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范文1
>> 西部“211”高校在“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的中国财税政策分析 十二五期间民生制度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装备信息化现状与策略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浅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 十二五期间,对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我市石油机械产业的机遇 解析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对策的研究 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透析及启示 浅论十二五期间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创新趋势研究 “十二五”期间推进医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展望 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十二五期末个人看病承担费用将不超过30% 等 十二五期间中国药品零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进宝.从“六要素模型”到“CIPO 模型”:教育信息化研究思路的再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9.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2(5):5-14.
[4]郑旭东,严莉.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新阶段的多维透视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2):29-34.
[5]黄荣怀.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2(5):11-17.
[6]钟绍春,王伟.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2):106-110.
[7]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8):35-39.
[8]陈波.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12.
[9]任改梅,汪晓东,郑艳敏,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J].远程教育杂志,2014(4):3-13.
[10]方兵,杨成,王运武.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72-79.
[11]陈琳,李凡,王矗,等.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9-75.
[12]钱丹.基于私有云的高校云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29-32.
[13]成江s,解月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2):47-52.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范文2
一、不断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因此,数字教育和信息教育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备还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普及的现实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与网络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通信不能及时开通,进而产生了通信瓶颈;其次,许多农村的中小学特别是贫困的山区,在信息化设备上严重的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再次,省级教育网和市级教育网在建设上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学校对教育网络的有效接入;最后,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匮乏,有关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学校的教育资源被迫孤立,那些优秀的资源根本无法展现它教学魅力。我们可以以学校网络为途径,将省级以及省级以上的教育资源网为相应的载体,以加强全校老师信息技术素养为目的,来开展全校老师信息技术操作培训的工作。如此以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的轻松。对于那些设备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建立录播网络教室,以便将来依托网络教室平台来实现特色教学、特色课程、优秀教学模式的传送,进而实现班级与班级之间互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通,有效地减少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
二、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战略研究机制的创新
我们都知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可以对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战略研究机制的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可以通过建设科研团队,来建立相应的创新和研发基地,不断的研发新产品,以便科学有效地解决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中心技术,为今后的教育信息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无论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方面,还是在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方面,都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在针对性上存在一定的匮乏;相关的研究报告也都只是些理论性的知识,没有相应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方法,这样的报告对于从事教育前线的老师来讲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要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切不可盲目的跟随国外研究,研究者在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要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进而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案。与此同时,就学校方面而言,要不断加强老师的培训工作,对于那些能力较强、创新意识较强的老师,可以将他们送往具有先进经验的机构去进修,如此一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产业机制的创新
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讲,不是单纯的依靠学校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配合。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由学校和企业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形成一些支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中间力量,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它们的发展,来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可行的市场机制为导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建立了符合当前社会和技术发展规律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将信息化研究和创新成果科学有效的运用到教育领域,才会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实质性支撑。
四、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创建
我们都知道,交流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好发展,在参与国际交流以及相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国外先进的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理念,甚至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而减少与国际间的差距,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不断加强各个类别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一系列方面的国际化合作。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范文3
自主创新,技术驱动,巨龙深谙交互式电子白板行业发展之道,毅然投入巨资研发,从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巨龙交互式电子白板2003年通过教育部鉴定,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加拿大之后,第四个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核心技术的国家。目前,巨龙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15项国内、国际专利,注册商标15项,软件著作权28项,企业资质证书12项,研发项目证书16项等,巨龙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和取得的成绩在业内都是力拔头筹的。
