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评估

环境科学评估范文1

一、教学评估为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机遇及负效应

评估指标对图书馆的定位和要求,指明了办馆方向和原则、建设的内容和重心。加上学校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的支持,能有效促使图书馆地位的不断提升,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为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夯实基础。

首先,改善了图书馆办馆条件。通过建设新馆和调整整体布局,增加了馆舍面积,改善了阅览条件及信息服务水平。许多图书馆往往集图书文献、影视、美术、音乐欣赏、展览、讲演等功能于一体,甚至还有书吧、水吧等文化消费场所,令读者置身图书馆既有学术殿堂的肃穆、宁静之感,也有在家一般的轻松和休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而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

其次,促进了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总量与评估指标的要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馆藏书量作为一项硬性指标(例如规定财经类院校生均藏书量为100册,生均年进书量的合格标准为4册),是衡量办馆条件、办馆规模的重要参数,也是考核图书馆能否在教学、科研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从而有效促使迎评高校增加购书经费,推动和保证了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再次,加速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评估指标要求“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计算机网络利用好”,促使图书馆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因此,各校相继对图书馆的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加强了校园网的建设。数字资源作为读者利用率最高的资源之一,在评估指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量化规定,但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需求是包涵在“图书馆利用效果”这一大的指标中的。因此,统筹规划数字资源建设,积极引进适用性强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和自建特色数字资源,都是迎评的重要工作内容。

虽然评估带动了图书馆馆藏建设、管理手段、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加快了图书馆制度化建设步伐,提高了图书馆整体业务素质,然而,在迎评工作中难免带有一定的突击性和盲目性,从而带来相当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

1.打乱了图书馆整体工作的节奏。学校对评估非常重视,但免不了或多或少的形式主义,容易滋生迎合心理,从而影响办馆的自主性,导致工作主体错位,使图书馆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性业务无法推进,整体规划无法落实。

2.忽视了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由于教学评估中对藏书总量和年新增书量有明确的规定,以致各高校在迎评中投入大量经费,将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放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由于受专业学科所限,适用图书不多,为了在短期内改善藏书不足的现状,各图书馆只能加大复本量,甚至购买折旧图书。尽管馆藏书总量增加了,却造成了整体藏书质量的下滑。

3.延缓了数字资源建设的进度。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数字资源也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图书馆观测点中,仅对纸质文献做了明确要求,其他文献保障形式则未在考核之列。因此,图书馆往往为了补充纸质文献,逐步减缓了已经初具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这不但不符合时展要求,更使许多自动化建设成绩突出的图书馆遭受冷遇,遏制了其发展。

二、评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转换及服务工作的开展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但实际上,高校图书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基本建设和服务远远落后于高校发展的需要。随着教学评估的到来,引起学校从上至下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与关心。而高校图书馆在本科教学评估背景下进行角色转换,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已势在必行。

首先,明确定位,提升办馆理念。评估要实现“三个符合度”:学校定位与学校实情的符合程度;学校的实际工作状态与学校确定目标的符合程度;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的符合程度。因此,图书馆在定位时也必须以“三个符合度”为指导。既要立足于本科教学服务,搞好自身建设,以读者服务为根本宗旨,在建设、规划与定位时又必须与学校发展情况相吻合。只有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图书馆才能更好地规划与发展,提升办馆理念。

其次,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随着服务工作的深化,许多规章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及时对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与修改,使图书馆各项制度齐备,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图书馆在本科教学中的服务质量,扩展服务范围。

再次,提高管理手段,强化现代化建设。评估对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从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网络化、自动化及网站建设等内容来体现。通过购进先进的设备,使用方便的图书管理系统,建设稳定的网络平台,设计一流的网站,提高现代化程度,拓展现代化管理手段,改变传统服务模式,促进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变革。

三、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学评估

首先,要明确评估是手段而非目的。单从指标内涵和标准来看,教学评估是根据高校发展对图书馆的需要分层次、分等级而设计的,是科学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根本原则,避免变迎评为短期内的急功近利的突击行为,减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所以,图书馆本身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评估,整体部署、科学组织、提高效率,全面落实评估指标内涵,达到预期目标。

其次,要把评估作为一项长期的、自觉的行为。评估只是对一个图书馆的管理水平高低的暂时肯定,而图书馆是动态的,图书馆工作也应是动态和连续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将评估制度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自评自建贯穿图书馆建设的始终。

再次,要继续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程。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数字资源迅速发展的势头,预示着今后的图书馆是纸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二分天下,二者将发挥同等的作用。因此,在着力加强纸质文献的同时,必须继续加大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环境科学评估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就必须要加大环保力度。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社会的各种建设事业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与预测,需要许多工作以保障评价的可靠性。其中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全面详细的探讨。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和内容

1、环境监测定义

从定义上来看,环境监测是指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将环境中存在的需要对其检测的各类物质或者该类物质的结构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得出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2、环境监测内容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环境监测主要包含以下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主要是从环境影响评价的阶段来划分:

