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的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环境的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环境的分析

经济环境的分析范文1

1我国财经环境现状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经工作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而具有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如果财经工作无法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限制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经济环境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撑。经济环境水平的提升需要经济管理理念的支持,只有借助良好的财经工作,才可以保障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也需要财经工作的约束,通过制度化的管理使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当下财经环境急需提升财经工作的水平,以保障经济环境的平稳运行。一方面,提升我国财经工作的水平,可以为经济政策的推行提供支持。财经工作的开展与经济政策相辅相成,借助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财经工作的执行力,而财经工作的推行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持。只有处在健康的法制环境下,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财经工作才能得以发展。

2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我国经济环境比较复杂,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财经工作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缺少整体性的规划,导致财经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挑战。财经工作的规划应当与实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不同经济领域、层面的环境比较复杂,难以协调。而财经部门职责的发挥,也离不开财经整体规划。但是在制定财经规划的时候,往往不能真正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造成一些内容存在重复,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2.2存在制度漏洞

财经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特别是有关财政转移的制度等,与当下财经工作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有的财经制度不能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侵占了大量的资金,却不会受到财经制度的约束,这一点对我国当下财经工作的发展尤为不利。

2.3忽略了公共服务

随着财经工作的不断发展,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财经工作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财经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也别是忽视了对公共事业的服务效果。对于一些公共建设、运转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少,到位效率较低,管理也十分薄弱,导致这部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且严重制约了公共服务的发展。作为经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财经工作应当关注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保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流动进行监管,以确保资金到位后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发挥财经工作在公共服务领域应有的作用。

2.4缺少区域互惠

财经工作的发展也会收到地域的影响,不同区域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过分关注本区域的经济环境与财经问题。但是经济的发展与财经工作的实施,不仅仅在区域内就能够实现,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区域联合起来,实现互惠互利。只有摒弃了地方保护主义,重视联合与合作,保障双方或是多方的经济利益,才能将区域经济逐渐扩展,从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但是当下的各个区域往往只关注本身的利益,在区域内部奉行地方保护主义,不能与其他区域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制约。

3应对财经问题的有效对策

3.1完善财经工作规划只有保障财经工作的平稳进行,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当对当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形势进行仔细地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经工作规划,并结合规划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不断完善。同时,还需要保障财经工作规划的客观性与标准性,以确保与财经有关的各个部门能够严格按照规划的指导完成工作。这样一来就有效地避免各个部门无法明确自身任务的问题,也有助于不同经济领域顺利完成财经工作。

3.2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

在财经领域内负责对效果进行调查的有关部门应当在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形式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地区间财力、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更好地体现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平性,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结构逐步调整到合适的比例;不断完善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测算方法,确保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的公平性,建议集中力量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幅度压缩和减少项目数量;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和服务观念,克服部门本位观念,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做好专项转移支付工作。逐渐提升对财政支付转移的关注,通过积极推行与财政支付转移有关的政策与条例,使支付转移速度得到有效地提升,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朝着活跃的方向发展。另外,在对支付转移政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应当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经济知识,确保财经工作的质量。此外,还应当重视法律法规对财政工作的支持,以法律的形式对财政支付转移进行硬性的要求,以提升其执行效率和力度,在减少冗余支付名目的同时,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从而有效地规范经济市场。

3.3保障均衡发展

财经工作水平的提升,会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只有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获得了提升,才能反过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良性发展,并不断完善以适应变化的经济形势。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资,确保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当重点抓资金到位的速度,确保专款专用,避免资金的滞留,使其尽快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同时,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为经济环境提供更好的支持,因此在关注财经工作的同时,重视公共服务十分关键。

3.4推动经济区域互惠

针对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违规进行的地方保护政策,严重阻碍的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地方保护主义似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区域性的合作从利用资源互补、人文差异互补、地理优势互补等合作共赢方面考虑,区域化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人文方面的进步等远远超出本地区独立发展的所带来的增加值。因此,财经工作应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对策,以避免地方保护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财经计划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地方的营销观念、方式、模式等方面,要使区域认识到地方保护注意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同时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互利互惠,在与其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使经济更加活跃,为区域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4结束语

经济环境的分析范文2

关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有四种观点:彻底支持者、有条件支持者、温和的反对者、激烈的反对者。面对环境资源压力持续加大与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有所作为,有条件支持者的观点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他们认为,尽管产出增长会对环境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但经济增长可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经济增长是环境政策实施的前提,主张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鼓励环境政策的实施。

