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基本概念范文1
病源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现状是其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生物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其惊人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 不断开拓和深入,使得人们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正在形 成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因此,如何围绕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自然成为免疫学教学的关键。下面,将就免疫学的教学体会,略谈一二。
1 把握要点和难点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觉得初次接触免疫 学知识,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在学时少课程内容多的情况下,既能使学生弄懂免疫 学知识,又能使学生提高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为 此,除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免疫学中的要点和难点,特别要把免疫学的名词概念讲述清楚,并在 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全面阅读教材内容。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章中的要点 是MHC和MHC分子等基本概念、HLA基因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产物、HLA-I、II 类分 子的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HLA的医学意义;作为难点是MHC分子的两重性。在异体内 MHC 分子作为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能够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在自体内MH C分子在免疫应答中所必需:正是MHC分子以复合物的形式参与了抗原肽的递呈,以此供T细 胞识别;调控各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由此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机制。同时,各细胞因 子的作用以及有别于APC递呈外源性抗原,靶细胞 活化T细胞的第二信号产生均是应当讲清的 难点内容。由此,有利于学生弄懂所学的内容,便于记忆,提高课堂吸收率;有利于学生掌 握最基本知识,获取更多的有关知识信息;有利于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余地,培养自学能 力,提高学习兴趣。
2 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免疫学理论浓重的特色之一是人体中不论免疫系统还是免疫效应分子 (如细胞因子等) 都是以网络形式存在的。各章节知识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概念、观点、理论、原理等抽象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与学生采取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围绕主线,展开横向、纵向知识的关 联性,分析各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使知识结构整体呈现。例如:关于 “肿瘤免疫”一章,与学生共同从肿瘤抗原的种类和特点,免疫应答效应机制――细胞免疫和 体液 免疫的发生和部位,某些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作用以及参与对肿瘤细胞有杀伤功能的免疫 细胞及其作用机制等不同层次和水平加以分析和认识,由此,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一个免疫现 象,一种免疫机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进 一步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认识,又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营造一种良好活跃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发展锻炼,培养分析综合的逻辑性、多维性、独创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对免疫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还要有正确认识,避免片面的不加分析的去理解以防止 误导学生陷入教条思维境地。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 一些免疫效应分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十分复杂。 例如, 细胞因子在正常机体内有生理平 衡 调控作用,并可增强机体抗肿瘤、抗感染的免疫力, 但是如果大剂量长时间外源性投入,就 会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运用免疫学知识的能力,应体现在 免疫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3 着眼新发展信息
免疫学基本概念范文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提出,合格的医学学生应具备五种特性:学习上的自主性,工作上的创造性,对病人的责任性,对集体的合群性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1,2]。因此要培养符合21世纪高质量人才要求的医疗人员,必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探索素质教育新思路。随着免疫学的发展,2004年8月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第四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在授课期间许多内容又有更新的进展。我们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力争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免疫学发展动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3]。
1 理论课教学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免疫学是处于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有些学术名词表述不尽统一,概念纷繁复杂。我们在讲授基本概念时,穿插了一些生动的例子,将基本理论与免疫学科研、临床应用和生产实践等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增加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就学思想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中跳跃出来,转变为关注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学有所用。
例如,在讲授“造血干细胞标记”时,人造血干细胞特征性标记为cd34,或者是lin-细胞。在课堂上,我们设置了 “如何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造血干细胞”一个讨论题。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随即我们给学生介绍了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方法——两种目前免疫学研究中最常用分离细胞的方法。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学生不仅记住的造血干细胞的标记,也明白了特征性标记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并触类旁通,比如t细胞特征性标记cd3、nk细胞特征性标记cd56都可用于该种细胞的分离。同时将“如何利用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和阴性分选法分离得到目的细胞”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设计操作方案,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讲授“集落刺激因子”时,我们引用了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报道的“任爽身患绝症,千里寻亲”的故事,任爽虽然最终没有找到亲生父母,但却得到社会爱心,湖北女大学生路敏给她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国第201个无亲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捐赠者。在捐献的过程中,为了要动员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加以采集,就用到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学生很快便理解了该细胞因子的作用。这样,不仅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而且在教书的同时也达到育人的目的,帮助学生培养爱心,乐于奉献的品德。
