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信息化范文1
(一)有的学校把设备建设作为学校参观的基地,不把设备用到教学科研中去。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教育信息化也不是赶时髦,要有急迫感。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各项政策,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信息资源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协同建设,不只是简单的现代化硬件设施建设,而应该是软硬件的协同作用,如果缺少软件的支持,硬件只能是简单的摆设,不可能发挥出其对教学的强大支持作用。因此,建设适应网络环境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并不能与硬件的信息化保持同步,这影响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因为很多地方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往往是自行设计和开发的,相互之间只是通过超级链接而简单地连接起来,很难有机地结合,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学科与学科之间不能相互整合,不能很好融合,造成资源单一互不兼容。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教育信息资源市场不规范,再加上缺乏技术支撑体系导致资源管理平台的兼容性不强和资源应用平台的实用性不高,使资源库与资源库之间无法实现信息交流与整合,资源共享性差。
(三)地区差距较大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做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一节中指出以下几个发展现状:1.学生计算机普及情况。在学生中超过一半的学校生机比达到20:1,但区域性差异明显。经济较发达地区,计算机拥有情况较高,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计算机。城市、县镇、农村地区生机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东、中、西部地区生机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一方面,学生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还不高。而农村地区这一差距更明显。2.教师计算机普及情况。有59%的中小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5:1,其中15%的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1:1的水平。但是仅32%的学科教师拥有专用计算机,且区域性差异明显。另外44%的学科教师能够与其他教师合用,24%的学科教师办公室还没有配备计算机。不过,城市、县镇地区分别有87%和77%的学科教师办公室已配有计算机,而农村地区教师还有一半的学科教师办公室尚未配备计算机。东部地区已经有91%的学科教师已经使用上了计算机,而西部地区还有48%,几乎一半的教师没有计算机。3.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区域性差异。63%的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另外23%的中小学也正计划在未来2-3年内建设校园网,也就是说,未来2-3年内,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可能达到86%。从以上报告数据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地区和个体的差距,尤其在边远农村学校软硬件投入严重不足,但这部分学校又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急需应用信息化手段去提高和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地方,所以进一步减少区域间的差距,是教育信息建设当前的任务之一。
二、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虽然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广大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能力明显不足,这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因此,要对学校教师、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要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转变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培训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训效果的跟踪分析,对那些效果不明显,走过程,专为获取学分的培训一定要严厉杜绝。
基础教育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南非;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58―05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政府对教育投入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和非洲信息化整体水平最好的国家,南非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为我国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政策与规划
相关的政策与规划是南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南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航向标。
1 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
南非教育部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1]1998年5月开始,南非在全国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信息技术调查,2000年,南非教育部公布了调查报告《信息技术调查:计算机在学校》。为了推进南非的教育信息化建设,2001年11月,南非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战略》;2004年,南非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白皮书: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出版了《课程整合指南(校长和教师用书)》,并且前者还形成了相关的法案;2005年,《南非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中小学校长指南》;2006年,为促进开源软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使用,颁布了《学校使用开源软件指导纲要》,又公布了《南非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草案》;2007年,公布了《教育信息化:交易顾问职权范围》。2005、2007年,南非教育部相继公布《教育部五年战略规划(2005-2009)》、《教育部五年战略规划(2007-2011)》,为了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的应用,专设“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实施”战略目标,对学校接入互联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其培养、信息技术在学校开发利用的标准、开发数字教育内容等按年份进行规划。