现有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多与有条件支持者的观点一致,并综合考虑环境外部性及环境政策等因素。Huang & Cai(1994),Ligthart & van der Ploeg(1994),Schou(2002)将环境质量引入效用函数以刻画清洁环境的经济外部性;Gradus & Smulders(1993),Smulders & Gradus(1996),Mankiw, N. G., (2000)分别比较分析了环境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研究秉持同一个观点:只要环境质量对企业生产具有正的外部性,适宜的环境政策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这些观点,Bovenberg & Smulders(1995)和Bovenberg & de Mooij(1997)进一步提出,环境政策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福利改善的双重红利,只要环境的生产外部性足够大。以此为基础,国内外学者就环境政策对经济与环境关系展开了广泛研究。孙刚(2004)将环境保护引入Stokey-Aghion可持续发展模型讨论可持续增长条件,结论表明,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进步,采用污染较少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实现可持续增长目标;彭水军、包群、赖明勇(2005)构建含自然资源的四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揭示了内生技术进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讨论了稳态增长率与各经济变量以及环境政策参数的关系,并据此给出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彭水军、包群(2006)纳入环境质量构建带有环境污染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从而揭示了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创新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并建议政府加大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投资、制定严厉的环境标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彭水军(2007)以四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分别从FBA和CDE的模型角度,研究长期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技术进步的关系,讨论人口增长和资源约束下均衡解和可持续增长的条件,揭示环境政策规制下内生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Gupta. M. R.等(2009)假定政府征收污染税并用于生产性支出和污染减排支出,通过最优均衡分析求得两者的最佳分配比例,实现鞍点稳定的均衡增长;刘凤良等(2009)通过建立考虑环境质量和环境税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发现存在最优环境税率及其配套政策,使得环境与经济能够达成双赢;袁富华(2010)则认为,低碳约束与人口转型下,现有生产模式不足以吸收减排政策造成的冲击,为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至关重要。

上述研究就环境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多角度的探讨,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一是不同类型的环境政策各有侧重,单一环境政策不足以反映环境政策实施的实际。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互为因果,环境政策外生设定的不足有待改进;二是环境政策实施的成本效应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技术研发与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带来促进影响,两者同时作用于经济,最终效应是促进抑或是抑制经济增长;三是随着经济与环境矛盾凸显,各部门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CDE模型难于实现环境经济双赢,而基于社会计划者立场的FBA模型又过于理想,能否寻求两者的均衡?

因此,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主要三大类环境政策引入并将其内生化,建立Hamilton优化模型,以凸显内生环境政策对经济环境双赢的必要性;将污染性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源头清洁技术一并引入模型,基于内生增长框架分析环境政策激励下各要素的增长率,以揭示环境政策促进经济环境双赢的作用机理;基于数理分析和数字模拟,比较CDE与FBA模型的差距、分析其原因,探讨两模型可能的均衡点、分析其政策含义。

二、分散竞争均衡分析

考虑一个六部门封闭经济体。最终产品部门只生产一种同质的最终产品,相应的生产性投入要素包括人力资本、中间产品、源头清洁技术投资、污染性投入要素①;中间产品部门通过购买研发部门开发的设计方案以生产中间产品;研发部门基于已有的研发技术、雇佣一定人力资本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设计;除去用于最终产品生产和研发设计外,所剩人力资本用于人力资本的自身积累;代表性家庭通过物质消费、人力资本提升获得效用,同时因环境质量下降而降低效用;为改善环境、将环境的外部性内化,政府征收污染税并用于末端环境治理支出,实现预算约束平衡。

1、人行为

同样,因为研发部门的完全竞争性,因此,均衡状态下,专利价格应等于垄断的中间厂商所获收益的贴现值,假定在时刻s、t之间平均利率为r,则有:

(7)′式表明,为确保经济与环境双赢,环境征收力度必须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污染排放的速度相匹配,体现了环境政策制定内生化的重要思想,这是模型设定的改进之二。由(7)式还可以看出,以为税基,充分体现了鼓励源头清洁投资与惩罚污染排放(资源消耗)的“奖罚分明”激励机制,这是模型设定的改进之三。

