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会化;人际关系

[DOI]10.13939/ki.zgsc.2015.40.20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化社会的主要群体,生活已与网络紧密相连,加之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特点,使其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网络的影响,而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该阶段社会化能否顺利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1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互动与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交往是彼此信息传递、情感流通的手段,透过交往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人际交往包含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首先需要满足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交流的顺畅,使情感上得到满足,是维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大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人际交往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重视,而他们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超过一般的大学生认为广交朋友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帮助。85.1%的学生择友的条件是志同道合,相互鼓励。59%的学生喜欢与有志气有作为的人交往。在网络社会中,它所采用的方式只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一些特有的网络语言而已,并不能够真正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才会更健康、更快乐。反之,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无助等。

2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网络对其人际关系的双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网络化时代。当代大学生是走在社会时尚前沿的群体,他们具有极强的接纳新事物的能力,也具有发达的学习能力,网络的出现对他们来说必定顺其自然成为自己的社会化的新型场所。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占66.7%,另就网民身份来看,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33.2%,远高于其他群体,其中大学生网民约占6.4%。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多种网络应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通过QQ、微信、微博、BBS论坛等途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得到了新型的突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人员也必将发展出更多应用去取悦网络的“宠儿”――大学生,因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只会愈加突出。

2.1 积极影响

2.1.1 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人际关系

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都在校园里进行,周边的人和环境都有局限性,然而网络并不局限于固定地区和固定领域,透过网络,可以结交许多地理距离远的人。认识的人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全球新闻,了解社会热点,也有利于大学生打破现实局限的条件增长见识,还能够与网络中其他人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认识更多不同角色,从而提高自身人际认知能力。由于网络非“面对面”式的交往,使得人们觉得在网络中能更轻松地建立关系,不必顾虑相貌、社会地位、年龄差异等现实人际交往的因素,从而建立一种平等、相互信任、无歧视的新型人际关系。

2.1.2 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交往需求,有助于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情感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发展人际关系并被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在当今各种竞争突显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心理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一方面有着极强的自尊感,好面子,遇到问题不愿给身边认识的人倾诉,另一方面却没有足够的抗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一蹶不振。正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难以得到及时解决,个体心理健康也受到威胁。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大学生在网络情境下可以更加放心大胆地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说出自己内心的压力、苦闷,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并宣泄不良情绪、舒缓心理压力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顺利地与现实中他人进行人际交往。

2.2 消极影响

2.2.1 网络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障碍

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导致与社会上其他成员沟通交流减少,导致现实交往的冷漠化。网络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现实中的人际互动,省时省力的非面对面交流受到个性较为懒散的大学生们的青睐,越来越少地与周围的朋友进行必要的人际互动,久而久之,若是离开网络就会有一种孤独感。除此之外,大多生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专注于网络,这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心理,也会导致精神萎靡,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毕业。

2.2.2 网络交往引发大学生信任危机在网络这个二次元的虚拟世界中,交往双方并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交往方式和内容等不会给自身的形象、声誉带来威胁和不良影响,从而使网上交往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淡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大学生几乎每天上网的占41.5%,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 25.6%。长期沉溺于网上交往的大学生,会对现实人际信任形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在现实社会中易于陷入人际信任危机,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影响了现实人际交往,导致在现实人际交往中自身真诚感的缺乏和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造成信任危机。

3 若干建议

3.1 社会层面

(1)政府积极推进网络立法工作,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法规,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对在网上发表违规文章及散布垃圾信息的大学生及时给予警告,严重时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自律抗诱能力,使大学生通过网络共享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2)正确发挥媒体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适度使用网络。政府和社会在组织媒体宣传报道时一定要注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导向,多一些品位高、科学性强、人文底蕴深厚的节目内容,少一些无聊、庸俗、肤浅的内容。同时加强网络等媒体信息的引导和监控,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3.2 学校层面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情况,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让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与侵蚀,从而减少大学生不良情绪。丰富校园生活,加强校园网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网络文化知识,鼓励他们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和网络家园的创造者,使大学生的人格、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3 个人层面

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对互联网络的认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和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网上交流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大学生应正确处理网上交往与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关系调整认知结构,正确地评价自己,清楚、全面地认识网上人际交往的特点与利弊,把握现实人际交往原则、规范等要求。在网上要学会尊重他人,自觉维护他人的利益,不要侵害别人的权利。倡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自身网络道德,健全自身人格、陶冶自身情操、强化法制观念、自觉抵制网络消极信息,为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守法遵纪的优秀网民而努力。

4 结 论

大学生社会化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关注与大力支持,努力为大学生社会化创造良好条件,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在此过程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视尤为重要,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网络的高速发展对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起着正反双面的影响,作为掌握了先进信息技术的大学生,他们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与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完成社会角色由学生到社会公民的转变过程。因此,要发挥网络对人际关系积极方面的影响,尽量避免危害,使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加自信,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参考文献: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2

