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转型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转型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低碳;轻型;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57
1低碳转型的背景
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也日益加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列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路径。巴黎气候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人类社会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达成了共识,各国在峰会都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中国也提出了自己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需要转型,其中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刻不容缓,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急迫需要转型升级为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煤炭等化石燃料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急需向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转型。因此,在气候变化和产业转型两方面的压力下,中国继续转变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2我国工业化进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确立了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进行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出现了纺织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城乡居民“衣食”方面的基本需求推动了这一时期的轻工业快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消费结构向“用”的领域升级,出现了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一致性倾向,又强烈刺激了80年代中期以后家电产业的投资和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1992~2001年):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表现出中前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告别了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在于着重解决工业化的发展机制问题,经过比较大力度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今后工业化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并显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由此判断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中后期阶段。
3我国能源结构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虽然近年来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天然气的利用也有所增加,但是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过高。例如,2013年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6.0%,石油消费比重为18.4%,而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仅占5.8%和98%。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现状为“富煤贫油少气”,因此也决定了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但是,煤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最大的,雾霾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转型和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很多国家和地区还明确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战略,例如欧盟在其《2050年能源路线图》中就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全部能源消费的55%以上。美国能源部也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未来研究》,提出可再生能源可满足美国2050年80%的电力需求。
4低碳转型的面临的调整与机遇
4.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
4.2低碳转型的特征
低碳转型与传统技术和产业有三方面不同的特征:(1)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与以前的产业革命的技术不同,低碳技术传递社会效益而不是个人效益,减缓气候变化是属于对公共产品有益的事情;(2)低碳技术相关的政策、工具和行动是受气候和能源政策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3)实习低碳转型及碳排放减少的目标的时间尺度是比以前的a业革命要更短的,因此也是更急迫和有挑战的。
4.3低碳技术发展的困难与方法
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即使低碳技术在下降,但是同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现有技术来对比还是缺乏竞争性。这就需要制度和激励措施促进创新和低碳技术的发展过程。低碳技术的独特性能否使它快速发展和扩散呢?根据历史经验,如果低碳技术给用户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性能的话,那么市场的动力会使它扩散。那么,对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低碳发展的实行来说,有两个关键问题:一、现在的低碳技术带来的减缓气候变化的好处是公共利益的好处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得到好处,如果要是想把公共利益的好处与私人利益结合那就需要用价格机制如碳税等方式推行;二、低碳技术无法广泛推广还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替代高碳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要求对能源流的控制,核能发电就存在安全性和废物处置等问题。成功的低碳技术是能够取代现有的高碳技术或者其相关技术。现在的问题就是,低碳技术的可以减少排放的高独特性并没有市场价值,而不具有现有技术存在的市场价值。
4.4低碳转型应与信息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低碳技术应该和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例如电动车智能控制、智能热泵以及智能电网等技术,使能源技术和能源传递服务技术发生改变,提高效率,并且促进新型能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从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和真正的低碳发展。同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可能对低碳技术带来挑战和困境,那就是如果高碳技术通过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进步更加满足用户需求,那么将给低碳技术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新型低碳技术的效率的提高,是否会使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得不到减排效果。
5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1低碳转型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
