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1
1 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体液因素的关系
1.1 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关系 李泓于1989年、1991年共对197名高血压病患者的研究表明: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阳上亢型以高肾素、高血管紧张素Ⅱ居多;阴虚阳亢型以正肾素、低肾素、正血管紧张素Ⅱ为主。阴阳两虚型以低肾素、低血管紧张素Ⅱ、正血管紧张素Ⅱ为主,三组醛固酮无显著差异(1,2)。唐树德认为阴虚阳亢型PRA水平高于气阴两虚型,两者的血管紧张素Ⅱ无显著性差异,主要由于血管紧张素Ⅱ被影响的因素较多,容易波动(3)。在肾性高血压时,阴虚和阴阳两虚组肾素明显高于肾阳虚组,而阴阳两虚组血管紧张素Ⅱ明显高于肾阴虚组,且前者肾素活性的变化与24h尿钠的排泄量有明显的负相关(4)。
1.2 与前列腺素E1(PGE1)、前列腺素F2α(PGF2α)、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P物质、血栓素B2(TXB2)及血浆心钠素(ANF)的关系 李恩对42例肾性高血压患者研究发现阴虚和阴阳两虚组PGE1、PGF2α增高,尤以后者明显,而阴阳两虚组中PGE1、PGF2α与cAMP呈明显正相关(4)。黎杏群检测了173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血管活性物质,结果发现EH肝阳上亢及阴虚阳亢型cAMP、cGMP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TXB2、ANF、P物质降低(5)。李泓亦发现EH患者血浆心钠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但在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1)。
1.3 与性激素等的关系 李泓发现阳亢型、阴虚阳亢型及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中存在性腺激素水平降低现象,男性血浆睾酮(T)降低幅度以阴阳两虚型最明显,女性患者雌二醇(E2)降低以阳亢型较明显。在促性腺激素3个指标中,男女两组的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和卵泡刺激素(FSH)均明显增高;在男性患者,阴阳两虚组FSH明显高于健康人和其他两组,与阳亢组差异显著;女性患者LH在阳亢组显著增高,并与阴阳两虚组差异显著。说明男女两组的阳亢型和阴虚阳亢型EH在FSH和LH的分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不同中医分型高血压病患者可存在不同病理生理变化(6)。雷燕等观察51例中老年男性EH患者结果显示虚证组或实证组与同龄正常组对比,T和E2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浆T水平趋于减低,E2水平及E2/T比值趋于增高,尤以虚证改变更为显著。各EH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各证型之间差异显著;而尿β2-MG各组间无显著差异(7)。顾红越则发现血清β2-MG的含量随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依次增高,与中医对EH的认识及其辨证分型规律大致吻合(8)。
1.4 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蒋为民等发现EH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服糖后1h、2h血各时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正常组,而有显著性差异,与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比较也有明显差异,而后两型除痰湿壅盛型服糖后1h血糖、胰岛素与正常比较有显著差异外,余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多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特点(9)。梁兴伦等亦观察到EH常伴有糖代谢、脂质代谢、胰岛素代谢紊乱的主要证候特点为肝火亢盛,痰瘀互结(10)。
2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2.1 与血液流变学关系 吴奕强等观察123例EH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结果表明,EH各证型之间因虚实表现和阴阳盛衰的不同,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亦有变化,指标测定值总趋势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正常对照>阴阳两虚,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指标之一(11)。但朱国强则得出不同结论,他观察了160例EH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EH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但各证型之间除肝肾阴虚组K值、纤维蛋白原、血沉高于其他证型外,均无统计学意义,从而认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能作为EH微观辨证的标准及瘀血证的依据(12)。
2.2 与血小板聚集功能 的关系 李泓发现EH各型血小板聚集功能均高于正常组,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中,阴阳两虚与阴虚阳亢比较,前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于后者而有显著性意义(P<0.01)(1)。
2.3 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关系 黄焱明等发现EH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的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说明这两型的红细胞变形能力较差(13)。
2.4 与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关系 王崇衍等对40例EH血瘀证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抗凝血酶Ⅲ(AT-Ⅲ)及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的测定,显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14)。
2.5 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关系 张琳观察134例EH患者发现,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浊壅盛型、气血瘀滞型微循环障碍的程度逐渐加重。肝火亢盛型为轻度微循环障碍,除袢顶瘀滞、长度稍长外无特异性,其他三型输入枝、输出枝均明显变细,符合微血管痉挛改变。阴虚阳亢型特点是微血管流速稍快,数目增加,输入枝、输出枝管径最细;痰浊壅盛型长度最长,颜色最暗,最浅,袢顶最宽;气血瘀滞型长度亦短、红细胞聚集最明显,见到渗出、出血、白色微小血栓,可能成为EH中医辨证分型一项有用的客观指标(15)。
2.6 与脑血流改变的关系 刘健、章凤杰通过TCD检测EH患者,肝火亢盛型以脑血管血流速度加快为主,阴虚阳亢型以血流速度减慢居多,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则以脑部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对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依据(16,17)。
