只有少部分的岗位需要具备这项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从事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集成,以及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统筹维护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项能力的具备可以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有机会直接进入较高领域参加工作。

(4)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首先,一部分信管人才将来要从事于与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从事于技术性工作的那部分人员来讲,只有各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做,团队合作和相互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重要。

(5)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专业培养的重点,也是部分用人单位看重的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远大发展目标的学生来讲,管理和决策能力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这项能力的实践性极强,平且要求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经验做铺垫,因此单单靠学校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在实践工作之中慢慢的锻炼形成。信管专业人才如果要从事于高层的企业管理或参与战略决策,必须在此项能力的锻炼上投入极大地精力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进而影响到继续深造和实际工作。这些都急需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寻求解决之道。

4、有关专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获得社会上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多方合作,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上讲,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了解其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去向。社会各界要努力的为专业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弥补现阶段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缺陷,扩大专业影响,促进专业进步。

第二,学校方面,应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加强各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条件,努力增加实战机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

第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看,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必须了解自身的专业特点,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以及良好的职业规划。本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主要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通信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因此专业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可以做多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劣势,那就是先比之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不够扎实深入。

因此,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应该竟可能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2011(3)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档案学硕士;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25-03

目前,我国多数档案学硕士生培养单位采取三年制或两年制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仍然以理论课为主,不仅不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级人才,更加不利于学生就业。基于此,本文从就业角度审视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社会需求的方向创新现有课程体系,以确保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在所需的领域一展所长。

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及专业需求

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档案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文件中心;以及档案行政机构。研究生思想已经成熟,能够独立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学习目标明确,除了个别预想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即时就业。就档案学专业硕士而言,其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考取公务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将考取公务员视为最为稳妥的就业机会,公务员录取范围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工作人员均可依条件选择报考单位,对于档案专业的学生来说,可选择国家级、省级档案行政机构,各级政府机关、党政机构、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公职人员,也可报考个别机构文职类公职人员。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考取相关档案管理岗位不失为上乘选择。档案管理方向公务员,除了应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必须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严守党和国家各项机密,并要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尤其是《宪法》、《档案法》、《保密法》、《信息法》等涉及自身工作的法律条文,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档案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党和国家重要机密的使命,因此,公务礼仪、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也是档案学专业学生必须通晓的课程。

(二)考取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考试不同于公务员考试,目前尚无全国、全省、市统一招考的形式,事业单位考试由用人单位委托各省、地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所属的人事考试中心组织报名、考试、录用等相关事宜。事业单位具备立档单位的条件,因此,大部分事业单位设有管理档案的组织部门或文书部门,各单位根据每年的人事需求提交用人计划,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除了报考要求硕士学历的服务机构,更多的去向选择为高校档案馆及研究机构。此类毕业生不仅要求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要通晓文书学、秘书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高校档案馆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能独立承担一定量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提升高校档案馆及科研机构在档案专业领域的地位与价值。

(三)应聘到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相关部门

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应聘企业的人数并不多,且基于营利的目的,企业档案人员多归办公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其他组织机构包括文件中心、数据处理部门等。对于应聘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学生而言,要全面掌握日常办公、人力资源、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将潜力发挥至最高点。换言之,企业更需要年轻、有活力的工作人员,或是经验颇多、根基稳定的人员,这些硬件要求成为阻碍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谋发展的重大阻力。若想涉足企业的学生必须先稳定自己的思想,为自己规划一份长远的计划书,分阶段、分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免遭受残酷的市场竞争的打击。

二、现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已有28所大学设立了档案专业硕士点。我国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呈现区域广、院系设置多样化、研究方向多元化、研究内容体系化等特点,各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虽有所不同,但均是朝着深度与广度并重的方向发展。下表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表: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

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

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

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三、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有学者明确指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方式方法,提出档案学教育应在探索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在实践中协调的原则。并指出,应按照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确立“以独立为本,融合为用”的专业发展思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笔者认为,根据社会需求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并非将原有课程体系,而是更好地将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共同发展。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就业,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困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另一因素,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工作很难融合,特别是对待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显得手足无措,致使档案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国外档案学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将实习与实地调研纳入到学分管理下,占8-12学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国外对于讲授档案学纯粹理论的课程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国档案学本科生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会接受院系安排参加实习,提交实习报告,而硕士研究生则缺少实习的机会。从生源来看,档案学硕士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生,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没有实践经历,无法系统化地学习理论知识,更不可能将所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档案机构组织联合教学,增加档案学硕士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使得在校生能够提前积攒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技能,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基础。

同时,实地调研课程也应纳入学分管理中,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理应在研究生期间培养,当时代主题日益彰显的背景下,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却显得毫无新意,最大的原因便是缺少实践经历以及能反映论文可用性的实践数据。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学生能力锻炼、还是独立研究能力培养、或是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说,实地调研都关系着学生能否在毕业之时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毕业论文,甚至关乎学生日后的发展前途。

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带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重要趋势,社会需求是提升档案学硕士就业率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部门,培育出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授知识的平台,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日后发展取向,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发展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主动做出调整,结合国内外知名学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势,为培养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您好!我叫XX,我是XX财经学院的经济信息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性格开朗、乐观大方、坚强自信、勤奋好学,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求我们学习和掌握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几年的大学生涯,铸就了我的学识与自信。我刻苦学习,力求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用VF、C语言、SQL-Server、JAVA和VisualBasic等软件进行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熟悉ERP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企业运行流程和业务流程;还通过对Linux系统管理的学习,掌握了Linux系统安装、基本操作和常规命令的使用。除此之外,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应用FlashMX、DreamweaverMX、FrontPage制作个人网站及Flas设计、会用Photoshop、CorelDraw进行平面设计、应用AutoCAD绘制装饰图、能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还自修了会计专业,并具有比较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

