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范文1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结构;价值分析

引 言

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黄土高原东部,地面保存的古建筑为山西增添了一份光彩。山西的古建筑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进行描述和概括:一个是106,它是指山西现存12世纪以前的木构古建筑数,占全国现存同时期木构建筑总数的72%。另一个是18118,是指山西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同时也为中国之最,因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1]。

1 山西古建筑的结构

古建筑的造型结构是通过建筑本身的形态以及构成建筑形态的各个重要部分如屋顶、梁架、柱子、门窗、墙、地面等构件而得以体现的。

1.1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屋顶

山西有很多屋顶样式,例如歇山顶、硬山顶、攒山顶、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卷棚顶等。无论什么样式的屋顶造型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和先陡急后缓曲的艺术性曲线,所形成的弧面也是风格各异的,不仅美观而且受力均匀,它对屋顶的排送雨雪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用于攒尖顶建筑物转角处的翼角,不仅丰富和烘托了古建筑艺术的完美性,而且屋脊上各种各样的脊兽给屋顶也增添了几分生动性。山西地处黄河流域,因此造型各异的屋顶与南方玲珑雅致的风格相比,显得更加浑厚、庄严。

1.2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梁架

山西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它的形成是由各种立柱、横梁等主要构件相互穿插而成的,从而形成了形式灵活多样,丰富且富有弹性的框架。建筑内部空间的层次感、丰富性是随着各种梁架的样式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视觉美感,使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性更上一层楼。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重叠组成的构件,叫斗拱。它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可承载位于屋檐和屋内之间的梁与天花板,并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其做法以及变化也是颇为丰富的。它对古建筑的个性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强化,使山西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1.3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柱子

支撑屋顶和基座的必要构件是柱子,人们观察古建筑外观的视觉中心也是柱子。柱子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古人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和当时的审美需求对柱子的每个部分都加以装饰。通过运用各种如施色、雕刻等装饰手法塑造出寓意不同,造型各异的形态。山西盛名的晋祠圣母殿的“蟠龙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4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门窗

按照造型可把门分为出角门厦、平头门厦、拱卷门厦、屋顶式门厦等[2]。如屋顶式门厦的上方是用飞鸟、走兽、人物、花草等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装饰的,然而下部有既实用又美观的檐柱和抱鼓石,与收放自如的门槛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中间是厚厚的门或铁皮包身或镶乳钉,并且不同种类的门环又拥有不同的寓意。而窗棂的建筑构件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山西古建筑的窗式有长窗(即隔扇)、半窗、漏窗三种。不同的窗棂实现了不同的艺术价值。古代窗扇上的木格子就是“棂”,古人就是运用改变这些木格子纹图的方式来抒怀和寄托心愿,同时使得院子的环境气氛也得到了调节,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墙体的变化,还让墙体的空间艺术效果有了似隔非隔的感觉。

1.5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墙和地面

山西古建筑大多是用长方形的青砖来砌墙,室外墙面的颜色通常都用砖的自身颜色,但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地方也会被涂刷上一些矿物颜料,对墙体可以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色彩的等级也会相对较高。而将室内的墙面涂为白色,画上内容丰富、寓意深远、色彩艳丽的壁画,不但对室内环境具有美化作用,还保护了墙体,还可以提供人们一些关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信息,将艺术与文化、实用与美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 山西古建筑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价值

2.1 山西古建筑的美学价值

2.1.1 山西古建筑具有形态美

山西古建筑在体现形态美的方面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它具有很高的美学构思和艺术成就,山西古建筑构造的形态美与立体感解决了屋宇外形僵直、不灵活的缺点。此外山西古建筑在形态方面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当地的古建筑造型与结构的多变,正是由于这种灵活美妙的变化构成了山西古建筑的曲线美,给人以一种庄重协调的美感。山西古建筑体现出了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如晋中传统民居的华丽装饰,门窗的花纹繁巧、图纹各异;又如古窑洞墙裙的精美壁画,许多大户人家都用精美石雕或砖雕做护壁来装饰,而屋檐下则是用梁穿插得到斗拱出檐的效果,美轮美奂。