2.7 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梁东辉等检测126例EH患者及健康人57例,结果发现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中阻各型甘油三酯(TG)均高于正常,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总胆固醇(TC)无显著性差异,阴虚阳亢及阴阳两虚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正常,而痰浊中阻型仅LDL高于正常,说明高血压病患者普遍存在着以TG升高为主的脂质代谢紊乱(18)。李泓检测了EH患者的TC及TG后则认为EH各型与正常组比较主要以TC升高为主,仅阴虚阳亢组TG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余差异无显著性(1)。由此可见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脂质代谢紊乱。
3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脏大血管形态的关系 曹淞申等用M型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EH患者的有关指标,结果肝阳上亢型36例,阴虚阳亢型40例,肾虚25例中,左室质量增加分别为10例(28%)、34例(80%)、25例(100%),左室肥厚分别为0例、30例(75%)、5例(20%),左室扩大分别为0例、0例、9例(36%),肾虚型还有11例(44%)左室肥厚兼扩大,从心脏形态学方面提示了不同证型间的差异(19)。郑新等通过对EH患者胸主动脉CT改变的研究,发现痰湿壅盛组胸主动脉管经扩大最显著,肝阳上亢组仅次于痰湿壅盛组,而且两者均多见于男性,阴阳两虚组多见于女性,胸主动脉管经扩张最轻(20)。
4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分期及动态血压的关系 张发荣对351例EH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结果提示肝火亢盛型以Ⅰ、Ⅱ期为主,阴虚阳亢和痰湿壅滞型以Ⅱ期居多,而气虚血瘀与阴阳两虚型则Ⅱ、Ⅲ期多见(21),曹淞申等也得出相似结论(19)。祝光礼等观察45例原发性高血压及15例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发现阴虚阳亢型与肾阳亏虚型均属双峰型,痰阻血瘀型呈单峰型(22)。夏亦嗣在研究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阴阳证型关系时,发现偏阳亢型和偏阴虚型的EH患者波动规律呈双峰双谷状,低谷均分别出现在午夜0~1时和下午13~14时左右。偏阳亢型与偏阴虚型的第一高峰出现的时间则不同,偏阳亢型的第一高峰出现在7~8时左右;偏阴虚型EH患者的第一峰出现在下午17~18时左右,偏阳亢型和偏阴虚型EH患者的收缩压、偏阳亢型EH患者的舒张压均是昼高夜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偏阴虚型的日间舒张压非常明显高于夜间的舒张压(P<0.01),偏阴虚型EH患者的血压无论日夜均较偏阳亢患者有升高的趋势,提示偏阴虚型EH患者的病情较偏阳亢型者为重(23)。
5 高血压辨证分型与免疫的关系 杜少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虚的一面与T型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这点相一致,而阳亢的一面与体液免疫亢进有关,高血压病虚与亢的关系相当于细胞免疫及体 液免疫的关系(24)。黄焱明等观察40例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发现血瘀证患者的红细胞C3b花环率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较非瘀血组及健康人明显降低(25)。
6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李常度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试EH患者,发现EH患者人格特征与健康人群比较,其性格内向或外向呈两极分布,伴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临床证型不同,人格特征也有所不同,肝火亢盛和阴虚阳亢型患者151例中,64例具有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格特征,而痰湿壅盛和阴阳两虚患者49例仅10例(20.4%);正常组200例中仅26例(13%)表现为胆汁质和抑郁质人格(26)。
7 问题及展望 近年来中医学在EH的辨证分型实质探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辨证分型标准虽已于1993年制定(27),但要在全国范围内真正统一规范还需要相当时间,故已往报道的中医辨证分型仍比较混乱,影响对临床疗效的准确评估。各种报道的样本大多偏小,有的结论不一,故尚待进一步积累或完善设计。EH是遗传、体质、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存在血液动力学异常,还往往同时存在糖、脂肪等代谢紊乱及伴随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因而有必要进行整体、广泛深入的研究。故今后应结合血压水平、靶器官损伤程度及病因学等进行高血压病分期分型,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质进行前瞻性、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 泓,张济颖,胡宪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血浆心钠素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分型的研究.天津中医1989;(3)∶12—15,17.
2,李 泓,卜秦利,胡 蕴.原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血浆心钠素水平与辨证分型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71—273.
3,唐树德,王宪衍,王谷亮.高血压患者辨证分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辽宁中医杂志1985;(12)∶4—6.
4,李 恩,赵玉庸,谢惠芳,等.肾性高血压中医分型与血浆前列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环核苷酸变化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3)∶165—167.
5,黎杏群,李学文,朱崇学.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1)∶647—650.
6,李 泓,张 静,刘宗蔚,等.垂体—性腺轴激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天津中医1994;11(1)∶25—27.
7,雷 燕,胡锡衷.高血压病虚实辨证与性激素及β2-MG关系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75—676.
8,顾红越,周 端,吕 洁,等.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β2-MG含量关系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13(6)∶25—26.
9,蒋卫民,唐蜀华,陈晓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1)∶37.
10,梁兴伦,韩明向,徐光芳,等.四安胶囊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1)∶171.
