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范文1
一、卷帘机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卷帘机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一些生产企业开始在产品上加装安全防护措施,在每根绳索与卷轴的啮合处加装防止衣物等卷入的塑料防护套以及在卷帘机主机上加装过载保护器,一旦有衣物等卷入,人体挣脱时主机负荷加大,达到过载程度时,主机电源自动切断。但是多数卷帘机的安全防护装置成选配部件或干脆不配,卷帘机说明书安全警示内容不全面,不规范,安全操作说明不详细。产品危险部位的警示标志多数也是没有。
(1)产品安全标志不规范或没有标志。主要表现在标志符号带、文字带和图形带没有按GB10396标准规定制作。符号带三个危险程度标志词不能正确使用,符号带、图形带和文字带的颜色使用不正确。
(2)产品安全防护装置不完整或没有防护。安全防护装置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产品设计时存在缺陷,电机半防护或没有防护;二是生产企业产品出厂时防护罩可以选配;三是由产品销售服务商生产制作;四是生产企业产品出厂时配置,但用户现场并不使用。
(3)使用说明书中标志和符号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标志符号带、文字带和图形带没有按时GB10396标准规定制作并没有注明标志在卷帘机的位置。
(4)过载保护装置配置率还比较低。目前使用的卷帘机过载保护装置从使用者获得渠道看,有三种方式:一是生产企业选配;二是销售服务商配置;三是卷帘机使用者建大棚时自己配备。
2.卷帘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操作人员安全作业意识不强,对于卷帘机潜在的危险认识不够,在事故发生前对这些安全防护措施持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认为既浪费钱财又添麻烦,忽视相应的安全防护配件的作用,稍有疏忽,衣角、头发或肢体等极易随着缠绕的绳索卷在卷轴上,在卷帘机卷轴与绳索的啮合处上,由于绳索与卷轴的缠绕力较大,啮合紧密,凭个人之力难以挣脱,越卷越紧,从而引发安全事故。事故多发区的许多村民往往从废旧市场购买二手卷帘机,自行设计安装,动力部件无防雨措施、无警示标志、卷帘绳任意搭接等,而这些都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隐患。
(2)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较差,卷帘机的技术操作培训处在缺位状态,现在主要是厂家在安装时做的简单操作技术说明,很多操作人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操作水平较差。由于卷帘机的工作速度相比其他车辆或加工机械较慢,安全隐患也较为隐蔽,操作人员心存侥幸,总觉得卷帘机的操作很简单,轻轻一摁电源就行了,这也是发生意外的主要内因。
(3)卷帘机安全的后期监管不到位,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相对薄弱,这也是卷帘机等设施装备发生意外事故的一个原因。
加强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操作不当和质量问题引起的安全事故,我们应充分增强抓好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生产的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的安全监管。
(1)加强对淘汰报废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的拆解销毁管理,防止淘汰的设备再次流向市场。
(2)加强对更新报废卷帘机的补贴力度,凡是使用年限已到,农户主动申请报废更新的,应优先给予农机购置补贴。同时建议各级财政配套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管理专项资金,用于农机部门开展安全检测和安全教育。
(3)加强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和设施农业培训工程,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及时了解跟进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趋势,熟悉各种新机型,更好的为农机安全生产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将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操作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活动的重点培训对象,让农民掌握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安全使用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水平。
农业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范文2
一、主要工作情况
1、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情况。积极与县农委协调配合,积极采用“一卡通”等快捷高效的手段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差价补贴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截止目前共补贴资金1283。3万元,其中:落实种前补贴到户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资金983万元;玉米、小麦良种补贴15。81万亩,补贴资金158。1万元;玉米差价补贴15。8万亩,共计补贴资金142。2万元。
同时,与县农委、县纪委、县监委共同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并就农业和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切实保证中央的惠农政策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积极配合县国土资源局完善征地、审查、补偿标准程序,采取措施,确保补偿款能及时足额到位,维护被征地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配合县监察局,加大对涉农重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对现代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农村的改革发展政策落实到实处。
4、在县民政局、县农委的配合下,对各项补贴资金的落实,在申报核实、公示评议、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监督管理,保证了补贴资金及时、足额、直接发放到农户。
二、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对农廉工作的的组织领导,扎实抓好农廉工作,我局特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其他副局长及各科室长、中心主任任成员的农廉工作领导小组。把农村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农业局工作重点,坚持把农村廉政建设和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促进农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检查监督。
农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常对全局农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门检查,督查机关各股站有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对不依法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并视情节轻重给予书面检查、诫勉教育、通报批评、效能告诫、调离岗位等处理措施,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检查,确保农廉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三)拓宽监督渠道,确保农廉工作得民心、顺民意。 广泛发动群众,广开意见征集渠道,通过召开座谈会、下基层走访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意见比较集中,应当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要集中力量,落实整改。特别抓住基层群众和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下大决心进行整改,以整改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三、存在的不足
1、工作面广,工作头绪多,情况比较复杂,工作稍有疏忽就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2、一些项目工作周期长,见效慢,群众有为难情绪。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措施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通过宣传让群众理解是我们的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业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粮食安全;供给失衡
人们对关粮食安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人认为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人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虽然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可以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避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潜在的粮食安全问题。自此它引起了群众的积极响应。怎样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以及安全现状
今年7月以来国际粮价大幅攀升,国际社会着实“心慌”了一回。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粮食安全现状到底如何?
