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产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产业的特点

绿色产业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品;四川省;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9—0099—03

Study on the Cultivating and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MO Xiao—mei1, WANG Nan2, LIU Ke—ran1, LIN Dan1

(1.Sichuan Technology Exchange Center, Chengdu 610041;

2.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developing style, selection standards and advantag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Sichuan Province;analysis; study

一、引言

国内专家学者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做了深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专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中谈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推进技术创新,并且要将政策重心放在产品的市场推广上,加强市场培育。”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重视产业的发展规律,并且要有正确的政策措施”。如今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欧盟把发展重点放在本土已有的优势产业上,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美国以新能源为驱动力寻找经济新契机,把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产业均作为投资重点行业。日本以长期需求为目标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将信息通讯、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并提出“环境能源基础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鉴于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复杂性,需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借鉴国外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发展的正确经验、理念,引导和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品。

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7大产业,这被看作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继“4万亿”后国家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

二、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定义和遴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及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战略性新兴产品是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有关键技术突破和长远发展需求为支撑,具有高速成长性、对产业发展具有发展先导作用,而且可形成重大关键技术和市场突破的标志性产品,具有技术、市场、效益、资源等方面的战略性和先导性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抢占技术经济制高点、提升四川省建设西部创新高地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升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2011年4月,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提出“攻克技术、培育产品、引导产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省内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领域首批遴选确定了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据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联系会议办公室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末,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已实现产值704.31亿元,利税80.84亿元,与2010年相比产值同比增长50.7%,利税增长46.7%。实现产值创汇3亿美元,新增就业人员20676人。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的产品有9个,1~10亿元以上的产品46个。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对于四川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四川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战略性新兴产品的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绿色产业的特点范文2

随着“互联网+”的提出,齐齐哈尔市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上,推出了“互联网+绿色食品”的营销概念,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促进农民的就业与增收,使其成为拉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传统营销模式的观念较强,加之互联网营销环境的不健全,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齐齐哈尔市的具体情况,客观地进行分析和研判,尽可能地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特点,加快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关键词]

互联网+;绿色食品;网络营销

一、简述互联网视域下绿色食品营销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深入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打破了原有的产业链条和营销模式,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的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促使其新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传统的产业,必然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把握时代的发展前沿,加快推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推进新的发展动力,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点。

“互联网+”思维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对传统产业的更新升级,通过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能够更好地掌控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与价格等信息,提升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使之进一步的开拓网络营销,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使其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平台进行绿色食品的营销,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的信息,有效地调节企业内部的生产,转变传统的生产与销售之间相互脱节的现状,实现以销带产的方式去拓宽市场范围,寻求商机与合作,使之促进双方合作共赢的局面,从而使之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塑造自身的品牌效应,提高消费市场的占有率,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实现新的突破。此外,“互联网+农业”是实现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一种超越传统农业形态的新业态。“互联网+”思维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网络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实体企业与互联网知名电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开辟销售专区,更多地直接销售绿色食品,减少中间环节,加强线上与线下销售双轨并重的机制,突破传统贸易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销售的多元化,有助于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促进双方合作的稳步发展。

二、互联网视域下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齐齐哈尔市在依托“互联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拓展绿色食品销售的路径,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新的发展动力,不断地壮大绿色食品产业,提高了绿色食品的品牌知名度,有效地带动了齐齐哈尔市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偏低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充分表明了传统营销模式的转变,反映了当下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模式新的发展契机,但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需要健康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尤其表现在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保障推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由于齐齐哈尔市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基础实力不强、生产规模较小,致使政府对于这类企业的关注程度较低,缺乏相应的网络营销保障,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于中小型绿色食品企业开发的项目建设扶持很少,以及政府利用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进行绿色食品的宣传程度相对较低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企业的改造升级,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提高绿色食品企业进行绿色食品的高新技术开发的能力,以此适应当下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环境,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企业营销搭建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网络营销平台。