11,吴奕强,罗治华,唐荣德.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新中医1994;26(3)∶10.
12,朱国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3)∶143—144.
13,黄焱明,邓水明,何世银.高血压病中医辨证与红细胞变形性关系的研究.四川中医1993;11(2)∶11.
14,王崇衍,徐定海.气功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7)∶413.
15,张 琳,马 峰,方亚伦,等.高血压病人中医辨证分型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关系.微循环学 杂志1995;5(1)∶39—40.
16,刘 健.经颅多普勒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关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5)∶272—273.
17,章凤杰,吴 悦.高血压病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与辨证分型关系探讨.江苏中医1997;18(8)∶41.
18,梁东辉,张 愍,李小敏,等.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6;23(4)∶148—149.
19,曹淞申,李培祥.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质量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及其与中医分型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71.
20,郑 新,刘卫红.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血压变化及胸主动脉CT改变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2)∶733—734.
21,张发荣.高血压病气虚血瘀型特征探析.江苏中医1997;18(9)∶238.
22,祝光礼,王小奇.高血压病人中医分型与时辰血压变化的关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5)∶6.
23,夏亦嗣,陈可冀.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阴阳证型关系研究.中医杂志1998;39(5)∶300—302.
24,杜少辉.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及其与免疫的关系.中医研究1995;8(3)∶18.
25,黄焱明,何世银.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与血瘀证关系的研究.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4;23(6)∶516.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2
1老年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年龄>60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称为老年高血压。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中医上高血压主要分为五种证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眩、视力模糊、心脑肾功能改变等症状。在病因上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是由情绪紧张、劳累、思虑过度、嗜食肥甘、饮酒过度造成。
2中医护理
2.1情志调护情志调护是指通过护理人员的自身行为包括语言、气质态度等影响和调节患者的情绪,解除困惑和烦恼、消除引起不良情绪的行为,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情志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凡情志之属,唯心所统",内伤七情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2]。心情舒畅、肝气调达,利于疾病疾病的康复。 解疑释惑,正确认识和对待高血压,通过健康教育、疾病知识普及等方式耐心向老年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病因、正常血压的控制范围、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治疗的相关措施,让老年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高血压,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调适心理,可以鼓励老年患者多参加社区活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其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疾病方面。
2.2生活起居护理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年人所处的房间要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清洁卫生,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老年人在上下楼梯时注意步幅不易过大。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功能稳定,有利于血压的平稳。
2.3饮食调护过食甘肥厚腻可致脾胃积热,烧伤阴津,或伤及脾胃,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引起或加重高血压。在"药食同源"、"食药同治"理论指导下对老年患者进行辨证施膳。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禁暴饮暴食。控制膳食中的脂肪,增加禽类及鱼类等含优质蛋白质丰富且脂肪较低的动物性食物。平时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保护血管和降压作用的食品,像是苹果、豆类、大蒜、玉米等。
2.4用药护理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提高服药依从性。首先与患者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耐心解答老年患者的疑惑,取得其信任,使患者对治疗有安全感,按医嘱服药。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用药应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严格遵照医嘱,逐渐加量不要过急过猛,以免加重靶器官缺血,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服用药物后很容易引起性低血压,服药前及服药后患者自测血压,并记录血压值,老年人服药后卧床30min~1h后,缓慢改变后下床活动。
2.5健康教育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发现,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可明显控制血压及其症状,有效的提高治疗依从性[3]。定期检测血压,测量血压前应当保持安静10~15min,情绪紧张激动、劳动和剧烈运动时不宜测量。测量血压时,袖带缚扎的部位保持与心脏高度在同一水平,同时还应注意在固定的时间、条件下做好血压与服药的相关记录。由于老年人容易出现性低血压,应加测立位血压。进行适度的养生保健锻炼,老年高血压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血压的平稳,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限制饮酒,提倡戒烟,控制体重,肥胖症者容易有高血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降低脂肪的摄入量,尤其是动物脂肪,同时结合相应的体育锻炼。
老年高血压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中医护理凭借历史悠久、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管理中有独特优势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整体护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通过情志调节、饮食调护、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地控制血压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4-75.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3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估计现患高血压病2亿人,即每10个人中就有2个人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目前我国已将高血压列入到公共卫生慢病管理范围,使高血压得到了规范化管理和系统治疗,这对今后高血压的防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降压治疗的好处得到公认,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风险及心脏病风险。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是高血压发病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家培训指导、媒体宣传教育、企业支持参与、社区具体实施。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就诊于城镇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因此,基层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2年测量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
机会性筛查:通过各类从业人员体检、健康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基线调查等机会筛查血压。
重点人群筛查:对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应测量血压,高血压易感人群(如血压130~139/85~89mmHg、肥胖等)筛查,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