美国国内观点认为,气候变化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可能达到600亿~700亿美元,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费用可高达380亿美元左右,再考虑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其他不利影响和一些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碳的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但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继续增长,碳的减排成本也在增加。如果考虑相应的技术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完善、能力建设、资金等措施因素,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实际成本会增加很多。
5.2低碳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能源系统中采用的减排措施会对社会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就业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并且不同的措施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有些是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有些则有可能减少就业机会。在关于能源系统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中,研究显示在2030年前,德国和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供应部门也可以分别雇用500000和600000人工作。有研究表明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比重的增加,电力系统部门在2010年净增加472000个工作。对于相同数量的发电量,太阳能光伏的需求岗位分别是核能和风能的18倍和7倍。虽然认为增加的减排措施会带来就业机会,但是一些冷静的研究也强调潜在的高成本。比如,研究显示,在德国太阳能光伏部门,每个工作的成本达到236000美元(2010)之高。
建筑行业内,研究已经发现建筑部门中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和能效的提高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包括创造就业、经济成长,收入增加以及能源部门对于资本存量的需求。
工业部门的研究表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的其他可能的好处包括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有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减少还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提高能效技术也能为就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工业减排的措施差别很大,对就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积极影响,尽量减少不利的负面影响尤为关键。
6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向
中国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型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6.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而且还有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包括适度调整发展速度、提高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大科技创新等自然资源投入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等。转变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道路,需要充分利用要素投入手段全面拓展的机遇,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等。
6.2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转变社会消费模式方面,需要从市场主导的被动的消费升级,转变为主动推进节约型的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包括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严格控制城市拆建、合理调控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等。在转变个人消费方式方面,需要从崇拜物质消费,向绿色消费和节约消费转变,重点领域包括转变消费观、鼓励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
6.3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在能源供应领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核电、重点突破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技术、研发下一代低碳清洁能源、提高二氧化碳收集和固定能力等方面。在能源需要利用领域,应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电气化领域,重点推进电气利用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的直接利用,推进电力供暖、电动车等电力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6).
能源转型存在的问题范文2
为进一步促进我区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要素集聚,强化企业培育,提升科技创新,扩大示范应用,推动武汉“车都”转型升级,是我局今年必须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局把“完成氢能源公交车采购工作,力争打造一条氢能源公交示范线路”作为推进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我局今年重点工作目标。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现将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氢能源汽车产业是近几年来的一个新兴产业,氢能源汽车外观日益优美,功率有效增强,价格成本下降幅度较大,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氢能源汽车产业是改善我区能源结构,提升我区城市品质,増强我区经济发展后劲的强大动能。前期我区氢能源公交车运营,并配套建设了一个氢能加气站。十堰燃气爆炸事故发生后,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氢能源公交车已全部停运。
二、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采购氢能源公交车,是年初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氢能源公交车辆采购工作顺利推进,相关科室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采购工作领导小组。
2、科学制定采购方案。根据氢能推广应用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结合氢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等实际情况,制定氢能源公交车采购工作方案,拟定了氢能源公交车的采购标准、选型、单车价位区间、配套需求等有关重要事项。确保方案科学、规整、操作性强。
3、积极对接工作。氢能源公交车的采购工作涉及到区经信
局、区财政局、公交公司及车辆制造企业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期间,我局先后多次与上述单位对接、沟通与协调工作,协商解决问题,形成一致意见。期间,我局会同经信局对氢能源汽车市场价格进行了详细考察与摸底,基本掌握了氢能源汽车市场价格行情。
由于目前暂时没有购买氢能源公交车的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我区需全额采购。
4、采购工作进入招标阶段。按照采购工作规程,已公开
面向氢能源汽车生产商进行招标,目前采购工作已进入实质招标阶段。
5、制定氢能源公交车示范线路运行方案。目前,市公交集团
已完成了运行方案(初稿)的制定工作,并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议,使之更加合理与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区正在运行的氢能源公交车处于停运状态,