2 教育信息化白皮书
2004年9月,南非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白皮书:利用ICT转变教学方式》[2],提出“E-Education”的战略目标,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阐述――主要是e-learning和利用ICT提高教育管理和行政的效能及利用ICT改进评价,对“E-Education”政策框架下的教育公平、软硬件标准规范及策略目标、资金支持进行了论述,并对战略的实施进行了探讨。在这个白皮书的框架下,南非教育信息化按“三步走”展开,第一阶段从2004年7月开始,第二阶段从2007年10月开始,第三阶段从2010至2013年:
第一阶段:为提高ICT在教学、学习和管理的使用建立制度准备
本阶段,南非教育部拟建立一个将ICT整合到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帮助教师和管理人员建立ICT使用信心,让教育者有办法获得电脑供个人使用、备课以及行政管理,并制定一个促进教师ICT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框架,为教育者修订ICT使用和课程整合的规范和标准。同时,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职前师资培训内容应包括ICT基本素养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技能,教师有机会接受关于ICT与课程整合的在职训练。此外,在各学校里建立专门的ICT机构,并使用高品质的资源数据库,并可访问教育门户网站“Thutong”,50%的学校连接到教育网,所有的学校都享受教育信息服务折扣优惠政策。目前,该阶段目标任务已经初步完成。
第二阶段:ICT系统化整合到教学和学习中
本阶段的预定目标是达到“50%的教师在ICT与教学整合基本技能训练有素,80%的教育机构管理者能将ICT整合到行政管理中去”。为此,要求所有教育机构的ICT装备都有专人管理,并能引领ICT的使用;教育机构通过教育门户网站" Thutong "交流、协作和访问内容资源,学校可访问数字化图书馆,教师开发高品质数字内容并与他人分享;教育机构是互连的,能访问互联网,并能通过电子化手段进行交流,所有教育机构都已连接到安全的、得到有效监控的教育网络;教育机构采用电子方式和各省教育官员进行沟通;教育机构都享受教育信息服务折扣优惠政策。
第三阶段:将ICT整合到教育系统内的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
所有教育部门利用ICT进行无缝规划管理、交流以及监测和评价;所有学生和教师具备基本的ICT能力,在所有学校内,教师均能将ICT整合到教学中;所有教育机构都有为教学而备的联网计算机装备,并且在ICT与教学整合的工作状态下,ICT装备安全、有效;所有教育机构使用高品质的教育软件,并通过教育门户网站,采用“以结果为本”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
二 ICT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南非是非洲大陆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第20大信息和通讯技术市场,其信息化整体水平很高,是非洲各国信息技术的领跑者。[3]
1 互联网普及现状
南非的互联网用户数曾经占到非洲的39%,2000年是非洲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国,但随着尼日利、摩洛哥、埃及等国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到2006年9月,南非互联网用户达510万,有165300宽带用户(2007年9月),是非洲第四大互联网用户国,其普及率排名非洲第八。[5]根据南非2003年的统计数据,南非家庭拥有计算机水平平均为每百户13.6台,能访问互联网家庭平均为每百户9.1台。
2 学校ICT建设情况
南非各省学校的ICT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在E-Education规划实施之前,西开普、豪登、北开普,已经开始了实施全省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项目,成为南非ADSL宽带、WIAX无线网络、3G网络等先进技术使用者和learning等方面的领跑者。因此,这些省份的中小学校的计算机普及较广,其他省份的学校则在E-Education规划实施之后有所起色,详细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南非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差异明显,西开普省、豪登省、北开普省处于全国第一梯队水平,东开普省、林波波省和夸祖鲁-纳塔尔省则为全国最差,自由州省、姆普马兰加省和西北省处于中间水平。
非政府组织(NGO)为南非学校ICT建设和E-Education战略的贯彻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代表性非政府组织有17个,有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比如南非计算机协会、天天网络协会、网络倡议者、南非学校网络、南非远程教育研究院、豪登学校网络。这些非政府组织为南非中小学提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日常维护服务,发展与保持有共同兴趣人士的联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提供资源开发和研究咨询。
3 教育资源开发与建设
从2000开始实施的《课程2005》非常重视“以结果为本的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为了支持体现“以结果为本的教育”精神的学习方式――基于资源的学习,南非积极推进开发、建设数字图书馆,要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政府部门相关信息应该数字化、网络化。同时,南非教育部优先开发南非历史、技术、数学、科学和与病毒/艾滋病有关的生物和社会知识等学科数字资源,为学习者、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父母相提供更广泛的课程及相关资源。为此,南非教育部与各省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合作,开发了一个名为“Thutong”的全国性教育门户网站。该网站提供由专家审定通过的教育资源,到2007年3月,有22106个资源,其中包括17601门课程和1539个研究相关资源;有23705个注册用户,其中11603个用户是教师。[7]此外, Mindset也开发了包括200小时的视频内容及其他大量的数字资源,这些资源以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形式呈现,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因特网多媒体和打印等方式获得。
三 ICT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白皮书: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要求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师专业发展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
1 ICT与教师培训
自从推进新课程改革以后,南非教师短缺和不能胜任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南非充分利用其远程教育发达的优势(以南非大学为主,注册学生总数超过22万),对教师进行职前和在职培训。此外,南非商业性组织以及国内外非政府组织(项目)也积极开发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其中职前教师培训以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职后培训以课程整合能力为核心。南非还大力发展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并分享他们的成果与思想。
