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

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 病理学 中医院校 留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化的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中医药院校接纳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比率也越来越高。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每年学校接纳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入校后分布在中医学、针灸学等各个专业,但不论哪个具体专业,病理学作为紧密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必修课。笔者近年来承担了留学生病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课程,就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体会和各位同行探讨。

1.注重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备课是其中重要一环。为此,教研室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并针对不同受教群体,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由于部分专业的学生前期没有进行组织学的学习,在学习病理形态学时会非常吃力,因此对这部分同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因人施教,教学内容要做些调整,在形态学讲习之前需要花一部分时间恶补组织学知识,这是保证病理形态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课件的制作质量也须重视。虽然大部分留学生前期都进行过汉语的培训,一般的汉语交流没有大问题,但其汉语实际水平较中国学生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在课件的制作上有几点需要关注。首先课件上必须言简意赅,避免出现大篇幅的描述性文字。对留学生来讲,课堂上对着大篇幅的中文字会非常吃力,而教师也容易照本宣科。其次,课件应该多注重图文并茂。对形态学教学来讲,适当加入图片,以图片为例讲解某种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具体病理变化,更加生动,对留学生来讲,通过视觉信号弥补语言接受上的一些欠缺,也能强化学习效果。

再者,课前准备一定不能忽视的方面就是学生的课前准备。部分学生课前没有进行内容预习准备,课堂表现差。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预习作业、课堂随堂作业等手段,并能将这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加入平时的形成性成绩部分加以考核,可以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把握

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在强化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鉴于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课堂把握上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课堂节奏。留学生普遍中文水平还是欠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推进上不能过快过急,表现在语速上应该不急不缓,并且一定要吐字准确清晰。可能的话,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最好结合其英语翻译,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是中医院校,对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的解释还需结合其中医基础理论,对一些中医名词的解释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要加强教学互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在讲完某个概念后,最好停一下,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是否真的掌握。这里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判断教学效果,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教学可以继续进行;如果还有不少同学对之模棱两可,教师可以换种方式,或者在概念上多结合英语解释。按照笔者的经验,一般韩国和日本的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语言问题而导致学习障碍相对少,而欧美的学生则相对多,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更要重点把握。

再次,在讲授上可以多结合具体病例。相较于单纯的文字解释,病例可以加强某种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直观性,尤其对在语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这种方法在讲授部分病理生理学内容的章节上尤其能显出优越性。在我校病理学课程设置上加入了部分病理生理学章节,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器官功能衰竭。涉及这些章节的内容,大多为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功能代谢方面的变化,不如病理形态学直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加大。通过结合具体的病例讨论,可以简化内容的理解。

补充一点,结合留学生英语方面的长处,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在一些生物信息学的网站上多搜索搜索课堂上学过的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可以组织一起学习讨论,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增加知识的好机会。

3.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实验课是对理论课有效的补充。在我校,每2周1次的病理学实验课是对理论课知识加深理解的好机会。通过实验课,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特定病变的病理切片,细致观察,加深印象。在留学生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相较于中国学生也有一些不同点需要注意。对中国学生来讲,教师在显微互动教室的教师机上进行示教后,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并且规范的操作并观察,找到典型的病理变化。但对留学生来讲,语言方面的一些问题会影响他们对教师讲授知识的理解,在这里,教师可以延长给学生自行观察切片的时间,并且教师在示教机上统一讲解后,可以走下来,对学生进行个别讲解。在大体标本的观察上,亦可以延长观察时间。

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病理生理教学;问题导向法;应用

【中国分类号】 R363 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28-01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决定创建一所新式教学方法的新型院校的过程中,其任教的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率先提出,其在基础课中引入临床问题,让学生在教学中尽早解除到临床,形成一种以问题为基础,导师为知道的小组小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即问题导向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这种教学模式一经问世便广泛引起了医学教育界的兴趣,并且快速的在北美地区得到了发展应用,迄今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的最大优点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比起传统教学也更佳生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实施PBL教学法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PBL教学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有效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上有着极大帮助,同时此种教学方法还有助于教师与同学的沟通和联系,使教学从单向变为双向的。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钻研,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播放技术,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问题导向法的应用重点