强大的研发实力,为产品创新不断注入活力。巨龙先后推出了代表业界最新技术和最高水准的148、158寸超大屏幕和双笔电子白板,一举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超大屏幕交互式电子白板,采用国际领先多板联动、全屏分屏技术,有效解决了超大尺寸显示屏的交互操作和书写难题,广泛应用于多功能会议室、大型会议厅、阶梯教室等。双笔电子白板,业界唯一真正实现双笔在任意区域交叉书写及同时操作的白板,让多媒体教学交互性更强。目前,巨龙正在率先进行多功能记录式智能白板研发,白板书写内容可被自动记录存储至连接的计算机或U盘中,书写内容也能在计算机被自动识别、修改、发送等,而这又将成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是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引领着常态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学平台,围绕交互式电子白板,巨龙还推出了答题型无线手写板、2.4G双向答题器、智能录直播系统、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班班通系统、“班班通 校校通 家校通”三通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这一系列产品和方案,代表了当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技术方向和应用重点。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范文4
(讯)政策、技术、需求三驾马车拉动教育信息化市场增长。政策层面看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关注程度、政策力度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投入持续加大。同时知识更新加速,传统教育模式需转变,教育信息化为弥补传统教育缺陷提供了良好解决方案。教育资源不匹配及全民素质教育需求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发展。
在线教育火热,高等教育平台建设市场处于爆发前夜。通过对比国内外在线教育产业链,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平台存在蓝海市场。而国内高等教育在线平台的需求切实存在。随着互联网的推进,高校职能及教学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平台建设市场将迎来大增长。
云服务在线教育平台,2U教育揭示高等教育市场新领域。本次月报我们深度研究了全球云服务在线教育平台领先者2U。2U公司网上教育平台注册学生多达8540人,学生报读的课程人次高达31,338,目前合作学校达16所高校。公司向非营利的教育机构提供基于云技术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服务范围包括招生、教育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研究公司的业务模式有助于分析未来国内高等教育在线平台的发展方向。
投资标的:推荐立思辰,公司紧抓提分和大学生就业两大教育体系痛点,积极展开布局。并且教育信息化逐步完成B2B2C模式逐步明晰。 (来源:宏源证券)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范文5
从高校教育科研网络的建设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九五”、“十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到现在,已有超过千亿的投资进入到教育信息化的市场。近95%以上的高等院校建有校园网,近50万所中小学校建设了计算机机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中小学校园网有近5万个,相当多的发达地区建立起了城域教育网络。但是在这轰轰烈烈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教育信息化在经过了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之后,无法提出新的建设重点,看不到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教育信息化投入在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后,近一段时间有明显放缓的趋势: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初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批量采购后,由于缺乏应用的亮点,需求欠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投入;广大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投资建设的重点,这些投资以国家扶持为主,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从市场的变化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一个发展和应用相对缓慢和集中反思的高原期。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信息化产业推进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
回首过去的几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是基本延续着信息化建设初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主要体现在:(1)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错位,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畸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资源与人才培养仍然是普遍现象;(2)教育信息化无用论甚嚣尘上,其应用仍然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课、应付学校等级评比检查上,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等都没产生本质性、大面积的影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动力;(3)教育信息系统无法实现进化式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大量资金的浪费状况之中;(4)各种教育信息系统由于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不够,系统之间彼此隔离,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不能进行互联互通,导致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现象;(5)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一直以来都在已有的教育体制、组织结构下进行,只做局部优化,但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必然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和变革,要求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产生影响,然而一旦触及固有的组织关系、结构就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阻力,信息化的相关改革便往往不了了之。这种教育信息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使我国当代的教育信息化步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导致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应用无法深入、缺乏创新。一个行业的成熟,绝不仅仅是满足当前浅层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应用创新,推动行业业务模式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更高效率地运转。假设微机行业只停留在最初做一些简单计算的层面上,没有后来的电子办公、大容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媒体娱乐、网络应用等推动行业发展的革命性应用,那就不会有现在的PC产业。教育信息化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只有能够真正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和管理的变革,真正推动管理与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提高,才会有持续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应用无法深入、缺乏创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缺乏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来认识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意识,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在技术层面,忽视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管理活动;技术与教育实践互相脱节,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没有形成;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长期规划,过于关注短期效应而忽视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要使教育信息化尽快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突破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
二、教育信息生态的概念及模型
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把学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各因子在功能上协调一致发生作用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互相联系使个体得以成长。也就是说,学校本身就是由多个彼此联系密切的部分构成的,而这些部分之间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整个学校系统的重组和优化,这种现象与生态学的观点非常类似。而当信息技术介入学校领域时,“技术”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学校生态系统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信息技术游离在学校生态之外,作为一个单独考虑的部分的话,那么教育信息化就将始终是游荡在教育边缘的“不速之客”;只有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系统有机的组成部分的时候,也就是使学校生态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取得教育信息化初衷的良好效果。为此,我们引入了“教育信息生态”的概念。