2.1.2 山西古建筑具有自然美

任何一座古代建筑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这三个要素没有固定的模式与绝对的标准,但它们都是与各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山西古建筑无论民宅寺庙衙署,都是由几座或多座建筑物围绕成一个或几个庭院形成一组建筑的完整格局。如位于平遥县城的东南隅的平遥文庙,前后四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院落相连,梁架规矩、整齐、坚固,故能完美保存至今,成为晋中地区不可多见的早期建筑佳作。

2.1.3 山西古建筑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美

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等在山西古建筑中都是和谐统一的,它们为我们创造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建筑,同时为我们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山西古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我国颁布的旅游文化保护政策中也对山西古建筑的自然环境有很大重视[3],使建筑与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2 山西古建筑具有社会经济价值

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宗法伦理对三晋民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通过结合其他建筑形式,用规整的型制与建筑风格展示出其建筑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对农业社会的乡情语言有更深的表达,标志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地方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综合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民居水平,它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其中山西古建筑中丰富的人文价值与多样的历史文化特色就决定了其拥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2.3 山西古建筑具有生态价值

山西农民的主要居住建筑是土窑洞,它的历史悠久,大可追溯到100万年以前。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窑洞建筑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今仍然受农民们的青睐。就目前来看山西全省大概有180万孔窑洞,窑洞里有700万人居住,窑洞四季舒适,被称为“天然空调”,除此之外还有“绿色居室”之美誉。窑洞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能源消耗。

2.4 山西古建筑具有特殊功能价值

旅游业的灵魂是差异性,如果古建筑失去差异性,古建筑旅游资源也就不存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是礼制思想,而山西古建筑是承载这种文化思想的形式之一,因此它更加注重营造传统的人文环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中外建筑风格的大相径庭正是这种差异性的表现,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而正是这种语言给山西古建筑增添了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史向红.浅析山西古建筑的特色[J].福建建筑,2001(1):55~56.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范文2

1.什么是符号

早在古罗马时期,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就给符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符号是一个能让我们想起另一个事物的事物。”一个符号可以是任意一种偶然生成的事物,即一种可以通过某种不言而喻的或约定俗成的传统,或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去标示某种与它不同的另一事物的事物。它是可以拿来有意义地代替另一事物的东西。

2.符号的功能

符号的功能就是使用某一词去称呼某一事物时所能显示出来的功能,也就是能够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的那种符号功能。对符号学功能的认识,当代符号学家的意见还是存在分歧的,一类过于武断,一类则过于沮丧。前者把世界万物都看作符号,认为符号学的学说是最全面的领域。后者则认为符号学作为一门学科只存在于讨论话题中,并认为符号学理论本身出现危机,至今尚未弄清许多问题的实质,像符号是怎么组成的,它受什么规律支配等。

3.符号与文化

大多的符号形象,都是某种模糊的、无形的概念的例证,它将无形的转化为有形的,把不可知的变为可为人之的。它们大多简明扼要,说明性强,因而能将深刻的道理简化,将不可表达的变为可表达的。符号对于文化的体现与传达的实现这一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斯特卡西尔讲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语言的运用成为了人们表到和沟通的基本方法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讲,人们对于文化的认知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这种符号文化在建筑设计体现形式上的穿插与重构,赋予了建筑新的建筑文化语言,从而使其与有了全新的意义。

景观符号

人们对符号的理解是以社会约定为中介的,并且与认识者的年龄、经历、文化信仰、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不同时代、不同对象、不同国度的人对同一景观符号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人们在判断建筑的属性时,往往是以头脑中已有代码提供的信息语义与认识对象提供的具体信码进行比较,然后再做出判断。如中文的“墙”和英文的“wall”都可以表示“墙”的概念,但在特定的中文和英文环境中,却无法随意用别的词来表示“墙”的概念,即必须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这从另一方面保证了公众能够正确理解和交流,任何人突破这层约束都无法正确传达意义。

