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

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环境卫生,农村,中心村,现状调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2013至2016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四年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美丽乡村示范。为更好的掌握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本课题组利用2015年暑期对河北省保定地区共185个村的村干部进行调研座谈,重点了解当地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制约因素。

1 保定市村庄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185个有效调查样本显示1,被调查对象对本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总体上并不十分满意,满意率为45.67%,具体各个环节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饮水方式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村庄的自来水管网建设覆盖比例较大,达到86.26%,自家打井的村庄占比为9.92%,其它饮水方式采用很少,如表1。

1.2道路交通

村内街道。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村内道路硬化情况较好(占比93.79%),但部分道路需要维修。12.99%的村庄内部街道全部硬化,45.76%的村庄主干道已经硬化,35.04%的村庄内部道路硬化了但需要维修,只有6.21%的村庄内部道路没有硬化。

对外交通。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村庄对外交通较为便利(占比72.88%),有48个村庄出行道路不方便。导致出行不便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出村道路破损严重,年久失修;二是位置偏远,远离主干道,缺少公交线路,通行不便;三是出村道路少、道窄,影响出行。

1.3垃圾处理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建有垃圾转运站的村庄比例为15.22%,采用垃圾池的方式储运垃圾的村庄比例为43.05%,采用垃圾箱的村庄比例为16.56%;有25.17%的村庄还没有建设相关的垃圾储运设施,如表2所示。

在建有垃圾储运设施的92个村庄中,有64个村庄聘用了专业的保洁人员,占比69.57%。有116个村庄负责人认为垃圾处理费用对村集体经济造成很大负担,占比88.55%。

在问及是否考虑由村民承担一部分垃圾处理费用时,55.12%的村干部持否定态度。主要原因在于:村民有抵触心理,不愿意缴纳和当地农户收入低,无法缴纳。

1.4村庄绿化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村庄绿化情况并不乐观。41.41%的村庄有绿化,且配备专人管理;有54.69%的村庄没有绿化;其它情况较少,见表3。另外,有66.13%的村庄没有建设环村林带。

1.5用电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村庄居民用电情况较好,居民用电基本不停的村庄占比65.87%;停电次数较少的村庄占比32.97%;经常停电的只占1.17%。

1.6污水排放情况

被调查村庄污水排放管道建设比较滞后。超过一半(占比64.16%)的村庄没有任何排水设施,雨水和污水外排管道都没建设;只建有雨水管道的村庄占比16.67%;只建有污水管道的村庄占比5%;全部建成的村庄占比14.17%,如表5。

1.7污染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村庄的主要污染来自空气污染,占比48.36%;其次是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分别占比22.95%和14.75%,如图1。另外,生活垃圾也是村庄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进一步分析各污染形成的原因发现,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冬季取暖燃煤造成的污染;二是周边工业企业的排放,以钢铁厂和水泥厂最为明显;再有就是秸秆焚烧和周边养殖场带来的污染。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村庄周边有河道,其污染来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污染企业的排放和本村生活垃圾倾倒;二是村庄周边没有河道,其污染主要集中在:村庄没有污染外排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另外就是村庄周边畜禽养殖污水外排造成的污染。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化肥农药的残留。

1.8村民中心建设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有60.8%被调查村庄已经建成村民娱乐健身中心;大部分村庄(77.24%)没有建立互助幸福院(养老院),22.76%的村庄在本村建有互助幸福院,邻村和镇里有的分别占比5.69%和9.76%。

只有15.57%的村庄没有建设文化活动室,36.53%的村庄虽然建了活动室但活动室太小,不能满足需要,另外有35.93%的村庄虽然建了活动室但没人使用,真正使用率很高的只占11.97%。

绝大多数村庄都建有卫生室(96.9%),但村庄卫生室设施建设和治疗效果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

在问及“哪些要素对构成美丽乡村起重要作用”时,有30人首选“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资源生态和谐(产业)”;有43人首选“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环境)”;有16人首选“生活宽裕、社会保障有力、邻里亲朋和谐(生活)”;有17人首选“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人文传统和谐(人文)”,具体情况如下图2所示。

