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描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描述范文1
职位的需求是求职者对工作的需求,也是企业公司对职位人才的需求。在编写个人简历的时候,想要有针对的来写,则就要注意的的其职位需求方面。当然首先就是自己对职位有没有需求,其次是企业公司需求多少人次,需求怎样的人才,能够的在个人简历中体现出来,则就可以大大提高简历的通过率。每个人的都具有一定的能力,这是生存竞争的基础,当然很多人的能力也不只是一点两点。但是在编写个人简历的时候,要有针对的写个人简历,则就要求能力与职位的相匹配。能力写的再多,不是职位需求的则就没有任何竞争力。
个人信息
xx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湛江 身材: 171 cm 63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7
诚信徽章: 人才测评: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采购员/助理、外贸/进出口专员/助理、销售主管/销售代表/客户代表:
工作年限: 3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5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起止年月:2011-03 ~ 2012-06伟时(广州)酒店用品供应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所属行业:贸易/消费/制造/营运
担任职务:营业员
工作描述:只要接待来访客户,进行产品的介绍与推广。定期打电话或通过E-mail 或QQ的方式与客户联系,了解客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定期走访在广州的分销,了解他们的业务状况并协助分销商开展业务
离职原因:寻求更好的发展
公司名称:起止年月:2010-03 ~ 2011-02俄罗斯商贸公司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所属行业:汽车及零配件
担任职务:采购助理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汽车配件,工艺品资料的收集和采购;到工厂或仓库整理和清点货物,监督货物的装柜情况。在平时工作中本人还负债,采购单的录制,excel表的制作,简单的英语翻译;给所采购的产品进行拍照和应用photoshop对所拍照的图片进行处理,以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国外客户。
离职原因:辞职
公司名称:起止年月:2009-08 ~ 2010-01广州二天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股份制企业所属行业:医疗/护理/保健/卫生
担任职务:仓库管理员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药品的出入库(按日期,批号,生产厂家);定期做好盘点工作。计算仓库内现有的药品种类与数量,掌握和明了库存的实际情况,作为采购或进货的参考。做好每月盘点工作,若发生实际库存数量与账面结存数量不符,追查差异的原因,编制盘点损溢单,经审批后调整账面数字,使之与实际数字相符。入库的药品按种类堆放整齐,杜绝不安全因素。存货入库后及时入账,准确登记。 做好防火、防盗、防爆工作并保持库内清洁、整齐、空气流通;定期检查存货、防止存货变质。
离职原因:合同期满
公司名称:起止年月:2007-11 ~ 2008-11外贸学院学生会
公司性质:社会团体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务:学生会的生活部部长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及氛围的管理,定期对学校的各个寝室进行寝室文化评比的活动。并成功举办了相约经贸的厨艺大赛。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于2008年11月7日被评为优秀学生会干部.
离职原因:毕业
公司名称:起止年月:2007-10 ~ 2007-10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中秋节茶话会
公司性质:社会团体所属行业:专业服务(咨询,翻译,猎头)
担任职务:晚会策划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整个晚会的总体策划,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茶话会过程中的服务项目以及后勤工作。通过这项兼职,学习到了要策划一个活动所要注意的的事项以及特殊情况的应急措施。
离职原因:会议结束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2009-06-01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 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06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一级 102008-11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贸单证员D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在校期间主修:国际贸易,外贸英语函电,国际金融事务,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投资概论,国际贸易地理,国际结算等专业科目。
熟悉OFFICE 办公软件的运用,熟悉运用网络。善于沟通,思维灵活,应变能力强,处事认真细心,适应能力强!
