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1引言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年降水量在800~1000mm,年平均气温15~16℃。主要生产棉花,花生,油菜,水稻,西瓜,小麦等农作物。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气候有变化一定会回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造成影响。当前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襄阳市宜城市的气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地的农作物品种变异,生长缓慢,产量降低,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2气候改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影响土壤等要素的理化特征和农作物生长特性

阳光、水分、土壤、热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要素。由于气候变化都会导致这些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四要素的理化特征。阳光、水分和热量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或高或低和降水量减少都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制约土壤资源的生产力。某一区域内适合生产哪种农作物与本地的气候因素紧密联系着。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种类等。气温逐渐上升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季节,如,本市中属于热敏感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由于气温升高,直接导致了产量的减少。

2.2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病虫害、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

气候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大范围的农业病虫害。特别是暖冬季节,全球温度变暖,非常有助于农作物病虫害过冬繁殖,使得病虫害能安全过冬的数量增多,死亡率减少,从而农作物被病虫害危害的区域范围增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变暖,引发了众多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变化,同时也扰乱了往常的自然环境下食物链的竞争关系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病虫害没有了天地的捕捉,使得病虫大量繁殖和生长,出现了病虫害流行。

2.3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处于低纬度区域的作物产量减少更加明显,中高纬区域的作物产量不受影响反而增多,宜城市大部分都是岗地,属于低纬度区域,受灾现象更加明显。由于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的收入也跟着减少,导致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业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3.1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减少农业损失

宜城市人民政府应统计近几年气候变化的数据,从中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合理的制作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方案。另外,还要加强关于农业方面的自然灾害管理工作,要经常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气象报告,并将气象信息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体,使农民和工作人员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2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

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有些地区的农作物已经不适合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农作物减产的现象,可以适当的选择优良、适应气候变化生长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繁殖生产,从而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通过从别的地方引进新品种是一个不错的有效途径。

3.3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改善给水排水功能

由于宜城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部分工程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起来的,工程起点相对低,很多水利设施已经无法正常使用,特别是水涝时期排水的功能不足。因此要强化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积水排水的功能。特别是要加强设施的防渗功能,优化灌渠的给水功能,降低灌渠漏水和渗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使提高农业对气候灾害的抵御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结合实际,重视科学、给水排水灵活,节水灌溉,积极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并能研发出更多能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型工艺设施,从而不断的强化抵御气候灾害的工程设施。

4结束语

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两者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也是相互制约的。掌握气候的变化情况,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的质量。我们在应对气候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下,要积极的采取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灾害。通过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将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未来气候变化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正确面对气候变化,及时研究应对方法,让农业生产在适应气候的变化中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军,蒋远胜.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受灾面积的影响分析-基于1951-2009年的数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03):56-59.

[2]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1):89-92.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极端气候因素;农业经济;影响

极端气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气候变化,在特定时期发生在统计分布之外,多数是分布在统计曲线两侧10%以内。极端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从而危害到人类正常的经济活动,影响十分恶劣。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评估报告来看,在过去的100a以来,地面温度逐渐从最初的0.3℃升高到0.6℃,而且未来世界气候的提升速度将会更高、更快,加剧变暖趋势。在此背景下,将会造成世界性极端气候灾害出现,不利于全球经济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受到极端气候因素影响尤为严重,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每年都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领域。由此看来,加强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极端气候概述

极端气候是具有十分突出的灾害性和突发性特点,很容易对当地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制约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果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出现,将对人类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像我国这样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也是最为典型的深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国家之一。诸如,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在爆发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且这种危害更多的集中在脆弱的农业领域上,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威胁十分巨大。

2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

2.1普遍性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看,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极端气候灾害,尤其是在近60a内,从干旱到涝灾,或是从涝灾到干旱,两者交替进行,市场伴随着台风和干热风等气候现象,当属洪水灾害和旱灾最为典型。

