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系统活力不足。农业经济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但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化集中度比较低,在分散经营的状态下,无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不仅造成整体运营效率低下,不具备增长的潜力,同时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中的规模性的负面影响抵御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无法达到类似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等较高的年均增长率。2)农业经济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受农业经济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依然处于粗放式的经营状态,在进行生产投入时,无法通过精确的计算进行肥力、水资源等进行精准投入,甚至为了片面追求产量进行不合理的土地开采和开发,非农业占地现象不断增加,地下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不仅造成直接性的农业减产现象,从长期发展来看,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农业生产者个体完成各个生产环节,更多的是依靠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来促进整体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服务,对于农业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更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支撑不足。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覆盖面有限,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需求,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策

1)全面研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要求。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驱动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改变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分散经营、科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足的缺陷,尽力提升农业经济对自然状态的抵御能力[1-2]。同时依托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开展多样化经营,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利润率,提升农民开展农业经营的积极性,为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提升农业经济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经济集约化经营水平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大锅饭经营模式,而是要在市场经济引导下,深度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同时不断关注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动向,在此基础上将农民的自由决策与集体决策结合在一起,实现集体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同时将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相关的环节,从而降低农业经济体系的投入成本,提升整体收益,在确保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服务体系。虽然在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农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上,还存在较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不断提升农业人口对科学的重视程度,引导涉农高科技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一起,做好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水平,改变传统农业中单纯以直接性的农产品为发展的局面,全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全面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程度会直接影响发展的活力与前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展现出其应有的活力,但是就整体上来说,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4]。做好信息化技术培训,增加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范文3

Centre for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nd

Land Use Research(ZALF),

Germany (E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2003, 286pp.

Hardcover EUR 89.95

ISBN 3-540-00008-9

K 海尔明,H 韦格润编

2002年3月,来自欧洲各地的科学家建立了“景观未来”的研究合作网络,旨在以全欧洲的视角迎接未来可持续土地发展研究的挑战。本书是“景观未来”研究合作的第一项成果。编者精选了环境、社会和经济等不同领域的相关文章,内容涉及:景观多功能性一般概念的分析,景观特征和农业、林业土地管理的可持续评价方法;可持续土地管理策略的科学依据,针对土地利用政策制定的政治、规划和管理层次上的决策支持。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多功能景观和可持续发展(共6篇文章):1.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性概念;2.作为多维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欧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关于农村发展的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功能性;4.多功能景观特征的多学科环境研究;5.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故事的精神;6.景观理解和形成潜在的驱动力。第二部分景观的特征和评价(共5篇文章):1.欧洲景观层次的形成反映了河网密度;2.以模型方法对景观的综合时空分析;3.作为农业用地质量功能的波兰的景观结构;4.景观评价中的压力、状态和反应指标;5.作为农业-环境规划地域基础的综合土地利用分区系统。第三部分是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和发展(共6篇文章):1.挪威关于农业管理的景观功能;2.英国可持续景观管理评论;3.转型期的波兰土地管理;4.波兰西部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5.农业、自然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的管理;6.德国Ostprignitz-Ruppin地区木材的可持续管理。第四部分介绍了“景观未来”,多功能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网络的情况。

现在的欧洲,越来越多的土地利用需求是和景观相结合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一步就是识别土地多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分析景观如何实现,深刻理解全球和区域的景观功能和农村发展过程,认识土地发展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规律。在未来的农村景观管理中,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识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适合从事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管理学研究的人员阅读,并且对于相关政策制定者具有参考价值。

