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1
姜丽丽(1982—),女,辽宁朝阳,金融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摘要:白酒的发展早已利用文化创意的优势,如苏北白酒中“洋河蓝色经典”的蓝色文化、“双沟酒”的醉猿文化、“今世缘”的缘文化等。文化创意为白酒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便是金融的支持。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金融支持结合的合力在哪?桎梏又在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白酒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支持;合力;桎梏
苏酒的龙头老大为洋河酒业,老二为双沟酒业,洋河酒业与双沟酒业竞争非常激烈,不利于苏酒的整体振兴。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政府及宿迁市政府大力支持,2010年开始洋河酒业逐步与双沟酒业牵手,实现苏酒巨头的强强联合。2009年双沟酒业的净利润16965.97万元,双沟酒业能让洋河增加1.7亿元的净利润。没有政府的金融支持,洋河酒业不可能顺利与双沟酒业成功牵手,我们充分看出金融支持在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支持结合的合力
(一)金融支持是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大家越来越喜欢消费,注重消费,同时精神文明也逐步上升。大家在一起沟通、娱乐的场合非常多,而白酒成为必不可少的消费,同时白酒文化也逐步被消费者重视。很多人从最初的什么酒都喝,不关心所谓的酒品牌文化,到比较讲究喝酒,和不同客人、朋友喝酒,喝不同品牌,大家都讲究白酒品牌文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口味,为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苏北白酒作为江苏省的重点产业园,身上担着振兴“苏酒”的重任,更加需要把自身的白酒文化打造好,形成更多的白酒文化创意。苏北的主要白酒像洋河酒业已开创了白酒文化创意先河。针对白酒消费者中主要是男性的特点,洋河酒业打出了“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这句堪称经典的广告词。洋河蓝色经典白酒文化的精华在于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深深抓住了消费者的心里。洋河酒业的白酒文化创意首先打出了情怀大旗,洋河酒业的快速发展,步入世界五百强的行业,大大推动了苏北白酒文化创意的发展。但苏北白酒面临着众多的竞争,有其他众多白酒品牌的竞争,还有洋酒的竞争,苏北白酒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一席之地,还需要更好的白酒文化创意及更多的支持,尤其是金融支持。每个好的文化创意离不开资金的推动,洋河酒业为例,洋河酒业的蓝色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她每年大量的广告投入密不可分。据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2012 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其广告促销费用为471,215,514.59元。而2011年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广告促销费为661,819,029.14,2010年为435,420,218.94元,这就意味着,仅2012年上半年,洋河酒厂的广告投入额就已经超过2010年全年投放额。没有金融的支持,类似于洋河酒业这样的白酒企业,有了好的白酒文化创意,没有资金支持,也难于起步。
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白酒企业扎实的基础,白酒企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白酒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后非常容易快速发展。同样以洋河酒业为例,洋河酒业2009年10月19日上市成功,获得大量直接融资后,其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较其获得上市融资前大幅度上升(详见表1)(数据来源:东方财富股吧)。洋河酒业上市融资成功后,也为其后来能与双沟酒业的强强联合提供了必需的资金的支持。洋河酒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为其能加大文化创意投入,与其他白酒企业竞争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在于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社会的健康饮酒、文明饮酒,是我国白酒传统文化的提升,能带来无限的无形价值,有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会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正能量及可观的收益。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前期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形成好的销售手段及创意,中期创意逐渐被市场认可,满足市场需求,逐步就是回收利润的时刻。金融支持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以什么形式支持基本上都不是无偿的,是有可观收益的。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良好,气候舒适,白酒基础设施资源雄厚,传统白酒文化底蕴深厚,江苏省优越的经济条件,沿海经济开发、振兴苏酒良好的契机。以上优越的条件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发展提供了德天独厚的优势。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成功了,将会大大带动酒都宿迁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金融业的繁荣。以洋河酒业为例,洋河酒业2009年10月19日,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实际募集资金净额260032.95万元(数据来源:东方财富股吧)。募集到资金后,洋河酒业积极投入到有利于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项目建设中,投资收益率均较高(详见表2)。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洋河酒业用募集资金投入的项目均有利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投资回收期也较短,但收益率非常高,金融支持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其自身带来丰厚的收益。
二、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结合的桎梏
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风险大、收益也高的特点,前期投入较大,具备生产规模优势后,被复制、流通及传播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到中后期比较有利于进行全面开发及品牌的全面经营,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洋河酒业具备传统的文化底蕴,白酒文化创意非常多,但这些创意能否实施,关键还是在于金融的支持,而目前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金融支持结合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桎梏。
(一)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不易获得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及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支持。而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恰恰不易获得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主要原因有:
