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1

一、学生要明确“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在初中化学“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考试测验中,一般情况下考到的知识点不仅包括各营养素的类型、来源和功能,还会考到关于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还要认真复习相关的化学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多收集一些有关营养素方面的知识资料。另外,学生也要注意合理饮食,重视营养均衡,要从正反两面对健康饮食,营养均衡对人体健康情况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比如,人体中的无机盐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维持作用,而且无机盐在人体中还有维持正常生理机能,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初中“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不同考点解析

1.关于营养物质不同作用的考点解析

例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基本物质是维生素,而且维生素还具有促进机体生长,修补受损的细胞的作用

B.糖类是由C和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成分

C.油脂能够通过人体内经过氧化后释放出能量,不仅能够维持机体的体温恒定,还能维持机体运动

D.蛋白质可以起到预防疾病、调节新陈代谢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糖的组成,以及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作用。维生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使人体保持健康。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帮助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所以,正确答案为C。

2.关于营养物质分类的考点解析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不仅有蛋白质、油脂糖类和维生素,还包括水和无机盐,而这六类又被称为六大营养素。初中“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中考到的知识点,通常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

例2:某学校的食堂午餐菜谱有米饭、酸辣土豆丝、清炒白菜和萝卜汤。

(1)上述食物中包括的营养素主要有糖类、油脂、_____、水和无机盐。

(2)初中学习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需要补充各种营养素,因此,学校食堂需要添加的营养食物是____。

解析:大米和土豆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又属于糖类营养素。蔬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白菜和萝卜都属于青菜,因而学生的食谱中并不缺少维生素。而且,清炒白菜和萝卜汤中含有油脂、无机盐、和水。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但学校食堂的菜谱中没有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而中学生又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还应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所以,第一题的答案为维生素,第二题的答案是鸡蛋、豆制品或其他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3.关于各种元素影响人体健康的考点解析

例3:以下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锌会引起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B.缺碘易引起坏血病

C.缺钙易发生骨质疏松或患佝偻病

D.缺铁会导致贫血

解析:本道题主要是考查钙、铁、锌、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缺锌会导致机体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缺碘容易引发甲状腺肿大,缺钙会引发骨质疏松症和佝偻病,而贫血则多是由缺铁引起。所以,正确答案为B。

4.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类考点的解析

例4:周末,小红在做完作业后,准备和妈妈一起做午饭。妈妈告诉小红,午饭除了要做米饭外,还要做家常豆腐、糖醋排骨和蛋花汤。

(1)为了实现营养均衡,小红的妈妈还要在午饭中加一道什么菜?

(2)小红和妈妈将菜清洗完,切好后准备炒菜。但是她发现家里炒菜用的铁锅生锈了,为了防止铁锅生锈,你给小红的建议是什么?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营养素的种类,小红和妈妈做的午饭中,不仅有糖类、油脂、蛋白质,还有无机盐和水,但是却缺乏维生素,所以为了营养均衡,还应该再添加一道炒青菜。关于第二道题,防止铁锅生锈,人们通常会在铁锅表面洁净、干燥时,在铁锅表明涂抹一层植物油,因为可以使铁锅和水、氧气隔绝,从而达到预防铁锅被氧化、锈蚀的目的。

结束语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书中的知识点,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分清主次,找出重点和难点,还要在平时的考试测验中,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和考点进行认真解析,让学生明确书中的重点知识,对于考题类型和考题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做好日常的功课复习,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美文.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J]. 职业与健康,1989(06):16-17.

[2] 郭震. 初中化学教科书常见问题解析[J]. 教学与管理,2015(19):51-54.

[3] 刘晓瀛. 人体内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化学物质[J]. 中国医药指南,2011(03):50-52.

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2

一、中外膳食模式比较

膳食模式(dietary pattern)是指人们摄入主要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构成。

(一)欧美发达国家:这类地区的膳食模式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含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较多。

如下表所示:

(二)亚洲发达国家:以经济发达的日本为代表的膳食模式讲究动、植物食品并重,既保持了原东方膳食模式的优点,又汲取了西方膳食模式的长处。

如下表所示:

(三)发展中国家:这类地区的膳食模式因受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

如下表所示:

(四)中国居民:由于我国属于多民族 、多文化国家,加之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别较大。

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为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膳食模式的悄然改变还会导致现代病和“富贵病”的发生。

二、理想膳食模式与健康

合理营养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平衡膳食;二是生活条件。而理想膳食模式是一种以食物类表示的评价膳食营养水平的新方法。

理想膳食模式(DDP)如下表所示。

我国大多地区目前尚处于由温饱到小康的过渡阶段(尤其乡村),由于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并存的状态,科学地制定营养目标、合理调整膳食结构,用以指导摄入平衡膳食尤为重要。中国营养学会于1998年完善与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做到:

1、 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

2、吃蔬果类和薯类;

3、每天进食奶类、豆类及制品;

4、常食适量鱼、禽、蛋、瘦肉类,少吃肥肉与动物脂肪;

5、清淡少盐;

6、进食量与体力活动平衡,保持合适体重;

7、饮酒限量;

8、吃安全与卫生的食物。

三、膳食模式与疾病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以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均衡的疾病居多。其中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已占前三位。

