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1
“社会责任会计”一词最早产生于1968年,它是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wes)在美国《会计杂志》上发表的《社会经济会计》(Social Economic Accounting)一文中提出的,文中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初步概念,随着以后各国的深入研究,世界各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不尽相同,在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可谓各有千秋。
【关键词】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基础;内涵
1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社会责任会计”一词最早产生于1968年,它是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wes)在美国《会计杂志》上发表的《社会经济会计》(Social Economic Accounting)一文中提出的,文中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初步概念,从此以后社会责任会计开始了广泛地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是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的,19世纪早期已经开始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研究。1819年,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蒂首次提出了“社会成本”概念。英国经济学家皮古提出了“外部效应”。 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概念。
(一)相关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有广泛的思想理论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派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责任的观念。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是面向各个社会集团的而不是面向股东。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社会造成的影而应承担的义务。
1.1新福利思想。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福利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皮古(A.C.Pigou),他以完全竞争作为前提,在马歇尔(A.Marshall) 等人的一般均衡经济理论和边沁(J.Bentham)的功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对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其中对收入均等化理论、边际效用价值论、最大社会福利原则等理论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咖儿多(N.Kaldor)、金纳(A.P.Lerner)、萨缪尔森(P.Samuelson)、博克什(A.Bergson)和西克斯(J.Hicks),他们通过“帕累托最适度”、“序数效用论”、“社会福利函数”、“补偿原理”等分析工具来说明个人的自由选择应当得到政府的保证,整个社会的福利要通过个人福利的最大化来增加,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2新环境思想。新环境思想强调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以前总是忽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始终认为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人们从事地任何活动。新环境思想则认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它是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仅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同时生态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经济的运行。新环境思想积极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责任报告也随着它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1.3从经济到社会的推进理论。该理论认为,过去人们只关注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经济方式和社会方式是企业分析问题的两种不同角度,但是,由于企业经营行为已使人们生存的整个社会环境发生恶化,政府受到公众舆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方式较为注重经济效益,主要依赖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社会方式较为注重社会效益,对社会需求和公民利益比较重视,在经济方式和社会方式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相互影响,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它与社会各利益集团和个人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
(二)相关学科
2.1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难以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它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分支学科。
2.2生态经济学。由于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经济学作为生态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能更好的解决生态经济问题,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生态和经济系统共同作用下的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其运动规律。
2.3社会学。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存在问题的一门学科。企业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而不仅是一种经济的存在。随着社会伦理观逐渐完善,要求企业在既要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保证社会效益,这样在传统会计不能解决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社会责任会计。
2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各国的观点也不同,美国学者David・F・Linowes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概念(社会经济会计)。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此后学者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美国会计学教授Ahmed Belkaou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防止和处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由于没有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而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贝尔考依教授认为,由于传统会计的局限性,它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之间的经济交换及其结果,而没有反映企业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因而传统会计不能说明企业经营带来的社会效益。
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学者发展和补充了一些新观点。1992年宋献中和李皎予出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是我国最早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责任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并且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进行计量和报告。在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可谓各有千秋,但无论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宏观经济角度、哲学原理角度还是实用性角度来解释社会责任会计,最终社会责任会计是由于有关各方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强烈要求而产生的,它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它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来反映和控制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其目的在于通过确认和计量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提供给政府和社会公众,以利于企业决定经营方针、评价经营成果和揭示社会责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
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258.9  
>> 图书馆环境责任:内涵、履行与意义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分析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网络环境下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内涵透析的现实价值意义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图书馆文化构建策略 图书馆服务的新定位与分享著作权利益的新内涵 高职图书馆内涵建设与科学发展探讨 综述现代图书馆产业化的内涵与必要性 高职图书馆内涵式发展与信息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社会“第三文化空间”:内涵、实践与发展 浅论网络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文化内涵与建设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文化内涵及其功能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内涵探析 图书馆的社会包容与社会责任 刍议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 文化强国,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 图书馆社会责任与社会职能的思考 论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 图书馆的价值\使命与社会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消费、生产与可持续发展[R]. 世界自然基金会, 2012.
[4] The Climate Group, SMART2020: enabl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EB/OL].[2015-08-28]. http:///what-we-do/publications/SMART2020-Enabling-the-low-carbon-economy-in-the-information-age/.
