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精品课程;应用型;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商科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目前,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在金融学课程的教授中,偏重于理论的讲述和模型的解读,普遍存在金融知识学习与领域知识学习相互分离的现象,缺乏综合性、复合型卓越人才全面培养和提升的方案。同时,也忽视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金融企业的需求。在金融创新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所以精品课建设中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所在。如何从教学方法、内容体系,考评体系等方面根据经济发展、金融理论研究的新变化进行不断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在金融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重视金融业务技能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配套改革。

为着力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问题,“金融学”课程项目组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以“金融学省级精品课、金融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研课题”为依托,结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特点,在传统金融学精品课授课和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精品课建设模式,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建设的成果。

“学”指的是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首先,有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六位主讲教师中四位具有教授职称,两位具有博士学位,四位有出国经历,如此高职称和高学历结构是我院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不同层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利于学生吸收百家之长,融会贯通。

其次,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学生根据执行性较强的大纲,及建设完备的BB系统、ICAN系统、LMS系统进行课前准备。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利于教师将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课上和课下的有效融合;同时小组学习模块,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分享;特别是其全方位的考核系统,把过程考核及期末考核进行加权,体现素质教育,同时学生和导师都可以实时的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矫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阶段的转变。把新的课程设计、新的课堂教学等等一系列基于SCL教学模式的全新设计方案―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第一,通过“新闻小讲师”项目,养成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和对新闻的敏感度,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每节课抽出2-3分钟时间,安排学生选取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点评,一学期下来,学生不仅课上讲新闻,课下说新闻,而且经常自主的三五一组的对新闻事件发表独到见解,该项目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神速提升。第二,基于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枯燥的误区,我们采用“翻转教学”及“对抗赛”教学形式,提高大家学生知识的热情。例如在讲述《金融学》货币的形态的内容时,安排学生课下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钱币博物馆,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课上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大家对典型货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宣讲,通过认知参观、资料查阅及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全面的认识货币演变的本质,进而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认知当今的电子货币、比特币的产生和发展。讲到《金融学》西方经济学派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把PPT等授课资料上传到Blackboard系统,课前要求学生在线学习,课中把学生分成四组“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数量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对学习资料展开讨论,各小组“华山论剑、坐而论道”,陈述各自学派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对不同学派的政策及应用进行时效分析,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课后布置作业检测学习效果。学生高兴的说:我们在金融课上也可以“玩转课堂”。第三,组建兴趣小组,进行分享交流。金融知识博大精深,同时知识繁杂,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对投资工具的偏好,我们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基金、黄金等项目小组,老师确定主题,每周召开小组例会,讨论关注金融工具的心得体会,以及投资金融产品模拟演练的盈亏情况。不仅巩固的课上所学知识,同时还挖掘出了很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获益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整批学生;改变的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授课之中。

“产”指的是实践性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

突破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割裂的局面,建立探究性引导、课程融通、课外创新实践个性化的培养载体,探索并实践了促进学生“自主定位、主动学习”、面向“因材施学”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层次化、渐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载体,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递进提升。其特点包括:突出引导学习模式转变、突出强化思维训练、突出实验与实践为途径、突出课程与课外相互融合。通过参观调研,进行行业认知;通过校企合作,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目前我们已经与东方华尔、华西证券、华夏银行、招商银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课程开发、行业培训、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践项目、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更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每年基于金融学课程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到西安的各个社区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广泛宣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高居民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全民的金融素养,教书育人,回馈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树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通过参加全国专业大赛,进行知识运用,展示专业才华,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学生已经参加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与行业联手举办的金融营销大赛、股票交易大赛等多项赛事,同时作为承办方承接了金融行指委举办的金融行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银行及保险大赛,参加和举办各种专业赛事,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切磋,提高了金融服务意识,实现学校理论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赛事平台交流金融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为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类型 实践项目 成果

参观 调研

行业 认知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中的古钱币馆 参观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参观学习 参观心得体会