南非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非政府组织相关项目进行教师培训。根据南非SchoolNet统计[8],南非教师发展网络(EDN)已经培训近7000名教师,超过20000名教师通过英特尔教育项目(Intel Teach)获得1000所各类学校帮助者的帮助,并有7882名教师接受微软学习伙伴项目(PiL)的培训。此外,大学也推出一些培训项目,如茨瓦尼技术大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专业化”和夸祖鲁•纳塔尔大学专为教师而设的教育高级资格证书(信息技术整合)项目。
2 教师培训课程举例
ACE(ICT Integration)由夸祖鲁•纳塔尔大学与南非SchoolNet合作创立,是与南非教育部及SAIDE共同开发完成、基于远程学习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两年内课程修满128个学分则频发信息技术整合高级资格证书,南非学校网络在线提供该课程。一旦注册该课程并付了资格证书费用,学员可获得一张光盘和一个打印的学习指南。该课程包括核心模块和可选模块两大类模块共15个小模块(见表3):
该资格课程没有考试,所有学分均通过提交符合评价要求(邮件讨论、个人反思日志和作业)的档案袋获得。每个模块里,学习者均被安排到包括15人以下的在线学习小组并分配一个在线导师,学习者将通过电子邮件开展学习社区的交流互动活动,每天必须提交反思日志,评价活动或修订学习计划。课程的学生指南里详细罗列了课程评价要求,导师将根据学员提交的作业负责外部评价,此外还要通过访谈或面试的形式进行内部评价。
四 信息技术课程
南非中小学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科目主要三种,分别是《计算机素养》、《计算机研究》和《计算机文字处理》(Computyping)。有条件的学校均有开设《计算机素养》,R-7年级有开设专门课程的,也有作为生活技术课程的一部分开,但作为正式的教学科目,主要在8-12年级中开设。《计算机研究》和《计算机文字处理》主要在10-12年级开设,后者被选作大学入学许可选修科目。就教学内容而言,各省各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不相同,根据南非教育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南非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不同省份、不同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差距较大,具体情况见表4。总体说来,1-3年级主要教授计算机基本技能,4-7年级教授文字处理技术,8-12年级主要教授计算机基本知识、基础程序设计、程序语言、数据库、多媒体制作、系统分析。
五 结束语
南非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经验。
1 南非政府高度重视从政策和法律途径推进教育信息化
近年来,为了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南非政策出台了很多政策,并且有些政策文件后来发展成为相关的法案,如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白皮书: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南非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中小学校长指南》、《学校使用开源软件指导纲要》等多项政策文件,《教育信息化白皮书: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等后来逐渐发展成了法案。为了有效贯彻 “E-Education”战略,南非政策专门出台了“中期支出框架”(MTEF),保障教育信息化经费来源。
2 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商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推进教育信息化。
尽管南非是世界上政府对教育投入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南非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仍不容乐观,教育经费捉襟见肘。为此,南非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如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的“E-School”、商业机构如微软学习伙伴项目(PiL)和Intel教育项目(Intel Teach)、国内非政府组织如SchoolNet SA的教师发展网络(EDN),获得相关设备、软件和资源以及培训帮助等。[11]微软捐赠南非用来支持教师培训的软件,数字伙伴项目提供了188000台翻新电脑和20000台笔记本电脑,SENTEC为500所学校提供电脑实验室和教师发展所用装备,Telkom基金会已经在1300多所学校建立了包括电脑、应用软件、因特网连接、免租金的电话线路的超级中心,并与其战略合作伙伴Thintana一起投入了20亿兰特,用于支持ICT、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教育培训。
3 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南非政府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了教育信息化成本节省战略。一方面通过国际组织(企业)的项目和国内商业性及非盈利组织的捐赠,免费获得合法软件的使用权,或获得相关信息化设备或培训服务帮助。另一方面鼓励中小学优先使用开源软件。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学校使用开源软件指导纲要》。这些政策鼓励中小学在保证软件性能及相关服务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开源软件,节省教育财政、实现所有教育机构均使用合法软件的目标,并将这种政策整合到电子政务和“E-Education”战略中去。
4 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
无论是《教育信息化白皮书: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还是《教育部五年战略规划(2005-2009)》、《教育部五年战略规划(2007-2011)》,其核心思想无不强调“Integration”,与学校管理整合,与教育行政管理整合,与课程整合。在教师能力发展过程中,强调的也是整合,与课堂的整合,与教师学习整合,与教师日常工作整合。这种泛“Integration”思想的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整个教育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outh Africa). [EB/OL].
[2][1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outh Africa). White Paper 7 on e-Education: Transform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EB/OL].
[3] Government of South Africa. About sa-communications
[EB/OL].省略.gov.za/aboutsa/communications.htm,2008-3-20.>
[4] Internetworldstats. South Africa Internet Usage, Population, Broadband and Market Report [EB/OL].
[5] Internetworldstats. Africa Internet Usage and Population Statistics[EB/OL].