[5] 欧盟关于电子废弃物的新指令生效[EB/OL].[2015-08-30].http:///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
umentID=2692&ArticleID=9254&l=zh.
[6] Elgin, B.&Grow, B. E-Waste: The dirty secret of recycling electronics. Business Week[EB/OL].[2015-08-04].http:///magazine/content/08_43/b4105000160974.htm.
[7] 互联网浪费了多少能源?[EB/OL]. [2015-09-03].http:///article/351861/.
[8] Gombiner J. Carbon footprinting the internet [J]. Consilience: Th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 5(1): 119-124.
[9] 朱林. 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应掌握“元定义”理论[J]. 图书馆, 2013(3):8-11.
[10] 冯小莉. 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合理性证明[J]. 图书馆, 2012(5):56-57.
[11] 韩俊.图书馆社会责任――基于国内19个城市公共图书馆网站内容的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8(10):107-111, 127.
[12] 张晓晨.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11(4):12-15.
[13] 于斌斌,于良芝. 美国图书馆社会责任之争的缘起、发展及其职业遗产[J]. 图书馆建设, 2012(3):14-18.
[14] 范并思. 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长春年会观感[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2(3):2-4.
[15] 范并思. 图书馆精神的理性拓展――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 图书情报研究, 2010,3(3):29-32.
[16] 刘兹恒,朱荀.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J]. 图书馆论坛, 2010,30(6):23-26.
[17] 宋显彪. 图书馆社会责任内容的实证研究――以汶川大地震后图书馆行动为例[J]. 图书馆建设, 2010(4):39-41.
[18] 宋显彪.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 图书馆建设, 2009(6):97-99.
[19] 韩宇. 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调查与思考[J]. 图书馆建设, 2010(7):3-6.
[20] 左平熙. ALA的社会责任圆桌讨论会的组织与管理[J]. 图书馆建设, 2010(7):7-9.
[21]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Round Table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EB/OL].[2015-08-23]. http:///srrt/index.php.
[22]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Discussion Group[EB/OL].http://.
[23] Link T. The Task Force on the Environment of SRRT:Sources For a Small Planet [J]. Library Journal,1990(6):81-88.
[24] Miller K. Public libraries going green [M].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10.
[25] 赵惊涛. 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132-138.
[26] 如何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0(7):2.
[27] 梁晓天.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过度消费现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86-89,148.
[28] 宋显彪. 履行社会责任 彰显社会价值――散议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分主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9):23-25.
[29] Boyden L, Weiner J. Sustainable libraries: teach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o communities[J].Bottom Line: Managing Library Finances, The, 2000, 13(2): 74-83.
[30] 王玮, 亢琦, 叶飞. 绿色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进展[J].图书与情报, 2015(2):24-29.
[31] 崔秀艳, 亢琦, 郝倩,等. 世界环境日:图书馆在行动[J].图书馆,2015(11):.
[32] Chowdhury G. An agenda for green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12, 48(6): 1067-1077.
[33] 席涛. 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责任[J].图书馆建设,2010(7):17-20.
[34] Volk T,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A nation survey of curriculum needs as perceived by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4, 16(1):10-19
[35] McKeown-Ice 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urvey of preserv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0, 32(1): 4-11
[36] 黄东蛟,艾娃. 环境素养:一种优秀世界观的反映[J]. 环境教育,2002(6):32-34
[37] 崔建霞. 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47-153
[38] 李红岩. 节能减排: 践行图书馆 “环保” 责任――以郑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为例[J]. 图书馆建设, 2010 (12): 3-5.