(6)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生产的清洁技术程度。借鉴Gradus & Smulders(1993),本文清洁技术程度取决于环境清洁技术投资和污染投入要素的强弱对比-,即环境质量随P的上升或A的下降而下降;二是末端治理的政策力度,本文以末端环境治理支出I的环境贡献R(I)代表环境政策力度,R(I)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三是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参照Jhy-hwa Chen(2008),假定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为η,即在环境的自我调节系统没被破坏的情况下,以η为速度污染存量逐年递减、环境质量逐年上升。类似于Aghion & Howitt(1998),我们定义环境质量E为实际环境质量与上限值之差,而上限值只有当所有生产活动都被无限期停止时才能达到,从而E恒为负值。因此,环境质量运动方程为:

(7)代表性家庭。代表性家庭效用函数除纳入物质消费与环境质量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因为人力资本的提升对家庭而言,具有工资收入效应和精神提升效应,通过这些效应居民的消费效用水平随之提高(Boonprakaikawe & Tournemaine, 2006)。就家庭而言,环境质量不可控制。因此,代表性家庭在无限时域上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2、分散竞争均衡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当经济系统处于BGP上各变量的稳态增长率。

分散竞争均衡达成时,要求同时满足如下条件:生产部门最大化自己利润,即满足(1)′、(3a)~(3d);代表性家庭最大化终身效用,即满足(11a)~(11e),(12);政府实现预算约束平衡,即满足(7)和(7)′;环境质 量遵循运动方程,即满足(8)。

三、社会最优均衡分析

1、社会最优均衡模型

由上面分析知,CDE下居民环境意识偏好参数ω对经济增长率没有产生任何积极影响。而FBA模型下,决策者站在社会计划者的全局立场,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人力资本发展和环境改善。因此,本文构建FBA模型,将污染性投入要素P增加为决策变量使环境质量外部性内化,以弥补CDE未能实现效率最优的不足,改善帕累托最优非效率化问题。构建社会计划者的现值Hamilton函数如下:

因此,与CDE模型相比,FBA模型经济增长动力源自人力资本和技术研发外,还源自居民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偏好,因而对人力资本与技术研发的压力更小,即为达成同等环境保护与增长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本与研发增长率无需太大。而且FBA模型下,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充分发挥,所需的污染排放征收率的增幅更小。两者综合效果即为:为达成同等环保与增长目标,CDE模型所需污染征收率的增幅大于FBA模型,且人力资本和技术研发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更高。

命题3得证。

2、数字模拟比较分析

本文通过数字模拟进行比较,以直观显示CDE模型与FBA模型的区别。参数设定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为增加可比性,CDE模型与FBA模型下相同参数赋值相同。已有实证文献表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取值在0.2(Kortum, 1993)~0.70(Mankiw, 2000)之间,本文设定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和研发部门的产出弹性分为

表3的CDE模拟中,借鉴刘凤良(2009)关于我国消费资本比和Catarina R. P.(2010)关于亚洲及发展中国家消费产出比的设定,本文设定参数Y/K=

命题3再次得证。

3、CDE与FBA两模型的差距成因分析

由数理分析和数字校正比较知,两模型根本区别在于,CDE模型下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没能像FBA模型一样被激励,居民被动接受外在环境,而将终身效用寄托于物质消费,为改善福利要求不断提高消费增长率,几乎造成“高消费、高污染、高税率”的恶性循环局面。随着消费增长率的增大,污染排放越多、环境破坏越严重,为保护环境,所需的污染征收率必须以更大的速率增长;与此同时,在政府环境政策激励下,为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清洁型”人力资本积累和专利研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之加大。

为缩小两模型的差距,寻求两模型的均衡点,关键在于加大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政府环境政策的宣传与实施力度,逐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决策者的立场由完全分散均衡适当考虑环境保护的分散均衡局部范围内的次优均衡全局范围内的社会最优均衡,而这整个过程最终取决于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政策受用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和Hamilton动态模型,本文分析了内生环境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环境政策激励下,“清洁型”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作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弥补因“污染型”投入要素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本文比较、分析了CDE/,!/模型和FBA模型下均衡增长率的差距及其产生原因,并通过数字模拟得到了更为直观的结论。两种模型下,为达成经济与环境双赢,都要求环境税率内生决定并以一定的速率正向增长;与FBA模型相比较,为达到同等经济增长率和环保水平,CDE模型要求更为苛刻。因为CDE模型下居民环境偏好未对模型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实行“动态累进”的污染税收政策,充分发挥其在环境规制中的主导作用。数理研究发现,经济环境双赢要求污染税率稳态增长。“动态累进”指随着经济稳态增长,环境税率也以某一固定常数稳态增长。BGP上,产出按固定常数稳态增长,必然要以资源投入增长为条件,以污染排放增加为代价,仅仅实施固定的污染税率,不足以阻止企业加大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的步伐。“动态累进”的污染税率激励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清洁投资等“清洁型”要素以大于经济的速率加速增长,以抵消自然资源、“污染型”投入要素等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发挥“动态累进”税在内生经济增长机制中的激励作用。