1.信息生态
“信息生态系统”的术语是由社会学家BonnieNardi和VickiO`Day创造的,指“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在整个概念中,“技术”是信息生态必不可少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核心要素是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活动。比如在一个现代医院的环境中,引入了诸多含有先进技术的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与已有的病床、医药器材等共同构成了医院这个信息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但这个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则是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会使用先进设备的医生,因为只有医生的活动才能真正完成医院的使命——治病救人。同时,在一个信息生态系统中,必然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系统中所有的要素、活动都要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Nardi等提出“介绍信息生态的概念是为了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我们希望从系统的观点来抓住这个概念”[1]。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信息生态系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系统性:与一般的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而形成的整体。但在信息生态系统别强调“技术”是这一整体的重要要素之一。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多样性:信息生态系统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和工具,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形成了一个健全的生态,一个多样性的信息生态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拥有许多不同的资源和资料,允许个体脾性和兴趣存在。
动态演化:一个健康的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不断介入使信息生态不断演化,这也就需要在该系统中的人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参与信息生态的持续发展。
关键性“物种”:也可借用生态学概念中的“中坚种群”的概念。在信息生态系统中是指那些具有丰富业务经验、同时理解和掌握技术的人,他们能支持新技术的使用,同时也能通过他们的活动实现系统的核心价值。
情境性:每一个情境下技术发挥的是不同的作用,而信息生态中的人能够对自己的本地生态施加影响,这是在这个生态之外的别的人无法办到的。
协同性:信息生态中存在各种子系统和“物种”,它们之间是协同互动的,在协同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标准和规范是系统协同互动的数字神经。
2.教育信息生态模型
信息生态的概念为我们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来思考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以系统的、生态的观点来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可以使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育理念成为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图1是一个典型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模型,在该模型中包含了教学思想层、教学实践层和社会支持环境层,其核心价值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在信息生态中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技术、教学实践之间的和谐互动。教育理论与观念是整个模型的制高点,是教育信息生态的核心价值体现,它决定了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的发展方向;教学实践是模型的核心环节,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学思想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得以体现;教学环境是该模型的支柱,是教育信息生态得以进化的基础,也是学校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它为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1)教学思想层
教育理论和观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否愿意接受新思想,能否对各种教育理论和观念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决定了学校信息生态系统是否开放、是否能够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发展。因此,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观念是学校信息生态模型的制高点,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学校教育教学的理论观念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就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从以“物”为中心(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和资源库)的建设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的信息化应用上,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生存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人能实现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教育信息化“生命环境观”[2]。
第二,系统方法对教育信息化领域实现观念转变和范畴扩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引进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思想(贝塔朗菲定律)。系统作为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其本质特征就是有机的整体性。目前教育信息化虽然把计算机与网络、软件、资源、人员、方法和环境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但基本上仍是在脱离教育系统整体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并不能与教育系统形成和谐生态,它们都有悖于整体性原则。若能借鉴系统方法及其模式,从教育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从教育系统与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之间、信息化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将教育系统中所有的职能、资源和信息技术都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崭新的具有独特功能的教育信息系统,这是单独运用某些职能或资源所无法获得的结果,也就是教育信息生态所追求的“协同作用”或整体效应。
第三,指导学校工作方向的理论观点应是既继承教育传统精华,又适应信息时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它必须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兼容并包。时代决定了教育的改革永不停顿,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提倡多样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体验,因此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是时代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既不可全盘否定传统环境下的教学,也不可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的理论观点;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2)教学实践层
这是学校信息生态系统模型的核心层面,也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教育信息化能否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实践层的各个元素中,是衡量是否形成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的重要指标。
教学实践层中包含了硬件环境、教学资源、软件工具、教学人员等几个要素:
硬件环境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基本条件,包括校园网络、各种功能的数字化教室、备课室、计算机相关设备等。硬件环境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网络的建设要合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满足合理的应用需求以外,还需要对终端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硬件环境应充分考虑技术对人体影响的环境,教室布置、桌椅摆放、桌椅高度、投影和控制设备等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