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内涵性 研究方法
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
(一)形成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英国人欧利文・谢尔顿提出。他提出企业经理们需要采用三个社会标准来进行管理,在这三个标准中引入企业责任和社会正义,希望企业更加注重公共福利。之后至1953年霍华德・博文(Howard Bowen)发表了名为《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人们才开始了这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现代讨论。20世纪60年代,戴维斯强调“责任铁律”,即“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利相称”。因此,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效益”。
(二)争论阶段
CSR之学术论战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一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一曼恩之争使得贝利一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多德等CSR早期开创者认为,CSR是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负义务的概括,这一提法因其含义模糊而无法获得认同。麦克奎尔1963年明确地将CSR延伸出经济和法律范围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70年代,CSR概念得到了扩展。1979年,卡罗尔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的概念,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法律上、伦理上和自行裁量的期望。”卡罗尔认为这是金字塔型结构,经济责任是基础,法律的、伦理的以及自行裁量的责任依次向上递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又不断衍生出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经济伦理、企业公民等一系列概念。
(二)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CSR研究较晚,最早的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2000年以后,CSR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对CSR的研究还仅停留在对国外相应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的阶段,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总体来说各国学者对CSR认识的共同点:1.都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企业是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2.都认为企业应该在法律和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运行;3.都认为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应该考虑经济利益;4.大部分认为企业除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还应该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三、如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一)利益相关者管理
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中写到“经理们对利益相关者担负受托关系”,他将利益相关者理解为那些在企业中拥有利益或对企业有要求权的个体。此后,利益相关者理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按照该理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时关注所有合适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股东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管理试图将在企业中拥有利益的团体整合为管理的决策制定者。
(二)事项管理
被沃迪克和鲁德(1986)定义为,“公司能够识别、评价那些可能对公司有显著影响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事项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通过事项管理,企业能够识别社会事项对企业的潜在影响,从而引导企业对那些有重要潜在影响的社会事项做出反应。通过事项管理的方式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如果社会不能动议某个事项迫使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企业就会逃避它本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这类企业可以被认为是相当功利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最普遍的是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SA8000,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体系。这是由企业自愿申请认证的一套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适用于各种社会组织、团体,但目前主要在生产型企业中开展认证和监察。SA8000以一致的标准制定了一系列涉及企业对劳工保护方面的最低要求,包括公司不应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公司不得对员工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公司应尊重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等内容。有关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或观点,有的是原则性的框架,有的则是相对具有操作性的。由于研究较晚,理论方法还比较缺乏,需要各国学者积极的探索。
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4
中央电视台广告部有一个号称为“央视最牛广告词”的王牌主题广告词,叫“相信品牌的力量”,每年的广告标王正是在这个感召下产生。央视说,创意的目的,是“希望鼓励更多的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中,以品牌赢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品牌”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进入了21世纪的第=个十年,“品牌”开始越来越多注入“责任”的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赢得的,不再是单纯的品牌知名度,而是具有美誉度的负责任的企业的形象。我们跟踪了大量企业的行动,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企业社会责任正在重塑品牌市场,全球企业都将面临企业战略管理的大提升。而由此在企业中以社会责任为内涵的品牌行动也正成为继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环保运动和反腐败运动之后,具有广泛而持久影响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并呈现出波及范围全球化、促进力量多元化、审验评估标准化等崭新特点。
为了更好地定义、理解以及探讨这种现象,我们给了它一个称呼“责任品牌”。我们认为,所谓责任品牌战略,就是企业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在解决相应社会与环境问题的同时,运用自身专业优势,融入公司及核心产品价值,与公众紧密联系、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公民行为。责任品牌战略能够大大地提升和充实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内涵,既是最优化公益行为,也是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能够提高公众认可度,进而将这种品牌效应转化为竞争力。在本期杂志中,您可以看到我们对于“责任品牌”的理解,阐述以及我们搜集到的实例。
“责任品牌”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说:“当企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社会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经营是最高层次的经营。毫无疑问,消费者更认可具有社会责任内涵的品牌。”这和百威英博亚太区副总裁王仁荣的看法不谋而合:“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企业品牌认知度和归属感的增强。”英特尔中国首席责任官杨钟仁则认为,“责任品牌”的关键在于,一个是你有没有做,一个是你怎么样来定位它:“我们通过自身的责任行动告诉大家,英特尔是个负责任的公司,使大家对英特尔的品牌内涵有所认同。很多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的成功,都跟社会责任息息相关”。
以品牌内涵的改变为表征,过去的十年,企业社会责任(CSR)正在从CSR1.0升级到CSR2.0,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行为方式、管理工具和社会评估等方面都发生了全面的改变和提升;面对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畅想,我们更需要共同努力,以坚定的信念,坚实的步伐、勤勉与智慧勾画出中国CSR发展的路线图,创造有更多奇迹诞生的明天。
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企业公民