1.洋河酒业文化创意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多元化、积聚性投入机制。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起步,但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白酒产业布局还存在着分散性,酒都宿迁还没打造好,苏北白酒产业带还在形成中,名优白酒与其他白酒还存在一定差距。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你发展越好她越喜欢,越愿意与你合作,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前期的边际收益不是很高,有时比较低,这使得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不愿意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伴随着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苏北地区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在发展,但明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现象,好的白酒文化创意由于资金支持不足受到极大的制约。在我国“九大文化产业”投入大多数都是各个投资主体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自主性投入,跨行业、交叉性的投资主体非常缺乏,
尤其对新兴的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又处在苏北地区,觉得风险较高,获得银行信贷、融资方面存在着困难,没有形成多元化、积聚性投入机制。
2.资金不足导致薪酬不易吸引和留住白酒创意人才,导致银行惜贷。白酒酿造方面的人才,因为苏北白酒历史悠久,这方面人才还可以。但说到白酒文化创意人才在苏北地区还是比较缺乏。一方面整体上来说白酒文化创意人才就不是很多;另一方面在于苏北白酒主要位于江苏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差的宿迁市和淮安市,整体待遇及更方面综合条件不是很好,很多创意型人才考虑到地域及薪酬不愿意来苏北地区,结果导致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缺乏好的创意型人才。这样非常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没有资金,导致没有高薪,进一步导致人才缺乏,又会导致白酒文化创意少,更加容易使银行投入存在顾虑。
(二)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不是很完善
我国的金融机构聚集了大量的资金,但这些机构为规避风险及满足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把资金投入于优势行业及优势企业,对新兴行业及企业,一定程度上不愿意涉足。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领域及行业,金融机构对其进行信贷投入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经验及有效的风险评估及控制体系。很多银行没有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指引,更不用说专门针对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了,金融机构在主动开展信贷产品创新方面明显动力及压力不足。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投放过程中,对担保要求较高,这是好现象,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明显存在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整体上制约力金融机构进行信贷产品创新的动力。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基本上是传统的贷款服务,而且贷款手续非常繁琐,相应成本也非常高,大大加大了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本。(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课题《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90066)和江苏省大学生实践指导项目(201314160010Y)《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 绿色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环境友好型化学;分子结构
绿色化学化工又称环境无害化学,它运用多种原理和方式,降低或者直接去除化学实验、化学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制造以及在后续的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1 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现状及优点
绿色化学化工与传统的化学化工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将通过重新设计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保证其一方面具备产品所需的化学特性,在另一方面,最大化的避免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有害物质的排放。这种以化学方式来减少化学污染的形式在20世纪末期开始被留意到,并在西方国家迅速推广开来。从1990年美国颁布污染防治法案开始,他们对于绿色化学化工的研究就从未止步,迄今为止,通过设立“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成立绿色研究所等方式,最大化的鼓励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包括欧盟、日本在内的许多联盟和国家都极其重视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推动本国内的无污染化学生产的发展。[1]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连续几年内,通过开研讨会、出版学术报编等多种方式推动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1997年,我国召开“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科学的挑战及绿色化学”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研究与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绿色化学化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优点:
1.1 最大化的利用了无污染的能源。与传统的化工粗放式的生产方法不同的是,绿色化学化工使用的能源都尽可能的采用清洁无污染的材料,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最大化的发挥这些原材料的价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1.2 反应环境无毒、无害,减少对外界的废物排放。传统化工生产过程中,反应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性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与破坏。绿色化学化工进行反应的前提是能够对物质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修复掉其中有害的成分,重新组合的物质结构在反应的过程中既能保留我们所需要的特性,反应过程中也不会对外界造成污染。[2]它直接从源头杜绝了化学生产可能对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友好型产品。
1.3 提高了原子的使用率,节约了能源。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过度专注于生产结果,忽视生产过程,传统化学化工过程中对能源以及材料的使用率极低,通常为了提炼物质的某种化学成分而放弃了其他的有用成分,资源浪费现象普遍,而绿色化学化工在反应过程中经过各种组合,提高能源重复利用率,最大化的消纳所有被利用材料的原子,不仅节约了能源,还能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1.4 保证了产品的环保性。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过程粗放,所选用的原材料没有经过重新设计与组合,所生产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而绿色化学化工在实验与生产过程中重组了分子结构,消除了会产生污染的分子,所以经过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化学产品也将会是对环境无害的环境友好型产品。
