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干出血的护理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干出血的护理体会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59-01
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而脑干又是呼吸中枢所在地,该处出血会直接出现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率极高,积极治疗呼吸衰竭是提高脑干出血病人存活率的关键[1]。我科从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共收住脑干出血病人28例,其中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9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表现及急诊查头颅CT诊断脑干出血28例,并发呼吸衰竭11例,发生率为39.24%。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血压高19例,头痛6例,呕吐8例;病理征阳性8例;意识清楚6例、浅昏迷8例、中度昏迷9例、重度昏迷5例;瞳孔针尖大4例,不等大11例,瞳孔无变化13例;9例入院后呼吸不规则,呼吸加快、幅度变浅、节律呈潮式呼吸或呼吸暂停;体温>38.5℃5例;并发肺部感染7例;大小便失禁22例。
1.3 治疗方法 9例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均经鼻或口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SIMV+PSV模式。参数设置:呼吸频率12~18次/分、潮气量8~10ml/kg、PSV10~15cmH2O、氧浓度40~60%;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采用物理降温及应用冰帽等;控制感染;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及瞳孔变化;大小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密切监测肾功能;纠正水电质紊乱;鼻饲等营养支持治疗。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期间应住于急救室,并限制人员流动。定期空气灭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在20~22℃之间,湿度在50~60%之间;每日用紫外线消毒房间2次,防止交叉感染。让患者取头高脚低位,有利于呼吸及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并每2小时翻身、扣背、行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翻身动作要轻柔,头颈及身体保持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气管套管、切开套管脱出发生意外。此外,还要注意防止角膜损伤。对于眼睑不能闭合者,每晚涂红霉素眼膏,并覆盖无菌盐水湿沙布,保持眼部湿润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每天2~3次口腔护理。保持会清洁,每天用0.2%的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留置导尿管的病人,除每天消毒尿道口外,还要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并结合尿液检查的结果定期给予膀胱冲洗。
2.2 病情观察 脑干出血病情重、变化快,需要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此类病人脉搏弱快、心律不齐、血压高、呼吸浅慢且不规则,由于呼吸功能紊乱易导致酸碱平衡紊乱,脑干出血的病人还常存在中枢性高热,体温持续增高会增加脑细胞的耗氧量从而加重脑水肿。此外,意识及瞳孔的观察更尤为重要,脑干出血的典型表现为发病后立即进入持续昏迷状态,且昏迷时间长,其时间的长短又是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瞳孔的变化可推断出出血的部位,若瞳孔直径大小不定、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或减弱,则提示出血部位在中脑;若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则提示出血部位在脑桥[1]。
2.3 机械通气的护理 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畅通,预防呼吸机导致肺炎的发生。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重视呼吸机的报警,及时查找原因,随时调整呼吸参数。
2.4 气道护理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应认真检查气管套管固定松紧是否适宜,过紧易压迫颈部血管,过松则套管易脱出。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还要检查气管套管或切开气囊压力是否正常,气囊长期充气可导致气管挤压伤,呼吸道黏膜可因长时间血液循环不良而坏死,所以必须定时开放气囊,每次开放气囊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同时还应该注意湿化气道,在呼吸机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中加入灭菌注射用水,并将呼吸机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的温度调节在32~36℃之间,如其温度超过40℃则会造成气道烫伤[1]。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气管切开处敷料的干燥,每日定时更换敷料。早期注意观察切口出血、皮下气肿、气胸,晚期注意观察切口感染、气道阻塞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2]。
2.5 吸痰护理 保持人工气道通畅,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当出现呼吸机管道压力升高,病人的自主呼吸对呼吸机有抵抗或病人咳嗽时,及肺部听诊有罗音,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给予吸痰。吸痰前应先翻身、扣背,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以增加病人体内氧的储备。吸痰动作要轻柔,吸痰时左右旋转,并上下提动吸痰管,吸痰时间不可过长,每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s。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吸痰前30分钟应用0.9%生理盐水加糜蛋白酶做雾化吸入。此外吸痰过程中要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吸痰管绝对无菌。