2.2区域性

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极端气候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旱灾较多,而南方地区则是涝灾现象较为严峻,干旱地区更多的是集中在黄土高原和黄淮地区,受灾面积广泛,持续时间长;涝灾则是发生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三角州流域,而在东北的送花江流域地区同样存在涝灾现象。在干旱季节,北方地区受到的副热带高压影响更加强烈,江淮地区在7月就已经趋于稳定,亚洲大陆北纬40°~50°上空盛行强烈的东西环流,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致使冷暖空气交汇机会较少,很容易出现锋面雨。在暴雨季节灾害频发的年份,副热带高压影响不强,6月底—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停留在北纬25°以南地区,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江淮地区作为南北冷暖空气交汇地区,锋面雨长期停留在该区域,造成严重的涝灾现象出现。

2.3交替性

不同的极端气候带来的灾害有时会交替进行,诸如旱灾和涝灾交替出现,两者无论是谁先谁后,或是两头旱灾而中间涝灾,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灾害,较之单一的极端气候灾害而言危害更大。

2.4持续性灾害在很多情况下是连续出现的,诸如我国在1966—1968年连续出现了两三年的干旱灾害,1998—1999年则出现了连续性的洪涝灾害。

2.5弱质性

弱质性特点主要是属于弱质性产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缺少足够的抗灾害能力,更多的是被动地面对自然灾害。所以,一旦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危害,并且这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2.6规律性

一般我国极端气候灾害更多的是以黑龙江爱珲到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作为分界,这条线以东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也较高,南方主要是涝灾,北方为旱灾,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旱灾出现较为频繁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涝灾频繁地区。东北三省受到低温冻灾较为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则面临着海上风暴威胁,危险程度较高。

3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作物产量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两种影响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作用较大,其中当属极端气候灾害最为严峻,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据国家农业部权威数据统计限制,我国在1983—1998年,粮食损失造成的总产量损失高达10%,也就意味着在此期间我国每年都至少有400亿kg粮食被极端气候所吞没。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农业经济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减产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961—1963年、1966—1968年、1974—1976年、1994年和2008—2010年。在这几个区间中,我国每年粮食损失量不断增长,并且我国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数量始终处于高位震荡态势,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4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我国水利基础抗水、防洪功能充分发挥,通过健全水利基础工程来提升我国整体的农业抗灾能力。由于我国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所以除了应加强引种抗灾害农作物品种外,还应根据当地气候实际情况来着重培育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作物,有计划落实培育工作。就当前极端气候变化情况来看,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是影响最广、危害较大的灾害类型,由于极端气候变化具有突出的不确定性,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机制的落实,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诸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立足于农业保险基础上,更好地防范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将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极端气候灾害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5结语

我国的农业属于一种弱质性产业,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带来的危害较大。我国自建国以来,自然灾害频发,为了能够更好地防范自然灾害发生,应加强极端气候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深入分析,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京平,王卫丹.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7):142-145.

[2]袁婧婧.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魅力中国,2013(11):33.

[3]甘甜.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财经界,2014(18):21.

[4]李金良.气候因素对黑木相思胸径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83-184.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3

2015年是全球气候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在亚洲,由于东南亚地区的干燥气候、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以及太平洋的环流季,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达到了历史巅峰。与此同时,北京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物也首次引发了红色空气污染警报,并且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达成了历史性、实质性的成果,包括中国在内的196个国家将会努力将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世界上中产阶级人口大约有十亿人,得益于制造业和贸易的繁荣,他们的数量快速增长,并且越来越趋向于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沿海地区大城市。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气候变化对世界中产阶级的影响往往被低估了。

巴黎协议的达成恰逢中产阶级处在一个特殊的时刻:瑞银对全球超过200个城市的研究发现,中产阶级正面临着很高的环境风险和气候变暖风险,并且投保比例不足。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受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的影响,在面对气候变化时风险甚高。

这些风险会以多种形式表现。高温对于农业和非农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有不利影响。当一个地区年均气温达到20至30摄氏度区间时,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作物产出都大幅度下降。

气候变化也会对城市生活带来特殊的风险。热浪来袭时,城市会变成危险的区域。随着柏油马路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城市日间温度会因此多上升3摄氏度,夜间气温多上升12摄氏度。

随之而来的是与炎热相关的死亡率以指数级的速度上升。在2010年的俄罗斯热浪袭击中,有超过5万人因此丧生。尽管空调可以帮助人们躲避炎热,但是这又带来恶性循环,用电导致更多的能源消耗和化石能源燃烧,这进一步增加污染和碳排放,并且导致更严重的高温。