开展假期银行、保险产品的调研项目 调研分析报告

校企 合作

服务 社会 与浦发银行携手金融企业大讲堂项目 心得体会

聘请行业导师,协同授课 实践项目

采用小学期制,安排学生到建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实习 实习报告

与民生银行携手进行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活动 项目总结报告

参加大赛

能力提升 金融知识大赛、金融小讲师 获校级奖励

参加“全国股票交易大赛” 获西北赛区亚军

参加“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 得陕西省第六名

赢在新起点-全国银行综合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亚军

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团体第三名

金融协会专业性的社团活动、香港游学活动 丰富的第二课堂

“研”指的是科学研究成果体现应用型,实现教学科研融合。师生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专业性问题及教学改革的经验,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在把科研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加以验证,如此循环,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我们学院还成立了“博鑫苑”科研工作站,让学生成为科研助理,参与到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同时,为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类型 科研项目 成果

教学研讨会

展开校级交流 邀请行业专家讲座、博鑫苑研究型社团 知识深入扩展

金融学院组织2012年金融论坛、2011年教育研讨会 宣传自我,资源共享反思总结

参加全国的专业交流会及培训 自我提升不断进步

自编教材

总结教学经验 《金融学》天津大学出版社 教学经验的总结

《国际金融》天津大学出版社 教学外延

《金融概论》西北农林出版社 教学经验的总结

课题研究

实现教研相长 “以学生为中心”金融理财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教学方法的研究

宏观金融监管下西部地区金融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 金融风险研究

基于混业经营趋势陕西省商行金融创新风险研究 金融创新研究

陕西省构建普惠农村金融体系对策研究 普惠金融研究

陕西省县域农村金融生态机制优化研究 生态金融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应用本科教育研究

“产学研”为一体的《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实施以来,成果丰硕。

1.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效果明显

学生多次参加“金融知识竞赛”、“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十佳理财师大赛”“股票交易大赛”,成绩斐然;并多次在校报等杂志上。

2.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有效推广校内资源应用

金融学精品课程已经完成的全程视频教学,BB系统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金融辅修专业的学生及高职学院的金融学课程都已经通过网络访问本课程的网站进行远程学习。

3.取得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改革

金融学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编写已经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设已经趋渐成熟,“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改革已经形成基本的运行机制。

4.示范辐射面广

建设经验多渠道推广交流,每年接待大量的来我校学习交流的师生,《金融学》示范教材广泛应用,目前使用量达1000余本。

5.社会认可度高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在2013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好评,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投入度大。学生实习情况,得到建设银行西安分行及平安银行西安分行的好评,学生应上岗时间短、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跟工作结合起来,是较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6.有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长效发展

精品课教学团队长年开展金融教学、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研究,近3年来,30余篇,编写教材10余部,省级课题约20余项,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发展。

7.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历年评教调查中,课程主讲教师学生好评排名均在全院前列,团队教师学生评价最低分不低于90分。

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金融学课程日常教学中,根据学校学生情况的不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的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大批量的接纳学生实习,在实行小学期过程中,不同批次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平衡等问题,有待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2]王艳梅.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4]周子游.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5]胡炜佳.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

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2

这个暑假,我做了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新开的家具城做开张前期的宣传。我们的任务是在各个小区,从顶楼一层一层往下走,听到有装修声音的就要敲门,与业主面对面沟通,向正在装修以及有需求的业主宣传家具品牌并且拿到业主的联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碰到过形形的人,有的人对你很热情,有的人很冷漠,甚至不悦。在这份工作中,我面对了各种各样的人群,让我对社会与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第二份工作是进工厂车间进行生产工作,工作内容是流水线生产卫星信号接收装置。这是我做过最累的工作,工厂是计件结算工资的,几乎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事,大家工作的都非常努力。我做过金属对接,货物包装,每天回家都很疲惫。但是这种累是值得的,经过这次我想我不愿意自己以后在这样的情形下工作,所以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激励自己好好学习。

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社会,在工作中,我们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很多学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才能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才有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两三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经过这个暑假的锻炼,让我成长了很多,我对社会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学会了很多在学校,家庭学不到的东西,感受了很多原来从未接触的事物。这个暑假对我今后的人生旅途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实践报告(2)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院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虽然八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幸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8天的实践,使我有了些关于社会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