2.6 用药护理 准确按时给予脱水药物,如20%甘露醇250ml应在30分钟内输完,而甘油果糖应中速静脉输入,防止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尿。用药后应特别注意观察尿量,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少尿或无尿立即报告医生,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2.7 营养支持 由于病人处于昏迷状态,长期卧床,加之应用呼吸机后进食受限,营养严重不良,因此应尽早给予鼻饲饮食或经静脉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以确保机体所需。
3 体会 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由于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积极经鼻或口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合理设置参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生活基础护理,保持人工气道通畅,认真做好气道护理,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合理给予营养支持,同时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脑干出血的护理体会范文2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经CT或MRI扫描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化道出血患者28例,男16例,女12;年龄43~84岁,平均59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出血量30~70ml,>40m1,9例,脑干出血>5ml,脑梗死面积>2cm27例,意识障碍15例。患者表现为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解柏油样便, 脑出血病情平稳后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色素减少等情况
2护理
2.1一般护理
①绝对卧床,头偏向一侧,避免呕血或在咳嗽及吞咽受抑制时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双下肢抬高10~15°位置,以增加回心血量,防止脑缺血;②室内要保持清洁,空气新鲜,污染的被褥要及时更换;③注意保暖,避免受凉;④必要时给予吸氧;⑤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及时吸痰,必要时及时进行气管切开。
2.2病情的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可直接了解颅内压和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观察病人呕吐物、胃液颜色、大便性状及行大便潜血试验,确定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如病人昏迷加重,血压及脉搏改变,出现胃液呈暗红色或咖啡色或大便潜血试验+,甚至呕血,解柏油样便,则说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观察未梢循环及肢端体温变化,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以评估组织血流灌注及血容量。当未梢循环差及肢端体温低,尿量
2.3失血量的估计
对失血量的判断,主要依据呕血及黑便的量、色泽和次数,以及脉搏、血压的变化来评估。只有对出血量的正确评估,才能作出正确的救治措施。一般认为,每日出血量达5ml以上时、大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每日出血量达50~70ml可表现为黑便;胃内积血达250~300ml时可导致呕血。如果出血量不超过400ml,由于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很快被组织与脾脏贮血所补充而无明显失血症状;出血量超过500ml,失血又较快时,患者可头昏、乏力、解柏油样便、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表现,随着出血量的增加,症状更加显著,甚至引起失血性休克。
2.4留置胃管的护理
昏迷病人早期留置胃管的意义:①可以观察出血是否停止;②抽取胃内容物减轻胃的压力,及时抽吸存在胃内的血液,减少吸收热或氮质血症的发生;③抽出胃液降低胃内酸值,防止凝血块被消化,有利于止血;④通过胃管给药。如甲氰眯胍、去甲肾上腺素、冷盐水、凝血酶溶液等,以达到局部止血的目的。因此应保证胃管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2.5预防性治疗及护理
预防的重点在于积极消除应激因素。颅脑病变时,有效抑制颅内压,及时纠正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减轻应激反应,可有效抑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注意减少胃内酸度,增加胃粘膜屏障。目前的H泵抑制剂有强有力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其预防胃出血效果良好。本组患者轻度失血所占比例较大,无全身症状表现,如无呕血或黑便常难判断,需注意反复抽取胃液及以腹胀难以控制的呃逆,大便潜血试验及是否尿素氮单项升高的观察,及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并及时得到处理。
2.6饮食护理
出血时饮食护理是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可促进止血,饮食不当可加重病情。在病情严重时,禁食24~72h,待病情稳定出血停止后,逐渐给予流质饮食,并酌情限制纳盐,避免高蛋白食品;未禁食者其方法是给予患者温凉流质,少量多餐,选用米汤、豆浆等碱性食物。忌有刺激性的、粗纤维食物,忌酸、 辣、硬、生冷食物。
脑干出血的护理体会范文3
【关键词】 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作者单位:475002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一科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58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男3l例,女27例;年龄53~79岁。基底节区出血30例,丘脑出血8例,脑叶出血9例,小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5例。脑出血后48 h内出现消化道出血者25例,1周内出现消化道出血者22例,1周后消化道出血者占11例。反复多次出血者24例。