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研究表明:人类癌症中约有1/3以上与膳食模式不当有关系。过多地摄入脂类与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肾癌等有密切关系;果蔬类摄入不足与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及食道癌等发生有关。当然食物中存在的致癌物及前体或食品加工不当也是癌症高发的原因之一。

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微量元素;生理功能;人体健康

人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元素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单元, 科学研究证明:地壳、海水中的元素丰度决定了人体元素丰度,环境元素分布的不平衡是人类患地方病的根本原因。人类属于异养型生物,是通过食物链从环境中摄取营养元素。化学元素在人体内分布是有规律的,每时每刻都在做有序运动[1]。

1 人体中化学元素

在自然界存在的92种化学元素中,目前在人体已检出81种。根据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不同, 又分为宏量元素(常量元素) 和微量元素(痕量元素)。某种元素含量超过体重0.05% 以上者称为宏量元素, 它们构成人体总重量的99.96%。有11种,其中氧、碳、氢、氮、硫、磷占人体总重量的98.03%。某种元素显示出生物功能, 其含量小于人类机体质量0.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这类元素的总和仅占人体质量的0.05% 左右[2]。

2 微量元素分类

2.1必需微量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正常机能所必需的元素, 缺乏该元素时,会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生理功能异常,人就无法生存或不能保持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人体必需的14 种微量元素为:锌(Zn)、铜(Cu)、铁(Fe)、硒(Se)、铬(Cr)、钴(Co)、锰(Mn)、钼(Mo)、镍(Ni)、锶(Sr)、锡(Sn)、钒(V)、碘(I)、氟(F)[3]。

2.2非必需微量元素 非必需微量元素是指目前生理功能尚未确定或在机体中可有可无的元素, 它们对人体无明显特异作用, 这类元素很多。对非必需微量元素而言, 不存在缺乏时的生物效应问题, 应注意其过量时的毒害作用, 在一定含量时, 生物是可能耐受的, 但稍过量, 其毒性即增加,最终导致死亡。不同元素存在不同阈限, 超此阈限表现出毒性效应。有时也称有益微量元素或惰性微量元素。主要有铝(Al)、铷(Rb)、锆(Zr)、钡(Ba)、钛(Ti)、铌(Nb)、硅(Si)等[3]。

2.3有害微量元素 有害微量元素,也称毒性微量元素,是指侵入人体后难以排出, 则为害更烈, 有碍人体的正常代谢, 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主要是汞(Hg)、铅(Pb)、砷(As)、镉(Cd)、铍(Be)、锑(Sb)、铋(Bi) 等一类毒性很强的元素[3]。

3 微量元素的生物效应

在有益和有害元素之间常常没有明显的界限, 许多元素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是有益的, 超过某一临界浓度就是有害的,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范围, 明显地影响着它对生物体是"必需"的, 还是"有害"的性质。人体中的必需微量元素也有一个安全和适宜摄入的范围(量),在此范围以外,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即摄入不足会出现缺乏症状,摄入过多又会出现中毒反应。不同元素的安全适宜范围是不同的,如硒的最佳摄入范围50~200μg/dl,而氟的最佳摄入范围为2~10mg/dl[4]。

4 微量元素的相互作用

体内各微量元素之间能相互影响, 发生拮抗作用或协同的生物学作用。微量元素的"拮抗作用", 是指体内一种微量元素抑制另一种微量元素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现象, 或者说是指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对另一种微量元素的抵消;"协同作用"是指各元素相配合的作用。如镉和锌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镉能减少锌的吸收, 干扰某些锌的酶系统, 锌能拮抗镉的毒性, 减轻镉对人体的毒害作用;镉与铁也有相互拮抗作用; 钼能阻碍铜的吸收, 铜能对抗钼的毒性; 硒能拮抗镉、汞、砷的毒性, 砷能减弱硒的毒性。而钴能增强硒的毒性; 铁和锰既能相互干扰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 又能协同生血效果; 锰能促进钙的利用, 铜能加速铁的吸收和利用; 铁、铜、锰、钴有生血协同作用; 氟能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 有利防治缺铁性贫血。可见微量元素之间的作用是相当复杂的, 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研究微量元素对健康的影响, 不仅要注意单个元素的作用, 同时要研究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研究单一微量元素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故要研究某元素的"微量元素谱"。目前, 微量元素用于治疗还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人们至今还没掌握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 一旦"拮抗作用"之谜被揭开, 微量元素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便会有更大的"飞跃"[5]。

5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5.1运载作用 微量元素在体内有运输宏量元素和传递电子的作用, 如血红蛋白中的铁(Fe2+) ,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各组织细胞,再将细胞代谢产物CO2运送到肺部排出;某些含铁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 等) , 在生物体内复杂的氧化还原中有传递电子的功能。硒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烟酸羟化酶等的成分, 是一种与电子传递有关的细胞色素成分[6-7]。

5.2微量元素是酶的活性因素和激活剂 酶是一切生命现象及生化反应的基础, 绝大多数生化催化反应离不开酶,而微量元素是许多酶的组成部分和激活剂[8]。据研究, 人体内千余种酶的50%以上有微量元素参与或激活, 离开微量元素, 许多酶就无法形成或失去发挥生理功能的作用, 如Zn、Mo、Co、Mn、Se 等微量元素, 多以金属酶的形式存在, 参与物质代谢, 催化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9]。