(一)产量稳定性。自2000以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在650万吨以上是稳定,只有2003的人均约330公斤,而在2003的粮食进口量仅为208万吨,中国只占4.8%的总产量,临界线不超过5%,而中国人均每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上述情况表明,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低潮,但是还能够自给自足,并且不需要依靠大量进口。
(二)在粮食的主要生产区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耕地去生产粮食。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我国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并没有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例如1989年我们国家有1.5亿亩,到2003年,这个数值已达到1.8亿亩,有一定的差异和期望。此外,非生产的耕地资源,在中国具有巨大的潜力,有约2亿亩的荒山,荒地可以使用,1亿亩的开发用地。
(三)技术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我国每年约有超过6000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土壤与肥料技术深应用程序使用,可以提高利用率百分之10;漫灌灌溉,节水灌溉,可以显著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到中国复种指数理论值198%,复种指数为159.7%,1996,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提高复种指数5点,是相当于750万亩的种植面积增加。
此外,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率仍在增长的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在2020的人口可能会减少,所以我国的未来,在不会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下,不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然而,在中国食品安全的依然问题不容忽视,如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面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粮食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改善,食品安全问题是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当前应采取的粮食安全措施
我国根本不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但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依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危机,例如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少、人均收入低、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等不利因素。假如耕地面积减少的实际情况不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的解决任何威胁粮食安全问题的。
(一)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支持系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高质量种子的培育和推广;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以便解决“农业科学技术;提高脚手架”肥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条件下,是保证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中国目前的人口有13亿,你需要5.2吨的粮食,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在中国2020的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值是16亿,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对中国的食品大的威胁。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三)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我国现在是因为太多的农村劳动力的粮食补贴政策效率低,大量的粮食补贴更多的劳动,劳动收入都不值得一提,不足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城市,不合理的规定,取消限制农民,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根本。
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既要有近忧,也要有远虑,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淑华,文凤春.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黑龙江粮食.2009年03期.
