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本质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3-0147-02
1 引 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的替代效应①远大于收入效应②,在总体上降低了社会健康水平[1],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成本。杨世忠等(2010)指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均能够增加GDP,其核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应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2]。应对宏观统计意义上的GDP进行分解,把不具有增加公民福利和财富积累效果的无效GDP分离出去,测定“绿色GDP[3]。也即当下企业核算的会计利润只是减去了经济成本而没有扣除环境成本,这就虚增了利润和税收,而把企业的环境成本外部化,从而出现了环境成本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的现状。
企业作为资源最大的消耗者和污染的最大制造者,在发展低碳经济、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目标上理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本文拟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的双赢。
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理论
分析
2.1 环境成本的确认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多有涉及,尽管定义的内涵狭窄不同,但本质是趋同的。本文对环境成本的界定采用《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的定义: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4]。
环境成本计量则是从实物和货币两方面把界定的环境成本进行量化。王立彦(1998)从不同的空间范围把环境成本划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5]。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对内部环境成本作出货币计量,比如企业采用清洁能源而额外支出的成本等可以进行货币计量;而外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则很困难,无法准确计量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失的数量和金额,更多地依赖估值技术。
2.2 理论分析
尽管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但在片面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努力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徐玖平、蒋洪强(2003)[6]、谢东明、王平(2013)[7]都把总环境成本细分为控制成本和损害成本。损害成本是指资源耗减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而控制成本包括资源恢复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即,环境总成本=控制成本+损害成本。前者认为控制成本和损害成本是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控制成本线与损害成本线相交时点的总环境成本最小,并得出结论:最优污染水平不是0,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
而后者认为理论上如此,而在战略成本控制模式下,控制成本和损害成本并非一直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当排放量为0时,损失成本为0,环境总成本等于控制成本,达到最小值。也就是说,当实现零排放时,环境成本最小,是最优的成本控制模式。笔者比较认同后者的观点。虽然目前完全实现零排放不太可能,但在理想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企业尽可能地采取可行性措施减少排放量,相应的环境成本也能降低到最小。因此,环境成本控制的重点在控制阶段,而不是污染产生后的治理阶段。高山(2005)也认为,治事后污染的治理成本一般远大于预防成本[8]。也就是说,环境治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初始阶段对企业的环保设备进行投资,采取最优的工艺流程,设计合理的材料采购标准和采购方式等,把排放量降到最低。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我们将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探讨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企业环境成本更具有完整性,囊括了产品的整个过程,可以使得成本的分析范围延伸到未来,更符合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并且能在每个环节中力求使环境成本降低,从而总体上控制成本。
产品设计阶段的决策和方案选择对后续各阶段的环境成本数额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符合上述环境成本控制的作用机理。材料采购阶段,材料的采购标准、采购方式及运输方式都会影响环境成本,另外选择集中采购模式还是分散采购模式甚至要考虑库存量以及库存成本等问题。在采购过程中,积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产品生产阶段,一方面,企业要采用清洁能源进行清洁生产;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强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的治理,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而增加环境成本。产品流通使用阶段,可以从包装和消费者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采用可以周转使用的包装物,提高重复利用率。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联动关系,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偏好,调整产品结构。再循环阶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减少环境成本。
3 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1 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企业对与环境相关的支出进行准确界定和计量,及时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满足消费者和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采取措施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目前,在我国环境成本会计研究体系中,实务阶段研究还不深入,而理论阶段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环境成本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成本还没有权威的定义,各企业对其界定的范围不同,使得环境成本缺乏可比性。
其次,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设置专门的账户核算环境成本,只是简单地把环境成本归集在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等账户中,也就是说环境成本费用和普通成本费用混合计量[9]。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低,即使是重污染行业,其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比例也不足50%[10],并且更多的是定性说明而不是定量披露。
比如鞍钢企业披露的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只在第五章涉及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披露的内容主要是数量形式而非货币形式。
由于没有统一的披露载体,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更是参差不齐,而且存在“内外有别”的现象[11],这使得企业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3.2 改进建议
①加快建立健全环境成本控制规范的步伐,增强可比性。在此过程中,也要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规范指导作用[11]和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规范和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②采用利润标准将外部化的环境成本实现内部化。傅京燕(2002)实证分析表明,短期内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弱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环境成本内部化却能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12]。
另外,采取分行业采用利润标准实现外部化向内部化的转变。比如,对重污染的钢铁行业设定的比例为L1%,A(钢铁企业)的年利润为R1,则A应承担的外部环境成本C1=L1%*R1;对食品加工行业设定的比例为L2%,B(食品企业)的年利润为R2,则B应承担的外部环境成本C2=L2%*R2,当然L1%>L2%。
因此,实现将外部环境成本分摊到各个微观企业中,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
③深化“阶梯价格”和“阶梯税收”。对自然资源实行“阶梯价格”,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同时实行“阶梯税收”,对环保效益和环境成本控制良好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而对高污染企业和环境成本控制较差的企业开征高税收,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注释:
① 替代效应:工作压力增大带来其他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使居民健康水 平下降。
② 收入效应:经济增长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保障维持健康 生活状态的支出。
参考文献:
[1] 杨继生,徐娟,吴相俊.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J].经济研究,
2013,(12):17-29.