2 结果
本组死亡4例,好转及病情渐趋稳定54例。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物一定要及时吸出,避免误吸而窒息。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口腔的残留呕吐物;昏迷患者定时做口腔护理,以防坠积性肺炎发生。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尽量减少探视,污染的被褥及时更换。
3.2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有利于止血,否则会加重病情。急性出血期要禁食,出血停止后可逐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米汤等碱性食物,可以中和胃酸、收敛黏膜,有助于止血。但要避免高脂肪饮食,适当限制钠盐的摄入;忌食粗纤维饮食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3.3 留置胃管护理 通过胃管抽取胃内容物可直接观察出血情况及做潜血试验;及时将胃内容物抽出,降低胃内酸度,有利于止血;通过胃管给药或做胃内灌洗,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恢复,以达到止血目的。留置胃管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意识障碍的患者,以避免“鼻脑反射”[1],即在下胃管时易引起反射性脑血管扩张,可引起脑出血患者的再出血。要保证胃管通畅,妥善固定,防止滑落,定时更换。
3.4 血压的护理 脑出血患者的血压一般比平时高,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时为了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反应,当颅内压下降时血压也下降,因此一般不使用降压药物。收缩压超过200 mm Hg时,可适当给予作用温和的降压药物。急性期过后,血压仍持续过高时可系统地应用降压药。当血压低于80/60 mm Hg时,按出血性休克护理。
3.5 皮肤护理 脑出血患者极易发生褥疮,尤其是并发消化道出血出现柏油样便时,要及时擦净大便并用温水洗净,翻身1次/2 h,及时更换湿尿垫、床单,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无渣屑,避免各种不良因素刺激皮肤,按摩受压部位及骨隆突处,并用气垫床。
3.6 心理护理 由于消化道出血时患者易产生恐惧和精神紧张,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过度,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而加重胃黏膜损害[2],因此护士应以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交谈,了解其思想状况,耐心开导患者,消除其紧张情绪.解除患者思想压力和恐惧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使治疗达到满意效果。
3.7 用药护理 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保证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止血药物有奥美拉唑40 mg静脉注射,2次/d;凝血酶2000 U,1次/8 h,口服;去甲肾上腺素8 mg加100 ml生理盐水,1次/2 h,口服;还可采用4℃的冰盐水50 ml从胃管内注入再抽出,如此反复,使胃液变清,利用低温使局部血管收缩而达到止血目的。在止血的同时,要积极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给予输血。
3.8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护士应主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指导,保持其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消除恐惧、忧虑等不利因素,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合理,宜食富含营养、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暴食暴饮,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劳累,防止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指导患者家属督促患者进行各种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饮食、更衣等,使患者不依靠外人的帮助独立完成。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进行康复训练,注意劳逸结合,定时测量血压,复查病情,及时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 考 文 献
脑干出血的护理体会范文4
通讯作者:郑丽
【摘要】 目的 研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对其进行干预,包括病情观察、体温调节、血压监测、颅内压的调控等一系列措施。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干预措施后,患者预后明显好转。结论 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重症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减少其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重症脑出血; 护理干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日益增多,脑血管意外相当多见,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为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致残率高。合理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生存及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病情稳定后合理护理干预则是减少脑出血后遗症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对这类患者的回顾性分性,对笔者所在医院老年病疗区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老年病疗区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其中男65例,女35例,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 或头颅MRI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出血、 基底节出血、脑干出血、脑室出血、混合性出血等,平均年龄(67.02± 5.72)岁,年龄最大82岁,最小44岁; 最大出血量为70 ml, 最小出血量为10 ml,平均出血量为(35.52± 3.72) ml。最短就诊时间为发病后25 min,平均就诊时间为(7.82± 3.92) h。