另外,我们还从基础医学角度讲述了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许多学生都知道艾滋病毒攻击的是人类免疫系统中cd4阳性t细胞。通过免疫学课程学习,大家了解了cd4阳性t细胞的功能,也就明白了cd4阳性t细胞的功能缺陷会给免疫系统造成多大的危害。针对为什么艾滋病毒主要攻击cd4阳性t细胞的问题,我们给同学介绍了hiv的蛋白结构,说明hiv攻击cd4阳性t细胞是基于cd4分子为细胞上与hiv结合的受体,同时cd4阳性t细胞上还存在与hiv结合的辅受体cxcr4或ccr5。随即而来的问题是hiv进入cd4阳性t细胞又会发生什么?结论是hiv同其他病毒一样,也要利用宿主细胞合成新的病毒颗粒,在此过程中,由病毒的某些基因产物对cd4阳性t细胞的表型及生物学特性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这样就造成对cd4阳性t细胞功能的损害。通过这样几个逻辑性联系极强的问题,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而学生们通过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自问自答。这样课本上的理论有了联系实际的病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同时,我们给学生讲述了科学家是如何对以上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如研究者发现,某些长时间接触艾滋病毒感染者,本身并不患病。分析其基因型发现她们的ccr5基因发生突变,即hiv辅受体发生改变,导致hiv病毒不能进入cd4阳性t细胞。有关疾病的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也扩大了科研思路。
2 编写补充材料增进学生对免疫学新进展的了解
我们采用《医学免疫学》(第四版)作为本科生教材,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制作新的多媒体课件。与第三版教材相比,第四版教材融入更多最新研究进展。但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在理论课授课时,将课本涉及到的、发展又很快的热点免疫学概念编写了补充教材,登录到科室网站,学生可在课余时间浏览。内容包括“白细胞分化抗原研究最新进展”、“调节性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等几个专题的补充材料。其中,四版教材“白细胞分化抗原”编号截止到cd247。2004年12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8届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会议新命名的cd分子,新的cd编号从cd248到cd339。我们将这一部分新编号的cd分子编入补充教材,对其分布与功能进行介绍。新增加的cd编号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家族及协同刺激分子家族等。我们就协同刺激分子家族成员的结构和功能单独编写了一份材料,在介绍t细胞表面分子和功能时,增加了协同刺激分子研究进展,使学生建立t细胞的活化不是简单几对分子的作用,而是众多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上协同作用、精细调控的结果。
调节性t细胞是第四版教材增加的一个新内容,也是近年来在免疫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由于这方面文献众多,很多观点在不断完善发展,有密切联系临床实际,我们又编写了这部分内容的补充材料,而且有些观点与课本上讲述的并不完全一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帮助他们建立了重科学、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另外,向学生推荐一些新版专著、相关综述文章及专业网站,以开阔其思路。例如“中国免疫学专业信息网”上不仅有包括新进展的电子期刊,也有国外优秀授课资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无疑是丰富的专业大餐,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主动性。
3 实验课教学注重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养
免疫学实验教学是免疫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实验中,我们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所作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系统性实验,其成功取决于实验中的每一步,甚至每个细节的正确操作。在il2生物学活性测定实验中,在ctll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il2,培养过夜,需要无菌操作细胞培养。我们争取让每个实验组都有在超净台操作的机会,完全按照无菌操作常规进行细胞加样,并细心讲述操作过程每个细节之所以要那样做的道理。在培养24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可以看到ctll的生长随il2浓度不同而不同。对那些所有孔出现污染的实验组,一定是无菌操作上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如有一组学生各个环节都很注意,只是在打开装有il2的小瓶时,忘了将瓶口过火,由于瓶口可能污染,造成整个实验的失败。通过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不仅尝到动手操作的乐趣,也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实验条件和学时数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能实际操作的免疫学实验还是有限的,而免疫学技术又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因而实验教学中必须做到触类旁通,一举多得。例如,我们在实施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浓度的实验时,首先阐明它是一种定量检测的方法,是一种蛋白质水平的检测方法。与生物学活性方法相比,它只能反映细胞因子多少,并不能反映细胞因子的活性。细胞因子的检测可在多个层面,在mrna水平,可以通过pcr的方法进行定性、半定量或定量检测;在蛋白质水平,除了elisa方法,还可以通过胞内细胞因子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该方法应用最为广泛的实例是通过细胞因子定性鉴定th1和th2细胞亚群;还可通过elispot方法鉴定分泌ifnγ特异性ctl细胞等等。学生的眼界一下开阔起来,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目前,我们正着手拍摄elispot和磁分离酶免疫法快速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等技术方法的电视片,以增加学生对这些无法操作,应用广泛的实验技术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充分了解免疫学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综合应用,努力建立较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经过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强了学生涉猎相关领域最新发展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其更能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程东海.医学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j].医学教育,2003;(4):13.
免疫学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免疫学;中医教学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它的研究深入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对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研发,同时带动了应用研究与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1]。因此,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现代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免疫学课程学时较少,学生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医药与免疫关系密切,中医的一些重要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基础理论有着密切联系,而现代免疫学在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以及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2]。