在问及“最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效果的条件”时,有35人选择了生态旅游,有65人选择了环境保护,有47人选择了特色产业,有46人选择的是居家环境,具体情况如下图3所示。(本题可多选,各选项之和可以超过总样本数量,下同)。

在问及“把贵村财力用于村庄面貌改善能否承受时”,绝大多数村干部持否定意见,占比97.5%。而由村民自筹部分资金用于农村面貌提升难度也很大,只有30.43%的村干部认为可行。

调查结果表明:村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重视环境和谐的作用,同时村干部也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持,缺乏产业支撑,村集体自身财力很难承担建设费用。

3 保定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保定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某些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财政资金要分出“轻重缓急”。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自来水管网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很大一部分属于公共设施范畴,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应该由政府负责建设和维护。

但由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存在,政府对农村领域的公共设施投入相对较少,调研结果也表明,单纯依靠当地村集体和农户的力量很难改善村庄环境条件。因此,财政资金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时应分出“轻重缓急”,把最重要、最紧急的需求放在支持的第一位,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最紧迫、最需要的领域。

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保定市地域特色多样,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很难以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山区自来水管网建设难度大,平原地区难度相对较小;经济较发达村庄的道路建设好,经济条件差的村庄其道路建设就滞后。如果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一套单一标准来改善村庄环境状况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涉及地域环境、当地文化习俗、生活生产习惯等,所以建议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试点之后推行适合当地需求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加大宣传力度。走访中,村干部和农户对目前推进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总体认可度非常高,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前期基础。但在某些具体的环节认可度较低。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农户认识到做这件事的好处。只有农户认可了,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真正有效的满足农户所需所想。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和基层同志反映这几年的政策推行不统一,“一会一变”。前期项目刚做到一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政策一变,后面的工作就无法持续下去,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前期答应农户的条件也无法兑现,丧失了农户对政府的信任感。因此,可持续的政策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败的基石。只要政策能保证持续连贯,稍加时日,保定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必将面貌一新。

基金项目:2015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501019;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编号201501802;河北“三农”问题研究基地成果;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成果;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地成果;河北农业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范文2

锣鼓喧天贺新年,歌舞升平庆新春,和谐发展谱新篇。X月X日晚6:30,“**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XXXX庆新春文艺晚会”在村文明实践礼堂举行,Xxxx等领导出席此次活动,与**村全体村民欢聚一堂,喜迎新春佳节,共赏文化和艺术的视听盛宴。

在欢快动感的《现代舞串烧》中,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演员们用饱满的热情,灵动的舞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现场观众一起迎接新年,祝福祖国。

本场晚会形式多样,包括歌舞说唱、钢琴演奏、情景舞蹈、天津快板等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现场掌声、笑声此起彼伏,琴声、歌声交相辉映,传递着浓浓的喜悦之情。(图片)

活动现场灯光绚烂、歌舞飞扬、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一曲《美丽家园》,欢快的节奏,唱出了对祖国家园的蓬勃热爱。中华经典表演《游子吟》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钢琴演奏《梁祝》伴着柔美的舞蹈,婉如蝴蝶翩翩,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飞扬的歌声,欢庆的旋律,一曲《节日欢歌》,引得观众们的连连称赞,掌声不断,将整场晚会推向了。(图片)

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范文3

大胆探索推进土地整合、涉农资金整合及村级服务平台整合,有力地破解了当地农村发展瓶颈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享受到农综改利好,一些自然村出现外出务工村民“回流”返乡返耕的新面貌。

盛夏八月,是英德市各乡村瓜果成熟、水稻收割的季节,也是农综改推进的关键阶段,更是新时期精准扶贫开展的关键时刻。本刊记者与英德市老促会的同志一起,深入乡镇了解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沿途错落有致的居民楼、整洁干净的街道、绿意盎然的公园广场、平整的硬化路、乡村经济合作社内有条不紊的忙碌身影和村民悠闲自得的神情……英德“美丽乡村”新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作为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英德市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对象基数大、分布零散、致贫原因复杂、无劳力低保五保户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帮扶难度大等特点。据介绍,英德市经认定的重点相对贫困村78个,分散村211个,相对贫困户18268户共46697人,脱贫任务艰巨。