(1)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阶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制订科学的监测方案。在制订方案时,应该综合考虑该建设项目的评价等级,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划定监测范围,运用科学、成熟的监测手段,最后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

(2)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环境监测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是由该阶段的监测目标决定的。在经过前期监测之后,竣工验收时为了保证该建设项目的环境指标达到要求,就需要在竣工阶段再次进行严格的环境监测,比如确保环保设备运行稳定,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等。在该阶段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作出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

二、环境监测必要性

环境监测对环境的评估产生的影响有很多个方面,不论是在评估的过程中还是在评估产生的结果时,环境监测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1、提供评估的基础信息

(1)环境监测系统在监测环境的过程中可以产生相应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具有实时性、准确性,可以在第一时间监测到不合理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可以通过对化学工厂周围的水质进行监测,从而分析得到化学污染的废水的排放指标,这就为对环境的评估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信息。

(2)环境监测的目标明确,通常来说,环境监测就是对环境的任何问题都要进行24小时的监测,目标是准确的,也是唯一的,就是所有的“环境问题”。

2、提高评估的有效性

(1)环境监测为环境评估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为之后的环境评估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环境评估的所有结论,包括评估结果正确与否,评估所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实际等等问题,都需要环境监测来验证,充分体现了环境监测的优越性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估中的重要地位。

(2)环境监测为环境评估提供的数据分析,有利于评估结果的不断完善。通过监测数据对自身的评估数据进行比对,将其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部分删除,若是评估整体偏离了实际,那么就要对此类现象做具体的分析和解释。

3、可以为评估结果的应用提供便利条件

环境监测通过分析环境影响是否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从而将企业污染、建设污染等问题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估的目的主要为了是提出对环境的整治方案,并以这项方案为基础具体实施环境整改措施。也就是说,环境的监测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以为环境评估提出符合实际的整改方案,起到不可推卸的积极作用。

三、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1、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来做到依法行政,管理环境的。自我国实施《环境保护法》以来,其规定的各项法律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主要手段,如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污染事故处理制度等,它对于规范全社会的环境行为,促进执法监督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需要环境监测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服务。没有科学、准确、公正、全面的监测数据,就没有公正、规范、强有力的环境执法管理。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才能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才能确保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环境监测对环境执法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为环境执法管理做好技术支持,来实现行之有效的管理环境。

(2)环境监测规范排污行为

排污申报工作是登记排污单位的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数量,是加强对排污行为管理的重要依据。

(3)调节处理污染纠纷需要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部门作为污染纠纷法定技术仲裁机构,为解决环境污染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处置污染事故离不开环境应急监测

环境应急监测指在环境应急情况下,对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污染范围,以及生态破坏程度、范围等进行的监测,它要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处置污染事故的核心工作。

(5)建设项目管理要依靠环境监测技术支持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环保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是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调控手段。建设项目中的环境监测,主要是对建设项目可行性和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和科学的预测评价。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现状和产生有关的环境因子的监测,科学界定环境质量的状况,并按照国家环保政策准入要求和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环境影响报告,

特别是对建设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提出分析意见和建议。

2、环境监测的监督作用

除了在监测数据方面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保障,环境监测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环境评价中的监督作用。环境监测工作表现在项目施工前、施工时和竣工后的各个环节。因此监测取得的数据全面且具体,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监测数据的前后对比,便可判断拟实施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其是否符合环境要求,这种间接表现项目合理性的功能便是环境监测的监督作用。

3、环境监测工作贯穿环境影响评价始终

从环境监测的以上两个重要作用不难看出,环境监测工作可以说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始终。无论是在调查阶段还是验收阶段,环境监测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贯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始终,只有正确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合理科学的利用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本文针对实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遇到的环境监测问题,提出改进环境监测的建议。在今后实践活动中,环评技术人员以及环境监测工作人员都应全面把握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各要素,提高监测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为环保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万明晓.论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作用[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1).

环境科学评估范文3

关键词:顾客满意理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82-03

加强对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制订出一套以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全面评估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调动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促进高新区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高新区的健康发展。

一、构建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的原则

高技术企业导向原则:高新区的主要职能是发展高技术产业,而高技术企业就是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高新区对于高技术企业的吸引力就建立在高技术企业对软环境满意的基础上,因此软环境的评估应该采取以高技术企业为评估主体的评估方式。

企业满意度原则: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比较优势就是基于企业对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认同,这是本文提出评估体系的基本出发点。高新区要取得发展就必须在进行软环境建设过程中取得高技术企业的认同。而不同高技术企业对软环境构成要素的需求可能不同,就会导致对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感知不同,所以作为高新区来讲,就要了解高技术企业对软环境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软环境建设。

科学性原则: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应该有确定的科学内涵。应该依据软环境评估理论,根据软环境本身及高新区发展的内在关系,选择含义明确、便于理解、可靠和实用的指标构建评估体系,科学客观的反映软环境的实际状况。

