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交通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交通体系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1

关键词:城市交通 交通管理 绿色交通

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现代国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其他许多社会经济因素。 中国绿色交通发展的理念和“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一是健全有利于绿色交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二是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三是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四是加强科技和信息在绿色交通中的应用。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国务院确定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重大战略方针,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人们出行难的根本措施,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的重要工作。国务院明确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任务和要求。选择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还可使人们感受到以下益处:

(1)提高效率:绿色交通方式可以改善交通状况,减少机动车对道路资源的占用,缓解交通拥堵,从而使城市总体出行时间减少;

(2)降低成本:绿色交通可以减少城市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需求、建设和维护费用,减少直接交通费和油耗,降低城市运营成本和节约能源;

(3)促进环保:机动车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在局部区域可以达到高浓度,严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并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可以降低城市空气污染,有助于实现城市环境管理的目标。

1我国城市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城市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扩展的过程中,新建道路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市中心区的商业、办公用地集中导致交通过度集中,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1.2交通结构失衡

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典型的交通结构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占较大比重(超过50%),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城市的用地形态模式多为中心外扩密集布局,其用地紧凑集中,人口密度大,因此居民中短距离出行量所占比重较高,平均出行距离较小。

1.3交通管理弱化

在城市交通的许多方面,现行的机构设置和职权划分不清,发生机构重叠、职权交叉,使原本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城市交通被人为分割,交通规划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被大打折扣。

1.4居民出行选择构成不合理

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延误时间、道路状况、道路拥挤程度以及天气状况等都可以影响居民的出行。公共交通网络缺乏整体性,站点、线路设置不合理,各种公交方式间缺乏协调配合等,表现在准时性差和运行速度低、舒适性差,都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和对公共交通工具的选择。

2建构成都市城市绿色交通。

2.1要大力推广现代交通工程科学技术的运用

交通工程技术是随着国外小汽车发展运用而生的,中国即将步入小汽车时代,特别是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建筑容量大,小汽车进入家庭,处理不妥必将给已有城市交通雪上加霜。交通工程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不仅可以合理解决已有的交通问题,也可从城市交通的发展层面,对城市交通需求进行动态调控,使交通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取得协调一致。

2.2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公交优先网络系统

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是省内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随着成都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污染、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并已成为影响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梗阻。因此,发展中的成都市比从前更需要一个方便、快捷、舒适、安全、低公害的交通环境。

2.3要建设园林化的绿色交通空间

成都是国内著名旅游城市,良好的城市道路空间本身就是城市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近年来,我市坚持改善交通与改善道路生态环境同步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要多种植树木,使车辆行驶的浓郁的林荫之中。从人行道的铺设方式、公交站点的设置型式、到站点至主要人流的集散路线均要采用城市设计手法、体现以人为本,形成宜人的绿色交通空间。此外,人流、车流聚集较多的广场和交通枢纽均要引入绿色交通空间的设计理念,使交通与绿色结合在一起,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交通空间。

2.4要积极推行绿色环保公交车辆的使用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交车辆在道路上运行必占一定的主导地位,因此,车辆与燃料技术的优先改良,消除和改进高污染车辆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旅游城市,洁净的空气,与优美的环境显得同等重要。成都现已有不少洁净的天然气公交车、出租车取代了传统的柴油、汽油公交车、出租车,这一步伐还有继续加快。随着燃料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如以燃料电池作为公共汽车的动力,可真正实现大众运输车辆的废气排放零污染。

绿色交通与目前人们所称谓的绿色食品、绿色建筑一样是一个全新的理念,绿色交通同样除要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之外,还要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实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永恒的目标,而在都市发展中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合理的交通体系、健康的交通秩序和优质的交通服务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城市化和化在正方兴未艾。因此,把握这一契机,以绿色交通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千秋功业的基本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 .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1月.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2

近期的工作重点是:

第一,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导向,组织制定好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要充分体现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要求,着力改变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促进发展的传统模式,更加注重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交通运输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