设计师和艺术家在设计景观时,往往并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自足之物,而是精心选择来表示某种含义。这种意义的表达应该是能为观者所理解的,这也要求景观设计师必须根据社会文化的现状来进行设计,根据公众的文化背景去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师希望传达的意义能够真正被观者正确理解。例如人们对王家大院的解读、建筑师对王家大院的阐释都必须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才能达成共鸣。

王家大院的符号性

1.王家大院的历史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距离平遥古城35公里。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

2.王家大院的地域语境

晋中地区的古民居最大的特色是窑洞,房屋多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木建筑,并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布置成院,王家大院正是这种结构。它的门窗也多做成拱券形,窗的棂格多变化;柱廊间的额枋、雀替、枋头等处木刻及柱基石刻精雕细琢,题材丰富,工艺高超且合乎礼制,风格鲜明。有人说过,在王家大院,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而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

3.王家大院的文化语境

由于王家常有人在南方做官,一些房屋具有鲜明的南方民居特点,如桥头西堡门多与木雕彩绘结合,增强了建筑的美感,是一座融合南北风格的超大北方民居。王家是灵石县的一大望族,是地主一商人一官僚三位一体的封建统治阶层,因此,王家大院在各方面均表现出中层士大夫官僚之家的建筑风貌与气质——官气、文气多于商气。这种结合与深化,与主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程度在建筑中得到了直接的反映。

4.王家大院的符号特征

王家大院将绘画、雕刻、书法、文学艺术融为一体,将儒家的秩序与道家的超脱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成为了一座可修身、可养性、可遐想、可赏观的理想宅地精神庄园。这种可观、可赏、可读的内涵丰富的大院文化,使观者在游览中身不由己的进入到一个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这也就赋予了王家大院符号意义的内涵。

(1)北方的江南特色

王家大院的建筑设计,不仅有文人士大夫和画家的参与,而且还有造园理论家和美学家的指导。这座位于北方内陆官气十足的深宅大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江南园林风貌,往复无尽、迂回曲折的空间景观中,点缀着造型秀美的回廊亭榭、奇花异葩,室内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山水盆景更是必不可少。整座大院充满了乐曲般的节奏美、诗文般的抒情美、国画般的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升腾。

(2)融入书画

王家大院不论是宏观还是细节都具有非同一般的灵气。而将书法、绘画巧妙地融于窗户,则是王家人的又一独特之处。敦厚院后院的东西六孔厢窑上,六个天窗,六个“寿”字,六种写法,无一雷同,在“寿”字两旁,还有连续不断的“王”字;凝瑞居后院正窑的“风戏牡丹”、“喜鹊登梅”、“琴棋书画”、“四蝠齐来”和天窗上的“福禄寿三星”等,画面完整如普通窗户,线条流畅为一般窗棂。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是决不会允许这样的图案与之朝夕相处、出入顾盼的。这种粗看是窗细看是字的窗户,其艺术价值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从这一点来看,窗户对于王家大院来说,早已超越了通风、采光等物质的实用功能,而是更注重符号文化给它带来的精神审美意义。

(3)雕刻艺术

王家大院还有多个国画风格的大型石雕照壁,体现出王家人对儒雅的崇尚——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黄山谷爱兰、周敦颐爱莲,这都是古代文人的情趣。大院中还有很多地方表现了松竹梅岁寒三友,虽然砖石是一片青灰,但也会使人想到其“坚忍”、“高节”和“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品质。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异彩纷呈、雅俗共赏、内涵厚重、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众多匾额装饰着每一个院落入口处的门楣和厅堂,其内容大都取自易经、尚书、诗经以及史书、子书,可以说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这些匾额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质地上有砖雕、石雕、木雕,随着门框形式与材料的不同而各有所异;形状上分为碑文额、手卷额、秋叶额、此君额、册页额,以及册页联等,分别装在书院、花园等带有儒雅之气的门框上;字体包括真革隶篆,都是因地因境而用;在色彩上也富有变化,木雕分蓝底金字、金底黑字、黑底金字,并配以相应色调的边框,绚丽多彩。