系统性原则: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选择的指标要考虑到信息的全面性与指标评估简便性的结合,避免多重共线性与序列相关的干扰。

发展性原则:高新区软环境的评估指标设置应尽可能综合考虑到高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环境与资源相互促进发展的协调性,体现开发区发展的持续性[1]。

二、构建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的依据

构建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依据顾客满意理论。这一理论1965年由Cardoz首次提出,但对顾客需求以及顾客满意的研究却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菲利普科特勒(1999)认为,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产品的可感知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亨利・阿塞尔(2002)也认为,当产品的实际消费效果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时,就导致了顾客满意,否则就会导致顾客不满意。根据顾客满意理论,我们借鉴了相关理论的有关模型和理念,提出了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企业满意模型(如下页图所示)。

模型的核心概念就是对软环境的企业满意,我们认为企业满意是企业对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状况以及经历的整体评估,它是一种累积的满意。模型中企业满意有两个基本的前置因素:企业对软环境期望和企业对软环境的感知绩效。当企业的期望比较高,而高新区不能满足时,那么就影响了企业对软环境需求的满足,从而就影响了企业满意度。而企业对软环境的感知则是这些企业对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实际建设情况的总体认识,这个前置因素就构成了企业对软环境需求满足程度的直接影响因素,最终影响了企业对软环境的满意水平。模型中的后置因素就是企业行为。因为如果这些企业对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满意的话,那么说明软环境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些企业也就会继续留在高新区内而不会发生迁徙。但如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那么这些企业就会去寻找能满足他们对软环境需求的高新区,从而发生迁移。因此作为高新区来说,就应该探求高技术企业对软环境建设的需求,搞清楚他们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的建设软环境,使企业满意,最终实现高新区绩效的增长[2]。

三、构建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及说明

从上述论述的原则出发,运用顾客满意度理论,构建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评估体系(见下表)。

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由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政策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环境,这四个方面与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构成要素一一对应的,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对应一级指标,形成了16项具体的软环境评估的二级指标。对应二级指标列出了16项二级指标的具体说明,明确了评估内容。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以软环境指标的重要度作为权重。软环境评估指标的重要度是指企业对各指标满意的敏感性。企业对某个软环境评估指标的敏感性越大,该指标的重要度就越高,一旦在该指标上的满意度发生较小的变化,企业对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整体满意度就会产生较大的同向变化,因此这类指标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相对就比较大。由于指标的重要度比较好的体现了该指标与整体满意度的相关程度,因此选择重要度作为各指标的权重是可行的。指标重要度的数值,将采用测量法来确定,即根据企业满意指标体系设计问卷,调查企业对各评估指标的重视程度。每个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Q=CC

其中,Q:t时刻i指标的权重;Cit:t时刻i指标的重要度;Cjt:t时刻j指标的重要度;k:指标的数量。

四、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的具体操作

1.制定评估程序。一般程序是先由被评估者――高新区填写总结材料,并向主管部门进行述职、自评,再由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及服务对象综合评分,领导小组综合评定,信息反馈等。配置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主体的评分比例是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评估的关键。应采取最直接相关利益者最有发言权评估主体设定原则,选择与高新区利益最为直接的评估主体、设置评分比例。企业作为高新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对高新区有直接的感受,也就最有发言权;职能部门领导作为高新区的直接领导,对高新区的工作表现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高新区对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服务态度和质量也是衡量高新区工作的有效手段;高新区对自己工作情况有最为全面的了解。要合理的划分评分比例。原则上是服务对象即企业评估的评分比例最大,机关职能部门次之,自身评估比例最小。

2.确定评估周期。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评估可以与全市的评估同步。但考虑到高新区的特点,特别是软环境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对其评估时间可以延长,如三年、五年,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评估。对高新区的评估,周期太长则不利于对高新区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评估结果有秋后算账的嫌疑;周期太短则不利于体现高新区工作的完整性,不利于突出重点。理想的评估周期应该以年度为单位,最好能够与全市的评估同步。

3.确定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各个具体评估指标的评估结果,另一种是整个评估体系的评估结果。但如何将其明确表示出来,比如,是用百分制表示还是用定性的评语优良中差表示,这是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根据模糊评估的近似准确理论,高新区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很难用百分制表示方法,比如,同样的事件打分多少是很难区别的,但都用优良中差表示,也存在定性评估过多的困境,会影响到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把每个具体评估指标结果用优良中差表示,再根据优良中差的多少形成最终的评估结果。当获得“优”的评估指标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或比例,就可以评为优良,“差”达到一定数值或比例就要评为不合格等。

4.评估的信息反馈。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估促进步、以评估促发展、以评估促完善。目前,对高新区的评估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是只注重评估的直接应用价值,而忽视评估以评促进的潜在价值,也就是往往忽视了评估的反馈。评估结果的反馈,关键要强调评估反馈的明确性,即通过评估反馈明确指出高新区工作存在的问题、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可以采用的改进措施等,让高新区通过评估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完善,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实效。评估的反馈方式可以采用谈话的方式,同时辅之以具体的工作数据。

综上所述,构建高新区科技创新软环境的评估体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要完全做到科学、规范、有效是非常困难的,每一种评估方案都各有利弊,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要在整体评估中突出重点,要在宏观把握中注意微观,在求实创新中形成特色,在勤于思考中总结经验,创造性的完成评估任务。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高新区软环境研究课题组.高新技术开发区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37.

