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专业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工程专业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工程专业的现状

物流工程专业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邮政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 北京市邮政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作用和意义

伴随着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作为技术支持的邮政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势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每年的业务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人才是邮政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在对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符合邮政物流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教学实践改革,推出定点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企业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完善面向邮政物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北京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有两大块业务是企业利润主要来源,那就是速递业务和一体化物流服务,从人才需求上来看,也主要侧重于这两个领域来组织招聘员工。首先,速递业务方面,企业需求主要有速递营业点物流管理;物流网络节点优化和配送网络优化;物流分拣技术优化和人机工程领域的人才。其次,一体化物流服务方面,企业需求主要有库存存量分析与控制;外运物流公司考评、监督和协调;物流流程及货物存储、运输状态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这些需求看,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有如下两个基本要求:(1)对邮政物流企业的业务和设备比较熟悉,能够很快投入工作;(2)具备相当的物流管理、物流流程优化、库存分析优化和物流仿真等知识。

目前,从事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教学的高等院校很多,其中,开展物流本科教育的全国就有200所左右,但多数院校培养的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或采购管理等专业的通用人才,而立足于邮政物流的人才培养目前在本科层次上基本上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物流工程专业邮政物流方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2 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1.2.1 解决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现状问题。目前制约邮政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物流人才的匮乏。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涉及的不单纯就是一个简单的运输学科,它还包括各种复杂的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根据这一需求现状,培养符合邮政物流业务需求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2.2 为本科物流工程专业探索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的本科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不够明显,为了适应北京邮政物流的社会需求,体现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特色,以企业需求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邮政资源,结合北京地区的邮政物流,在10级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邮政特色的培养方案。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保持总学分不变,增设或替换原有课程共10学分,主要适应于邮政一体化物流业务、区域配送业务、中邮快货业务与货运,如邮政物流概论、邮政物流技术与实务、邮政物流系统仿真、邮政物流企业运营与实务等课程。在10级学生修完第6学期的课程后,选拔优秀人才在第7,8学期进入北京地区的邮政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自拟题目,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

通过这种模式,不仅为北京市邮政物流企业引进更多的高级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为高等学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这种模式的成功也会为物流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2 国内对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超大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土地资源稀缺、交通压力巨大,虽然北京物流业目前已拥有了一定的仓储、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并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基础,铁路、航空为远程辐射,海运为重要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北京市物流总体水平,推动北京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中国邮政资产状况以国有资产为主

当前北京的物流业以国有资产为主,如邮政物流、招商局物流等,传统国有企业在发展物流业上存在一定优势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优势是国有资源的充足性;另外,传统的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国有资产虽然占有很大比例,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较大浪费现象。有一部分资源不仅没有在物流发展中起作用,反而成为一些企业的包袱。如邮政物流经过近百年的建设和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的庞大网络,包括物流运输网、信息网和金融网。这三网构成了邮政开办物流业务的基础和优势,形成了沟通城乡、覆盖全国、联系世界,集水陆空多种运输手段和投递方式于一体的散集式立体实物传输网。

2.2 邮政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人才匮乏

邮政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19%,而且物流专业毕业的人员不足1%,物流人才的匮乏限制了物流业发展的步伐。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理论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高校高层次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空白,急需填充。

2.3 国内已有已开设邮政物流人才的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当然,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对于邮政物流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尝试。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隶属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是我国培养邮政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对邮政物流人才有两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和定制式培养。

2.3.1 学院与各省邮政企业、邮储银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为邮政企业培养科班人才的功能定位,从2004年开始,面向邮政基层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已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育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订单省教育厅领导对订单式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学院根据邮政企业的需求确定招生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考生自愿报考;学生入学后,企业全方位跟踪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企业、考生以协议方式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内容的落实;邮政企业为合格的毕业生安排到基层就业。对于学院,实施订单培养将充分发挥企业办学和学院邮政特色教育资源优势,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岗位“零距离”。对于学生,避免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可以较早地了解邮政企业特色和企业文化,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的融入企业。

2.3.2 学院与北京市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与北京市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定制式人才培养是学院与企业共同进行教育培养与接收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制式人才培养在学生大二学年下半学期进行,培养流程包括企业宣讲、暑期到企业实地观摩实习、确认报名,面试选拔、编入定制班学习、技能鉴定考核、顶岗实习、签订协议等环节。

订单式培养模式已经趋于成熟,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效果;定制式培养模式在初步尝试阶段,反响良好,得到了企业的积极评价,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领导的高度认可。