为确保全市贫困人口如期实现精准脱贫,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英德市立足农业大市市情基础,紧随中央、省、市的统筹脚步,对照《清远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依托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资源组织方式,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和农业规模化程度,探索出一条激发农村发展的新路,有效推进精准脱贫工作。

农村综合改革通过落实村民自治,推进农村土地资源、财政涉农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整合,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土地资源整合,再由农民承包。与此同时,贫困村还建立经济联社,经济联社发挥生产经营指挥部的作用和服务社员的功能,各村小组或自然村成立相应的经济社,整合生产资源(主要是土地)、规划生产品种、培训技术骨干、示范带动生产。

英德市副市长巫定敬表示,把整合后的土地通过村集体发包或引进扶贫项目,引导贫困村发展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帮助村集体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推进农综改 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土地整合后收入变高了,农村环境变整洁了,家乡更美了。”舱蛳确娲宕舐废伦榈拇迕袼怠

“桥头镇每年共有涉农资金300多万元,以前分散到各家各户,形成不了合力,作用不大,有些村民喝几顿酒、打几下牌就没了。现在通过引导村民,村民自愿进行整合,用于水利、道路、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建设,发挥的作用成几何级数增长。”桥头镇负责人介绍。

在农村综合改革中,横石水镇塔岗村的做法得到村民一致认可。该村与村民全面签订《土地整合确认书》和《涉农资金授权委托书》,成功整合全部耕地和涉农资金,通过“集体经营型”、“集体与个人结合经营型”和“置换并地型”的整合模式,实现了户均3块以下的目标。同时,该村深入开展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共修建16条机耕路和6条排灌渠。

“我们这里是果蔗的集产地,以前没有修建机耕路,成本太高,收购商也不愿上门收购,大量的果蔗烂在地里运不出来,”塔岗村村支书介绍说,“现在统一规划修建了机耕路,可以机械化运作,大大节约了成本,与市场对接的速度快多了。”

据了解,塔岗村的书房下经济合作社,实行土地集中经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后,土地由原来的3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200元/亩,土地收益提高了4倍,集体收入也从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7万多元。

土地资源整合和涉农资金整合,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直接好处就是村集体收入成倍增加,使村委会和村民理事会更加有底气有资源推动本村的建设,村民的集体归宿感和认同感也得到有效提升,激发了村民参与本村公益事业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村民理事会发挥作用后,村民上访基本为零,村民自治水平就真正体现出来了。”英德市委书记汪耿东表示。

推进农业产业化 助农民增收脱贫

土地资源整合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集约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增加土地效益的有效途径。

大垌镇庙坑村原是省重点帮扶相对贫困村,在佛山供电局的帮扶下,将蔬菜种植培育发展为该村的主导产业,通过土地整合,将蔬菜基地从最初的18户75亩试点种植发展到120户300亩种植规模,全村68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参与蔬菜种植,同时,带动全村近100户村民参与,蔬菜种植户年收入从4000多元增长到20000多元。

在新时期精准扶贫中被定为重点帮扶的相对贫困村江古山村,在推动土地资源整合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该村的明辉种养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原本是村民不看好的一片洼地,处于半荒废状态,明辉种养合作社落户后,对土地进行了改良,建成了现在的蔬菜基地。在市、镇部门和扶贫单位的帮扶下,合作社本着“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周边300多户农民一起脱贫致富。如今,该基地已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并成功打造了“江山明辉”蔬菜品牌。

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范文4

睹国酒茅台“芳容”

9月6日下午,赴遵义市采访团来到茅台镇,深入了解茅台酒生产神秘环境、独特工艺和厚重文化,领略国酒茅特魅力。

茅台镇是国酒茅台故乡、四渡赤水第三渡转折地、古川盐入黔四大渡口之一,是黔北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生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集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并获全国“百佳和谐”小城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贵州省“十大影响力乡镇”等荣誉称号。