第二,以加快调整交通结构为主线,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结构性节能减排。一是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加强基础设施之间的衔接,充分发挥效率。加强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干线公路提级改造、内河航道升级等薄弱环节建设,优化网络功能结构与布局,加速形成基础设施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通畅的交通条件。二是加快发展内河航运,发挥水运节能减排的优势,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实施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开展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出台促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的经济鼓励政策,落实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淘汰补贴资金。研究实施营运船舶节能减排措施,加速绿色航运建设。三是优化运输组织,推动运力结构调整,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发展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积极推进厢式运输、甩挂运输、滚装运输,促进江海直达运输,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四是提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出行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积极推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鼓励使用新能源、节能环保公交车辆,研究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运行使用和维护问题,积极引导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五是加快邮政业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寄递类业务与工业制造企业和流通领域的结合。支持制造业减少物品周转流程,降低能耗。

第三,以组织实施重点工程为抓手,推进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和示范推广。发挥政府部门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作为节能减排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着力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运输装备使用中做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组织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交通运输企业低碳交通专项行动”,完善政府与企业的联动机制,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先进经验,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专项行动取得良好效果。在渤海湾、长三角等地组织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作,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节能环保的运输装备和运输方式。总结和推广“两型”港口建设的经验和技术,进一步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总结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示范工程经验,扩大不停车收费规模,并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将联网不停车收费纳入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同时,在民航系统,加强空域规划研究,优化空域结构、开辟使用临时航路。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3

关键词:绿色交通,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系统,公交优先

Abstract: the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is inevitable result of sustained high speed growth of economy, city traffic is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every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ffic is the city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formation of solving city traffic problem of consensus. Therefore, I think, our city will vigorously develop public transport,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development, should be mor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Keywords: green transport, public transport, public transport, bus priority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 绿色交通

1.1 绿色交通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个理念,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其主要特征是安全、畅通、舒适、环保、节能、高效率。绿色交通的概念包含了推动公交优先发展、促进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的出行模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建立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等[1]。

由此可见,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2]。

1.2 绿色交通的特征

1.2.1 绿色交通的基本特征

主要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交通方式:在交通方式上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导。

②交通系统:拥有方便、快捷、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

③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系: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共生[3]。

④交通工具:公交车、自行车、步行。

1.2.2 与土地使用协调

绿色交通理念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中,研究城市的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系统两者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的目标[4]。

1.3 绿色交通规划原则及要点

绿色交通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人的舒适性,不仅要考虑交通出行者的舒适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考虑道路周围居民是否受到尾气污染、噪声、振动等危害。

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从整体上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道路系统的合理性及其使用效率、资源投入和环境保护等进行考虑,才能实现绿色交通。

1.4 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框架

①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②建立适合人和公共交通的城市布局和开发模式。

③鼓励和推广轨道交通、地面交通。

④促进非机动交通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⑥合理分配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

⑦确立交通管理政策。

1.5 绿色交通发展的目标

①环境友好;②资源节约;③服务高效;④出行距离合理;⑤交通结构绿色。

二公共交通系统

2.1 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行政辖区内,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多种形式的客运服务,实现人员高效、安全、舒适和方便的、移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5]。公共交通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市民遵守客运规则并支付相应的交通费用,就可以自由选择交通方式出行。

2.2 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

在中小城市中一般以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为主要客运工具;在现代大城市中,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公共交通工具载量大,高运送效率,低能源消耗,对环境污染较小和运输成本低等优点。

2.3 我国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能源指标小,城市的环境容量有限,道路公共交通由于投资少,建设难度小、便于乘客等优点,目前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导。

2.3.1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不配套。目前我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面的政策主要在于财政补贴政策和在少数城市实行的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交通政策[6]。