(十堰燃气爆炸事故发生后,出于安全考虑,目前21台氢能源公交车已全部停运)。
2、氢能源车钢瓶检测存在问题,武汉没有专业的检测机构,氢能源车维修保养场地待建。
3、氢能源虽是清洁型能源,但氢能源公交车前期的采购费用
大,后期的运营、维护成本也很高,打造一条氢能源公交示范线路,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能源转型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发展对策
一、低碳经济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关于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2003年,英国在《我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自此开创了全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研究先河,为此英国还构建了一个“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低碳经济体。
2003年,美国莱斯特?布朗编著发表《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该书的出现掀起了AB发展模式之争。其中“A模式”指的是依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牺牲环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B模式”指的是依靠天然能、电能、风能等可再生新型能源,在维护社会环境避免遭受严重污染与破坏的前提下,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为此,莱斯特.布朗呼吁应打破“A模式”的束缚,积极推行“B模式”,以保证世界社会经济得以长期稳定发展。
2006年,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组织编著发表《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一书,该书主要以论述气候环境变化与世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详细阐述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各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各国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模式。
2007年,世界气候集团编写发表《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一文,该文从更深层次上分析“低碳经济”概念内涵,并指出,低碳经济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积极效应,同时,还从产品生产周期、收益回报率、企业收益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阐述低碳经济的先进优势。
2008年,克里斯托弗?费雷文呼吁:世界各国应构建起完善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大对新型无碳清洁能源研发与开采,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应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促使各国能够尽快走“低碳经济”之路。
2.关于低碳政策的相关研究
怀特?莱斯与瑞尔?格雷等人(2003)共同构建起能源供求的局部均衡模型,依托于该模型能够反映出低碳领域的技术变化推进化石燃料逐渐向无碳能源转变,其中为降低各组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各国政府可对结合各组织温室气体排放量征收相应税务。
威廉?诺德豪斯(2005)围绕“低碳经济”提出一种观点――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财产。其中威廉.诺德豪斯对以国内公共物品的解决机制与涵盖税收价格法与数量限额法在内的经济公共物品解决机制两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予以对比研究,并指出后者更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
吉尔伯特?麦卡夫与大卫?维斯伯迟(2009)着眼于税率、贸易及税基等多个方面探析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二氧化碳排放制度的有效性、科学合理性。探析结果显示,发达国家所施行的碳税制度在控制各组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绩效。所以 吉尔伯特.麦卡夫与大卫.维斯伯迟鼓励各国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碳税制度设计与施行环节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实际状况设计与施行合理的碳税制度,以达到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期目标。
吉尔伯特?梅特卡夫(2009)着重比较分析美国所施行的碳税政策与碳补贴政策,对比分析发现,与碳税政策相比,碳补贴政策所起到的减排效果不明显。为此,吉尔伯特?梅特卡夫指出,通过实施碳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成本,从而引发消费需求与减排目标之间的冲突,以此难以达到预期减排目标。
二、国外低碳经济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1.落实好对产品低碳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环境影响调研分析。广泛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有效市场调研是增强产品低碳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估准确性、合理性的重要保障。其中通过广泛收集产品低碳化转型升级资料,能够深入了解到产品低碳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外还能够反映出产品低碳化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规范产品低碳化转型升级活动具有显著积极效应;其次,要求相关部门着力于总体视角调研分析产品低碳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环境影响,从而为控制产品低碳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负面环境影响提供有力依据。
2.推进考核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一方面,构建健全评价结果公开、公示制度。即依托评价结果公开、公示制度以确保广大社会公众能够及时获取环境影响评估结果,以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的监督管理。同时还需相关机构进一步拓展公众监督渠道,以此为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交流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全面挖掘产品低碳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以保障产品低碳化转型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估结果高效性、科学合理性。
无论从能源、环境保护层面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看,“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一伟大创举。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既能够解决我国资源环境持续恶化问题,又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以说“低碳经济”是转变我国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集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发展于一体,至高碳能源逐渐趋于低碳集约型能源转变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促进社会社会经济全球可持续发展。
我国应从下述方面大力发展低碳经济:(1)推行低碳农业,加大生物能研发,尽可能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2)推行低碳工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调整优化能源结构:(3)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剔除效率低下的高碳产业;(4)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塑造和谐稳定的低碳氛围。