(2)发挥公众参与机制、使之落到实处。居民环保积极性和环境意识偏好对环境改善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努力拓宽民众诉讼渠道、搭建公众环境保护监督平台,改进落实群众来信来访制度,使广大群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在政策制定中得到充分体现,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公众关于环境问题的来信来访、各级各类诉讼的受理与解决,直接加大企业的环境压力、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而且,给广大群众以参政议政积极性,增强大众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清洁”型投入要素的投入,启动内生经济增长作用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3)加大教育和技术创新投资,是永恒而又关键的主题。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增长率远大于经济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大于它们的产出弹性之和,超额部分足以抵消甚至超过“污染型”投入要素负向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教育和技术创新投资,以激发更深层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加大“清洁”型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等“污染型”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走“经济环境”双赢的发展路线。

(4)贯彻落实“市场+行政”与“源头+末端”混合环境规制政策,充分发挥政策配套的组合功效。由前面分析知,源头型清洁技术投资作为生产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其投资额直接影响污染税基,投资越大税基越小,属市场型环境政策,关注生产前的投资激励,降低污染总量规模,减轻末端减排支出的压力。与此相对,末端减排支出借助行政职能部门的权威,关注生产后的污染减排问题,在排放之前进行污染处理,以弥补源头清洁技术投资的不足。最终发挥环境政策配套在经济与环境双赢中的组合功效。

经济环境的分析范文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但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也逐渐变得稀缺和匮乏。环境破坏及资源短缺致使各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年代时开始关注环境资源问题。环境税的实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实施环境税的国家逐渐增多,全球也掀起了全面“绿化”税制阶段。环境税的体制也越来越完善。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国也开始注重环境税的开征。因此环境税的实施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公众也开始关注环境税问题。2013年12月2日,环境税方案已经上报到国务院,正在按程序审核中。环境税的征收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容质疑。

二、国外环境税经济影响分析

环境税实施的效应在国外显现的比较明显[1]。下表1是1990到2001年整个欧盟地区的数据。国外在实施环境税之后,因为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北欧国家,所以平均上来看,CO2的排放量较少了9.7个百分点,整个欧洲降低了9.4个百分点,与其他国家相比,整体降低了12.86个百分点。在短内,CO2的排放量减少了6.02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CO2的排放量减少了13.08个百分点。效果比较明显。说明了环境税在环境质量的改善方面是很有效的工具。[2]

三、我国环境税经济影响数据分析

1.环境税的设置依据。在我国,环境税刚刚起步,现有环境税收政策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的环境税主要是资源税、消费税、城市建设税、车船税方面体现的较为明显。

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是自然资源。例如,原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及其他非金属原矿等。资源税的征收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体现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含义。

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征收的。特定的消费品主要有高耗能及高档消费品,例如游艇;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稀缺资源,例如成品油;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例如木制一次性筷子及实木地板。对以上产品征收消费税,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城市建设税增收的税款属于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的公共设施,使生产者及消费者生存在一个良好的环境。

车船税即车船使用税,其征税范围主要为摩托车、小汽车、中轻型商用客车、汽车轮胎。这些征收对象类似于消费税中对高耗能消费品的征收,对此类产品征收车船使用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即将实施的环境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本文将环境税设置为与环境税相关的税种的相加,即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及车船税的加总。

2.环境税经济影响数据分析。本文选用的是2001-2010年的数据,而工业的污染程度则是由工业污染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得到,主要反映其在贡献GDP的同时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程度。

本文对环境税与GDP、失业率(UR)、工业污染(PI)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工具是SPSS分析中的Pearson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述分析的结果上来看,(1)环境税与GDP成正比,也就表示了在经济增长,GDP增加的时候,环境税税收收入也会增加,环境税与工业污染程度相关性较高且成负相关,说明环境税的实施减少了环境污染,初步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2)环境税与失业率成正比,也就是说环境税的实施会使得失业率增,说明在我国的环境税的“双红利”效应中,环境质量的改善所带了的“绿色红利”效应已经很明显的得到,但是就业率的增加带了的“蓝色红利”效应却没有显现。(3)环境税的征收必然会增加财政收入,如上表4-1中环境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从侧面反应出,环境税的征收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及改善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之后,我们需要对上述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进行因果检验的前提是上述变量具有稳定性。因此需要继续对环境税、GDP、失业率和污染程度进行稳定性检验。