气象灾难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日乎寻常,从1975年到2014年增长了7倍。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尤其容易遭受到极端天气的冲击,大约12.6万亿美元的GDP产值和接近10亿人会因此受到影响。

在中国有一些人口密度高、发展快的城市位于海拔较低的沿海一带,这也使得它们处于高风险的位置。其中广州、深圳、天津、厦门是四个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我们可以分析每年洪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占一个城市的GDP比重,以此预测每年一个城市需要将经济增长的多大比例用来应对未来可预期的洪灾。广州这一比例达到当地GDP的1.32%,到2050年这一经济代价大约是平均每年132亿美元。

目前的坏消息是,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下降的迹象。中国针对自然灾害的投保比例明显不足。目前,中国只有大约占总价值0.12%的财产被保险覆盖,这一比例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在自然灾害引发的诸多不幸中,投保不足意味着对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因为财产的损失会直接影响当地的中产阶级,同时会影响到政府,因为政府有救助义务,是一切自然灾害的最终保险人。

我们的研究显示,面对气候变化,尚有诸多不足亟待改善来保护中产阶级这一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巴黎协定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一步,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继续扩大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基础设施,在容易受灾的地区推广保险,让保险产品变得更易购买价格更能让人接受。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4

1.气温的冷暖变化根据海拉尔区1951~2010年60年气象数据统计资料:海拉尔区年平均气温为-1.3℃,1月份最低,平均为-25.8℃;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0.0℃。无霜期平均118天,平均初霜期在9月10日,终霜期在5月24日;冻结期平均每年10月29日至次年4月9日解冻(10厘米土层)。全年平均≥10℃的活动积温1930℃。在作物生长的4~9月,日温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及种子果实优良品质的形成(见表1、图2)。从气候趋势变化看(见表2):海拉尔区年平均气温逐年升高,1971~1990年与1951~1970年相比平均气温升高了1.0℃。1991~2010年与1971~1990年相比平均气温升高了1.4℃,而1991~2010年与1951~1970年相比平均气温升高了2.4℃。气温升高将缓解本地区农业生产光照有余、热量不足的矛盾,积温增加,延长作物的生长季,减轻霜冻对作物的危害。同时,扩大了农业生产布局。气候变暖对蔬菜生产十分有利,有利于保护地栽培,缩短蔬菜淡季的时间,丰富人们的菜篮子。

2.光照与热量以“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1951~2010年)数据为准:海拉尔区年平均日照2690.3小时(见表3、图3),5月日照最长,平均为284.7小时/月,≥10℃积温为1930℃,太阳辐射年总量平均为5325.6兆焦耳/米2。海区光照充足,可满足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从气候趋势变化看(见表4):海拉尔区年日照时数减少,1971~1990年与1951~1970年相比日照时数减少1.7%,1991~2010年与1951~19701年相比日照时数减少11.7%。

3.降水量以《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1951~2010)数据为准:年平均降水量348.35毫米,具体各月降水量分布情况见表5、图4。年际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541.7毫米(1990年),最小降雨量124.5毫米(1986年)。降雨量小而蒸发量大,全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3.4倍。从气候趋势变化看(见表6):全年平均降水量较小,且年降水量总的演变趋势是在波动中减少。1991~2010年与1971~1990年相比年降水量减少了6.8%。特别是2001年至2011年间,除2002年、2004年、2008年和2009年降水量与均值相当外,其它10年降水量低于均值,可谓十年十旱,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全年降水中,其中,春季(4~5月)占全年降水量的11.3%,夏季(6~8月)占67.5%,秋季(9~10月)占14.4%,冬季占6.8%。降水量在年内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异常偏少现象出现最多的月份是4月和5月;降水偏多现象出现最多的月份是7月,8月次之。春夏多干旱,春、夏干旱频率分别为58%和51%。春旱影响春播出苗,初夏旱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由于海区灌溉设施不健全,往往干旱条件成为产量增长的制约因素。

4.耕地土壤养通过2008年土壤养分含量与1985年土壤普查比较:耕层土壤(0~20厘米)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明显下降,有效磷显著提高。有机质由45.54克/千克降低到34克/千克,降低了25.34%;全氮由2.12克/千克降低到1.79克/千克,降低了15.57%;速效钾由168.28克/千克降低到126.18克/千克,降低了25.02%;有效磷由11.53克/千克提高到23.41克/千克,提高了103.04%。