[6] [7] [8] infoDev / World Bank.Survey of ICT and Education in Africa: South Africa Country Report [EB/OL].省略/en/Publication.429.html,2007-6-1/2008-3-19.>
基础教育信息化范文3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71
Abstract Promoting equality in education through informatization has been a vital route to carry out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but there has also been more and more debate on whether informatization could lead to new inequality. this paper conducts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issue mentioned abo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an promote equal opportunity to access to schools and involve into educational process, However, there appear many new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izing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hich hinder the realization of fairness in basic education.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problem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inally.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equality in educ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1 现象: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透析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长期坚持“效率优先”原则,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使得社会不公平现象层出不穷,尤为突出的是教育不公平现象,其中,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既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直接表现和现实反映,也是加剧区域间经济和社会差别的重要原因,导致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积极制定和实施各种方针政策,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限于各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基础教育公平问题依然严重,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不公平的“重灾区”。面对这些存在已久的难题,决策者们已然发现了一剂良药――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但关于教育信息化是否可能导致新的不公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论,因此,本文就信息化能否促进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2 问题:教育信息化能否促进基础教育公平
2.1 信息技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使得许多促进教育公平的教学方式得以实现,①其作用机制具体展现为教育公平的两个层面。
2.1.1 入学机会公平
入学机会公平是基础教育公平的底线,为了跨越这条底线,我国一直在大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就学机会公平的问题,探索了增开校车、送教下乡、送教上门等各种方式。②虽然学生是有了上学的形式,但教学资源和知识的获取得不到系统的保障,导致很多地区的教学质量不达标。地理环境的约束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传统措施很难从本质上解决“上学难”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得到重点学校教师的教导,这就使得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高效率传播的本质和数字化资源低成本可复制的特性,就长期而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远低于传统途径。因此,信息技术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妥善解决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为教育起点公平的实现提供了质的保证。
2.1.2 教育过程参与公平
教育过程参与公平关注的是每位学生是否有公平的机会参与课堂表达、教师互动等教学过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个性化的参与机会。而在传统基础教育“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基础教育过程的严重失衡。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基础教育中“教”与“学”的限制,“学生”可以从多方及时地寻求问题解决办法,扮演“教师”角色的个体即可以是自己学校的老师也可以是其他任何能够给予支持的解答者。同样教师也可以既是寻找解决办法的“学生”,也可以是对任何人给予建议的“教师”,这将有益于提升基础教育总体的教学质量,降低个体间教学资源配置的差距。③
2.2 信息技术在实现基础教育公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特别是近十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但就其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方面而言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去反思,客观分析已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2.2.1 观念问题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此,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例如自主学习理念和探究式学习理念等)已经被老师和家长广泛认可和接受,同时对于新事物的包容性也较强。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信息技术能更好地融入到基础教育教学中,优势逐渐凸显。
但是,在一些较为封闭的内陆城乡或山区,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学生只要课堂上学好课本知识、课后做好家庭作业就足够,而信息技术对此产生的作用较小,尤其是那些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化项目更是避而远之;对于一些老师而言,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极大地弱化老师的教学地位,特别是信息素养较低的教师,为了自我利益本能地对信息技术产生排斥心理。由此可见,这种由观念差异引起的信息技术融合差异,必将从主观上扩大地域间基础教育不平等的现象。除此之外,信息安全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也将影响到个人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并最终影响到对教育信息化的接受程度。