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人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在其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积极方面的同时,如不加以合理地应用、管理和引导,必然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互动性;创新性

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可以和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可以和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交流情感,可以坐在家中接受全球各地医学专家的会诊,可以实现网上购物、网上婚礼、网上营销、网上政府。凡此种种,都是人们过去所不能想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度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人们明显感觉到这种新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快捷与自由,开放与互动;同时,也有一些人利用网络牟取暴利,违背了理性,超越了法制的界限而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大危害。

1 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1.1 快捷性

从网络作为军事用途出现,到大规模地民用,三十年。很显然,变化进程是呈加速度发展,每一种传播方式普及后,都给人类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人类从最初的语言信息的传递到后来的文字以及文字的记载等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直至今日的网络信息传递,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种新的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快捷,让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能接收到相同的消息,这种快捷是以前任何一种信交流方式所不能做到的。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不仅仅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更能使信息的者与接收者进得密切的互动,以更加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服务于人类。

1.2 自由性

阐述这一点,首先要阐述什么是自由,自由包括两点,第一个体的自由,即个体意志的自觉。第二就是一切个体的同等自由。而我这里所说的网络的自由性在于它将以上两者相互结合,而引申出的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互动而达到的精神自由,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个人自由提供了手段和工具,这种网络中的自由可以让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平等地享有发表自己言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权利,网络中的这种自由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那种陈规,在网上人们可以不必在意对方的职位,年龄,文化层次,享有同等的权利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因此,网络的这种特性可以用尼葛洛庞对网络时代的“数字化生存”的四个特质概括: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这也充分体现了网络的自由性。

1.3 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根本特征之一,开放与共享也是一脉相承的,网络在现实发展中始终也遵循着开放与共享的精神,比如我们使用计算机时必不可少的软件,以使用方式分类可以分为:收费软件(以营利为目的),共享软件(作者拥有版权,但可以免费试用),免费软件(版权一般仅限于让其传播版权拥有者的名字,使用者可以随便使用,但不得对软件进行程序上的修改)和公共软件(不具备版权,允许任何人使用,修改)四种,以此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网络的共享性给传统的知识产权观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在网络上信息的知识产权的概念也变得模糊了,你很难分辨出信息的者有无出版的知识产权,而那种完全封闭性的方式又难以做到信息的共享,所以就使得网络具有开放性。

1.4 互动性

网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提供前所未有的工具,使人们能以多对多的方式进行沟通,打破了那种传统文化中的单向的传播方式,信息的发出者还可以是接收者,人们即可是做为参与者,也可是作为制作者,具有双重性,这种互动性可以积极地调动起人们的参与的欲望,实现一些在现实中受于限制而不能参与进来的交流,在数字时代的虚拟世界里,人们并未像想象中那样谎话连天,互联网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出人意料地抑制了说谎,出于对现实世界的虚伪的反弹,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中表露内心世界的真实。诚信在网络间弥漫并在不同个体间相互传播,这种互动性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突显和发挥。

1.5 创新性

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不断创新是网络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这种创新性也让我们不断地接收新的观念,学习新的技术,从而引导我们更好地去发展我们社会。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首先,正是因为网络空间的这种虚拟性,让人们过于的在这个空间里放纵自己,沉迷于这样的虚拟世界,之所以造成人们过于沉迷于网络,我们可以从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学中得到解释。他认为人格有三重,即“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是按照社会的伦理规范所形成的“我”;而“本我”是按照自我快乐的原则来行为的;“自我”介于两者之间。他认为文明越发展,可能对人越压抑,就是用“超我”的人格特征来压抑“本我”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自我”的人格。虚拟的世界给了人们以表现“本我”人格的机会,虚拟的环境是人自由地表现“本我”的一种状态。也可是这样从这样的角度考虑,人们往往在现实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喜欢跑到幻想中去解决,比如电脑游戏,它给人一种逃避现实性的途径,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自己从未体验过的角色或者是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从而使人们过于沉迷于游戏,沉迷于网络,而造成了现实中的一些危害甚至于个人的学业,财产和生命;再者,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个人的隐私安全得不到根本的保障,我们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中性的技术发展过程,而是实用主义哲学家终于通过计算机而实现的一种社会模式,它没有阴影,没有秘密,没有神话,它是利用0和1这两个数字的代码的组合的裸的数据。” 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物理空间限制。因此,传统道德规范与责任的确立首先受主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经济利益等因素制约,道德交往的范围与职业、性别、年龄密切相关。同时,道德评价标准和环境也相对稳定,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传统来做出判断,评价标准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性、时代性。而网络化的交往,则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时空限制。而且,网络化的交往是“虚拟”的交往,社会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与自己所关心的对象进行交流。它一方面使道德活动的范围大幅度拓宽,引发了社会价值观念互动方式的更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虚拟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个体道德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为传统伦理道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网络使现实的真实的社会道德关系日趋松散,使人际关系淡漠,情感疏远。人们在网络上交流时,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