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针对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五年制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免疫学为必修考查课,课时为25学时,相对西医院校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反映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又要突出中医特色,按照集体备课制定的教学大纲,主要讲授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导论、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等。在导论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回顾免疫学悠久的历史。免疫学与中医关系密切,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就利用人痘苗防治天花,为后人发明牛痘苗和减毒活疫苗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介绍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时,突出了免疫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目前,许多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的诊断都是利用了免疫学的实验技术。在讲授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时,课堂提及了Treg细胞是效应性T细胞的一个亚群,进一步补充了Treg细胞在疾病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传统中药有效成分毛萼乙素对这群细胞的调节作用。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学科研究进展和中医药知识介绍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门课程的重视,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往往“课上抄笔记,课后背笔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如在讲免疫应答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便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为什么要注射三针为例,来引导他们思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规律及特点,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针对一些研究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予讲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介绍T细胞活化双信号模型,让学生思考这一原理在肿瘤免疫治疗和减轻移植排斥反应中可以有怎样的应用,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树立了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免疫学一直是学生感到吃力的一门课,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各种免疫分子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网络,名词与英文缩略语繁多,内容抽象,难懂难记。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典型的、生动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比如: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功能,如果用flash演示,就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免疫球蛋白如何通过Fab段与抗原结合,又如何通过Fc段与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NK细胞活化进而发挥细胞毒作用。动画省去了教师冗长的说理,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
4 结合实验、科研讲解
中医院校免疫学学时较少,实验课相对更少。为了让学生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课上,除了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示范以外,还强调了该实验在基础和临床中的应用并突出其医学意义。比如结合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单向免疫扩散来讲述抗原抗体的沉淀反应,这一方法常用于定量测定IgG、IgA、IgM和C3等血清蛋白,让学生充分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在上好理论与实验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免疫学知识和技术进展迅速,通过查阅文献、参与课题设计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免疫学的最新进展,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把教研室目前的主攻研究方向、中医药与免疫和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及相关学术会议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议他们成立科研小组,带领他们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初步形成,为毕业后开展创新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加强教学检查: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与综述报告相结合
平时经常性地随堂提问,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采用几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检查学习情况。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比如:“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的整个防御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题目综合性强,很难在书上找到现成答案,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免疫学进展迅速,为了紧跟学科发展,并让学生对本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本组织了综述报告的撰写,比如 :“中西医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研究进展”,然后进行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开阔视野。期末考试全面考查综合学习情况。
对于免疫学发展中最新研究成果以课堂介绍、学生查阅文献进行书面综述、交流或讨论等多途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们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进行了自学、交流和文献综合与写作的训练。
总之,结合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并联系临床及科研实践讲授免疫学,并通过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结合起来,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生对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而且有学生在进入重点西医院校或海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后碰到相关问题仍愿意回头请教,建立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合作关系。
参 考 文 献
免疫学基本概念范文4
摘要:
“免疫学”课程是生物、医学、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丰富,交叉性、实践性强。我们将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应用于“免疫学”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实践。用微信引导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提供交互学习环境、评价学习效果,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引导学生讨论,初步实现微信辅助的“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免疫学;微信;混合教学