2.3.2 公交优先通行政策并没有实际落实,公交专用道设置也不合理。公交车辆专用道名存实亡,大多被占用或混用。

2.3.3 交通路网规划设计欠缺且缺乏可操作性。如公共交通线路网稀疏;对居民出行的需求量研究不足等。

2.3.4 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差,服务水平不高。车辆发车频率太小且不准点。

2.3.5 停靠站设施简陋。公交线路沿线站台的设施简陋,不能挡风避雨,站台地面坑凹不平,雨天车辆靠站时,污水四溅,若车辆靠不了边,乘客还要淌水上下车。

三 优先发展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的对策

3.1 高度重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规划,做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7]。

3.2 把交通纳入城市规划考虑的基本因素之列。

3.3 以人为本,城市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城市街道要适应步行需要,贴近生活,给市民提供更多样的出行选择,更加注重出行的安全和环境。

3.4 建立方便、快捷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提供空间;引导私人小汽车适度、合理使用。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城市公交、自行车加步行的城市交通模式。

3.5 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轻交通路网的负担,减少机动车总量,以实现减少交通有害气体排放总量的目的。

3.6 规划建立合理的交通道路网络结构,并通过严格科学的交通管理,使交通保持畅通有序的良好运行状态。

3.7 通过科技力量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环保性能、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实现降低机动车单车排放量的目的。

3.8 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城市居民利用公交、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出行。

无论是可持续交通,还是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其核心本质都将是建设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注重交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交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公交系统,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环节。

四 结束语

绿色交通是机动化社会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务[7]。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研究我国目前人均用地和能源资源少、城市用地紧张的现实条件。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同时,科学严谨的进行公交道路规划,提高公交线路网覆盖率和线路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布置公交站点,为乘客提供便捷出行。只有这样,我国的公共交通才能得以优先发展,中国城市交通、环境状况才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建设快速便捷的绿色交通体系[D].绿色交通体系,2007:446-448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4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绿色交通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强,使城市交通总量以2~3倍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小轿车正迅速进入家庭,机动化水平快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出行方便、快捷、舒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个体机动化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交通问题。虽然目前各城市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网扩容和道路面积增加速度很快,但道路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严重。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在此背景下,绿色交通规划方法应运而生,旨在改善城市交通的同时,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一、绿色交通内涵

国内学者对绿色交通的含义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主要分两类:一类局限于运载工具、交通绿色技术及单纯扩大道路绿化面积的研究;另一类则将绿色交通概念扩展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外部系统。综合而言,绿色交通要求城市交通系统“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其具备以下特征:

运行高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的高效率,满通的基本目的,即社会经济发展派生的人和物的移动,而非简单的交通工具的移动;

社会协和――交通体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护社区传统;

环境友好――交通体系的污染排放在城市系统环境可接受幅度内,注重地方传统风貌以及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协调;

资源节约――交通体系的资源消耗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资源消耗指标。

绿色交通的保障前提有两大类:

在城市总体规划时考虑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达到城市出行总量以及出行总消耗最小,并使得大规模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成为可能;

在交通模式结构形成之前,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与引导,可以引导人们选择绿色交通方式。

绿色交通实现手段有:减少个体机动车出行,提倡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

图1 交通工具绿色优先级排序

总之,绿色交通是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结合中国国情,蕴含中华文化的形象表述,是通往生态交通的必由之路、初级阶段。

二、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是实现绿色交通的首要保障,故有必要探讨其与交通之间的关系。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经济过程。这种不可分割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土地是交通设施的载体,交通设施本身的建设离不开土地;第二,特定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会导致某种相应的交通模式,而交通建设带来的可达性提高和外部性利益又引导着土地利用的方向,体现出二者的高度关联性。特别是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在时间上的可分离性,为城市交通促进土地利用并引导城市发展提供了可能。

图2 交通与土地利用布局关系示意图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如下:

1. 交通设施建设通过改变可达性和外部性利益而影响居民和企业的选址。

可达性会影响人们对居住地点的选择。

如果某一地区能够很方便地到达工作地点、商店、医院、教育设施和休闲场所等,则它对住宅开发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人们也愿意到该地区居住。