(二)传统的营销模式比重仍占主导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通过基地生产、现代化智能仓储、电子商务这三个环节来共同完成,通过这三个环节来实现绿色食品的网络销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紧密联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充分形成相互联系的利益联结体,来共同地促使绿色食品实现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由于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营销模式仍以传统的营销模式为主,主要通过实体店面进行签单订货,其特点在于供货渠道窄,信息不对称,致使在实践的过程中严重存在着产加销相互脱节的现象,企业过多的强调生产产品,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缺少相应的需求信息,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与销售之间出现明显的不对接的问题,严重造成绿色食品企业利润的减少。因此,传统的营销模式缺乏基地生产、现代化智能仓储、电子商务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实现,严重阻碍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运用的营销手段过于传统,致使其仍停留在原来的销售模式上,无法充分开展覆盖面式的绿色食品销售,提高企业的营业额度,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受到传统营销观念思维模式的影响,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与平台的利用率较少,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造成网络营销的绿色食品相对较少、品种相对单一等现状,没有形成覆盖面较广的营销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长远的发展。

(三)缺乏相应的技术与人才由于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同时对于技术设备的配备也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齐齐哈尔市经济基础较弱,其发展程度较发达城市相比相对较弱,尤其是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上无法做到与发达城市相比,因此,在当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网络营销增长的比重较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较慢,严重阻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企业流失了很多重要的商机合作,无法充分发挥齐齐哈尔市自身的优势力量、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

三、解决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营销模式短板对策建议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使“互联网+”的战略理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进行深度融合,绿色食品的营销模式也随着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使之能够进一步地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企业的销售规模,促进农民的就业与增收。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抢占销售市场的先机,拓宽网络销售平台,齐齐哈尔市大力推进互联网与绿色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加快推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推广与销售,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保障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加快建立网络营销渠道1.鼓励企业自建销售网站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自建销售网站,突出自身特色的产品形式开展网络营销,使其能够充分地进行线上营销与线下营销并重的营销模式,转变以往传统的“以实体为依托,签订销售订单”为主的销售模式,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地实现营销途径的多元化,提高企业自身的营业利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进一步的提高企业内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网上签订订单的多少等形式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提成,充分带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销售人员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绿色食品的销售业绩,增强企业的经济利益,推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为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2.支持双方的合作经营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的抓住现行市场的商机,促使绿色食品的企业与当前互联网知名的电商进行合作,开辟网络销售平台,设定线上交易专区,加强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并重的营销模式,突破传统贸易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销售的多元化。同时,有助于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实现资源与成果的共享,进一步地促进双方合作的稳步发展。

(二)强化绿色食品网络营销配套措施齐齐哈尔市在借助互联网销售平台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地抓好基地生产、现代化智能仓储、电子商务这三个关键环节,使之强化电商、仓储与基地这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牢固其三者之间共同的利益联结关系,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网络营销能够更好地开展起来,实现互联网思维下的绿色食品营销模式,从而进一步的实现互联网销售的多元化,拓宽绿色食品销售市场与销售规模,保障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环境的正常运行。同时,为促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企业能够加快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普及,应当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培养,配备相应的技术设备,使齐齐哈尔市企业能够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多方的销售渠道,充分保障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的先进性。

(三)拓宽高端市场销售规模齐齐哈尔市在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上,深入贯彻“互联网+绿色食品”的商业模式,积极推动互联网与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下的绿色食品营销模式,集中打造一批具有高精端特点的商品抢占高端市场,提高培育优势品牌的力度,使之进一步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更好地推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下的绿色食品营销模式,有效解决绿色食品因地域性强、季节性强等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拓展绿色食品高端市场的营销规模,有效地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变得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也在逐步的扩大,绿色食品的市场也在不断地拓宽。因此,齐齐哈尔市作为农业大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先天的优势,应当加快借助互联网销售平台,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下的绿色食品营销模式,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绿色食品质量、品种等的需求,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的就业与增收,加快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使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高飞,刘嘉宁.互联网时代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J〕.科技视界,2016,(03).

〔2〕李桂平,焦伟航,王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渠道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2015,(07).

〔3〕田爱国.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5,(03).

〔4〕田爱国.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5,(06).

绿色产业的特点范文3

摘 要:对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开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期望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8;x321;f768.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0

study o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y in china

 

hou hao-chen , yang dan , liu jin-xin , zhang wei-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y, probing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eia respectively.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applicabl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that could help promoting peia of green food industry, looking forward to providing helpful reference for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peia.