农业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范文4
目前政府对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是沿袭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存在着管理真空,并形成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缺陷,使农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在经营权上,外贸部门没有内贸权,内贸部门没有外贸权,一个产品经过几个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就高了。过去由于我们的人多地少,粮食安全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对农业的管理采取的是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比如某一个省,粮食生产由一个省长负责,粮食生产出来以后,就由另外一个省长负责仓储,粮食要加工,可能是第三个省长,而粮食出口可能是管外贸的省长。从管理部门看,目前在中央一级有8-9个部委是涉农部门。农业局或者农业部管农业生产、农业科研推广;粮食生产出来后,给粮食部门,棉花给供销公司,还有轻工食品等等其它部门;如果要出口,得给外贸部门。这种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再加上地区封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内贸外贸脱节,产供销脱节。这种管理方式解决过去的短缺问题是很有效的,但今后的管理体制设计要以国际化为定位,以提升全民产业竞争力设置管理机构。
大多数发达国家不管农业有没有优势,都是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也就是农业部门的管理,是从农产品生产的田间开始,最后配送到消费者的餐桌。像中国这样一种分散的农业管理体制,要与对农业进行综合管理的体制竞争,显然是没办法抗衡的。
农业政策存在巨大的效益损失
现在的农业政策也是按照过去那样一种计划经济的设计,也就是解决短缺问题,动用一切资源搞农业生产。我们的农业补贴,实际上是给了中间部门、流通环节。比如国家对粮食的补贴,不可能到粮食生产者的手上,而是通过国家订购制度、保护价制度等等,补给了粮食企业、粮食流通部门,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实际上是不到位的。
生产政策与销售政策不配套,与进出口政策也不配套,在这种互相隔离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的效果与初衷是不一致的。农业政策目标实质是针对生产者的,但农民得不到好处,都被消耗到中间环节,实际上存在巨大的政策效益损失。
过去的农业政策设计,主要是考虑解决粮食供给问题,没有考虑农产品的品质,也没有考虑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现在考虑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应对问题,要提高竞争能力,感觉在政策上缺的东西太多。比如欧洲的疯牛病出来以后,腾出很大的牛肉市场空间,按道理我们有丰富的畜牧生产资源,我们的畜产品应该是具有优势的,但是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畜产品标准、我们的整个市场体系都是按照国内市场与需求设计的,没有考虑到欧洲市场的需要,也没有考虑其他国家市场的需要,因此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没有任何政策手段能够动员资源,拿出具有竞争能力的、符合要求的牛肉进军欧洲市场。今后我国农业政策的设计,要考虑如何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能力问题,要由过去解决短缺问题,向解决质量问题、解决竞争能力问题转变,现在到了必须大规模调整农业政策的时候。
没有全国大市场流通体制弊端暴露
流通体制最大的缺陷是,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形成竞争有序、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这也意味着失去农产品的价格权力。
从技术角度看,目前流通体制还存在下述问题:第一,市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发育不健全,影响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机会,农产品没有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虽然是粮食主要需求方,由于市场的隔离,定价权等于交给了外方,如果不能预先掌控价格变化,对营销就缺乏一个制高点。我们开放程度较高的产品都应进入期货交易,不能进行期货交易的可进入批发市场。第二,没有健全的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到目前为止,往往是无标上市,无标流通。农民生产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农产品。对于农产品来讲,没有健全的质量标准体系的约束,怎能进入国际市场?怎么能符合人家的要求呢?第三,缺乏一个比较完备的、系统的信息体系。也就是农民种粮食或者是种蔬菜、水果,往往是马路信息、邻里信息,没有办法得到真实的市场反应与信号。不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极大制约了农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凡是开放时间比较早的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农产品,现在竞争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凡是国家管得比较死的农产品,现在面临巨大挑战。而且现在流通体系缺乏市场化的特征。所以在国内的市场全面开放以后,要抓紧时间进行调整,真正的让它市场化、商业化,不能由政府管死。
政府不是竞争主体
以往政府管理的力量非常强大,在经济中参与的程度比较深,但政府不是市场竞争主体。政府最多是提供一个竞争的环境,公平竞争的环境是政府该争取的,竞争主体应是企业。靠农民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企业能够参与挑战呢?所以我觉得,在目前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制度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有一个制度上的缺陷,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的农业的市场竞争主体。我们现在没有大的粮商,也没有大的油商、畜牧商,也没有什么果商,我们这么多柑橘,但是似乎没有一个柑橘协会,没有一个组织来把这个行业组织起来。
在这种分散的农户和激烈竞争的大市场之间,应该有一个制度创新。创新的重点是:一要培育我们的龙头企业,尤其要培养我们的航空母舰。二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
