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对土地的感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对土地的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对土地的感受

农民对土地的感受范文1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当地的村民,对村委会干部也进行了访问调查。发现,该村以往主要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而粮食作物又主要食自给自足,仅少部分通过饲养家禽等转化为了经济收入,土地的平均年收入食4000元左右。近年来,该村以“发展产业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山多地广的优势,引导村民对土地进行了“多样化”经营,引入大量经济作物,同时保证自给粮食作物的种植,每亩土地的年平均收入至少增加了500元,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效用。

村委会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大胆实践,科学创新,为农民谋福谋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土地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利用,促使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但在传统经营模式下,土地的经济效率低下,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不高,随意在耕地上建房屋滥用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但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革,土地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收入日益增加,他们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土地非法流失的现象锐减。

这次实践,我们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此次实践,我们也结交了不少的朋友,进一步认识了社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掌握了更多为人处世的技巧。与此同时,我深深的认识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虽然部分农民认为政府还应适当提高农业补贴,但目前来讲,农村的现状较前几年已又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家近年来的政策支持,从出台免除农业税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再到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一不说明国家的重视。土地在增产,农名在增收,农村的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城乡二元格局也在逐步改变,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也能够安心在家务农,不同的选择同样可以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在这次实践中,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正是由于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加强,才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天,但我们的收获是颇多的,这将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让我们终生受益。我也将劳劳记住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建设号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用在我们暑期社会实践上再适合不过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挥洒汗水,收获富足。

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温,克服着语言不通的困难,我们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横市镇界头村进行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南大学向来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锻炼自己,因而我们的调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调查中,始终不忘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始终以中南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秉承着中南大学“经世致用”的校训。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我们的能力和耐力。

农民对土地的感受范文2

凝结的空气随着飘扬的旗帜躁动起来,上面的“湖南商学院大学生财会研究协会”字样也如音符般的开始了自己的跃动,或许它也像我们一样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

很快,我们到达了此次三下乡的目的地—益阳。

近年来,益阳市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办法,开创性地引进了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制度,而我们,正是来研究探讨这一项政策的可行性。

我们走访了几家土地信托流转示范基地—湖乡情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皇家湖生态旅游度假村、永生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并实地采访当地的农民对这一项政策的看法以及建议。

在实践调查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政府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传统的流转办法,始终难以解决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使用权不稳定以及执行成本较高等问题,农村土地实现规模经营还相对困难,且时常出现土地“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现象。而如今,有了政府充当中介人,能从根本上破解当前土地流转机制不畅的问题,并能达到农民、投资商和政府“三赢”的目的。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他们将土地交给政府出资成立的信托机构托管经营,既不会担心失去“命根子”,又可以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获得信托收益,还可以安心在外务工经商或本地就业,增收明显。

从投资商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他们可以直接从信托机构获得大片的土地,减少中间环节和各类纠纷,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政府项目支持,缓解融资困难,放心投入,大胆经营。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依托信托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土地纠纷,增加农业投入,随着土地集中度越来越高,政府在“三农”问题方面付出的行政成本将大大降低,能集中精力谋划现代农业的发展,并能在财政税收和促进农民就业中获益。

我相信,在政府官员的科学领导下,益阳,乃至整个中国的农业都将快速的向大规模生产,机械化生产迈进。

现在,我们的三下乡已经快接近尾声了,但我们每一个人会永远记得那一段幸福的三下乡,那一段青春的回忆。

农民对土地的感受范文3

关键词:路遥;黄土地;诗篇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71-03

路遥的心一直徘徊在黄土地上,他的笔也在这片土地上流连忘返,他用质朴亲切的语言描述着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他的感情炽热奔放,就向黄土地那样辽阔而悠远。黄土地对于路遥来说是他的骨血,是他的全部也是他的灵魂所在。路遥用他的作品向读者们展示了他对黄土地的依恋和感情,黄土地上每一丝风吹草动都能够唤起路遥心中的旋律,他对黄土地的敏感甚至到了能够感受到每一丝颤动。他用对黄土地的丝丝感触谱写出了一曲曲优美的旋律。黄土地的深沉和浓厚的情感已经写到了他的生命和情感中,烙在了他的灵魂上。

一、路遥作品中的黄土地情怀

黄土地养育了路遥,他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成人。路遥用自己的才华诠释着黄土地的情感,用自己的感情回报着黄土地。他写的小说无一不是寄托了对黄土地的深厚感情,抒发着对黄土地特有的情怀。这一点在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有明显的体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体现了这种情怀:

(一)用语言来体现黄土地情怀

“各地的方言土语就是这个地区语言民俗的体现,这类语言往往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他的背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是民俗学家研究的对象,也是作家的创作素材中重要的一个因素,通常表现在小说作品中。”比如说作家赵树理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山西味的普通话,老舍的小说中的人物说的都是北京话,这些作家都利用了方言土语来给他们的作品锦上添花。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用黄土地上特有的语言来描绘他对黄土地深厚的感情,小说在运用了这种语言后,读起来更加的朗朗上口,听起来有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听起来的时候又是那么的动人。路遥的作品中关于农村的描写,经常会用到“圪崂”、“山峁峁”、“塄坎”等词语,这些词语都更好的诠释了陕北的山川地貌;写到陕北的村舍院落时经常会用到“门楼”、“硷畔”等词;写到窑洞的特点时,会用“脚地”、“灶火”来描述。在小说中还经常会用到一些例如“压茬”、“犟牛顶墙”、“歪好”、“爬熊”等词,这些词语通俗易懂,而且具有十分浓厚的黄土地气氛,是陕北的人民对一些感知的东西进行描述时创造的特有方言。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抒发主人公的情怀时多次用到了黄土地上的特色民歌和信天游等形式。比如说在书中先后用到了五次陕北民歌《冻冰歌》,这些因素都是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中描写到女一号润叶因为爱情不远千里来到双水村找主人公的时候,就听到了田对面传来的歌声,正是田万有在唱信天游“说下个日子呀你来不来,硷畔上跑烂我的十双鞋。墙头上骑马呀还嫌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有什么心事慢慢价来……。”

另一本书《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原本是一位教师,后来因为被挤掉了教师的职位,不得已回家当了农民,这时他第一次感觉到心灰意冷,感觉自己的人生理想都破灭了。这个时候德顺爷爷殷勤的开导他,是他重拾信心,巧珍也一直安慰、鼓励他,这两个人在他最失意的时候,分别用亲情和爱情滋润它,让他得到了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充实。后来他通过“走门”的方式坐上了县委通讯干事,不料事情很快被捅破了,第二次被退回了农村变成了农民,这时候高加林感觉到一种孤独的感情油然而生,就像原书中写的“自己孤零零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时乡亲们并没有因此瞧不起他,而是真诚的安慰他“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乡亲们的安慰使他如沐春风,德顺爷爷更是用自己大半辈子的生活感悟,再一次用人生哲学启发他:“你也再不要看不起咱这山乡屹崂了……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在经历了挫折和失意后,高加林猛然听到这样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他终于明白了在追求理想的时候不能丢掉生他养他的土地和爱护她的家乡人民,在书中他匍匐在了德顺爷爷的脚下,双手抓着黄土,哀泣着“我的亲人哪……”

路遥的作品中到处都有关于陕北民歌和方言的描写和运用,他将自己对黄土地的爱和感情都写在了作品里,他从不在乎这样口语化的小说描写,会不会受到读者的抵制,只是用自己的笔描写了他全部的黄土情怀。

(二)用地域文化体现了黄土地情怀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黄土高原历经沧桑,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陕北就是边关重地和军事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建立政权后,北方的匈奴对长城内富饶的土地虎视眈眈,两方面政权一直处于对峙阶段,战争频繁,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农业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纷争不断,导致这面土地满目疮痍。这些都是只有黄土地上的人民才有的独特性格:男性大多都是壮实彪悍、厚重木讷和倔强刚毅的性格女性的性格都是窈窕娟秀、心灵手巧和情真意切、热情如火。这些陕北特有的民族特色,是历经千年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下的沉淀。《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安就是这样倔强刚毅。木讷内敛的性格,女孩子们都是情真意切,为爱情奋不顾身的性格,这些都体现着陕北人的光辉特点。由于家中经济条件不好,孙少安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自立承担起了长兄的责任,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并且供他们读书一家中主要的劳动力就是少安和他的老父,导致家中的生活非常拮据,吃不饱穿不暖。在外面,少安小小年纪承担了家庭重任,村支书田福堂对他百般刁难、处处打压。再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少安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改善了家中的条件。在上学时期,孙少安忍饥挨饿历经折磨,后来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在依赖其他人,毅然进城务工,尽管身体上遭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这种自由的生活正是他一直期待着的,在这里可以实现他一直以来的理想。这些正是体现了陕北男子的倔强刚毅的性格,他们敢于拼搏从不轻言放弃。但是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性格中内敛木讷的一面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少安,他的心中真心的爱着润叶,但是却从不敢承认,一直将这种感情埋在心里。少平也是如此,在一开始面对田晓霞的时候,一直隐藏着自己心里的欣赏和爱意,后来在逐渐交往中才逐渐显露出来。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正是陕北女子的真实体现,她们性格情真意切,对待感情又非常认真,能够勇敢表达自己的心意,热情似火。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田晓霞和田润叶就是如此,对待爱情既勇敢又执着,润叶对少安的感情一生不变,即使是后来她嫁给了李向前,这种感情一直都没有改变,晓霞对少平的爱也是情真意切的,不顾双方家庭的巨大差距,毅然决然的爱着少平。路遥在小说中通过对黄土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主人公们特有的性格特点的描写,体现出了黄土地的情怀。