“免疫学”课程是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以及师范类高校生物、医学和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借助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的力量,逐步构建一个便捷、轻量级的互动学习平台,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课前知识的获取、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内化,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1“免疫学”课程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免疫学是一门多边缘、多交叉的学科,在抗体生产、检验检疫、医学检验、农业研究、微生物研究、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向中都有大量应用。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人类和动物疫苗、生物制剂、免疫细胞等免疫产业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每年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关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因此“免疫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为学生在后续多门课程和生产实践中运用免疫学原理打下坚实基础。“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缺乏实践基础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把复杂、枯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思路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如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知识内化,是“免疫学”课程教学的难点。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免疫学技术”和“免疫学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每年200余名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后续多门理论、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大学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应该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学科的研究思路、应用实例和最新进展。我国“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免疫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6理论课学时+16实验课学时(理学)或48~64理论课学时(医学)。作为地方高校,在本科培养模式改革减少总学时、压缩理论课学时的趋势下,目前广州大学两个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各设32学时,未设置实验课时。教学学时不足、缺乏实验课设置引发了不少问题:“免疫学”的不少内容在课堂上只能一带而过,教师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分析和拓展,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多而分散的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容易遗忘和混淆;课堂外也缺乏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和知识内化水平低,很难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应用“免疫学”的知识和技术。
2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价值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2015年1月,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过5亿,与QQ并驾齐驱,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社交沟通工具。据《微信2015年数据研究报告》统计,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是18~26岁的青年,20%的微信用户是大学生,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高用户黏性使微信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而用户在微信上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方式是公众号(41.1%),80%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号。根据我们在广州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小范围调查,98%以上的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使用微信,每日多次的使用频率让微信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辅助移动教学的平台工具,微信特别适合免疫学这类知识点繁多的课程。我们建立了“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在微信上浏览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参与度。通过微信开展移动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无需安装新软件,学生通过查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参与学习,学习和社交可以无缝对接,无疑会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触频率;教师通过微信官方网站或微信手机版便捷地管理、控制移动教学的全过程。微信的手机版、PC版和网页版界面简洁易操作,有助于提升学习的体验和乐趣。
2.2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微信推送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智能化的互动学习体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教师课前用微信推送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自主学习基础内容。在课堂上由课前思考题引出课堂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在微信群中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免疫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将课堂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用微信进行快速的实名制投票和小测验,可以代替传统的课堂点名,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外,通过微信公众号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答疑解惑,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课堂的凝聚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3.1使用微信的功能,让所有学生加入“免疫学”课程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是让全体学生加入课程学习,并保证在微信平台中能有效地识别用户(学生)的身份信息。我们设置了“免疫学”课程的“微信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对于“微信教学班”,教师在第一次课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免疫学”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及其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摇一摇”“附近的人”或者搜索的方式加入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同时要求学生向微信公众号发送姓名、班级、学号,在微信群中修改昵称,便于教师在微信管理后台中建立起身份识别信息。
3.2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内启发性学习