上表中的检验结果表明,环境税、GDP及污染程度的临界值的绝对值都小于1%的临界值的绝对值,而失业率的临界值的绝对值小于5%的临界值的绝对值。因此该四个时间序列不具有单位根,是平稳数列,且是协整的。

在四列时间序列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但是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同阶单整,所以本文对环境税、GDP及污染程度进行了因果检验,设置置信度为5%。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下列两个结论:(1)GDP增长是环境税增长的原因,但是环境税不是GDP增长的原因。因为经济发展了,税收收入必然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而税收收入只是其中一个而已。(2)环境保护税增长是污染强度变化的原因,但是污染强度变化不是环境税增长的原因。说明环境税的实行确实带了环境保护的效应。

四、我国实行环境税的建议

1.开征环境税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环境税设立之初,核心目标应该是环境污染的治理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即庇古效应,而不应放在收入循环效应上[4]。在我国,经济机制尚未完善,近期关于收入循环效应很难实现,如数据所显示的,提高就业水平在我国体现的并不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环境税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庇古效应和收入循环效应。环境税的实施将会服务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设立的关于节能减排的规划。

2.实现专款专用及资金的自循环。环境税的征收,确实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是保护生态环境仅仅靠企业缴纳税收是不行的,需要政府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征收的环境税税收收入作为治理环境污染的专门性资金,此外在前期还应加大政府在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实现税收收入的自循环。及时网上公布每笔税收收入的去向也是很重要的,加强群众监督,提高群众对环境税的关注度。(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环境的分析范文4

[关键词]人均GDP;工业三废排放量;双对数模型;EKC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6==3-01

一、导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江西省经济也迅速发展,1995年江西省的GDP为1245.11亿元,到2012年增至12948.88亿元;人均GDP由1995年的2896元增长至2012年的28800元。“十二五”以来,为实现中部崛起,江西省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加快发展”的战略,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新型工业主导型增长格局,1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由1992年的35.89:35.64:28.47调整为2012年的11.74:53.62:34.64,江西经济已形成工业主导型增长模式。然而,经济发展在促进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加重。

二、模型建立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年度数据,样本期为1995-2012年,共18个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江西省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指标的曲线回归

运用eviews软件,首先绘制出江西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曲线回归拟合图,以分析其拟合效果,如图1-3所示。

根据所设双对数模型,分别就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数据进行曲线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

(2)实证结果分析

1.工业废水排放与人均GDP

由图2及eviews回归所得模型参数可知,两者的拟合结果理想,且,,,工业废水排放与人均GDP关系呈现倒N型曲线。1995-2012年间,曲线出现了两次转折点,对应的人均GDP分别为5221元/人和26150元/人,发生的年份分别为2001年和2011年左右,两者关系演变已跨越拐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废水排放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工业废气排放与人均GDP

由表1可知,,,且,两者关系呈倒N型曲线。但从图2拟合曲线可知,1995-2012年间,只呈现出倒N型部分结构,在1997年左右到达第一个拐点,对应人均GDP和工业废气排放量为3890元/人和1694亿立方米,但尚未到达第二个拐点,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工业废气排放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与人均GDP

由图3可知,两者关系呈明显倒N型曲线特征。1995-2012年间,曲线出现了两次转折点,对应的人均GDP分别为9440元/人和26150元/人,发生的年份分别为2005年和2011年左右,两者关系演变已跨越拐点,人均GDP的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不同于经典的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江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演变轨迹均呈现倒N型。就样本区间,除工业废气排放外,江西省的总体环境质量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

但即使其他两类的EKC曲线越过了转折点,也不能说明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自动改善。江西省应坚持贯彻 “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到:

第一,改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江西省当前虽已跨入工业化阶段,但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所以江西应在研发和改善技术降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江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环境质量的保护,对各类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适当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以激励企业研发技术降低排污量。

参考文献

[1] 何蓓蓓,梅艳.江苏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9,31(11)

[2] 刘坤,刘贤赵,常文静,等.烟台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基于VAR计量技术的检验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 2007,27(11)