二、对黄土地的礼赞

对黄土地的礼赞在路遥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比如说《生活咏叹调》里的“现代化炮兵师政委”,虽然常年生活在绿意盎然的西部边陲,但是他的童年关于一片黄颜色的梦境却始终不曾消散,这篇黄颜色就是黄土地的广阔意象。《杏树下》描写了一位从城市来到黄土地的中年知识分子,他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生命母体。在他的记忆中有一个叫小萍的伙伴,这个伙伴“甜蜜又痛楚”,而且在她身上还有一种母性的柔情。《惊心动魄的一幕》的主人公马延维,在饥饿难耐的时候,偶然得到了土地孕育的果实,从这之后“他像孩子吸吮了母亲的乳汁,两只手亲昵地抚摸着土地,两大滴饱含着感情的热泪和雨水一起淌在了大地母亲的胸脯上。”“忍不住脸依偎在松软的土地上,就像小时候受了委屈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这是《在困难的日子里》的主人公马建强在遭遇伤害时作者的描述。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则发出了这样的呼唤:“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父亲”。黄土地厚德载物,是路遥的创作源泉,也是他一生不变的眷恋,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路遥对“母亲――土地”这个命题的痴迷。陕北的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路遥一生的牵挂。

路遥与黄土地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这是因为他对黄土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是一种具有特殊情结的强烈而持久的情感,是路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有些论者将这种情感定义为“恋土情结”,这也是路遥作品中真实存在的,但是往更深层次上来说这种情节只是表面上的现象,在路遥的作品中,由于恋土情结上升到一种更加深切的黄土情怀,这种情怀是没有农村和城市的界限的,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是不忘本的体现。也就是说,路遥的作品表现出的不单单是对黄土地的痴恋,核心思想是通过路遥熟悉的黄土地来展现给我们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小情怀”来展示的“大情结”。路遥是一个“作为正统的农民的儿子”,他用笔做武器,谱写出了乡村中朴素而温暖的道德热情和对人民和生活的诚恳态度,用心来理解农民,用请来关怀他们,他的这种强烈而真诚的爱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就像路遥自己说的那样:“我对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命运充满了担忧和关切,所以更多地关注他们在生活中历经的艰难和困苦,而不是到达成功彼岸后的大欢乐。”

路遥对黄土地的挚爱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使读者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情谊。他用笔作为武器帮助下层的贫困群众看到了正义、良知、仁慈还有温暖,为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照亮了方向。除此之外他还向那些城市中从农村过来讨生活的人传达着浓郁的乡土乡情,为他们的灵魂抚平那些因漂泊受到的伤害。与此同时,路遥把那些故乡和县层民众的苦难生活提高到社会的最前端,向城市的人民展示了乡村乡俗的美妙,也让城市中的人民真切的感受到乡村人民的生活,促使他们加强对社会底层那些为生活打拼人们的关注。他用文学作品在城市乡村之间练成了一条纽带,将城市的浮华通过农村的真性情来洗净,照亮人民的心灵,用城市的繁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拉近城乡贫富的差距,达到整体上的和谐发展。这就脱离了单纯的“恋土情结”,而是一种超越了普通达到深化的最真切的黄土情怀。这就是路遥作品的魅力之所在,同时也是其作品的精华,可以说,这种黄土情话就是路遥作品的核心思想。正是这种核心因素才使路遥的作品具有厚重可贵,感人至深的魅力。

三、结语

路遥的童年是在一个陕北山区的贫困的农民家庭里长大,因为贫穷与落后,是他的生活遭受了许多的苦难和尴尬,在人生的道路上饱含心酸,但是黄土地也为他的灵魂打上了独特的印记。路遥从未痛恨过自己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也从没有自卑和羞愧过。而是深深的爱着这片哺育过他的黄土地,并且深深的依恋着这片土地上给与他关爱和温情的人民,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真实的体现。通过读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心中激荡的情感,由于他对黄土地爱的深切,以至于黄土地上的每一丝动作,都能引起他的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鸣使他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的优美乐章。路遥用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抒发向我们展示了黄土地的独特情怀。

参考文献:

〔1〕王峰,谢丽君.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J].文学教育,2012(5).