炎炎夏日的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了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大学里学不到的,体会不了的东西和知识在这里体会到了、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

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3

何炳松(1890-1964),字柏丞,浙江金华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出版家。他学贯中西,兼收并蓄,为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他的教育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教学入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期望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个体与全体:教学入手的特殊路径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入手,就如厨师烹饪食物,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普通教授历史有两个入手的途径:第一个就是从个人的传记入手,第二个从社会的全体入手。”“无论从那一种入手,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如果采用第一条路,最好以一种事实或一种运动为中心,将有关系的人物分别附丽上去,比较的有利益。”“不过所选的材料同处置材料的方法,应该为将来研究社群的预备。这种进行的方法,我们可以叫他为从传记的进路到历史。”此法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时同样适用。例如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涉及到农民战争、和戊戌维新运动。其中与这些运动相关的历史人物,就可以作为具体内容的展开,严谨明确又形象生动的人物介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兼容并蓄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广义上,教学手段指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教育者实现教育目的的精神和物质条件的总和。”狭义的教学手段往往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的物质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传统的教具,包括教科书、黑板、粉笔等。而现代的教学手段又称为“电化教学”手段,包括计算机、幻灯片、投影仪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选取教学手段,近年来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争论的焦点。有些教师主张应该注重传统的教学手段,认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口头的说明。因为要使模型、图画、地图等同过去的事情或生活发生关系,还是要靠教师的口讲。教师的口讲,是历史教授法上最重要的一部分,亦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因为“口讲的东西往往不免模糊影响,而且随便使用空泛的形容词,使学生听了,莫名其妙。”因此教师口讲,最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

相反,另一些教师认为,应该以现代的教学手段为主,将历史事实以可视化的图片或视频呈现出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给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将关注点更多地投向微信、微博、论坛、慕课、网络直播等,这也要求教师们不断学习,丰富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的教学手段,其目的都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因此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将两者有机融合,兼容并蓄。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可以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利用影视资料、慕课、UMU等互动平台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注入与启发:教学方法的创新选择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指导,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启发式教学,一种是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而注入式教学即俗称的填鸭式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现成的知识强制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常,“用注入的方法,一切研究同说明的责任统在教师一个人身上。用启发式的方法,由教师供给资料,叫学生自己去做建设的事业。”前者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相反,后者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正契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应重视通过启发教育,培养学生自动研究的习惯。

“要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有三个方法:第一个亦可以叫作问答法,就是直接令学生自己去读教科书,不用指导或暗示给他们。下次用种种问题去问他们,令他们回答。第二个亦可以叫作互助法,就是令学生去解剖教科书,而且做一个大纲出来。第三个方法可以叫作指导法,就是由教师在教室中直接指导学生如何去研究。上述的三个方法,都有可取的地方。……但第三个方法,比较的最好。因为它能够使学生习得他们应该习得的东西。”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为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包括何为?为什么发生?经过如何?结果怎样?应该怎么评价?等等,引导学生去解剖教材和史料,这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来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大有裨益。

四.简明与切实:教学载体的理想范本

教学载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广义的教学载体包括课堂教学载体和课外教学载体两个基本形态。其中,课堂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教室及教学设备、教材、教案、课堂教学活动等;课外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场所和活动、社会实践场所和活动等。”狭义的教学载体是相对于广义的教学载体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载体,特别是文字性教学载体,如教科书、参考书目等。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教学载体。

“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的载体,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或历史学著作,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脚本。教师依据这个脚本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凭借这个脚本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意识和情操。”因此历史教科书应慎重选择。“第一步就是看他是否明白而确切。此外要研究书中观察点是什么,所附的地图、图画等好不好,所附的参考书是否适当,所附的问题或大纲之类是否有用,目录好否,文字如何,等等。”此外,最切要的是历史教科书要实现历史的教学目的,即尊重历史,“活现”历史,如实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