3 结语

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以更大的信息支配能力,也要求人们更严格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要建立一个”干净“的互联网络,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也需要网络中的每个人的自律和自重。所以,网络的未来应朝着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之间分散而有张力的互动形态发展,从而实现个人自由发发展与社会共合体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田勇.《浅论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M].中国宁波出版社,2000版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3

关键词:社会网络嵌入零售专业技能;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6-0072-05 收稿日期:2011-01-10

自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跨国零售企业加速了在我国空间扩张的步伐,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TSECO、宜家、欧尚、易初莲花等均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急速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如八佰伴、阿霍德、巴黎春天。迈凯乐、欧倍德等纷纷撤离中国市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零售企业没有很好的实现专业技能的本土化。由于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必然依存于特定的经济社会网络,所以零售技能本土化的过程其实是零售企业嵌入特定的社会网络中的本土适应性调整过程。零售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信息共享、有利于创新但充满竞争的平台,跨国零售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跨国转移时必须要在特定社会网络内衡量考虑。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嵌入的角度来研究零售专业技能本土化的问题,以期借助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为零售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指导性建议,这对于本土零售企业当前的跨区域扩张也具有重要启示。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的研究起源于人类学家在探讨复杂的社会中人际互动关系时,发现传统角色地位的结构功能理论并无法解释实际的人际间互动行为,因而必须寻求新的理论。Nahapiet和GhoshaI与Tsai和Ghshal把社会资本概念应用于管理学,特别是为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与测量框架。Emirbayer和Goodwin(1994)将社会网络定义为一群行动者所组成的社会关系,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用点和线来表示社会网络,是社会网络的形式化界定。Adler和Kwon(2002)认为社会网络是指因各类型的“关系”而形成的网络连结,包括血缘及婚姻的亲属关系、市场上的买卖关系、层级组织下的正式职权及角色关系、非正式有一、伙伴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他类型的关系,这些关系的集合,形成了社会结构,也是一种社会网络。

(二)嵌入性“嵌入性”(embdeddeness)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Granovetter(1992)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根据Granovetlel,(1985)的划分,嵌入的方式可以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是指关系双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与目标的吻合程度,重视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为,其强调的是网络成员的直接粘着关系有利于更多信息、知识的共享,通常成员间的关系较紧密;结构性嵌入是指群体内组织之间不仅具有双边关系,而目,与第_二方有同样的关系,使得群体间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连接并形成以系统为特征的关联结构,其强调的是网络成员在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性位置可以带来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只是通常成员间的关系较稀疏。

(三)零售专业技能及其本土化零售专业技能(Retail Know-how)的概念由Kaeker(1985)正式提f}I,它指在特定环境下零售商运用的商业理念、经营政策与技术。Currah和Wrigley(2006)认为零售专业技能与零售知识有着相似之处,只是包含的内容更加具体,指零售商所拥有的或者是可以有效利用的,能够使其体现出超越竞争对手的差别化优势的核心知识。关于零售专业技能本土化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Queleh和Holf(1986)建议跨国零售企业不宜占据极端位置,应平衡标准化的优势与适应当地市场的差异化需要,其实这也就是提出了零售专业技能本土化的必要性。Dupuis和Prime(1996)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了商业距离对零售专业技能跨国转移的影响作用,他们认为零售专业技能是在母国经历了多年的运营后逐渐培育而成的,在不同的商业和文化环境下必须进行本土化的调整,才能够有效适应道国的需求。Vignali(2001)分析了英国塔斯科(Tesco)向爱尔兰市场扩张时的专业技能本土化调整过程,尽管塔斯科的母国市场与爱尔兰市场的文化距离是很小的,但是塔斯科进入爱尔兰时针对当地消费者的偏好与购物习惯,并且考虑到爱尔兰政府的政策,在产品组合、价格策略、促销策略、选址与营业时间、客户管理、员工管理、服务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

二、分析框架构建

根据Granovetter(1 985)对于网络嵌入的分类,可以看出两种嵌入类型都能够为企业带来资源,从而带来竞争优势。郭劲光、高静美(2003)把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分为“传统资源”和“网络资源”,社会资本与知识资源是“网络资源”中最重要的两种资源。本文所探讨的社会网络嵌入带来的资源指的就是这两种资源,社会性网络嵌入会导致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源发生变化,从而有助于跨国零售企业借助这种资源的变化成功实现零售专业技能的本土化。嵌入地方社会网络中的企业之间要实现有效合作,必须要具备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礼会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观念使网络内部行动者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大量产生。这种存在于网络内部行动者之间的资源,通常表现为信任、合作、规范等行为特征,统称为社会资本。一方面,社会资本的介入能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资本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常常能够帮助企业缓解流动资金临时缺乏的状况,而不需增加额外的成本。