〔2〕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3〕路遥.路遥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农民对土地的感受范文4

80岁的老人倪镇才悠然坐在自家屋前。

倪镇才种了一辈子地,迈入晚年的他,眼下不再劳作,搬进了一座二层“小洋楼”。“有146平方米,我住一层,小儿子一家三口住楼上。跟城里的小别墅没两样。”他告诉本刊记者。

但让老人心中略感遗憾的是,家里原有的14亩多耕地没了。“不是没了,是流转了。”同村的村民周茂荣从旁解释。

“说起来还是流转好,年轻人出去挣得多。”倪镇才感叹。土地流转之后,倪镇才的儿子、媳妇去了杭州打工,一个月收入8000多元,流转之后的土地一年租金收入有一万多元。此前,倪镇才家里靠种地、卖粮食,一年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元。

在垫湖村,如今,像倪镇才的儿女一样,40多岁以及更年轻的村民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土地集中”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则是整个泗洪县近年来推进城乡统筹的必然结果。

泗洪县县委书记徐德告诉本刊记者,“土地流转”前,县委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民不愿种地、老一辈农民无力种地和新生代农民不会种地等问题十分突出。以“一家一户”为特征的土地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011年10月,泗洪县开始推进适度规模农村土地流转,一批批粮食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种粮大户闻风而至。经营规模在万亩以上的大型农场成方连片。

离开土地后,大批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泗洪县很快通过推进工业项目集中,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使其在本地得以消化。随着收入翻番,工作环境的改善,农民有了“定居小城镇”的需求。

眼下,泗洪县的土地流转与集中居住,在有规模地推进,只是推进的模式比推行之初已发生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或是为了尊重农民意愿,或是为了防控风险。

2013年,中国城镇化改革拉开了大幕。中央政府已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当城镇化改革大幕拉开之时,这场关乎“三农”大变革中,作为被改革主体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呼声不能不关注。泗洪县在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以其多元化的探索而赋予了自己一种特殊的使命感。

老屋、新屋、“零过渡”

56岁的付玉门每天在“新屋”和“老屋”之间穿梭,“新屋”是位于汴水新村80平方米的安置房,老屋在家里世代居住的石集乡李台村,有7间小屋。

付玉门所在的石集乡,是泗洪县境内最早开始土地流转的试点地,直到目前,付玉门与李台村近60户村民在土地流转后仍然保留着原居住地的老屋,没有拆迁。

付玉门与60多户同村农户属于泗洪县第一批纳入集中居住的对象。当时,村干部反复上门做工作,苦口婆心说政策,用处却不大。毕竟故土难离,李台村很多农户直接表示“不能拆”。

付玉门清楚地记得,为了动员农户参与集中居住,安置房的开发商甚至邀请包括他在内的农户们去饭店喝酒。

“几十年的传统观念,光是嘴上劝,没用。”泗洪县石集乡统计干部陈富刚感叹。骑虎难下之际,先行试点的石集乡出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居住”政策:即使房屋没有征收,农户也可以按照政策先行购置安置房,享受购买安置房的优惠补贴。

这种同时保有“老屋”、“新屋”的模式,当属泗洪县在探索“人口集中”过程中,适时作出的政策调整。因为政策的灵活性,一些农户陆续被吸引,在没拆老屋的情况下,先购买了安置房。进入安置小区实地感受后,农户们感到,自己的选择,算是没有亏。

“当时买安置房的时候,750元每平方方米,总共才6万多元。我经常说,这房子不是买的,是拾到的。我有不少邻居,家里一次性买了两三套安置房。我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不符合分户条件,只能买一套。”付玉门一家四口如今住在80平方米的二室一厅,他仍希望改善户型大小。

当“集中居住”的优势变为实实在在的感受,付玉门说,同村的60多户未拆迁农户如今都已预定了安置房,就等着老屋被征收了。 “但并不是农户提出要求就立刻有房安置,而是根据政府建设完成的安置房数量,依照能够安置的户数来完成逐步征收。”陈富刚说。

“这种规划安排实现了‘零过渡’。”陈富刚说。传统的“征收”和“建设”同步模式,拆迁后的农户往往需要一年的等待才能住进安置房。这期间,要么住进政府建设的过渡板房,要么借住在亲戚家,居住条件相当拮据。

现在的“集中居住”安排模式发展为:一旦某安置小区建成,能提供多少套房,就依据此数量,选择那些村的户数满足安置条件。由乡里提供计划,村里自行组织拆迁,农户可一步到位,实现入住。