3.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低碳城市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合理规划城市绿色交通与绿色产业;(2)大力推广城市绿色建筑;(3)大力开发与广泛应用新能源、清洁技术;(4)施行城市绿色消费模式。
环境金融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产物,其中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投融资模式创新、碳交易行为创新等;另外,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渐形成全球碳金融市场,所以需要我国做好环境金融创新工作,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碳减排期货、期权等环境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刺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
4.西方国家先进的低碳经济政策相关经验可以得到,首先,产权理论政策工具,即以清洁发展机制、低碳贸易机制等要素共同形成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其次,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工具,即碳标签、自愿协议等;最后,市场失灵理论工具,即征收碳税、碳补贴等。同时卢忠宝等人通过全面分析挖掘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编制与执行环节存在的薄弱环节,之后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低碳经济政策相关经验,以缓解上述薄弱环节,从而促使我国由行政政策快速转变为市场经济政策。将这些国家在碳税政策优秀经验应用到我国“低碳经济”环节,之后颁布碳税征收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与此同时,学者李齐云重点分析阐述了碳税特征,并根据碳税的征收与使用方式对碳税进行分类。
三、结论
对国内煤炭清洁生产机制运行状况进行全面探析,并全面论述了国内煤炭清洁生产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他还对这些不足之处一一剖析,挖掘引起问题的原因,最后应从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完善国内现存煤炭清洁生产机制,确保该项机制高效性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研究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此次研究就可以让我国更加清晰具体地了解碳关税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就可以让我国在面对碳关税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
研究低碳经济提升我国将来面对碳关税征收的主动性。目前,世界各国讨论碳关税的主角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也就无形中使得我国在碳关税问题上失去了主动性。此次研究的结果能够达到提醒我国的作用,让我国能够在以后的时间积极主动地面对碳关税。
参考文献:
[1] 王文铭,艾尉.浅谈低碳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J].中国市场,2010(19)
[2] 李阳,张洪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下的低碳经济的转型建议――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2010(08)
[3] 李雪峰.基于低碳经济模式的“新煤炭开发”理念――构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05)
能源转型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企业;生产方式;转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144-03
长期以来,为了从农业中获取最大化的产出,加大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成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方式。高排放、高投入、高污染成为现代“石油农业”的显著特征。随着低碳化发展方式成为人类的共识,我国农业企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压力日益沉重。
一、农业企业生产方式转型:低碳经济的要求
(一)低碳经济要求农业企业生产向低投入转型
随着农业企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企业对能源的依赖也日益增强。农业企业已经成为化石能源的重要消费用户。在美国,汽油、柴油等直接投入,以及化肥、农药等间接投入在传统农业企业总能源投入中的比重达到了85%,在有机农业企业生产中也达到了60%左右。美国农业企业生产消费了全国化石能源总量的7%。而我国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为21.8kg/亩,远高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施肥水平。当前,以能源密集型投入为特征的“高碳农业”、“石油农业”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低能耗生产模式相悖。农业企业应该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技术进步、生产方式转变等途径降低对能源的依赖,走出一条低能耗的清洁发展之路。
(二)低碳经济要求农业企业生产向低排放转型
农业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农业企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农业企业生产中CO2主要来自农业企业生产中农业机械消耗的汽油、柴油的直接CO2排放和生产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业企业生产投入品过程中间接排放的CO2,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也很显著。此外,化肥的生产和施用也是农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其次,农业还可以作为碳汇,固定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施用有机肥等保护性操作可以有效保护土壤质量、恢复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碳汇的能力,对温室气体减排和遏制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以低排放为主要特征,农业企业的低排放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一方面要提高汽油、柴油、化肥和农药等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企业生产中汽油、柴油燃烧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另一方面,要改变农户过去经验型的农业耕作方式,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倡导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方式,改善土壤质量和肥力,增强土壤碳汇能力,使碳汇抵消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
(三)低碳经济要求农业企业生产向低污染转型
农业企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难题。化肥、农药中的营养元素及农药活性成分由土壤进入水体并向空间转移,造成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是面源污染形成的重要原因。目前,农业企业面源污染主要体现在:(1)饮用水,河流、湖泊等水体污染。(2)耕地污染、土壤退化。长期单施化肥可能造成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和水分含量降低,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散落到地面的农药会造成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和其他有益土壤微生物数量大量减少,不利于土壤有机质形成和肥力恢复。(3)大气污染。施用到农田中的氮肥部分从土壤表明直接挥发进入到大气中,部分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成氮气和氮氧化合物,进入大气,影响大气环境。农药颗粒容易被人吸入肺部并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形成直接危害。