2 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发展研究
虽然近些年来绿色化学化工在我国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譬如说社会重视力度不够、发展思维僵化、人才缺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关措施,致力于在全社会推广这种生产方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生产方式。虽然绿色化学化工产业已经兴起多年,但在全社会范围内,它还未能被深刻的认知与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良性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大平面媒体和网络、电视、广播对绿色化学化工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对绿色化学化工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与了解。还需要从基础教育、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国家立法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让包括政府、各大企业以及各级教育机构和化学化工界认识到发展绿色化学化工的重要性,促使全社会意识到使用绿色生产方式,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从而为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3]
2.2 在学科教育上加大投入与合作,力求创新。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微观的分子水平的化学,还要依赖宏观的大规模的化工技术,因此,要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两者的结合与协作。建议国家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的资金投入,建立与绿色化学化工有关的国家实验室以及科学基地,作为发展绿色化学化工的创新性平台,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并持续不断的为实验室和科学基地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3 重视人才培养。在我国,绿色化学化工属于新兴产业,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以后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开设有关绿色化学化工的相关学科课程,供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研读;化学化工产业应该制定严格的培训体系,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保障这一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往前发展,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凸显,为了保护环境,各国都在致力于开发和研究新型能源。绿色化学化工兴起于上世纪末,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化学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巨大污染问题,为了全球生态环境的和谐做出了贡献,因此,全社会都必须转变思路,从以往传统化学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中跳脱出来,采用绿色化学化工制造方式,重视对绿色化学化工行业的人才培养,力求创新,并在学科教育上加大投入,争取为我国的新型化工事业和环保事业做贡献。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关系营销;服务品质;可持续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无论是传统的影视制作、图书音像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还是现代化的文化创意、数字式电子消费、互动参与式娱乐、文化会展都保持着令人满意的成长率,但我们也应意识到,文化产业也会面临着市场饱和的忧患,除了不断开辟新的消费群体外,维护和巩固已开发的客户资源,提高客户忠诚度显得格外重要。在文化产品种类和传播手段趋同性大为增强的今天,文化产业者应该思考通过如何树立差别优势、提升服务品质、刷新营销策略来实现营销目标。就营销策略而言,关系营销是一项重要的营销理念和技巧,对于维护现有客户具有很好的效果,在不同的产业都发挥了正面效用。如何在新兴文化产业中全面、到位地认识关系营销,解决好关系营销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本文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1关系营销的内核
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1985年,美国营销专家巴巴拉?本德?杰克逊首先提出了关系营销的概念并迅速风靡全球。关系营销必须具备双向沟通、合作、双赢、亲密、控制五方面的要素,通俗地讲,关系营销的本质是通过优质而有诚意的服务与顾客建立关系来提高顾客忠诚度,但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发放会员卡、优惠券,客户拜访,价格折扣和提供某些附加服务。关系营销有四个方面不同层次、不同位阶的概念,分别是服务品质、关系品质、关系价值、客户忠诚度。
首先是服务品质,服务品质是销售等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的一种无形利益,同时也是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程度的评价。服务品质并不等同于真实的产品品质,它比较主观,主要依赖于消费者的感知,有时体现为消费者个别性的、即时短期的态度,有时又体现为消费者长期、整体的评估。其次是关系品质,这个概念可以具体化为三个层面:满意、信赖与承诺。满意是指在对特定事件认知基础上的情感表达。信赖是指基于持续性的满意而产生的真诚可信的认知。承诺是指愿意长期维持有价值关系的意愿。再次是关系价值,它是顾客与公司维系关系中所感知到的有形与无形利益的价值之和,哪些是核心的关系价值呢,一般认为有四个方面:产品利益、服务利益、时间节省以及安全感。最后是客户忠诚度,简单地说,顾客忠诚度就是在行为上顾客会再次光临,在态度上对厂商会产生偏好,包括主动宣传厂商的优点、推荐鼓励亲戚朋友购买、列为消费首选、重购等。
在关系营销策略中,上述这些范畴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国外的管理学者围绕着服务品质对关系品质、关系价值的影响,关系价值对关系品质的影响以及服务品质、关系品质、关系价值对客户忠诚度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假设,进行了赋值演算,建构了理论模型。
我国台湾地区研究人员曾就台湾地区五家移动通信服务商的通信接入和信息产品服务访问了台北市的300名受访者,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服务品质对关系品质和关系价值有着正向而且显著的影响,关系价值对关系品质,进而对顾客忠诚度同样有着类似的影响,服务品质对客户忠诚度有显著的影响。
2有效开展关系营销,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尽管存在产品特质、市场环境的差异,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文化产业对关系营销的依存度是很高的。
以往我们强调贴心服务、用心服务,归根结底是服务品质以及顾客忠诚度培养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关系营销的价值,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确立“客户忠诚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的理念
国外管理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企业只要能够成功地降低顾客流失率5%,则可以提高25%~85%的利润”,这一经营法则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维护客户关系,建立坚强的顾客忠诚度是文化产业面临的紧迫任务。确保客户忠诚度首先要对客户进行识别。常规上的顾客分类方法主要考虑年龄、性别、职业背景与流动性、消费习惯与能力等因素,文化产业经营者应当早日建立顾客基本资料数据库,结合营业区域的共性和特质性因素,进一步对顾客群进行忠诚度的研究与划分,可以分为忠诚度高的客户、忠诚度中等的客户和忠诚度低的客户,结合市场占有情况和企业发展战略,给予不同的营销力度和支援。一方面要重视高端客户关系的维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忠诚度低的客户的巩固。