洗脚上楼的成本

51岁的刘毅明刚搬进泗洪县汴水新村的安置房时,颇觉不习惯。同村的一些邻居,则在小区里四处拉设晾衣绳,冬天来临,更有不少人在高层住宅的楼下烧起煤炉做饭,烟熏火燎。

“洗脚上楼”、“集中居住”,对于散居惯了的农户而言不是件容易事。住了半年多,生活习惯才渐有改变。“我们也有了物业,原来的村干部成了物业管理人员,小区的垃圾定期有人回收,卫生有人打扫,我们也不得不注意起来。”刘毅明称,现在小区里,没有人会乱扔垃圾了,井然有序的整洁生活,农户们都适应了。

这种适应,得益于社区环境的舒适和管理。走近汴水新村,整齐干净的水泥路面,即使雨天也不会积水,城市社区所具有的运动设施、警务室、配套的农贸市场、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卫生室、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这里也一应俱全,并且都在20分钟内可以达到。

“最方便的是,每天送孙子上小学只要走不到十分钟的路,而且一所更大规模的学校正在附近建设。”刘毅明说。

以上的配套设施,在泗洪县境内的每个集中居住区,目前已经及时建设和配备到位,条件稍好一点的集中居住区,还建有污水处理厂、健身房,公交车也直接通到家门口。

根据泗洪县县长徐勤忠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7月底,全县小城镇新建、续建住宅小区138个、330万平方米,新建、续建农民集中居住区84个、201万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人口17.63万。

华灯初上时,集中居住区前的广场上响起了健身舞曲,农家大叔大婶随着翩翩起舞。在垫湖村的居民广场还配备了露天电影,老人、孩子围坐大屏幕前十分热闹。

刘毅明对生活环境很满意,略感不满的是自己一家六口人住在80平方米的户型里,实在有些拥挤。而当初选择安置房户型时,政府只提供了这一种面积的户型,没有更多选择。

陈富刚坦言,汴水新村第一期500多户,确实存在户型单一的问题。吸取了过往的经验,汴水新村安置区的第二期、第三期安置住房,设计提供了三种面积的户型选择,从小户型到大户型基本满足了各类型群众的需要。

63岁的周家华一见到记者,就抱怨起“土地集中”、“集中居住”之后,家里开销大增。刘毅明也有同样的想法,事实上不少来自不同村落的居民都有相同的感受,“上楼”之后消费翻番,每天吹着空调,耗着电,去超市购物多了,大鱼大肉也吃得多了。

开销增加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收入必须增加。可是,“土地流转”之后,依靠什么来提高收入,以弥补生活开支的增加?成了农户们最为头疼的问题。

离开土地,就等于少了束缚?

付玉门已经记不清土地流转前,家里确切有多少亩土地。因为早在十几年前,他就承包了水塘,养起了螃蟹,做起了水产生意。一年靠卖螃蟹能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而土地收入早已不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土地流转后,每年的土地租金还有农业补贴,都会准时打到账上,我也不去管,因为最多够我的酒钱。”付玉门笑着告诉记者,他现在外出在建筑工地做电工,一个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

付玉门认为,如今的收入提高,多亏了“土地流转”。原来家里有那么十几亩地的蔬菜,每年得有四五个月喷药、除草,主要靠他和老伴来种植,根本没有完整的时间去打工。

“农村里有一种观念,就是家里只要有一两亩地就不能荒掉,庄稼长不好会被人骂死。结果守着地忙得要死,一年还挣不到一万元。”付玉门感叹。

像付玉门这样的中老年人,出于无奈在家乡种地,而家里的孩子早就不会种地了。这种现象在“土地流转”之前,在泗洪县境内也极为普遍。对于付玉门这样的农户而言,虽然祖祖辈辈被土地控制着,但在近年来的现实中,全家人在收入上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土地流转后,付玉门如同摆脱了束缚,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干活”,一年的收入一下蹿上了10万元。泗洪县县长徐勤忠表示,截至今年7月底,泗洪县全县土地规模流转面积累计达到94.37万亩,共有17.5万农民直接脱离承包田。

这些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转向企业务工或从事三产经营,比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可增加约50天时间,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也有6%的农民返聘到流转土地务工,每人每天能得到50~80元的薪金。另外,还有8%的农民选择了自主创业,基本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

外来务工可以说是“三集中”之后,农户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而对于不愿意离开农村这片土地的农户而言,他们也有着自己增收的新方式,就是向职业化农民的方向转化。

成为职业化农民的可能

在垫湖村见到51岁的周茂荣时,他正忙着修理自家的播种机。10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堆满了零件。“我家里现在有4台大型机器,播种、撒肥、开沟等等,只要跟种地有关的,就提供一条龙服务。”周茂荣描述着。