 

key words: green food industry;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valuation method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地沟油和台湾的塑化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生活[1]。在人类食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产品,这些产品每日都大量地供给到人们的餐桌上。传统的农副产品一般是自产自销的,没有品牌,也没有规模和统一性。目前,一些农副产品生产者已经意识到品牌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其生产的绿色食品,以优良的品质打入了市场。

 

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绿色食品是指安全、无污染、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环保健康食品。严格地讲,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2]。发展绿色食品是发展绿色农业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经过22年的努力,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建立并全面推行了绿色食品监管制度等。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建立起了绿色食品基地。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超过6 700家,产品总数1.7万个,年销售近3 000亿元,出口额约23亿美元,环境监测面积0.16亿 hm2以上[4]。绿色食品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引领城乡居民安全优质食品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也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国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缺乏认识,妨碍了绿色食品信息的传播。绿色食品的价格较高,使得中低收入者缺乏足够的购买能力。其次,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品种单一。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从业者认为生产绿色食品的风险较大,因此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投入,不同的农业垦区只适合一种或几种食品的生产,使得生产品种相对单一,没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5-7]。

 

另外,我国绿色食品的产业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往往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问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经过了几年的生产,由于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差,为了提高效益,不惜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将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流,将垃圾直接倾倒在基地周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原本符合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标准的垦区不再符合国家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食品不再是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导致此垦区的经济价值贬值,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由于一直都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绿色食品生产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政策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8]。规划环评实质上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全局性,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并实施。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9]正式实施,在《环评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主体,相关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领域,而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环评的新领域,目前这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可以大致分为4步,分别是规划研究、环境背景调查、环境制约因素判别、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10]。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2006年国家环保部在、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11],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目前已完

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12]。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渤海、北部湾、成渝、海峡西岸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涵盖15个省,6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约110万km2,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以及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项目集聚了中国环科院、环保部发展中心、环保部华南环科所、上海市环科院、中科院地理所、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参加单位及协作单位共计近百家。开展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参与部门和单位如此之多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项目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技术成果已经在相关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环保准入中得到体现[13]。

 

2012年1月2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评价,是继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之后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区域性战略环评的一次拓展和深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4]。

 

3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1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食品基地往往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绿色食品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基地建设。通过规划环评的方式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规划和评价,从而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的发生。使得绿色食品从始至终不经受任何的污染,产业基地也实现零排放。其次,通过把对环境的考虑纳入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从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使得绿色食品基地在建设初期就有章可循并且逐步做到细节化[15]。最后,规划环评对于绿色食品基地来说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步骤可归纳如图1。

 

3.2 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16-18]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仍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尚无通用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借鉴一些理论[19]。这些理论能够运用到绿色食品的规划环评当中,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在技术方法方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罗列了规划环评的一般方法。张媛等[20]将导则中的方法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分类,如表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多的是要应用更加切合实际、在实践中更加正确的技术方法作为评价方法,多种方法的集成是绿色食品规划环评的方法特点,针对不同评价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综合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选择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3.2.1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作“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方法”等。生命周期评价是编制和评估产品生产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输入输出和可能的环境影响[21]。归纳起来就是4个部分的工作: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解释[22]。

 

确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判断整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绿色食品产业是否有效以及规划时所遇到的环境影响时,应广泛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绿色食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从而确定绿色食品是否清洁生产,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投入产出是否合理。在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生命周期评价可以作为一种直接的评价工具,以此来评价绿色食品基地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在基地中的走势以及绿色食品清洁生产工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将物质在整个绿色食品基地的动态描画出来,进而对基地进行规划和评价。生命周期评价在农业应用上处于初级阶段[23],徐李娜等[24]指出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清洁生产诊断工具,并对比了国际国内的生命周期评价对清洁生产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生命周期评价对于清洁生产判断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张丽丽等[25]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辽宁西部地区建平县两种玉米生产方式进行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为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管理和减轻农业环境影响提供参考。

 

3.2.2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在自我调节以及人类积极作用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纳污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和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26]。生态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承载力分析在战略、规划环境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它是解决累积影响以及将战略环境评价与战略规划相融合的重要手段。

 

生态承载力分析是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减,差值为正时称生态赤字,表示该地区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差值为负时称生态盈余,表示人类负荷仍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27]。

因此,通过生态承载力分析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之前,通过能值分析、生态足迹等一系列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各个环境因子以及人为活动的实际因素,通过生态模型、人均生态协调系数模型等一系列的计算模型得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28],从而确定当地的生态特点,根据数据进行合理规划。赵玉强等[29]结合沈阳市浑南新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结果,从水资源、土地资源、污染物、经济等几个方面对浑南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了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3.2.3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柴小青[30]总结了中外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面的特点,剖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的框架思路和途径,对可持续发展评价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理念上的经济发展