5.3微量元素是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组成部分 激素和维生素能调节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 只需极小的浓度就起作用, 如甲状腺素中含有I, 维生素B12中含有Co。当体内缺少I和Co时, 就难以合成这些激素和维生素, 从而引起代谢紊乱。又如Cr能增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 Zn能促进性激素的功能[10]。

5.4遗传方面 核酸内含有V、Mn、Zn、Co、Cr等离子,它们在维护核酸的立体结构和维持核酸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而核酸又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故一些微量元素对遗传也有一定的影响[10]。有学者通过对9种遗传缺陷疾病与微量元素代谢关系的分析表明,微量元素代谢的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上都同遗传因素息息相关[11-12]。

5.5免疫作用 人体免疫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微量元素就是其中之一。某些适量的微量元素, 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含量过高或过低,又能减弱抑制免疫功能, 如适量的Zn、Se等微量元素, 能增强细胞免疫,提高抗病能力, 对机体免疫系统、防御机能和抗体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13]。

6 维护元素平衡,保护人体健康

造成微量元素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两种:"先天不足"及"后天失衡"[14]。所谓"先天不足"是指由于天然水文地质因素(或环境污染) 造成的某一地方"先天"的某一种或几种元素过多或缺乏。例如: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缺硒,新疆伽狮县缺钾,河南林县缺钼,广东珠江三角洲缺锰,广东四会市高镍,贵州地区高氟等。 "后天失调"也是微量元素缺乏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食不厌精造成的恶果。本来天然的食物库里,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应有尽有,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微量元素食物链。当人们把食物加工得精而又精,细而又细,那么食物链中最重要的一环被破坏了,不平衡了,失调了。

综上所述,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虽在人体内存量很少,却是构造人体内某些酶系统、活性蛋白、维生素和激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成份,对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15]。正确理解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自觉树立科学的营养平衡观,及时调节和维护元素平衡是实现健康长寿的关键。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持正常微量元素水平的基础,对人体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微量元素的种类和数量仍然是一个未能最后解决的问题,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尚待解决的复杂课题,人们对微量元素的认识还在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光理.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认知[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2, 28 (1): 73.

[2]龚汉章. 医用基础化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250-255.

[3]唐有祺,王夔. 化学与社会[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6-308.

[4]郑秀琴,贾奎寿.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 ,22 (1) :60-62.

[5]Alegria A, Barbera R, Farre R, et al .Optimization of selenium determination in human milk and whole blood by flow injection hydrid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J] .AOAC Int,2008,101:457-461.

[6]黄兰芳,王炳武.对氨基二乙基笨胺全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微全格[J].分析化学,2010,35(2):208.

[7]Wang Z, Gao YX, Beizile N. Microwave diges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waters for selenium speciation[J].Anal Chem, 2011,83:4711-4716.

[8]周祖文. 微量元素与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况[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32 (2) : 68-69.

[9]Hininger-Favier I, Andriollo-Sanchez M, Arnaud J, et al. Age- and sex-dependent effects of long-term zinc supplementation o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status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European subjects: the Zenith Study[J].Br J Nutr,2012 97(3):569-578.

[10]马国东 .微量元素的营养学研究[J].冰雪运动,2005,23(4);85-86.

[11]Kristensen MB, Hels O, Morberg CM. Total zinc absorp-tion in young women,but not fractional zinc absorption, dif-fers between vegetarian and meat-based diets with equalphytic acid content[J]. Br J Nutr, 2006, 95(5): 963-967.

[12]徐素萍.微量元素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12(5):53.

[13]Kimura M, Honda K, Takeda A, et al. Developed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ultra trace elements and ultra trace element levels in plasma of rat fed low magnesium diet[J].J Am Coll Nutr,2004 Dec,23(6):748S-750S.

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4

1医疗气象学的定义

医疗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环境对人类机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影响规律,为治疗疾病和卫生保健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又称人类生物气象学。属于大气科学下的应用气象学科。医疗气象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气象和人体健康的情况,进一步衡量、分析、研究“气象要素”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从而阐明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其目的是趋利避害,即避免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2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

目前为止,国内外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气象学。研究气象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及健康人在各种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宇航、航海和采矿等特殊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气象条件对生殖的影响;大气电磁场、空气电离、太阳黑子、紫外线、红外线、空气污染及生物病原体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古代医学中与气象相关联的内容;人类对特殊气象条件的防护;环境舒适度对工作能力的影响等。

(2)病理气象学。研究气象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季节气候下的多发病;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疾病在不同气候地区的分布特点等。例如:自然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气象卫星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地方病、流行病监测中的应用;医疗气象预报的方法及精度等。

(3)环境气象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医疗气象学还研究城市、农村、住宅区环境小气候以及人工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城市和环境小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天气气候对行为以及人口密度及移居的影响等。

3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3.1中国古代的医疗气象学思想

中国的医学气象学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代,如,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有大量精妙论述,明确指出了人与气象和环境的关系。《内经》通过对天体的运行、时间的推移以及与此相应的气候条件,做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循环变更。并进一步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物化特征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用以说明时间迁移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以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用药的关系。深刻阐述了气象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气象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之间的关系。《内经》中医疗气象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四时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因为每种生物的习性与生活习惯,都受到四时阴阳这种节律的支配。昼夜交替、寒暑往来,日夜节律以二十四小时为周期,四季节律以一年为周期,还有些节律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二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如《灵枢•岁露》中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指出人与自然界为一个整体,人类极易受到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影响。三是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日常保健具有重要影响。《内经》把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并认为“六气”是万物生长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六气”不正常、不协调则称为“六”,人们在“六”的作用下,极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并且指出季节对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天气、气候情况下发病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如,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隆冬多寒病等。