教学资源是信息环境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环境下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学校信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教学实践活动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转变观念,使资源来源渠道多样化。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与一线教学单位合作,开发出有特色的示范性教学资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如电教馆、信息中心)可以集中组织、部署区域性资源建设工作,实现区域内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学校则可以设计开发校本资源和购买合适的商业教学资源并重的形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满足教学的特定需求。
软件工具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在学校环境中常见的软件工具有:网络互动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数字内容的管理、教学跟踪与评估工具,为学生提供课堂互动的手段,可大大提高课堂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几何画板、概念图等软件工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建模;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则能较好地实现问题表征,促进外在知识的内化;教育网志(Blog)则为教师实现教学反思、同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基于资源库的学科网站群为校本教育资源的开放、共建、共享提供了实现的基础……
人才是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在学校信息生态系统中,教育管理者、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人员共同构成了系统模型中的“人才群”。教育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思想观念、行事作风对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建设起到关键作用,他在学校的组织框架中处于决策者位置,负责学校整体发展框架的设计、信息化投资的决策、给予校内各组织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学科研的专家;学科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直接实施者,他们将直接决定教学实践的形态,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能在教学实践中熟练、自觉地应用恰当的技术,并能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而在学校人才群体中,教育技术人员的作用需要得到充分发挥,在学校信息生态系统中,教育技术人员不再是单纯的电教设备管理人员、电脑设备维修工、课件制作者、教学辅助人员,而应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专家,是信息环境下教学的指导者。
硬件环境、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和人才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学校信息生态系统中的教学实践,它们以教学实践为核心,通过教学实践来整合、得到检验并融入到教育信息生态中。教育实践是教育信息生态进化发展的动力之源,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成为一种既定的生存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实现从公开课、示范课向常规化课堂转变;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能充分的体现“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广泛的认知范围和深刻的认知体验;第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不再是孤立的工具,而是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一起有机互动,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交流协作、知识建构、生活实践的环境与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发展个性人格、孕育集体智慧、积累生活问题解决的经验。
3)社会支持环境层
信息化投资、教育技术标准、组织政策与制度、教育技术服务共同决定了学校信息化的宏观社会环境,是学校信息生态模型的四个支柱。
持续而又适度的信息化投资是教育信息化的血液,它既包括对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应包括软件资源、教师培训、信息化相关科研经费等的相关投入。一次性的巨大信息化投资并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它需要根据较为长期的规划进行持续的投入,从而保持信息化系统的持续发展。同时在投资结构上,应体现硬件与软件、建设与应用投资并重的思路。
随着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实现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和互联显得至关重要。而教育管理数据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可共享对象参考模型(SCORM)、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等一系列教育技术规范和标准则为教育信息系统实现进化和互联提供了基本保证,它们是学校信息生态系统协同性的根本保证。
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学校组织政策和制度应是一种弹性的组织架构,能突破层级体制的束缚。在新课改和信息文化的促动下,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系统的群体动力、领导、教学、管理等关键要素进行再设计,通过组织内部调整使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深层次变革。和谐信息生态的进化,必然会促动现有教育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要求对教学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造,要求适应工业时代的层级式教学管理组织转化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扁平式网状组织,突破层级和信息孤岛的樊篱,构建一体化的、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组织体系,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有机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设备的逐渐增加、网络状况更加多样,网络安全、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等问题将越来越多。目前这些支持工作大多由学校的网管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完成,但由于他们在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学校内部相关信息设备的维护,经常支持不及时,网管人员疲于奔命,学科教师怨声载道。为改变这种局面,学校网络维护等基础性的技术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服务功能,相关维护工作外包给社会服务公司,使责任明确。电教教师、专业教师应该作为应用的专家,负责推动应用,负责把周围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真正把应用落实下去。只有所有的教师把网络技术作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化才真正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构成了学校信息生态模型,是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原型体现。模型中所有要素的互相作用,最终将实现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信息生态的内涵与启示
我们把“信息生态”这个产生于社会学领域的比喻式概念迁移到了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借用其生态观和系统观,构建了学校信息生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强调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认为,通过对教育信息生态内涵的解析,有助于启发解决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瓶颈问题的新思路。
1.对教育信息化工程进行系统化规划
学校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包含由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社会监督等多个角色组成的人的网络,也包含由学校周边环境、校园文化环境、课室环境、办公环境等组成的物质环境网络,还包含由教学实践活动、师生交流活动、教学科研活动等组成的实践网络。那么教育信息化要对该生态系统产生持续的影响,需要考虑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规划。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机构变革、标准架构、应用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并要把关注点从技术、硬件环境转移到人及其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从而使教育信息化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
从系统观点出发对教育信息化进行规划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的变革问题。“重硬轻软”的现象会阻碍教育信息化深层次发展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何该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硬件方面的投资效果往往最显著、最快捷,而软件、应用、培训等的投资则往往见效较慢且不易评估效果。如果不以系统观点对教育信息化进行长期的规划,仅从短期效果来衡量,则很难真正改变教育信息化投资“重硬轻软”的现象,很难为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技术培训、运营服务、标准研究等投入充足的资金。