2 干预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者的意识、呼吸、瞳孔、脉搏、体温变化、血压的改变,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变和生命体征变化都反映着患者病情的变化,故严密观察、正确及时的诊断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2.1 体温调节 笔者采用温毯或冰毯、冰帽、冰袋、等物理方法,必要时配合输入低温生理盐水,多采用30 ℃生理盐水将体温控制在32 ℃~ 35 ℃之间。如果上述效果不佳,视情况决定是否人工冬眠, 必要时使用肌松剂,控制患者如肌肉震颤等。
2.2 血压调控 将血压控制在160~ 200 mm Hg,常使用的药物有降压用的硝酸甘油、 硝普钠,升压用的多巴胺、 间羟胺等。
2.3 颅内压调控 维持颅内压在正常范围内, 即70~ 200 cm H2O。主要方法有调节血肿或采用脑室引流管,配合脱水剂的应用。
2.4 湿化气道 注射器间断注入湿化法,采用50 ml注射器沿气管套管壁或气管插管导管壁滴入湿化液4~6 ml, 以后根据需要重复滴入湿化液。也可将湿化液吸入微量泵中持续滴注湿化,使湿化液以4~6 ml/h速度持续缓慢吹入,根据痰液黏稠度调节泵速,24不超过200 ml。
2.5 意识改变 重症脑出血的预后与意识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往往意识的改变提示病情的轻重,可通过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简单的问话以及皮肤刺激等来判断患者是处于清醒、嗜睡还是昏迷状态,观察患者意识是由深变浅还是由浅变深,如果突然昏迷则提示病情加重,如果再次出血形成脑疝则患者的意识逐渐变浅,逐渐清醒提示病情好转。
2.6 瞳孔的观察 瞳孔观察主要包括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以及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住院过程中多次观察对比,这对判断患者是继发性还是原发性损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瞳孔逐渐增大并直径超过且边缘不规整、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小脑幕切迹疝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波及桥脑出血会出现双侧瞳孔缩水且固定,其形态不规则,光反射消失。小脑扁桃体疝或脑干损伤,瞳孔散大其直径大于6 mm[1]。
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干预
由于重症脑出血患者因长时间卧床、机体抵抗力降低、神经反应迟钝等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压疮 要做到勤翻身,至少每 2 h更换一次,必要时在骨隆突处垫海绵垫气圈等,并按摩长期受压部位。特别是按摩瘫痪肢体,帮助患者早期做被动肢体锻炼,能够有效地避免关节强直、挛缩和肌肉萎缩,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勤换衣,保持患者清洁、干燥。
3.2 肺部感染 脑出血患者常见肺部感染并发症,由于患者本身抵抗力减弱,致肺部感染不易控制,常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积极措施,叩击患者背部,促进排痰,防舌后坠使患者侧卧位,口角向下,昏迷者要经常吸痰,若痰液黏稠不易排出,可每天给予多次雾化吸入,促进黏稠痰液排出,做痰培养和药敏,根据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口腔清洁,每日2次口腔护理[2]。
3.3 泌尿系统感染 由于重症脑出血患者不能自能排尿,故均需留置导尿管,常时间留置导尿管必然会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脑出血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导尿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应定期用抗生素和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每3天应更换导尿管,细菌经导尿管引起上行性感染。给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以达到冲洗膀胱的目的,要密切观察尿液的气味、颜色的变化,至少每周做尿细菌培养[3]。
3.4 消化道出血的监测及护理 严重脑卒中时,迷走神经对胃运动的调节障碍;下丘脑调节失衡,血管收缩常引发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过多的胃内容物刺激十二指肠肠壁上的脂肪和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胃肠反射抑制胃排空[4]。因此,脑卒中的患者要避免胃潴留和腹胀,可以多餐少量,对于意识不清患者应常规预防,给予保护胃黏膜的药或胃动力药。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后可予持续胃肠减压,常用的胃黏膜保护药物为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或口服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云南白药等,大量出血者则应禁食。若患者出现心率加快、频繁呃逆、烦躁不安、肠蠕动增强、上腹饱胀、血压下降、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则提示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应尽早行胃管插管,吸出胃内容物观察,避免其对胃黏膜的损伤。
参 考 文 献
[1] 王志英,陈冬青,谢振英.护理干预措施对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影响.当代护士,2008,(3):11-13.
[2] 刘春丽,张玉洁.重症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01,4(6):87.
[3] 程美英.109例重症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期护理的体会.护理研究,2009,16(1):54-56.