[2] 杨世忠,曹梅梅.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J]会计研究,2010,08:
9-15+95.
[3] 王立彦.环境成本与GDP有效性[J].会计研究,2015,(3):3-11.
[4] 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 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记述[J].会计研究,1998,(5):
2-9.
[5]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6):53-63.
[6] 徐玖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理与模式[J].管理世界,
2003,(4):96-102
[7] 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 究[J].会计研究,2013,(3):88-94
[8] 高山.环境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6):
44-48.
[9] 任月君,杨琳琳.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J].东北财经 大学学报,2012,(2):65-70.
[10] 屈桢翔.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研究[D].成 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11] 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创新研究[J].
财会通讯,2012,(33):117-119.
低碳经济本质范文2
为应对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指通过运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能源开发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开发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
旅游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相对于其他产业,本身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大舞台。旅游业所具有的响应低碳生活方式,推行碳汇机制,运用低碳技术成果的先天优势,也必将成为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前沿阵地。我国旅游行业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高度成熟期,旅游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逐渐告别以往超额利润时代,近年来,自助游、休闲农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数据统计,我国度假休闲类景区2144个,占各类旅游景区总数的10.22%,乡村旅游景区占到了23.74%,人们更多地选择了这些既节省资金又能获得更多享受的休闲旅游方式,加之人们对旅游业的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旅游业特别是中小旅游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009年12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战略思想,并将旅游业节能减排的重点锁定于旅游交通和食宿餐饮两大领域,低碳旅游已在我国各类旅游企业中逐渐展开,低碳运营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旅游企业成本是指旅游企业在销售旅游产品和提供旅游劳务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务的货币总和。目前,我国中小旅游企业粗放和低效率的运营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中小旅游企业是我国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旅游企业低碳运营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这也与旅游企业自身实施成本控制的理念一脉相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低碳运营模式,加强成本控制对提高中小旅游企业利润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二、中小旅游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旅游企业5万多家,其中90%以上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它们在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满足多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视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历程,它们大多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到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得以壮大,近年来,又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旅游行业无论在产值还是在规模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毕竟经历的时间过短,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管理理念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还有一定距离,很多企业主至今仍保持着“漠视管理,关注市场;不用控制,只要营销”的思想,中小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会计核算基础较差,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不重视企业财务文化建设,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偷逃税现象严重。
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在区域分布上较为分散,很多乡村农家乐、小型旅游客栈位于山村、城乡结合部,员工素质低、流动大,培训成本高,使得整个人力资源成本偏高,无论是外部治理还是信息资源都极其匮乏,而且中小旅游企业自身规模小,一方面筹资渠道窄,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弱;另一方面,应收帐款比例较大,呆、坏账较多,这使得企业现金链吃紧,资金成本较高。
随着整个旅游行业进入“微利时代”,我国的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的收入,有80%~90%用于支付各项成本和费用,中小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价格的竞争,但是在销量和价格无法有更大突破空间的情况下,成本与利润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排名前100位的旅行社,基本占有着销售收入、净利润的90%,而其余的1万多家只占10%的行业利润。绝大部分中小旅游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严酷的现实促使中小旅游企业更应加强成本控制,走出困境。
三、中小旅游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74家中小旅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回收试卷214份,回收率78%,相关结果如表1~5所示。
第一,企业领导管理水平较低,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由于我国中小旅游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管理手段和方法陈旧、单一,企业领导集权现象严重,有的还保持着传统家族式管理,不重视成本控制,单纯追求收入、产值等指标,甚至认为收入、费用、利润是财务人员算出来的,在被调查的214家中小企业中,认为成本控制是为了核算成本和业绩考核的占到了66%,仅有10%的认为成本控制是决策规划的需要,可见,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经营管理理念,更无成本控制意识,其结果是产品成本失控,资产安全系数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经营活动缺乏有效性和合法性,企业虚盈实亏。