在系统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物质环境网络、实践网络产生变化,人的网络也必须改变。因此,实现组织机构的变革将不再是一件难上加难而又无法预料的事情了。可以通过硬件环境建设、核心示范性科研项目启动去带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初步组织变化,在示范性项目中逐渐促进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更广范围内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最终实现学校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
2.教育信息化要真正以“人”为本
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强调人是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是系统的“关键性物种”,而人的发展则是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信息环境下,如何使用技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是否能恰当地使用甚至判断技术运用能否对教学的效果带来影响等的决定因素都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决定了这个系统是否是一个动态、开放、多样的系统,决定了“技术”能在该系统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决定了这个系统中的核心价值将能如何实现。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先进的技术不是主角,主角应该是有开放教育理念的教学人员。
3.促进技术在教育中的“消融”
教育信息生态强调“多样性”和“情境性”。也就是说,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样的群体元素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普通传统教室,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络教学资源和粉笔黑板,网络社区和真实的班级社会并存,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群体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就是生态学中所说的“栖息地”,多种角色和群体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彼此不断调整和适应。同时每一个群体角色都有其自身的适应情境,从教育信息生态“多样性”和“情境性”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诸如“教育信息化是否就是要用电子文稿代替粉笔黑板、是否就是要用网络代替教师”的质疑——教育信息化并不意味着技术万能,并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学校,也不是要追求最新最好的技术,合适的、恰当的、能促进教育信息生态核心价值实现的技术才是最好的。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提出“让技术回归教育的幕后”,“影响力最大的技术是那些已经消失的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将自身编织在了日常生活的网络之中,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3]。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4.适应教育信息系统动态进化与互联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它的动态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内部都努力保持平衡。但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又必然处在不断的动态演化中,它允许新事物的进入,在与系统内部原有元素互相适应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毕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要实现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就需要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阶段性发展模式:在较小的成本下实现软件的升级;在不同的教育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强调以服务为基本粒度的、功能之间松散耦合、新的系统架构方便低成本的软件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研发和应用教育技术标准,并在监管机构、标准研究专家、从业人员、产业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保证各种教育系统采用的通讯数据格式符合统一标准、通讯方法与平台无关、通讯机制足够简单安全,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系统的整体聚合,推进管理与教学的整体优化。
5.突破体制制约,实现学校组织结构优化
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的应用,会促动现有教育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必然要求构建一体化的、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组织体系,通过促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来逐步实现学校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实质仍然是“教育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信息化”上做文章,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同体制、制度、应用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的数据”,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的现代教育管理,还必须要有管理理念、技术规范、基础数据库、安全体系、人员和制度的突破,要处理好管理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流程调整、利益格局调整所带来的与现行体系的矛盾和冲突。
6.构建促进创新的市场竞争体系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并不是象牙塔和绝缘体,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与外界有良好、流畅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外界环境是推动它不断进化发展的外在力量,对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而言,这个环境就是教育信息化市场。简单地说,教育信息化市场应该要满足并推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尤其是教学实践层的各个元素的进化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执行者应有影响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力量。这就需要教育信息化市场和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之间形成双向的信息流——市场给信息生态系统输送产品,使之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信息生态系统反馈信息给教育信息化市场,促进市场内企业的不断创新、进步,使相关产品更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
因此,要构建一个健康的教育信息化市场,首先就需要打破目前教育信息化采购与使用分离的现象,要让教学实践的使用者直接参与采购选择,这样才能促使教育信息化的从业企业追踪一线教学,能在开发的产品上实现“以应用为本”;其次,教育信息化市场要真正实现以“市场做主”而非行政力量的参与干涉,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广泛应用教育技术标准,形成企业之间互相合作的产业链,打造大型诚信的教育信息化企业。
[参考文献]
[1]BonnieA.NardiandVickiL.O`Day,1999,Informationecologies:
usingtechnologywithheart.,Cambrige,Mass:MITPress,1999
[2]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3]Weiser,M.,1991,Thecomputerforthe21stcentury.ScientificAmerican,265(3),94-95,98-102
[4]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5]余胜泉,夏巍峰.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3,(10下)(12下)
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范文6
(一)良好的政策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环境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教改的过程中,需要在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恢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进而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以有效政策的落实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并突出强调要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基础教育抓起,为人才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就具备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二)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