“土地集中”前,周茂荣家里只有一台小型播种机,因原来的土地地块小,比较分散,通常是刚播种完一亩四分地,又得开着机器空跑五六里地,去另一地块再播种几亩地。效率低下,又挣不了几个钱。家里有三个孩子在上学的周茂荣,非常焦虑。

“土地集中”后,泗洪县境内的“小田”变成“大田”,原有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批批粮食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种粮大户闻风而至。经营规模在万亩以上的大型农场成方连片,土地集中,极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机械化种植有了可能。

2013年泗洪县已流转58.34万亩土地的泗洪,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耕种、收割、脱粒、烘干等新行当应运而生。对于像周茂荣这些留在家中的离地农民,泗洪县针对实际情况,培育农民尝试职业化路径。

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劳务合作社,有组织地在土地上务工,这部分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6000~8000元;或是有组织地成立农机合作社、农技合作社、水利合作社等,让农民群众在土地经营服务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或是有组织地安排农民进入县经济开发区。

周茂荣在这场农民职业化路径的探索中,尝到了甜头。自去年开始,周茂荣加入了垫湖村新成立的农机合作社,整个合作社共有30多人,40多套农业大型机械。

“今年已经种了8000多亩地,合作社一出去就是个团队。撒肥的人开撒肥机,开沟的人开开沟机。凡是有土地集中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虽然不是种自己的地,但工钱算得不错,悬根、撒肥、播种等一套工序做完,平均一亩地能挣58元。”周茂荣说,农机合作社在不断培育下,已经是一支职业化的队伍。

大规模机械作业使得周茂荣这样的农民,不再是“弯腰驼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而是增添了更多的专业化技能。

随着土地集中,形成连片规模,大型机器一天能完成播种近600亩耕地。周茂荣的收入也随之翻番。“今年两季的收入达到20万元,不成问题。”周茂荣说。

目前,泗洪全县已产生近300个劳务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去年,泗洪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435元,同比增长15.2%。

农民对土地的感受范文5

【关键词】土地流转 概率 利益博弈分析

一、前提与假设

(一)一般关系分析

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以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不一致性,都会对土地流转的实施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广大农民作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所有者,当土地被流转时的利益补偿低时,自身利益收到损害时,必然与土地承包商以及引导该项目的村委会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村委会作为农村土地的实际管理者,往往都倾向于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土地承包商在丰厚的回报与低廉的成本的诱惑下也常常倾向于压低土地流转价格。而部分农民发觉从事其他行业收益更大,因此会将自身土地荒置,为避免浪费农民被迫接受低廉的补偿价格。但是,从长期博弈看来,利益补偿长期不提高,部分依赖土地的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或者农民感受到成本与收益极不对称时,农民满意度不高就会收回土地。一旦收回土地,便会造成农村土地的大量荒置,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对政绩不利;而过分提高补偿水平,便会使承包商成本过高得不到收益便拒绝承包土地,最终各方利益都将受损。

(二)前提与假设

本文从农民、承包商、村委会以及政府等多方利益关系入手,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各方的行为,为了便于分析将做前提如下:

1.各个利益相关方都是理性的经纪人,代表自身利益,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理性的经纪人的假设是要求参与者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合理的行为反应。

2.村委会行为。村委会作为农村基层自治选出来的,应该代表农民利益,保护农民利益。但是村委会也可能受到承包商的贿赂,从而站在承包商那边,忽略农民的利益。

3.风险不对称。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低廉的土地补偿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而对于开发商来说,仅需付一笔数额较小的土地租金或补偿金即可换来相当可观的商业利润,承包成本低,回报丰厚。而对于村委会来说,村委会通过收取送礼以及流转合同差价获得利益默认了承包商的低额补偿,村委会的风险微乎其微。

4.收益不对称。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几乎难以获益,反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承包商承包土地成本小,回报相当丰厚,村委会也能取得私人收入,或者在对差价中获得收益。

5.完全信息对称。假设局中人都完全了解各参与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得益。

二、市场机制下的承包商与农民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表述

假设承包商商有两种行动可以选择,承包和不承包;农民的选择是不接受(提高补偿水平)和接受(接受现有补偿)。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各参与方以其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采取行动。

(二)博弈分析

①当承包商选择承包,农民选择接受时,农民的收益为R1,成本为C1,承包商的收益为R1',成本为C1',承包商对农民补偿费用为B;此时双方收益(农民,承包商)为(R1+ B—C1,R1'—B—C1')(下同)

②当承包商选择不承包,农民选择接受,农民的收益为R2,成本为C2,承包商的收益为R2',成本为C2';双方收益为(R2—C2,R2'—C2')