第二,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不能有效实施成本控制与监督。据《2010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公报》显示,我国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0.16%,很多中小旅游企业为节约人员开支,没有配备专职的财会人员,或者会计、出纳由一人担当,财会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财会人员会计理论欠缺,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水平较低,对相关的成本不能正确核算,更谈不上成本管理。
第三,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进入信息经济时代,随着会计理论的深入和经济管理对会计数据的要求日益提高,会计电算化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但很多中小旅游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的欠缺,会计核算上还保持着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在我们调查的214家中小企业中,仅有28%的企业实施了会计信息化管理,完全依赖手工流水账的企业占12%,其缺陷是:财务资料易丢失,财务信息不能共享,财务数据不完整,财会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另外60%的被调查企业,也仅是在工资核算、材料收发等会计数据单项业务处理上使用电脑操作,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企业资金,但这样的会计电算化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成本控制对会计信息处理的要求,更谈不上成本控制体系的信息化管理。
第四,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与模式过于落后。一直以来,很多中小旅游企业管理者受短期经营目标的影响,在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上沿袭陈旧的模式,即运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执行标准成本,找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再进行分析、评价,继而制定出改善措施。或受廉价劳动力利益的驱使,在成本控制模式的运用上,过于简单化,缺乏创新,将眼光锁定于产品的生产阶段,而忽视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分析、同行业竞争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并没有得到运用和推广。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76%的企业不了解目标成本,更谈不上成本的控制管理。
四、中小旅游企业成本控制实施途径
第一,树立全员成本控制观念。成本控制的实质是企业各部门在各生产环节利用相关经济要素参与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企业领导、财会人员、全体员工既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成本控制的实施者。因此,企业成员的素质和态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成败,企业成本控制要得到有力的实施,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专业控制和群众控制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由外至内的全员成本控制体系。首先,企业领导要认识到构建成本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其次,针对目前中小旅游企业财会人员,主动学习会计知识和会计法规,提高成本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市场调研,充分利用会计工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成本控制方案,从而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流程,掌握公司的经营能力、技术设备条件、产品市场和资源状况,变事后反映为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最后,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目标一致,观念趋同,积极投身于成本控制的管理活动中,在最大限度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竭尽所能降低成本。
第二,实施成本控制管理。构建现代内部成本控制的宗旨,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以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应地,成本控制理念应符合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中小旅游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庞大复杂的控制系统,而应立足于自身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经营方式灵活、对市场反映灵敏的特点,在实践中逐步探寻一个内控效果与内控成本相适应的合理结构比例,体现在会计基础规范方面,健全原始记录,重视成本核算,减少呆、坏账比例,加强日常成本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第三,加强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而是通过传统的会计科目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进行归集(见表6),这样,无法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破坏程度,对相关的环保成本也就无法实施控制和监督。在表7中,将环境成本作为一级科目单独设置,下设五个二级科目和若干三级科目,加强成本的预警管理,改变以往成本控制事后核算的局限,而是将企业对成本的控制管理延伸至事中、事前,通过成本预警分析,计提“环保准备金”,加强环保预防成本的核算,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数据分析,有效实施成本控制。
第四,拓展成本控制的广度和深度。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对会计学意义上以货币计量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资金成本等显性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还应包括不可量化的隐性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成本、无形资产成本和组织运行成本。如旅行社未按约履行合同,游客的利益受到侵害,以致产生信誉成本的变化;旅游企业培训效果不佳,员工挫败感增强离职,以致带来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等。
加强成本控制不仅要节约当前成本,还要考虑到当前行为影响下的未来成本。因此,要将视野拓宽到产品之外的市场需求分析,进而延伸到市场调研、营销、会计预测、财务规划等环节的成本控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业务需求为导向规划成本的有效使用。
第五,实施低碳运营的成本控制途径以饭店的餐饮成本控制为例。在中小旅游企业中,饭店的餐饮收入占其总收入的60%以上,随着高额利润时代的终结,自助游、背包客等新型旅行方式的兴起,传统的中小旅游企业受到冲击,客源流失相当严重,再加上消费者日趋成熟,逐步迈向理性消费。这些因素对中小旅游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客观上促进中小旅游企业重视成本控制,实现低碳运营。
饭店的餐馆成本中心包括采购、生产、加工、消费等环节,对饭店的餐饮成本实施控制的重点则是食品的原材料采购、加工成本、能源的消耗费用以及人工费等。物资采购方面应采取就近原则,尽量减少交通支出,避免无效运输和重复运输,提高采购效率;原材料的生成、加工上,应加强成本费用的预算管理,降低人工费、水电燃气费,以及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降低自然资源损耗成本,减少废弃物的污染损失成本;在存货管理上,适度控制商品储备,加强对库存商品的管理,降低仓储费用,从而降低库存成本,以实现对存货的成本控制。
此外,政府要为中小旅游企业实施低碳运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税收、融资、信息平台构建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并提供技术支持,鼓励饭店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