脑干出血的护理体会范文5
关键词 脑出血 鼻饲 护理措施 预后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伴有脑水肿、颅内高压的重症脑出血鼻饲患者56例,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大脑半球出血44例,小脑出血10例,脑干出血2例,既往有高血压36例,本组病例均经颅脑CT确诊。
观察要点: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重症脑出血患者在最初发病的几个小时内,病情变化大,3天内是脑水肿高峰期的开始,应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否烦躁不安,能否与人交流观察1次/小时,尤其是瞳孔的大小及反射、血压、呼吸等的动态观察等,如果患者从意识清转为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可提示表情加重,如有脑疝形成,可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呼吸有时快或变慢多提示脑干呼吸中枢受压,预示病情危重;血压过高也提示出血加重;血压过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及休克;体温持续39~40℃,说明有中枢性高热的发生。②密切病情程度是否加重: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均有脑水肿及颅内高压,从脑出血开始都有颅内高压的不同表现,如: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昏睡及昏迷,第3天开始为脑水肿高峰期开始,持续3~5天。绝大多数属于急性或亚急性颅内高压[1],若患者上述症状及体征加重等症状,说明患者颅内高压加重的表现。③观察是否有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56例脑出血患者有16例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胃管中有咖啡色胃内容物流出,提示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发生。④观察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压疮:脑出血重症患者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压疮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如有呕吐应尽量侧卧位,及时吸痰,按时翻身拍背,减少发生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机会,定时查看患者的皮肤完整性,并增加营养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护理方法:①卧床:脑出血重症患者急性期由于病情不稳定,如果活动容易加重出血使病情加重,所以,应绝对卧床休息,并且做好防护以避免坠床造成第2次伤害,由于患者大多有颅内压增高应头高足低(抬高床头20~30cm),以利于减低颅内压。脑出血很多患者有呕吐症状,并且痰液不能自行咳出,容易误吸,因此,患者多以侧卧位为主以防痰液及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昏迷患者保持侧卧位。②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应早期鼻饲干预,以保证患者能量及液体供应,保证有效血容量、有利于急性脑出血的血压管理,从而减少误吸,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可以减少输液量使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昏迷患者或会厌麻痹者应选择早期鼻饲饮食,一般于发病24小时后留置胃管[2],鼻饲后应按照营养师的要求给予患者适量的饮食。③头部冰帽及物理降温措施,对于脑出血重症患者应持续冰帽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对脑细胞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减轻颅内压及提高治愈率,另外,还能预防癫痫的发生,对于持续高热的患者应积极的物理降温包括持续24小时头部冰帽、大血管处冰敷,或采取冰枕、头部置冰袋等方法。④配合医师治疗颅内高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高压多在72小时达高峰,应遵医嘱及时足量用脱水药物治疗,由于脑出血患者年龄大,多数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所以注意患者的心率及精神状态,及时发现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提供给医师,以便及时更改医嘱。要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脑出血患者严格掌控患者的入水量,没有丢水的情况下做到(尿量+500ml液体),以防加重脑水肿,严格按照饥渴疗法控制液体量。监测血压、电解质、渗透压及心肾功能,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药物外渗,引起皮下组织坏死。⑤一般护理与早期康复:脑出血重症患者都应使用三马气垫,以防压疮的发生,最好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怕导尿引起泌尿系感染)尽早保留导尿,对预防压疮有积极的意义。早期配合康复师做好早期康复的工作,按时给患者做被动的肢体运动以防关节挛缩,提高患者肢体残留功能。⑥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患者突发脑出血,给患者带来极大地痛苦和超常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亲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打击,应及时给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安慰,指导患者保持镇静,避免情绪激动引起血压再次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再次出血。应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使其掌握康复知识,对疾病有正确地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⑦血压管理:脑出血后患者的血压多数增高,对大脑有保护作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及降低需要管理并积极查找影响因素(例如是否有尿潴留导致患者烦躁引起血压增高),不能无原则的降压。Morfis等研究显示[4],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时血压往往增高,但在1周左右大部分患者的血压能够自然回降至正常范围。除非血压>190~110mmHg才需要干预,所以要克服护士、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的恐惧心理,在测血压时发现血压很高,尽量不要在现场告诉患者,避免患者紧张血压更高。
结 果
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好转12例,好转25例,死亡13例(病死率23.2%),其好转以上出院43例(76.7%)。
讨 论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常出现营养状况恶化,而营养状况恶化与病情加重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因此,目前认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在经过早期的急救后,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给予营养治疗,早期鼻饲干预能够保证患者能量及液体供应,保证有效血容量、有利于急性脑梗死的血压管理,从而减少误吸,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并可以减少输液量使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本组56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中,经过给予合理的侧卧,头部冰帽及物理降温措施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早期配合康复师做好早期康复的工作,按时给患者做被动的肢体运动以防关节挛缩,提高患者肢体残留功能。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对疾病有正确地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正确血压管理措施,严格按照饥渴疗法控制液体量,基本痊愈6例,显著好转12例,好转25例,死亡13例(病死率23.2%),其好转以上出院43例(76.7%),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雷艳,代莉,项安凤,等.脑出血颅内高压病人的重症监护[J].护理学杂志,2003,18(8):586-587.