综合以上分析,高校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定位在专科层次,而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还是空白。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以北京邮电大学为学科基础,探索北京市高校本科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和发展趋势

3.1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

邮政物流行业是一个涉及面广、跨行业经营的大产业,这样,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 的学科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的基础。作为引进.后发性的邮政物流产业,邮政物流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应当科学合理,邮政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规划邮政物流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和结构;(2)确立从职业教育到大学专科、本科的邮政物流课程体系结构;(3)建立邮政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合理化运行方案;(4)建立从邮政物流情报研究到设计规划、物流技术装备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体系,作为邮政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

3.2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进度计划

3.2.1 研究内容。(1)针对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提出分析报告和解决的方案;(2)为本科物流工程专业探索一种适应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加强高de等教育与企业合作,体现应用型人才的订单式培养的优势。

3.2.2 研究方法。在现有的物流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在2010级大三的专业课中增加邮政物流的专业方向课程;在大四的相关课程中加强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工作。

3.2.3 进度计划(含预期目标、阶段成果)。

3.3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今后的发展趋势预测

3.3.1 邮政物流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趋势。邮政物流教育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必然会缩小,将来的邮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熊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3.2 邮政物流专业教育内容的国际化趋势。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物流的国际化、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因此,中国的邮政物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就要求未来邮政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必然设置国际化的内容。

3.3.3 邮政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趋势。为了摄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邮政物流的课程体系安排上,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还要突出特色,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广的邮政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将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物流工程专业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现状;解决方法

2009年2月,物流产业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获国务院会议通过,物流调整和振兴涉及国民经济多个行业联动发展系统,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2002年只有一所开办物流专业的学校到目前为止,仅开办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就超过了1000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很多学校都是照搬大学物流专业的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学校的教学与企业要求严重脱节。而面对这些问题与不足又该怎样去改善,怎样去获得新的教学方法寻找应对的策略,这对教学将是一个挑战,是一个不断思索的过程。

一、目前中职物流教学的现状分析

1.缺乏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物流专业出现在中职教育中,但是物流学科边界模糊,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很多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都在原有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2.缺乏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

3.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现代物流专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对于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多是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同时更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双师型”的物流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4.缺乏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场所

一般物流专业实训设备的投资额较大,很多学校由于资金、场地的限制无法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实训场地,所以学生在校内无法完成必要的物流技能训练。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给学校带来阻力。

二、改进物流专业教学的方法

1.构建良好物流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与东本储运、风神物流等建立起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主要服务于东风汽车公司的商品车销售物流、零部件物流、生产物流,具有很鲜明的汽车行业特点。我校首先要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自身的情况、相关企业的需求来确定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其具有很鲜明的汽车行业物流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2.加快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物流教育、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做到:(1)加大多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为教师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增强。(2)聘请物流专家、物流企业工程管理人员为专家,积极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3.重视教材的精选与处理

我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将近三十年,依据这种教学理念,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编写有很多的自编教材,这样的教材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样,物流专业的教材也可由有经验的、知识结构全面的、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来编写,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能贴近企业的需求。

4.改善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可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于实践。我校目前缺乏物流实训条件,现场教学和参观可要求教师带学生到东本储运、风神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通过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通过参观,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

(2)项目教学法

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故学生会对周而复始的理论学习产生枯燥与反感情绪,如果这时增加适当的教学项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展积极的讨论,可以发扬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这样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物流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以及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将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相统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寻求更加适合物流学科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促进物流教学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物流业迅猛发展的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荣生.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2]周坤容.对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细分化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8).

[3]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学指导方案。

物流工程专业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智慧物流;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1智慧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为提升智慧物流配送水平、营造开放共赢的物流发展环境,2016年7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文件,提出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引导物流活动数据化、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化、促进物流信息平台协同化等要求[1]。智慧物流时代,先进信息技术将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智慧物流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①首先必须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物流业务流程与企业资源组织方式,掌握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优化、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等环节的处理方法;②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重塑企业智慧物流业务流程、创新企业资源组织方式,采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供应商、分销商、合作商、配送车辆、配送网点、配送客户等各环节信息,并建立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存、取、管全程智能化;③具备建设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的能力,能有效构建适应“互联网+”大规模定制的智能集成式物流模式,同时也能为具有小批量、多品类、快速交货和连续补货等需求特征的企业提供全程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