本人愿意从事贸易,物流方面的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描述范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上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的建设思想是要以通识教育为目标,争取培养出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要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所有的课程模块之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之下,所有的课程和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都能够找到相结合的地方,借此开展对各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一是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商务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二是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国际贸易人才必须要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我国有关对外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的惯例和规则,进出口贸易的交易程序和合同条款等都必须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金融、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目前经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若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必须要关注外贸的实时动态和各种情况,第一时间掌握国际贸易的信息和商机。要善于发展新思维,探索新思路,在经济贸易的浪潮中拔得头筹。
二、目前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依旧占据主体地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课程体系当中传统学科依旧占有主体地位,没有能够从岗位的要求、工作的规范上对课程进行实质的分析和研究。有的高职院校虽已有专门的高职教材,但是教材比较偏重于理论和知识,对于实践的技能问题并未有所改观,从而导致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安排、课程安排、教学实施安排及考核标准等等方面,都比较难实现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
当下,毕业生往往就业压力较大,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是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他实际技能方面的培育,与“以就业为中心”等指导思想不符。
(二)课程系统性不强,缺乏内在生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学科有: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经济学已经拥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支。而贸易实务也衍生出了许多学科,例如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等。上述学科都已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又互相关联,每个课程体系当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结合点。当下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足,系统性不强和内在生命力缺乏的课程体系都不足以有效地激发其兴趣,使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自觉安排学习进度。
(三)课程设置不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往往形式过于单一,对于学生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和发挥创新能力比较不利。创新能力的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对实践性的教学来实现的。具体的课程设置有专业实习、学期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等。实践方面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载体,是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调查研究表明,当下国际贸易人才在创新方面的能力主要有:职业适应力、业务拓展力、知识更新力以及组织协调力,其中业务拓展力最为关键。
(四)实践教学滞后于外贸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实践教学通常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缺少根据实际来设计实践内容,不曾体现出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情况,从而使实践过程中的内容比较陈旧,项目缺乏创新。另外,由于实践方面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实践方面的教学形式比较单调,通常就是电脑进行简单的模拟训练,达不到真正实践的作用。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比较滞后,没有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安排,使得学生实习困难,实习起不到真正的实践能力的训练。
(五)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修够一定的学分才可毕业,所以课程设置上安排了过多的选修课,使得学生学业压力巨大,缺少精力和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需求和实践需要。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课程安排,大多数学校比较重视理论课,忽视实践课,更有甚者随意缩短或取消实践课的课时,导致学生的理论性大过实践性,动手能力太差,难以学以致用,将来面向社会很难适应工作。
因为课程设置上往往过分贪求多而全,使得很多的课程内容重复或交叉。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不愿意主动学习,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和实施。另外,一些课程的设置老旧落后,更新不及时,严重落后于国际经济形势,而在课时安排上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又难以割舍,最终导致课程结构的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
三、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措施
课程体系的规划安排和设置是高职院校展开教育的重点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和教学成果的质量高低。课程体系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持久的过程,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同时课程体系的优化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拥有配套的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教材设施等方可实现。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理念,来合理安排和设置课程体系,最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色。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要以学生为主,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就业为目的,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的目标。
(一)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践课比重
对于实务性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加入一些模拟的实训,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制单、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外贸运输与保险等,可以通过开展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等。学生可以借由模拟的商务平台,学习如何编写外贸函电,填写外贸制单,从而掌握一整套规范的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当下许多学生毕业后难以被企业所接收,就是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经验,而开展模拟实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在对待课程实践、社会调研、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要切实保障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建模拟的国际贸易公司,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模拟公司中进行的一切国际贸易流程进行掌握和学习,能够为将来就业或创业积攒宝贵的经验。