3.2医疗气象学在国外近代以来的发展

国外近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Rudder教授首先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方面的研究;美、前苏联、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气象学发展较快,但是研究呈离散状态,彼此之间联系较少。1955年,在荷兰地理学家Tromp博士与德国首家医疗气象研究站的创建者Ungheuer博士的共同推动下,于1956年8月29—3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生物气象座谈会。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成为了生物气象的一个重要分支。自1957年,该学会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不少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学会,并在英、美、德、荷、罗、捷、意、波举行过地区性学术交流会。某些国家也定期举行学术会议,如联邦德国自1953年以来,每3年举行一次生物气象学术研讨会;日本自1961年以来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美国自1969年开始每3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瑞典自1980年、澳大利亚自1982年均定期召开生物气象学术会议[1]。目前,在美国有19所大学设有医疗气象专业,其中10所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有些国家还成立了独立的研究所,专门进行医疗气象学科的研究。有些国家通过研究,开展了相应的医疗预报服务工作。德国自1952年开始,每周1—周5按时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内容为天气形势及对疾病可能的影响,至今已有近50年,从未间断;匈牙利于1958年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前苏联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日本有的医院开设了气候内科,在美国,预报西北大风(bluenorthern)时,为冠心病人预留床位,并进行抢救的准备工作[1]。

3.3中国现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对一些疾病的防治研究报告中,开始有了一些气象因素与疾病关系的相关分析,这些报告也包括了疾病的季节分布等。但真正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开始于60年代,中国开始使用气团、大气环流来分析天气与流感、心脏病、中风死亡率的关系等。1971年,全国开展了慢性气管炎的研究,研究中考虑了气象因素的影响,于是在1972年成立了全国气象条件与呼吸道四病(感冒、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关系研究协作组。1974年中央气象局召开的第二次应用气候学术会议上,将医疗气象列为内容之一。从此,中国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

1973,1975,1977年,先后在南京、镇江、天水等地举办了医疗气象讨论会与讲座;1980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医学气象研究座谈会;1995年7月在北京首次组织了国际生物气象学术讨论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医疗及气象科学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在中国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意见》中指出,医疗气象服务是专业气象服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2008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学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正式成立了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任学会主任,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张书余任学会顾问。2009年10月,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第一次医疗气象学术研讨会。

4目前中国医疗气象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与难点

(1)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短缺。医疗气象是介于医疗和气象之间的一门学科,是一种跨学科研究。这就要求从事医疗气象专业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医学与气象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医务人员对气象知识了解甚少,气象工作者又不懂医学知识,加之个人的文化修养仅限于专业知识范围内,使这门学科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2)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的院校偏少。目前,中国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大约只有10所左右,而医疗气象学这个专业还未设置。只有兰州大学根据“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考虑发展医学气象学这样一个分支,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大气科学学院联合,来共同配合培养医疗气象人才。前文提到的张书余、王式功两位研究员都已开始招收医疗气象研究生。据张书余研究员介绍,他的研究生中,硕士生都是学气象的,博士生中有学医的,目前,在博士招收方面,他个人更倾向于有医学基础的学生。他本人也是先学医后学气象,后来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自然是水到渠成。

(3)医疗气象资料欠缺,且实现医疗气象研究资料共享困难。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或者资料的欠缺,有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指标因子不全面。医疗气象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在目前情况下,疾病发病情况资料由卫生系统掌握,而气象资料为气象部门所有,实现两方面的资料共享十分困难,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4)医疗气象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应用还远远不够。全国仅有上海、广西、甘肃、吉林等少数几个省市开展了医疗气象服务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人体疾病与天气之间的联系还没能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有关医疗气象的研究还远远没有深入展开,更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更好地应用。医疗气象这一市场相当具有潜力,比如医疗气象预报,可以提供给卫生医疗和防疫部门,供他们在预防、治疗疾病和调集药品时进行参考。还可以为普通市民提供专业的医疗干预,对某些异常天气下的“高危人群”给予适当的提醒和防护,减少某些急症的发生。

(5)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气候并不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其他诸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地域、生活习惯等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医疗气象学研究中,关键技术在于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气象因素的影响[2]。另一方面,人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往往十分复杂,很多疾病至今发病机理尚未搞清。这些都会给检测和定量评估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5几点思考与建议

(1)注重加强医疗气象学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医疗气象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用技术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经验总结多,机理分析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气象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并通过与模型、信息技术等相结合,提高科研水平。因此,组建跨学科的医疗气象综合试验基地,加强医疗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2)加强培训、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需求决定专业设置与办学规模。目前医疗气象研究仅限于科研机构,医疗气象专业人员奇缺。建议在大学中设置医疗气象专业,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另外,加强对气象和医疗部门在职人员的医疗气象知识培训,扩充专业人才队伍。尽快建立一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医疗气象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服务,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医疗气象预报的预报流程是分析各种天气预报资料,制作出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预报,依据病理生物气象学理论制作出医疗气象预报。通过预报使人类在日常活动中避开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利用有利的大气环境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合理开展生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3]。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更好地为社会公众生活服务。