初次发现血压增高的评估: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应进行评估处理。如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者,应立即考虑药物治疗并加强随访监测血压,在2周内多次测量血压;如可疑高血压急症,立即转上级医院。如收缩压140~179mmHg和(或)舒张压90~109mmHg者,应随访观察,至少4周内隔周测量血压2次。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
高血压水平分级: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义和分级,见表1。
高血压的治疗
在农村基层卫生院,高血压的治疗仍然以西药为主,但是,由于受条件限制,治疗高血压药物的品种往往单一,缺乏规范和系统治疗方案,导致降压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另外,因为西药的不良反应,个体对降压药物耐受性的差异,致使部分患者不得已而终止治疗。目前有些降压药价钱昂贵,农村家庭本不富裕,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迫使患者自行停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就给高血压的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而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长期不能达标,其结果是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大大增加,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鉴于上述诸多因素,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寻求新的临床治疗路径,即将中医药应用于临床高血压的防治中。这就要求基层医生,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生,不但要掌握现代医学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具备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知识。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高血压,探索一条中西医并重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路径。提高高血压的临床防治效果,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中医治疗高血压有其独特的优势,其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同一高血压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所谓“同病异治”。而对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只要病机相符,亦可采取同一治疗方法,即所谓“异病同治”,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特色。中医治疗高血压具有不良反应少、见效快、疗效稳定、不易反复,照顾全面,兼顾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同时药价低廉,简便易行,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等优点。
高血压的治疗应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以血压增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指在某些疾病中作为症状之一而出现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可见于以下多种疾病:①肾脏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妊娠中毒症,先天性肾脏病,肾动脉或肾静脉狭窄阻塞,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继发性的肾病变(称为肾性高血压)。②内分泌疾病,皮质醇增多症,嗜络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绝经期综合症等。③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④脑部病变:脑部外伤,脑瘤,脑干感染。对于上诉继发性高血压,在农村基层卫生院由于受条件限制,鉴别有一定难度,对难以鉴别的高血压患者,应建议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造成误诊误治延误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血压是现代医学病名,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无记载。因其多伴有头痛、眩晕等症状,故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多将其归类于头痛或眩晕范筹进行辨证论治。就头痛或眩晕而言,在现代医学中只不过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而在传统中医学中则是作为两种不同的单独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无论是头痛抑或是眩晕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一定都伴有高血压,而在高血压病的患者中,半数以上,甚至70%~80%都伴有头痛或眩晕。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半数以上患者往往都以头痛或眩晕来门诊就医,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增高,方知是因高血压而引发。可见高血压病除血压增高外,在没有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损害的情况下,头痛或眩晕是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病因:根据高血压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其发病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具体可归纳以下几点:①情志失调:喜怒无以控,忧思不得解,惊恐无以制、悲愤无以释,以致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而致血压升高。正如《类证治载・眩晕》所言:“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年高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此情志之所伤、伤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经络不通、气血津液凝滞,此乃血压增高之使然也”。②饮食失节:资食肥甘厚味、辛辣黏腻、助湿生热,伤及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伤之则运化失职,而致水湿停滞、积聚生痰、痰湿阻滞而致血压升高。③劳逸失度及过度:长期过度疲劳,耗伤阴津,而致水亏火旺,水愈亏而火愈旺,火愈旺而水愈亏,二者互为因果,终致阴虚阳亢,化火生风而致血压增高。长期不运动、喜逸而恶劳,导致身体过度肥胖,肥者多湿多痰,痰湿互结,阻滞经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压升高。过度、劫阴耗液,损伤肾精,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而致血压升高。
病机:高血压之病因虽有上述多种,但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肾阴不足、髓海空虚,水不涵木而致阴虚阳亢,此为本虚标实。实者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风、火、痰、瘀皆可至此。高血压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尤以肝脏最为密切。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调达而恶抑郁,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维阳,则阳亢于上。或肝气抑郁,郁久化火;或气火暴升,上冲头窍而引发高血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而恶湿,伤之则失健运之职,因之聚湿而生痰,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均可导致血压升高。总之,高血压病机繁杂,特别是合并心脑血管、肾脏病或糖尿病时,其临床表现往往阴阳混淆、虚实夹杂,临床辨治非常棘手,可谓中医临床之疑难大症。
证治分类:①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扑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血压多在160mmHg以上,常随情绪波动而血压升高,甚至达到180mmHg以上。证机概要:肝阳化风、风阳动荡、上扰清窍。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可用于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之高血压症。②肝肾阴虚:头晕头痛、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遗精滑泄、或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色红少苔、脉弦细数。辨证概要: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代表方:杞菊地黄丸加减,本方补益肝肾、滋水涵木,可用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而导致的高血压症。③痰湿中阻:眩晕、头痛、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此证多见于素体肥胖、脾虚湿盛之人。证机概要:脾虚湿盛、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治法:化痰利湿、健脾和胃。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本方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湿盛、风痰上扰之高血压。④脾肾阳虚: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此证多见于高血压中晚期,或合并肾病、糖尿病,由阴损及阳所致。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饮停聚。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代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前方温阳利水,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两方合用,共奉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之功。⑤阴阳两虚:此证多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逐步发展而成,多见于高血压中晚期。阴损及阳,或合并心脑血管及肾脏损伤时常见此证,临床表现以肾阳虚衰者居多,除肝肾阴虚表现外,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萎靡或兼见浮肿、舌淡、苔白、脉沉弱细数。证机概要: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代表方:金贵肾气丸加减;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加桂附温补肾阳,主治阴阳两虚、夜尿频多、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色黧黑等症。兼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