(一)教师必须理清教学思路: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个通过不断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过程,使整个课堂内容由问题组成,因此作为问题的提出者教师必须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有着清晰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良好的引导学生,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与否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有重点、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专门收集、整理、编写临床病例,使病例涵盖病理生理学多个重点章节的课程内容,除此之外还要依据大纲提出相应的3-5个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总结归纳、学习相关知识。此外由于教师个人差异所以每个教师对相同的病例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对问题的讨论和对内容引导上的差别,同一教研组的教师应统一备课使问题的参考答案和认识统一。

(二)重点: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提问一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提问则是精髓,因此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总的来说,问题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难度要有层次性、内容要有多样性和探索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问题多是比较呆板、机械的,学生通常只需回答"是"与"否"便可,问题的答案基本可以通过简单的阅读教材无需思考便可回答,这种枯燥乏味的问题当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多花心思,对提问内容进行良好的包装。例如在糖尿病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分为几种?通过这样具有探讨性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有时甚至相差很大。因此教师设计的提问必须又有层次性,既要有简单易答可以调动基础差的学生加入到教学中,让他们没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同时也要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否则基础好的学生会认为问题过于简单对教学失去兴趣。所以提问必须有层次性,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些基本了解,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使提问能够照顾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的提问应该有一定探索性,让问题成为一个线索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甚至提问并不是直接提出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而是一种变相的提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研究、讨论中把间接的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从而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灵活性。还是以糖尿病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糖尿病可能的发病机理机制,教师提问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行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但是如果想知道如何治疗一种疾病必须了解其发病原理机制才可能治疗,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不得不自主学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不但达到教学目的,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目的: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习如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外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利用所分析总结出的知识和理论来解决问题,因此在问题导向时,病例一定要更为符合实际,能让学生更为贴近现实。而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分析,还应注意联系实际。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潜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首先,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比较,问题导向教学在学生中获得了更好的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加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理论教学也不会变的枯燥乏味。而新式教学法试点班级的理论考试成绩也普遍优于非试点班级。但是在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时还是有值得我们反思,改进的地方。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并且对实际病例有着熟悉的了解,还要事先对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情况有一定了解,不然从问题设计上将会失败,最后导致问题过于呆板与传统教学法没有太大区别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或是问题层次性不够丰富,使得学生参与度不高,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参加进教学活动中,这最终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已经无法激起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得教学更加形象,同时通过问题导入法的引入,在病理生理学教学时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掌握知识,也培养了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过程中这种教学也确实得到预期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狄柯坪,杜军英,张媛.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教学中的应用[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7,(02) .

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范文3

医学课程如漫漫长路

我填报的是七年制临床医学,所以我的大一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度过的,那段日子几乎和高三没有什么区别。上大二时,我才终于回到了重庆医科大学的本部,同时也对重庆医科大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学校设有18个学院、系、部,以及研究生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另外还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5所,这些医院平均每年有550多万人去门诊就医,至少15万人住院治疗。得知这些之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个重庆医科大学重点专业的学生,我自然更需要发奋努力。

来到本部之后,才发现医学的课程设置如同一条漫漫长路,从大一的物理化学基础课,到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学这样的医学基础课,再到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这样的桥梁课程,然后才轮到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最后才是临床实习。每一门课的课本都很厚,加起来有一人多高。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验以外,大家课外还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学习更多的东西,我也逐渐习惯了最早开学、最晚放假、最早起床、最晚睡觉的生活。

临床工作千头万绪

后来,完成了课程的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我才真正认识到了临床工作和课堂所学内容有多么不同。