农业企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副产品,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必须转变现在的农业企业生产方式,对现代农业企业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
模式进行修正和颠覆,实现农业企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可持续化。
二、农业企业生产方式转型:面临众多挑战
(一)保证粮食安全
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上看,虽然粮食和蔬菜消费在居民食物消费中仍然占有较高的比重,但动物性食物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其中,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比重由1985年的10.8%增长到2005年的20.6%。动物性食物提供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所占比重提高也意味着间接粮食消费量的增加。农业企业低碳化要求降低农业企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对粮食增产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危害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农业企业转型必须要能平衡农业企业节能减排与保证粮食安全的关系。
(二)农业企业技术水平低
“六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34.71%,到2005年贡献率已达到48%。但是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60%~80%的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农业企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效率较低,提升农业企业技术水平的后劲不足,推动农业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尚面临严峻
挑战。
(三)耕地、劳动力短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粮食产量的压力,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继续提高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投入。事实上,这也正是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农业机械化替代劳动力就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可见,耕地面积下降和农业劳动力人口减少为农业减少化肥、农业和机械投入构成严重挑战,也使农业企业低碳化任重而道远。
(四)分散经营
作为制度变革,以曾经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农业发展,千家万户独立经营、分散生产,生产规模小,不易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小规模农户独立经营的现状给推广低碳农业带来了严重阻碍。在实际中,如果一家农户采用低碳农业,而周围农户采用高碳农业,高碳农业带来的高收益会诱导采用低碳农业的农户也转向高碳农业。而且由于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分散经营下,农户主要依靠以往的种植经验和习惯进行生产决策,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低碳农业企业需要在组织方式上进行革新,鼓励农地流转、建立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经营。
三、农业企业生产方式转型:转型的方向与路径
在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下,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关注的焦点。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企业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低碳农业企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内在一致性。低碳农业企业所要求的在农业企业生产中降低投入、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本质上也是为了保证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方向应该致力于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依靠技术进步发展低投入农业企业
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提高投入能源的效率,降低能源投入量。中国通过农业企业技术进步降低能源投入的潜力和前景很广阔。目前在农业企业生产领域,被广泛认同的可以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投入量的技术革新方向主要包括对动植物进行基因改造,减少动植物养殖与种植中对能源的依赖;采用效率更高、更节省能源的农业机械,提高燃油的利用效率;改进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贯彻实施测土配方等技术,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发展生物能源和实施生物战略,采用生物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有机肥代替化肥等,并采用能源节约型作物生产管理模式,以减少农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和间接化石能源投入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战略,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投入结构等等,实现农业企业生产由能源密集型的“石油农业”和“高碳农业”向低投入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农业企业转变。
(二)改革农业企业操作方式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有机农业不但可以有效保证农业产出,而且只需要较少的化石能源,如果能够大规模推广,将有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CO2排放。同时还可以提供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增加碳汇,节约用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有害化学品使用,保证食品质量等社会和环境效益。IPCC第四次报告推荐了若干用以农业企业减排的操作措施,其中包括,作物轮作和农田系统设计;土壤营养和有机肥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和退化土地修复。这些推荐措施本质上就是根据有机农业企业生产实践总结、演化而来的。
有机农业强调农业企业生产中采用牲畜粪便、有机肥、保护土壤有机物等提供作物生产需要的化学元素,采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加大人力投入,减少农业企业机械的使用数量,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保证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看,有机农业企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有较多技术性、制度性因素限制和制约有机农业企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培育有机食品市场,鼓励农业企业改变传统的农业企业操作方式,发展有机农业企业,保证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企业生产规模化