在国酒茅台规划展示馆,采访团了解了茅台酒从枸酱到“国酒”的历史变迁;通过观看茅台酒生产的模拟影像,明白了其生产的繁琐工艺,知道了独特的水质、气候、土壤等条件成就了茅台酒的独特品质;通过参观茅台小城镇规划大厅,了解了茅台酒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行走在茅台镇的街道上,采访团无不被弥散在空气中的酒分子所陶醉。《当代广西》杂志记者黄丹说:“今天终于一睹了茅台酒的‘芳容’,茅台成为国酒真是名不虚传。这是一个大山深处崛起全球知名民族品牌,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品魅力民族文化

赴黔东南州采访组在两天的采访参观时间里,聆听了有“天籁之音”美称的侗族大歌;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当地苗族同胞原生态歌舞令人陶醉。要不是行程时间紧凑,有几位采访团成员恐怕就会“醉在苗乡”了。

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苗族人文景观集中展现地之一,由十多个自然村组成,共住有1300余户,人口近6000人,其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是贵州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胜地。

“山青水秀俊美贵州,地灵人杰苗寨西江。”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记者杨阳如此感叹:“西江的美是天然无污染的美,似苗乡人质朴清亮的歌喉、甜美滋润的米酒;西江的美也是进取勉力的美,折射贵州在泛珠区域合作中‘生态后花园’的区位优势。”

与西江千户苗寨类似的贵州民族传统村寨众多,如何兼顾其保护与开发,成为采访团成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景区召开的座谈会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但文红根据她自己长期跟踪研究与观察,就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问题,回答了《博鳌观察》编委、驻欧洲首席代表曹芊,《今日海南》杂志副社长柏中建等采访团成员的提问。

但文红认为,乡村文化遗产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最大特征是“活态性”,是当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的、不断变迁的、社会性的文化形式,具有成长变化的“生命体”特征。据此,贵州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分为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适应性保护即为适应乡村文化旅游进行的保护;乡村文化旅游不宜过度商业化,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不能急于求成。

观乡村“富学乐美”

“四在农家”早已成为遵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农村文化再造的一个典型样本。

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继松介绍说:“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创建原则,充分依靠群众,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真正把自信写到了脸上。

在遵义县龙坑镇,采访团深入梳池社区沙湾组采访。到“党群之家”参观了农民文化家园、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便民网吧、农家书屋、土司文化展示厅等活动场所,体验了这个村庄近20年的发展变化。

“党群之家”这栋三层平房向四周望去,黔北民居鳞次栉比,乡村公路整洁交错,休闲文化广场宽阔舒适,稻田和果蔬基地渐露收获的色彩,几只白鹭轻盈掠过。

见此情景,湖南新湘评论杂志社编委蒋芳才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足以证明遵义“四在农家”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是真真正正的“富学乐美”。

在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旅游景区,采访团被其“农文旅一体化、村寨市一体化、山水人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深深吸引,景区中“蓬莱三馆”、“神农园”、“薰衣草特色香草园”令人流连忘返。很多采访团成员对其“黔中仙界、美丽蓬莱”的建设目标一致看好。

广东《南方》杂志副总编辑赵肖峰不由感叹:多彩贵州,美丽乡村。

赞基层社会管理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采访团对社区创新社会管理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社区服务中心,采访团参观了社区服务大厅、群众工作站、警务工作站、网格化管理中心、自愿者服务站、法律救助站、图书室、书画室、健身房、“职工之家”。“职工之家”传出慢三旋律,不少中老年人跳得正酣,吸引了记者驻足观看。

在“温馨园”,采访团深入了解了碧海社区的创新养老服务。为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社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与金阳医院联手打造碧海社区“温馨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小饭桌”、健康小屋、休息室、针灸推拿室等,为辖区老人提供早中晚餐、免费体检、保健咨询、名医推荐、预约就医等服务,定期组织开展免费义诊和免费健康讲座等活动。

香港《经济导报》杂志执行主编杨柏认为碧海社区的创新养老模式适应了新型社区发展需要,满足了部分家庭需求,是家庭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值得探索研究。

此外,记者团还对社区基层民主创新进行了深入了解。社区成立居民议事会,创建“三会一评”制度,把社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居民、热心社区工作的同志选聘为议事会成员。通过广泛收集意见和倾听民声,召开议事会汇集民意,党委专题决策兑现民愿,年终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实现城市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澳门《新华澳报》记者陈观生说,贵州虽然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但贵阳等地的社区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让人耳目一新。