2.2.2 信息素养问题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决定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由于基础教育经费的总体不足,导致国家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将大部分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建设,而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投入过少,使得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基础教育本来就很薄弱的内陆地区。目前,内陆地区基础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可以从多个指标反映出来,具体可以归为三类:一是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二是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有限;三是教师的信息道德缺失。
与此同时,家长信息素养水平也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水平较高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在耳濡目染间日益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而水平较低的家长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了解信息世界,反而有可能将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错误观念灌输给孩子,阻碍他们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3 措施:多方无边界合作
信息化作为目前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对改善教育不公平现象有着巨大的潜能,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满盘皆输。而基础教育公平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这就客观上要求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各个相关部门和个体能够打破物理界限、通力合作共同促成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公平。
3.1 健全信息技术培训体系
教师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建立系统化的师生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就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培训体系应该根据培训者的信息水平差异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类别差异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技术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两个方面,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信息设备的有效使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综合素质培训主要是培养师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例如创新素质、信息道德。除此之外,家长的信息素养水平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和辅导也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必须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它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配合,具体措施可以从建立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开始,城镇以社区为单位、农村以村为单位,每个中心配备专业的辅导人员以及教学设备,为信息素养不达标的居民制定差异化的课程,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不断健全信息技术培训体系。
3.2 完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规范信息使用行为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益于引导各区域、各学校更积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同时,它还是政府部门的决策依据、信息化建设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过程中它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④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并且评价对象过于单一,导致不能全面地评测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掩盖了区域、学校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真实差距。在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入有关信息素养以及资源共享程度的测算指标,从目前的生机比、校园网覆盖率、硬件信息设备数量等统计指标,进一步拓展到学校或部门间教育资源共享程度和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等项目指标,构建一个从教育整体到学校个体的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从教育整体上看,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确立和实施、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等能否有效地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服务,是否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应该成为衡量信息化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从学校个体上看,除了对信息装备数量、质量、使用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将教学资源的共享使用情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以及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信息素养水平等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注释
① Kop, R.“The challenges to connectivist learning on open online networks: learning experiences during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2 (3), 2011.