我们选择紧扣“免疫学”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课堂内外的学习内容。在本科生专业课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根据课程进度,通过微信平台按时间点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形成主动利用微信平台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重点、难点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我们将“疫苗接种”内容按知识体系的先后和难易程度分为相互关联的4个模块:疫苗接种原理、抗体和细胞介导的保护作用、免疫接种和疫苗制备。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群发功能,在课前推送课程进度、资源列表、思考题和学习任务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疫苗接种”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明白需要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资源。有了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通过重温科学发现的过程、接触学科前沿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用EdwardJenner发明牛痘接种的故事和现代多种疫苗的特征引入重要概念,用感染后抗体和细胞介导免疫的时间轴动画形象地介绍抗体和细胞与感染作斗争的过程,让学生简单地讨论、总结,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展历程将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此时通过微信推送小测验,引导学生总结、思考疫苗的特征。最后以当前广泛使用的Salk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为例讲解疫苗制备,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在课堂讲授的最后,通过PPT和微信推送的形式,针对4个模块的内容给出拓展阅读的链接,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lsevier等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查阅的效果在下一节课上通过提问或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对“疫苗接种”感兴趣的同学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课程大作业,作业评分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3.3通过微信群提供交互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在“免疫学”课程微信群中,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与讨论,将学习与日常的交流整合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从单向传授变为多向交流,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希望私下提问的学生也可以随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留言,教师通过查询留言进行一对一的解答。比如,课堂教授和微信推送使不少学生对“疫苗接种”产生了浓厚兴趣,超过60%的学生在微信平台、微信群中参与了讨论,近20%的学生就亲友的疫苗接种史、疫苗的生产流程撰写了课程小论文。
3.4按需推送图文、视频、语音等免疫学资源,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借助微信初步实现了“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化。“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根据教学目的,教师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其形式包括微课视频、动画、图片、语音、文字等,其内容除了免疫学基础知识,还包括理论课堂上因学时不足难以兼顾的拓展内容。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免疫学”课程的教师在微信公众号中提供了不同深度、广度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由使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有“作业”“课程资料”“拓展资料”3个栏目,每一个栏目下有若干子菜单,例如“课程资料”栏目下有“参考书”“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技术方法”子菜单,学生点击后会收到推送的图文、视频、音频等消息,再根据学习需要选择阅览或参与互动。“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栏目承载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必修的学习资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课程内容,如实验操作视频、前沿技术、学科进展等,可以作为拓展学习内容放在“拓展资料”和“课程资料”中的“技术方法”里,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点击学习。
3.5用微信跟踪、控制和评价学习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用微信辅助
“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需要量化。我们设置了问卷、测验、作业、讨论参与度等评价指标,借助微信的投票、链接外部网页、自动统计的功能,每学期收集1~2次问卷、4~6次随堂小测验结果,通过微信群的消息记录和混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度,结合1~2次大测验和1次大作业的成绩,综合评价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用微信平台收集反馈评价不受时间、地点、学习进度的限制,能降低学生参与的门槛和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内提交问卷、测验、作业,主动获取学习资料,在微信群中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对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等提出建议或意见,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师生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效的“环路”。第一堂课建立起的实名信息保证了所有学生在课程微信平台上进行的操作都是实名制的,教师可以方便地在管理后台上查到统计信息,获取学生参与交流协作、提交作业测评的数据,了解学生使用课程微信平台的频率和参与讨论、测验的结果,评价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这样,教师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对知识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这种反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初步实践的结果显示,“免疫学”课程“微信教学班”的大多数评价指标优于“传统教学班”。
4总结
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变革和实现教育教学创新的一次初步尝试。我们在多年教学的经验基础上,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殊性,用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设计构建相应的免疫学课堂支撑系统,并结合实际课程研究该支撑系统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影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显示,微信能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终有效地提高了“微信教学班”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绩。微信也特别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课堂时间全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虽然我们将微信初步应用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取得了部分结果,但还需要优化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如何促进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极少部分学生不习惯用微信辅助学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微信学习的群体中来。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微信的力量提高“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逐步实施“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28-132.
[2]宁熙平,郝刚,吴鸿.基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植物学课程教改结果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3):13-16.