美国的《财富》杂志每年都会发表“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报告,我国也日益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强调央企应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近年来像白酒塑化剂、食品行业工业明胶等频频出现的企业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学术界也有学者十分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认为其是除市场和政府以外调解经济的第三只手。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这一概念从学术角度最早由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1924)在《管理的哲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要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并包括道德因素。多德(1932)提出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法律之所以允许和鼓励经济活动不是因为它是其所有者利润的来源,而是在于它能服务社会。企业不仅受到商业管制法律的影响,还会受到公众态度以及企业自身对企业社会责任态度的影响。曼尼(1962)认为企业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职权应该明晰。密尔顿・弗里德曼(1970)认为如果公司管理者履行社会责任,就必定意味着其做法违背雇主的利益,是为了普遍的社会利益挥霍他人的金钱,并强调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在于提高利润。彼得・德鲁克(1984)提出企业要想能应对社会挑战,就需要认识到要赚钱就要行善,只有当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能够产生利润时,这些社会需要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只有把社会责任转化为商机,才可能真正履行社会责任。
但是,国外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但至今无统一认识。从外延上,按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的关系。一部分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责任从属概念(或称同级观),通过对企业的各种责任比较来把握企业社会责任,以布穆尔(199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其中社会责任是基于社会期望或利益所形成的,是企业行为的最低社会标准;以加里加、迈乐(200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超过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限度而担负的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斯蒂芬・罗宾斯与玛丽・库尔特(2004)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自律责任,是企业内在的、自愿的、主动的责任选择,是指企业在没有外部压力和政府管制的条件下愿意从事正确的或是合乎道德的、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的事情。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涵盖各种企业责任(或称层级观)。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是卡罗尔(1979)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观点,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其次为企业的法律责任,第三为企业的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责任,即企业自愿地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对企业的最高要求或愿望。兰托斯(2001)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由道德性、慈善性和战略性责任组成。贾迈利(2007) 在卡罗尔和兰托斯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3 + 2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法律、道德三种强制性的社会责任和策略、慈善两种自愿性的社会责任。
(二)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是基于国外已有研究发展而来,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和基本内容方面代表观点有:
卢代富(2002)认为在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司承担的伦理上的道德责任,包括了将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回馈给社会而进行的各种慈善捐赠活动、公司所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公司为社会利益而约束其追求利润目标等。陈留彬(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股东负责,获取利益的过程中要主动承担其对员工权益、环境、社会公益、环境等的责任。李伟阳、肖(2008)提出成功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所需满足的四条标准, 并据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解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黎友焕(2007)基于动态角度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应该承担的关于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责任。郭洪涛(2011)在综合考虑中国国情以及已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自身利益最优化的过程中为改善社会福利,如提高商品质量、增加劳动者收入、改善环境、合理分配收入等所采取的主观行动意向。周祖城(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维护和增进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造福于社会而应当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承担的包括底线责任和超越底线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张梅洁(201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股东和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种责任高于法律的要求并且是企业自愿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承担这种责任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理论回顾
(一)利益相关者
弗里曼(1984)提出了经理们对利益相关者担负受托关系,他将利益相关者理解为那些在企业中拥有利益或对企业有要求权的团体。而伍德(1991)是第一个正式从理论研究上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广义企业社会责任里的学者,并提出相关利益者不仅根据自身的利益,而且基于他们对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理解与可接受度以及与企业社会表现的关系来对企业社会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克拉克森(1995)建立了一个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詹姆斯(2003)指出了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企业应该对顾客、股东、员工、社区、供应商以及竞争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国学者郭文美和黎友焕(2007)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除了盈利外,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也同样重要,例如,为消费者提品质量保障,关注环境和公益事业等。张兆国等(2012)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并试图建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论框架,以及从实践上促使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在于:企业应当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个人和群体,也包括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主张企业对顾客、员工、股东和社区等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承担责任。较之于其它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落实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中。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学者们引用最多、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论。
(二)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理论也被用来论证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合理性,唐纳森和邓菲(1994)援引此理论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提出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综合性社会契约”,企业自成立起就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契约,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个契约包含一个社会固有的假定和期望,如果企业忽视其社会责任,就会影响到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并试图用这一理论框架将企业伦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协调统一。乔治・斯蒂纳和约翰・斯蒂纳(1997)认为,虽然社会契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却暗含着企业应该要符合大多数公众的共同期望的一个潜在含义,社会契约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扩展概念,因为它不加任何限制而增强了企业对社会的一些义务。我国学者对综合契约理论也做了不少研究,林军(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与发展是企业与社会之间不断变化的社会契约关系。社会契约理论从合约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企业社会行为要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黎友焕(2007)则对企业社会契约和社会契约两个概念做了区分,企业社会契约主要是指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是社会约束企业和企业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式的一种假设和规则,企业必须要在其与社会的契约中,通过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来进行社会实践。而社会契约则要求企业要努力去改善经济和社会,并且要求这种行为要符合社会公众的期望值。