此外,参考书的选择也同样重要,要以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作为标准。具体说来,标准有五“第一为‘活现’过去。第二为补充材料。第三为激起兴味。第四为涉猎历史的名著。第五为说明历史研究法。”综合以上几点,才是理想的教学范本。目前高校使用的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围绕教材,编著了大量的教辅资料,如何选择适合的教辅资料,给学生作为知识的扩展和补充,亦可遵循以上各法。

五.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的多元标准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衡量整个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如何让教学评价真实反映教学活动的成效,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参与度与认知度,笔者认为应该在评价标准的设置上下功夫。教学评价不仅考核教学客体的理论功底,更应该考察其实践能力,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当前很多高校在教学评价环节,注重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考核,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这是不完整的。对此,何炳松在《历史教授法》中就曾主张历史教育应为现实服务。历史的功用“在于帮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的现状,所以历史对于我们是一种常常变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充实自己对于过去的认知,从而使过去能够“活现”出来。“活现的方法,不一而足。最好而且最简单的,当然是能够‘亲临其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学生走出去进行探索和思考,感受真实的历史情境并记录心得体会,这才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题中要义。

此外,何炳松还谈到历史教师应首先充分利用地方风物志和本地历史遗迹,包括古碑刻、古建筑、地方志、档案、文史资料、口述资料等,帮助学生明白本地区的历史,然后拓展开来,“帮助学生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假使一个地方有一个历史博物馆,那更便利了。……好的博物馆应该将所有古物依年代的次序陈列起来,而且应该将有用的古物供给学校教师讲授之用。”金华博物馆在这方面就走在前列,它与我校已建立合作关系,是我校的一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那里可以感受到金华的历史风物,将所学和所见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另外金华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素材。如侍王府,在讲授《天平天国农民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引入金华乡土史资料和引导学生参观金华当地历史遗址——侍王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思维。

综上所述,何炳松的教育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在教学入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应该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与时俱进,契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教学方法的采用,应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教辅资料的选择应重视问题意识,简明切实,“活现”过去。教学评价的标准应多元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以何炳松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无论我们对于历史的观念如何,无论我们对于讲授历史的目的何在,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历史带有一种真实的空气。……使得他‘宛然在目’同‘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5《内篇五·古文十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2]何炳松:《历史研究法历史教授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美)亨利·约翰生著,何炳松译:《历史教学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4]刘馨:《何炳松史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5]王彦才、郭翠菊主编:《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蔡亚平:《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7]韦廷柒、赵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

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4

出国游学常识介绍

出国游学又叫修学游,最早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本意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了配合课堂及书本所学,弥补其不足而开展的以丰富知识、增长见闻、扩大视野、培养素质、增进交流以及学科实践等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主要对象为大中专学生和中学生,重点突出“学”,一般以某一专题为目标,或考察风俗文化,或了解一门学科,或学习一种语言,或参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它要求参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活动完毕要写出心得体会。在旅游内容、线路设计上,围绕学习内容来组织,突出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旅游中学到的知识更系统,收获也比传统的夏令营更大。在发达国家,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出游的修学旅游十分盛行。实践证明,出国游学已成为学习过程中最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国内的出国游学,参加的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2岁到19岁之间,根据不同游学项目,年龄要求亦有所变化。时间一般为2周到3周,目的地国家则主要是英语国家,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比较受欢迎。价格普遍高昂,一般3周左右的美国行大概在3-4万元,英国2-3万,澳大利亚1.5-2万。这些费用通常包括签证费、往返机票、学费、寄宿家庭住宿费、餐费、行程所列的景点门票费等。平均下来,每周的费用基本在万元以上。

在国外,中国学生一般会被安排住在当地居民家中,学校也可以要求统一单独居住,但费用可能稍高一些。学生们都会在当地的国际语言学校接受一段期限不等的外语课程。这是“游学”中“学”字的最直接体现。尽管一些语言教学专家对这种短期课程的作用表示怀疑,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语言学校对这类语言课程搞得很熟,有各种各样的花样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课堂上总是笑语欢声的,学生们也学得很有兴趣。

出国游学的吸引力在于,不仅能开拓孩子的视野,体验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孩子的外语水平,和国外的同龄人交朋友,了解海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还能通过短暂的“模拟留学生活”测试孩子是否喜欢或适应今后的留学生活。

多大年龄游学才合适?