[3] 李周,包晓斌.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估计[J].科技导报,2002(4)

[4]: 吴玉萍,董锁成,宋健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

经济环境的分析范文5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影响;分析

国际经贸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导致部分企业为求自身的发展,不顾对环境的影响,对外出口贸易的工厂更是大肆引撇污水浓烟,导致环境恶化加剧。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1.中国国际经贸的发展现状

现今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国际经贸也开始呈现出了较强的全球性和区域性,世界各国、国内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以国际经贸的自由化与区域化为前提,新形势下多种不协调的问题随之增多,目前我国际经贸的研究又只倾向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区域化以及发展秩序,相对的国际经贸生态协调问题研究较少,导致出现了众多难以解决的不协调问题。

2.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瓶颈

(1)面对国际经贸的加速发展,我国的适应能力不足

面对现今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国际上的经济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作为实力强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但是发展模式上却依旧过于粗放,不注重价值。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形势下,我国必须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积极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资金以及技术,这就需要我国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2)随着区域化、贸易全球化的加强,我国内地经济产业的应对

自从近年来的科技发达以后,国际分工就不断深化,贸易自由化不断地向前发展,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经济行业,都主动或被动的加人到了国际经贸组织之中,这就促使了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一旦国际经济进人了全球化,那么势必会产生国际经济的区域化。另外,随着自由化的不断加深,各国则需要加强国家本身的国际经济竞争实力,并在一定区域内的多个国家中,建立起互帮互利的贸易关系,这样以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区域内的发展障碍,在协调发展的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可以减少由经济贸易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矛盾。

二、我国环境质量的整体现状

1.生态环境质量

(1)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现如今,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有很多种,除了历史的因素外,也有现实的因素,并且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并存,但其中人为因素占主要方面。自然因素方面,如西北地区的干早多风,南方的暴雨等,这都是经过较长自然运输过程后发生的,都在自然力操纵之下。人为因素方面则比较广泛,我国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又比较低,所以很多工厂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就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繁荣,过分重视经济而忽视了生态,为生态环境带来了长期性、积累性的后果。而政府与相关执法部门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也不够深刻,监管力度不够,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日渐恶劣的发展趋势。

三、国际贾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1.积极正面的影响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只有经济提高了,对于环保事业来说,才会相对的发展更好一些,也有去人手治理环境污染设备的足够资金。另一方面,贸易发展使本国的经济好转,人们在解决生计问题之后,也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健康安全的环境意识,这会更利于本国的环境发展舀

2.负面消极的影响

(1)交通贸易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贸易的运输,我们称之为流动性污染。由于此项目的混乱性,没有目标性的发展状况,导致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影响,例如化石燃料的开采与加工,造成了空气和水质的严重污染,泄漏的油品运输,更加剧了对于环境的污染。

(2)工厂排放废弃物及噪音对环境的影响

很多新兴的工厂,在运作中只注意内部操作,不及时处理工厂运作时所排出的废气废水,导致了空气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更有土木建筑或者桥梁建筑工程上,为赶进度,整晚运作,产生严重的噪音,这些方面都在整体上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当下,发达国家逐渐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我国,给我国市场带来了丰富的利润,国民也因此而沽沾自喜,殊不知正是中了外国的“诡计”,让他们将工厂运作所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从自己的国家转移到了我国,不顾环境效益,加之进出口又是我国贸易发展不可缺少的,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在发展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四、改普圈际经贸对我国环境影晌的对策

1.提高对环境的认识

从现今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不仅要转变传统观念,更好地面对全球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重视环境保护、提倡绿色消费的新潮流,更要认识到发达国家对于维护本国利益的决心,尽可能的掌控贸易利益来进行贸易保护。因此,我国应收集本国的进出口信息,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避免上文提到的,发达国家把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我国的情况发生。

2.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支持

对于环境保护,政府部门应该拨出部分资金,并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贸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并且适当的提供信贷政策,强有力地支持高科技、高价值、低消耗、低污染的产品,这也有助于环境问题的改善。同时,企业也应当重视环境成本,建立相应的环境税收制。缺乏环境成本的企业是不会有很高的利润产生的,因为缺乏环境成本这项动机,则导致了高消耗高污染,且私人成本较低的局面,这就会使产品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盲目发展,导致本应有的利润流失,而现代环境税收制刚好可以弥补这个这一缺失。