本文所探讨的知识资源主要包括隐性知识,是融入于企业经营运作内部,难以交流与传递的知识。一方面,社会网络嵌入所带的知识资源,能够提高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处于网络中心地位的企业,可以更高效地从网络中获取有用的知识资源,并根据需要对网络中的其他行为主体提供咨询与帮助。另一方面,知识资源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专用性人力资本。专业性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特定交易、协约关系或特定企业或组织来讲的。在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下,专用性人力资本是由每个企业基于合作网络关系进行专用性投资形成的,并嵌入合作网络中的共享资源,具有关系型专用性资产的性质,

其主要表现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因此,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社会网络成员关系紧密的表现。基于以上讨论,本文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三、案例分析

(一)样本企业选择在所有在华跨国零售企业中。家乐福是一个成功实施了专业技能本土化的零售企业,仅从店铺商品特点便可窥见一斑,如为迎合中国人喜欢“挑选”的需要,家乐福增加了货架上同类商品的供应量;由于在中国私家车还不普及,家乐福出售的面粉和粮食多为小包装,矿泉水也多是散装,而不像在其他国家多是6瓶装的纸板箱;家乐福中国分店的蔬菜切法也绝不会是欧洲的横切法,而一定是中国的斜切法或竖切法;在南方的一些分店中为了适应当地的需求,还会有烤乳猪、活甲鱼和蛇等出售。正是因为有效的本土化,使家乐福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发展迅猛,截N2010年1月20日家乐福在中国内地门店已经达到157家。因此,本文选取家乐福作为研究社会网络嵌入对零售专业技能本土化影响的案例分析对象。

(二)家乐福的社会资本与专业技能本土化Coleman(1990)认为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功能来定义,它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具有两大共同特性的实体的集合:它们都是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所组成,并且它们都有利于处于这个结构中的个体的某些行动。Bourdieu和Waequant(1992)则指出社会资本是实在的和虚拟的资源总和,它们是由个体或群体通过拥有一个持久性网络而获得,这些网络多少是由相互相识与熟识关系的制度化。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概念的本质是网络中的资源,其表现形式是社会结构中的网络关系及相互信任。在本文中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能为个体或组织所利用的,并能为行动者获取某种利益的网络资源和能力。

家乐福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为顺利实现零售专业技能本土化,在很多方面嵌入了当地市场的社会网络,这推动了网络内部行动者之间的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中最重要的两种资源是社会资本与知识资源。在社会资本方面,家乐福通过与当地供应商共建商务系统、与当地政府部门签订税收协议、与金融公司建立业务关系等方式成功的融入道国的社会网络中,并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本资源,进而实现了零售专业技能的本土化。

1 电子商务系统的本土化。在2000年之前,中国的电子商务系统是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在中国市场上开展商业活动必须遵循中国开发的系统规则,任何外来代码在这里是不兼容的。然而,家乐福在国外的电子商务活动已经全面展开,法国家乐福与美国西尔斯共同和Oracle组建了Global Net Xchange电子商务系统,服务于家乐福和西尔斯的供应链系统,世界各地的5万多家供应商通过这一系统与家乐福进行电子交易,年交易额达到800亿美元。基于对中国商业环境的充分分析后,家乐福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并没有引入这套系统。而是在对中国社会网络规则有了基本的分析之后,决定保留Global NetXehange的核心模块,将其他组件完全抽离,引入当地电子商务模块,使其尽可能的适应当地商务系统。应用当地电子商务系统的组件所涉及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社会资本,即嵌入到中国当地的供应链条中,使供应链系统与当地原有的商务系统最大程度的融合。而一旦社会资本介入了,在其基础上所建立的信任机制,就会降低企业间产业链上的交易成本。对家乐福而言既可以保留核心竞争力,又能享有已有的系统内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在2000年以后即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二阶段时,中国社会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并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等通讯设备。家乐福应用嵌入后的Glohal Net Xchange,除了在各个大中型城市,在郊区的卖场也引入了电子商务系统,与近郊的批发市场相互合作,向消费者提供各种食品,并确保生鲜食品的品质,确保配送的准确性以及商品的不脱销。这都为家乐福后期的扩张及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保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 企业融资模式本土化。家乐福最初设想的店面中,商品存储区分设有三个大型仓库,分别存放饮料、酒类等常温下保存的商品,生鲜食品的冷藏库房,以及存放冷冻食品的冷冻库房。但是库房的建造和租赁、商务系统的广泛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就是通过一家名为“家创”的中外合资管理公司,控股空壳“创益佳商城”。在当时,合资的商业管理公司是法律支持的,但是按照相关规定商业管理公司只能做咨询管理,而不能投资。在这个背景下短时间融资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家乐福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却具有极强的融资能力,这些网络关系除了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也包括当地政府,对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家乐福承诺每家超市提供500个工作机会及高额税收,这些优厚条件使地方政府尽最大能力帮助家乐福融资。在这种社会资本的协助下,家乐福能够保证各种食品尤其是生鲜和冷冻食品,从进货起到送货上门,都处于冷藏链中,食品的品质完全可以确保。从2008年年初,家乐福凭借社会资本的融资优势在中国开节能店,并且对以往的店面进行节能改造。目前家乐福在中国的店面全部完成了节能改造,比以前节省能源20%,单店每年可以节省100万元人民币。