二、农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溉体系,提高抗旱排涝的能力,尤其是要加强浅层地下水开发和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水利化、机械化

2.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减缓干旱化趋势,增加农业抗旱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后,要适当增加玉米等抗旱作物种植面积;采用免耕播种等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候灾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气候变暖和干旱将使水分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灌溉系统和灌溉技术,推行畦灌、喷灌、滴灌和管道灌,开发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和配套节水栽培技术。

4.选育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引进、培育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以增强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严寒、干旱等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的高产、稳产措施。

6.建立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系统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气象灾害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总的趋势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繁、灾害强度更大。因此要加强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大风、霜冻、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中长期预测预报,制定防旱抗涝、抵御寒潮、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应急预案,做好防范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的影响。

7.积极推广农业保险为了分担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减轻农民因灾造成的损失,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对于防灾减灾、稳定农民收入起到良好的作用。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5

如果我们认可以上的情况的话,也就等同于接受“天气会对经济造成影响”,又由于投资理财计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此之紧密,我们自然也可以推导出“天气变化影响理财决定”的观点。顺着天气的性子看紧自己的钱袋,本组文章将会用案例说明如何通过关注气候变化,从而减小投资风险、发现新机会。

蝴蝶的翅膀和理财要素

“重新评级!由于洞庭湖地区发生了大面积东方田鼠灾,目前发现约20亿只,所以重新评估洞庭水殖(600257)盈利能力。现在广东卖田鼠一只50块,20亿只就是1000亿元,600257总股本将接近3亿,每股实际价值333元,如果市盈率20倍,目标价为333元×20=6660元”―7月中旬在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

如果我们能忽略上面这则帖子里明显的调侃和对结果的判断失误,那它就能成为理财者要关注气候变化的有力“教科书”了。由于强降雨,洞庭湖水位上涨,虽然未到警戒水位,却有20亿只田鼠从湖滩向垸内转移。田鼠四处打洞、破坏庄稼兼啃咬门窗;当地政府为灭鼠,又投下大量鼠药,然后还需要处理被杀老鼠;老鼠还会携带病菌,灭鼠大战后还应进行防疫工作……虽然没有得到统计数据,但鼠害对当地经济造成的损失却是不言而喻。

全球高达百亿美元的灾害损失

气候变化不仅仅是造成社会问题,更对经济形成打击。德国安联保险集团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共同发表的《2007年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问题》中统计,全球每年因天气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的损失高达几百亿美元,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一数字今后还会增加。他们预计未来10年,全球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将增加到1.5万亿美元。这不能不视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沉重打击。

报告指出,金融业各个层面都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首先是银行业,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将导致一些公司无法承担到期的贷款而使银行借贷风险加大,导致银行呆坏账增加;期货市场上,

因为农业是与气候联系最密切的生产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对市场产生的震荡已经十分明显,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产生直接打击,大豆、棉花等农产品期货价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此外,原油期货价格受气候变化影响也十分显著,并同时反映在交割成本中;从证券业来看,气候变化导致企业运营风险增加,会挑战投资者投资能否保值,直接关系到个人金融安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应是保险业,2004年12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COP10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当年前10个月发生的自然灾害使保险损失超过350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上涨了218.75%。

未来年均多降水2~3%

回到国内的情况,近50年来我国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都在螺旋式增加,干旱、洪涝、热带气旋、沙尘暴、寒潮与冻害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加大。

根据中央气象局的统计:近50年来我国北方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4℃以上,东北北部、内蒙古及西部盆地气温每年升高达0.08 ℃以上;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而西部盆地的降水量明显增加,50年里已经增加了50%~75%,最大达到每年1%~1.5% ,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形成了南涝北旱的局面。

公开的研究结果显示,到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3~2.1℃,2050年增加2.3~3.3℃。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