环境科学评估范文4

关键词:复杂电磁环境 效能评估 研究

中图分类号:e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16-03

1 引言

战场电磁环境具有主观性、动态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而复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性描述。对军用信息功能系统(装备)所感受到的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进行评估,重点是确立一套客观的、可信的、有效的和实用的评估准则。而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准则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准则研究的重点。

2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的描述和分析

2.1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描述方法

与其它有形的战场环境一样,看似无形的战场电磁环境也是客观实在存在的,我们可以从空域、时域、频域、能域等四个方面来描述电磁环境的本质特征,并力图对这些特征给出科学直观的表达方式,以便军事人员迅速理解、把握战场电磁环境,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2.2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分析方法

我们把军用信息功能系统所应对的电磁环境效能分为三个部分:系统内部分系统和设备的电磁环境效能、系统平台自身的电磁环境效能和系统外部的电磁环境效能。其中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如何对单个装备或群体(平台)所感受到的外部复杂电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即系统外部的电磁环境效能研究。对于单个信息装备或群体所应对的外部复杂电磁环境特征,我们可以以图1所示的战场复杂电磁环境分析方法示意图为参考进行分析。根据图中所示,我们可以从空域、时域、频域和能域四个方面对外部复杂电磁环境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并从前门耦合和后门耦合两方面来分析复杂电磁环境对系统(装备)的影响途径。然后把分析结果注入到相关信息功能系统或武器装备的实物半实物系统来进行模拟和仿真或直接对待评估系统(装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

3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准则

战场电磁环境的复杂性既有一般共同的宏观度量标准,又可根据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殊感知能力而产生不同的特定的度量标准。因此,应当结合不同的需要建立两种复杂性的概念,即:战场电磁环境的一般复杂性评估和特定复杂性评估。

3.1 战场电磁环境的一般复杂性评估

战场电磁环境的一般复杂性是用来定量描述特定战场上客观的、共同的、宏观的战场电磁环境特征,它的评估特征是与战场上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感受体无关。我们可以取电磁辐射源空域分布、电磁信号频域分布、电磁信号强度分布、电磁信号种类和样式分布、背景噪声强度、信号密度、频率占用度、频率重合使用度等作为战场电磁环境一般复杂性的度量指标。

3.2 战场电磁环境的特定复杂性评估

战场电磁环境的特定复杂性是指战场特定的个体和群体(一般指在某地域、某时间段的某个装备或某群作战实体)所感受的战场电磁环境的影响程度。

若要对某一群体(平台)共同感受到的战场电磁环境特定复杂性进行评估,关键是要对群中(平台上)所有个体的特定感受进行聚合。具体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环境科学评估范文5

1 OECD国家的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概况

美国是最早在政府项目评估实践中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的国家,也是政府部门费用效益分析使用最广泛的国家。1936年,美国政府机构开始在水利建设项目中进行费用效益分析;20世纪60年代后期,费用效益分析开始运用到其他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费用效益分析被作为联邦政府预算拨付的重要前提(表1)。美国环保局在行政命令12291号、12866号、13563号、13610号等的要求下,对环境保护部门已出台的规章政策进行回顾性评估,对将出台的环境政策进行预测性评估,如对《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饮用水安全法案修正案》进行费用效益评估。

欧盟委员会重视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的使用,20世纪80年代,政策评估活动开始在欧盟委员会各部门中得以推进,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在欧盟委员会政策评估工作的影响和推动下,环境政策费用效益评估工作也得到广泛开展。1999年,欧洲环境署(EEA)开展了“关于环境措施的报告”(Reporting onEnvironmental Measures,REM)项目,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  《关于环境措施:是有效率的吗?》报告,形成了环境政策影响分析的技术框架,为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指导。2003年,EEA开展了两个政策费用效益分析试点工作:城市污水处理政策评估;包装废弃物指令评估。至今欧盟推进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已有20多年。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政府机构也陆续制定发表了费用效益分析使用手册、指导原则等文件。如1991年英国财政部颁布的《绿皮书:中央政府评价与评估》  (The Green Book:Appraisal andEvaluation in Central Government)(1997年和2003年两次修订);澳大利亚财政部1991年了《费用效益分析使用指南》(Handbook of Cost-BenefitAnalysis)(2006年更新第二版);加拿大财政部1998年编写的《费用效益分析手册》(Benefit-Cost Analysis Guide);日本各府省联络会议于2001年通过了《关于政策评估的标准指针》等。不同于美国、欧盟、英国开展的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日本政府更注重环境政策评估制度的建设。