叹当今“丹寨速度”

赴黔东南州采访团在参观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时,其谋求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直奔高端”的招商引资理念引人关注:已经引进了清华启迪科技园,建起了企业孵化器;聘请了16名商界精英担任开发区重要职务;园区装备制造业大大扩展了招商产业链;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海拉集团入驻园区。

丹寨县只有17万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但是在2012年时,其农民人均收入及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额都进入全省前10位,在全省88个县市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丹寨县由2010年的第68位上升到第14位。

“思想比较解放,政策优惠实在,服务意识强。”这是《当代江西》杂志社社长刘元敏对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总体感受。

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范文5

这是他第六次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还是那句老话,一是争气,二是请父老乡亲放心。我们将瞄准市场,千方百计以猕猴桃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让家家户户的腰包越来越鼓。”被大家称为“猕猴桃书记”的谢家宽如此保证,一如15年前的承诺一样掷地有声。

寻梦

1998年12月8日,谢家宽走马上任桐元村党支部书记。

“不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不使乡亲们走出困境,我就对不住那千余双渴盼的眼睛,下次换届就自动辞职。”就职仪式上,谢家宽如此承诺。

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副烂摊子——农民人均收入为680元,村里没有一间办公室,还欠下12000元债务。

“得找到致富的路子呀,不然许的诺就是放空炮了!”谢家宽一手叉腰,一手拿烟,紧锁眉头望向位于铁峰山沟壑纵横的桐元村。

上任一周后的一个晚上,谢家宽家院坝内,村干部们被他召集来开会。

“我们得发展一项产业,把整个村带动起来,才可能摆脱贫困!”谢家宽说。

“是呀,村里还是传统的农业种植,种的东西只够糊口。”

“没产业,村里发展没活力呀!”

“关键是发展什么产业呢?”

一群人陷入了沉思,像这样的夜晚,谢家宽和村干部熬了不下十个。

“目标只有一个,寻找一项能让村民致富的好产业!”谢家宽做起了产业梦。

随后,商议产业发展大计,还入户听声问计,晚上回到家里,他常常坐在电视前一个劲地看农业方面的信息,全方位地搜索外地山区农村发展的好产业。

百闻不如一见,谢家宽还带着村干部走南闯北,实地察看,学习取经。

他们坐汽车、火车长途奔波,吃方便面充饥,去过福建泉州考察橡胶,到过陕西枝县考察辣椒,也去过湖北白云山考察柑橘……

“这些项目亩产收入都不到5000元呀……”谢家宽仍心有不甘。

2001年秋,四川广元市苍溪县一片猕猴桃林地。

“我们第一年,8分地净赚了5000元……”当地一位老人说。

听到这,谢家宽双眼发亮,心里打起了算盘。

回到村里,经专家论证——气候、土壤条件都适合种猕猴桃。

“定了,红心猕猴桃!”谢家宽一拍桌子。

筑梦

令谢家宽没想到的是,他刚开始动员发展产业,就被泼了冷水。

“莫去上当,还是种庄稼稳当。”习惯了传统农业的村民很是抵触。

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谢家宽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一连几天,他夜以继日地跑遍村里的14个村民小组,白天前往农户家“游说”,晚上召开院坝会,宣讲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好处、思路和办法。

然而,不管怎样苦口婆心,乡亲们就是“不信这包药”,第一年全村几百户仅种下17亩。

“喊破嗓子,不如自己干出样子。”第二年,谢家宽把家里的5亩土地全部种上猕猴桃,还租种了外出务工农户的6亩地。其他村干部每人也至少种上5亩。这一年,在村干部的带动下,123户农户种植红心猕猴桃400亩。