气候恶化是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今年的达沃斯论坛、G8峰会都史无前例地热论温室效应等导致的气候异常问题。所以,只要你涉足了投资领域,不论是银行、证券、期货、外汇,也不论是投向A股还是港股、美股,气候变化就会牵涉投资保值、增值和安全的问题。同样,自然灾害导致个人安全存有隐患,还会直接影响其他财产的安全,如房产、汽车。国际众多的金融分析机构,已经把“天气因素”看作是投资参考的重要指标了,我们也不能“落于人后”呀。

金融资产篇

炒家的“气候”空间有多大?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说过,气候变化对一家公司有多大影响,将会成为分析师对是否购买某家公司股票做出分析的关键因素。优秀的投资人往往会在市场变化初期就预测趋势,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投资行为。对气候的敏感甚至可以使你在这些优秀人物之前就捕捉到相关趋势,趋利避害。

飓风和油价股市的联动

气候对油价、证券、期货的影响比较显著,以2005年席卷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当时主流媒体报道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在飓风带来的人口和房屋损失,批评和灾后处理不利,殊不知对气候敏感的投资人已经着手分析卡特里娜对投资市场的利空了。

飓风导致墨西哥湾的多家炼油厂无法正常生产,从而再度推高油价,通过市场联动,股市和债券市场也将受到影响。卡特里娜使美国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拖累美国经济增长至少0.5%,期货、股市、债券市场以及保险业等都在短期受到了严重打击,成千上万的投资打了水漂。

有了卡特里娜的教训,人们对随之而来的丽塔严阵以待,纷纷看涨油价、看空股指,当时有媒体戏称整个华尔街“闻风起舞”。但丽塔却跟人们开起了玩笑,丽塔登陆后虽带来豪雨,但炼油厂密集的Galveston和Houston两大城市却逃过一劫,未遭飓风袭击。飓风威力在登陆后降为热带暴风,威力转弱的丽塔对美国经济的打击远远没有卡特里娜严重,人们高估了它的影响。

也有人因这两次飓风赚了12万美元,他是来自俄亥俄州的工程师詹姆斯・维恩。因为工作关系,他清楚美国石油工业四分之一的产油能力和11%的炼油能力都位于“卡特里娜”飓风灾区,在电视上看到飓风袭击新奥尔良的巨大威力后,他果断地抛出了手里的股票。“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炼油厂和输油管道肯定完了”,他说,“油价会高涨,股市会下挫。”在维恩抛出股票的第三天,纽约股市应声而跌。

有了一次经验,当丽塔来临时,维恩依旧看空股票,可当他上网发现Houston的居民对丽塔的议论后,维恩又果断地重新回到股市。“Houston人说只是豪雨成灾,这并不会对炼油业带来致命打击。而新奥尔良的本身输油管道设施已经遭到破坏,修复需要很长时间,情况最坏也不过雪上加霜。市场已经很谨慎地对待丽塔了,所以我这次又来了个满仓。”市场又如维恩所料,当丽塔登陆带来的经济损失比预期小的消息传遍市场后,纽约股指开始上调。

长江电力的业绩和枯水期

在股市中,我们已经看到气候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以长江电力(600900)为例,其业绩的好坏与长江是否处于枯水期有密切关系。见下表: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长江的枯水期,长江电力的发电机组在枯水期无法正常工作,今年长江水位更是创了130年来的新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电力的业绩。

在表中,可以看见每年一季度业绩都让人失望,以06年为例,一季度对全年每股收益的贡献率仅为11%,07年从每股收益上看,能勉强与06年持平,考虑到新会计准则调整带来的收益,今年一季度的实际收益还不如去年同期,这就是它业绩疲软的直接原因。

稍具有气候常识就不会仅因一季度业绩而如果极端气候出现时,应该如何预测个股的走势呢?

以南方航空(600029)为例,2005年南方航空巨额亏损,每股收益为-0.41元,在公布2005年报后股价跌至2.19元,创历史新低。官方公布亏损的主要原因为油价高企,其实飓风对亏损也有贡献,2005年先后有8个强台风在中国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登陆,对当地经济造成很大损失。时间倒推回2005年,看到有关台风的新闻报道,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投资者会马上联想到强台风对航班正常起降的影响。再加上南方航空上市以来就属于微利股且无新利润增长点,所以可以断定南行当年业绩不会优于头一年。若是有已经选择了这只股票的投资者,为求安稳,也应该赶在年报公布之前抛空股票。