2 杨志峰.重症脑出血鼻饲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8(9):690.
脑干出血的护理体会范文6
【关键词】 脑出血;急救;护理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小脑出血占20%[1]。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患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高[2]。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偏瘫、失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者出现昏迷。护士必须争取有效的救治时间,积极配合医生迅速急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急性脑出血昏迷患者138例,138例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达到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脑出血患者138例,均由CT扫描确诊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男87例,女51例;年龄47~83岁之间,平均65.4岁,其中壳核出血74例,丘脑出血19例,脑干出血11例,小脑出血13例,脑叶出血21例。
1.2 治疗效果 138例脑出血患者中治愈71例;死亡16例。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11例;有语言障碍,可从事轻微体力劳动者21例;能表达语言且生活能够自理的29例;完全性失语且部分生活自理18例。
2 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
2.1 患者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可以防止发生通气相关性肺炎,改善定向力,降低颅内压。以促进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高位可以通过降低颈静脉压力和增加静脉回流而降低颅内压。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脑出血昏迷患者放置成安全舒适的: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黏液或呕吐物流出;昏迷患者留置口咽管,防止舌根后坠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及时清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合并呼吸节律或深度改变时,应予吸氧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
2.3 吸氧
由于脑出血、脑水肿,大脑处于缺氧状态,尽早吸氧,可改善脑部缺氧状况,保护脑组织。氧流量4~6 L/min,氧浓度30%~40%。
2.4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中的重要急救措施,一般可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最好采用留置针穿刺。既便于固定,搬动时不易滑脱或穿破血管又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用药,如静脉滴注20%甘露醇、止血药、静脉推注速尿等。
2.5 心电血压的监护
快速连接心电血压监护仪,进行生命体征检测。每隔5~10 min检测1次,一旦呼吸心脏骤停,立即胸外心脏按压或除颤,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 mg,呼吸兴奋剂,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 急救观察重点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有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打哈欠、嗜睡或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特别要重视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是否喷射性呕吐及视神经水肿,评估有无脑疝的先兆表现。
3.2 意识的观察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临床上将分为嗜睡-昏睡-昏迷(昏迷可分为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护理人员可根据与患者对话,疼痛刺激,及是否睁眼、对光反射灵敏度判断脑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
3.3 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对脑疝的早期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脑疝形成后常压迫动眼神经,造成病变侧瞳孔散大,提示一侧大脑半球有较大量出血,是脑疝形成的先兆,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存在,提示有重度缺氧;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眼球浮动,是脑出血的特征性体征;昏迷加深,病灶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出现阵发性强直,提示小脑幕切疝形成[4];在护理过程中如出现上述情况时,均应立即报告医生,抓紧时间做出相应的急救处理。
3.4 生命体征的观察 每15~30 min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脑出血后,血压相对升高是颅内压急性增高,小动脉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血压代偿性升高所致,血压过高和波动性过大易致再出血[4]。一般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50~180/90~100 mm Hg较为安全;血压过高容易引起再出血,血压过低引发脑供血不足。