总之,针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对环境质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若想全面发展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改善我国现今恶劣的环境质量,就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国民对于环境的认知,对外贸易企业对于环境污染所要担起的责任,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改善环境的重视程度,都将严重影响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唯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经济环境的分析范文6

关键词:贸易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 解决措施

贸易与环境间存在的问题一直都是国际上的热门话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降低和消除,各国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然而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贸易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人们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将环境问题加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间,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话题。的确,贸易与环境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影响,有时二者的关系并不协调。但不能笼统的认为是贸易活动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贸易与环境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着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其相互间的正面影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然而贸易与环境间的负面影响就成了贸易与环境间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贸易与环境间的负面影响,保证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贸易与环境间所存在问题

环境贸易是指以环境物品与服务为内容的贸易活动,而物品是从环境中汲取而来,贸易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贸易与环境关系得不到协调,随着贸易与环境的不断发展,两者间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难以协调,其中最关键原因就是两者存在的冲突性。

1、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需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而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又需对某些国际贸易进行限制或者禁止,这就使得两者间存在冲突。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本国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力求得到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虽然贸易自由化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在实现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需采取各种方式去排除各种贸易障碍。由于贸易是建立在对环境资源利用的基础上,要想实现贸易自由,就必须大量开发环境资源。如果对环境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使环境资源遭到肆无忌惮的掠夺,就会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从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在世界各国追求最大限度贸易自由的同时,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各国的重视,纷纷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然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就必须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限制或禁止。随着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增多,环境保护措施日趋多样化,极大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解决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性问题,首先要明晰其实质所在。其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益的冲突。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只是表面上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世界各国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世界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分,不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大量开发利用,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些不发达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相关环境保护政策不完善,加上国家经济水平落后,难以抑制环境的恶化,缺乏改善环境的能力,其综合经济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而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水平的发达,使之有能力加强关于环境保护各项制度的完善,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高,在各项事务中都时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环境的破坏,保证了环境的良好性,使得自身经济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二是规则的冲突,因贸易与环境冲突引起的国际争端案例时有发生,在各方争论中,其自身制定的规则成为各自阵营辩论的基础。而由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政策上,以及规则的制定上有所不同,在争论中双方往往利用规则的差异寻找对方的漏洞为己方进行辩解,相互间难以协调,导致各国间争端日趋激烈,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二、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措施

为了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解决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间存在的冲突性是非常必要的。以下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提出一系列的协调途径。

1、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本

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矛盾在不发达国家尤为突出。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本国国情采取切实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扶持环境保护技术的利用,加大环境无害技术的开发,坚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本的策略,采用环保工业技术,加大环保产品的生产,这样即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又协调了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各不发达国家应加强彼此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制定相关的经济与环境保护政策,相互间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不发达国家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汲取其开发经验,并将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至本国,针对本国事情进一步开发利用,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协调。

2、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相应的贸易机制,通常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协议及惯例和贸易规则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没有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等国际领域的矛盾更加深化,并造成国际贸易冲突频繁发生,各国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更加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因此推动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日趋迫切。世界各国应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不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不发达国家应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国的发展。在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中,世界各国都应积极参与有关环境贸易政策制定的过程,共同制定基于各国平等的环境贸易政策。只有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调整现行多边国际贸易制度与多变环境条约之间的关系,从而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才能最终实现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3、尊重各自的国情

由于世界各国间存在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国国情各有不同。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分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去发展各方面事业。而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制约着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变得更加发达,并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比不发达国家先进。贸易是建立在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当经济贸易不断得到发展时,环境问题就会出现,而要想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时,发达国家能够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侧重于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控制和改善环境问题。但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要想舍弃经济的发展而去解决环境问题显得很难。在许多不发达国家中,认定经济发展是国家最基本国情,从而忽视了环境的问题,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世界各国共同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同时,需尊重各国国情,从各自国情出发,解决贸易与环境保护存在的冲突。

4、进一步完善基于环保的国际贸易机制

各国应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诸如碳排放交易的基于环境保护的国际贸易机制,使经济发展的收益与环境消费的成本挂起钩来。一方面,促使基于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贸易效率更高,对环境的影响更低,从而,降低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使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本从国际贸易中得到补偿,推动各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由此,建立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琴,张志辉.国际贸易与环境相关假说的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5,(9):73-76

[2]刘力.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及相关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5,(1):20-23

[3]沈荣珊,任荣明.贸易自由环境效应的应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7):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