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高职 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03-01
一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2.课程开发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确定,即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系统性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教师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发。
第二,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三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1.发展趋势
第一,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由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开发内容的针对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
2.开发策略
第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第二,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
第三,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 结束语
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
前言
电气自动化,即利用电子装置和技术,实现生产机械过程中的自动控制的一门多学。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相关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结合社会岗位的特点,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促使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实现,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电气人才,我们需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战略。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的研究
1.1对于指导思想的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推动我国自动化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做好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为我国自动化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是培训学校以及相关高校的责任。培训单位在制定人才方案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行业特点,结合行业的技术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做贡献。可以说,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电力电子技术、电机电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在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中,要以专业知识作为主导思想,合理选取技能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具备分析与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及控制技术问题的能力。
1.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的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
现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迅速发展,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但由于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专业实用型人才出现了大量缺口。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目前培养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用人单位“用工荒”,大量相关专业的毕业学生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尴尬现象。培训单位以及相关高校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的同时,偏向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当然,培训单位可以与用人单位沟通或者做一些市场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训单位还是要从实践教学入手,延长学生去产业基地实习的时间,让学生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完成学业后能快速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
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种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机电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合理分配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学科的重点知识并对行业有充分了解是至关重要的。就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行业发展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突出强电为主,设置相关特色专业集中师资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要与弱电以及电气控制与信息相关技术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设置要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各个领域,突出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战略
2.1科学定位
培训单位要想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达到用人单位需要的综合实用型人才,需要有准确的科学定位来实现培养目标。所谓的科学定位,就是培训单位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在学生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科学的市场依据,科学定位是决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对学生进行人才计划的实施时,培训单位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及时掌握行业信息,把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对行业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总之,培训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市场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2.2课程体系的改革
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根据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行业的发展需要来实施的,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育方向是以强弱电结合,偏向弱电的培养模式,随着行业的发展需要的变化,这种课程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行业需要,目前主要以强弱电结合,突出强电的宗旨进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的设置摒弃了过去偏向于某一专业领域的形式,转而向综合性课程开设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当下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型人才已经逐渐偏向于饱和状态,用人单位的用人需要逐渐偏向于综合型让人才。因此,培训单位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要,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训单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校都是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比例很小,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配备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教学器材,提升教学老师专业教学水平,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
3.1技能的培训
就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发展需要来看,只有应用型的人才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需要。因此,培训单位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偏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即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同时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快速适应不同的岗位需要一类专业人才。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日常教学中,要集中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较强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能力。
3.2教育方式的合理选取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方式上都要精心安排。在教育方式的选取上,要偏向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覆盖面广,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方面。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让学生快速发展成为拥有综合性专业技能的行业人才。
3.3产学合作模式的实践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这种生动的教学模式,才能快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提升专业技能。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产学合作的模式,与校外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生产企业中去实习。或者学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开办自己的企业,日常教学甚至可以选在生产现场进行,这对学生了解专业行情以及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4.结语