② 王美,徐光涛,任友群.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一剂良药抑或一把双刃剑[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基础教育信息化范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经济;财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12-04
一、引言
信息化手段是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无论在微观层面为学生答疑解惑,还是从宏观层面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也越来越大,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不断的增长,边际报酬递减的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虽然这是伴随着高投入所产生的必然趋势,但是其背后诸多影响因素仍然值得深入思考。由于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它的发展还受制于财政体制、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等因素,所以本文将以“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视角,从经济和财政的角度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充足、效率和公平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信息检索发现,从经济和财政的视角审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教育信息化投入产出效益的研究。郭莉和祝智庭(2005)讨论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效益以及几种分析模式[1];郭莉和徐逵(2006)从研究层次、研究深度和教育信息化进程几个方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投入产出的分析框架,并且细化了成本、效益以及成本效益关系的各个子领域[2];段宝霞(2009)聚焦于基础教育,指出教育信息化过程缺乏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的意识,并提出了完善设备管理手段、提高教师信息技能、加大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力度的解决方案[3];车艳(2014)从绩效概念出发,构建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经济效益的测度评价指标[4]。其二,是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研究。熊才平(2004)指出,教育投资的二元体制和试点学校发展策略是教育信息化失衡的原因,并提出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和完善评估制度加以改进[5];张虹(2010)从实证角度指出,区域教育信息化经费面临着保障性经费缺位、发展性经费缺口较大、投入意识亟待增强、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待加大、投入稳定性有待增强等问题 ,有必要通过建立稳定长效的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经费拨付监管机制、争取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等方式进行改善[6];李葆萍(2012)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提出应当加强教育信息化财政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此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均衡问题[7]。以上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本研究将立足于构成经济和财政的更为细致要素,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现状分析
1.教育信息化经费充足程度不断提高
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费充足程度不断提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育信息化硬件和环境的改善。以学校互联网接入率为例,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计算,在全国范围内,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的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经达到了68.06%、92.43%和96.26%,基本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其二是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大。国家自2012年起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各个省、市、自治区也在积极推进各自的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微课、翻转课堂等研究与实践正在校园中如火如荼的开展;功能完善的智慧校园、教育云计算、教育大数据也在不断涌现。教育信息化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的概念,变革了沟通的方式,拉近了家校的距离,也改变了教育管理的方式。
2.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效率仍然较低
第一,预算机制不健全产生低效率。学校用于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很多项目中这些经费仅支持当期设备购买和资源建设。但后期的维护、更新和升级同样需要一定数量的经费开支,这些开支则无法列入财政拨款中。另外,信息化设备和资源每年应当按一定的比例计算折旧,所以其使用年限、续购机制都应在财政拨款中有所体现。但由于目前的经费投入缺乏长效机制,项目缺乏后续经费保障,影响了设备和资源持续发挥作用。
第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限制产生低效率。为了保证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中央和地方设置了基础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并建立了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资金具有明确的使用方向和使用范围,不可以用作其他用途。这些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落后地区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现实情况,对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提高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专项经费和专项转移支付具有特定范围,由于信息不对称,其用途可能无法和学校的需求相匹配,从而限制了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第三,供需失衡产生低效率。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一个均衡和稳定的市场必然会达到产品供给和产品需求的均衡,二者共同决定了市场的状态。笔者曾经调研了北京、广东、新疆、重庆等地,发现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种现象是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无论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还是大型资源库或资源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多由中央或者省级教育主管机构承担,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确实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是由于这些机构对一线的教学活动不了解,其牵头规划和建设的资源很多都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另一种现象则是供给大于需求。在调研的几个地区,很多学校的教室都由政府拨款配备了大屏幕液晶电脑一体机。但是很多课程内容没有那么复杂,一体机只是作为投影仪在使用。而投影仪和大屏幕一体机的价格相差数十倍,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第四,缺乏激励制度产生低效率。这种现象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但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来说尤为明显。在本研究调研的几个区域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职业发展普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些教师很难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重视,工资收入和地位都较低,职称评审困难,晋升空间较小。另外,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教师的招聘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限制,相当比例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物理、数学或者体育教研组转行从事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因为职称难以解决,晋升通道不畅通,所以一部分教师甚至选择离开了学校,导致一些地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流失严重。激励机制缺乏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发展。