临床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个患者都有不同的病情,一个患者还没有处理完,就有下一个患者出现状况。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病房里一路小跑地处理病情,或者在办公室里十指如飞地书写病历。到了晚上,还必须看书、查资料、温习学过的知识,明确当天遇到的问题,了解新的医学研究进展,准备课题和论文。

这样的生活,偶尔能有一个周末和朋友出门游玩都成了奢侈的事情。更让我吃惊的是,我自己似乎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没有那么感兴趣了,好像淡漠了很多,似乎那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些时髦花哨的事物远没有病床上那些既脆弱又顽强的生命来得真切。

行医只求问心无愧

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范文4

本次研究通过国家教委有关部门从国内医学院校收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改情况等有关资料。由于部分院校所提供的资料项目不全,故统计时,作了技术处理,在有关表格及讨论中不再一一说明。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现状。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49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情况。资料显示:(1)必修课总学时都比较高,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也达3575.80学时,明显超过其他专业;(2)实践(验)学时较少,与理论课的比例均不到1∶1;(3)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较低,各校差别也很大。

2.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本次调查收集了69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现将总体情况统计列表。调查结果表明,必修课从总体上看要多于选修课(选/必比例为1.62);考试课明显多于考查课。调查资料还表明,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设置中,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必修课)有74门,其中有45门为30%的院校开设,有37门为50%的院校开设,有33门为80%的院校开设,有19门为100%的院校开设。这19门课程可分为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3个类别。它们是:政治课(含原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及体育、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体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其中有11门为主干课程,它们占国家教委规定的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91.67%。根据69所院校提供的资料表明,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医学免疫学有14.4%的院校未开设。资料显示:(1)在必修课程中,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课程比较少或没有,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开设了分子生物学(4.35%)、社会医学(5.80%)、临床药理学(4.35%)、急诊医学(2.90%)、老年医学(2.90%)、病生(1.45%)、临床营养学(1.45%)、卫生管理学(1.45%)、临床免疫学(1.45%)等课程,少数院校开设了理疗康复学(11.59%)、专业英语(17.39%)以及文献检索(26.09%)、卫生统计学(27.54%)、法医学(28.99%)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34.78%)、卫生学(34.78%)、细胞生物学(37.68%)、局部解剖学(37.68%)、医学遗传学(46.38%)、外科总论(46.38%)、流行病学(47.83%)、医学心理学(47.83%)、医学遗传学(46.38%)、生物学(57.97%)等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少;(2)开设的选修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课程门数也明显少于必修课;(3)各院校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差异,在平均开设的38门课程中,只有19门相同(50%)。课程设置上的相似与差异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共性,也反映了地区与办学院校的个性。

3.课程及课程设置的改革情况。

从本次所收集到的资料看,不少医学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1)试行学分制。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了学分制。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分为7个学科群(包括理论及思想教育学科群、公共基础学科群、医学基础学科群、专业基础学科群、体育学科群、人文社会学科群),每一学科群都规定了应修学分,每个学生只有修满各学科群的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2)设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课程。8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少数医学院校根据国外教改经验,推出以临床问题为定向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方案。其做法改变了传统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组织形式,而是以问题为基础。在教学中,各门课程采用综合性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辅导、上课、实验室训练和社区为基础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同临床实践相结合[1]。

(3)开展预防医学教学。近年来,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预防医学教学,并在实践中建立了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防疫站、社区保健所为主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以群体医学、三级预防、全科医学、200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整体医学观、初级卫生保健等为内容的课程设置;以数据统计处理、开展健康教育、发现和处理社区卫生保健问题为基本机能,强化医学生预防疾病为主的观念和能力[2]。

(4)开设社会医学实践课。为了加强教学环节,一些院校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利用每学年的第三学期,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医学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统计、计算机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卫生保健现状,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建立大卫生观和大健康观,提高社区工作能力,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5)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少数院校安排一年级学生进临床,接触病人,了解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增强他们对临床医学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与课间见习和实习相比,有着不同的要求,其目标是让学生较早进入专业环境,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心理等问题。