(三)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被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企业公民理论是由米尔维斯等人于2006年正式提出的。该理论从人性假设出发,把企业看成是社会的一部分,认为企业同个体公民一样,是“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在拥有社会公民权益的同时,必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符合了“责任铁律”。并且企业公民理论本身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等理论之上的,能够很好地解释和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对象,因此现阶段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范・卢杰克(2001)认为,之所以产生企业公民的概念,是企业重新认识了其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那就是基本等同于社会中的公民,并与公民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韦多克(2000)指出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结合。罗格斯登和伍德(2002)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公民混合经营模式”。阿黛尔(2004)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认为全球企业公民是看待跨越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企业公民理论一经产生,很快便传入我国,吴伯凡等(2010)认为企业公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的成员,因此,企业应当树立公民意识,在享有各种权利的同时主动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李彦龙(2011)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企业公民理论是基于企业的人性假设,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体现了“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的层次特性,更加适合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四)战略性社会责任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伯克和洛格斯登(1996)提出,随后波特等学者(2006)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更为广阔的企业战略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提出企业和社会必须从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考虑对方。企业不应将经营活动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立起来,而必须寻找到经营决策与社会政策的交融点,并以此来选择与其特定业务相关的社会责任,最终将社会责任整合到自身的核心战略框架中。国内学者眭文娟、谭劲松等(201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战略决策,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并与之协同演进,并首次将战略管理中的协同演进观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战略与组织绩效相互作用的协同演进模型。
战略性社会责任理论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将社会责任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研究,认为企业和社会相互依存,但没有一个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战略性地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共享价值,企业才能在对社会施以最大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收获丰厚的商业利润。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除了进行规范性研究外,也从实证研究领域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麦克奎尔等人(1988)概括了已有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种种观点,提出两者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并通过相关性和回归分析说明了企业历史绩效、企业风险程度和企业社会责任高度相关。奥佩勒、卡罗尔和哈特菲尔德(1985)通过构建新模型,进行因子分析、陡坡检验的方法得出结论:企业社会责任倾向和财务绩效间没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具有前瞻性的、对社会议题关注和董事会中设有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盈利性没有统计上的差异。迈克尔・霍姆维斯特(2009)提出企业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此项社会责任活动,不仅可以减轻员工的发病率,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还可以通过与员工关系的改善达到控制员工团体的目的,进而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日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联性问题,周焯华、江卉(2009)从企业社会责任给公司带来的商业收益这一视角来测量企业社会责任,采用了一个多步骤循环分析方法来评估企业的CSR 活动产生的效果。李新娥等(2010)引入时间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的关系,并借鉴国内外分析方法,设计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指标,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之间正相关。魏想明等(2011)选取国内电器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社会责任为自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绩效的变动方向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动方向一致,公司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与展望
从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梳理中可以发现,不同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战略,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要有责任心,要将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一种“信仰”,不能将之“功利化”。第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要特别注意社会舆论,但又不能太在意社会舆论。第三,企业要学会与党和政府“分享”社会责任、利益,实现和谐共处。企业还应认识到权益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只是在辅助政府做这方面的工作。
国外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一方面较大程度上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但另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的不统一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范式的割裂和混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的发展。因此,学术界需要整合多学科视角和方法,构建一个系统的、一体化的核心范式或理论框架。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落后于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除了和国外的研究一样缺乏系统性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国内的研究很多都是借鉴或直接引用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缺乏对理论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创新。而实际上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及理论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的哲学和伦理观,存在价值判断,而我国的哲学、民族文化自古有别于西方。因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必须在自己的哲学基础、经济基础和制度上,应该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E.Merrick Dodd,Jr.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Harvard Law review,1932 45(7)
2.Henry G.Manne,The "Higher Criticism" of the Modern Corporation,Columbia Law Review,1962,62(3)
3.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 Magazine,September 13,1970