(二)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往往比较在意工作人员的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进出易磋商能力和跟单履行合同的能力,对函电处理和撰写能力、单据的制作和结汇能力和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也比较重视。企业往往重视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是毕业生可以顺利就业的最核心的本领和技能。
企业对毕业生要求要具有逻辑思维、信息整合判断能力等,遇到事情能够寻求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是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企业普遍表示,毕业生具备健康的身心、懂得团队的协作、会与人沟通、会处理问题,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素质。高职院校要以高技能为培养目标,培养综合性人才。
(三)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工作能力来进行分析,得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外贸跟单、外贸业务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掌握国际结算、外贸金融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轻松应对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一线的岗位,具备金融专业背景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人才。
(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按照对国际贸易的相关岗位要求,教学方面的管理人员对该专业的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确定了典型的工作任务之后,对关于工作行动领域的范围、数量、功能、工作过程等给予确定和评价,并把这一过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范围初选的标准。
根据对工作目标、职业技能要求等的分析,把关于工作行动领域内的内容转变为专业的课程学习领域,并逐个进行深入分析和描述,对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及评价等进行设计,重点突出国际贸易的实务学习。把对职业资格的认证也融入到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去,吸收优秀企业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应职业人才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的目标。
(五)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按照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职业要求,根据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和企业要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教育工作,以培养满足职业技能要求,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优秀员工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同进行探讨,以具体的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企业的经营任务为载体,分解工作任务,并针对各个学习情境,安排规划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进行教学上的考核,以达到教学与工作实际结合,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六)加大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勇于实践,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方面,要充分运用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校内的实训基地和课堂来进行实践性教学,边教边练,做到教与练的有机结合。对于专业技能课程方面,要通过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到模拟实训基地、项目模拟公司等地进行组织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如何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校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企业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具体的指标有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组织管理和教学效果。按照教学组织的侧重点的不同,在校期间以学校的评价为主体,在企业进行实习时,以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评价为主。学生的成绩,可参照其实习期间的工作完成情况、实习期间产品制作情况、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职业素养的表现情况为评价参考点,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四、结 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需要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将独立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教与学的桥梁。针对目前教学体系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借助一系列措施来发挥课程体系优化的效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需要也不断地增多增高,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杰,李玲娣.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
[2] 房朝君.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3] 戈雪梅.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描述范文3
为提高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化复合人才的需求,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实行双语教学。随后,教育部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在高校实施和推广双语教学的文件。如2004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把“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定为A级标准。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2007年1、2号文件都强调开展双语教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必修的14门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的国际经济法学课程与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密切相关,其将在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首当其冲。目前,一些高校的法律院系陆续开展了双语教学,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效果不太理想,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引发了关于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一、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之必要性
(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
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时代愈加重要,法律职业者要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法律文书、用外语直接交流,而不能再借助于“翻译”。这样,法律实务要求法学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其双语教学势在必行[1]。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日益频繁,作为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急剧上升。然而,我国严重缺乏精通英语,熟悉国际经贸、投资和金融等方面法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处理WTO方面的国际贸易争端为例,我国经常要花费数百、甚至上千万美元聘请外国律师来提供法律服务。国际经济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必修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WTO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国际法律制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该课程旨在培养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惯例、了解各国贸易政策法规、熟练掌握国际经济纠纷解决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传统的中文教学方式难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二)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