(6)优化课程结构。部分院校根据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规律,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作了尝试。例如,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所有课程分为专业素质课程、思想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自然科学素质课程及隐形课程等几大模块,并规定了每一模块的基本要求。学校在学生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各模块间的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实施教学,使课程的结构得到优化,进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我国的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未从总体上改变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这些改革的影响面还很小,其适用性、科学性和普遍性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但不管怎样,这些改革和探索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讨论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1)不断增长的社会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使医疗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服务的对象由原来的个体逐步扩大到群体、社区乃至全社会,服务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生理方面扩展到社会、心理方面,并由此建立了新的医学模式,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医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上迅速发展,宏观的研究已经由个体上升到群体和社会,并出现了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的趋势,微观的研究也从原来的器官组织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这使得医学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3)医药人才市场的形成,以及就业竞争机制的出现都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得医学教育原有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开始向开放型现代教育模式转化。面对这些挑战,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情况看,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医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或知识过于陈旧;思维不活跃,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等,这些都与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实践课比例太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总课时太多等问题有关。

2.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拓宽基础,优化专业,注重实践,加强人文,形成特色,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前5句是方法和手段,也是改革的具体要求;最后1句是改革目标。这个目标是与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的,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总要求。

3.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渗透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先导。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点是:确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最终实现相互结合、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的思想;确立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思想;扩大与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确立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加强学生创造精神培养的思想;确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体系应当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改革,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医疗保健需求。

(2)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应包括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这3类课程,前2类以拓宽为主,后者以加深为主3类课程的相互结合,以及部分课程的交叉融合将形成宽厚的临床医学基础课程。

(3)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调整、发展和优化课程结构。具体要求是:从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出发,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3]。精炼、浓缩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增设医学的新兴学科课程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对于这一点,国外的医学教育改革经验值得借鉴。日本的医学教育通过改革,建立了4种类型的课程[4]:即学科型(单科型、传统型),主要有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部分跨学科型,主要有脑、神经外科学和诊断学等课程;跨学科型(综合型),主要有器官系统综合课、以症状为中心的课程和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等;需要型课程,主要有以问题为中心或以专题为中心的课程。美国医学院校则在传统课程中,开设了某些综合课程,其综合的方式有3种:一是将相互关联的2门学科综合开课,如微生物和传染病、病理学与实验室医学等;二是按器官系统或医学问题设计综合课程[5]。因此,结合国情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应增设分子遗传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等新型课程和以系统、症状、某一专题或某种地方病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改革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

(4)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在美国,人文科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到1995年,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科学课程[6]。我们可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必修课、选修课和隐形课程等多种形式进行,并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5)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明确课程实践目标,注重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达到1∶1,并合理安排课间见习和实习(验),对集中见习的做法应作进一步的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卫生工作。在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实践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正确区别和把握早期接触临床、实验、课间见习与实习等不同课程要求,以保证不同内容之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乃至实践课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

(6)有条件的院校可试行学分制或主辅修制。实行学分制可以增加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而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考虑到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复杂性,也可以建立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能稳定教学秩序。要适当减少总学时,在此前提下,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建立若干课程群和专业方向,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或选修跨专业课程,以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7)在适当减少必修课总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和规范选修课。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某些问题。选修课要坚持“二多二化”,即多方向、多学科,系统化、规范化。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中专业与非专业课程间的相互联系、组合。

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范文5

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体系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从事临床工作需要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保证,基础教育在医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析研究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降低其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医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乡镇医院,导致基层单位人才缺失。而大中城市三甲及其以上医院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等综合能力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同时,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型医院已经接近“人满为患”的情形,不再广泛接受医学生,而只重点招收以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与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导致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颇大。

(2)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3.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线。

4.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1.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2.学校方面

(1)稳抓“三风建设”

辅导员老师进行严格的日常考勤,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并将医学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班级内部也可成立学习探究小组,以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采用更活泼生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3.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沈勤,沈梨芳.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