4.Peter F.Drucker Converting Social Problems into Business Opportunities:The New Mean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Winter 1984,26(2)
5.William C.Frederick, CSR1 to CSR2:The Maturing of Business-and-Society Thought,Business and society,1994,33(2)
6.Diane L. Swanson, Addressing a theoretical problem by reorient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
7.Thomas Donaldson, Thomas W. Dunfee, 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19(2)
8.Kenneth E. Aupperle,Archie B Carroll,John D.Hatfield.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5,28,No.2
9.Jean B. McGuire, Alison Sundgren, Thomas Schneewei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Vol.31, No.4
10.Mikael Holmqvis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corporate social control: The case of work-site health promo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5(1)
11.Elisabet Garriga and Domenec Mel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Mapping the Territ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53,2004
12.Jamali D. The case for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7,112 (1)
13.张洁梅.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评述[J].道德和文明,2013(1)
1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15.张应杭.企业伦理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6.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7.周祖城.走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丛林 [J].伦理学研究,2011(3)
18.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 [M].法律出版社,1999
19.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管理,2003(11)
20.辛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表现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
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民营企业 社会责任 战略管理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参与国内外竞争、谋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一、基于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企业社会责任源于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解为:企业应该对员工、股东、消费者、采购商、投资者、政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维度的责任。
基于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内涵。本文所指的基于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至战略的高度,使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在有关社会责任问题上的定位、实施、控制和评价。
二、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3年11月14日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3年)》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26.4分,整体处于起步者阶段,其中国企社会责任指数平均得分为43.9分,整体处于追赶者阶段;民企平均得分16.6分,整体处于旁观者阶段;外企平均得分18.6分,首次超过民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不仅落后于外企,还远远落后于国企,那么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诚信缺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违约毁约,欺诈客户等一些极不负责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这些不道德的商业活动不仅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更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员工权益保障不到位:劳动合同不规范。有些民营企业有意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合同里加上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的条款。雇方在雇佣职工时常以“试用期”为借口任意延长试用期,在试用期将满时又以种种借口解雇职工,使职工很难拿到应得的报酬。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成本。目前,一些民企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无视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增加营业利润,严重损害了职工的权益。生产环境差。有的民企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对安全生产很不重视,严重缺乏劳动保护,有相当一部分民企没有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由于安全生产管理不善,火灾、爆炸、肢体外伤等事故频频发生。劳动社会保障弱。一些民营企业无视其在社会保险方面应承担的责任,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参保人员只停留在企业管理人员、股东等层面上,一线的职工参保很少。而对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企业则更少。结果,企业节省了成本,却把社会责任成本转嫁给了社会。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一些民企缺乏治理污染的实力、经验和技术,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不顾国家对于企业生产废料排放的有关规定,很多废料不经过处理,就任意排放到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污染和破坏。
三、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的设定。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首先,民营企业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资源和战略能力、利益相关方期望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其次,需要准确识别责任风险(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没有或不当承担社会责任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预先识别责任风险中的可变部分,从而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必须高度契合于企业整体战略。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实施的主旨在于落实战略决策,是企业社会责任应用到操作层面的具体体现,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
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可根据资源条件设立社会责任管理的专门机构,在管理体系中融入社会责任意识,并积极引导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活动;其次,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对资金管理、项目选择、社会责任报告等涉及社会责任实践的诸多事项做出明确规定;最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需要企业内外部监控的有效配合,建立健全来自企业、社会和政府三方面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控制及评价。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改善企业将来的社会责任活动。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控制可以着重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过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管理过程和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来进行。
此外,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还需要明白企业目前的社会责任表现,可以通过设定恰当的评价标准来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企业对自身和对社会取得的效益进行全面、综合和动态地衡量。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评价可以借鉴徐光华、陈良华和王兰芳(2007)在企业共生理论指导下构建出的包括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的企业共生竞合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尹晓敏.社会责任之船驶向何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论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