2我国高校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几十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比较好,为企业提供了许多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还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①师资力量来源过于单一。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晚,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大都从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经济专业转变过来,不太了解物流行业,难以提供真实的物流教学案例与最新的物流操作方法[2]。而且,由于高校引进师资时,非常注重学历,许多引进的博士师资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仅仅具有相关理论,难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够吻合。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有一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凸显地方特色。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趋同,难以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需要。③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一些实训实验室,但与物流实践操作还存在一定距离。有一些高校与物流企业合作设立了物流实训基地,但大多仅仅只提供观摩功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物流操作。使得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薄弱。

3智慧物流时代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现路径

智慧物流时代,企业需要复合型的高素质“智慧+应用”型物流人才,物流人才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智慧物流人才首先需要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还要掌握智能物流流程设计、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方法,更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为有效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合理制定符合智慧物流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智慧物流发展现状,预测智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归纳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据此制定智慧物流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智慧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购置相关物流教学设备设施与仿真软件、申报智慧物流创新计划训练项目[3]。②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优化物流管理教学团队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来源结构。邀请国内外物流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培训,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物流师等。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来校兼任教师,让他们真正下课堂,传授物流实际操作与项目管理方法。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通过挂职、下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与物流企业共同合作进行科研攻关、项目合作,一起解决物流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效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能力[4]。③搭建信息化数字化智慧物流协同教学平台。采用校企合作方法,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相互参照,将专业能力标准与专业素质模块相对照,搭建高校智慧教学资源数据库、企业实习基地资源数据库与社会培训资源数据库。采用情境化数字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为目标,实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企业实践操作、职业资格证书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④落实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切实参与现代物流环节的基本流程,了解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的操作方法与职责。让学生学习物流相关软件与设施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物流设备与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将毕业论文与物流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采用物流理论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设计物流方案的综合能力[5]。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的通知[Z].发改经贸〔2016〕1647号,2016.

[2]李健.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248.

[3]吴影辉.智慧物流环境下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研究思路[J].价值工程,2018(5):161-163.

物流工程专业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创新型物流人才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也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它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等诸多部门。采用校企合作,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校企双赢,这是目前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最佳的途径。

一、国内物流人才教育现状

目前,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两难的境地,其表现为:一方面物流人才需求单位感到“一才难求”,很难招聘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又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这说明高等院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与社会真正的人才需求是脱节的,可能在物流人才的种类、层次、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目前在物流管理人才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专业建设方向定位模糊,导致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依据地方需求、自身优势和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方向定位。

(2)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作业流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来设置课程体系,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根据现有老师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3)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是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为主,课程上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启发式教学,以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高知识,低能力”的。

(4)实践教学处于物流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恰好和这门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是背道而驰的。即使有实践环节,也是缺乏科学指导的实践,也是缺乏实践考核标准的实践,这些都将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5)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高校开始这个专业的时间不长,以这个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有也是往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弱,这个专业目前很缺乏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师。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莞市人才需求现状

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物流业已成为广东省增长最快的行业,据了解,现在物流行业中高级职位普遍紧缺,不少企业在招聘物流配送总监、市场拓展总监、仓储经理、采购经理、国际货代销售主管等职位时都遇到困难,招聘条件虽然十分诱人,但合适的人才少。同样,在基层岗位上,物流行业也非常缺乏人才。

东莞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名城,作为珠三角核心城市之一,对物流业同样有着巨大的需求。东莞市政府为提高东莞物流业的整体水平,重点规划建设常平大京九、虎门港和松山湖三大物流园区,通过对三大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布局以及招商进园等指导工作,全面带动和提升东莞物流业的发展。

三、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途径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学校在教学过程乃至教学计划、招生规模和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仅靠学校的教师完成,而由于教师实践性及市场性的欠缺,造成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创造相互脱节,出现培养的人才存在着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能创新等问题。因而走校企合作之路,依据企业为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知识要求等方面提供的准确信息。对包括研究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乃至招生规模进行制定,构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有效机制。使校企之间在发展目标,人才需求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人才供求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校企合作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在物流教育相对发达的美国和日本,物流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类别,而每一个类别下的课程设置又依据学校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在物流学科体系尚不明确,物流课程配置不甚合理的中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前提构建完整的物流学科体系及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基础和前提。物流学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因此各个院校在构建学科体系时,可依据企业需要,综合学校实情发挥其比较优势,进行合理构建。如交通院校侧重物流工程,财经院校偏重物流管理。而在物流课程的配置过程中,依据由企业家和教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提供的指南,对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如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及包括运筹学、统计学在内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而物流工程则强调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优化决策在内的计量模型和系统工程的构建。