3.教育信息化公平受到财政体制约束
第一,教育财政体制导致区域间教育信息化资源不均衡。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由于县级政府之间财政收入差距非常大,导致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由于基础教育具有较大的外溢性(即在当地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很可能不在本地读大学和就业),尤其在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更是无法得到保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对教育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因此也造成了各个地区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以衡量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标“网络多媒体教室”为例,表1是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中的统计数据计算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重”[8],在省级层面上可以看出各个省份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二,教育财政体制造成区域间教师信息化水平不均衡。教育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质量。如果把教育看做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使用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来表示,其一般形式为:Y=Aka(?滋hL)1-ah?渍a,其中Y为产出,A为技术水平,K为投入的物质资本,h为教师水平,信息化能力是教师水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L为教师数量,uhL合称人力资本,ha是人力资本的外溢性,同教师信息化水平也密切相关。可以看出,除了物质资本外,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应用理念同样决定着教学活动最终的产出,而且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人力资本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贡献要大得多。
但是由于财政体制的问题,致使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在不同的地区差异很大。第一,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教师招聘相对容易,可以优中选优,招募的教师自身所具备的初始信息化水平就较高。第二,培训是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发达地区信息化培训资金来源较广,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多,有些培训可以针对教师教学中的短板进行定制和设计,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教师需求,效果也较好。在很多农村和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则恰恰相反。那里的待遇和环境无法吸引优秀教师,由于缺乏培训经费,教师信息化培训主要来自于“国培计划”,而“国培计划”所提供的信息化培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对教师需求的匹配程度上都远远不够。基础部分和增值部分同时存在差距,二者同时加剧了地区之间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差距。
三、思考与建议
跳出教育的思维,从经济和财政角度重新审视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问题,能够对限制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基于以上的阐述,本文对教育信息化外部经费投入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以应对上述出现的问题。
1.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
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都有其优势。自上而下的战略有助于整体推进,形成统一的体系;自下而上的战略有助于地方发挥各自的特色,容易适应当地教育的需求。从目前来看,目前我国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战略,即由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但是,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路并不意味着所有具体问题都要纳入顶层设计的范畴。顶层设计的核心是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规定每个个体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所以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也应遵循这个原则,着重在技术上、制度上进行规范和标准的设计,同时鼓励地方和学校自由发展。只要各个主体之间遵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就可以较为容易的将其纳入到国家教育信息化体系中来。
给予地方和学校教育信息化自由发展的空间,也是鼓励基层创新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个市场性的进程,这是解决供需平衡的关键。这种自发到自为也恰恰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人力资本和制度积累的过程,是其发展的必然的阶段。所以,在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缺一不可。
基层创新需要创设良好的技术环境,其内容主要包含技术创新、思维革命和资源优化配置三个方面。不可否认,教育中的技术应用相对于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可以尝试鼓励一些公司和机构参与到教育领域的技术转化中来,并为其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以此带动基础教育中思维创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持续的发展。
2.改革教育信息化经费制度
第一,教育信息化财政负担主体上移。我国的教育财政体制规定由县级政府负担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经费,不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这对教育投入就形成了限制,进而也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财政负担的主体上移到省级政府或者中央政府,有助于保证教育投入的公平,并保证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进度。并且由于基础教育的外溢性较大,因此省级和中央政府理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所以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财政负担主体上移也是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第二,教育信息化专项转移支付向一般性转移支付过渡。目前信息化经费很多都是通过专项项目经费拨付的,这种拨付制度虽然做到了专款专用,但缺乏灵活性,不容易真正满足地方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议改变信息化经费的拨付方法,将专项项目经费改为一般性信息技术经费,在信息化框架内使资金具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性质。只要在信息化建设的范围之内,经费可以灵活使用,以弥补信息化的短板。同时,加强资金的预算审核和审计机制,在使资金具有灵活性的同时,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和高效。
第三,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长效机制。由于缺乏对信息化设备和资源进行长期的经费支持,致使很多建设的项目开展时轰轰烈烈,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都变得无声无息。所以改革经费预算机制,将设备维护、升级、折旧费用纳入预算中,建立财政性经费对信息化项目的长效支持,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关注教师人力资本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相比技术进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投入更有意义。因此,从大力投入物质资本转而向教师人力资本投入倾斜,更有利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于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更多的关注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关注应用效果的评估;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改变用人机制,提高待遇,打通晋升通道,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凝结在他们身上的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莉,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6):15-18.