(三)家乐福的知识资源与专业技能本土化基于社会网络中给网络成员供应知识资源的主体大体分为三类:(1)同行。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实际上,通过调研发现不少企业家热衷于参加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期望从与同行的交流中获得一系列溢出的知识和信息,比如产品设计思想、工艺技术诀窍、市场营销创新和组织管理程序等。(2)供应商。与供应商进行网络嵌人为企业的知识学习创建了又一重要来源。通过与供应商的交流和学习,企业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依附在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中的知识。(3)顾客。企业需要不断了解顾客的需求信息,其中蕴含着对产品设计的特定要求、质量标准、产品使用后的反馈及相关的技术支持。一般跨国企业通常采取雇佣当地员工的模式来达到了解本土需求的目的。家乐福嵌入当地社会网络,通过吸收消化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对专业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学习共享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的知识、雇佣当地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等行为,充分利用了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源,进而实现了零售专业技能的本土化。

1 基于竞争者知识的本土化行为。家乐福的竞争对手之一沃尔玛在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其成功的经验,对于家乐福而言便是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源。两家零售商的相关知识水平相似,同一程度很高,因此,知识吸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沃尔玛在美国最初从小城镇起步,直到今天,沃尔玛在美国的消费者也不是以大城市居民为主。而家乐福最早起步于大城市,对城市消费群的把握力很强,但是对于乡镇消费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销售模式、营销渠道、店面设计、供货商的

选择等都很难把握。家乐福决定效仿沃尔玛在美国的模式,首先建立自己的直选农场,农场经营模式不同定,有的模式是只能专供家乐福店,农民不能选择外卖;还有的模式是农民既可以直供超市,也可以选择卖给其他买主,双方间的合作是一种松散的形式。其次,家乐福还效仿麦德龙的麦谘达农技咨询公司,其主要任务是教农民怎样种地,为合作企业和农民提供生产、加工、包装、物流及市场运作等全方位的专业培训与咨询。2007年家乐福和合肥市政府共同建立新型农产品基地模式,该模式在家乐福被称为“农民直采”,农民与超市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平均成本可节省20%~30%左右。

2 基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知识的本土化行为。作为零售企业,家乐福与供应商需要进行紧密的合作来共同建立一条高效、顺畅的供应链,供应商便成为了家乐福的社会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其中,家乐福的财务人员、采购经理、采购员、人事部、收货区、理货员等都与供应商有着直接的接触,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紧密网络关系的作用。社会网络中的企业都会对这些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以期获得长期的合作和利益的共享,这样便建立起了信任机制。社会网络中的成员彼此问对这些人力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向合作方发出一种承诺的信号,并用行动的方式来强化这种情感,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增加成员关系的紧密程度,并且可以推动网络内部文化的融合及网络成员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使网络内不同文化产生碰撞,通过碰撞,网络成员可以在长期的合作与联系中找到社会网络成员的文化共同点。因此家乐福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积极寻找当地有经验的供应商与之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培养专业性人力资本,以期能够藉此获得人力资本所带来的知识资源及信任机制的支持,并可以在短期内熟悉当地市场,实现零售专业技能本土化。

3 基于当地员工知识的本土化行为。家乐福在雇佣员工方面也非常注重人力资本的本土化。在中国,许多外资零售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都采用外籍管理人员,以便更好地控制经营利润和细节,从母国引入的强大的信息化系统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木地的员工只需懂得如何操作系统,而不需要知道其后台的原理。但是家乐福人力资本本土化的最大特征就是以门店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的理念基础是门店人员最贴近市场,所以要有相应的经营决策权。家乐福这种以门店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最大特征就是赋予各个门店管理人员更多的权力,在权力下放的同时,家乐福的门店店长和管理人员的经营指示责任也非常细化的落实了。这样带来的知识资源为企业中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创新的环境。家乐福借由当地员工嵌入本土社会网络,借助关系链接和网络结构共同创造知识价值。因为当地的员工与管理者更了解本地的风俗、购买习惯,对政治、社会经济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更容易与政府、供应商打交道,也更容易将企业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之中,同时还有助于零售企业在当地消费者心里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使消费者更易于接受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4