4 积极治疗与抢救配合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主要原则是: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
4.1 配合抢救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和窒息,及时清除呕吐物和鼻分泌物;迅速输氧。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快速脱水,降颅压药物,如静脉滴注甘露醇125 ml应在15~30 min内滴完。备好气管切开包和抢救药物。
4.2 手术治疗 可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宜在发病后6~24 h内进行,预后直接与术前意识水平有关,昏迷患者通常手术效果不佳。
4.2.1 对壳核出血量在30 ml以上和丘脑出血量在15 ml以上以及小脑出血在10 ml以上,均可考虑手术治疗,脑叶出血,高龄患者常为淀粉样血管病出血,除血肿较大危及生命,或有血管畸形引起需外科治疗外,多行内科保守治疗。经皮颅骨钻孔,血肿穿刺抽吸亦为可行治疗方法。
4.2.2 急性颅高压治疗 A抬高床头30°~45°。B 插入气管插管并过度通气(PCO2目标为28~32 mm Hg)。C插入导尿管。D给予20%的甘露醇1~1.5 g/kg,快速静脉点滴。D给予0.9%的生理盐水100 ml/h(避免输入低渗液体)。E请神经外科会诊治疗。
5 护理要点
5.1 环境的要求 急性期患者应安排在抢救室,提供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环境,避免环境刺激,防止再次出血。
5.2 与饮食的护理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可以防止发生通气相关性肺炎,改善定向力,降低颅内压。以促进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卒中患者有很高的误吸危险,尤其是在意识障碍、脑干卒中、双侧卒中、大面积半球卒中的患者,危险性最大。如患者不能安全地自由进食,在卒中发生24 h内应开通鼻十二指肠管给予肠道内营养。
5.3 呼吸道及肺部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术,同时,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如口腔护理、吸痰及相应的雾化治疗等。尽量减少患者长时间的卧床,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已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应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应注意长期应用抗生素时,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在不能活动的患者,每4 h进行一次胸部物理治疗可以防止肺不张[6]。
5.4 高热及皮肤护理 高热可加重缺血性脑损伤,中枢性高热可用降温药物,体温超过38℃应头部置冰帽,降低脑部耗氧量。高热患者应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行口腔护理2次/d;脑出血患者卧床时间比较长应防止压疮的发生作好皮肤护理,每1~2 h翻身一次,并建立翻身卡,按摩受压部位及骨突处,保持皮肤干燥整洁,及时更换衣物床单。
5.5 大、小便的护理 患者如2 d未解大便应使用缓泻剂,如果导或番泻叶,告知勿用力排便,防止再出血;有尿潴留,应导尿并留置导尿管,每日用庆大霉素16万U加入生理盐水液中冲洗膀胱,2次/d,会阴抹洗2次/d,防止泌尿道感染。
5.6 心理状况的观察及护理 对意识清醒的患者,急性期的表现为恐惧,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做抢救治疗时,应有条不紊的进行,减少患者的恐惧感;恢复期患者由于脑功能减退,常出现性格、情绪、记忆力、思维、语言方面的障碍;此时患者心理落差太大,现实对心理的冲击很强,使患者消沉、丧失信心,心情抑郁、情绪烦躁所以护理人员在对待患者时语言温和,态度和蔼,使他有温暖感,要耐心的劝导患者接受现实,增强信心,让患者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有可能恢复健康,促其积极配合治疗。
6 体会
脑出血是严重威胁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通过抢救处理的13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脑出血急救目的是为了抢救患者生命以及减少患者的伤残。在急救工作中,护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确而又恰当的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急救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患者的转运,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生病体征,做好运送途中监护,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暂时的稳定和缓解,为患者院内治疗创造条件,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最佳时间[7]。脑出血在急性期的抢救与护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降低发病后的病死率、伤残率;医务人员的反应能力及处理是否及时,直接影响抢救是否成功,否则可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参 考 文 献
[1] 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0-171.
[2] 张丽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5):684.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0(6):379-381.
[4] 张伏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0):107.
[5] Randolph S. MarshallStephan A.MayerOnocall Neurology,2009(3):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