我国地少人多,人均种植面积小,只有不到0.092公顷,约1.38亩。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市成为工业劳动力,造成农业企业劳动力短缺严重。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农业企业主要劳动力。因此,农业企业生产出现如下两个问题:(1)农业企业能源投入强度高。由于劳动力短缺,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技术替代传统使用的有机肥、劳动力等投入。(2)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由于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农业生产带来的收入远小于外出打工所能获得的收入,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大量农户开始放弃农业生产,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放开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性限制,通过契约安排,使土地使用权流转到部分人手中,实现农业企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可以通过测土配方、农田综合管理等科学管理手段,有效改变小规模我国农业企业生产中存在的粗放经营的突出问题,而且可以将已经撂荒的农地重新利用起来。但是我国目前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还存在有较多的障碍。
(四)加强农业企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农业企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农业企业现代化进程和水平。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总体上看,农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推广距离农业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农业企业技术研发方面。还存在投入不足,人力资源缺乏,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技术研发以政府指导为主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加强研发能力,还需要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科技体系,政府为投资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主体,以及增强科研队伍的活力与生机,合理配置研发资源等。
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我国农业企业技术推广中存在政府和科研人员的行为与农民现实需求的相互背离的现象,导致农民对技术接受意愿较低,推广效果不很理想。而且在基层农业企业技术推广机构中,队伍不稳、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也严重影响到农业企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五)优化居民饮食结构
不同农产品生产中能源需求差异很大。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和需求转向能源消耗更低的食品种类,可以有效降低农业企业生产中化石能源的投入量,推动农业企业节能减排。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类食物的消费量日益增加,高血压、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等“富贵病”的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农业企业能源投入量。减少肉类食品消费不但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且降低“富贵病”患者的身体负荷。
低碳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达国家已经在节能减排、扩大利用核能、研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高效能源技术等领域积极努力。并将这个发展理念传播到发展中国家。作为能源密集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农业企业生产的低碳化却常常被忽视。为配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业企业也应在农业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小规模种植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压力下,积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改变传统的农业企业种植方式以及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建立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的农业企业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David Pimentel.Impacts of Organic Farming on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in Agriculture[J].2006. http:///reportfiles/ENERGY_SSR.pdf.
[2] Govindasamy Agoramoorthy.Can India Meetthe Increasing Food Demand by 2020[J].Futures,2008,40(5):503-506.
[3] YU Wan-Tai,JIANG ZiShao,ZHOU Hua,MA Qiang,SHEN ShanMin.Crop Yield and Fertilizer Con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Systems[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7,(6):102-112.
[4] 管卫华,顾朝林,林振山.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3):401-407.
能源转型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低碳;钢铁;能耗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14-02
一、目的与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正在向又好又快的方向转变,除了要注重发展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发展质量,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不断增强,世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朗。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的钢铁产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将对经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柳克勋,2005)。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 “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风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从“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性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和利用提供时间的保障。特别是从中国的能源结构上来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三、中国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所存在的问题
1.产能结构不合理。钢铁业总体的产能相对来说是比较过剩的。总体产能中落后的炼铁及炼钢能力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些落后产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不利于钢铁业向低碳的方向转型。而且新增产能多集中于地方性中小钢铁企业和民营的钢铁企业,重复性建设比较多,技术创新的能力较差,对于环保的投入比较少(汪义平,2010)。
2.缺少一个统一化的碳排放标准。目前中国对于低碳经济的建设还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对于如何分配各行业的碳排放量还未得出明确的结果,因此现今还无法对钢铁这一行业的碳排放量进行量化的处理与分析。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效水平先天不足,进而不利于向低碳化转型。中国钢铁工业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0%左右,而且煤发热量、灰分、硫分等质量的指标和美国、德国、日本相比,存在有明显的差距。石油类能源和天然气所占比例比其他国家低约18%,从工艺、技术角度来看,采用石油类燃料,需要进一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4.钢铁工业所用煤炭的能量有很大的一部分以煤气形式存在。钢铁业所用煤炭的能量中有39.8%以煤气(包括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形式存在,其能值在钢铁业总能耗中占34.12%。中国转炉煤气回收水平是很低的,平均值为54立方米每吨钢,而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是在100立方米每吨钢,如果转炉炼钢可以实现煤气回收大于100立方米每吨钢(占回收能量的80%),蒸汽回收大于60立方米每吨钢(占回收能量的20%),就能够实现转炉的“负能炼钢”。