总之,在治疗高血压病过程中平肝、潜阳、熄风、清热、化痰贯穿始终,可见高血压病机以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风痰上扰者为常。其他诸症则为常中之变。在合并心脑血管及肾脏病时,因其病症复杂,常累及多个脏腑及器官,形成阴阳混淆、虚实夹杂之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分清主次、圆机活法,遣方用药紧扣病机,方不致误,同时根据病情变化,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高血压的预防
针对高血压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调情志:保持乐观向上精神,控制情绪、排解忧思,释放悲愤。始终保持心情愉悦。
节饮食:慎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保持低盐饮食,常食清淡、多食素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慎起居,要按时睡眠,定时起床,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劳逸:避免劳累过度,保持精神放松。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精力充沛。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4
【关键词】降压药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降压新药层出不穷,虽已发展到多达近百种,有利尿剂、α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β阻滞剂六大类降压药,但在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上仍不尽理想。临床常见同一降压药在不同患者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有较大差别。如何选用降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并且副作用最小,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中医重视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强调心理、整体、环境的调整,辨证使用中药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西医注意血压指标及危险分层,使用抗高血压药可有效、迅速控制血压,但临床症状改善有时不理想,如失眠、便秘等长期困扰患者,有的患者还因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而新增加一些不适表现[1]。近年来,国内已有降压西药辨证应用研究的少量报道。
1降压药的中医辨证应用
在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指导下用药,根据中医辨证选用抗高血压西药,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明显提高原有西药使用的准确性,降低使用盲目性,避免其副作用[2]。
1.1利尿剂常用的如寿比山(吲哒帕胺),系非噻嗪类吲哚啉类衍生物,具有利尿作用。有研究表明,寿比山对痰湿壅盛组的降压疗效和症状疗效、降压幅度明显优于阴虚阳亢组,且痰湿壅盛组的患者对吲哒帕胺耐受较好,这说明寿比山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较阴虚阳亢型更为有效,临床用于有水肿或舌体淡胖等痰湿壅盛表现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合[3]。对其作用机制,有人提出“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的总病机”的假说,认为痰湿壅盛与脾虚、肾虚相关,脾失健运,津液内停、水湿不化;肾阳虚患者血浆心房肽含量低,利尿作用减少。寿比山能拮抗其利尿作用减少、组织饱满度增高,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4]。因此,利尿剂或有利尿作用的降压药(如寿比山)对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1.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抑制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降低心排出量,适用于高血流动力状态(心率快、心排出量高)的患者。此类症状类似中医肝阳上亢证的表现,因此,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较好[5]。
1.3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低心脏后负荷。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疗效较好[5]。对第2代钙拮抗剂波依定(非洛地平)的降压作用与高血压病的四种常见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表明,波依定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6]。
1.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对该类药的辨证应用研究也相对较多。如洛汀新(盐酸苯那普利)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6]。依那普利对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也优于对非肝阳上亢型。中医肝阳上亢证的主证有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烘热等,这些症状与交感神经功能兴奋有关,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阳上亢型以高肾素、高血管紧张素Ⅱ居多。洛汀新和依那普利作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故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7]。另外,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型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更佳[1]。综合上述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疗效较好[5]。
1.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与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比较研究表明,二者总有效率和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贝沙坦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证候疗效均优于氨氯地平,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伊贝沙坦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改善肝阳上亢的症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较好[8]。
1.6肾上腺素能抑制剂利血平是影响交感神经递质的肾上腺素能抑制剂,能耗竭血管壁和心脏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囊泡中的肾上腺素,从而降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利血平对肝阳上亢、肝阳夹湿、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等热性证候的症状有效率、降压疗效均优于脾肾阳虚、痰浊内阻、脾胃虚寒、风痰阻络等寒性证候,可以使阳亢症状消失或减轻,起到平肝潜阳、清泄肝火的作用[9]。因目前该药使用较少,缺乏后续的临床研究报道,性味归经、配伍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降压药对同一中医辨证分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也不同,如复方降压制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4种降压药临床疗效的综合对比性研究显示,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患者服用上述4种降压药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阳亢证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效果最好,其次是钙拮抗剂、复方制剂,利尿剂效果最差,痰湿壅盛证服用利尿剂效果最佳,其他效果则相似[10]。