可达性会影响工业选址。

工业企业大都喜欢选在高速公路、铁路货运站点等可达性较好的地区,这有利于其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

可达性能影响办公地点的选择。

对机场、快速轨道站、高速公路等地方具有较好可达性的区位能够吸引办公设施的开发。

可达性对零售企业的选址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零售企业更愿意选在交通便利、顾客能方便到达的地方。所有这些可达性改善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增强了对居民的吸引力,还是增强了对工商企业、办公机构的吸引力,最终都会导致相应区域的快速发展和土地升值。

2.交通影响居民和企业选址同时,也影响着土地利用性质和开发强度。

3.土地利用影响客流分布和交通方式的选择。

4.土地利用状况推动城市交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东莞生态园绿色交通构建示例

1.交通发展目标

区域交通发展目标

立足于东莞市“四位一体”城市核心区发展定位,融入深莞惠一体化发展进程,逐步在生态园片区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交通模式,创造便捷的外部交通条件。

助推片区交通网络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带动园区发展和产业功能布局优化,形成包括国家铁路、轨道交通、骨干道路网在内的多层次、多功能、协调综合的运输体系。

内部交通发展目标

以低碳绿色为指导,构筑舒适、安全的慢行交通系统,便利、环保的公共交通系统,注重交通与用地、环境相协调,从规划层面促进和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实现交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生态园自然景观及产业特色,将园区打造成“绿色交通”典范片区。

图3 东莞生态园交通方式发展目标

2.交通发展模式

根据《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东莞生态园未来将呈现“以城市湿地为特色、发展现代高端产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具备生态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两大特征,决定其整体出行需做到“内慢、外畅”。即要求园区内部交通“休闲”、“低碳”,外部交通则需“快捷”、“便利”,以强化与市区、松山湖产业园及周边各镇的交通联系。

未来在引导东莞生态园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上,不同片区的交通方式供给比重应不同。内部为绿地、水源等生态型用地,休闲、旅游交通吸引性强,应以慢行交通为主,公共交通(清洁能源车辆)为辅,并适度控制社会小汽车驶入本区域。外部则需强调出行的快捷性,客运交通构成中需保障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慢行交通为补充。

图4 东莞生态园交通发展模式示意图

此外,园区外部的高端产业与及配套服务业用地相邻,大部分处于慢行交通适用范围,职工上下班可选择非机动车及步行方式;未来受园区产业扶持政策、居住成本等多因素影响,可能有一部分从业人员选择于生态园协调区或者周边六镇上居住,这将产生公交、自行车通勤交通。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用地布局为建立以步行、非机动车、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提供了条件,本次综合交通规划把握此有利条件,实现园区经济发展、生态优化“双赢”,成为区域性和谐发展的典范。

3.交通发展策略

(1)整体策略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扩展轨道交通网络,推行公交主导机动化出行模式。

构筑舒适宜人的慢行交通系统,加强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接驳。

从源头把控机动车出行规模,注重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

实行交通需求管理,适度控制小汽车在生态区范围的使用。

图5 生态园外部交通换乘内部交通示意图

(2)分区策略

根据片区发展阶段和特色不同,将生态园划分为两类片区,采取不同的交通发展策略。

① 生态休闲区

确立公交+慢行交通模式,保证慢通主体地位。

不鼓励社会小汽车驶入或停放,并限制货车通行。

于园区设置换乘枢纽、截流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予保障。

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

② 产业及配套区

保证对外交通的快速、便捷。

保证客运机动化交通中的公交出行主体地位。

研究货运交通组织路线,保证物流畅通,减少环境影响。

图6 生态园交通策略分区图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5

关键词:城市交通;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9-0098-02

城市交通同城市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便利的城市交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城市交通也引起了诸如大气与噪声污染、道路拥挤、土地占用等一系列问题。绿色交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绿色交通是一个新的理念,也是城市交通的一个实践目标。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入中国的,近几年在国内日渐扩展。所谓绿色交通,简言之,就是协和的交通,即交通与环境的协和,与未来的协和,与社会的协和(安全、以人为本)和资源的协和。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连,它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而可持续发展通过它的发展得以实现。因此,又可以说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发展的协和式交通运输系统。