三年后,成片的红心猕猴桃挂上了惹人爱的果实,把山村的田野装点得一片翠绿,一上市就很快销售一空,亩产收入最高的达到两万多元。

先种植的尝到了甜头,没有种植的“眼红”了。

谢家宽借势发力,聘请专业技术员,挨家挨户指导猕猴桃种植,到了2010年底,全村猕猴桃种植发展到3080亩。

桐元村一组村民姜学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家庭条件较差,连喂山羊都修不起圈。

在谢家宽的劝说和帮助下,他一口气种植了6亩猕猴桃,年纯收入3万元。

有了钱,姜学顺把山羊养殖扩大到180只,搞起了循环经济,用羊粪作猕猴桃的肥料。山羊又为他家增收25000元。

眼看像姜学顺这样脱贫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谢家宽心里也越来越踏实。

圆梦

产业有了一定规模后,问题也接踵而至。

“技术能否有效保证……”

“病虫害能否有效防治……”

“保鲜能否做到,销售渠道能否畅通……”

面对村民的疑虑,谢家宽陷入了沉思。

他又一次四处奔波,请专家赐教,在现代农业管理书海里求索。

终于,一把钥匙解开了疑虑。

2011年8月,铁峰山猕猴桃股份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谢家宽任理事长。

专业合作社变松散管理为统一管理,慢慢为猕猴桃产业筑起了三大护堤——

引进两名大学生,专门巡回指导技术;与四川农业大学、万州区农广校、苍溪科委、万州区科委、万州区科协联合在村里成立了“专家大院”。

为确保销得出,谢家宽与外地商人联系,在四川、湖南建了两个供销点。

修建红心猕猴桃保鲜库,钱不够,谢家宽把家里的房产证拿去抵押,补足差额。最终,花费125万元修起了容纳500吨的保鲜库。

村里的红心猕猴桃产业滚雪球般逐年壮大,带动了周边的太平、箭楼、富强、中心场四个村,截至2013年底,全乡已达到6500亩,年产值近1000万元。

谢家宽又心生一计,再次成立了深加工专业股份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注册资金达1500万元。

2012年秋,刘定明家里6亩猕猴桃患上了溃疡病,一家人愁眉不展。

危难之际,谢家宽请来了区农委、果树站的专家实地会诊,还雇人无偿帮刘定明将家里的树苗连根拔掉,土壤消毒后再补栽上新苗。

看着重新站立的树苗,刘定明感激的泪花盈满双眼。

美丽乡村对村民的好处范文6

廖嘉展

开启桃米村的青蛙时代

我刚到桃米村时,正面临着严峻的灾后重建的困境。当时要找出一种新的重建可能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台湾 “9・21地震”之后,我们在地震重建时进入桃米社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乡村的穷。桃米地处台湾地理中心的南投县埔里镇,是一个只有1100多人的小型社区。“9・21地震”造成了埔里镇921位乡亲罹难,6206栋房屋倒塌。在地震所带来的巨大伤痛背后,产业的没落,其实是社区居民一直在徘徊,一直想说的问题。

当我们进入社区之后,听说如果地震之后不能发展新的产业,那即便房子盖好了,大家还是不能待在自己的故乡。即便是当地最重要的麻竹笋产业,也无法让回到家乡的青年人以此为业。村民说这是个穷得连鬼都不敢来的地方,那我们应该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重建?彼时,我想的最多是如何让大家愿意在灾后互相取暖,并能够展开共同行动的各种可能性。在这样艰苦环境下,关于愿景的讨论变得非常重要,我们没有运用特别的方法,只是在整合社区的所有资源之后,发现了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桃米村的青蛙。

面对灾难,重建中的桃米村还有什么能够依靠?很容易让人忽视的是,桃米村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单单青蛙就有23种,占据了台湾29种原生种蛙类的80%。所以我们就在猜想,生态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在研究生态和产业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国外以生态旅游和生态社区为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思考把地震之后的桃米定位为结合以生态保育为前提的生态旅游,结合生态社区发展的桃米生态村发展模式的可能性。 在桃米社区重建中,廖嘉展带领的团队通过合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建立“桃米青蛙村”,同时对当地居民进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生态解说员,让居民“拿起麦克风就有饭吃”,从而