关键词:信息传播;传播模式;现实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龙恩保,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广东佛山 528000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172―03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人,其中使用A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另外,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网络设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上网费用的下调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用宽带形式在网络上从事学习、研究、工作、娱乐等事务。

网民大规模地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迁移是我国互联网事业不断发展的标志。相对于窄带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中有了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有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去深入探索研究。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其作了深刻的分析。

一、信息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

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对于当时普通的33.6kbps或者56kbps调制解调器而言,计算机终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信息传播方式以文字为主。因此,该时期网络上的信息载体以电子邮件、论坛、邮件列表和静态网页为主。这一时期的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呈现出专门化、区域化、非扩散性等特征。这是因为该时期的网民大多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社会阅历,上网尚未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速度限制,他们上网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信息,信息来源不多、渠道单一,而且信息多与其感兴趣领域有关,一般在获取信息之后即离开网络。在这一时期,信息在网络中呈现良性传播,即使存在部分恶意信息,但由于受到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限制,无法在大范围内造成社会影响,恶意信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自我失效1。

宽带网络普及之初,上述这种窄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地存在,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对于采用56kbps调制解调器上网的网民而言,宽带如ADSL、Cable Modem等上网方式,其接入速度可以达到512kbps以上。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数量必然增多,而网络中提供信息的媒介也不断丰富。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大规模门户网站的兴起、搜索引擎、点对点信息传播等。另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善,使得上网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普通百姓也能体会到互联网对其生活的影响。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传播模式在考虑了其技术效应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其社会效应,加之国家立法的滞后,管理措施的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开始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恶意信息传播,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各种谣言在网络中散播无法知道其真假、各种非法信息的出现等诸多表现。

本文之所以把以上窄带时期和宽带兴起初期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称之为传统模式是因为其本质上与其他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形式无异,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普通网民在互联网络中大多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上网如看电视、听广播一般。在这种模式下,网民被动接受大量信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其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但是不一定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同时,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诚然,部分高素质人才能够很快从大量无序的信息中分拣出自己需要的部分,但宽带网络普及速度以及普及范围所带来的超额信息量常常会超出普通人的鉴别范围,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

归根到底,传统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存在两个大的缺陷:(1)未能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2)未能在网络中发挥人的作用,人在网络中属于被动的主体。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二、信息在互联网络中新的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近年来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传播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服务、聚合技术、博客、网络视频、问答搜索等形式日渐兴起。从技术上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网络速度的提升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为这些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了优良的设备环境;从社会效应上看,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及对学习、工作、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促使信息提供者提供更加优的服务。同时,网民们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去,而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从人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转换成人与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信息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模式中的以文字为主的信息模式转化为以文字和声音、动画、视频并存的模式。

互联网络中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利用大量的冗余信息来满足信息接受者的需求,而是在把信息交与接收者之前,通过个性化技术、搜索技术、聚合技术等对信息进行分类,把接受者关心的信息送出;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博客、播客、圈子、网络视频等方式,使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为其他信息接受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互联网络在这个时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首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基础,利用每个人的差异来提供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信息。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可以在

越来越多信息前找到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聚类技术可以按人们个性化要求把信息分类,只提供某些关心的领域;问答搜索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避免机器判断带来的信息错误;网络点播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订阅内容等。以上这一切都可以使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信息。

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博客、播客、圈子等web2.0元素的出现使网络应用愈发简化,以往许多需要用代码实现的环节现在可以在可视化环境中完成。这样,部分网民就彻底转换为信息的提供者,并且这部分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之时也把自己的知识向网络中传播。点对点通信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通讯模式下的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继续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技术,例如点对点下载、点对点视频播放等。人们基于点对点通讯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也均是基于该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人的地位;人不再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找信息然后获取或者作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

再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革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同时拥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特点。其特点之一便是网民的参与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互联网络中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是简单地把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其只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新型的传播模式有网民的大量参与,使得互联网信息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网民发表的信息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中,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虚假信息借此散播、盲目跟风等时有发生的现象。但是,理应该是越辩越真,如网络中存在不同领域的用户,他们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不同要求,发表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往往在经历不同领域的互联网用户辩论或者经历必要的信息引导之后能够得到去伪存真的答案。另外,在政治、经济、科技或者是日常生活等领域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和评论,且无论其正误。这样的环境能够造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各个领域的决策者能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的信息,对监督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运行以及对公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信息判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由于信息的可定制和可约束,人们虽然获取的信息量比宽带网络兴起初期获取的信息量也许会相对减少,但因目前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如何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鉴别,防范恶意信息对社会袭扰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早期的信息传播以文本方式为主,对转播的信息基于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对于恶意信息,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其传播范围。但是,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发展到以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现阶段基于这些领域的识别技术能力也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银行账号盗用、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洗钱等还时有发生。在上网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网民的素质以及鉴别能力亟需得以提高才能处理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应受到某种制度的约束才能使虚拟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针对网络中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仍需要加快步伐,制定出适合该发展模式的法律。