绿色交通是“环境革命”这一理念在交通方面的具体化。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危机,呼唤绿色就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呼声。因此,可以说,绿色交通是世界发展对21世纪交通提出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它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交通发展与交通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矛盾的重要途径,其中“以人为本”思想也要贯穿其中,它们的实现与否关乎这个生态环境是否被破坏。

一、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问题及绿色交通的指导作用

(一)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扩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使我国城市交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交通变得愈加拥挤。这种交通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以及长期形成的城市混合交通导致了交通拥挤与阻塞。

第二,城市扩建、居民外迁,结果既占用了大量土地面积,又增加了居民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从而增加了交通需求量,使得土地利用不尽合理。

第三,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与人口的不断增长,这将刺激人们对交通设施的需求,导致能源消耗大量增加,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能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第四,汽车尾气的排放、交通噪音、振动、电磁波等严重危及着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得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二)绿色交通的指导作用

时代的发展已使城市交通到了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发展绿色交通,是目前我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与以往交通规划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完成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这一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其中绿色交通理念又要贯穿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始终。绿色交通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以绿色交通理念进行科学的交通预测和分析。科学的预测和分析是保障交通可持续发展、长远实现绿色交通的重要前提之一。城市交通规划首先要将绿色交通理念贯穿实施到城市交通预测分析中。

其次,要以绿色交通理念合理确定客运交通结构而且要统筹制定各单项交通发展战略。为引导客运交通向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转变,必须统筹制定各单项交通战略和措施,它们既有有机联系、相互协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把绿色交通的理念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二、全方位实施绿色交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实施绿色交通的内容和措施

绿色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交通运输的每一个环节和相关要素,包括车、路(设施)、交通环境、交通组织乃至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系统。因此,凡是能促进交通系统“环保、健康、安全、高效”的举措都属于建设绿色交通的范畴。另外,绿色交通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使交通服务对象感到安全舒适、感觉愉悦、心理不紧张,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把完善城市道路网建设和发展合理的交通方式放在实施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位;(2)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软件的建设改善交通环境促进绿色交通发展,针对交通需求总是趋于或超过交通供给的现状,就需要在交通管理控制上加以引导,以缓解和解决交通问题;(3)以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绿色交通工程的实施。

(二)绿色交通方式之城市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在21世纪之所以备受各国青睐,最重要的是与道路交通相比,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时间准、污染少和安全舒适,且与城市道路无平面交叉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噪音和空气污染等环境方面的损失仅为道路交通工具的6%~10%,所以城市轨道交通是在满足城市居民交通需求的 条件下全社会总付出最少的方式,也是满足人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佳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单位运量能耗,公路是铁路的13~16倍;公路运输产生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比铁路高30倍;在同样的运量条件下,修筑公路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是修建铁路的4倍。特别是随着铁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铁路运输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优势,显得更加突出。

城市轨道交通以运行方式舒适、准时、占地面积少、环境污染小、节省能源、快捷方便且运量大而得到广泛的运用。地铁列车以电力作为动力,基本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轻轨列车有电力和内燃之分,但考虑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轻轨一般用电作为动力,而内燃轻轨车主要用于市郊轻轨。因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绿色交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今后对轨道交通的不断完善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

三、 “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在传统的道路设计理念中,“以车为本”长期以来一直是道路交通设计的出发点。交通并不仅仅是车的移动,而是人或物的移动,规划时,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根据Chris Bradshaw所提出的“绿色交通体系”并结合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比例大的特点,我国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优先级顺序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租车、货车、摩托车。