王铮,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范文4

1.1生态养殖概念生态养殖是水产养殖生产模式的坚定支持者,其核心命题是遵循生态规律,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材料循环利用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发展健康养殖的整合,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安全食品。生态养殖是一种低消耗,低排放,可持续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的高效率。1.2生态养殖模式目前,生态养殖的模式很多,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1.2.1自然放牧与种养结合模式如林(果)园鸡,鸭,猪组合。主要是通过树木,果树,农作物和牲畜一起种植其他植物,从而有效地解决和使用农家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化学污染,减少药物残留,森林果园养好生态环境,或天然放牧昆虫,害虫喂鸭生产优质水果,如无公害农产品和牲畜。1.2.2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养殖能够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挖潜,实现能源,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如“:鸡———猪———蠕虫,苍蝇咀———鸡,猪”模式,这是鸡饲料的猪,生猪养殖蚯蚓,蝇咀低等动物,蠕虫,蝇咀生产蛋白饲料粉,含有高达粗蛋白鸡或猪60%,可以显著提高猪,鸡,鹅等畜禽的抗病力。粪便已被处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明显的同时,有一个“鸡———鱼,藕”模式:鸡架子,在鱼池架,鱼缸,种植莲子,“水禽———水产———水产饲料”模式:养鸭子和鹅在水中坝,水下养鱼,水是养殖浮萍,而大坝也是猪鸡,还是“猪———沼———果(林,草,蔬菜,渔业)等型号,都是很不错的立体养殖模式。1.2.3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模式畜禽养殖粪便在沼气池厌氧环境中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产生沼气可以用来生产生物有机肥,沼气可以用来同时蚯蚓,苍蝇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翠降低动物养殖,动物繁殖后低质量的蛋白质饲料替代传统抗生素,生物液体营养保健,饲料添加剂等产品的生产和提取,生物有机肥生产绿色食品和水果,草无公害种植,花等。从而形成了“畜———水果,蔬菜,草,花———蛋白饲料的开发,抗生素替代品的发展,”生态链的利用率。

2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一望无际的绿色贸易壁垒,导致我们的家禽产品,水产品,蜂蜜和动物源性食品等出口严重受挫。因此,如果片面追求产品数量不顾质量,可能导致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冲突中的现代化最终将危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吃不胖,瘦运行”,这是一种无奈牧民在内蒙古,然后牲畜日益贫瘠的牧场喂养越来越难,生态退化和贫困走向穷途末路陷入困境的交叉传统牧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不仅是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未来战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农业和畜牧业实际情况的发展来看,使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并与和谐畜牧业的发展有关的其他因素,寻求确保当前一条可行之路和后代人满足对畜产品的需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追求资源的自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合理性有效性成结构,稳定的产量,生长良好的生态平衡。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畜牧业存在的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提出了以下措施:首先,各级领导要重视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要加强全社会宣传和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配套政策,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研究工作。强调可持续畜牧业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技术的使用,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再加上结合养殖技术,生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污染和畜禽生产技术,畜牧品种布局优化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系统设计技术。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经济,商业模式和研究,发现和不断总结典型,好经验等方面的生态畜牧业,探索规律,有计划地推广。三是加大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在科研经费的电流增加,积极鼓励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人员,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研究网络在城市里,经常活动。对于该项目的成效显着,启动资金困难,政府应该给予支持,银行应以贷款为主。四是提高畜牧业的生态示范。按照区域发展规划,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典型。对于当地资源,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调整结构,建成一批的某些特性,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的效率示范区,并逐步扩展到扩大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畜牧业。

3结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特征;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03-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呈现一个规律性:即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1-4]。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走循环农业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应当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8]。

1 农业循环经济简介

1.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循环经济技术,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控制环境污染,减少资源的投入,使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综合发展,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 原则,即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目标的 “减量化”(Reduce)准则、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ation)准则和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9-10]。

1.2 农业循环经济的特征

以农业生产为依托,遵照生物学规律,合理安排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围绕物质、能量、养分的循环转换模式,以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开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即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充分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来有效促进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农工贸各个环节,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资源、物质的投放量和废物排放量。在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具有循环农业思想的生产模式,如北方“四位一体”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南方的猪—沼—果(菜—菇—鱼)“三体”复合生态模式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链式生产模式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反馈式流程主要是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在生产上主要体现为低投入、高效利用、少开采、减少排放。

2 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就是使农业的发展能够不断持续下去,要做到该种发展模式,就必须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禁止滥挖滥采,保证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比较紧张,且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密度大,造成人均资源非常少,二者之间的矛盾迅速升级。如果一直持续经营以往资源消耗高、效率低的生产方式,就会造成我国的生产资源快速减少,最后可能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种植面积。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必须改变以往的资源消耗高、效率低的生产方式,转变成资源消耗低、资源率用率高的生产方式,才能使资源可持续被利用[11]。