总之,低碳经济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生活方式,随着低碳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渗透,产生于生产、劳务、管理活动的成本控制管理,将成为旅游企业特别是中小旅游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关键,因此,树立成本控制观念,加强日常成本核算,完善成本控制体系,拓宽成本管理范围,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人类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还应认识到,任何一种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管理方式而不断创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媛:《旅游企业如何采取措施控制企业成本》,《中国商贸》
低碳经济本质范文3
关键词:经济发展;职教师资;培养
作者简介:杨同华(1978-),男,江西丰城人,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教师,硕士,教育技术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丁菲(1969-),女,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江西职教师资培养研究”(编号:11YB246)的成果之一,主持人:杨国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7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指出,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就理应承担输送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的重任。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校在职教师资专业设置、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及不足,从而影响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拟对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相关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职教师资本科专业设置合理性问题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合格人才,是高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层面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也更多服务于区域内职业教育行业。因此,开设的职教师资本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为本区域的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服务将是申报专业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以江西省为例,从江西省尤其是国家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来看,今后需要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因此,职业技术类招生专业目录里的涉农、涉工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就有开设的必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设相关专业,才能确保毕业的学生有用武之地。所以,选择合适的职业技术教育类的招生专业是高校首先要考虑的,而不是为了办专业而任意选择专业进行申报和设置。
(二)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1.忽视教师业务发展。当前,在高校中重教师学历、轻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高校对师资队伍建设多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侧重对教师业绩的考核、评聘、晋升、选优等,而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由于重学历,当前许多教师不顾专业发展避难就易,不管什么专业先完成学历达标。由于重行政管理,在师资建设过程中只强调学历达标、人数达标、培训率达标,而忽视每个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而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授课老师既需要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在相应岗位的操作能力,这种老师我们称之为“双师型”师资。如果教师只是注重学历的提升,不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这样的师资就难以肩负培养职教师资本科人才的重任。
2.企业人才担任课程主讲老师面临障碍。鉴于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的职业性、技术性,相应行业的技术人员可能更适合担任某些课程的实践指导老师。但是,现在高校外聘人员担任课程主讲老师的准入制度相对较苛刻,在职称上要求偏高,且待遇上不够有吸引力,时间安排也不够灵活,因此,制约了这些技术人员在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到位,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有待整合。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这种老师的基本质量规格就是“双师型”,即教师+专业工程师,而实际培养中这一目标基本没能落实到位。职教教师相对于普教教师而言,其专业素质构成更具复杂性。除需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还必须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了解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现状,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为此,有的职技高师提出毕业生必须拥有三证,即毕业证、教师资格证、专业技能等级证,以此来达到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的统一。然而,在实践中,这三者常有偏重,尤其是学术性与技术性,由于教师、学制、生源、培养机制、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很难实现共同发展。而师范性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及培养方式的局限性,也常常受到削弱。
2.培养模式不科学,职业性、实践性、情境性有待强化。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即学校本位培养模式,在大学课堂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到企业、学校实习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从普通高校来的毕业生则缺少学校见习和实习,很多新教师上岗前对自己即将工作的环境、工作性质一无所知,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训练,不仅从教后适应期较长,且对新教师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
低碳经济本质范文4
一、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根据项目研究,公司质量损失成本可细分以下8项内容:
废品损失;返修损失;停工损失;质量降级损失;保修费用;索赔损失;退换货损失;产品折价损失。
对于质量损失成本按上述内容作统计和比较分析,可了解公司中各种不合格或质量缺陷项目引起的损失内容和严重性。
造成质量损失成本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要进行公司质量损失成本报表,统计计算出计划期内质量损失成本总额及计划年度内累计总额,并与目标比较求出增减值及增减率。此外,还要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指标包括:质量损失成本各构成项目所占的比重,内部损失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外部损失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表1为质量成本结构分析,并根据质量成本结构分析,做出质量成本四项费用构成饼分图,见图1。
二、质量成本综合分析
1.质量成本四项费用构成比例分析
从上述质量成本结构分析和质量成本四项费用构成饼分图看出,2007年第一季度实际发生质量成本总额218.5446千元,其中预防成本94.70千元,鉴定成本38.40千元,内部损失成本75.9226千元,外部损失成本9.522千元,分别占质量成本总额的43.33%,17.57%,34.74%,4.36%。