在规划建设上,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效率、公平、协调、有序等绿色交通原则,兼顾国家经济和宏观政策,着力建设步行、自行车、公交系统。因此,把“以人为本”应用到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并探索其实现的过程显得尤为迫切。

(二)“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交通

“以人为本”理念首先体现在道路线型设计上。良好的线型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为佳,除了主干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和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街道设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街道设施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围,设置足够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结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的空间。

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如在街道必要的地方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提供儿童专用的坐具、场地和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厕所蹲位等。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的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与帮助。

四、结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在交通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采取了车辆政策、燃料政策及交通系统管理政策。这些政策对保护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也给我们下一步发展绿色交通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而且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因而“以人为本”思想尤其需要重视。通过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现状的考察以及对目前交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欲使城市道路交通在尽可能长的时间段内保持生机与活力,就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

针对绿色交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给出以下建议和构想:

1.在指导思想上,采用“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注重人的舒适性,考虑人的可及性大于车辆的可及性。充分考虑人的舒适安全,不仅要考虑车上乘客的舒适安全,也包括考虑路网周围居民是否受到大气污染、噪声、振动等的危害。

2.必须注重步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研究。

3.尽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快速轨道网络等“快速通道”。

4.发展合理的城市形态和结构,减少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

5.着力分析商业服务中心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重大影响,尝试现代步行街系统。

6.尽快建立价格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

相信绿色交通将会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取得长足发展,而绿色交通在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后,我们身边的道路也将朝着和谐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城市通现代化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孙翔.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弹性思考[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4).

[3]任福田.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3,(9).

[4]马荣国,杨立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10).

[5]陈洪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思考[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

[6]李莹.城市公共交通BRT与MRT模式的比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3).

[7]周小群,宏.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07,(7).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6

关键词:公共交通;水上巴士;低碳交通;SWOT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

中图分类号:U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1-0020-04

现在我国在大规模地开发建设水路交通运输,因其具有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特点,水运成为中国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的重要举措。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河流作为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虽孕育了城市的文明,但传统水上客运单纯的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其单一的客运模式一直处于城市交通的边缘地带。作为一个特别的案例,意大利威尼斯的水上客运交通可谓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1 概述

城市路面交通拥堵的问题,困扰着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建设及发展。然而,纳入常规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主要有轨道交通、公交巴士、出租车等;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私家车出行。以中国上海为例,为满足地面交通的膨胀需求,上海市多年来进行了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达60.9亿人次,但交通设施的建设仍然赶不上城市规模膨胀的速度,地面交通拥堵不畅,高峰期公交系统的平均时速约16~20公里/小时,市中心区甚至不足16公里/小时。

尽管如此,城市公共交通依然集中体现在轨道交通和公交巴士两大方面,中国上海城市交通近年的各种方式及其组成比例概况见图1、图2。

鉴于此,中国许多高速发展的大型城市,如:上海、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温州、重庆等,均在思考如何利用城市丰富的河道水系资源,构建“水上巴士”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作为对陆域公交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然而,中国杭州作为首个开通水上公交巴士的城市,以水路缓解交通拥堵的初衷却遭遇现实发展瓶颈,出现“等候时间长、运力不足、衔接不畅及覆盖面狭窄”等现状问题。中国广州2007年4月开通第一条水上巴士,但由于陆路交通接驳不畅、道路交通设施与地铁口、公交站没有形成有效接驳、间隔时间过长等原因,一直未发挥公共交通分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温州正在积极规划建设水上巴士公共交通系统,在其调查过程中:100名受访者中赞同的有94人;赞同者中,44%乘坐目的是休闲观光,27%乘坐目的是上下班或上下学;62%的受访者选择每周乘坐1~5次,21%的受访者选择每周乘坐10~14次。此外,有67%的受访者认为乘坐水上巴士最大的优点是不会堵塞。

在面对日益加剧的路面交通压力下,水上巴士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部分大型城市的热点议题,而已有的尝试运营却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城市的内河水资源丰富传统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并提升城市的品味及生态环境价值?是“水上巴士”规划建设及发展必须直面的一个难题。