2降压药中医辨证应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有限的报道可以发现,降压西药的辨证应用,是中西医两种医学适应证的交集,更体现了高血压当代个体化治疗的最新理念。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吕士选等[9]的“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虽然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但是我们发现,在符合西医用药规范的基础上,同时在中医辨证指导下运用降压药,是增加了中医适应证的进一步优选,可以提高降压药的临床疗效;由于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明显提高西药使用的准确性。目前关于降压药中医辨证应用的研究还不成熟,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实验数目少,范围有限。迄今为止,辨证使用降压西药的相关临床研究只涉及了临床常用的六大类降压西药中的一部分,而[]每类降压药中又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它们的作用又互有异同。(2)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各家说法不一,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也存在争议。对有些证型,如阴阳两虚型还没有相关西药辨证治疗的报道。(3)样本量小。除了“波依定与洛汀新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疗效比较”的实验为适宜样本外,其余均为小样本或
次小样本。(4)关于利血平的实验研究未说明各组之间受试者年龄、病程、高血压病分期及并发症、用药时间等各证型组组间分布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关于“利血平的中药样特性”的推导仅从“利血平的片剂与针剂味甘,且中药平肝熄风的药味也有甘味的记载,故将利血平的药味定为甘”的推断有待商榷[11]。而且只解释了利血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原因,而肝阳夹湿和肝肾阴虚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却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说明。(5)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疗效较好的机制还有待研究。(6)对降压中、西药的相互作用以及降压西药之间、西药与中药之间的联合应用,以及是否可以按照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应用的研究还几乎为空缺。因此,降压西药的辨证合理应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展望
现代医学将高血压病定性为终身性疾病,降压药的研究虽然日新月异,但是还缺乏完全无副作用和更长效的药物,仍需终身服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不仅关注降低血压,而且对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疾病加以重视,并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了大样本多中心观察研究,发现降压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其所致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西药着重于降压治疗,具有确切的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广泛适用于某类型高血压或高血压的某项并发症。但是不少病人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有所下降,但临床症状未解除,少数病人甚至加重,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降。随着“联合用药、个体化”的高血压病治疗新理念的提出,西医也开始更加重视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着眼于提高生活质量。另外,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还要重视降压药的性价比,即用最少的药物、最小的剂量,取得最佳的疗效,同时价格又便宜,使患者经济上能够承受长期服用。因此,从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出发,分别从中、西医理论对高血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外,融合中医的四诊、辨证,通过中西药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贯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中医个体化的辨证用药指导下应用降压药,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可以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在迅速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同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将副作用降到最小。总之,降压药辨证应用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将对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方案,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药学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风险的前提下,为克服西药毒、副作用,发挥药效和寻找新的用途提供了可靠的思路与方法,不但能丰富中医药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中西医的交流、融合,是中西医结合工作切合实用的研究方向,虽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相信随着研究的开展,会有更多的有志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的临床医师加入到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LiG.Clinicthoughtwayandexperienceonhypertensivetreatmentwithintegrating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byShiZaixiang.ZhongXiYiJieHeXinNaoXueGuanBingZaZhi.2006;4(3):235-23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李格.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思路和经验.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235-237.
2JiaHZ.Monomerdrug‘sspecialeffectandapplicationofwesternmedicinebasedonthe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XiYiJieHeXueBao.2003;1(5):15-1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贾海忠.论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与西药辨证应用研究.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5):15-17.
parisonoftherapeuticeffectsofindapamideonhypertensionofdifferentTCMsyndrometypes.ZhongYiZaZhi.2002;43(6):455-456.Chinese.刘望乐.寿比山对不同中医辨证类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比较.中医杂志.2002;43(6):455-456.
4DengXG.DiscussionofTCMpathogenesisofhyper-tension.ZhongYiZaZhi.2001;42(4):197-199.Chi-nese.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5ShiZX,HuangLH.Diagnosisandtreatmentofhyperten-sionandcorrelateddiseaseswith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Beijing:People‘sHealthPublishingHouse.2003:203.Chinese.史载祥,黄柳华.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3.
6ZhaoZH,HuHY,FanLL,parisonofthera-peuticeffectsofplendilandlotensinonhypertensionofdifferentTCMsyndrometypes.ZhongYiZaZhi.2005;46(9):690-691,70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赵泽红,胡海燕,范翎翎,等.波依定与洛汀新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疗效比较.中医杂志.2005;46(9):690-691,701.
7YanD,JiangWM,ChenXH,etal.Recentdevelop-mentofresearchonTCMsyndromedifferentiatio
nofhypertension.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0;20(1):70-72.Chinese.严冬,蒋为民,陈晓虎,等.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质研究近况.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70-72.[]
8WuXM,HuangQX.Curativeeffectanalysisofirbe-sartanandamlodipineonliverYangexuberancesyn-dromehypertension.XianDaiZhongXiYiJieHeZaZhi.2005;14(11):1409-141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吴夏棉,黄启祥.伊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疗效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409-1410.