模式[31]。它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的闭环流动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局面[32]。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为中心,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布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两个理念。

3.2.4 其他理论方法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绿色食品景观资源进行适当配置利用,对绿色食品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生产高品位,高质量、优良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对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1s)[34-35]。在环境规划中,gis数据表达直观形象,输出的结果图形化,更便于为人们所接受。游娟等[36]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环境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刘纯青等[37]运用gis技术选取滦南县自然植被、河湖水系、地质地貌、土壤类型、污染分布、道路体系等因子作为绿地系统布局的适宜性因子,从而确定了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此外,规划分析、现状调查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确定重大生态作用区和环境影响区空间识别[38]等等一系列的评价方法都是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评适用的方法。要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制定评价方法。

 

4 展 望

通过开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能力,从宏观上规划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在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时期产生重大的选址、规模、性质上的错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对国民健康的威胁,也可以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可持续发展角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宏彬.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社科视野,2011(9):26-33.

[2] 苗雨君,王锦平.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 (8):134-137.

[3] 杨晓明.环境影响评价与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j].现代化农业,1995(9):7.

[4] 高文.绿色食品20年影响力浑然隆起[n].农民日报,2012-01-06(1).

[5] 杨应松.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食品科技,2003(3):11-16.

[6] 席晓东,杨柳.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报,2009,25(5):20-23.

[7] 刘墨楠.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1,4(70):48-49.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130-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s].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 [2009-08-21].http://news.qq.com /m20090821/002307-1.him.

 

[10] 李慧.规划环评工作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2(6):230-232.

[11] 田丽丽,徐鹤.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实践[j].湖南大学学报, 2007,34(8):61-64.

[12] 焦彦欣,王敦球,江成.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4):46-48.

[13] 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基础性工作全面完成[eb/ol].[2011-01-01]. http://ww w.china-eia.com.

绿色产业的特点范文4

1低碳经济发展对建筑新材料的要求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发展低碳、绿色建筑也将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点。低碳建筑材料也被称作生态建筑材料,是无污染以及无放射的环保材料,它和传统的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自然生态和对人的身体的危害比较少,还能进行回收,能够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碳建筑材料从选材、销售到使用都严格按照生产清洁技术进行。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建筑材料获得长足发展。绿色低碳材料的应用是现代建筑材料技术的重要发展,也是低碳经济下建筑材料转型发展的体现。低碳经济发展对传统建筑材料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如下:首先,对建筑材料产业结构进行升级的需求。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建筑产业正在朝着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和转型,这样我国建筑产业在发展中,对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需求提升,这样在我国建筑材料产业发展中一方面要对传统的建筑材料加工产能进行压缩,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开发和生产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推动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进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提升。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材料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开发的新的建筑材料,满足建筑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材料产业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增加产业的柔性以及生命力。

2低碳经济下建筑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球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建筑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这样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在研究研发过程中产必须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将材料研究、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减少建筑材料的环境消耗,提高材料的可循环使用特性以及再生利用率,这是低碳经济对材料产业的新要求。材料的生产以及使用中做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帮助人类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绿色低碳建筑材料产业必然的发展选择。建筑行业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巨额物质财富,并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发展的新形势,低碳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在发展中,在充分考虑能源、环境问题基础之上,要不断完善材料科学体系,这成为当前建筑材料科学研究工作者在研究工作当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当中,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绿色低碳材料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适应我国绿色低碳建筑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我国绿色低碳材料产业发展中的研发以及其产业化,其中包括了能够直接实用在绿色建筑生产中的建筑材料,以及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配套材料;二是生态建筑材料的研发以及其发展的产业化。