三、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其他传播模式的预测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设备大规模接入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如果说现在的GPRS等2.5G的技术在接入互联网属于窄带技术的话,那么3G、WiMax等技术已经使移动设备流畅接入互联网络不存在任何障碍。基于移动设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传播将成为该模式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精确获取信息、信息可定制化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将更加突出。互联网络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虚拟的社会中也会融入更多的现实内容。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未雨绸缪,针对信息传播新的趋势,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技术上和法律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其良性发展,防范其危害社会。

互联网的每次变革伴随着的都是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高效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以完成需要的工作,如事务办理、资料查阅、物流跟踪等。互联网络的大规模应用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在各种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4,(6).

[2]曾建平,网络传播个人化与虚拟社区的社会学思考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5

关键词:人际交往;网络;网络交往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而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1]14,网络世界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空间,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

一、 网络交往的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和通讯手段,不仅是一种交往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心灵和人格发展的延伸,而网络交往对人们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也使得人际交往产生了诸多不同于现实交往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网络世界中,人们的交往属于间接性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人们利用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形式来展开人际交往。正如学者研究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日益被高级机器(计算机)所取代,人们更多面对的已不再是有着丰富情感的高度热情的人,而是冷冰冰的机器、键盘、传感器之类的钢和塑料。”[2]38正是这些 “冷冰冰”的工具实现了网络世界中信息的传递。

二是动态性。网络交往的出现使交流场所多样化,反应出网络人际交往的瞬时性、动态性。

三是自主选择性。网络犹如一个自由市场,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选择符合自己交友要求的网友。

二、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当前社会中,这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进行相互交流的网络交往活动已经成为人类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但是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

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其一,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圈。跨时空式的网络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往平台,大大拓展了其交际圈,增强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无限世界和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促进世界型人才的培养。

其二,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论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学习型网络交往、自我实现型网络交往,还是进行信息交流型网络交往,[3]238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得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不必受到身份和地位的限制,这有助于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逐渐培养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一定程度上克服现实交往的不公平性。 其三,促进了新型代际关系的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往往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和子女对父母的要求,而不是适时的情感需要的满足,较易产生代际之间的矛盾。 --!>

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是网络成瘾会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长期沉迷于网络交往的现象易于导致形成“网络成瘾症” [4]93,这样会导致大学生淡化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逐渐丧失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导致影响其现实交往能力,不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是网络的不确定性会引发大学生交往中信任危机的发生。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失意,这些本是磨练他们学会适应人际、社会,提高人际协调能力的必然过程,但网络却为一些不愿意直面现实生活人提供了逃避现实问题的条件,这样容易失去现实中传统交往中应遵循的“真诚”“信义”“责任”这种伦理道德原则,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互联网在为网民提供有益信息的同时一些低俗、黑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趁机而入,这些对一些约束力差的人容易造成传统美德和素质的冲击和弱化。此外,网络游戏种类繁多,画面质量、游戏情景、可玩性等水平越来越提高,使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并乐此不疲。[5]38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导致了学业的荒废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三、 对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

网络交往的日益频繁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一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双刃剑。鉴于此,为了克服网络交往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优势推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就需要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进行适时的引导。

1.加强心灵沟通,塑造健康人格

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要从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入手,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培养高校网络教育管理队伍,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

2.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充分利用校园里人才、信息、知识密集的优势,利用正确的技术手段有效过滤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信息。

目前,网络交往逐步“熟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成为了熟人之间日常交往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就促进了网络身份真实化,由此可以增强交往主体的自律意识,也增强了网络交往的现实性。社会和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人际关系。(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1):14.

[2] 赵其庄.网络文化与网络教育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精神文明导刊,2003(2):38.

[3] 雷志萍,吴媛媛.大学生网络交往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学术研究.2011(3):238.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6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

环顾全球,信息革命正推动世界各国迅速步人信息时代。由于高等学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信息革命的冲击波在这里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世界观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缺少较高的辨认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缺少较强自律力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在好奇心和挑战精神的诱惑下,极易被不良的网络行为所吸引,也易被有害信息所污染,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研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思想教育,尽可能避免随之而来的箱粕对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十分迫切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

第一,它将给大学生的道德惫识的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在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和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互联网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远远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是结合进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一种真正“交互性”的新的教育空间,它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改革教学方法、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产生广泛的影响,会激发大学生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和创造,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第二,它将对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开辟新领域。Internet作为一种新型交往工具或中介,直接扩大了人类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这对于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对制定新的道德行为的规范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着人类的新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电子边爱基金会的创始人约翰·佩里·巴娄认为,必须把电脑化空间视为一个“边疆”,一个新的世界,需要新的规则和新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在电子世界中的行为。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中国滚海威公司制定的“滚海威行为条例”,还有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极累和扩大。