2 OECD国家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典型实践

2.1美国

美国的费用效益分析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目前,美国已基本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费用效益分析体系,是OECD成员国中环境费用效益分析运用最为广泛的国家。费用效益分析工具已成为环境政策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费用效益分析技术方法和评估制度建设方面非常值得借鉴。

实施主体。美国国会下设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负责监督各政府机构的规制影响分析(RegulatoryImpact Assessment,   RIA),由其下设的信息与监督办公室(0工RA)实施。美国环保局政策费用效益分析的指导工作主要由其下设的政策办公室(OP)的调控政策和管理办公室(OPRM)和国家环境经济中心  (NCEE)负责。其中,调控政策和管理办公室(OPRM)进行政策费用效益分析,确保政策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国家环境经济学中心(NCEE)积极研究成本效益量化分析方法,指导开展经济分析。

分析对象。并非所有的环境政策都要开展费用效益评估,美国政府仅要求对重要的环境政策进行费用效益分析,重要的环境政策包括:年经济影响在1亿美元以上的环境政策;明显增加消费者、个别行业、联邦、州、地方政府机构或某些区域负担的成本或价格的环境政策;对竞争、就业、投资、生产、创新或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政策。

评估标准。美国环保局在《准备经济分析的导则》中对一个环境政策是否有效率提出了明确的判断标准,包括环境效果、经济效率、管理、监测和执行成本的减少、环境意识和态度的转变、诱发创新。

评估方法。在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时,一般将政策实施后的成本和效益按一定的贴现率贴现到基年货币价值,再将成本效益进行对比,计算成本效益比或净效益。美国环保局采用社会成本,包括:合规成本(也称减排成本)、交易成本、政府管理成本、适应成本、分配成本。效益的定量分析分为三步:识别潜在的效益类型;量化重要的效益;估计效益带来影响的货币化价值。

实践进展。表3为历年美国环保局评估的重要环境政策的成本效益。2008-2012年,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评估情况,环境政策的效益远大于成本,2011年效益与成本之比甚至达到29. 29-85. 29的比例,成本相对于效益微不足道。美国环保局对清洁空气法案的评估是一个典型案例,评估发现清洁空气法案的效益远大于成本  (如表4)。

2.2 欧盟

欧盟自2002年实施“更好的管理”倡议以来,要求对欧盟委员会所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法规议案(包括环境政策)都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分析新法规议案的成本和收益,考察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所有重大影响。欧洲环境署(EEA)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开展了城市污水处理指令、包装及包装废弃物指令、欧洲  (砂,砾石和岩石提取)环境税政策、欧洲垃圾填埋指令的费用效益评估工作,推动了欧洲环境政策费效分析发展。

实施主体。欧盟委员会环境总司负责欧盟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工作。环境总司下设的战略司下属的资源效率和经济处(ResourceEfficiency&Economic)负责具体费用效益分析工作。

分析对象。对所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法规议案(包括环境政策)进行费用效益分析。

评估标准。欧盟环境政策“影响分析”的评估标准包括:相关性、效果、有效性、成本效益、效用。

评估方法。欧盟在进行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时,将政策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合规成本和政策执行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间接合规成本和其他间接成本。政策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其中,直接效益包括社会福利效益和市场效率效益,间接效益包括溢出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2.3 英国

英国大力推进环境政策费用效益评估工作。1995年修定的《环境法案》中对环境政策评估进行了规定,要求英国环境署和苏格兰环境署两个污染控制机构对规制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考虑。

实施主体。英国政府下设的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DEFRA)负责制定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方面的政策,并承担政策费用效益分析评估的相关工作。DEFRA主要领导部门是DEFRA监事会,监事会下设三个委员会,分别是审计和风险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DEFRA还和其他机构进行合作,包括执行机构,如食品、环境研究机构  (FERA),非部门的公共机构(如环境署)和其他公共机构。

评估对象。第三版《政策评估与环境》导则(PAE)于1998年制定,替代了以前的导则。这一导则提供了政策筛选准则,要求政策预评估与政策制定同步进行,并且需要评估替代方案。但在实践中,这些要求一般得不到满足,通常是在政策制定后进行评估,即“后评估”,而且只有已经制定的政策方案成为评估对象。

评估方法。英国在确定具体的环境政策的成本收益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就是机会成本。计量机会成本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个是愿意支付(WTP),另一个是愿意接受  (WTA)。

评估数据与信息。英国环境署、健康保护署等部门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为英国的环境政策评估工作提供环境数据。英国的常规自动监测站数据、地形、部分气象数据等,只要是纳税人付钱产生的数据都是免费公开的。另外,英国拥有一批环境相关的咨询公司,专门从事相关的政策评估,如CJC咨询公司、Paret。咨询公司。这些公司的评估文件都是对社会公开的,可以提供环境政策评估的资料信息。