3低碳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研究开发的策略分析

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当中实用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具有两方面巨大优势:一是拥有资源优势,二是有用市场优势。在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整体发展比较快,并且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以及积聚优势。但是,从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的整体情况来看,这些产品还停留在基础产品层次,缺乏领导型企业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储备与配套等。虽然低碳经济发展为我国新材料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也为新材料研究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文章认为加强对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应该着重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发展与绿色建筑发展相互结合,确定新材料的研发目标和研发方向,实现我国建筑新材料研发工作跨越式发展。我国新材料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需要积极引进一批项目,改进扩建一批项目,实现建筑新材料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以及在整个工业结构中的比例的提升。这样能够初步形成新料产业集群和研发集群,这样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能够以建筑新材料带动其它材料领域的发展。然后,创新研发机制和研发体制,加强对建筑新材料的组织领导工作。我国各级政府成立了新材料行业领导小组,能够负责对建筑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制定具体的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能够得到根本落实。同时,在我国建筑新材料发展中,需要设立“低碳型材料服务平台”,负责新材料的领域的各个环节、各部门工作与重大资源配置,这样能够为制造业以及建筑新材料产业提供充分的对接空间。并且由新材料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小组遴选确定若干单位,从而建设一批具体的工程中心,具体负责科技项目的实施。这样能够加快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产业聚集基地建设,能够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完善政策和标准,构建材料研发的可持续动力机制。建筑新材料作为现代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必须要依赖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条件。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资金支持,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引导、支持建筑新材料研发工作。企业在发展当中需要根据市场原则,从产业整合发展的思路出发,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建筑材料体系,这样在企业发展中能够确保形成高起点的产业技术基础。在建筑新材料研究工作当中要重视战略投资者的作用,积极鼓励研发工作,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增强建筑新材料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此外,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增强新材料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构建建筑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最后,建立“谁污染、谁付费、谁处置、谁收费”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市场化定价机制,合理确定各类工业固废处置价格,进一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建立绿色建材发展的标准体系,在设计标准、制造标准、施工安装标准、产品推广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建材生产与建筑应用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推进绿色建材的发展。制定建材行业能效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综合利用评估管理办法,建立独立第三方能效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综合利用评估的运行体系和运行机制。

4结语

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当中,绿色建筑发展受到建筑企业的青睐,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绿色低碳新材料的研发,这能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加强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研究工作,能够推动我国传统建筑材料能够向着低碳经济型、资源循环型发展。这是我国建筑材料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建筑材料研究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作者:赵红 单位: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贞礼.新材料产业的阶段演进与低碳经济的耦合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1(05).

绿色产业的特点范文5

放眼望去,北京东二环聚集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神化等大型能源央企总部和产业金融部门。

“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它们是目前新能源经济重要的投资主体,也是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央企优势资源的发挥,对引入新能源投融资主体,打造中关村雍和园低碳示范园,实现绿色金融的聚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城区区长杨艺文在2009年中关村论坛表示。

利用总部企业聚集、低碳能源央企及投资机构汇聚、产业金融发展迅猛等优势,东城区将打造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建设低碳经济总部基地。2009年年底东城区政府在“区能源和低碳产业研讨会”也表达了同样的结论。

据悉,东城“绿色行动计划”2010年将完成编订,东城区将推出“区域碳排放标准”,建设“低碳城区”。地处东城的雍和园无疑是最大的受益方。

东城区两会期间,杨艺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低碳城区”概念,东城将推行企业绿色准入标准,以建筑节能为先导,探索合作能源管理等模式,利用跨国合作模式实施低碳示范区项目。

区情决定 布局低碳经济

东城区地处北京中心城区,区内没有工业、农业。区情特点决定了不能发展相关的制造业,这就决定了雍和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优势,但适合聚集支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构和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第三产业已占到经济总量的94.7%,位居全市第一。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其四大主导产业,金融服务业发展尤其迅速。

杨艺文说,雍和园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呈聚集态势。以国华投资等为代表的100家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已汇聚东城,产业聚集态势初显。

东城区有170多栋商业楼宇。主要污染排放源就是区内越来越密集的办公写字楼宇。东城区金融办负责人介绍,未来东城区将要打造成低碳城区,首先要对楼宇碳排放进行监管,未来将对区内所有写字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统一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碳排放较高的楼宇可向低排放企业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一方面鼓励写字楼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同时也将是北京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区,对废气资源进行再利用。

杨艺文说,目前我们也正在进行一些市场调查,包括最近我们去了发改委推荐的节能环保服务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如西门子、法国电力、Intel,来研究寻找实施区域的节能减排的合作伙伴。