[3]林娟,周选围,吕红.翻转课堂在大学通识课程“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的教学实践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6-11.
[4]陈婷,施菁,崔勤敏,等.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5,(4):13-15.
[5]吴思茗,左扬扬,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44-47.
[6]王晓玲.微信与QQ支持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之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7]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92-95.
免疫学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44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这三门学科整合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关系密切。为了达到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和探讨。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程内容繁多并且复杂,特别是医学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枯燥,学生较难理解,如果要让学生在这有限的几十个学时内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就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医学微生物学这部分内容,因为这些微生物个体微小、种类繁多、结构比较简单,我们肉眼看不到,所以,学生对它们缺少感观认识,再加上知识点比较零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1]。根据这种情况,调整了教学内容顺序,如微生物各论教学:以往是按照细菌、真菌、病毒这个顺序依次讲授各个病原体,但是目前我们是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为主线进行讲授,如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体,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原体、经接触传播的病原体等。这样琐碎内容系统化,学生乐于接受且记得牢固[2]。人体寄生虫学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医学蠕虫学和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稍加了解,讲授的重点是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及其致病性等方面,至于其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了解一点则可,这样,教学重点突出了,学生感到清楚明白。医学免疫学这部分内容,由于免疫学这些年飞速发展,并渗透到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及其广泛。可是大部分学生反应免疫学抽象难懂,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免疫学基础只重点介绍免疫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抗原、免疫球蛋白与抗体、补体等。这些内容简单,但却是临床免疫学的基础,临床免疫部分重点介绍一些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内容如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及免疫学防治和诊断等。
2 改进教学方法
2.1 对比讲解式教学法
本门课程中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细菌、病毒的种类繁多、特点复杂,学生易懂但是难记,容易混淆,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依次讲解每种细菌或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单调、贫乏,学生会觉得无趣,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对比讲解法,如针对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讲解。这样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知识点也掌握好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2.2 启发式教学法
传统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3],这就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现在使用比较多的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PBL法等,把问题或病例讨论作为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4],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活跃状态。如在讲授超敏反应时可以提出为什么病人在医院注射青霉素前需要做皮试?为什么注射青霉素后需要在医院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再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如在讲解狂犬病病毒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狂犬病病人发病时候的临床表现,让学生对狂犬病病人有个大体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如人被狗咬了一定会得狂犬病吗?被疯狗咬伤后该如何处理?这样学生为了解问题的答案,就会主动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来,提高了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融合了文字、图像、动画等,避免了传统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知兴趣的缺点[5]。人体寄生虫学部分是经典形态学科,主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流行特点等,传统寄生虫学授课模式是以教师在黑板写字、绘图并配以挂图为主,由于直观性差,缺少鲜明生动的动态效果,并且教学信息量少,进度慢,学生难教难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寄生虫图像真实,又配以动画及合适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视觉、听觉并用,其效果远比挂图要好,并且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医学微生物学部分也有许多形态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各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部分中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是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同时又是重点内容,在多媒体教学时,可运用示意图并配以简易动画来展示每条途径,直观形象,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其内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使知识获得全面表达,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6]。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按照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178.
[2]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1999,35(5):41-42.
[3]张业霞,王宗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311.
[4]魏薇,李群.关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医药,2007,11(3):275.
[5]张玉玮.医学多媒体教学的三大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48.
[6]南克勉,吕少文.多媒体技术在医学CAI课件中应用特性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4):226-228.