与计划相比,预防成本减少1.1千元,与2006年同期比较增加0.5千元,其中由于工资水平提高引起的工资增加0.2千元,第三方监督检查费用增加0.3千元。鉴定成本较计划减少4.29千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4.84千元。内部损失成本较计划增加15.9226千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7.613千元。外部损失成本较计划减少2.838千元,较2006年同期减少1.84千元。
2.内部质量损失情况
2007年第一季度,内部损失成本75.9226千元,较计划增加15.9226千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7.613千元。原因之一是由于2006年同期部分新产品的没有内部核算价格,无法计算这部分损失。在2006年下半年制定了这些新产品的内部核算价格,使内部损失成本的统计有了计算依据。仅a产品内部损失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5.2千元;二是2006年第一季度加强了各产品内部损失统计核算工作,使上下道工序之间的内部损失没有及时得到全面统计,也使内部损失成本的统计数据更趋于真实,从而导致了内部损失额有较大幅度增加,从数据的统计分析过程看,内部损失成本的提高并非生产过程失控造成。
从各产品内部损失折线图看出,损失额最高的产品为a产品,发生额为32.65千元,占损失总额的43%。该产品的内部损失成本一是原材料、零部件发生的不合格,占该产品损失额的34%,二是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不合格,占该产品损失额的26%,三是产品返工返修工时损失,占该产品损失额的18%。其次是 b产品,发生额为18.57千元,占损失总额的24.46%。从上述分析,两种主要产品的产值内部损失率与总产值内部损失率基本持平,从单位情况分析,生产过程基本受控。
3.外部质量损失成本
2007年第一季度,外部损失成本9.522千元,较计划减少2.838千元,较2006年同期减少1.84千元,其中a产品增加5.00千元,c产品增加2.95千元,d产品减少3.20千元,f产品减少1.4千元,b产品减少3.5千元,e产品减少1.69千元。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一是用于技术保障及产品维护检修发生的售后服务人员工时费、差旅费;二是用于产品已保修零备件费用。
4.措施和建议
(1)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各分厂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用量,在原材料价格逐步升高的情况下,稳定产品成本和质量成本。
(2)技术部和三车间应加强质量改进工作,对a、b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问题组织人员进行攻关,探索适宜的工艺参数,降低内部损失成本。
低碳经济本质范文5
循环发展从废物循环利用入手,本质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理念是以“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合理安排构成产业与社会之间的产业生态链,以改变大量开采、大量生产产品、过度消耗、无序废弃等经济增长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发展模式。
低碳发展来自气候变化领域,本质是能源与发展战略调整。在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低碳经济定义为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为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和输出创造机会,也创造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核心是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以避免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例如气候变化异常、出现灾害性天气)。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均要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均要求保护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减轻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发展绿色经济可以起到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提高资源生产率,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能减少污染物排放。
低碳经济本质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现今,人们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以及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的标准和要求,甚至造成一系列对环境及生态产生很大不良影响的问题,对人们的安全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大力倡导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资源消耗以及能源枯竭等各种不良问题。想要最大程度的优化和维持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可以说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本文就此提出自己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和观点。
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首先,这两者之间的推动力有着一定的区别。循环经济着重于将整个社会的事物都进行循环利用,无论是在生产过程或者消费流通过程中都大力推行对物品进行充分的利用,秉持不浪费的基本原则。比如,企业将矿渣用来制作建材、农业运用生物质能来制造所需使用的沼气、而个体则进行二手交易,让循环经济拥有能够使其不断向前推动和发展的内生力量。而对低碳经济而言,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合理的控制。因为控制气体排放并不属于生产过程的环节,更不用说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因此市场以及企业很难能够直接的应用低碳技术。由于化石能源的消耗过于庞大,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可再生能源等各项低碳技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发现,但是就目前技术而言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国家强制力对低碳市场能否顺利且有效的进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简而言之,国家强制力是低碳经济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其次,如何有效使低碳经济得以广泛推行以及温室气体控制排放的责任分配问题都让其与政治层面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无论哪个国家都应该肩负共同的责任,但是责任与责任之间又有着不同之处。由1997年制定但直到2005年才正式产生法律效益的《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颁布的不拥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无一不代表着国家的政治意愿以及对低碳经济的大力推广和重点关注。也就是说,只有各个国家通力合作,各国的政府携手共进,对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够有效的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控制,并且实现以其为重要目标且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的低碳经济。再者,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所关注的领域以及评价体系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就像我们都了解的一样,循环经济所注重的是从源头开始进行有效控制,对“减量化”进行重点突出,由各能源的开采开发以及生产的领域开始着手,对资源的投入进行有效控制,一定程度受伤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因此循环经济的本质其实是将物质进行循环使用,并且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以最低的能源损耗以及最小的环境代价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收益。