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相关理论研究从深度、广度上都实现了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不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同时还是深入到学前儿童音乐、英语等教学领域。在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上,以苏珊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已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值得借鉴。
(三)践行教育信息化较早,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下,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地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于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学习网站的建立,进而构建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就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说明了学前教育在践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功的迈开了第一步,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
(四)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与时俱进的更新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得到了普及性的应用,在此背景下,人们的眼界视野得到了拓展,思想观念也与时俱进。对于在教学中实现信息化建设绝大部分家长都能意识到其重要作用与价值,进而在思想与行动上给予支持与配合;而作为学前教学工作的主体,其能够意识到当前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
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缺少必要的经费做支撑
要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首要前提是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作支撑,进而才能实现基本的硬件设施建设。但是,从目前的学前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看,由于国家尚未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内,进而导致学前教育缺少获得经费支持的途径,整个信息化基础建设陷入困境,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有近百分之九十是民办的,进而无法实现充足的资金投入,这就致使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举步维艰。信息时代下,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学前教育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不断进步,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切实有效的加强学前教育硬件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才可能有效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区域发展失衡的现象,这也从整体上制约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如何解决学前教育中的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建设将会加速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软件的针对性差
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已成为贫困地区教育者落实信息教育的最大障碍。基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幼儿阶段的信息化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软件作支撑,只有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资源,才能够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目前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基本上停留在训练—学习这一阶段中,缺乏针对性。资源的多元化运用不够致使其质量偏低,实际应用价值不高。
(三)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偏低
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践行者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整个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化践行的成效。而从当前师资队伍的现状看,由于当前关于幼师从业资格尚未将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准进行明确的规定,致使很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具备这一能力,因此,这就致使很多幼师在思想上尚未意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积极的使用这一教育手段。与此同时,国家也尚未将培养幼师信息化技能纳入到培训体系中,虽然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一些教育机构开展了相应的培训,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属于“面子工程”,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幼师具备这一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师也就无法实现信息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三、区域性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合理定位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其内涵建设
在教育事业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从幼儿的认知特点着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教育信息化作用。从以上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信息化并非教育的核心,而是实施教学的一个环节。在建设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如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家长的充分支撑,能够通过家庭教育为信息化教育环节的落实提供支撑;第二,幼儿园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支撑以及幼儿园管理质量的支撑;第三,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互动与沟通的支撑。
(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学前教育资源质的提升
在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进而才能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而这就要求做到:第一,政府要给予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要实现有效的扶植,并要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落实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第二,要集中行业教师、学者等的力量,实现理论实践的相结合,并不断更新充实资料库资源,确保资源的质与量。第三,要积极的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搭建与国外信息共享平台,以通过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第四,要建立关于优质资源评价的机制体制,以确保信息化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三)加大政策支持,实现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我国教育政策立足点之一是要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因此,这就要求要通过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实现教育的均衡性。而这就要求政府要通过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来进一步实现幼儿园间的沟通交流,进而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同时,要针对当前农村以及偏远山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在政策上实现有效的扶持,进而确保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惠及所有幼儿,这样才能真正地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学前教育的有效性。
(四)以政策提升幼师从业门槛,以培训提高幼师能力素质
基于当前学前教育从业门槛低、教师能力素质不足的问题,要想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需要全面提高幼儿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需要国家对于当前幼师专业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将基本信息化技术衡量标准列入其中,以提高从业门槛,确保幼师的专业能力素质。其次,要加大对幼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以确保幼师在具备这一能力的基础上,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系统,进而通过理论的不断完善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确保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