国际经济条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几乎贯穿了国际经济法的始终,这些法律的原始文本通常都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然而,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符号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使我们在将这些法律文本翻译成中文时,难以完全表达原意,甚至不理解或曲解原文的含义。例如HighSea(公海)一词,如果根据其字面翻译,则无法理解其意思。国内国际经济法学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为翻译版本,有些翻译和原文含义有偏差,不够准确,甚至同类中文教材就同一专业术语的翻译也有差别,让人不知所以。最直接的办法是使用英文原版法律规定,按照英文原版词义和语境去理解。用英文传授该部分知识比中文教授更为准确。
(三)处理国际经贸纠纷实践的需要
国际经贸纠纷往往发生在英语环境中,而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国际经济法学中文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普遍与实践脱节。案例表述为中文,其具体出处无从考证,即便是真实案例,也因教学时间限制而做了简化处理,国际经贸纠纷中的合同、提单、汇票、信用证等书面材料均处理为中文,甚至只保留其部分内容,使得真实案例的全貌被掩盖,原本复杂的实际案情被刻意简化,甚至关键情节不清,与国际经贸实践严重脱节。实施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在双语环境的培养和熏陶下,了解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法律以及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国际经贸纠纷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涉外法律实务工作打好基础。
(四)法学研究的需要
法学研究活动中,学者们若能直接参考英文原文文献,将得出更准确的结论,缩短和国际同行的差距。如果参考的材料都是二手货,难免失真,何谈结论的正确?加之水平高的人很少搞翻译,水平一般的人翻译又不可靠,因而只有原文可靠。通过双语教学,夯实法律工作者和法学研究者的专业英语基础,使法律实务和理论研究都能跃上一个新台阶。从高校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映来看,大多数同学持肯定态度。如,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曾随机抽取300名文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结果如下:关于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有83%的学生可接受,17%的学生担心。关于开设双语课程的影响,有94.5%持肯定态度;86%的学生认为可能拓展就业范围;45%的学生认为加重了学习任务。
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含义之辨析
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高校实施的“双语教学”的含义是分析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含义的前提。目前,包括法学教育界在内的学界对“双语教学”的科学含义却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例如,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成为提供我国新时代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其本身也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有人定义为:它是在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只使用母语,同时广泛使用外语的一种教学活动。有观点认为:它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政策,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有人根据外国字典中的定义将双语教学理解为:“双语教学提出的最初目的主要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3]客观地讲,这些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均忽视了“双语教学”一词在我国的演进历史和法理基础,因而缺乏准确解释“双语教学”含义的根基。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政府强制推动的教学模式之一,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规定,严格讲应称之为“外语教学”。教育部《意见》第8项“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英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这是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法理基础。按照上述规定,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含义有以下4点。(1)本科教育需要逐步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部分学科、包括法学的“外语教学课程”需要在2004年后达到总课程的5%~10%。2004年,教育部又规定:把包括法律在内的一些专业课程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作为高校评定为A级的标准之一。(3)暂不能进行外语教学的高校可采取“外语教材,中文授课”的过渡式教学模式。(4)教育部要求的高校“双语教学”实际是指“外语教学”,即某一课程的教学要全部或绝大部分使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来进行,而不是用中文和外语共同进行教学。根据一些高校的资料看,“双语教学”是指除外语课程外,采用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50%以上(含50%)的课程。所以,我国目前的“双语教学”一词的官方含义是指除外语课程外的外语授课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含50%)的公共或专业课程。由于英语是我国所有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必修外语,所以,教育部所称的“双语教学”实际就是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在“双语教学”的精确含义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是指用英语授课的课时占50%以上(含50%)。#p#分页标题#e#
三、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实施之困
(一)选择何种双语教学模式之困
目前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1)全外型模式,亦称浸润型模式,即所开设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课程考核等环节完全用英语进行;(2)混合型模式,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环节用英语与中文相结合进行;(3)半外型模式,即采用英语教材,中文讲授的方法。后两种模式统称为过渡型模式。目前,多数学校采用过渡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英语学习专业名词和进行简单解释和表达,重点的描述和解释用中文,导致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较差。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通过四、六级考试来衡量,其中通过四级是基本的要求,而各高校四级通过率很低。二是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普遍较薄弱。目前各高校承担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是本国教师,其中许多教师原本是外语专业人才,他们仍然照搬外语教学方法用于国际经济法学教学中,使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成了外语翻译课。另外,许多从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教师没有国外法学专业的留学经历,对国际有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了解较少,其能力与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材选用之困
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高质量教材直接关系到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质量。目前国内出版的能全面涵盖国际经济法领域基本知识的双语教材较少,其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表述过多,法律描述的内容和角度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这些教材存在着涵盖内容出入较大、重理论轻实务、一般性介绍内容多而具体法律规则少等问题。有些高校虽然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但多为集中介绍或评析某一国家涉外立法或者专门介绍某一类国际条约,其内容很难涵盖国际经济法学的诸多内容,且存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阅读和理解难度大及教材成本较高等问题。有的高校则使用自编英语教材,其中也有个别优秀的教材,但普及率不高。还有一些院校考虑学生接受程度,采取中英文教材并用的方法。网上公开的某些法学院校的国际经济法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竟然90%是以中文来撰写的。
(三)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之困