9LüSX,YueFX.ClinicalstudyonbasicpropertiesofreserpinumwithTCMtheory.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1995;15(3):177-1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吕士选,岳凤先.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77-179.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5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压病; 中医药治疗;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039-01
Chinese medicine Diabetes combined with hypertension treatment clinical of analysis
Xie Hua
(Ningxiang county hospital Hunan Ningxiang 4106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Methods we identified 75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40 cases 35 cases and control patients be metformin piece,ShiHui of oral therapy, and complementary with regular exercise and healthy eating;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pati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Yin and Yang deficiency of both qi stagnant type and type winding resistance three card type,shall be respectively symptomatic treatment;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ntinuous treatment 2 month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0% in treatment group and 82.9% in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comparisons treatment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diabetes; Hyperten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高血压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临床并发症,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而导致,属于糖尿病全身性血管病变之一。临床数据显示,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且随着患者年龄、体重及病程的增加而不断上升。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的患者在临床属于较高危的危险分层[1]。笔者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期间对4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75例于我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9-77岁,平均年龄(56.4±12.2)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17年,平均病程(6.2±4.4)年;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7±11.4)岁;病程最短10月个月,最长16年,平均病程(5.4±3.8)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二甲双胍片口服治疗0.5g/次,3次/d;施慧达口服治疗,2.5mg/次,1次/d;同时辅以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治疗组患者在实施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同时,加用中医辨证治疗,笔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将患者分为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和痰浊阻络型三种证型,分别予以对症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2.1 肝肾阴虚型(10例) 患者眩晕头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手足心热、面部潮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治宜补肾滋阴、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天麻12g、钩藤30g(后下)、葛根20g、石决明20g、14g、生地24g、怀牛膝24g、桑寄生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芍12g、黄芩12g;随症加减:面红目赤、小便黄赤者加龙胆草、茵陈;大便干结者加玄参、决明子;口干欲饮者加石斛、花粉。
1.2.2 阴阳两虚型(18例) 患者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四肢不温、夜尿频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宜阴阳双补;方用左归丸合右归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30g、山药12g、山萸肉12g、怀牛膝24g、杜仲20g、阳藿24g、枸杞子14g、桑寄生24g、黄精24g;随症加减:阴虚内热者加黄柏、知母;肾阴虚偏著者加墨旱莲、女贞子;肾阳虚偏著者加肉苁蓉、巴戟天;腰背冷痛者加熟附子。
1.2.3 痰浊阻络型(12例) 患者头昏项沉、口角流涎、咳唾清稀、脘腹痞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治宜渗湿健脾、化痰祛浊;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天麻12g、决明子20g、白术14g、茯苓20g、党参12g、半夏9g、陈皮12g、胆南星12g、生山楂12g;随症加减:乏力气短者加黄芪;食欲不振者加砂仁、薏苡仁;痰浊郁而化热,心烦口苦者加芦根、黄连;四肢沉重,小便量少者加泽泻、车前子;伴有瘀血症状者加鸡血藤、益母草。上方予水500ml,煎服25min,取汁30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本次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改善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下降90%以上;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改善明显,症候积分下降70%-9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有所改善,症候积分下降30%-6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加重,症候积分下降低于30%。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2.9%,两组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3 讨论 作为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基础,高血压亦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二者联合存在可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降低,使糖尿病肾病病情进一步恶化,并对其治疗预后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高血压还可引起眼内小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因此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2]。由于高血压可引起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肾脏及眼等器官的诸多并发症,常常成为糖尿病患者临床死亡的重要致病因素。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属于中医“消渴”合并“眩晕”等范畴,消渴患者素体阴虚燥热,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挟痰上扰清窍,清阳被蒙,或肾虚致脑髓失养,精亏致髓海不足,而发为眩晕、头痛等症。本病的发病原因可大致概括为风、火、痰、瘀。病变部位在肝、肾,与脾、心、脑密切相关,为本虚标实之证。中医提倡“治未病”,从个体出发,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5.0%,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患者,且中医治疗毒副作用小,患者耐受性较好。另外中药治疗在起到缓和降压的同时,还兼有综合调理功效,对心脑血管供血、血糖、血脂等亦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且治疗安全可靠,患者耐受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57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59(11):113-114.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6