5.钢铁企业可回收的二次能源量占企业总能耗相对比较低。目前,日本的新日铁已经回收的二次能源在可回收部分中占92%,中国宝钢也回收二次能源中的68%,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的二次能源的回收量在50%以下,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二次能源回收只是刚刚起步。国内各钢铁企业之间的系统节能技术差距较大。
四、对策浅析
1.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落后产能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面貌特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的迫切需要。国家一直对调整结构、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给予积极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从2007―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的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深入,淘汰落后产能还会得到财政政策的奖励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从而推动中国钢铁业保持持续稳定较快的发展。
当前,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第一,要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投资审核的管理,强化安全、能耗、环保、质量等指标的约束作用,严禁向落后产能的建设供应土地。第二,要充分运用市场的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差别电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价格机制的作用,提高落后产能企业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采取综合性调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市场需求。第三,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强环保监测,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投资项目。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吊销排污许可证,撤回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依法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第四,要完善政策方面的激励机制。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给予支持和奖励,重点支持相关职工安置和企业转产。对任务较重且完成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在安排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资金、土地开发利用、融资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2.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标准。碳排放是衡量单位,是发展低碳经济最直观的指标。目前GHG协议提供了中立的、高水平的核算标准,被公认为是确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的国际最佳实践,而且GHG协议还建立了一套温室气体核算语言,包括划定企业(“实体”)的报告范围和定义报告的内容,其依据是实体的经营控制、财务控制、排放源或每一排放源的股权情况。中国钢铁业可以根据这些依据这一协议提供的标准来建立有利于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的量化指标。
3.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化石类能源的使用量。碳源控制的好坏,碳排放量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影响。碳源控制得好,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多,碳排放量就低:相反,碳源控制得不好,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少,碳排放量就高。在所有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相当高。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越大,碳排放总量就越多。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化石类能源的使用量对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4.提高现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特别应重视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低必然会导致碳源上的增加,进而增加碳排放量。依次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利用率:
第一,鼓励钢铁企业加大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投资力度政策建议。要调动钢铁企业在二次能源利用上的积极性,建议国家能够给予此类投资项目征地的优先及优惠的政策,并减免投资调节税和进口技术设备关税等税收,在项目的贷款上给予无息或贴息贷款,少部分企业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核准的项目可以列入国家贴息贷款项目计划,而通过地方审批的项目按一般项目,没有贷款优惠政策。第二,降低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成本。钢铁企业回收利用二次能源,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为减低二次能源回收成本,建议按减少的煤炭消耗量给予适当比例的补贴,与煤炭发电形成减排量交易机制。利用二次能源发电,电网按统一价格的基础上加价收购,或总用电中等量发电部分降低用电价格的办法,升降价比例考虑15%~20%左右,并减免入网费、过网费、管理费等费用,也考虑在减少的煤炭消耗量补贴中抵扣返补电网。第三,鼓励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将污染物排放等环保收费按比例提取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5.开发绿色钢铁新工艺和新技术。绿色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它的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同演进和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受到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以及生态价值约束的一项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就会越融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也就变得越有保障。其中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兴东,2005)。
钢铁企业应该从各个工序入手,尽可能的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先进设备及新材料,挖掘其潜能,减少耗能量,提升能源的重复利用的能力,创建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钢铁”。
参考文献:
[1]柳克勋.创建资源节约型钢铁企业的思考[J].冶金管理,2005,(4).
[2]汪义平.中国钢铁行业资产重组战略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3]兴东.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关键词”[J].经济视角,2005,(6).