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法学教育方式,即以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律知识为主,注重理论教学。由于目前各高校班级人数多,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可是少,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和学生深入地用外文讨论或沟通,大大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外实践环节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涉外法律纠纷的能力。实践中,不少法学院校也开展了包括模拟法庭、专题辩论、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然而这些实践教学的内容多关注国内民商法、经济法以及刑法领域,鲜有涉及国际经济法领域,或者即使涉及到国际经贸案件,也是采用中式法律思维模式分析、讨论案件,学生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主要源于英美法系的、以判例法为主的国际经贸法律规则,这会使学生将来真正接触涉外法律实务时不知所措。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需要根据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通过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来实现。目前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考核主要采取结构化考核方式,学生总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多以课堂提问和平时作业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评价标准模糊,难以客观、全面体现教学效果。期末考试作为最主要的考核途径,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问题,例如,有些院校用英语出题,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这种考试方式难度最大,试卷评改标准也不易把握。还有些院校用英语出题,要求学生中文作答,难度降低,但学生需在两种语言情境下来回转换,使得双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完善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应采取全外型教学模式
开展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用英语学习和理解有关国际经济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表达思想而最终获得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中、英文并用的过渡型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两种频繁互换的语言环境下,母语思维定势的存在使中国学生难以真正适应英文思维模式,而且中文和英文的交互使用导致双语课程成了翻译课,达不到开设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宁缺毋滥,不要让其成为应付检查和评估的摆设。如果要开设,必须采取全外型教学模式,当然,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问题,应安排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讲授,而且考虑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作为选修课,仅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选修。毕竟国际经济法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非是通才教育。在全外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用英语讲授、提问,学生也完全使用英语回答和讨论,使学生沉浸在国际经济法律的英语语言环境中。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从理论上讲,由通晓外国法律的外籍教师实施教学是最理想的,但限于条件,实践中双语教学任务主要还是由一些专业扎实、精通英语的本国教师来承担,因此,各高校要加大对国际经济法双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提供出国深造机会或与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将英语水平强、国际经济法学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培养成双语教师。二是在外语类高校、师范院校中开设以培养双语教学师资为目标的专业,将专业外语及有关双语教材纳入必修课程。三是引进法律专业的归国留学人员培养成双语教师。
(三)重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教材建设
原则上,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应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原版英文教材信息量大、数据翔实、案例丰富、语言纯正、逻辑性强,贴近国际经贸实务。但购买费用过高、教材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以及较少涉及中国有关涉外经济立法等问题。所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只能是权宜之计,最终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仍应选择我们的自编教材。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校使用由对外国法律和国际条约有深入研究、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多年、英语基础扎实的资深教师编写的国际经济法学自编双语教材,但在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侧重点上各高校做法还不太一致,所以,可以考虑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既能满足我国对外经贸活动需要又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的高质量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材。#p#分页标题#e#
(四)强化实践环节训练,探索有效的考核模式
在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中应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创造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可能地适应国际经贸法律实务环境。例如,在校内可以开展有关国际经贸案件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国际经济法专题辩论和疑案辨析等活动;在校外,学校可以与外资或涉外律师事务所、外资企业、政府外经贸部门等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考核应在坚持结构化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平时成绩。考核点包括英语表达能力、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能力、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法律思维、实践能力等;考试试题均采用英语表述,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考试时间确定用中文、中英文结合或者全英文答题。
(五)双语教学中贯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
1在重点大学做好双语教学试点重点大学的学生外语及综合基础好,大一学生即可使用英文授课。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就有一门经济学基础课用英文教材和全英文授课,学生反映很好。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教授在武汉大学开办了国际数理金融和数理经济系两个班,开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试验。这两个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与国际惯例接轨。重点大学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还可以编写出版中国自己的英文教材,同时还培养了师资,为其他学校的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准备。普通本科可以缓行,生源较差的本二学校可以不搞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描述范文4
涉外贸易个人简历范文
姓 名:xuexi.la
年 龄:26
性 别:女
民 族:汉
籍 贯:河南-新乡-红旗区
求职意向
要求月薪:面议
工作性质:全职
拟定职业:贸易/采购类 -外贸/贸易操作专员
求职意向:涉外贸易相关工作,英语翻译等
所学专业:涉外贸易
学 历:本科
工作经验:二年
教育背景南昌大学(2004年9月--2008年6月)
专业类别:涉外贸易学历:本科
描述: 西方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会计学、统计学、电子商务、国际商法、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写作、外贸口语等,毕业生可在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国家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等实际工作和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工作经验
1.某某公司(2008年3月--2009年3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公司规模:1000人以上职位名称:业务员工作地点:浙江省临海市前江南路1号
工作业绩: 从事对外出口相关事宜,熟悉外贸业务整个流程,可以直接与客户交流沟通,独立完成外贸业务.