我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能较快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到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在校期间每逢假期,争取机会到XX公司实习,通过做销售技术工作、参与计算机网络组建和综合布线工程等,对各种硬件和软件很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对PC机进行组装与维护。掌握了计算机各种硬件及网络产品的性能及应用,还能进行网络调试,并使我对综合布线工作上的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公司,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深信在今后的锻炼中,积极、乐观、务实的我会很快地容纳于这个大集体中!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1.加强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就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主要职能是指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拓宽视野;协助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发展趋势,方便快捷地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为保证该目的的实现,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应具有与图书情报相关专业的用户指导、基础知识、信息整理、技术知识、参考咨询和用户服务、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以及行政管理等知识。

2.加强培训图书管理员的思想素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员是部分教师退休之后安排到图书馆,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则是从社会招聘,或从其他行业与单位招聘或者借调而来,这种情况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人员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要不断提高图书管理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培训员工的思想素质与工作能力,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其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为其开展“图书连连看达人比赛”等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心理教育,使馆员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很强的热心和耐心,最重要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3.能够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

由于图书馆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数据库,高职院校的所有学科都包含在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管理人员有必要熟悉一些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与信息背景,这样就容易方便学生在查找图书或者图书管理员在收集管理图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收藏有比较丰富的外语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管理人员有必要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了解外语资源的内容,从而进行有效的信息和知识的转化,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

4.加强培养图书馆员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和科技知识不断进步,在各行各业都引入了计算机作为人力的最佳辅助工具,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还有图书查阅等功能的电子索引,从而便于图书的查找和登记,但是,计算机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力,只有将两者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作为图书馆管理员,必须适应当前的网络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共享成为主要的形式。积极开展与其他图书馆的交流沟通,根据不同院校的办学特点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建立并完善资源保障体系,(1)要注重确立和发展自身的优势项目,不断调整与改善图书馆内的信息网络,增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效和多样化。(2)图书馆应该积极加强馆际图书合作共享,同时注意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维护和扩展,最终实现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其次,图书馆管理员需转变自身职能,实现角色之间的转变,不断充实图书馆内部资源数据库,要尽全力获取社会上一切有用的知识资源,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学生,创建资源分享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系统中来。最后,图书馆管理员应加强培训计算机知识。

5.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知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并不是单一的信息情报专业人才。掌握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可分为低层次的基础性、高层次的专业性、通用性信息素质教育以及研究性信息素质教育等。这就要求相关的图书管理工作者能够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出发,通过从低层次、高层次和通用性等几个方面来完善与发展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与服务意识,更好地胜任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二、结语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1 引言

图书馆、师资力量和实验设施等通常被称作是支撑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三大支柱,但是事实上,图书馆建设却并没有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普遍存在资金投入相对较少、馆社落后、人员素质差、人员配置不合理以及收入少等问题,图书馆在当前高校发展中的地位极其低下。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到来,使得图书馆建设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及时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人员配置,优化和调整馆内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推动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步伐,从而满足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提升图书馆的校园地位。

2 图书馆在当前高校发展中的基本现状

当前,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其工作人员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从事机械劳动的、内容简单的“教辅人员”。而且,明明是同一种级别、同种学历以及同种职称,只是工作性质的不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津贴待遇就远远低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而且在评定职称过程中,为图书馆人员发放的高级指标数量也极少,在资格审查方面也要比其他老师较为严格,经常会让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一种不管再怎么认真工作和努力,也不会得到公平的对待,逐渐形成一种自卑、求闲、无奈的心理,从而降低了对图书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不仅会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发展和提升,同时还会影响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更不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1]。

3 提升?D书馆在高校发展中地位的有效策略

3.1 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高校图书馆经常会被看做是一个养老部门,使得馆内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一,而且在学历、年龄以及职称方面的安排也极为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降低了在高校的地位。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尽可能的提升馆内工作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为图书馆树立一种新的形象。在招聘新人时,应该对应聘人员的特长和专业进行全面考虑,不要仅仅关注图书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特长和专业都较好的新人员[2]。但是,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越来越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图书馆领导对工作人员在分配工作岗位时,应该对其专业、技能、学历以及特长等进行全面考虑,为其选择最为相符的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个人潜能,必要时进行岗前培训工作,保证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运行。

3.2 加强图书馆资源的管理和建设工作

老师和学生在高校学习、教学以及日常休闲时间中,经常会需要更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世界,如果仅仅是靠在课堂学习和掌握还是不够的,因此图书馆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强大信息资源优势,为其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源加以补充和完善。图书馆要想提升自身在校园的地位,就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结合图书馆实际发展情况有计划、组织地购置信息资源[3]。这其中不仅包括各专业书籍和文献,方便老师和学生深入探讨和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多方面书籍,方便老师和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而且在文献载体方面也要包括纸质版、光盘、电子书、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载体,方便读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献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图书馆结构,同时还有利于满足读者对多种信息的需求。

3.3 创新服务方法

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转变传统被动的服务模式,实现服务方法的创新,为读者提供数据库服务、离线服务以及在线服务等多种服务。例如,网络呼叫、实时咨询、信息推送、个性链接以及智能等。通过虚拟馆藏和实体馆藏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可以使图书馆丰富服务内容,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功能。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开展检索课程,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图书馆知识和检索知识,让学生更加科学、有序地运用馆藏资源,用最短的时间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强化馆内环境建设,为读者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逐渐让读者爱上图书馆,并且产生一种依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