(4)在气象站设立特殊观测项目。在气象站设计医疗气象服务需要的特殊观测项目,加强对紫外线、大气主要化学污染物含量等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子的监测。

(5)加强医疗气象应用的组织协调。一是气象部门内部的协同。医疗气象研究、预报、服务不能分割,要建立专门机构来完成。要培养一批熟悉医疗气象实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加强气象部门与医疗部门的协同。开展异常天气情况会商、资料共享、风险评估、减灾预案、合作立项等方面的合作。

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5

人体微量元素平衡

研究进展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生命体。虽然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微乎其微,但却起到了重要的生理作用,它们作为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的成分,参与生命的代谢过程[1]。从某种意义上说,微量元素比维生素对机体更需要。如果某种元素供给不足,就会发生该种元素缺乏症;如果某种微量元素摄入过多,也可发生中毒,可见微量元素与机体的生命活动关系密切。机体内的每种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尽管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极小,但它们对维持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这些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人体内的微量元素的摄取方式一般为饮食,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的习惯,树立科学的营养观,实现多样化饮食,有利于维持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平衡,保持人体健康。

1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1.1 抗氧化作用

人体内存在多种自由基物质,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机过氧基、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不稳定,可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严重时可引发自由基反应,对DNA、RNA、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细胞膜造成过氧化损伤,导致衰老和老年多发病[2]。人体内存在中止自由基反应、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其中抗氧化剂有硒、类黄酮、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C、辅酶Q、谷胱甘肽等;抗氧化酶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3]。上述物质共同构成人体的抗氧化防御机制。

1.2 输送作用

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有输送物质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是由铁(Ⅱ)和原卟啉形成的金属卟啉配合物。血红蛋白具有输氧功能,与微量元素铁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铁是血红蛋白中氧的携带者,没有铁就不能合成血红蛋白,氧就无法输送,组织细胞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机体就不能生存。铁(Ⅱ)和原卟啉形成的配合物—血红素,是天然的氧载体,担负着血液输氧等异常重要的生理功能[4]。

1.3 活化中心(催化)作用

某些微量元素使酶蛋白的亚单位保持在一起,或把酶作用的化学物质结合于酶的活性中心,在生物机体内起着活化中心的作用。如机体内两种重要的锌酶—碳酸酐酶和羧酸酶[5],碳酸酐酶是主要的蛋白质成分,它含一条卷曲的蛋白质链和一个锌(Ⅱ)离子,能催化CO2的水合作用;羧酸酶含一条30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链加上一个锌(Ⅱ)离子,能催化蛋白质羧端肽键的水解。在生物体内,铜蓝蛋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铁的生理代谢过程中,能催化氧化铁(Ⅱ)变成铁(Ⅲ),还能在肝脏内将铁(Ⅲ)还原成铁(Ⅱ)。其它的一些微量元素,铁、钴、锰等,也能和巯基、羰基、异吡唑基、氨基、羟基等配位基或分子基团相络合,形成络合物,存在于蛋白质的侧链上,起着不同的活化中心的作用。

1.4 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特异的生理作用

微量元素是体内各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激活剂,已知体内千余种酶大都含有一个或多个微量金属原子。微量元素可以在激素的分泌、活性以及与组织的结合等环节影响激素。如缺少这些微量元素,就不能合成相应的激素或维生素,机体的生理功能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如含微量元素钴(Ⅲ)的维生素B12,它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叶酸的储存以及硫醇酶的活化等,它还能促使红细胞的成熟,没有它,血液中就会出现一种没有红细胞的巨红细胞,引起恶性贫血症[6]。

1.5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人体缺锌或缺硒时,可引起胸腺、脾脏、淋巴结功能不全甚至萎缩,胸腺素生成减少、活性降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明显影响;补充适量锌或硒可显著增强免疫应答。研究证明,硒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这种细胞对各种异物都有杀伤作用,不需要预先致敏抗原,也不依赖抗体[7]。IL-1、IL-2及干扰素(IFN)的产生与锌有关,硒也能促进IFN和IL-1的产生,并能增强IL-2的活性。

2 人体内微量元素平衡的现状

2.1 地区差异导致机体内微量元素不足

地壳形成时,土壤的结构、组成就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各地区所含微量元素也会因地域的差别而含量不一样,某一种元素在某个区域是富含元素,但可能在另一个地区是稀少甚至不含的元素。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区,食物链不完善,缺乏的微量元素就不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被吸收,人体就会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症,如有文献报道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锰等微量元素,当地人缺锰与当地的水土缺锰有关[8]。

2.2 挑食、偏食引起的微量元素缺乏

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摄入依靠饮食、呼吸等方式,但主要是依靠饮食,平时饮食时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等会直接影响到微量元素的吸收,进而影响到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和功能。

2.3 环境污染引起的微量元素中毒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化工产品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农药、化肥和日用化工品的频繁使用,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大量的有毒微量元素进入了人体内,部分生命必需元素严重超标,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3 食物中影响微量元素吸收代谢的因素