2.1 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随着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演变,现代农业的生产与现代工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减少了大量劳动力的投入,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增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污染问题接踵而至,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土壤的营养平衡,污染了环境,且使农产品的品质受到影响,无污染、无残留的农产品越来越少;同时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由养殖业生成的畜禽粪便处理也越来越困难,使得污染的速度加快等。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可以使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2.2 农业与人类的密不可分决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农业生产必须依靠自然生态环境,自然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更替过程,农业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人类是整个食物链的最顶层的占有者,在整个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而农业循环经济能合理调节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人们更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2.3 我国国情决定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贫乏,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占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1/3,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人均矿产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2,且我国务农的人口数量大,由农业造成的污染严重。因此,要改变以往的农业耕作模式,否则会加速农业有限资源的耗竭,农业生产环境将遭到不可挽回的污染,因此要将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生产方式,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3 对策

3.1 扩大宣传,提高循环经济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为广大农民在思想上从传统上的经济和自然经济转变为农业循环经济作铺垫,同时可以使农民能够清楚地了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作用和农业循环经济为他们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加强公众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理念的认识,增强他们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

3.2 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对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进行贯彻落实,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等。二是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台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3.3 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就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立足于高新科技,才能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因为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有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以及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速度。另一方面,建立具有示范作用的重大项目,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如清洁生产技术等),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的示范工程。

农村要想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建经济节约型社会,才能保持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优势的宣传,使人们能够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并配合做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吸收各方的资金,并及时向农民传授新的科学技术,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知识的优秀人才,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使我国进入农业循环经济时代[9,12-13]。

4 参考文献

[1] 韩永清.论农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2):40-41.

[2] 陈红娟.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11(11):90-91.

[3] 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83-87.

[4] 宋宗水.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3):4-9.

[5] 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1):8-12.

[6] 于国丽,谭桂梅.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4):120-121.

[7] 刘荣章,翁伯琦,曾玉荣,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5-29.

[8] 张国锋,刘乃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理解与路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35):376-377.

[9] 朱婧.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和保障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25-26.

[10] 于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J].理论探索,2006(4):88-90.

[11] 张德清,苏敏.建立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33-3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由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向技术先进的现在农业过渡已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在现代农业当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由于人们盲目地追求现实利益,大量的机械化工具和大量化工产品的应用不但使当今的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且使环境遭到了极大的污染。因此我们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相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

1. 传统农业的特点

以铁器生产工具为标志农业生产形式被成为是传统农业,在我国,从秦汉到清末时期都是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过去近两千的时间内,传统农业发展的极其缓慢,并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传统农业当中,劳动人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一些诸如铁锄、铁铲、镰刀和斧头等等一些简单的铁质工具,动力来源也主要来自人力或者畜力,劳动生产率很低。

1.2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明确,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相比,商品化程度极低是传统农业另外一个鲜明的特征。在传统农业当中,由于农业生产率低下,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自我消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劳动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多余的农产品作为商品可以投放到市场中去,这就决定了传统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高。

1.3 农业生产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在传统农业当中,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人们大多都是靠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农业生产,抵御外部环境的能力很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天吃饭”,所以每当遇到干旱或者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传统农业就会出现大幅减产甚至是绝收的情况。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这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形式开始逐渐结束传统农业形式而向现代农业形式过渡,由于生产工具的极大改善,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农产品的需要。但是,现在农业生产形式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使我们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大量的机械化工具的使用和不合理的灌溉以及盲目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是社会资源遭到极大的浪费,这些社会问题已经逐步影响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如何让确立新的发展观念让农业发展与人类共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3.1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当今的现代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和化工产品(如农药和化肥等)来换取农产品高产量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方面的确很有效,但是同时也会对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对换将带来极大的破坏。而生态农业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非常注重农林牧副渔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旨在减少资源浪费,提倡一切副产品要循环在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3.2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并且环保意识普遍都比较淡薄,那些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已经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劳动工作者的素质,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呀不断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从而改善当今农业的生产状况,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3.3 加大和加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投入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也离不开技术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充分相信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科技的进步来不断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必要时可设立转向基金,来鼓励科研工作者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从而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复杂的工程,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政府单位要引导和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农业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意识,科研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科技创新,提出新型的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文元. 持续发展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77-83

[2] 周小萍. 中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35-148.

[3] 张忠根,应风其.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