典型案例:空气质量战略的成本效益评估。2005年1月,由DEFRA组成的工作小组,对空气质量战略进行费用效益分析(表5)。该空气战略的费用效益分析主要集中于对道路交通部门和电力行业的评估,其中,对道路交通部门的评估主要涉及以下政策:无铅汽油、欧工标准、低硫柴油、欧H标准、欧工H标准、燃油含硫量变化、超低硫燃油、欧W技术。

3 OECD成员国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经验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OECD成员国的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基本上经历了从不受重视到逐步受重视和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发展过程,不论是环境政策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都深刻认识到费用效益分析是环境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3.1重视法律法规先行,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已被纳入立法范畴

在OECD一些成员国,如美国、英国等,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已被纳人立法范畴,通过法律要求强制开展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美国国会于1995年颁布的《短期国债改革法案》,要求对那些每年需要花费1亿美元及其以上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定量的费用效益分析;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监管知情权法案》,要求预算办公室COMB)每年递交给议会前一年联邦规制(包括环境规制)的成本和效益的年度报告。

3.2 建立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机制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

一是明确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责任主体,如欧盟在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初期,欧盟委员会指定欧洲环境署负责成员国的环境政策影响分析工作;后来,欧盟委员会也委托技术咨询公司进行成员国家的环境政策影响分析工作。

二是实施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既有统一框架又有灵活性,如许多国家都在立法中明确了实施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的对象、范围、方法、流程等,但是由于环境政策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政策特征性有差异,数据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等也不同,因此在对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时提供了一个系统框架,在此框架下,有些是必须要开展的事项,而有些内容则可以据环境政策情况及条件来具体实施。

三是重视环境政策费用效益的量化分析及结果的反馈与运用,如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和美国环保局(EPA)在其制定的评估导则中更进一步强调要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将成本效益的分析货币化,并将结果反馈到环境政策流程中。

四是强化费用效益分析的数据信息保障,如欧盟成立欧洲环境信息与检测网(Eionet)帮助欧洲环境署(EEA)进行成员国家环境信息的收集。

五是重视专家与公众参与和透明化,如英国在开展拥堵收费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时对公众接受度进行相关利益者调查。

各国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关注点各有差异,形式多样,范围和方法等亦有差别

美国与欧盟的环境政策影响分析中都采取了“费用效益分析”,然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与欧盟在成本以及效益的划分方面并不完全相同。美国比较直接地采取了“五类”划分方式,将成本划分为“合规成本、交易成本、政府管理成本、适应成本、分配成本”;而欧盟则通过间接成本与直接成本的二次划分将成本具化。

4 对我国开展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制度建设的启示

我国的费用效益分析的实践应用最早出现在工程项目领域。2004年,国务院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政府经济立法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制度”,首次提出了要对我国政府经济管制领域进行费用效益分析,但仍未明确具体的分析原则与方法。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费用效益分析尚处于探索建立阶段,也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有关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制度。通过音析OECD国家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情况,建议从如下方面人手推进我国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制度。

4.1加快将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工作纳入立法

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是一项涉及领域多、范围宽泛、方法多样、利益相关方复杂,涵括因素多的一项工作,与评估主体对该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定位有直接关系,推进该工作,首要的是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持。除了需要在有关的公共政策评估相关法律中明确此项内容外,也可以在专门的环境法律中对此予以明确,这解决了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评估的立法依据问题。也需要出台更加细化的《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评估管理办法》,为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评估提供规范框架,要意识到环境政策评估工作的法制化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4.2 尽快制定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

考虑到我国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工作的部门交叉性和综合性,建议考虑尽快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或“关于建立健全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制度建设的实施方案”,并强化部门协调,统筹推进此项工作。

4.3 尽快颁布相关技术规范及指南

加快制定并实施“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技术规范或技术指南”,对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层面开展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工作予以指导,减少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探索的盲目性,最大程度的提高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4.4 健全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工作开展需要一批熟悉费用效益理论、方法和掌握专业技术的分析评估机构和人员,以保证分析评估机构和人员的专业水平。主要包括分析评估机构的资质管理,人员的资质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管理,人员的考核内容与方式管理等。

4.5 建立数据机制与信息采集制度

出台环境政策数据与信息收集指南,明确监测数据、实验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不同数据源的使用方式、公开要求、数据质量控制等,在数据传输、存储、共享、和分析应用等各个环节要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数据信息系统的共享共建机制。政策费用效益分析试点工作,总结和完善我国推进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实践的经验与管理制度,推进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从理论方法研究走向环保管理实践。

环境科学评估范文6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society,the change of growth patter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the importance of valu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by dint of property assessment theoryto do the value assessment,which can analyse and mas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reconcile the contradictions,which will offer data decision-making refrence.