3.1 膳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人体的微量元素主要来自于食物和水,食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影响人体微量元素营养水平的首要因素。若食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很低,即使该元素生物利用率很高,也难满足人体需要。Hunt等[9]以同位素65Cu做标记,测定素食者和非素食者铜的表观吸收率,由于素食食物铜含量较高,虽然肉食者食物的铜吸收效率比素食者高,但还是表现出素食者总的铜的吸收高于肉食者。Kristensen等[10]对植酸含量相同的素食和肉食者的锌吸收进行了比较,素食者的食物锌含量比较低,而肉食者食物锌含量较高,导致素食者总的锌吸收比较低,该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微量元素含量是影响其吸收的重要因素。

3.2 食物类型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3.2.1 动物性食物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动物性食物可以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与微量元素形成复合物,使微量元素吸收率增加。Baechd等[11]在铁生物利用率较低的食物中加入少量肉类,观察其对非血红素铁吸收促进的剂量依赖关系,发现膳食中加入小量的肉类(≥50 g)能够增加高植酸低维生素C食物中非血红素铁的生物利用率。

3.2.2 植物性食物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作用

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植酸、草酸等,这些物质在肠道pH值下与微量元素螯合,抑制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Fredlumnd和Manary的研究[12-13]均显示了降低食物植酸含量能够提高锌吸收,改善锌营养状况。Kristensen等[14]的研究在相同植酸含量肉食和素食者中,观察到两组的锌表观吸收率相同,也说明了植酸含量是影响锌吸收的一个因素。

3.3 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食物中的微量元素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膳食中某种元素过量能影响另外一种元素的吸收代谢,我们已经越来越注意到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营养素吸收影响的重要性。锌和铁是膳食中相互影响的两种元素,并且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Uthus[15]等对铁和锌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他们认为自然界中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并非是线性的,以线性的统计模型研究铁和锌相互作用是不恰当的,铁和锌之间的一些细微的联系我们仍然没有认识到,他们用雄性断乳SD大鼠5×4阶乘的实验设计,给大鼠喂以几个剂量的铁和锌,在7周后,检测大鼠的血液学参数和血浆铜蓝蛋白和胆固醇,揭示更广范围的膳食铁和锌的相互作用,根据实验以及定量分析结果,最终认为铁和锌的相互作用在营养学上是很重要的,膳食铁能够影响膳食锌在血浆中的参数。

4 健康饮食维持体内微量元素平衡

4.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荤、素搭配适当,荤食别是一些动物的肝脏等,含有丰富的硒、铜、钴等微量元素,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等功能有重要的意义,而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优于荤食;平常饮食时也不能挑食和偏食,因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物质是由各种食物供给的,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营养如何丰富,也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因此,在饮食中,荤食与素食要搭配适当,不可挑食或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2 有选择地摄食

目前,引起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的原因有多种,比如严重地挑食偏食会引起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失衡;还有不少地区发现食物链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也影响了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因此,要维持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平衡,一方面应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微量元素的营养问题,在蔬菜生产中科学施用含微量元素的肥料,有效提高蔬菜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另一方面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多吃一些富含所缺微量元素的食物。微量元素不能由体内合成,主要来自食物,因此,饮食疗法是补充和预防微量元素缺乏较为理想的途径。

5 结语

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应讲究合理的膳食结构,既要有充足的能量供应,还需要有足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给。微量元素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从机体组织的建造、修复,到生理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甚至到直接防病治病,都少不了它。微量元素与人体的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微量元素在体内有一个合适的含量范围,超过或不足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特别强调“适量”并且构成合理的微量元素谱,树立科学的平衡营养观,实现多样化饮食,维持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平衡,保证微量元素在机体内发挥其正常的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敏.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3, 20 (3): 41-44.

[2] 钟秀倩,钟俊辉.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J].现代预防医学,2007, 34(1): 61-63.

[3] Reddy MB, Hurrell RF, Cook JD. Meat Consumption in a Varied Diet Marginally Influences Nonheme Iron Absorption in Normal Inpiduals[J].J Nutr, 2006, 136(3): 576-581.

[4] 王广仪.亚健康与微量元素的关系及其检测预防[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06, 4(10):41-44.

[5] 齐国礼,金丽红,齐辉,等.微量元素硒的临床应用和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7, 4 (9): 7-9.

[6] 徐常龙,陈义凡,曹世全,等.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与人类保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0 (2): 7-10.

[7] Donangelo CM, Woodhouse LR, King SM, et al. Supple-mental Zinc Lowers Measures of Iron Status in Young Women with Low Iron Reserves[J]. J Nutr, 2008, 13(132): 1860-1864.

[8] 吴浩生,黄一燕,陈树干,等.深圳学龄儿童维生素A水平与血清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8): 1500-1501.

[9] Hunt JR, Vanderpool RA. Apparent copper absorption froma vegetarian diet[J]. Am J Clin Nutr, 2001, 74(6): 803-807.

[10] Kristensen MB, Hels O, Morberg CM. Total zinc absorption in young women,but not fractional zinc absorption, dif-fers between vegetarian and meat-based diets with equalphytic acid content[J]. Br J Nutr, 2006, 95(5): 963-967.

[11] Baechd SB, Hansen M, Bukhave K, et al. Nonhemeiron absorption from a phytate-richmeal is increased by the ad-dition of small amount of pork meat[J]. Am J Clin Nutr,2003, 77(5): 173-179.