本文基于上述形势和现状情况,通过SWOT分析和层次分析(AHP),探讨水上巴士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扩展方案的理论可行性,及其是否存在发展建设的优势,并得出分析结论

2 基于SWOT分析的优势和机遇

中国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及其导致的交通事故增加、环境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交通拥堵带来的不仅仅是时间延误,低速行使带来的高油耗、高排放可直接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交通拥堵也是交通事故的诱发因素,而交通事故又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形成恶性循环。实践经验证明,城市交通的供需状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城市交通体系必须寻求合理的、均衡的、以人为本的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水上巴士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扩展的设想提出,可从承运对象、承运工具、起止点线路布置、安全性和舒适度、对环境的影响、自然基础条件、建设成本七个基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1 基本因素确定

2.1.1 承运对象

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服务对象可以确定为日常出行者及观光出行者。日常出行以上下班、上下学、社会活动等为目的,观光出行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景观、人文及心理等影响。日常出行者具有明显的刚性需求,而观光出行者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弹性变化状态。

一般情况下,受传统出行方式的影响,乘客群体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转移,但通过合适的客户定位及需求分析,采取价格、服务、宣传推广、政策引导等经营策略,水上巴士理应能形成规模性的乘客群体。

2.1.2 承运工具

从出行的方式上来说,可以分为非机动方式(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共交通方式、个体交通方式(私人汽车、摩托车或公司商务车)。其中,公共交通方式可以主要由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水上巴士、出租汽车构成。

公交巴士的承运能力一般为60人/辆,时速约15~20km,轨道交通的承运能力一般为150~200人/辆,时速约40~50km。合适的水上巴士船型及适宜的内河航道尺度,可以实现承运能力约80~100人/辆,时速可实现约20~25km。

2.1.3 起止点线路布置

起止点线路的合理布置,必须满足出行者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便捷性要求,这需要进行公共交通客流的调查(“OD”调查),并由此确定线路上的乘客分布规律、平均乘距及平均乘行时间等,从而确定公共交通线路及站点的设置。

水上巴士的线路选择,显然更需要依托城市的河网水系条件。基于世界上大型城市的发展普遍存在不断蚕食河道水面的现象,目前在大多数的城市中,水上巴士建设的线路选择已受到较大的局限,除非投入更大的经济代价。

2.1.4 安全性和舒适度

公共交通安全性和舒适度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的和谐平安。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并不简单的满足于快速和高效,而其安全性和舒适度更成为出行者考虑的重要因素。

公交巴士和轨道交通在人口巨大的大城市早晚高峰期存在严重的拥挤现象,乘客的乘坐舒适度极差。且由于地面交通各种交通工具混杂,交通事故局高不下,以上海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为例,2008年上海交通事故发生数为2745起,死亡人数1100人,受伤人数2554人。

水上巴士可以实现河道内单一交通工具的运行,可以创造较为安全的行使环境,且具有较为舒适的乘坐体验。

2.1.5 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领域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交通领域的节约能源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客观选择,应以最小的能耗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交通需求,这也是“低碳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

有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的能耗是公交巴士的60%,是个体私人汽车交通的17%,而水上巴士可以实现比轨道交通更低的能耗标准。

2.1.6 自然基础条件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自然基础条件的重要支撑。人类克服种种困境,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建立了海、陆、空综合交通网络,将道路、桥梁、隧道等密集的布置于城市空间结构中。

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的交通基础设施,均需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给予的基础条件。水上巴士的规划建设也不例外,必然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河流、运河等自然基础条件。以中国广州、杭州、上海等水系丰富的大型城市为例,城区的水面率规划控制目标约在10~12%,虽小于中国规范要求的城市道路面积率15~20%,但与城市现状实际的道路面积率基本相当。应该说,在城市内河道水面率达到一定条件时,河网水系将为水上巴士的发展提供优越的自然基础条件。