搭建平台 聚集低碳产业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尝试要通过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这样的方式,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节能环保企业和楼宇业主共同投资、共同负责、共同受益的楼宇节能减排的运行和激励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雍和园低碳经济示范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杨艺文强调:一是,要发挥央企的资源优势,聚集低碳相关的产业。能源央企总部是东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依托,我们将抓住这个能源央企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来引导新能源投资基金的建立、新能源企业总部的引进,来深入了解能源央企对节能减排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搭建平台,吸引围绕着央企能源总部的新能源投资和节能环保的发展,来形成相关的低碳产业的聚集。

二是,搭建绿色市场平台,促进要素资源交易。目前我们考虑要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来逐步建设专业的交易平台,这里边主要是要聚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市场交易、技术集成和人力资源市场要素的聚集,为我们低碳经济相关的产品、产权和技术项目的交易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积极引入各类人才及专业研究机构,提供智力资源保障。在整个研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的认识到,人才是我们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因此当前我们要重点的帮助企业引入低碳城区建设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别是从事碳金融交易的核心人才,从事碳中介的高端市场人才,以及从事碳排放评估和认证的高端人才。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东城区在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过程当中,重点研究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总体的目标,研究作这个区域历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布局,研究出台一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具体的措施,进一步来明确整个区域低碳发展战略。同时要引进高水平的发展机构,推进雍和园的建设,包括监测的标准、分布组织实施。

雍和园将建“碳金融”基地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在创造节能减排环境、建设能源和低碳产业金融功能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除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态,产业金融发展非常迅速。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挖掘这些产业资源优势,对于扩大新能源投资力量,提高产业融资功能,建立新能源聚集地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东城区已将东二环金融区定位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产业基地,除了启动区内楼宇碳交易外,东城区将抓住能源央企大举进入低碳产业的有利时机,在东二环沿线形成高端新能源、节能减排产业的聚集效应。通过建设低碳城区营造产业环境,在东城聚集碳金融产业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雍和园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

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驻区金融机构379家,1997年到2008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八倍,2008年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7.4%。同比增长30.6%,已经成为东城区第一大产业。

“东城的金融业发展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地位,就是错位发展。西城是总部金融聚集地,海淀是科技金融、朝阳是外资金融。东城区第一是产业金融比较聚集,所以我们要着重发展产业金融,把央企的金融板块聚集到这个地方。”

目前,央企的新能源投资、碳交易的机构都在逐步地往区域聚集,区里面有超过100家节能环保和碳交易方面的企业,为未来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机会,会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区。

能源央企恰恰是低碳经济的主要投资人和交易者。雍和园也在传统金融和产业金融的基础上向着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服务业的绿色金融。

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以及东二环作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的优势地位,在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低碳经济示范园中来加速绿色金融中心的建设,杨艺文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措施:

绿色产业的特点范文6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的有序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种植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改善具备重要的现实促进意义,本文围绕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及发展,从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特点;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要求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种植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改善,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农业领域基础性机械设备在生产制造领域逐步展现了新的技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向。想要在未来一段发展时期内,保证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实现稳定有序的发展,必须清晰认知我国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在现阶段的基本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本文围绕这一论题,展开了简要论述。

1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事业发展状态关注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投入执行,我国农业产业迎来了快速有序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充足的实践空间。在农业机械设备实际应用普及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我国当代历史时期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技术变革,在传统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技术设备的发展基础上,以自动化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以及仪器信息控制技术为代表的全新技术形态,接连被引入并深度应用于我国当代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的生产技术版图之中,给我国当前阶段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创造了充分的技术助理条件。针对我国当代农业产业的基本发展环境以及基本发展路径特征展开考量,可以从中印证做好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技术升级改良所具备的实践意义。为保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实现,应当在积极开展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升级,并逐步加强我国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的绿色化发展特征,为我国现代农业的绿色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接下来本文划分几个具体方面对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事业的基本特点展开分析:

1.1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日渐加深,设备应用的技术效率逐渐提升

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产业同以往相比,最为鲜明的技术特征就是实现了对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引入和运用。而在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效改观了农业机械设备在运行使用层次的便捷度水平,现代农民在应用具备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只需预先完成农业种植过程中技术操作任务指令的程序设定环节,就可以保证相关农业机械设备实际启动之后,按照之前已经设定的技术指令要求,完成相应的种植技术目标,极大避免了以往我国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过程中的全程监督控制行为,节约了农业种植者的时间资源,保证农业种植者在运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具备更多的时间针对机械设备劳作成果的质量状态进行检验和确定,确保了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改善了我国农业种植者的生产作业效率,节约了农业生产劳作过程中对人力资源要素的投入数量,节约了实际成本。