[12] Mazariegos M, Hambidge KM, Krebs NF. Zinc absorption in Guatemalan schoolchildren fed normal or low-phytate maize[J]. Am J Clin Nutr, 2006, 83(1): 59-64.

[13] Manary MJ, Hotz C, Krebs NF, et al. Dietary phytate reduction improveszinc absorption in Malawian children recovering from tuberculosis but not in well children[J]. J Nutr,2009, 130(12): 2959-2964.

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6

――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但人们在饮食方面的错误认识和习惯也不少,它们对健康的影响是直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比如下面这些陋习――

渴了才喝

有些人平时不饮水,口渴时再饮水,然而这却不是个好习惯。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如果饮水不足,会导致精神不振,浑身无力,肝肾功能下降,毒素蓄积全身不舒服,影响新陈代谢。渴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感觉口渴时补水为时已晚。因此,应当养成时时饮水的习惯,确保体内对水的需求。

饿了才吃

有些人饮食没有规律,不按时进餐,饿时才吃,这种习惯不好。因为在饿时胃内食物早已消化完排空,胃黏膜就会被胃液自我消化,易诱发胃炎或消化性胃溃疡,降低免疫功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就餐,饮食规律,保证营养满足机体的需求,这对身体有益。

盲目热衷食疗

很多人热衷“食疗”,就是觉得食物安全,还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吃起来放心。

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罗仁认为,其实,“药食两用”的食物并不是万无一失的,食物之所以有疗效,就是因为含有较多的药效成分,当药效成分多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产生毒性。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于是到了冬天,有人就变着花样吃萝卜,不是生拌就是炖肉。生吃萝卜可抗癌,但多吃容易导致芥子油中毒;炖萝卜好吃,可多吃会诱发慢性胃炎。吃得太多了,萝卜就不是食疗上品而是毒药了。

吃饭“看电视”

吃饭时不忘开着电视,是很多家庭的习惯,看似小事却对健康存在威胁。第一,容易影响食欲。其二,影响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的吸收。

餐后吸烟

吸烟本就是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但有人还要加一句“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这无疑是让烟草的毒害更深。

饭后吸烟中毒量大于平时。因为人在吃饭以后,胃肠蠕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这时人体吸收烟雾的能力进入“最佳状态”,烟中的有毒物质比平时更容易进入人体,从而更加重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建议饭后不吸烟,最好是全面戒烟。

植物油是“素油”多吃点没关系

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营养过剩,摄入热量过多。许多人知道不能多吃肉,却忽略了过多食用植物油造成的问题。其实,相同重量的植物油所含热量高于猪肉一倍多,是圆白菜的40倍。有专家做过测算,若每天多摄入5克油,10年后则多长10公斤――平均每年多长1公斤。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油脂类在最顶层,每天每人摄入的植物油不应超过25克(半两)。

体弱就要进补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肾虚、气虚等,习惯找“秘方”进补,但如果是常口苦口干,身重困倦的湿热体质人盲目进补,反而会使身体愈发困乏。另一种情况是“虚不受补”。吃了补品后引发上火的人,首要考虑是否脾胃虚弱。当胃脾的运化功能差时,吃入偏温的补品不能被消化和吸收,就只能堆积在仓库中,最终导致补品变成累赘。因为补品偏温热,形成的废物又难以排出体外,这时就会使人体出现不好的情况,如上火、厌食、消化不良等。因此,在进补之前,需要先调理脾胃。

――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健康,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但有些人运动不当或选择了错误的时机和项目,甚至穿着不当,都会危害健康。运动方面需避免的陋习有――

边看电视边做心肺运动或举哑铃

你会无意识地抓紧把手,竭尽所能将注意力放在电视节目上,没注意到运动技巧,如此会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伤害,而且无法快速看到运动成果,因为你并不是真正在运动肌肉。因此,做运动还是专心点好,别想着一心多用,否则到头来伤害的可是自己的身体。

运动时怠慢脚

经常穿篮球鞋走跑步机,或是穿着慢跑鞋上阶梯有氧课程,这些不适当的穿着都可能使健康受损。穿错鞋子会使你的脚部骨骼承受太大的压力,让身体无法依照每个部位应有的方式移动,导致动作迟钝,影响整体表现。如果不适当的穿着使你的脚有了问题,身体的其他部位就必须补偿,导致膝盖、臀部、身体下半部受伤,所以选择类型、大小合适的鞋很重要。

爬坡跑步或爬楼梯

跑步是一项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运动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跑步运动都对健康有益,爬坡跑步就是可损害人体健康的运动方式之一。美国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理疗专家和康复医学主任莫舍尔・刘易斯指出,人们在进行爬坡跑步时,其身体对膝关节施加的压力会比平时增加4倍,从而可使膝关节软骨受损,并加快膝关节的老化速度。因此,跑步锻炼时,最好选择平坦、光滑、柔软且有弹性的场地。

运动就要痛痛快快出身汗

很多人认为运动不出汗,等于没运动。出汗就等于排毒,所以,出汗越多越好。但是运动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的锻炼方法,促进身体机能的运作。过度出汗会导致脱水,这样不仅降低运动能力,还会导致身体过度消耗,达不到恢复身体机能的作用。而且,大量出汗后如果不及时补液,会导致机体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甚至休克。特别是中老年人,运动更要适度为宜。

――行为――

在饮食、运动之外,日常的生活行为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时,我们应避免哪些陋习呢?