电气自动化在推动我国的工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人才培养应该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善目前的教育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可以适当采取产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电气自动化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肇,等《电力系统分析》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07-10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习方向 就业准备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5-02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简介及运用范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等学科和专业,将强电与弱电、电工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该专业在各行各业都有发展和应用,小到电子元件,大到航空航天器材,都与它的存在有着密切联系,从农业到建筑、从生产到研发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运用,发展非常迅速。从事该专业或者进行对该专业深入研究就需要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语言技术、信息处理与控制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以及管理与决策。既需要电气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能力,又要掌握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知识面的宽度,专业基础的扎实程度,应变能力及适应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的开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必要的人文素质课和基础课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读写能力外,该专业还开设了电路分析、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控制技术等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金工实习、电路工艺实践、电气工程训练、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等课程来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信息,了解该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以保持对专业的敏锐度。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持创新意识,同时借助学校相关实验室平台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各分支学科发展方向
3.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可就业于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该行业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也可到电网公司,供电局,发电厂或者一些大型工厂工作,如果专注于该专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可以到各大高校或科研院所理论研究工作。
3.2 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方向主要指的是现代电气技术。现代电气技术是在传统电工技术之上再结合了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该方向主要用于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从事电气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可以负责信息处理等工作。在电气技术方向毕业后可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可就职于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公司,也可以从事该方向的科研或者教学工作。
3.3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一个特色专业,结合了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该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由于该专业兼备了电气与电子,融合了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其就业的范围也比较宽,从电力、电子,到交通、通信等行业,可以从事技术研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发展空间较广。
3.4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就业前景良好。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毕业后可从事高压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或者对用于高压电气设备的电力产品进行设计和研发,也可在各大高校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教学、研究工作。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准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科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报考,相应的就会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主要有4个方向:电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电力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因专业水平有限,如果想在各高等学校就业,一般负责非教学类工作,如,学生管理等,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可从事教学工作,或在高校实验室、研究所进行电力技术科研开发工作。该专业毕业生也可在国家、各地区、省及市县的电力公司或供电局就职,从事行政类的管理工作,或者是各级电网的电力输送的调度、分配,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电力工程设计等相关技术工作。擅长于电力电子相关产品制造、研发的毕业生可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就职。
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这样的知识能力体系能否完全胜任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责专门的技术工作呢?答案就不一定了。比如:到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要接触到电力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的单位企业,它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大量的高新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本科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环境不同,它不仅需要快速地掌握和吸收高新技术,还需要能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科研成果,进而提升为对技术的创新。在这样的工作要求下,本科生所掌握的理论构架将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之本科阶段对知识的掌握多数停留在理论水平,运用理论的能力存在一定缺陷,在科研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理解和解决的“三步走”就不易施展。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对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在课题和项目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理论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为系统。研究生在进入科研单位或企业所需的培训时间短,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更高,更能为科研单位或企业创造价值。
5 心得与体会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运用范围,发展方向以及从事相应岗位或者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同学们对于专业前景,就业方向的迷茫和顾虑等消极情绪,给同学制定学习目标和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有利于掌握该专业的学习模式。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结合一些校内外的比赛或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今后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明杰.浅析测控技术[J].科技风,2015(14):12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范文4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仅接受普通的大众教育,缺乏实践锻炼、经验积累、创新思维及跟不上新的信息技术及先进设备的发展速度这些“顽疾”都会造成电力事业发展人才需求量的供应不足。新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不仅要延续普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相关基础理论的教学,特别应该加强的是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训。能使学生将相关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校学生应具备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通过接受学校人才培养的体系的教育,能够有一个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二是参加相关专业工程的基本训练,既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积极主动性,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能够分析出自身的专业化优势。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上文阐述了新的信息时代需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一个基本定位。那么各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才能够形成和电力事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市场,本文就该专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了一些思考。