1.2充分减少设备使用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升农业生产事业的整体效率

伴随着世界性经济发展事业的有序推进,人类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应用和消耗,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可再生资源存量规模的不断减少,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周转数量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工业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实现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群体本身在思想理念认知层次的局限性,尚未实现对工业生产制造,与现实自然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相互关系的准确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不能充分规避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可能引致的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以及污染现象,不利于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伴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具备绿色环保属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属性的全新技术形态,在我国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业的接连引入运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的设计,生产从业人员,实现了对我国现代农业动态化发展特征的及时关注,能够结合我国现代农业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出现对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属性的追求目标,做好在有机肥料、农兽药以及基本能源物资在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属性的控制工作。在做好农业生产过程中必要物资投入对象技术应用规模控制的基础上,助力了我国农作物单位面积果实收获数量的有效提升,并实现了对国人基本农产品消费新需求的充分满足。通过在农业机械的设计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关注对绿色环保属性特征的实现和控制,是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生产制造领域的又一重要技术特点。

1.3减少设备生产制造过程对生产要素的浪费

在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产业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之后,能够有效改善和避免传统农业机械设备制造技术发展阶段的一系列技术缺陷和局限性。在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的发展特征约制下,农业机械设备产品在技术应用周期层次缺乏全局性,以及一致性。在农业机械设备到达设计预定的使用时间年限峰值之后,往往不能继续进行顺畅稳定的生产技术作业环节,并且我国针对这些已经到达使用年限的,或者是处于废弃闲置状态的农业机械设备往往也没有建构系统完整的回收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产原料资源以及能源物质的大量浪费,同时这些处于废弃或者闲置状态的农业机械设备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压力。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设备设计制造产业的技术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废弃物资资源回收以及再利用方面的技术门类,正在逐步呈现发展完备的趋势,借助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回收工作流程,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已经能够对回收渠道获取到的废弃或者是闲置性、农业机械设备,实施零部件的拆解处理,并将拆解过程中获取的有效零部件,以及其他物质资源对象引入到新的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原料的构成体系之中,有效减少了我国传统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事业对物资和能源的消耗和浪费水平。

2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

2.1更多引入和运用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实际应用的农业机械设备,其主要的运行动力来源大多是内燃机,而内燃机设备在运行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产生严重噪声污染、废气排放污染环境、以热能资源外溢浪费的不良技术特征,有鉴于此,我国技术人员在未来开展农业机械设备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逐步引入电能、太阳能、氢气、植物油以及天然气等具备可在生属性,或者是环境友好属性的能源品类,并逐步提升发动机等动力支持设备在环保技术性能层次的研究工作力度。

2.2保证设备零件便利回收应用

未来一段时期,在开展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工作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设备零部件具备的回收应用价值,可回收性程度以及回收获取后应当采取怎样的技术处理手段等问题,切实保证设备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材料,能够实现最为充分的应用价值状态。

2.3更多引入和运用环保性生产材料

生产材料的选取工作环节,是未来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工作准备阶段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农业机械设备新产品在开发设计阶段的关键技术控制环节。在实际开展生产材料选取行为的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际选用的材料对象种类,尽量少选用或者是不选用具备有毒性、有害性以及稀缺性技术特点的生产应用材料。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好实际选取的材料类型对象的分类管理、废弃,生产边角料物质对象回收利用工作的实施流程安排,助力我国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目标实现水平的不断提升。

2.4保证产品零件具备充分的便捷拆卸技术特点

开展农业机械设备的设计工作,应当重点保证设备的便于拆卸与技术维护特点。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应用划分模块设计法,就是针对有限范围内的,具备差异功能状态,或是具备相同功能但是存在性差异的,拥有不同技术规格属性的产品对象展开针对性的功能状态条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系列化功能技术模块的技术设计处理目标,并通过对已经设计形成的众多功能模块开展指向性技术选择行为,完成具体农业机械设备的拼接式技术设计工作目标。

3结语

围绕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及发展问题,本文从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事业的基本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两个角度展开了具体论述,做好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作的设计和生产环节,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具备重要的现实助力意义。

作者:刘嘉玮 单位:西京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士强.浅析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