总结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范文3

在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中,古建筑测绘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借助古建筑测绘课程可以便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艺术,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至工业化大生产的工业革命,再到二十一世纪的后现代艺术的发展,都为建筑这门艺术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想对他们丰富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内涵有个全面的了解,测绘无疑是最直接的方式。本文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意义和目的着手,通过山西榆次后沟古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践,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和过程要求,通过古戏台的测绘实例提供了古建筑高度测量实际具体解决方案,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组织有效、方法可行、内容要求具体、成果资料丰富,可以作为相关设计实践教学执行之参考。

关键词:

古建筑测绘;测绘教学;后沟古村

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艺术,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至工业化大生产的工业革命,再到二十一世纪的后现代艺术的发展,都为建筑这门艺术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想要真正的了解她们丰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内涵,测绘是最迅速而直接的方式。

1古建筑测绘课程概况

在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中,古建筑测绘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该课程延伸了中国建筑史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便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作为一种建筑技能,在中国传统民居、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古建筑测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建筑和规划专业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方面,古建筑实践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

古建筑测绘是在完成《中国建筑史》课程之后,通过对实际建筑对象的前期资料搜集整理与后期现场调研测绘,来加深和提高建筑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对中国古建筑经验和文化传统的感识。深刻的理解古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设计手法、工程做法及装饰特征,可以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构造、工程测量、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基础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尺度认识和建筑设计发散思维,提高建筑表现效果,包括分析调研能力、视觉艺术归纳、徒手和计算机绘图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建筑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山西榆次后沟古村古建筑测绘教学

3.1测绘基地的概况位于山西榆次区东赵乡的榆次后沟古村,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75户,250多人,该村东与寿阳县交界,西毗邻清徐,南接壤太谷县,西北相连太原市,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这里的民居多为独立式窑洞,主要建造于清、民国年间,民居造型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村内现存18座大小庙宇和12个民俗老院、祠堂、戏台,并且门前的抱鼓石、门枕石等保存完好,进一步彰显了传统中国古建筑的韵味。榆次后沟古村被誉为“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专家们经过反复考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于2003年将后沟古村定为唯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范本。

3.2测绘基地的建筑环境在民居建筑方面,后沟民居建筑多为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与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等遥相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后沟独特的风景。后沟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统、等级分明的窑居建筑格局、自给自足的生产作坊等都充分显示了族权势力的统治地位。在后沟古村的村口有一条名为龙门河的河,在龙门河北岸的阳坡上就坐落着村落的整体,坐落在河南岸的观音堂与村落相对。经过龙门桥,就是小广场,该小广场的组成主要包括古戏台、玉皇殿和商铺,村民们可以在这个广场上组织开展精神活动。由小广场一路向西,是一系列的民居院落,如窑中窑、仪门院、将军院、先生院等,一直延伸到山顶的民俗博物馆和真武庙。由真武庙向东下山,途经吊桥院、半坡院和文昌阁等,最后回到小广场。后沟古村通过对地势的高差进行巧妙的运用,将各处庙宇和院落以小广场为中心联成一体,与南侧的魁星楼相呼应,进一步丰富了视觉效果。