搭建稳定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能想象一个不参加科学实践的人,能够有什么科学创新,或者去指导别人创新。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外高校开设物流课程除了理论研究外,非常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因而在高校物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数量足够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和教师实习与锻练之用。让学生在感性的实践体验中,唤起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造性思维;让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提供双师型人才储备。

物流工程专业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87-02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国内很多高校中的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它的前身是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工厂布置设计”课程,二战后课程名称曾改为“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设施规划与物流”、“设施规划”、“设施规划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料搬运”、“物流设施规划”等。

一、“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性质

(一)设施规划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边缘性学科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和理论扩展的结果,不仅涉及到有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如:建筑、机械、通信、电气等工程专业;还涉及到经济、管理、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正是由运筹学、技术经济学、基础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生产运作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理论扩展,设施规划学科才得以发展壮大。因此,学生对这些学科相关内容的融合贯通和交叉应用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这无疑对设施规划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全都学过,这种情况造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设施规划具有广泛的工程实践性

如今,“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制造系统布置扩展到仓库布置、服务系统布置,如学校、银行、医院、火车站、机场、办公室、超市商场、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同时也扩展到非传统布置,如:计算机主板上的插槽布置问题、机场登机门的布置问题、电路板上电子元件的布置问题、手机键盘的布置问题、飞机驾驶舱布置问题、各种机器的操作面板上按钮布置问题等。

二、对于不同专业,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不同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质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导致“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不同专业中,其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是不同的。对于工业工程专业而言,“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是为培养工业工程人才、适应各类工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改善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施规划与企业物流设计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工作步骤,掌握设施规划与设计的过程和有关技能。“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作为选修课存在的。这也有一定道理,毕竟物流管理专业是管理类专业,不是工科的工程类专业。它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般是:主要研究物流企业的生产或工作设施与物流企业的服务设施运行管理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初步运用系统规划的常用模型方法,对某些实际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初步进行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三、物流管理专业中,“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

结合“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自身性质,考虑到“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不同专业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反映到该课程上的要求及教学方法也不同。其中,系统布置设计(SLP)是“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中的重中之重。SLP是以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采用一套表达力极强的图例符号和简明表格,通过一套条理清晰的设计程序进行布置设计的方法。对于在校物流专业大学生来说,参与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是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最可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鉴于此,下面对物流管理专业这门课程中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设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的课程设计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这一点在工业工程专业中受到广泛的重视。而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有的高校把该课程设为选修课,课时少,再加上部分学生是从文科考入此专业的,完全没有理工科背景,学习起来难度很大,所以有的高校就弱化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针对该课程性质而言却是必需的。即便是开设此课程设计的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这一环节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开展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脱离,多数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设计,而现在设施规划已经步入软件设计阶段。这正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第一,要加大课程设计内容和企业实践的关联度,充分利用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去,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课程设计数据就从该物流企业中获取,由学生进行分析设计,进而解决设施规划方面问题。第二,在课程设计中尽量运用“设施规划”软件。电脑是设施规划工作的有力工具,通过“设施规划”软件的运用,可以减少设计过程的计算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准确性。所以要求学生熟悉Office、visio、AUTOCAD、FactoryCAD、WITNESS等布置设计及仿真软件的操作。另外,市场上多数流行的布置设计软件都是建立在传统设计思想基础之上的,软件的使用过程也是对传统设计思想的温习体会过程。

(二)课程设计目的

物流管理专业的“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目的是通过对某具体物流企业,如空港物流园区、货站仓库、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基地、分拨中心等物流设施进行布置设计的实践,熟悉SLP中的各种图例符号和表格,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管理的物流学生掌握一点工程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初步工程素质,为未来在物流领域从事物流工程工作打下基础,促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针对给定的物流园区实例,完成下列工作:(1)绘制物流园区现有平面布置图。(2)进行物流分析。分析各区域之间的货物流量及流向,绘制各区域间的货物流程图、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图。(3)进行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分析。要对物流园区中的各作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可考虑针对各个不同作业单位编制相对应的问卷调查表。绘制出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表。(4)绘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将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与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表,按照物流和非物流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加权值(3∶1、2∶1、1∶1、1∶2、1∶3),并进行合并。(5)算出各个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得出作业单位综合接近程度表,据此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6)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占地面积,将各作业单位的占地面积与其区域的几何形状相结合,绘制出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7)根据企业现场调查研究的情况,列出实际限制条件和影响布置的修正因素(考虑调研的具体情况和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此环节也可略去)。(8)产生n(n=小组成员个数)套布置方案。(9)布置方案的自我评价。从物流效率、安全生产、可扩展性、空间利用率、人员的联系等几方面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得出最佳方案。(10)应用陡削下降成对互换法对最佳方案进行优化。