第三,它将对道德行为提出更商的要求。网络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交往方式的转变,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心理和道德上的可靠性和自律性。例如,网络具有虚拟性,使网上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是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还是进行网络犯罪,取决于用户的道德水平。网络发展不断扩大了人类的实践范围,这一方面向人类提出追求真理、祟尚实践、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等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劳动对象(网络)日益成为集体精神力量的体现,即要求人们更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并能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产生一定的负作用,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首先表现为道德意识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I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一方面,Internet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在电脑科学家们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就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网络没有中心。

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都不至于破坏整个网络。从技术上看,Internet是一个“网络的网络”,它实际上是无数独立的小网络互连而成,而且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哪片网络是主要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且永远不会形成一个一元化的控制中心。另一方面,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夜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上。而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巨大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的地方,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一切都是时效性的,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状态,除了会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以外,也会让人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抬头。二是无政府主义芡延。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嬉皮士运动所提倡的自治主义与民主观念奠定了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基石。这种无政府主义树起了反权威、反“既有体制”的大旗,给电脑文化注人了深刻的反主流文化的根基,是今天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来源。从技术层面上,由于互联网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它成为多渠道、多出口、跨国界的信息公路,所以任何政府都无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控制和封锁。互联网的开放特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统治这个网络,更不可能占有它,这就为无政府主义在网上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人际情感的疏远。通过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人机对话或者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直接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必然会减少,这会使人产生非杜会化的倾向,导致人们交往能力的下降,更不容易相互理解。据报道,在美国,大约有3/4的人不认识周围的邻居,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与家中的电视和电脑相伴,忽略了与邻居的交往。川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了人与人交往的障碍。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人际情感最终会萎缩、淡化,而且成天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与现实本身交流,个人会产生紧张、孤僻、冷澳等心理和社会化方面的问题。

其次表现为道德规范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没有完整道德规范体系的初始化社会里,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杜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环境,而约束力明显下降。而且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有人不愿意遵守这些规矩,没有谁能拿他怎样。它们的被尊从与否,完全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内心信念和责任感。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网上人的真正身份难以确定,这样他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二是使道德规范的导向功能减弱。伦理学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性,同时也强调道德规范对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功能,即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就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和导向性是统一的。在网络社会中,随着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它对人的导向力也下降。

最后表现为道德行为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产生失规范的行为。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这一方面是因为,在Internet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使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失去了它所附著的客体,而变得黯然无色。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社会这个新的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使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的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以规范的真空状态,即所谓的“游戏已经开始,规则尚未制定”。二是造成规范冲突的行为。所谓规范冲突的行为是指行为者面临这样一个处境:不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同一个行为提出不同的要求,迫使行为主体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道德选择的冲突实质上是道德原则规范、道德价值之间尖锐冲突的表现。目前在网络世界中,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法律法规尚处于形成时期,还会因网上实践本身的发展而变化,因而还不能视为确定的状态。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和抗拒。对于网络行为来讲,主要是新旧道德体系之间原则规范要求之间的冲突。对于行为个体来说,他不仅会接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教育和熏陶,同时也要受网络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和渗透。于是,在行为主体面临具体抉择时,由于新旧道德准则不能并存和兼顾,因而构成了道德主体行为抉择中的冲突困境,也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三是导致严重的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无限广阔前景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网络立法滞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也给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带来了便利。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人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这样,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文明的Internet又成为犯罪分子作恶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上升趋势,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常见的网络犯罪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散布有害信息,盗版侵权,窃密,电脑盯梢等等。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型犯罪,具有危害面广、影响大、损失重及隐蔽性强等特点,这给网络安全防范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强化阵地意识,建立网络德育系统,掌握德育主动权

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课题,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网上用户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抵御网络的负面效应,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要加强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使学生飞快地早熟,使他们更早地关心自身的状况,也更早地关心社会、介入社会,使他们在更大的程度上开始承担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与此同时,因受年龄、精力、知识结构等因素所限,网络也使德育工作者飞快地老化,把他们在某些方面推到了学生的同一起跑线上。教师的再教育当然也就成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了.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相应的培训,并制订一定技术标准的上岗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其次,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以个人自主的个别式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式;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引导学生如何搜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即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将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辅导者、咨询者和中间人。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含德育工作者)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二要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首先,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德育工作者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基础。有不少学校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结合电脑和网络技术,使得评价系统更为客观、数据处理更为精确,从而使其科学成分得到加强。另外通过电脑建立学生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库,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及时得到整理和应用,也为这些信息的校际交流、传递与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其次,要制定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或条例,加强网上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价值基础,建立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规范和电脑职业道德规范。网上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是确立网络用户在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角色和共公行为中的道德原则和准则,这一建设的基础性就在于它的大众化和普通性,其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网上风气。高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针对学生特点,加强引导和示范,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禁止什么,还要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