关键词:环境生态资源;资产评估;价值计量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property assessment;value measurement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73-02

0引言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地域和国别,影响着世界每个角落。应对全球环境危机,保证环境与生产、贸易、消费等协调发展已成为重要议题。另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及其发展速度是国家决策最主要的信息依据,如果它里面没有充分体现环境的价值,那么指标就是不完善的。联合国制定的《21世纪议程》和我国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都明确提出要扩展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建立起环境与经济的综合核算体系。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之一,也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理论付诸实践,那么揭示环境生态资源的成本概念和价值信息,以提高经济活动和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成为了一条值得研究的方向。

1环境生态资源价值计量的重要性

1.1 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一是无序规划、盲目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环境破坏,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二是消耗过大、日益脆弱的生态基础不能承载经济的高速增长,制约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另外,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一方面应该把环境标准的提高看成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契机,保护环境意味着提高经济单位的环境生产力,意味着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单位产出所制造的污染量;从另一方面来说,环境保护的实施和治污义务的承担也已成为企业和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结合更为紧密,联系越发突出,两者之间的平衡很脆弱,也容易被打破,这就需要相对精确地对其定量预测和深入研究。

1.2 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对环境和经济的认识要客观、动态;既不能不计后果地发展经济,也不能不计成本地保护环境。社会进步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集约式发展和科学发展。转变以往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除了要求观念上的更新之外,还需要将环境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当中,最好能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梳理和调和环境问题,发挥环境通过经济手段施加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以价格运行机制和经济调节杠杆来抵制和扭转人们无偿或低代价损害环境的观念和行为。

1.3 环境经济学发展的必然以往,环境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被排除在经济学的主流视野之外,更谈不上专门考察环境生态资源的价值。随着当前环境经济学、环境会计分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不断发展和研究,也为环境生态资源的价值计量提供了可能。

2环境生态资源的经济特征属性和分类

环境与资源的概念存在着纷争,联合国环境署在1972年给环境(资源)下的定义是:环境(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总称。这一概念突出了环境生态资源的经济属性,促成了环境和资源在认识上的统一,二者的结合使环境有了实际的物化途径,也使资源有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另外,环境系统是由生态资源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开放系统。其中生态资源系统能够提供四种服务:原材料输入来源、维持生命系统、分解和容纳生产与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提供舒适。同时,环境生态资源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还存在三种经济联系:社会发展为环境改善提供经济条件,而环境生态保持可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两者的不协调将造成削减行动或环境恢复。资源―社会的经济联系,也决定了环境价值的存在,而且这种价值是可以随着经济活动的进行而发生交换和传递的。环境生态资源被赋予经济属性、服务功能和传递价值后,也就具有了资产的特征,以至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联合国统计署在1993年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将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实际或潜在影响的自然资源归为自然环境资产。应该注意的是,环境生态资源又不同于一般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它的特征有:

2.1 整体增值性和长期受益性合理利用环境生态资源,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将不会缺失,甚至可自主积累,自动增值,长期受益。

2.2 自然选择性和市场竞争性。环境生态系统各因子遵循共生、相生、相克等自然竞争规律。同时,环境生态资源又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存在着市场竞争,遵循市场竞争规律。

2.3 开放性和融合性。环境生态资源既具有开放性与多样性,又具有一般资本的融合性和扩张性,它的经营可以采用产权主题多元化、利益共同体等方式。

2.4 固定性与逃逸性。环境生态资源既具有空间固定性,又具有一般资本规避风险的逃逸性。低回报率的生态环境会造成环境生态资源转移地域或变换形态,流动到回报率较高的领域,引起资本功能性逃逸。

2.5 替代性与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环境生态资源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能够相互替代或转化。

2.6 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环境生态资源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匹配都是不一样的,而“因地制宜”是合理使用环境生态资源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环境生态资源经济特征属性的认识和总结,为其计量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3环境生态资源的价值计量

环境生态资源的计量包括实物计量和价值计量两类。实物计量主要利用环境资源统计方法,直观地核算出环境生态的现有当量;价值计量以实物计量为基础,是环境生态资源的计量重点和难点。价值计量根据有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和公认准则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生态环境的价值运动,即生态环境的价值、成本、耗费、损失、经营开发、绿色收入和利润等,确定出环境生态的绩效。

3.1 环境生态资源实物量确认与计量环境生态资源的实物量,受资源的质量品位、资源的赋存利用条件和地域因素制约。以森林资源为例,如果确认森林的实物量,应该具体核查林地和林木的权属、数量、质量和空间位置等,实践中通常采用抽样控制法、小班抽查法和全面核查法进行。要核查的具体项目有:①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地类、面积、立地质量等级、地利等级等。②林木:树种权属、树种组成、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幼龄林的单位面积株数、中龄林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近、成、过熟林的立木蓄积,材种出材率等级、经济林的单位面积产量、薪炭林的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未成林造林地上的幼树的造林成活率、造树保存率、竹林的立竹度、均匀度、整齐度、产笋量等。

3.2 环境生态资源价值计量的思路环境生态资源价值计量较实物量计量复杂。我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研究工始于1988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1994年以来,许多部门相继开展了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有:原国家科委牵头开展的中国自然资源核算研究、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牵头并与世行合作开展的城市环境与真实储蓄及绿色GDP核算研究、北京大学进行的可持续发展下绿色国民核算研究等。不少学者也对环境的实例进行了研究实践。