很多家长都关心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去游学。教育专家认为,由于游学是为了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教育等问题提前了解和接触,所以参加游学的孩子应该是具备一定的自主生活能力和主动了解能力,年龄太小则可能达不到相应的效果。以新加坡项目为例,要求是年龄在14岁到25岁之间,如果是纯粹以留学铺垫为目的,则以初中毕业生和高一、高二在读学生为最佳。此外,不少正规的游学主办机构会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分组,避免了孩子之间因为年龄差异而缺乏交流。

如何计算游学的费用?

价格是家长最敏感的问题,毕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家长们在选择时,一定要看清楚,报价究竟包含哪些费用,费用中是否含有保险、三餐和交通费,分析各种价格是否合理,在国外接待的单位和学校是否具有资质。据介绍,游学费用单从价格上看的确比旅游费用要高,这其中还包含部分学费,而且在安排中不会像旅游那样,给学生安排大量购物内容。

专家认为,家长在选择游学夏令营时,不能一味地考虑价格高低,而应根据自身的需求,结合行程安排、学校选择、安全保障等因素综合考虑,说到底,要选择性价比最好的,最适合目前需求的。

选择游学小窍门

窍门一:主办方是否有资质。在选择时,要详细询问举办方的相关资质和背景。有些国外机构和个人在国内私自进行招生,由于牵扯到资质等问题,容易出现纠纷,游学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证。游学者还要对游学日程的安排有个详细了解,好的游学项目至少包括几个因素:参观当地学校,并参加学校的授课或学生交流;有机会了解到当地的风俗、文化;英文授课。

窍门二:师资是否专业。为达到既游又学的效果,主办方必须配备知识丰富、经验充足的老师带队,充分保证游学孩子的安全,并满足孩子随时出现的学习需求。此外,好的游学项目应在出国前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日程介绍、安全注意事项、当地概况等。还应该配备当地的或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的导游老师,使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出游国有尽可能多的了解。

窍门三:是否签订正规的合同。家长在为孩子确定项目时,应仔细询问其会不会签订正式合同,合同内容是否涵盖了费用、详细日程安排、安全机制、意外责任、违规责任等。在新加坡项目中,主办方除了正式合同外,还会和参与者签署一份旅游合同,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界定。游学项目主办方在公开媒体上的广告,视为要约,在发生维权等纠纷时,可以作为相关证据和法律依据。

出国游学,值与不值?

看法各不相同

有调查显示:有38.72%的被调查者认为出国游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有10.42%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提高外语水平。值得关注的是,有16.89%的被调查者认为,出国游学并没有很大收获。

许多家长希望让孩子借出国游学搭上出国留学“早班车”。一位家长就明确地表示,她肯定是要送孩子出国上大学的,孩子如能在中学阶段就有机会出去看看,一方面可以提高一下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让他亲身感受一下国外的教育和环境,对孩子一定会起到激励作用。

在国外游学,走进国外课堂的同学都对当地老师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提问、多交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这种不强调教学形式而重实际内容的做法,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初一学生莫晓畅对德国课堂教学的轻松活泼很有体会,上课时老师有时竟然会坐在桌子上,学生可以不用举手就提问。学校安排的课程和作业不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各种兴趣班。这种兴趣班与国内的不同,更注重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浙大附中的朱琳在德国游学期间住在一个四口之家。在这个普通家庭里,朱琳看到了德国家庭教育的特色。“家长基本上不怎么管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在意,而更重视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事。他们不强迫孩子去学什么做什么,更多的是提出一些建议。”

在中国的家庭,所有人都围着孩 子转,恨不得为孩子做一切的事,为孩子铺好前面所有的路。德国家长则走在孩子的后面,让孩子主动地、积极地去迎接外面的新事物。两国家长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浙大附中参加游学的同学们感触颇多,他们在回国后的交流中说,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自主地面对社会和人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将来最终会收获成功。据介绍,游学回来的学生独立性有所增强。