让桃米社区在生态保育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

但是回到现实中来,如何说服村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桃米社区的居民一来没有资本,二来没有技术,三来也没有土地。这种情况下,桃米的山林与生态资源就成为了它最重要的资本。当我跟村民说,之后你拿着一个麦克风就有饭吃,通过这种生态旅游的模式能够改变整个社区的时候,基本上整个社区的朋友都不相信。甚至觉得如果有这样一天的话,他愿意把头砍下来给大家当椅子坐。所有人听了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没想到真的有这样一天。作为一个在知识层面可以理解的新的可能性,结合国外的经验,我们通过新的学习与新的情境营造,让农民愿意重新来认识自己的故乡。

台湾农委会特有生物保育及研究中心里的研究员彭国栋老师率领研究员来社区,帮我们做了生态物种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一起号召社区中年轻的朋友参与到这行列。在这样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故乡的物种,他们深受感动。大家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故乡,产生了对于自己家乡一种新的认同感。村民们愿意开始在地震之后,通过不同的学习模式,逐渐改变自己的观念。这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培养了30位青蛙、蜻蜓、植物、鸟类的解说员。在试营运展开之后,村民们通过解说拿到了收入,形成了新的经济模式。村民们更加愿意用行动发展自己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乡。(部分资料借鉴2015 SMART乡创・回归美丽乡村峰会廖嘉展老师演讲词)

陈统奎

返乡人要用知识改变乡村 陈统奎在2012 年返乡创业,在家乡海南省火山村带领荔枝农进行“转型自然农法”实践,培育不含除草剂、不添加农药的荔枝。

在我回去卖荔枝之前,我们老家已经普遍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我就跟我父亲以及我村里的种植能手说了要做自然农法,想动员我父亲他们转型,他们直接就摇头表示不可接受。一直到了2012年,我们开了返乡论坛,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创始人唐天乐到我们家看了荔枝园,就鼓励我是不是可以带着农民转型自然农法来卖荔枝,说可以拿到北京农夫市集上去实验。在他的鼓励下,我们先从两户的荔枝农出发,拿出一些荔枝园来试验,不要用除草剂、转型自然农法,而且要检测没有农药残留。2013年,我们的荔枝到北京农夫市集,提货价四十块一斤,后来我们宅配时加上快递费用,卖到198元。我们的定价是从北京农夫市集上定出来的,后来一抢而空,一共卖了差不多一千份。这个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到了2014年,我们就花了更多的力气在淘宝店上做销售,效果也非常不错。

而在这之前,他们还是走传统渠道,农民没有议价权,我们的火山村荔枝王贵的时候22块,低的时候3、5块,价格产生剧烈的波动,而在这个波动之中,农民没有一点主导权,也没有任何的尊严。所以在这样的市场下,农民想赚到更多的钱,就必须要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用最少的成本、人力投入,让果实长得又漂亮又大。所以我们要来破解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跟农民谈一个收购价格,成立荔枝产销班,让农民一起来开会,以一个统一的价格供货给返乡大学生团队,再拿到市场上卖,农民就参与到市场定价中来。而定价的结果是,农民比原来多赚了一倍的利润。一直到2014年,我们开始投入做生鲜电商,将渠道拓展到淘宝、微店上去,将我们的荔枝品牌化。但即便是这样,几年下来,我们的荔枝也只卖了9000斤而已。我们只能说明:这个市场上,有一小部分对食品安全要求比较高的受众,对我们是认可的。

经过这一两年的经营,我想坦率地说,我也在不断学习新的功课。你必须要去熟悉商业规律,从定价、营销到品牌、渠道。我们通过一年的市场运作、市场摸索,虽然我们回乡转型自然农法,很多人认为我们很伟大,但不代表我们懂得商业经营,我们还是要从头学起。在乡村土生土长,然后做电商能够成功的案例,我至今没有见过。因为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从生产端的标准制定、生产的管理、品牌的传播、市场的定价、商品的包装……这些都是知识经济的组成。所以我们才要号召返乡,才会出台返乡的国家政策,所以全社会应该形成一种精英返乡的热潮,精英和土生土长的乡亲联手,才能做好这件事。对农民来说,他们不需要懂这些知识经济的事,他们的长处是在地里干活、懂得与土地对话,所以才要有一批返乡的人把这些事情做了,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好处就行了。