1辨证分型
目前临床医师对于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防治均是根据个人经验辨证施治及选方用药,大体分为虚实两部,虚者多见肝、脾、肾等脏腑虚损,实者以气郁、痰浊、血瘀等为主,且各证型错综夹杂,临床上需详加斟别。栾杰男[6]从中医体质学说入手,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证型为肝气郁滞、心脾两虚、瘀血内阻、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同时强调调整心身性因素、顾护脾气在治疗亚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莫云秋等[7]将正常高值血压总结为无症状组,肝气郁滞亚型,心脾两虚亚型,心肾不交亚型,脾虚湿盛亚型等五型,以肝气郁滞亚型最为多见,约占35.01%,其次,脾虚湿盛亚型亦较多见,约占24.02%。陶有青等[8]认为目前正常高值血压患者基本证候类型偏于肝实证、痰浊证等,肝实证主要包括肝气郁结和肝郁化火等证型。何红[9]认为,中医体质辨识在预防高血压、治未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将高血压前期患者体质分为阴虚质、气虚质和痰湿质三种。
2中医内治法
中医防治高血压多从治未病角度出发,强调个体差异,选方用药均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明确高血压病发生的病机,正确选取降压中药及方剂,多能取得良好的降压疗效。
2.1单味中药余茂强等[10]以频数分析为主,统计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2012年涉及具有降压作用中药的相关文献,共计247味,结果表明临床以补益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等中药运用较多,使用频率高的单味药依次为天麻、牛膝、钩藤、茯苓、杜仲等。有研究表明钩藤是临床上常用的控制血压的中药,其有效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具有较明显的降压作用[11]。肖立等[12]综合历年杜仲降压作用相关的文献资料,得出结论杜仲中含有的松脂素单糖普和柑桔素B、脱氢二松柏醇二糖普、松脂素二糖苷等均为有效的降压成分,临床上通过杜仲口服液、杜仲醋浸液及多种中药成方证明了杜仲降压作用明确,且其作用温和、不良反应较少、不易反复。又如孙响波[13]等阐述了利水中药如罗布麻、地龙、牛膝、益母草、黄芩、黄芪等以平肝利水、活血利水、行气利水、清热利水及补气利水等为作用功效控制血压的主要机制。
2.2中药复方中药复方防治高血压安全有效,且能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各家多在辨证基础上对症选方,酌加具有降压良效的单味中药。何桂兰[14]应用天麻钩藤饮化裁而成的降压汤(主要组成为夏枯草、野、生地黄、牛膝、桑寄生、当归、钩藤各10g、决明子15g、地龙6g)随症加减,配合吴茱萸穴位贴敷的方法对于改善临界高血压患者存在的血液流变学和心功能异常现象效果明显,具临床推广价值。周宝宽[15]观察滋阴平肝潜阳汤(张明雪教授经验方,药物组成:生地黄10g、北沙参15g、枸杞子15g、当归10g、麦冬10g、夏枯草30g、草决明15g等)调治正常高值血压的临床疗效,发现滋阴平肝潜阳汤是治疗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的有效方剂,不但能降低血压还能明显改善症状。于杰等[16]选取8周龄大鼠作为高血压前期的动物模型,给予清热降压颗粒连续治疗8周,其治疗组血压明显降低,其降压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有关。此外,崔彦等[17]研究发现心血宁片对不同病情、不同性别、不同病程、不同年龄段瘀阻脑络证患者血压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且安全性强。刘艳军等[18]证实平肝降压丸(由夏枯草24g、钩藤20g、羚羊角(粉)2g、苦丁茶10g、槐花10g、珍珠母(煅)30g、白蒺藜20g、磁石(煅)20g、黄芩15g、决明子20g、牛膝15g等组成,制成水丸,每次6g,3次/d,餐后服用)降压效果稳定,不良反应少。
3中医外治法
3.1针灸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及扶正祛邪等作用,针灸治疗后机体经脉通达,气血调和,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平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调控血压的目的。于永慧等[19]认为,针刺降压虽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但诸多临床研究表明正确配伍选穴可有效控制血压,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王敏等[20]应用针刺体穴配合贴压耳穴治疗高血压病患者40例,选择双侧合谷、太冲、足三里、曲池、人迎、头维,以及降压沟、角窝上、神门、心、肾上腺5个耳穴,总有效率为95%,说明针灸配合耳穴具有良好的控制血压作用,而且本法经济方便、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3.2穴位贴敷王炳阳[21]亿圣牌中药降压贴(全蝎、天麻、珍珠、决明子等药物组成)贴于脐部,每次1贴,2d换1次,12贴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3.3%,控制血压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习贤宝等[22]用吴茱萸粉醋调外敷双足涌泉穴配合太冲、足三里、桥弓、曲池等穴位按摩控制老年顽固性高血压2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取吴茱萸利五脏,去痰冷逆气,为治疗肝阳上亢、厥阴头痛头晕之引经药,打粉醋调敛涩入肾,涌泉穴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眩、昏厥,总有效率达95%,本法操作简单,能有效的改善高血压患者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用于正常高值血压的防治尚需进一步推广。
3.3中药足浴研究表明中药足浴具有良好的控制血压作用,但尚无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刘赵丽等[23]将60例I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腿足浴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亦有明显改善(P<0.05),中药腿足浴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疗效满意。龚超奇等[24]探讨降压药联合中药足浴治疗高血压病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选择口服降压药配合温水足浴治疗,观察组在口服降压药同时给予中药足浴(组成:磁石60g,天麻、红花、夏枯草、桑叶、吴茱萸、肉桂各10g,怀牛膝、川芎、钩藤(后下)各30g,凉水没过中药浸泡30min后,煎汁500mL,滤渣后再次加水煎30min,滤渣取汁500mL。足浴时加水至1000mL后加热40℃左右,倒入恒温浴足盆中浴足30min,2次/d)治疗,通过15d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8%,高于对照组(P<0.05)。
3.4其他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压力大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加之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上工治未病,倡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远离不健康的生活因素,是预防高血压最明智的选择。研究表明[25],健康教育、饮食干预、体重控制、烟酒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血压。此外还有关于食疗、药膳降压的诸多报道,如大家所熟悉的芹菜入肺、胃、肝经,具有利尿镇痉、理胃和中、祛湿浊、除烦躁的功效,其富含膳食纤维利于通便,有较好的降血压、降血脂、减肥的功效;最新研究也发现鸡蛋清、橙汁、红茶、紫薯、海藻、辣椒、猕猴桃、无醇红葡萄酒、甜菜根汁等九种食物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