2.2全面理解服务品质的内涵
根据关系营销的理念,经营者如果能够对客户资料加以专门性的分析,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令客户感受到经营者的重视与了解,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关系品质平台。服务品质通过什么体现出来?根据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把服务品质分解为四个指标,并且发挥各自的侧重点,对提升服务品质是大有裨益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保证性、反应性、关怀性、有形性,文化产业如能把这四个方面的服务品质抓好,就可以努力接近顾客期望的服务品质与顾客实际感受到的服务品质一致的最高境界。
具体而言,“保证性”强调让顾客觉得安心、安全,让顾客意识到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有足够的能力来服务顾客。除了强调一线服务人员有娴熟的技能和沟通能力、亲和力外,还必须重视顾客的安全感。“反应性”强调当顾客有所要求时,都要备有充足的人力和设施来提供服务,不宜因服务迟延令顾客等待。“关怀性”强调重视顾客的感受,在顾客寻求协助时要设身处地地为顾客思考,在解决顾客问题时始终保持主动的态度和人性化的手法。“有形性”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展示一线经营和服务人员的良好仪态和专业素养,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如整洁的营业场所、新颖的布局、精美的文宣材料等,以提升服务品质。
2.3提升关系价值链条
随着文化产业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经营者都在想方设法提升服务品质,从长远来看,不同经营者之间的服务品质最终有可能会处在一条水平线上。这时,就要看它们之间提升关系价值和关系品质的能力了。
首先,提升关系价值要求文化产业经营者要擅长于整理和妥当运用客户资料开展营销,这方面要大力学习借鉴保险行业、网站等行业的经验。
其次,向顾客输送关系价值。文化产业经营者和顾客保持长期联系不能只视顾客为收入和利润增长点,而是要视顾客为战略伙伴,和顾客保持长期互惠的关系。文化产业经营者能提供的关系价值包括产品利益、服务利益、资讯利益、时间利益和心理利益。在设计个性化的营销组合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如对儿童和青年客户,可以提供生日消费优惠的产品,满足其心理利益;对老客户可以提供根据累积消费积分方能享有的特殊服务,令其体会到产品利益;对于高端客户以及大宗消费的顾客,着力开发具有强大功能、专有设计的服务方案,令其感受到服务利益。从客户的角度看,大多数客户是乐于建构和维系关系价值的,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如果客户不选择现在正在消费的文化产品而转向其他的服务商,都会存在着一段时间的“信息空窗”,以及感到不便。文化产业经营者要敏锐地抓住这一点,让客户明白自身的时间利益,不轻易转投。只有通过上述有目的的、创新性的营销,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阿德里安?佩思.关系营销——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M].梁卿,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卢霞,王爽.关系营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馆
[DOI]10.13939/ki.zgsc.2017.08.144
文化馆是政府设置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层出不穷,但各个文化馆所发挥的文化职能却层次不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文化馆应突破其保守和陈旧观念,展现创新意识,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事求是在中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是我们适应新事物、面对新形势必须坚持的路线、方针。因此,文化体制改革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文化体制改革要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特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顺应大众对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发挥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含义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党工作的一部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第三,以民族文化为主,借鉴吸收西方有益文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支撑我们国家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体制改革要以民族文化为主,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文化,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人际和谐的精神。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科学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取其所长,补我所短,促进我国文化体制的健康发展。
第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文化体制改革要重视创新的重要作用,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发挥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
2目前文化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馆商业气息浓厚,多以盈利为目的。目前,很多地区都跟风建立了文化馆,各地的文化馆基本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因为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文化馆管理法规,因此很多文化馆就被一些目的不单纯的人员利用,把文化馆的许多场所租赁出去,开展了有偿服务,文化馆也因此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文化馆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的场所,文化馆原本是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因此其开设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目前文化馆商业气息浓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违背了政府建O文化馆的初衷。
第二,文化馆员工素质低。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化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员工的素质整体来说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目前很多文化馆内的工作人员依旧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是文化馆的基本职能,因此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举办的文化活动水平的高低,文化馆内的工作人员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目前,文化馆内很多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耐心,对于很多参与活动的群众采取敷衍的工作态度,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工作时采取混时间的工作态度,上班时间看电视剧、聊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些甚至对群众的一些需求爱搭不理,完全不符合文化馆服务群众的经营理念。