2.某某公司(2009年3月--2009年8月)
公司性质:股份制企业公司规模:200-500人职位名称:外贸业务员工作地点:浙江临海市东塍镇上街工业园区
工作业绩: 负责外贸工作:包括搜索联系客户,利用电话或者外贸函电和客户交流商谈相关事宜,接待来访客户等相关事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描述范文5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案例教学 培养应用能力 教学实践
1.前言
国际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其中《国际贸易》为本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授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
2.合理设计案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已从面对少数领导干部培训转为大众教育,教育目标已从培养领导干部专业技能转为第一线工作人员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从重点扩大规模转向全面提高质量,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走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我所知,目前担任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老师很多不曾具备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工作经历,只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很少接触实际业务,如此循环,如何期望学生能获得解决实际业务能力?
我国要加快职业教学体制改革,改变人才培养的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教育远离社会实际、脱离社会需要的现状,从源头上解决职业教育人员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当前我国企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授教育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全日制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是适应课堂教学而制定的,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往往与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不利于职业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增加实例教学内容,获取以实践经验为主的案例教学内容。我在企业教育《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对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使受教育的学生对从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了解。
2.1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互融
理论教学具有与实例教学不同的特点,往往学生反映难学,老师反映难教。为此,我首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白,虽然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并不难学。只要将理论教学与相应的案例融于一体讲授,指导学生通过案例来理解理论知识,就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其次,客观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如果学生觉得一门课程没有用,自然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无论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很难学好。再次,很多学生认为理论没有直接的用途,不愿意学。因此,我通过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理论课程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学好了理论,对于具体问题可以触类旁通,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告诉学生理论是应用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告诉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区别,理论是“道”,实践是“实”。通过案例分析,告诉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将道理与实践结合理解分析,这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结合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2角色扮演的案例教学方式
角色扮演本身由来已久。作为一种让幼儿识别或记忆知识的亲子教育手段,角色扮演在实践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角色扮演的本质即“换位思考”,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可体现学生与教师的讲学互动。案例教学,描述的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包含教师和学生思维和观点的教学方式。
我将案例教学与角色扮演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分为以下步骤:
2.2.1案例讲解
将案例的来源、具体发生过程和最终案例结果及社会影响等先作描述,再分析解决本案例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中相关理论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2.2.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包括下面的问题:案例表达的信息有哪些?案例中与理论相违背的事件有哪些?作出决策的理论依据有哪些?什么样的理论决策是最适宜的?此案例对理论知道又有哪些推动作用?根据案例的内容,学生自己会作出什么样的决策?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自己会怎样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对此案例如何进行整体评价,可得到哪些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案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2.3分析总结
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和实施方案,为后续的角色扮演课堂现演案例做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中学生发表观点的正确与否,给参与者以鼓舞。
2.2.4角色扮演案例现演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案例发生的原因,形成解决的思路。通过现场扮演再显案例,以及在扮演过程中加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使案例得到解决。比如,让学生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等各种角色,亲自走到签订合同、制单并审单业务中,从而能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所要求的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基本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些角色扮演的过程是对当时情景的再现,是一种对案例的再次探究和解决问题方案的实施过程。同学们对这种上课的形式非常感兴趣,自己参入其中,觉得是一种创新。因为学生在其中能做出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指向了案件神秘的本身。通过角色扮演案例的现演,学生代表的发言都切中要害,思路缜密,视野开阔,真正揭示了案例的深层次问题,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教师的最后点评又使学生对案件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提升了综合素质和判别是非的能力。
2.3制订以科学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
考核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生的标准,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采用学生的试卷考试分数和平时课堂表现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达不到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实际分析能力。我在角色互换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评价,分析案例正确与失败的原因,我再对学生分析案例观点进行点评,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案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让每一个学生写出例案分析报告和体会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结语
在当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通过对《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培养出新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改革,不仅对授课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例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增强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增强了对《国际贸易》课程实习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湘滇.“六位一体”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教学研究,2011,(8):107.