当然,这些例子仅止于基本面的常态分析,如果遇到特殊的气候原因或是其他的市场环境,结论并不是唯一的。

请您记住,关于气候对投资的作用,永远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不能成为唯一的理由。事实上,只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更接近事实的结论。

挂钩天气的理财产品

事实上,包括银行在内各种金融机构也注意到温室效应加剧而导致的生态灾难频发,预期未来洁净再生能源、水资源、废物处理、生物乙醇、铂钯开采等与环境改善有关的行业将发展迅速。

荷兰银行推出的“荷银气候变化与环境指数”,作为挂钩标的是气候的外汇理财产品,可以使投资者参与全球约30家与洁净再生能源、水资源、废物处理、生物乙醇、铂钯开采等与环境改善有关的行业表现,投资金额最高可达到指数价值的150%。对环保持乐观态度的人有理由购买这款产品,毕竟现在大国们都在争抢碳排放量指标,跟着国际政治气候走总归没错吧。

随着气候恶化对生态投资前景看好的金融投资机构会越来越多,股民、基民们应该多关注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与环境改善有关的各种金融证券,未来利用生态概念炒作的个股和相应的金融产品会越来越多。

神奇的德尔菲定律

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这是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德尔菲定律”对气象经济做过的经典阐述:商家在气象方面投入1元就有可能得到98元的回报。

著名的“啤酒指数”

受“德尔菲定律”影响,衍生出了“空调指数”、“冰淇淋指数”、“泳装指数”、“啤酒指数”等指标:比如在德国,每当平均气温超过22摄氏度时,啤酒就开始畅销,在此基础上气温每上升一摄氏度,啤酒平均每天便会多销230万瓶――这就是著名的“啤酒指数”。

1991年5月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当年日本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到1993年10月,厄尔尼诺现象结束,日本经济也随之冲出谷底。

日本经济界人士意识到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气候竟能影响世界经济”!于是,有专家指出,气象学家与经济学家有必要携手起来,创立一门新学科。随着气象经济学的应运而生,日本商家正在考虑高薪聘用气象专业人员甚至设置专职气象部门,而互联网的推广也将为"气象投资"提供最佳环境。

因为饮料、服装、保险等靠天气做生意的公司大量存在,使得气象经济有了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有关部门认为,日本的"气象投资"潜力十分巨大,可以接近1000亿日元。

“第二天来店购物预测体系”

有营销专家推算出一个数据,流通类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气温相差1摄氏度或降水量增减1毫米,反映到商场的客流和销量都会有明显变化。

在日本,盛夏30度以上的天气每增加一天,空调的销售量就增加4万台;而夏天气温每差1度,销售量可上下浮动30万台;气温超过22度,啤酒开始劲销,气温在每次上升1度,大瓶装的啤酒会每天多销230万瓶。

此外,每小时雨量超过3毫米,客流量会剧减;气温升至24度,泳装开始走俏;29度时,雪糕比冰淇淋好卖,超过30度,冰淇淋的销量则下降(因不解渴),而爽口的清凉饮料此时销量大增。

神奈川县茅崎市皇冠超级市场,就与气象协会共同开发了一盘软件,叫《第二天来店购物预测体系》。店主可以依据这个软件及次日天气预报,确定进货品种和数量,如果第二天是大风雨雪天气,则除少数职员照常营业外,其余大都安排非营业性活动,如盘点、学习、开会等,收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实物资产篇

江景房和不可抗力的评估

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报告称,全球气候变化正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商业业务:汽车工业将成为日渐被严格监管的首要受害者;降雨和气温变化将使得消费品行业面临寻找原料来源的挑战;而极端气候的不可预测性、频率和其严重性将给保险行业带来严峻的考验。这份报告提醒每个投资者,正视自己面对的环境。

有一家台湾的环保机构作过这样一个调查:随机访问1000个人,询问他们已购买或准备购房时,同一地段同一价格是否会优先考虑有大玻璃窗(单幅玻璃在5平方米以上)的物业单位。

调查结果显示,有63.7%的人表示,在价格一样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大玻璃房,31.6%的人表示不会选择大玻璃房,剩下的人表示得看具体情况而定。