垂头俯首

有些人习惯于坐、行时低头,在阅读、听报告时更是如此。这种习惯会使脊椎疲劳,导致颈椎病等病症的发生。通常,大脑的需氧量占全身需氧量的四分之一,需血量占五分之一。长时间低头会影响颈总动脉的血流量,妨碍氧和二氧化碳的代谢,引起神经性疾患。

懒散恋床

百无聊赖的时候,不少人喜欢钻到被窝里,在床上看书或懒睡;也有人本已醒了,就是不想起床,依然在被窝里闲躺着,这两种生活方式由于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日久有损身心健康。

洗手不用肥皂

勤洗手的人日渐增多,无疑是个好现象,但往往冷落了肥皂,只拧开水龙头冲冲了事。殊不知,只用水冲洗是无法完全清除细菌或病毒的。就说如厕吧,手极易沾染大肠杆菌而引起腹泻,但肥皂属碱性,能降低44%的腹泻发病几率,而单纯自来水冲洗的降低率仅为25%。换言之,如果只用清水不用肥皂,细菌或病毒还有将近20%的机会偷袭得手,给你的健康蒙上阴影。因此,如厕后一定要用肥皂洗手,并揉搓至少20秒钟。

累了才歇

有些人在身体很累乏时才休息,这种习惯不好。累了才歇易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劳累超过极限,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诱发积劳成疾,对身体无益。因此,要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及时休息,发挥和协调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恢复体力、脑力,调整身体,这样对身体有益。

困了才睡

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困了才睡为时已晚,对身体无益。人在睡眠中的新陈代谢活动是重要的生理过程,因此,要养成定时睡觉的好习惯,不但能保护大脑功能,提高睡眠质量,维持睡眠中枢生物钟的正常运转,还能促进身体健康。

憋了才排

大小二便不及时排解,在体内停留时间过久,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因此,应养成及时排便的习惯,缓解便秘,以减少毒素蓄积和消化系统发病几率,净化体内环境,对身体有益。

户外活动不戴太阳镜

在我国,很少人在户外戴太阳镜,特别是中老年人。事实上,人们若在光线过于充足的户外停留很长时间而不采取眼部防晒措施,就会增加患白内障、眼睑周围皮肤癌的几率。因此,人们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戴太阳镜,即使在多云的天气里也应如此。

不爱用钱包

有的人,特别是男性,每当需要用钱的时候,他们往往是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一把钱。事实上,公用签字笔、电话和钞票等随身用品都是病菌的重要“集散地”。人们若随意地将钞票放在口袋里,会使其他随身物件沾染上病菌。因此,应养成使用钱包的习惯。

――心理――

除了身体、行为上的健康,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心情才会平静愉悦,各个器官脏腑才会更好地运转,气血旺盛,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好,做事的效率也会提高,遇到困难包括疾病等也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那么,心理方面的哪些陋习需要我们避开呢?

害怕疾病和死亡

人到中老年,伴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步下降,害怕疾病和死亡的心理会愈来愈突出,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步履蹒跚、辗转病榻,一并会把家人给拖累,从而产生悲观、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其实,老年人完全可以让自己“年轻”起来。比如让自己变得爱玩起来,做到“老有所乐”。虽然眼花不能长时间看书,腿脚没以前利索,但仍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如书法、画画、种花、养鸟、下棋、摄影等,主动寻找“乐趣”,丰富自己的新生活。

攀比

有些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和别人比收入、比地位。退休之后,改成和他人比儿孙成就、比退休福利。稍有不如意,便妒火中烧,责怪子女不争气,怨恨自己无能。

不给自己无谓的压力,金钱、地位固然重要,但是比不上健康的身体重要。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寻求心理平衡,比如他人财大气粗,自己简朴乐观;他人子女事业有成,自己全家欢乐和睦……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享他人的快乐。当妒忌涌上心头,别人的快乐就成了对自己的惩罚;当学会平和心态、与人为善时,别人的快乐就会成为自己的快乐。所以,当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真诚地道一声“恭喜”。

“男儿有泪不轻弹”

人们知道,笑可以使人健康,所谓“笑一笑,十年少”,这是因为它是进行生理与心理的调节手段之一,殊不知哭泣,也有益于人体健康。这点常被人们所忽视。因为,伤心诱发的泪水中,有两种神经传导物质,这两种物质随泪水排出后。可缓和悲伤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痛感与消除忧愁。如强忍悲痛,不仅不符合生理卫生,久而久之,还可能诱发高血压、溃疡病、结肠炎等。从生理角度看,眼泪可使眼球保持湿润。保持角膜表面的规则性而使视力增强。因此,传统观念中“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并不正确,当遇到悲痛的事时,长吁短叹有好处,挥泪哭泣又何妨,这样才有益于健康。

――其他“自伤”习惯――

伤肤 有些人喜欢用指甲抓头,尤其是遇到某种难解之题或冼头时,使劲乱挠。殊不知,这种动作会损伤头皮,影响头发的生长。也有人喜欢在洗澡时,用浴巾使劲搓肌肤,其结果会使皮肤表面皮脂损失过量,导致皮肤干燥出现瘙痒,且因皮脂减少,致使病毒乘虚而入,有可能发生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