[2]郭莉,徐逵.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框架及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06(6):18-22.
[3]段宝霞.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9(2):49-52.
[4]车艳.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经济效益测度的理论探讨[J].大学(研究版),2014(6):27-32.
[5]熊才平.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2):11-15.
[6]张虹.基础教育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经费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2):42-46.
基础教育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131-02
Analysis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onstraint Factor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 Bing, Liu Fang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facing “high investment, low yield” all sorts of questions. In our country, the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es as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Therefore,we should realize its constraint factors and come up with some effective advice, help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raint factors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China 110034
1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中的推动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国家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做了总体部署。
20世纪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渐趋成熟,多媒体辅助教学健步走进教育,步入课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高端技术迅速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难得的良机。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此之后要求以多种形式实现中小学校校通,而且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1]。
2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就及不足
“校校通”工程[2]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使我国基础教育跨入全面、快速发展的信息化阶段。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但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数量不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化等。
3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信息技术装备发展不平衡,制约教育均衡化发展
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总体上是在加速向前推进,但在推进过程中,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示范学校与非示范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不同县(市、区)、学校之间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差异。同样,信息技术装备在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学科间不平衡。总体上看,城市基础好,还是强于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各学科信息技术装备,各地区、各学校情况不尽相同。
3.2 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口号响亮,“普九”达标验收项目要求也很严格,国家借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大额度地追加资金投入,但总体上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历史上投入不足,欠账较多;另一方面是现有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与更新换代资金需求不断扩大。这样,资金投入不足就成为长期困扰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顽症。
3.3 工程建设与工程应用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过程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推进的,是一种有别于教育因自身发展而自然而然发展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以主导者的身份要求学校配备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且给予较大的物质和制度支持。不可否认,这种推进措施使学校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设后切实发挥出信息设备的作用,需要教育系统给予更多的重视。
3.4 资源重复建设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大量的重复建设,使得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与“节约中国”的要求极不相符。例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以网络计算机教室、网络卫星接收、DVD教学光盘播放点3种模式进行建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地方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也挤出配套资金支持建设,但由于设计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原有设备的闲置浪费,经济损失不言而喻[3]。
3.5 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提升。
4 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4.1 均衡区域,统筹城乡,兼顾校际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充分顾及东西部差距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南北不同、城乡之间有别、校际之间各异的问题。
4.2 政府为主,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基础教育属于政府行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其中包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事实上国家已经对基础教育进行大量投入,国家拿出百亿资金支持建设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就是明证。
4.3 加大现有资源整合力度,力戒重复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在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各地各校在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上还不充分,个别农村学校计算机闲置现象严重,还有的学校设备相对先进,但只能利用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功能,更多的功能得不到发掘利用。
4.4 加快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中小学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使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城区符合要求的教师通过国家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初级考核。到2020年底,符合要求的教师均须通过国家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初级考核。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开展教学人员中级、高级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试工作。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9):6-12.
基础教育信息化范文6
>> 我国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研究(下) 生态学视角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XBRL下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次贷危机下我国长三角地区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我见 “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 地平线研究项目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若干启示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之我见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中部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 浅论信息化背景下的职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的自我提升 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背景下的滁州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8-28.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2013-8-28.
[3]规划编制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4]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5]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等.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
[6]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30.
[7]方子春.关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个案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07(8):58-62.
[8]冉新义,杨改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11):60-63.
[9]易佳,盛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要用数据说话――以上海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0):4-9.
[10]张屹,范福兰,杨宗凯,周平红.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电化教育研究,2012(7):5-10.
[11]李葆萍.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研究――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3):37-42.
[12]Shyamal. Majumdar.Regional Guidelin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Pedagogy-Technology Integration [Working Draft] [M].UNESCO, Bangkok:2005,37.
[13]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3-08-29.
[14]UNESCO. (2011).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15]Advancing Digital Age Learning [EB/OL]. http:///standards/nets-for-students,2013-8-28.
[16]何克抗. 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