乡村电商不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因为它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国的农业。如果生鲜电商没有理念的包装、而仅仅是农民通过一个渠道把东西卖了的话,一点新意都没有。反而是用电商的模式来剥削农民和土地,榨干土地。所以我们希望现在的生鲜电商到乡村,要关心雨水、关心泥土、关心乡村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生态文明的引领,乡村电商到了农村只是原来那一套剥削经济的延伸而已。所以我们才会说,返乡人的回来很重要,他们从外面带回来的知识来改变我们的乡村和生产方式,就是我们鼓励少用农药,不用除草剂。

很多人以为我原本的记者身份是这个项目成功的重要原因。当时我确实通过我记者生涯的一些资源找到了一些合作的平台,但是“找到合作”和“合作成功”是两回事,我们必须承认,人脉、社会资源对于成功有很大的作用,但我通过一年的切身体会,我明白最重要的道理是,我们都要从零开始学习商业的规律和方法。我觉得回到农村,重要的不是曾经拥有什么样的光环,而是你要做对事情。我们这个社会,做对的人太少了,中国人的人口又足够多,现在有微信,能够让一个小地方的人快速成名。通过媒体的报道,你会被广而告之,你就会被外界发现。在今年的返乡浪潮之下,这个人是不是记者、有没有资源,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关系了,如果只有资源的人才能回来的话,那这件事是做不成的。

我把2015年定义为返乡元年,从国家到地方,你能感受到政府正在驱动返乡,再加上总理“互联网+”的概念,这个大背景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摇篮,所以我觉得,从2015年开始,我们可以喊出来,大学生返乡回去不怕了!

蔡映辉

所有的基础都在于生态农业

2009 年年底,陈统奎在家乡博学村开启了“蜜蜂共和国”的建设。他打算利用博学村养蜂专业村、位于火山口等特色,带领全村60 余户村

民从种植瓜菜、水果,养殖蜜蜂等传统农业走向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转型之路

四年半前我刚到向阳,乡里还处于自然经济状:与外界隔绝,乡里的经济全靠外出打工,全乡只有一家卖鸡苗的合作社,没有对外销售,本地农民自给自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农田抛荒越来越多。

在整个向阳乡里,在地人口只有五千多人,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加剧。但我感觉向阳已经面临一个转型的时机,不仅农村人会走出去,城里人也会走进农村。虽然“走出去”是一个大趋势,但“走进来”也会形成一个小趋势。所以我首先着手解决的是民生问题,乡村要复兴就要有产业支撑,靠扶贫是扶不起来的。向阳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但沈海复线通了之后,就拉近了与福、厦、泉这些大城市的距离,我们便有机会把好的农产品卖给城里人;最后一步,就是把城里人带到向阳来旅游。因为这里的落后也造就了这里的原生态,整个向阳没有产生污染的企业,但就意味着这里有提供好农产品的基础:肥沃的土壤以及清澈的水源。 向阳乡在最初的探索中,通过发展油菜花海,带动了当地旅游效益,也提振了乡村名气。 回到生态农业的道路上,通过生态农业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继而发展生态旅游,是向阳几年的探索后得出的结论。

一开始我们也经历过探索阶段,因为向阳太没有名气了,我们觉得,你要把产品卖出去,吸引游客来旅游,首先你要有一个引爆点,所以我们在泉州率先种了百亩的油菜花,连续种了三年来吸引各界关注。第一年开花的时候吸引了许多周边城市的人来参观,他们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空气和水都非常好。不过有一个问题,做花海的社会效益很大,但是没有经济效益,投资者看不到回报。于是我开始推动土地流转,我最有收获的是,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能够先把生态农业做清楚,才会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交融打好基础。当时我们推动土地流转,开始慢慢有人和企业介入,开始种菜。到了2012年的时候,当时还没有电商平台的概念,一开始我们就从传统渠道打市场,为了要发展农业,就去德化考察黄花菜,回来种了两三百亩,现在非常热销。到了2013年年底,又引进了佛手果和树葡萄,这两年开始做芳香产业,种了千亩的黄樟基地。去年年底,开始有电商团队入驻,整个氛围就慢慢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