广州第二中学的高三学生欧阳迪舜,今年18岁。去年7-8月间曾参加澳大利亚一新西兰修学游。时间约22天,费用约2.3万元。“爸爸说,学了那么久英语,应该让我去一个真正讲英语的国家”。

在修学时间里,迪舜和同行团员早上接受口语培训,老师会通过教授生物、历史、地理等科普常识,把地道的英语口语和正统的语法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下午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各项兴趣项目,老师会带领大家到小镇走走,跟当地人交谈,参加游艇活动,参观动物保护区、美术馆,自己动手劳作等等。晚上的活动随寄宿的家庭安排,在家里聊聊天或者开车出外游玩、拜访朋友。剩下的六七天则是常规的旅游观光。

从早上起来说的第一句话,到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句话,全部使用英语,而且在陌生的环境里接触的人与事都不同,迪舜把它描述成“每一天都是最新鲜的”。

在团员中,迪舜不仅笔头了得,对日常口语的使用也游刃有余。“老师说的我觉得太简单了。”于是课后他直接找到老师,要求更多的课程。

老师先是针对迪舜的要求,让他浏览更多的科普读物,继而又在课余时间和迪舜进行更多的口语交流,还由浅入深地布置一些写作题目给他完成。迪舜说,他很欣赏老师这种工作态度。

别看迪舜年纪轻轻,当时念高二的他已经去过四川、湖南、陕西、山东、韩国。相比之下,这次出国游学让他感受更深刻:有固定的时间、地方听外籍老师讲授知识;寄宿当地的“临时家庭”,在全英语的语境里英语水平可以得到很大提高;在周、六日,一个“大家庭”还会租个小船出海钓鱼,美美地度过假日……

22天的澳新之旅,给了迪舜很多感触:“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观。”

有的家庭抢着帮孩子报名参加“出国游学团”,一些家庭却产生了困惑。在这样昂贵的出国游学学费之下,到底有多少学生得到与希望值相符合的收获?

陈先生的儿子听说同学去欧洲游学过年,回家跟他赌气,也要去报名参加,令他感到很犹豫。 “好像要两万多,我觉得没必要!”陈先生说,这笔钱虽然他还能承受,但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他主要在考虑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专门送孩子去欧洲“游学”。因为据他所知,一般的欧洲游10多天也就一万多元,并且孩子这么小,花两万多块让他一个人去欧洲,真的能“游学”个什么东西出来么?这跟一般的出国旅游会有什么区别呢?

黄先生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女儿去年参加了前往澳大利亚的游学活动,两周时间共花费3万元左右。“当时宣传单上强调让学生住当地的居民家中,或是住在和中介有着多年合作关系的家庭,并且有专门的英语授课时间。考虑到孩子英语口语并不是很好,又可以边学边玩,就把孩子送出去了。”

但等女儿回来之后,黄先生发现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由于文化和教育上的差异,孩子在寄宿点的生活并不习惯。而英语授课都是一些日常应用的基础口语,提高的程度也不明显。

黄先生碰到的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反映,游学的效果和希望值不对等。某小学的范校长认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本土文化,孩子们教育背景、培养方式不同,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应国外的生活。通过游学到底可以收获多少,并不能一概而论,因此选择出国夏令营不能盲从而应慎重。”

出国游学的理性思考

出国游学最打动家长心的还是学习英语。所以,英语国家最受欢迎。很多家长相信,出国后的全英语环境,会逼迫孩子张口说话,突破哑巴英语的心理障碍。

但不少家长将期望值调得过高。一些家长甚至相信,通过一次出国游学,说不定孩子的英语能力会有一个大飞跃。抱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是不切实际的,包括语言学习在内的所有学习都不可能有所谓的“速成”。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本无捷径可走,提高英语口语能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游学只是在国外短期生活,根本不可能非常大地提高英语水平。因此,家长一定要调整好期望值,千万不要异想天开。主要是让孩子感受一下发达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是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英语学习有没有用、能用上多少,有时大人说得再多也不如让孩子亲身感受一次。