一但加入气候变化因素,问如果在台风登陆频率和强度增加的情况下,是否考虑大玻璃房产。答案出现了变化:73.2%的人表示不会考虑,18.3%的人表示依旧选择大玻璃房产,而8.5%的人不能明确表达意愿。45.4%的受访者在考虑气候因素后放弃选择大玻璃房产,他们认为在台风频登陆的时候,大玻璃房可能导致人身和财产隐患,所以宁可放弃享受也要保证安全。

气候变化导致的风险

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环保人士分析说,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意识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房产风险。

以大玻璃房为例,单幅玻璃越大,在台风、冰雹等强对流气候来袭时可能破裂的几率就越高,如果安装的是一般的玻璃,可能导致玻璃碎片砸伤家人或路人,即便没有台风等强对流天气,也已经发生了多起大型玻璃在高温天气下自行爆裂的案例;即便安装了中空或强化玻璃,其保险系数也非百分之百,而且采用这些技术处理玻璃会导致购房成本升高,特别是中空玻璃,节能但清洁起来较麻烦,清洁费用增加。

而且,如果房间的玻璃较大(以普通玻璃为例),占到房间墙面面积的15%以上,耗用的能源(冬夏空调)要比小窗房高出20%,又会抬高居住成本。

此案例可以照搬到国内沿海地区,在投资住房时,如果小区本身没有够应付极端气象灾害的基建和手段,建议大家在购房时仔细考虑房屋在当地的具置,毕竟对于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灾害)导致的伤害,开发商是免责的。而且即便是发现房屋本身品质有问题,在发生意外后再考虑向开发商索赔,耗费的精力和财力都将是巨大的。

北京链家地产的金融总监就举过这样的例子:香港很多海景房是送露台的,很多房主会精心布置露台,比如做成希腊风情式;但如果热带气旋来袭,你的露台被毁或是杂物破坏了他人的露台,维修费用和赔偿金是要业主自付的;如果拒绝维修,政府又会以破坏环境为由强制所有者进行维护甚至处以罚金。

固化天气成本的支出

东方卫视曾报道,台湾的一位周女士花了几百万在上海买了两个旧门面,准备重新装修后用来做生意,但在装修途中意外发生了,台风导致门面已经生锈的旧招牌砸伤路人。周女士称事件发生前她早已通知装修公司要先拆掉旧招牌,但装修公司我行我素。口说无凭,由于双方未签署任何相关合同,法院判决物业持有人周女士先行支付伤者医疗费用。

周女士的经历给了理房一族最好的提示:房产作为家庭财产最重要的部分,对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意外灾害,聪明的规避方式应该是将所有意外扼杀在摇篮中。对于已经置业的人士,办法之一是购买相关财产保险。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将越来越多,为了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提供保障,相关业务的保费将会提高。

理财策划师的课程中称保险是“成本最高的保障方式之一”,虽然成本高,需要保障时却不可犹豫――这也是固化无尽的气候成本支出的方法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意识到,随着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增多,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能会选择提高费率、要求客户增加保费,如果需要购买保险,最好早些行动。

南涝北旱雨型加重、热带风暴每半年对北半球发力一次……理财一族要在气候变化面前避免损失,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因地制宜。

城市气候确定居家位置

一度流行的建筑风水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一个城市的气候来决定住宅的位置和房型。

以北京为例,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季多为西南风,秋季为偏南风向偏北风过渡,加上东西北面各有山脉阻挡,所以在北京买房,丰台区、大兴区位置颇佳;冬季冷风从偏北而来,北部城区帮助消化部分,夏季可以优先享受偏南风的滋润,至于沙尘暴,人人无免,忽略不计。

确定了大的区域以后,哪个朝向最适合业主?北京属于典型的季风型气候,所以坐北朝南的位置最好,夏可采光冬可避寒。再综合小区环境,北京属于内陆地区,发生台风、龙卷风的可能性不大,最多就是暴雨成灾(虽然南涝北旱的全国雨型让这种概率减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选购底层房屋时,要注意房屋地势,观察排水系统等设施。同时,喜欢花草的人在建造阳光房时,要充分考虑北京的大风气候,阳光房要保证在大风时节也能安全牢固。