3.3测绘教学实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后沟古村落建筑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以下教学手段:一是专题讲座。古建筑测绘实习开始之前,教师通过讲授测绘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应知识的运用,帮助学生熟悉测绘工作的相关流程,让学生对古建筑测绘的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并且在学校中开展围绕“山西建筑的特点”以及“传统窑洞民居的结构特征”等专题论坛,重点讨论晋中地区的民居特点以及黄土高原土穴窑居的风格。二是分组测绘。为了便于全面细致的了解村落的建筑布局,对实习学生分为12个小组。针对12个院落以及建筑进行测绘,包括葡萄院、椿树院、张家老院、窑中窑、保正院、吊桥院、楼遥院、怡门院、半坡院、枣树院、古戏台和三元殿。然后综合分析村落空间分布和各个测绘对象的布局特点。具体要求如下:1)全面了解测绘对象,进行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对传统城镇空间的文脉沿革、自然、人文环境等方面收集第一手文字资料,绘写出调查报告。2)掌握测绘方法,熟悉测绘工具的使用,记录下每天测绘的建筑及环境,当场拍照、绘制测绘草图,书写实习日志。3)对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制、结构构造、造型形象,内外装修、陈设布置,细部大样等全面测绘深入调研。4)测绘小组分工合作,每人独立完成定量工作,每小组共同完成被测对象全套图纸。应忠实于原物、尺寸无误,表达准确。徒手草图比例正确,标注清晰,表达清楚。墨线正图构图完整,线条明晰,标注准确,图面表现力强。三是教师现场指导。在实际测绘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指导教师现场随时解决疑问。白天12个组进行户外测量作业,晚上各组集中进行数据整理和绘编,每个小组汇报各自取得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全班在一起互通知识,取长补短,遇到的普遍问题和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或借鉴其他小组较好的解决方式,指导老师及时总结问题和解决方案,调整教学实习计划,根据现场情况把握教学重点,使之更好地适应古建筑测绘实习的整体目标。

以下以古戏台的测绘教学为例,具体介绍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实践。古戏台作为酬神娱人的场所,古称乐楼、乐亭。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其前后衔接自然,造型稳重大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古戏台始建年份不祥,但是通过分析其遗存的部分构件,这座古戏台不晚于清乾隆时期,在初期的“大破四旧”中部分被损坏,2005年5月重修。其一,榆次后沟地处偏僻,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资源都比较稀少。因此,在进行测绘准备和现场作业时,需要学生对该村的历史沿革、修缮情况等资料进行收集,在进入现场前,学生可以收集相关的县志,这是了解古戏台最重要的史料。其二,古戏台立面高度不一。指导学生采用丈杆测量和铅垂测量,辅助比例测量法测绘出初期的数值,再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制图。其三,在组织开展现场绘制工作时,邀请工作人员(熟悉当年古戏台使用和修缮情况)进行现场回忆和讲解,并对录音资料进行整理,建立电子文档。结合县志记载的相关内容,采集和整理古戏台的壁画、匾文数据。

4结语

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是本科教学的综合实践环节,前后有半个月的时间,是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古建筑的难得机会。由于中国建筑史课程多以北方官式建筑为主,学生对传统古建筑缺乏认知。山西后沟古村是中国重要的地域性建筑代表,教师应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扩展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古建筑的兴趣,这是古建筑测绘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值得广大师生共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必锋.地域性古建筑测绘教学与分析[J].山西建筑,2011,37:241-242.

[2]张蕾."古建筑测绘"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84-86.

[3]闫超,建筑学专业建筑测绘实习结合建筑模型设计探讨[J].科技向导,2012,23:87.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范文4

湖北地处中国大地的中部,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国的南北交汇之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在这里也得到交融、升华。湖北古民居建筑的美伦美奂,不仅让人们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对它情有独钟,而且引发专家从理论的高度和广度对其艺术价值展开深入认真地研究。

楚文化彰显了古民居的地域性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享誉世界,楚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甚至在世界文化史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湘、鄂均居楚文化之区,除汉族外,还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而湖北自古就有“人杰地灵”、“唯楚有才”的美誉。湖北的地势走向也是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基本上处于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这里奇峰错列,江河纵横,景色绮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2];长江和汉水在湖北境内交汇,结构成了富饶的江汉平原;东北部是大别山区;东南部为丘陵地形。因此,湖北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这里山多、水多、江河多、湖泊多、平原也多的特点。生活在湖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其建造民居的时候,必然要受所处之地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不可能采用相同的建筑构造模式。这是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功能要求是不相同的,这就是形成民居建筑不同地域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居住的窑洞,其建筑内容比起其他建筑更具经济性、实用性;而生活在长三角一带的人们的民居则多依水而建,小桥流水,白墙黑瓦,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