第三,公共资源挪用,假公济私问题层出不穷。据调查,地方文化馆的个别管理者存在挪用公共资源、假公济私的严重问题。文化馆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产业,其使用权属于大众,不属于个人,任何人都没有占有公共资源的权力,挪用公共资源侵犯了群众享有公共文化资源的权益,限制了文化馆发挥其基本职能。
第四,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不平衡的表现之一是文化经费投入失衡,文化馆的建设投资是由当地政府负责的,政府对文化馆的投入相比其他方面投入,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于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也不一,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连最基本的居民的生活质量都不能保障,更不用提文化发展水平了,这就需要国家对这些区域的文化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3文化馆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一,工作职能缺失。当地政府及文化馆的相关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馆建设的最终目的,这是导致文化馆不能良好地发挥其职能的关键原因。文化馆的职能就是为当地群众提供文化活动的场所,归根结底文化馆所发挥的职能就是为群众服务,但文化馆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因而导致目前文化馆商业气息浓厚,多以盈利为目的,有些甚至租给一些企业机构当办公室,这就使文化馆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第二,常规业态缺失。具备良好的常规业态是更好地发挥文化馆为群众服务的功能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常规业态是文化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文化馆开设的理论方针及其相关职能,具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态度,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能够具备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意识。正确使用设备设施,掌握岗位所具有的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这些都是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完成常规业态的能力。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的这些能力缺失就会导致文化馆常规业态缺失,从而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为公众服务的职能。
第三,行为规范缺失。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是造成文化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缺乏法律规章制度等约束极易造成相关人员行为缺乏导向性和约束性,工作杂乱无章,造成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和工作态度不能得到良好的规范,缺乏自觉意识,从而降低文化馆的整体职能,影响其服务群众的态度。
4文化馆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国家制定相关文化馆的法律法规规范其管理政策。“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文化馆的相关管理。国家只有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才能强制性地规范其经营,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文化馆以盈利为目的现象的产生,减少公共资源挪用、假公济私等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文化馆的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必须强化管理,建设、培养素质高、态度好、能力强的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队伍。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第二,重视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更广、更好地惠及人民。贯彻十提出的推进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馆承担着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任务,文化馆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群众服务,因此其根本性质就是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文化馆免费开放才能扩大其服务范围,使基层人民能感受到文化素养的熏陶,才能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党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基本体现,我们开展一切工作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脚点,文化馆的建设也要本着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和原则。文化馆的设施、设备也要体现人性化的理念,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文化馆的建设要考虑到群众的这一特点,顺应群众的需求。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群众生活中去,去真正了解群众,发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开展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增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针对各地区、各区域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形式,促使各阶层、各水平的人们文化生活的共同发展。
第四,发挥创新意识,推陈出新。随着全国各地文化馆的逐渐增多,文化馆的|量参差不齐,水平不一,个别区域只是盲目跟风,使文化馆的相关活动内容毫无新意和创意,活动方式单一,导致群众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文化馆的建设工作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发挥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旧事物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学会借鉴和组合,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实际情况,坚持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加强文化馆的建设,要注重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第五,文化馆建设要全面覆盖城乡。受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文化馆建设存在区域差异,在经济水平高的区域,文化公共设施相对完善,但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文化生活的质量了。针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国家和政府要提供一定的资助,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减少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六,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改善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促进文化馆内部工作人员间的团结合作,更好地发挥其为群众服务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才会通过文化活动传达给参与活动的群众。
5结论