而低碳经济的关注点则主要放在能源区域,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改善大气温室效应以及环境气候恶化等不良问题,维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保障不会发生不良气候变化,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因此这两者的评价系统及指标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二、循环经济是使低碳经济得以有效实行的最好选择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都是目前被国家和社会极力推行的一种良好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以市场机制作为其基础,并且通过制定的制度以及政策进行创新,然后融入一定的新型科学技术,从而使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都知道,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最开始就对源头控制进行了的强调和关注,着重实现“减量化”,由资源及能耗的开采开发以及其生产的领域开始着手,减低投入成本的同时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对废弃物资源化以及再利用的推广力度。我国的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使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等领域实现减量化、生态化以及废弃物资源化,并且实现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有效整合和统一。所以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本质和目的可以说是一样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低碳经济的出发点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并且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从而改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得能够的使用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从严格的科学层面而言,它只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不能够代表循环经济的所有内容。
三、对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进行整合的有效思路和策略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进行整合的有效思路
第一,把低碳经济作为填补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并且将循环经济所形成的经济效益作为能够有效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果这样,那么仅仅推动循环经济所不能突破的化石能源循环困境就可以得以顺利解决,因为低碳经济所需要的低碳和零碳等新能源开采开发和利用正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低碳经济单独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经济效益问题也能够由循环经济有效解决,并且还能够对个人的低碳消费以及企业国家的低碳生产流通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和推动,从而使得我国低碳产业能够顺利并成功的发展和实现。第二,在详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以及政策的时候,应该结合发展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所需要满足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从而使其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预期作用,大力倡导可以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将两者充分的结合以得到更好的成果。
(二)循环经济低碳化发展的良好策略和方针
1.加强法律执法力度,创建严格组织体系。首先要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加强我国的执法力度,从而给循环经济低碳化提供更好的实施平台。就当前我国法律法规而言,除了其的分类不够细化以外,还有着其他的不良问题,比如法律手段不强,只有大力加强执法力度,才能够使循环经济低碳化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其次,要创建循环经济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企业所制定出的减排目标进行统一的严格要求,创建严格有效的评价体系,并且保证指标检测手段必须科学、有效。以此同时,对建立的循环经济低碳化发展产业、工业园以及示范区等地点也要进行仔细的探索和调查,并且根据其运行机制制定出能够有效加强循环经济低碳化推广力度的方法,呼吁城市或地方进行广泛推行。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注重资金分配。第一,依据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面对的难关,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此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建立起将市场作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低碳经济单独发展所面临的大部分难关都是由于市场失灵所导致的,因此政府能否正确、合理的创建出适合市场稳定发展的环境尤为关键。第三,在各项资金方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有效促进循环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相应经济政策。3.加快生态化技术研发,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循环经济低碳化的发展模式应该与我国目前和未来的能源环境相结合,应该合理降低我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损耗。并且加强对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循环利用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以此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因为要对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基本配置所需要的庞大资金以及建设所需周期等各种因素进行仔细的考虑,所以在短时间内还是很难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由此我们在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能源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且还要将其结构与能够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进行整合和统一,使二者能够共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运用低碳、技能以及减排等重要技术,最大程度上提升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从而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损耗,实现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低碳化的发展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或者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难题,从而使得两者能够共同发展,创造双赢的局面,展现出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所产生的矛盾进行合理解决的智慧之光,并且大力推行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也拥有一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J].中国科技投资,2009,06:66-68.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0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