1.构建新的课程框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目前的用人单位所需要的都是复合型人才,合并而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的宽口径可能会因为课程框架的设计不合理导致培养的学生什么都学,但是都不精通,这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和用人单位都带来了消极影响。我国该专业的培养计划发展依旧处于探索阶段,而国外特别是美国在该领域已经有了先进而且成熟的经验和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在该专业有领先的教育经验的高校和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从而来构建该专业的课程框架: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科基础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学科必修课(培养多元化学生和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专业学科选修课(拓宽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专业知识,挖掘学生创新能力)。这样的一个基本课程框架,既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拓宽专业知识的机会,也并重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和其自由选择的空间。新的课程框架构建好之后,则新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当着重体现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强电为主,弱点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具体来说,该专业的设置当中应该突出强电特色,结合电力发展前景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是有必要的。在考虑课程的建设时,还要紧密结合目前电气工程领域应用的自动化技术,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的紧密联系。为保持该专业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还必须注重的是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除专业课程的设计需要注意的要点之外,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的设计也必须要“厚基础”,这样才能防止学生因为该专业过宽的口径而各个课程都无法精通的窘境。另外,新的课程体系也必须体现对学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这样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才是具备高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的多元化人才。
2.加快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必须要建设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从基础到专业再到综合、创新,采取“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环节的薄弱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独立而又有机的结合得到强化,从而培养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备的高素质人才,打造出新型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改善:一是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程度,可以在实践教学当中融入电器行业的先进设备;二是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筛选和改造,并加入通过精心设计的新的教学实践,打破已有的课程限制,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将电力系统行业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各专业课程的相互交叉,实践教学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才能够体现出来;三是原有在学校的实践教学应该拓宽为在校和在工业现场两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这样不但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而且对解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一改革也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这一宗旨。学生应该协调好专业知识的强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自己实践动手、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意识。要想培养多元化并且又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就需要鼓励学生参与观摩实践教学设备的开发和实践教学的改革,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培养模式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要求其不但拥有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自学其他专业知识才能够顺利完成指定目标。在教育环节当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吸收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兴趣,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生的整体知识智能结构。与此同时,参与实践的同学需要不同的同学负责不同内容而完成同一个目标,这有助于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相互合作的能力,为完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又上一个台阶。
3.适势调整专业方向,加强创新个性教育。现如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重点考虑的战略目标,而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了现时重点任务,电力工业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基石。因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人才时不但要跟进电力产业的发展,还要时刻关注最新能源在中国建设的应用。例如在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东南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发展迅猛,特别是太阳能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因而结合这样的宏观背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应该调整专业定位,增加新能源的应用方向,从而向当地市场供应专业对口的新型人才。另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中国的经济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注入活力,这将给电气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人才赋予更多的发展机遇。专业定位及教学体系都要适时调整,根据社会背景、区域经济等宏观条件来突出和侧重调整方向。总之,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及适应新环境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才是各个学校培养方案里的重中之重。为履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使命,现在高等教育学校都在探索并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促进个性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各校可针对专业拔尖人才:即具有学术思想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进一步创新教育,个性培养。学生可以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操作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参加学校科研项目来制定自身的学习计划。通过学科导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时间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全面接受创新科研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和快速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不但符合学生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能够拓宽未来就业口径,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21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Take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ENG 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Nowadays, the talent of EEA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s urgent needed in society. Taking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ccords to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and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and uses the principle of "Thick foundation, Wide caliber, Strong practice, Emphasize innovation"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aims to trai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in education
0 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应用范围可以涵盖到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该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①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随之变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交界处,其办学目标主要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正式对外招生,该专业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其培养目标旨在为武陵山片区培养能够在电力行业、机械制造、企业自动化生产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产品与电气装置研发、设计、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其基础弱,底子薄。为有效实现我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该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满足新时期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深化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 原有的课程体系