免疫学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 PBL LBL 教学模式 医学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09-02
随着免疫学理论的日益更新和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免疫学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已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然而,传统教学是以授课为基础的LBL教学模式,LBL以教师为主体、以授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其对象是学生整体,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学者的做法,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将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实践中,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理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尝试。
1 医学免疫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现状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近年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免疫学教学对于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即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差。究其原因,除了与课程设置(如课时较短等)的不合理性等因素有关外,学科特点及授课对象也是主要因素。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抽象;与多学科交叉,横向纵向联系广泛;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于这样一门复杂难学的课程,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信息,不但要求学生有好的基础,还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当前医学免疫学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模式。
2 L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LBL教学模式是一种常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授课为中心。该模式以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大班全程灌输式授课,学生听讲,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被广泛采用[1]。
此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授课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准确、快速的将专业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③LBL教学模式通常采取大班授课,一名教师可以带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有效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④教研室根据教学安排,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可以有效掌控教学过程;⑤通过大班授课,教师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使每一名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教学资源;⑥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考核容易标准化。
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②“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对老师产生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③教学与实践脱节,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脱离,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使得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在临床学习时,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临床实际中。
尽管LBL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和质疑,但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和传统,LBL教学模式在今后的一段时内仍会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3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的教授Barrow1969年创立。该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效运用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为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医学本科教育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2]。
此教学模式的优点:①PBL 教学过程:发放病例(不完整的),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再次发放病例,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小组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再次周期性进行,PBL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来解决问题,锻炼其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内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适应了当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要;④PBL 教学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际中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①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来解决问题,通过病例讨论及学生自我导向式学习,学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到解决问题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无法在短期内构建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②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体现老师的作用,由于教师不能把他们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而提炼获取的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明明白白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③学生本身的医学知识水平以及主动学习的意识品质不同,导致教学效果差异较大;④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学生主动配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而得出最佳结论,导致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久之必然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PBL在西方国家已广泛渗透到大学教育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国内医学院校采取以下两大主流模式开展PBL教学:①学科内的PBL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后,进而进行案例讨论,其特点是容易开展并实施;②跨学科并行式PBL模式:这种模式将PBL教学作为独立课程单列,与原有医学课程并行,病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设计,将所有学科的知识完全融合,教学团队也由来自基础和临床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之所以目前没有全盘原有课程体系应该是考虑到国内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希望将PBL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或补充形式,优势互补,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4 PBL和LBL双轨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尝试在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中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引入PBL教学模式,将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具体应用如下:
4.1 PBL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方面:事先精心选取3个PBL案例,涵盖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应用等内容,每个案例分成2幕,每幕准备若干个相关问题。选择案例遵循以下原则:①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授课内容;②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③案例的难易度适中,学生能够通过查资料及课堂理论进行正确的分析;④案例首先在教研组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教学过程中,在完成相应理论课的LBL教学后,将PBL教学案例事先通过课堂分发给学生。学生方面:事先向学生系统的介绍PBL和LBL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两种教学模式,尽量争取学生的配合;考虑学生性别、宿舍、性格特点等因素,在进行PBL教学时,将学生分为8人一个小组。
4.2 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和实施
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LBL与PBL教学模式主要在课堂内完成,PBL教学模式的资料查阅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执行。组织实施注意:①为了保证教学的一贯性,学时不变,仍为40学时。应用22学时主要讲授免疫学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内在规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为18学时的PBL讨论课提供知识支撑点。18学时的PBL讨论课为学生提供3个病例,围绕病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他们在自学时会感到茫然而无从做起,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实行先授课,后讨论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PBL的教学效果。②将PBL与LBL有机结合起来,相互穿插、渗透及补充;③PBL教学案例在PBL小组讨论至少两周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2幕学习后,学生提交总结报告;④受教学条件及体制的限制,无法按照严格的8人一组的小班授课的PBL 教学模式执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改良的PBL教学模式。
4.3 教学的考核和评价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将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引入到以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医学免疫学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中。在同一教师授课的两个相同层次的班级间,任选的一个班级作为试点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班级,引入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和平均分均高于单纯的LBL教学模式。问卷调查及教师和学生自我评价都显示:与LBL相比,大部分学生更乐于接受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思维,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有助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参加教改的教师认为,准备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拓宽了教师的视野。
总之,在传统的LBL的基础上,引入PBL教学模式,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免学的教学质量。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教师和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不适应。为了适应21世纪教学改革的需要,不断总结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开扩视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