③当承包商选择承包,农民选择不接受时,农民的收益为R1,成本为C1,承包商的收益为R1',成本为C1';收益为(R1—C1 , R1'—C1')

④当承包商选择不承包,农民选择不接受时,农民的收益为R2,成本为C2,成本商的收益为R3,成本为C3;收益为(R2—C2,R3—C3 )

对比①②可知,农民在接受的情况下,承包商选择承包的利润应大于不承包的利润,即R1'—C1'—B>R2'—C2';对比③④可知,农民在不接受的情况下,承包商选择承包的利润应等于不承包的利润,即R1'—C1'=R3—C3

土地流转补偿能部分提高收入水平,促进土地再利用,所以对于农民而言R1—C1>R2—C2。

由R1'—C1'—B>R2'—C2'可知,无论承包商承包或不承包,作为都是其最优策略,而R1'—C1'—B>R2'—C2',即在农民的最优策略(不争取)下,承包时承包商的最优策略。

三、村委会保护农民利益下的承包商与农民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表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引入农民接受、不接受概率以及村委会保护、不保护概率,构建博弈模型,来进一步分析在土地流转这一行为中,农民与承包商不同的收益期望值,从而更好的对两个主体在有村委会参与情况下的行为选择的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农民与承包商的利益分为四种情况:(受损,受损),(受损,收益),(收益,受损),(收益,收益),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假设农民议价、村委会保护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其作为、不作为的概率为恒定。

(二)博弈分析

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假设农民与承包商最后达到博弈的纳什均衡为(收益,收益),则我们先假定农民接受的概率为P,则不接受的概率即为(1—P),村委会不保护农民利益的概率为P',保护的概率为(1—P'),通过上述以建立的模型写出农民、承包商的期望收益函数:

①当承包商选择承包,农民无论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保护与舆论力量,此时将农民接受与不接受的收益分别乘上不争取的概率P、不保护的概率P',即代表了在各种不同程度争取、保护下农民可能得到的收益值;而在农民接受与不接受的前提下,承包商的收益乘上不争取的概率P、不保护的概率P',即代表了在各种不同程度接受、保护下承包商可能得到的收益值。

②当承包商选择不承包土地,农民无论选择争取还是不争取,农民都没有接不接受利益补偿之说(即没有土地流转的需求,也没有相应对承包土地的补偿),村委会没有保护的必要(即没有土地流转的需求,也没有相应的保护对其产生作用)。此时将农民接受与不接受的收益乘上争取的概率(1—P)、保护的概率(1—P'),即代表了在承包商选择不承包这一情况下农民可能得到的收益值;而在农民争取与不争取的前提下,承包商的收益乘上争取的概率(1—P)、保护的概率(1—P'),即代表了在不选择承包的前提下承包商可能得到的收益值。

农民:π1=P[P'(R1+ B—C1)+P'( R1—C1) ]+2(1—P)(1—P')(R2—C2)

承包商:π2=P[P'(R1'—B—C1')+P'( R1'—C1')]+(1—P) (1—P') [( R2'—C2')+( R3—C3)]

(三)收益函数分析

对农民进行分析:

π1=P[P'(R1+ B—C1)+P'( R1—C1) ]+2(1—P)(1—P')(R2—C2)

对P求导并令导数为0可得P'(R1+ B—C1)+P'( R1—C1)—2 (1—P')(R2—C2)=0

解得P'=2(R2—C2)/[2(R1—C1)+2(R2—C2)+B]

对承包商进行分析:

π2=P[P'(R1'—B—C1')+P'( R1'—C1')]+(1—P) (1—P') [( R2'—C2')+( R3—C3)]

对P'求导并令导数为0可得P(R1'—B—C1' +R1'—C1')—(1—P) [( R2'—C2')+( R3—C3)]=0

解得P= [R1'—C1' +R2'—C2' ] / [3(R1'—C1')+(R2'—C2')+B]

由此,我们所建立的监察博弈模型的混合纳什均衡为

P*=[R1'—C1' +R2'—C2' ] / [3(R1'—C1')+(R2'—C2')+B]

P'*=2(R2—C2)/[2(R1—C1)+2(R2—C2)+B]

(四)结论分析

由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当P=P*,P'=P'*时,农民收益与承包商收益达到动态平衡,此时两者在承包行为中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土地流转各相关主体综合收益为最佳。

假设PP*时情况正好相反,不接受概率的减少使得承包商可以从承包收取更多利润,而反之使得农民却变得更加“无利可图”。于是,越来越多的承包商渴望开发有限的土地以获取利益,而农民却越来越从其中得不到收益,收入差距进一步明显化,最终导致的恶性结果就是,要么农民与开发商摩擦与纠纷不断,要么就是农民全面收回土地导致土地全面荒置,从而使这一行为的经济性完全不能被利用。同理,P'*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分析,保护的作用概率只有维持在某一平衡值,才能既起到保护作用而不会产生类似上述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崔效军,曹春云.土地流转制约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5).