文化馆的建设应顺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充分发挥并不断丰富其自身职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志明.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对文化馆发展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4(26).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 新疆科学技术 文化底蕴 跨越式发展
目前,实现新疆整体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从中央到各地方的重大奋斗目标。基于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以促进新疆各方面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要素的集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高科技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繁荣、进步的有效途径。因而,在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理所当然要发挥它的首要作用。
在对新疆的科技发展所进行的实际考察及理论探究中,刘理才的《新疆科技区情特征分析》、陈栋生的《对乌昌经济区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思考》、田雯的《新疆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及实施思路》、王盘疆的《对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思考》、杨易承的《新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思考》、吴筠的《全力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顾华洋的《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难点与对策》等研究成果日渐涌现,研究内容日渐深入提升,为后续进一步探索新疆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新疆科技的发展是在其独特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国内外大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有共同之处,更有其特殊之处。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它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上,还体现在它独特的文化底蕴上。
科学技术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土壤和社会文化约束。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其文化特征表现为多元性,是多种文明类型、多种宗教文化、多种区域文化、多种新疆自身文化特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的一种动态开放的人文环境,这种多元文化复合体既使新疆文化内部保存了源于多样性的活力和互补性,又有助于新疆经济、政治、科技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延续。“多元一体化”就是当前新疆地区的文化格局,过去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依然会是这样。新疆文化的这种特殊之处对于新疆本地的科技发展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地区的文化意识形态蕴含的内在的活力会形成当地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所需的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此研究、学习对实现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观念的改造及先进文化的塑造,实现科技的跨越性发展、新疆整体的跨越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对新疆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在此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季羡林的《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林梅村的《西域文明》、羽田亨的《西域文化史》、尚衍斌的《西域文化》都对新疆传统文化做出了剖析,厉声的《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里对新疆的历史以及发展至今的多种文化的继承与并存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王付晓的《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新疆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姚家华的《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疆文化产业》、闫炜炜的《新疆文化多元一体化发展探析》、魏琪的《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王小平和安晓平的《论新疆屯垦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新疆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王春辉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等,以上研究对新疆近来的发展、在新时代新环境中的前进方向进行了探索,对进一步研究新疆文化及与科技发展之间的互动富有极大的启迪。
对新疆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文化底蕴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多民族聚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条件对新疆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文化及其环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有效支撑和高素质人才,富有特色的新疆文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科技发展、科技创新又有利于实现新疆经济发展、文化升华并为各民族的发展、融合、团结提供现实基础和保障。
对新疆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文化底蕴进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主旋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从中国发展的路径,还是从世界发展范围来看,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正是文化大发展、科技大发展的先决条件,甚至可以说,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科技要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与科技必须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温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拴乾.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
4.克林凯特.丝绸古代上的文化[M].新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5.金星华.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M].民族出版社.2004.
6.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7.靳诺.开创新疆科技进步新局面[J].中国农村科技.2010(1).
8.肖映霞.提升新疆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8).
9.魏琪.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J].实事求是.2010(6).
10.闫炜炜.新疆文化多元一体化发展探析[J].实事求是.2010(5).