从湖北地域遗存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和建筑类型上看,主要以鄂西土家族自治州的土家族吊脚楼,南漳保康一带的山寨民居,江汉平原的古民居,鄂东南的徽派民居最为典型。土家吊脚楼我们留待后文再述,先看南漳县的山寨民居。此地的山寨民居基本上是依山而建,且扼守上山的要道,全部以石头作为建筑材料,造型简约,且有气势。建筑风格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典型的马头墙,门前有石雕,门楣上方有砖雕,窗棂上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等,雕刻技艺极为精湛。建筑布局为前、中、后设计,即前庭,中部是天井,后面的厅堂住人,这样的分割,空间层次感强,结构合理,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私密性的保护。针对家族人口多,还思考了延伸空间,形成屋套屋的结构特征。在建筑色彩的表现上,多以白墙黑瓦为主色调,因而十分协调统一。

江汉平原的古民居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江汉平原由于自然环境优越,故而物产丰富,但也深受水灾的影响,年降雨量大,因雨水对房屋的破坏性极大,所以在屋顶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排水的功能,在4个方向上都能排水,使屋顶的造型具有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就像陕西房屋半边盖那样,其屋顶只有一个斜面,是充分考虑了陕特的气候条件,下大雪时能防风防雪,以免积雪将房子压垮。历史上的荆州是楚文化的重要地域,楚国的建筑审美观和形式美感以基因遗传的形式影响了民居的造型。

实际上,民居的建筑造型不仅仅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释放出一种巨大的反作用力,使民居的功能和审美呈现出独特性。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楚文化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必然体现在建筑上,例如湖北南漳县的山寨民居就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一是南漳县离楚国最早的都城——宜城相距很近,二是楚文化中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永远攀登,直到成功的信念和追求,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使南漳的百姓居安思危,具有极强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在民居的功能上是每户独立,但又能连成整体,防御性能非常突出、明显。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湖北古民居的民族特色

按多元文化的观点,民族性是多元文化的体现,同时还是构建多元文化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吊脚楼是湖北古民居建筑形式的经典之一。

土家族民居建筑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优美,群山环抱,奇峰秀岭,山峦起伏,峡谷深渊,自然景观极为壮观、秀美。山上森林一片绿海,植被丰盛,不同树木和植物构成了林海世界和植物王国,使土家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土家族古民居建筑应该是他们生活空间的最佳形式的表达。从功能上讲,任何建筑如果能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就是建筑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如果一座建筑即使有着新颖的造型,倘若与自然不相协调,那么建筑的表现形式就失去了它的特色,因为建筑的外在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土家族古民居建筑除了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外,还与土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的联系。正是自然环境的优美,带来了交通的不便,山区道路崎岖不平,蜿蜒曲折,形成了土家族人与外部世界在物质和信息交流上的阻碍。其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使土家族人的信仰也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将自然界的动物视为本民族的神灵,以特定的图腾符号作为祭祀的对象,通过祈福获得风调雨顺,幸福安宁。因此,在土家族的图腾符号中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厚。因为一个民族生活环境的不同,其也不相同。其民俗民风与其生活习惯、民族历史、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他们生活的土壤就在鄂西大山之中,其民族文化的根就在山里。土家族古民居建筑形式独特,讲究造型的美观。因此,在选址的时候,充分考虑地理、气候条件,并善于利用地形,使建筑在体量和空间上能够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一般来讲,是尽量利用多种自然条件,尽量做到临水而建,这是因为在山区,可耕地的面积有限,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在河边、江边建造房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水上的空间而不占用土地。同时临水而建有利于水资源的利用,使得生产生活方便;在山区这样的建筑可防范自然灾害对人的伤害,其综合效益好。即使在没有河流和江湖的区域也会尽量选择离水源比较近的地方,也就是尽量地满足生活的需要。