(四)课程设计成果形式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物流专业“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设计成果形式,它是整个设计工作历程、各阶段成果的集中全面体现。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各阶段工作内容、工作数据表格、各布置方案图形及文字说明。

四、结语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物流管理专业为数不多的具有工程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符合课程自身的性质为前提。设计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是实现“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不但对设施规划及运筹学、技术经济、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交叉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工程基本素质的训练,这对学管理的学生尤其重要,为其日后成为社会认同、企业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自己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更多的是小组成员间的团队配合、讨论,互相取长补短、互相磨砺,不断在合作中寻求更优方案,所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这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融入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从课程设计初的数据收集、整理、处理,到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产生的大量图形、表格,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学校不会安排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所有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一些设计软件的使用,由于课程学时所限,教师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充分详细讲解其使用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自学,这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设施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锻炼了学生将课上讲的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耀祥,等.设施规划与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扬琴,等.关于“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教学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4).

[3]赵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12).

[4]周宏明,等.设施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董海,等.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物流工程专业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57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物流市场不断升温,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把物流产业列入到十大重点扶持振兴的支柱产业,更加促进了该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造成了企业物流人才缺口庞大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物流行业人才缺口已达到600万,岗位需求也达到了1000多个。与此极不对称的是专业人才培育的滞后,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已逐渐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瓶颈。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教学的目标是面向企业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操作技能型人才,面对日趋提升的从业者素质要求和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现行的中职校物流教学则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成为了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审视的课题。

2 当前中职校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建设滞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物流作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职校的物流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无锡市2013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中,提出了保管员、配送站长、单证、客服、货代销售等物流人才的具体需求。这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人才培养计划与教育资源。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物流管理在专业初创时,很多教师并非物流专业科班毕业出身,而是由管理、工程、交通等其他学科转型而来。同时,在职业院校中,物流专业缺乏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关的专业教材内容和教学理念也还停留在传统的物流上,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缺乏统一标准,绝大多数教材都缺乏系统性和典型案例。

2.2 生源现状对中职校物流教学的影响

受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普高热趋势影响,中职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体现为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急剧降低。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并且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企业要求物流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责任心、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需要在职业教育过程不断深化和加强,这就给中职校的物流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要求脱节

大时代的物流行业发展要求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从业人员,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出了过细、过窄的缺陷,各专业之间课程重复设置,教材内容滞后,物流教学与行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不断提升的行业门槛要求现代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单证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中职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工作时,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纪律意识薄弱、缺少工作的主动性、怕吃苦等问题。

2.4 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亟需强化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下我国的许多中职学校物流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究其原因,许多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是受“物流热”的影响,专业建设时间不充分、缺少实训设备,甚至一些学校并没有开设物流实训教室,教学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培养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3 中职校物流教学改进对策

3.1 借鉴先进经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职业教育要保持教育的先进性,贯彻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国外物流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均领先于我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开展物流职业教育时,应本着“拿来主义”原则,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教育经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符合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如德国的物流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定位明确,即面向企业输送具有专科学历的技术工人,实行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而澳大利亚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时,从岗位的能力要求出发,逆向推出专业所需的课程体系,为行业量身定做“培训包”。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

要办好物流专业,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建设。中职校物流教育的特性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行业物流、企业物流相关部门岗位的应用技能和实践知识。学校可以同时通过让专业教师轮流分批下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引进本行业企业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是物流专业的顾问,双管齐下,共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参与到企业物流运作中,为当地行业企业物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等。在日常考核中,学校应当把教师是否参与企业实践作为教师实践能力的一项指标。

3.3 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型人才定位不同,职校向社会输送的是偏重于实践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在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充实新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物流经济地理、物流成本、客户服务等,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与信息。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法,实现教师职能由“授”到“导”的转变。通过探究式学习、项目教学、角色演练建立模型等一系列行动导向法的实施,和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物流实验室,来进行物流模拟教学,增加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

3.4 校企合作,实现就业导向的物流职业教育

要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学校必须主动增强与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学校教育可以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导向、建立就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能使员工获得岗位培训以及文化基础知识的帮助。这种合作,利于学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双向互动,使他们在优化物流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无锡市2013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Z].2013:87-89.

[2]殷红,米靖.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2).

[3]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