11.王盘疆.对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思考[J].新疆社科信息.2010(4).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征;意义;潜力;转变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99-02
一、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通俗意义的文化产业,就是以创意为核心、科技为载体、工业化生产标准、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产业。
(二)文化产业的特征
文化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的新兴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性。
1.双重性
文化产品是一种以提升人们精神生活为目的的特殊产品,具有商品与公共品的双重属性。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而作为公共品的文化产品则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2.经营性
所谓经营性就是企业主体按照市场的要求,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向社会提供带有盈利性质的文化产品。经营性文化产业主要依靠市场来融资、来发展,生产面向市场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一部分公众的文化需求,而且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以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
3.创新性
创新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生产既是创造性生产和也是创新活动。文化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每一件文化产品之间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4.高增值性
文化产业处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边际效用递增。
5.高融合性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与其他产业有共生性和融合性。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6.低消耗性
文化产业主要以非物质资源为要素对象,知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低碳经济。
(三)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在优结构、增就业、扩消费、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被公认为21 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
1.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比如: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话剧、歌舞、杂技、魔术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同样都可以吸纳就业和提供税源。
2.保障文化权益
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但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而且整体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
3.弘扬文化
文化的广泛传播,使文化得以弘扬、创新和发展,增进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了解、互信、合作、和平。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潜力
在北京,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占GDP比例已经连续数年超过12%,北京已经形成了这种以文化产业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产业形态与格局。2014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了娱乐宝平台,网民出资100元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作品,预期年化收益7%;2014年上半年娱乐宝做了两期发售,共为9部电影1款游戏筹资1.65亿元;百度和腾讯公司市值快速增长;华谊兄弟电影公司《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影片也都显示出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北京东方尚艺术总监刘天亮先生曾多次获得Hiiibrand国际品牌标志设计大奖。
在山东,由潍坊广播影视集团旗下山东天泽网络科技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O2O文化产业电商平台--“印象商城”潍坊店日前上线试运营。该项目整合潍坊民俗工艺、文化艺术、名家书画等风筝、木版年画、红木嵌银等优秀文化特色资源,通过电商“平台+商家”的O2O模式,加强与淘宝、天猫等资源的品牌整合营销,逐步形成全国性大型文化产业电商平台。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经营收入17亿元。
在河北,“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期间,永年太极拳、徐水狮舞、井陉拉花、吴桥杂技、河北梆子等富有河北地域特色的节目每天在此演出;蔚县剪纸、辛集皮贴画、藁城宫灯、武强年画、白沟面塑、衡水内画等9个门类的河北民间工艺品在此展出。在这里,无数的国外旅客认识了河北文化,他们要把河北的传统文化项目变成文化产业,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认识中国文化与感受河北文化的魅力。
在成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汇聚了“政行校企研”五方智慧,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知名专家、实业家进行了主题演讲和交流。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在“从萌芽起步向成熟发展方向迈步”的阶段,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进行观念转变、机制创新和路径创新。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变与创新
(一)互联网的再造与升级,传统与新兴领域的融合
1.国家对数字内容产业的重视突显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包括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进程;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先进文化互联网传播吸引力。
2.知名学者对数字产业的高度认可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的演讲中表示,“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的洗礼下呈现为新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其本质是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空间,以健康、艺术品为代表的两个新兴互联网文化市场还没有形成较好的产业模式,蕴含着无限商机。”四川大学广播电视文艺学博士后张学勤提出通过从“互联网+”到“文化+”的思维转换推动文化产业融合。乐视影业CEO张昭说:“未来只有基于IP的用户运营模式才会取得成功。”
3.中国互联网论坛首次举行
今年1月,首届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互联网文化产业(企业)趋势、商机与商业模式”为主题,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深入研讨未来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企业战略、技术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议题,努力为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的各界人士和从业人员提供学术支持与智慧引领。
在这些互联网企业搭建的巨大平台上,随着线上、线下各种渠道的整合,传统文化产业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正在慢慢打通,不同领域之间开始越来越多的渗透融合,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不仅使某一个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和销售方式更加多元,也使整个文化产业迎来了一次新的提升。[1]
(二)转变传统商业模式,尊重用户需求
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移动终端产品与市场和消费者的紧密关系,成为互联网公司在进入文化市场时所具备的先天优势。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文化消费应用软件便利性的重视和开发上,更体现在他们在向传统文化产业上游发展的过程中,在涉及文化产品的创作、宣传、营销、发行等环节,更加强调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
(三)改进传统管理模式,解放文化生产力
改进传统文化事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重视产品的质量标准,鼓励创新而不是控制,释放文化内在的活力,解放文化生产力。[2]
(四)创意与开发,创新文化资源
英国等国家把文化产业界定为“创意产业”,美国则把开发、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作为新需求、新能源、新消费和新市场,把创造作为市场的动力和源泉。创意可以创新,通过创意可以开发和创造出新的文化资源。例如,迪斯尼范围的主要发模式就是通过创意和创新虚拟形象,进而形成艺术授权、主题公园和相关衍生产品开发,从无到有,创造出足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资源和商业模式。
(五)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将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协调起来,建立以文化事业发展培育消费能力的机制,通过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3]
四、结语
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过程,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相处中吸收并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扬的基础上应加以创新。因此,今天的互联网思维正在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将因此而焕发巨大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刘 阳.破局 互联网再造传统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