2.1.7 建设成本

合理的工程投入和运营维护费用是方案可行与否的前提,经济的可行性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粗略的统计显示,中国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地铁)的建设投入约4.5亿元/公里;双向四车道的城市道路建设投入约7000万元/公里;若不考虑城市桥梁的改造,适宜水上巴士运营的内河航道建设投入将小于道路建设成本。

至于运营成本,涉及较多的政策、管理、财务及商务模式等内容,本文不进行相关讨论。

2.2 SWOT分析及结论

为让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量化效果,本文对各项基本因素进行了权重分配和得分取值,对于每一项因素赋予的权重和得分值的确定,主要由笔者基于一些研究资料和宏观分析判断得出。通过分析,可得出发展水上巴士公共交通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机遇,但应采取如下适宜的策略或措施:

(1)水上巴士功能定位可确定为公共交通和休闲观光;

(2)需引导早晚高峰期乘客选择水上巴士交通方式;

(3)应研究和设计适宜的水上巴士船型,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服务;

(4)需要政府倾向性的政策支持,提倡低碳交通方式,构建有效便捷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实现水上巴士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无障碍衔接;

(5)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充分保护城市河道水系的交通资源;

(6)应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合理配置,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基于SWOT分析的相关内容见表1所示。

3 基于AHP的可行性分析

3.1 目标层次的构建

从陆上交通和轨道交通占据城市人口出行绝大多数的现状情况进行分析,水上客运交通难以兴盛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深刻解析。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召开,让人类反思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气候变化因素对当前生活方式和未来发展的担忧,以及“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新理念的出现,有理由让人类重新思考城市生活科学合理的日常出行方式。

基于“水上巴士”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扩展正是认为在自然资源条件良好的城市,应进行水上巴士公共交通方案的评估,形成更为丰富科学的城市交通体系,其目标层次构建见图3。

3.2 层次模型的构建

3.2.1 层次模型

为判断水上巴士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组成部分的合理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公交巴士、轨道交通、水上巴士三者作为公共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权重分析,以此判断在具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水上巴士的可行性。

为满足AHP分析的要求,对层次模型进行必要的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的构建。其中,目标层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准则层为运输能力、便捷性、安全舒适性、环境友好性、建设投入及运营维护;方案层为公交巴士、轨道交通和水上巴士。

建立的层次模型见图4。

3.2.2 判断矩阵

为达到分析和比较数据可以量化的目标,赋予笔者根据相关分析确定的各因素权重,其分配矩阵见表2、表3。

3.2.3 计算结果及结论

通过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结果(本文省略相关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过程,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1.24)。

各方案对目标的合成权重计算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公交巴士、轨道交通和水上巴士三个方案,以运输能力、便捷性、安全舒适性、环境友好性、建设投入及运营维护作为六个判断准则,根据相关的权重值分配及计算,可得出如下分析结论:

(1)轨道交通合成权重最高,是城市最为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

(2)水上巴士的合成权重居中,在具备建设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应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公交巴士的合成权重最低,虽现状是中国城市的公共交通主力方式,具有便捷性强的显著特征,但在其它方面不具备明显优势。

4 结论

以中国上海为例,上海规划到2020年,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后可承担日均约855万人次的客流量,占43%;地面交通仍承担日均约1107万人次的客流量,占57%。城市地面交通的压力和面对拥堵的困境依然严峻。

根据本文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在中国上海、广州、杭州、温州等大中型城市,水上巴士作为公共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具有较为良好的自然基础条件和城市河道水系资源,应成为政府规划决策的方案之一,从而让城市河道成为绿色、低碳、智能的水上公共交通网络。

考虑到公众受传统出行方式的影响,乘客群体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转移,应加强政策性的引导和宣传,并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水上巴士的乘坐便捷性和班次的出发频率,应最终让公众真正体会到水上巴士具有的特优势。

参考文献:

[1] Shi Jing. Urban Road Traffic Planning Design and Operations.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