[2] 吴爽.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J].理论观察,2011(01).

农民对土地的感受范文6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X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235-01

1天津实施农村城镇化的背景

中央明确提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跨入21世纪以来,要想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如何安置农民和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问题。已经有领导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七个字:“安居、乐业、有保障”。通过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委的联合研讨,将解决三农问题集中在了几个方面: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享受到城市生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些问题已经各个部门的支持和肯定,也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和改善愿望,为以后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市组织专家研讨,专业职能部门广泛调查,力争找到能够在解放土地的同时一并解决建设资金的方法。当时,面临的是一个从来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领域,需要在保护农民权益与最大化集约用地之间找到合理结合点。最终,通过广泛征求农民意愿和大量调研,确定了以“宅基地换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办法,并在“十二镇五村”开展试点,涉及津郊近二十万农民。至2008年末,已有约数万农民告别以前的田间老房,住上现代化配套的商品房。在日常生活保障中,村民与城镇户口的人享受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过上了有社保、有医保的“城里人”生活。

2天津实施农村城镇化的初步设想

最初的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的基本思路是: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保证可耕种土地总量不减、农民自愿搬迁的原则,通过专业团队对拟实施区域进行高水平地规划、设计,最终兴建符合现代生活要素,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

这种规模的小城镇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或贷款还有集体组织的自身积累,显然差距巨大,只能在如何利用好土地上做文章。通过让农民上楼,将整合后的土地通过规划,体现其最大价值化,让土地流动起来,使土地资源资本化。农民用其自有住宅所占用土地,按照政府制定的统一置换标准,无偿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并拥有该住宅的房屋所有权,该所有权与商品房的房屋所有权证在功能上完全一致。被拆除的原有房屋所占用土地,结合周边土地,统筹进行一体化协调组织,分步进行整理复耕,实现占补平衡。在规划新的小城镇方案时,除了保证农民还迁住宅的总体数量及套数必须充足外,还要规划一些具有经营性用途的土地,可供市场开发,并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收入,以此来平衡小城镇的建设资金,使项目自身实现资金的自给自足,不完全依赖政府资金或贷款。

3天津小城镇建设的试运营

根据初步设想,2005年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开展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天津市是第一批试点城市。试点的具体内含就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把拟用来复垦的土地和拟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土地放到一个大盘子里面综合考虑,把建设新的小城镇和拆除原有建筑、恢复耕地的土地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数不增加,耕地不减少、村民生活质量不降低。

根据这个设想,在之后的短短五年时间内,天津市已开展了三批试点建设,建设农民还迁住宅约10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华明镇等9个全国闻名的试点镇村,约有15万农民从农村入住了新建成的小城镇,第四批的示范镇项目建设即将全面展开。

在项目运作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在管理上有自身的特色,具体如下。

(1)项目建设资金管理。

天津市严格按照小城镇建设的进度拨付各种款项,所有的建设资金全部在项目内封闭运行,保证了资金确实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使资金效用最大化,形成了“借、用、还”的良性循环,保证所有的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上的自给自足。

(2)项目规划设计管理。

“每个小城镇,还迁村的规划建设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避免套用模式,拿来主义,复制以前的百镇一面、千村一面的省事做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集约使用土地,突出居住、商业、产业设施等城镇要素,形成各自独立又项目联系的功能区域。”在小城镇的建筑风格上,天津始终坚持聘请先进设计团队,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融入规划设计方案之中,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同时,按照建设环境、资源节约的社会要求,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正是天津对小城镇进行的这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操作模式,可以保证最终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不减少、村民生活质量不降低。

4天津小城镇建设的需总结的几点

4.1 做好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是整个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基础,农民是用自己的土地配合政府进行整体区域运作的主体,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4.2 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

在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决策上,必须事先征求农民的意见,这个意见不是一两个村民的意见,是要全体村民的意见。

4.3 保护耕地,搞好土地利用

小城镇项目开始后,要按时完成耕地复垦任务,凡是不能完成的,不要急于进行新的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保证土地总体利用的效用最大化,切实保护耕地。

4.4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对于小城镇建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农村工作极大地热情,努力搞好项目建设。保证村民入住小城镇的时间约定,不给搬迁村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4.5 注重村民新居的建设质量

必须重视农民住房的工程质量,严格把关,明确和落实责任,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真正成为精品工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的工程。

4.6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