我国目前环境生态资源价值计量如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各种方法名目繁多,提供了计量的很好条件,但是可以发现,各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不尽相同,对它们的研究、比较和探讨还不够深入,方法很多,但是应用起来却往往难于下手;各自之间的联系也缺乏细致的甄别,选用不同方法,得出的价值往往出入很大,又往往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过硬依据,权威性、公正性、中立性受到质疑,不利于普遍理解和广泛推广。如前文所述,作为一种资产,环境生态资源利用资产评估的理论来进行分类和评估,有利于整体把握和更加公允。主要基于以下考虑:①资产评估作为国际通行的中介服务,理论研究深入,学科体系健全,并且对于资源资产的评估已拥有一套成形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工作结果受到各方认可;②资产评估以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为基础进行分类和衍生,便于理解、掌握和应用,使工作方法更系统科学,能够计量和区分种类繁多的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为制定经济政策、自然资源政策、环境政策及其他政策提供客观、系统、轻重有序的基础数据;③资产评估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专业服务行业之一,目前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几万名,具有广泛的实践群体,活跃在市场经济一线,并且环境资产评估的中介性和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性可以有机结合,更有利于环境生态工程的构建。④资产评估是涉及有关生态环境价值资产的产权转让、抵押、担保等经济行为所必要的程序和标定公允价值的主要依据。

3.3 环境生态资源价值计量方法

3.3.1 成本法是指在计量环境生态资源时首先估测被评估资源的重置成本,然后估测被评估资源业已存在的各种贬值因素,并将其从重置成本中予以扣除而得到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方法举例如下:①重置成本法。如探矿权在现行技术条件下,采用新的价格费用标准,获得与被评估的探矿权具有相同勘探效果的探矿权重置价格,扣除技术贬值来估算探矿权净值的方法。②复原成本法。如重新营造一块与被评估林木资产相类似的林分所需要的成本费用,作为被评估林木资源价值的方法。

3.3.2 市场法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环境生态资源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称。方法举例如下:①享用效益估价法。指享受某种资源由于环境的不同产生的差价,记为环境差别的价值。如景观好的地段房价高,高出基准价格的部分被认为是享用该地段景观的超额收益,可以通过平均价格乘以调整系数算得。②资源交换估价法。采用替代的方法评估资源交换的意愿价格,如调查某地“能否用A元作为交换而禁止商业捕鱼?”通过对A的设定和变化,将结果作为对此地渔资源价值的一种衡量。

3.3.3 收益法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被评估环境生态资源未来预期收益折现或者本金化处理,来判断资源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方法举例如下:①现金收益法。如企业排污权交易、二氧化碳交易可以获得现金收益,那么相应的资源和设备就拥有减排价值,选取折现率或资本化率予以折现或者资本化,评定出价值。②权益收益法。如某些风景区被评定为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等称号会带来更多的收益,这种权益价值应该进行核算,增加到资源价值当中。

3.3.4 综合法即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两种或三种方法的综合。

3.4 环境生态资源集合价值计量的步骤环境生态资源的利用通常是通过对多个环境资源要素的集合,以系统的形象出现。对这个集合进行计量、评定价值,需要在进行实物计量、价值叠加之后,还要累加收益,核销损失,抵减支出。其中,收益主要体现在排污权交易、CDM交易、生态补偿收益、生态以奖代补收益等现金收益和通过环保认证、质量认证等权利收益。环境系统损失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如森林增长速度减缓、工厂单位产值耗能增多等;另一方面包括因环境破坏而付出的罚款和超额税收。在此基础上就能核算出环境生态资源集合的价值。

4结语

基于资产评估理论的价值计量方法只是环境生态资源计量的一条思路,目前在实务中结合起来应用还不多,但是随着人们的逐步认可和有关业务的不断开展,并通过加强与环境工程传统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这种方法应该能为环境和谐与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不可否认,目前任何一种环境生态资源价值计量方法基本上都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只能计量那些可以商品化的环境资源,而对其他一些环境资源由于认识上、技术上的一些局限而无法实现价值量化;或者当环境资源与传统资产之间的替代关系比较复杂时,往往容易造成计量结果与环境实践的出入很大;此外,资产评估方法更多的时候还是给出资源的标定价格,对于内在的价值会因各种条件的局限而与实务有所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资产评估理论的环境生态资源价值计量方法应该可以成为能够依托的重要工具,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曲格平.环境科学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3]易旭东.生态环境价值计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理工大学,2006.

[4]林万详、肖序.企业会计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2,(6).

[5]贾妍妍.环境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第26卷.

[6]庄贵阳.当前环境经济学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状况[J].学术动态,2005.10.

[7]张云,李国平.环境成本: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点[J].人文杂志,2004.2.

[8]雷明.可持续发展下绿色核算[M].地质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