原有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的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来的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我校刚刚开设,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开设门数过多,学生学习的负担较重,容易在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上分散精力。二是专业方向设置较少,仅有“电机及其控制”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方向,每个方向上所设置的模块课程数也偏少。三是实践教学课程偏少,且很多重要的方向课程(限选课和任选课)未设置实践教学活动。
1.2 学时分配不够合理
原有的课程体系要求总学时为2900左右,其中公共基础课892学时,占总学时的30.7%。这些公共基础课主要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开设,学时数过多,多半为政治类、英语类、体育类课程,而真正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仅有124学时,仅占公共基础课总学时数的13.9%。这种设置对该专业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有强烈学习专业知识愿望的时候,却很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且学时偏少;容易分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专业方向课的学时设置也不太合理,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42学时(含实践8学时)、发电厂电气主系统34学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42学时(含实践6学时)、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与远动技术36学时;这些课程的学时数总体偏少且均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学时较少。
1.3 课程安排不够规范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安排不够规范、系统。首先,一些重要的课程是缺失的,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供配电技术等。其次,一些课程的归属类型是混乱的,如:将电器学作为专业主干课而不是作为专业方向课。再次,从属于某专业方向的若干课程离散地分布于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如:本可构成楼宇自动化方向的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DSP原理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变压器技术、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技术分布于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任选课)之中,未归属于一个知识体系之中,专业特色不明显。
2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为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打造成一个合理、完备、高效、创新的有机整体,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实施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所谓“厚基础”是指要求人才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以便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提供保障。“宽口径”是指拓宽专业方向口径,通过在专业中设置多个不同的方向课程模块,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及就业。“强实践”是指强化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之具备较强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重创新”是指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按照上述原则对课程体系改革后,新的课程体系具有“强弱结合,信息技术与电气控制相结合”的特点。新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2.1 课程设置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打通了原有课程体系中不同专业课程类型间的壁垒,理顺了课程重要性与课程开设顺序间的关系,同时完善了专业方向设置,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优化了整个课程设置过程,确保了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总的来说,新的课程体系去除了一些冗余的公共基础课程,增加了缺失的专业课程,调整了一些专业课程的所属类别,同时在完善已有的两个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开启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并加强了课程设计的设置。如:归属于政治类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代史纲要”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被去除;在学科基础课中增加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在专业主干课中增加了“信号分析与处理”;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由专业主干课改为学科基础课。对已有的两个专业方向,在保持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以保证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如: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中新增了“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供配电技术”课程;同时通过融合原有课程体系中本属于“楼宇自动化”方向的若干课程,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计中,新增了“电机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等学科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的课程设计,并为每个专业方向分别新增了一门课程设计,如: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新增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2.2 学时设置的调整
在保证总学时量不变的前提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在课程间进行学时的调整。通过减少公共基础课的部分学时,②增加到学科基础课中,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专业基础学习,从而更好地打牢其专业基础。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占总学时的72%,较好地在“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了“厚基础”的原则。
对于政治类课程,如: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学时由90减为64,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学时由64增为72。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公共基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大一、大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学时为64;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开设学期不变,每学期教学学时减为56,同时,新增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学时设为32学时。对于“大学体育”课程(公共基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大一、大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学时为32;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开设学期不变,每学期教学学时减为24。
对于学科基础课来说,将公共基础课所节省的学时空间有效地进行了利用。如: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学时由54增为64(其中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24),将“复变函数”课程的教学学时由34增为48,将“电机学”课程的理论学时减少4个,同时增加其实验学时4个等。
经过对学时设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也更加突出了专业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核心知识。
3 结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本文以吉首大学为例,探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上的教学改革。相比原有的课程体系而言,新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得整个专业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合理和完善,也体现了 “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特色,符合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注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范文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简历自我评价二:毕业于***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曾进入导师电器自动化实验室,进行电器元件选择与功能测试,控制器的设计与功能调试,编程控制以及电气系统的智能控制。
毕业之后进入国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水电工程部负责产品的设计和调试,现场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工作内容为为水电站以及电厂等提供监控设备,精通于上位机和下位机系统,各类型号PLC和触摸屏的编程控制;在现场服务期间曾多次受到客户表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同步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简历自我评价三:目前就职于国内及国际著名钢铁企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冶金甲级,民用甲级),主要从事工业与用民电气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及项目经理工作。
主要为钢铁冶金方面如轧线,炼钢,烧结,炼铁,化工以及民用建筑等方面工程项目的电气设计工作,主要参与设计工程有:
冷轧磨辊间,钢丝处理工程,大型烧结脱硫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废酸处理,化工公司供配电系统改造,石灰窖变频及控制系统改造,某区派出所等工业与民用项目设计工作。参与项目既有工业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又有高低压供配电系统,变电所,传动系统,民用住宅,办公楼等公建项目的电气设计。
至今完成大小工程项目超百余项,投资亿元元以上项目十余项,主要担任部门电气专业负责人,主任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