从空间结构上看,土家族古民居继承了祖先的基因,其建筑的功能和结构注重向空中延展空间,即把建筑空间分作几层,这样的设计可以把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得非常充分,同时分层次的设计可以将建筑的功能细分,做到既有公共空间又有私密空间。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功能。至于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大小则视家庭人口多少的实际需要而定,而内部的结构和空间则体现着人性化的关爱。

在建筑基础方面,虽然是民居,但土家族人深知基础的重要性,他们在支撑建筑体量结构、重量的主柱上选择最好的天然材料,使其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因此在处理基桩时特别认真,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技巧,实际上这些技巧办法都是代代相传,并通过实践进行传授的,所以其后代在学习时特别认真,他们知道这些技巧对他们生存的意义和作用。

楚文化生态观在湖北古民居中的价值

在楚文化的哲学中,老子无疑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提出的自然理念既是最原始的、朴素的,同时又是最现代的理念。它反映了老子哲学的深奥,当一种思想理念在时空和历史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练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足见这种理念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其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如果自然观是体现客观规律的话,那么“无为”就是希望人们面对自然的规律不要去破坏它。这就揭示了真理的本质,即尊重客观规律,一旦破坏和违反规律,大自然必定要惩罚人类。首先,我们要尊重自然,建筑环境就是要服从于自然环境。如莱特对自然的理解,认为自然不只是自然界万物和人的外在表象,同时也是指自然界万物的性质和人的精神内在,“无以名之”,姑且名曰“内部的自然”。莱特尤加重视“内部自然”,认为现代建筑就是有机建筑,“机”是生命,是很微妙的东西,是造成人类,造成历史,造成艺术的生命力[3]。

无论是山体还是森林、树木、花草、动物,人们都视它们为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而对动植物极为珍视,并对自然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花鸟鱼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例如临水的古民居建筑,人们就特别重视对水质的保护,他们意识到水是生命之源,而且东方的哲学中就有“水之聚纳财气”的寓意和内涵,使人们认识到水与他们的生存、财富息息相关。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人为建筑的存在与自然环境的水融,一旦自然环境恶化,人为建筑将无任何价值可言。

古民居造型设计时能将形、色、材等元素融入当地的环境之中,并且对其进行优化处理,以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佳;而内部空间的形态和布局,则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功能进行设计布局,使功能性、科学性、空间性、合理性的表达能够得到最充分的释放,经济性、舒适性、美观性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建筑用材全部为天然材料,如土、木、竹、石等,可以说这些材料的天然性决定了古民居的环保性。那些以泥土制作的砖,即使没有经过烧制,也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未对人体造成任何的伤害。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标准来评价,此类材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碳零量排放”,这就是古民居在材料上的优越性,当然并不是说纯天然材料就是环保,倘若现在全部用天然材料,那么地球将无自然环境可言,中国现在13亿多人口怎么可能全部用天然材料建造民居。

湖北古民居建筑形式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湖北古民居千百年来所积累的物质文明成果,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向外部世界展示建筑的空间形态,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实现“人人皆能安居的”传统理想。从民居建筑的艺术性来讲,虽然它的体量不像宫廷建筑那样气势恢宏,但它的艺术穿透力却是入木三分,它能让人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因为建造这些民居的工匠不仅技艺高超,其对生活和建筑的理解也成了后人关注的焦点,也许他们在建造时并没有想到这些民居会成为经典,但是他们却将建筑的艺术精神以独特的形式、独特的风格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古民居所折射的建筑艺术精神之所以长存,是因为它们的艺术语言是对建筑形式最为恰到好处的表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不同民族的建筑样式有着最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以不同的建筑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和心灵的激荡,追求着对美好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理想及愿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人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民居建筑风格却是同一化,无论是北方和南方,东部还是西部,个性化的民居建筑成为稀罕之物。古民居建筑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因此,要使现代人的住房具有风格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就必须从古民居建筑形式中吸取精华,以科学和艺术的精神巧妙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功能上以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并在材料上实现绿色环保、低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对古民居建筑形式和价值的研究,最根本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借鉴其形式,吸收其内核,实现古民居与现代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例如吴良镛先生对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就是运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能够诗意地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