能源转型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 经济转型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46-02
资源型城市是指随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或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改革开放初期,资源型城市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能源、资金。但由于资源本身储量的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型城市如果一直依赖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会走向因为资源枯竭而经济衰退这条路。所以为资源型城市重新谋求发展之路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山西省是典型的煤资源省份,其中以大同、阳泉、晋城最为典型。经过近50年的大规模建设山西的能源产业规模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环境也受到日益严重的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如何实现“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实现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现状
山西素有“煤炭之乡”之称。山西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由于山西的地质条件,煤炭资源的开采环境也非常好。随着山西经济的发展,煤炭工业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在“质”的上面更是发生了深刻巨变,煤炭工业成为山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据统计,煤炭工业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财政收入的50%以上。也正是煤炭工业的发展,使得山西成为了一个切切实实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也使得山西不可避免的有了大多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二、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对煤炭产业依赖过重。近几年,在国内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拉动下,山西以煤、焦、冶、电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重工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不断加大。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地位,轻工业被挤出的趋势十分明显。山西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能源型,科技含量非常低。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剧。
2.开采技术落后,思想观念落后。山西目前的生产活动始终围绕着资源的开采与加工。生产活动大多集中在开采技术、安全生产等方面。在煤炭加工转化方面也还是集中于传统的:筛选、洗选、炼焦、发电这些方面。而工人的知识和技能也还是局限于煤炭开采与加工方面,对于其他高技术、科技含量的技能掌握程度非常低。
同时,由于山西长期存在的指令性、计划性生产经营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导致自上而下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逐渐僵化,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够及时分析市场信息,墨守成规。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山西的大多数企业家包括当地居民在内,把“煤炭经营”作为了山西的唯一出路。认为山西的老板就全是“煤老板”。人们的主观意识就不敢或不愿意从事其他产业。主要采取保守策略,稳中有升,仅仅追求自己任期内的企业发展和经济赢利,不敢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变革和产业升级。
3.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煤炭资源型城市以煤炭资源产业结构为主体,属于典型的线性经济。它是建立在对煤炭资源大量开采和消耗基础上的,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随着山西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山西的生态环境破环非常严重:水土大量流失,雾霾天气加重等问题都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山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众所周知,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们挖掘时间的积累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山西资源型城市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也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危机,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是要寻找一条适合山西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政府引导。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领头羊,就要在经济发展转型的总体设计上全面把关,从宏观上积极促进山西的经济转型。在这一方面,山西政府已经作出了一些努力。比如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委、省政府随即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思路,出台了包括《山西省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政策试点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可见,要想转型成功,首先政府要正确引导,积极发挥宏观协调的作用。
2.积极发展优势特色绿色产业。根据山西目前的发展情况,山西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承接、改造和发展一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二是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三是依靠发达城市的力量,与其实现对接,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孵化园”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四是我们可以利用山西其他优势资源,比如农产品等建立新的发展思路。
3.改善生态环境,多途径解决就业矛盾。对于山西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要避免走以前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运用标本兼治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的状况。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我们要下大功夫进行改造、修复以及人员的积极安置。这只是补救措施,我们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转变产业结构,积极进行产品的升级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本着生产与治理两不误的原则,生产与治理同时进行,采取“对号入座“,谁污染谁治理的办法。总之,要通过多方努力,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提升其综合实力。
山西长期的煤炭工业发展,使得山西劳动力大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一旦进行产业改造,必定造成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就成为了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对此,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进行城市经济转型时,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他们生活实际困难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结合起来,以解决结构性失业现象。在结合国家政策的同时,山西还要制定一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促进更多下岗人员就业。只有个人、企业、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多种途径开拓就业门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西资源型城市的就业问题。
[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SZS201101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制度创新的空间扩散与协调模式研究。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级课题:2012060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管理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霍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郭海荣,白明英.资源型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3] 赵天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
[4]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 齐建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及利益补偿机制研究[R].2005
[7] 孙毅.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