专家指出,出国游学绝对不应将眼光限定在英语学习上。相反,英语学习完全可以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让孩子多参观一下国外的文化名胜、博物馆和科技馆,住在外国人家里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自立精神,应该是最重要的价值。单纯地想通过短短的游学行程,让孩子的英语水平有突飞猛进的进展是不现实的,游学最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让孩子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实地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了解不同的人文历史、文化背景,开阔眼界,进而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这比孩子仅仅学会用英语说一两句话更重要。

出国游学就其本质来说更像是一种“主题旅游”,即一种“以开阔眼界、感受异国文化的即时『生感受教育为主题的旅游”,在游中学,在学中游。正因为此,家长应看到, “游学”更多的还是让孩子开眼界的事,是一种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

就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看,出国游学毕竟是一次较奢侈的教育消费。家长应该认清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否则就会对游学抱有过高的期望。从一次旅游的角度来看,如果抱有太高的期望是不现实的。不少家长担心,时间太短无法达到游学的效果和目的,但是从“教育效果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渗透和积累”的教育规律来看,一次“游学”显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教育效果。而且,游学时间并不一定是越长越好,家长应根据具体需求来确定。游学机构只要能在一定时间内充分安排,让参与者体验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了解到学校的背景、授课方式,就足够了。

参加出国游学的家长和学生九成左右都有以后出国留学的打算,认为出国游学和未来的留学是相关的,那么修学旅游是否对留学有助益?出国游学内容主要包括著名景点游览、当地高等学府参观,主要目的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如果是仅仅为了考察学校收效往往不大。

原因在于:一、考察学校少、时间短。只考察1-2所大学,时间上大概只占旅游全程的10%,而且出国游学时间较短,一般两三周左右。例如 国旅去年夏天推出的“14天畅游英伦”,除去往返两天,余下的十二天中前六天语言学习后六天旅游,各占50%,这一比例在各个旅行社的线路中比较有普遍性。后六天的旅游中只有一天是学校考察:剑桥大学城,其余五天就是一些传统的旅游项目如:国会大厦、大英博物馆、莎士比亚故居等。二、考察的内容不够深入。考察的学校多数不会是名校。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除非有教育部门的批准,学校特别是名校是不会过度对外开放的,因此出国游学所能了解到的仅仅是学校的校园环境以及一些浮光掠影的宏观印象。三、学生自身的阅历和知识积累不足无法胜任考察的任务。目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中学生的语言水平仅仅可以保证基本日常交流但能够自主同校方进行深度交流,详细咨询专业设置、教授人员配备、递交申请的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因此,即使学生到了心仪已久的名校也会因语言障碍导致沟通层次浮于表面无法深入。

有家长认为自费留学的花费一般都在几十万元,如果盲目出国必然带来精力和经济上的损失。最近就有小留学生因为对学校教学质量不满意、无法适应国外生活等原因已经回到国内上学。如果在正式留学以前能借助出国游学的机会花上一两万元,亲自到学校去考察、感受一番,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对此专业人士都不太赞同。由于孩子年龄小、旅游时间有限,语言交流障碍等问题,导致孩子看到的只是学校的表面现象,如校园环境、气候条件等,而对于教学质量等却很难充分了解。通过这片面的认识,由还不太成熟的孩子去判断某所学校是否适合读书未免太草率了。而且,孩子一般都不是很定性,也许由于一时的好奇而决定到某所学校,往往没多久会感到厌烦,如果孩子在国内,家长可以帮孩子换所学校,但是孩子在国外读书,操作起来就很麻烦了。

如果出国游学目的是想进行留学考察,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阅历――家长单独组团比学生更适合考察,而且家长必须是对留学的国家的教育有深入的了解才可以胜任。

二、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如果已经明确自己要去的学校而且旅游线路中又包含了这所学校,当然可以选择修学旅游深入实地,还有可能直接递交申请。另外,一些旅行社的出国游学会安排去一些知名度不太高的学校考察,并请学校老师给学生以专题或演讲的形式讲课,学生可以对这所学校的教育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选择自由行的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旅行社只负责往返的机票其余时间自己安排,如果提前筹划自己安排好考察线路,完全可以选择这种灵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