对于北京这样一年四季都刮风的城市,门前屋后是否有高楼大厦遮挡显得不怎么重要,但在成都,那可是让人头痛的事情: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每年有风的日子屈指可数,到了夏季,如果你家四面都被包裹在高楼中,住在里边自己都会很闷。所以在成都,临江临河临公园的风水房要比普通位置的房子贵很多。可这种差别在五六年前并不明显,当时购买了此类房产的人大赚了一笔。

香港人王先生2000年因工作原因来到成都,“当时我并不准备在成都长呆,把这里当成一个过渡而已。”他说,但香港人惯有的精明让他很快发现了这一现象,他的主意改变了,“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不名一文,工作没了,房子被银行收了,女朋友也跑了。我觉得这是个机会,便把我父母的养老钱借来这边买了临河房。”王先生的房子位于府南河边,环境优美安静。“你想想,同等品质的房子,靠河与不靠河的差距不过是一平方几十块人民币!在香港,风水好和不好的差别可是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呀!”王先生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我一下买了五套,开发商激动得老总都出马了,又算团购,又给一次性付款优惠,一来二去,总价算出来比不靠河的房子价格还优惠。”

前年,成都房价快速上涨时,王先生卖了两套房,几乎赚了一倍。现在,他不仅还上了父母的养老金,手里还有三套房租给外国人住,“老外喜欢有山有水的房子,我房子装修风格对他们胃口,而且在英语上占优势,即使租金高也能和租客们交成朋友。”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6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光资源的影响

中国总辐射量在20世纪60―80年代呈减少趋势,90年代后有所回升,但总体呈下降势。1956―2002年间,全国平均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变化趋于和缓,减少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是华北和华东地区,黄土高原中东部下降也比较明显。辐射减少可能与火山喷发、城市和工矿业发展引起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有关,实际观测与数值模拟也表明气溶胶的增加导致直接辐射的降低,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量随之减少,减少的趋势是渐缓的,冬小麦比水稻的减少趋势更明显。

2、气候变化对热量资源的影响

近50年,除四川东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气温略有下降外,全国大部地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是华北、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气候生长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每年0.16天。近47年,全国无霜冻期以每10年3.4天的气候倾向率延长。东北、西北积温增加明显。未来各种排放情景下,以冬季的变暖最明显。区域分布为青藏高原增温最大,东北、西北、华北次大,其余地区则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CO2浓度增加越多对温度的影响就越大,温度升高幅度越明显。

3、气候变化对水分资源的影响

近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降水呈减少趋势。华北每10年减少20~40mm,华南与西南地区每10年增加20~60mm。未来各种排放情景下降水变化分布基本一致,年降水增加显著区域为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地区有小幅度增加。

温度升高,导致作物需水量发生变化。利用比较宏观和简化的内岛善兵卫公式发现温度升高对蒸发率的影响夏季大于冬季,北方大于南方。CO2倍增时,1月北方月蒸发率增加约 10%,南方增加4%;7月北方增加18%,南方增加约 10%。未来温度上升,在其他气象要素保持不变的情景下,华北地区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冬小麦需水量增加最大,棉花次之,夏玉米最小,业已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避极端气象和气候灾害风险,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将面临一个新的课题。气象观测年序列增长、气候变化或短期气候异常也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需要修改以往利用较少年数资料得到的气候资源的农业分析和区划结果;改变以往仅考虑热量和最低温时间来确定作物种植界线的做法,进而需要考虑气候变暖和变干的趋势给气候资源带来的影响。

1、优化我国农业种植制度

优化种植制度是适应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且能立竿见影的技术手段。利用我国长时间序列的加密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我国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当前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光、热、水资源重新分布和农业气象灾害分布格局的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热量资源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等优势,规避高温热害、干热风、干旱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进而改进作物布局,科学的调整种植制度,趋利避害,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保证粮食生长的高产稳产。

2、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趋利避害)

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而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例如甘肃近些年玉米及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下降,调整了作物种植比例而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而在洪灾多发的两湖平原,通过发展早熟早稻品种与迟熟晚稻组合搭配错开洪涝高峰期,部分实现了农业避洪减灾。可见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应该开展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作物种植结构研究,调整种植结构,研究和探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开发高效灌溉和节水技术,扩大灌溉面积;强化综合防治气象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科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