[2]易晓明.“模块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2011,(231):39-41.
[3]吴汉嵩.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6):162-164.
[4]左显兰.案例教学焕发高职专业理论课堂教学的活力――以一堂国际贸易课为例.科技信息,2008,(26):223-224.
[5]林景良.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1):58-61.
[6]邓正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科技信息,2008,(15):344-345.
[7]章磊,王兴芳.角色扮演在职业技能培养、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82-86.
[8]李毅.浅析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2008,(10):93-9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描述范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探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运用于法学教育,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首创了案例教学法。[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避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3]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4]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及其他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得等问题,并揭示其点与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两大部分,如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领域和具体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具有理论性、涉外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尤其是注重纯理论性的知识,容易造成课堂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5]因此,相对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人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研讨,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总体实施框架
(一)选择与设计案例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工作,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设计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选择具体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目的。二是案例的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去进一步理解和思考理论。三是案例的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找出可能涉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介绍与阅读案例
在这个环节,老师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并描述案例背景,把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向学生做简要介绍,并尽可能营造出案例描述的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中。学生在这个环节要充分阅读教师准备好的案例材料、理解案例内容。
(三)分析与探讨案例
在学生对案例背景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和探讨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关键,因此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6]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国际贸易知识,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始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分析、讨论、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讨论与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辨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案例教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四)总结与点评案例
学生在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切实进行总结点评,这个环节是对以上各个环节的精炼和提升。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非简单直接给出案例的答案,要对整个案例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对学生在自主性探究中暴露出来的正确或错误的典型思维给予合理的归纳评价,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此外,应总结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面对一个案例时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思路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面对类似贸易问题时积累一定经验。因此,教师在总结点评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准”,运用理论知识、概念、原理要准确,点评要切中要害;其次要“精”,言简意赅,条分缕析,语言洗练,时间把握得当;最后要把握“分寸”,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个案例分析的示范为进一步阐述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下面以一个案例作为具体的运用对象进行示范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首先从比较优势的内涵、发展过程和竞争优势产生的背景、内涵一一作详细的介绍,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逻辑关系来讲,这样的讲解过程是严谨并清晰的,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晦涩。在对这两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讲解时,根据案例选择的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为指导原则,我们精心选择了“中国为什么是世界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为案例进行示范分析。案例内容: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鞋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近年来,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在制鞋产业上迅速追赶比拼,使我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皮革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生产大国,2010年我国年产130亿双鞋,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位居第一。作为贸易大国,我国有近百亿双鞋销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份额337亿美元(不含鞋材等),出口鞋数量及金额分别占世界鞋类出口数量及金额的73%和40%,位居第一。在世界鞋业论坛上,中国皮革协会做了“未来五年世界鞋业及中国鞋业发展趋势”,其中一组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几个国家制鞋劳动力成本的数据比较引起很大关注。中国年产量13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1.3-1.5美元/小时;印度年产量2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65美元/小时;巴西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9亿双,劳动力成本是4.35美元/小时;越南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8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48美元/小时。中国皮革协会专家分析指出,从鞋业的生产数量上来看,这些国家要在10年内取代中国鞋业大国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中国在今后发展中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加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彻底摒弃依靠速度、规模、价格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而向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转变。与此同时,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发展皮革产业还有诸多优势,如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加工能力、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可用较低成本生产各种质量产品以及极具潜力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但应积极从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转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完案例后,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设立问题,让学生重点围绕“为什么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这个问题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去进行探讨,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指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鞋业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国家的竞争优势扶持和培养,对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鞋业的竞争力,需要从产业簇群上下功夫,促进其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