没有好产品也谈不上竞争
产品是竞争的起点,也是竞争的终点。市场全面开放后,对农业的冲击,最可怕的是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我们不怕美国的大豆、小麦到中国市场,而是怕它的跨国公司来分配和垄断中国农产品市场,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竞争主体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企业,没有好的产品也是不行,今后的农产品应该包含四个基本的竞争要素:
第一,品质。要实现农产品的规格化和标准化,像做工业品一样来做农产品。就像日本市场上的大葱,不同的长度、不同的规格,有不同的价格,我们应该培养农民有这样一个意识。
第二,安全性。现在全球都对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出怀疑,对农产品有信任危机,不敢吃。像欧洲出现疯牛病以后,在欧洲吃牛排是很困难的。这意味着,今后中国农产品要参与国际竞争
,首先得让全世界的消费者信任我们的农产品和食品。因此,我们必须抓好农产品的安全体系建设,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行业,以及我们的农民,应该树立这个安全观,要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对中国的产品放心。我们不仅要让国内的消费者、城市的消费者放心,更重要的要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对中国的农产品放心。
第三,外观和风味。既好看,又好吃,这是农产品竞争的最基本因素。
第四,均衡供应,通过技术手段分散上市。农产品是靠天吃饭的,农产品供应就有季节性,不均衡供应,比如说到收获季节,是集中上市的,到淡季就没有了。这样,价格就有波动性特征,对农产品稳定的供给就产生一些风险。如果通过技术、设施能够熨平这种波动的话,很显然,这个农产品就能够保持市场的稳定供给,相应就可以稳定市场份额。
突破壁垒,让中国的农产品走出国门
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国际市场的标准和要求。比如说禽肉,中国本来具有优势,在国际市场中,价格上的优势也比较大。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禽肉进入不了欧洲等市场或者进入的很少呢?就是因为我们国内的很多禽肉生产的厂家,过去没有考虑欧洲等国际市场的要求或者说它不知道欧洲市场、美国市场有何规定,而欧洲、日本、美国市场的技术壁垒也令人望而却步。所以,一方面,我们的产品可能不符合这些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很难突破这些市场的技术壁垒,由此就难以进入欧洲等国际市场。他说,进入欧洲市场时,国内企业在商业运作时,要考虑与欧洲的营销商合作,通过欧洲卫生检疫部门的认可。一般欧洲官方会对养鸡厂周围的环境,水的质量,包括鸡舍条件、饲料、残留等等,都要进行检查,如果符合它的标准,就意味着你可以得到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
由于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在欧洲、日本非常盛行,因此,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也不一定能够进入他们的市场。政府应在多边、双边贸易谈判中发挥巨大作用。某一个国家市场对你的某种产品不一定是开放的,我们的企业、行业组织就应向政府提出要求,让政府积极谈判,这样才使产品出口成为可能。比如说禽肉,欧盟于1996年8月1日停止了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经过双方政府的艰苦谈判,到今年5月份才仅仅开放了上海和山东地区的市场,对北京市场和其他市场还没有开放。要想打开所有市场,还需经过政府部门艰苦的谈判。
受不了冲击该怎么办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我们可采取的贸易政策主要是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对于中国的农产品来讲,可以使用关税政策的产品,但不能采取比承诺条件更高的关税。世贸组织也有一些配套的保障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条款等。WTO《农业协定》对关税化农产品还设置了“特殊保障条款”。日本限制我们三种农产品的时候就打了这个旗号。日本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这提醒我们,如果今后的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产业遇到国外产品冲击时,应该考虑动用世贸组织的这些保障措施。
第二,关税配额管理。关税配额管理不是对所有农产品,对中国来说,主要针对粮棉油糖毛,这些所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农产品。这种管理办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为农产品设置了一个进口配额,配额内的进口是低关税,超过配额采取高关税。所以在管理方式上,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来搞一些管理办法,尽量把可能的漏洞堵住。
第三个,技术性的贸易壁垒(TBT)。主要是包括像动植物检疫(SPS)、质量标准等措施。如果别国的产品不符合我们的标准,我们就不允许进入市场。现在争论比较多的就是转基因农产品问题,现在美国、加拿大,还有一些南美国家,支持搞转基因产品。而欧盟、日本等国家,对转基因产品有限制。这实际上是技术加政治问题。欧盟、日本就利用转基因问题,限制美国的玉米、大豆进入其市场。TBT是非常复杂的贸易政策问题,要综合使用,前提是必须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之内,不能超越世贸组织的框架,否则就会引起人家的。
加入世贸后农民怎么办?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战略问题。对我们的农民来讲,要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甚至是全世界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尽可能的走出土地,转向其他部门。对于基层政府来讲,在我们的农业组织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能够担起保护农民利益的重任,目前最紧要的就是减少强加给农民身上的一些负担。
过渡期内的主要对策建议
应对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要抓紧建立农业产业安全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减少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
1.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要抓紧改革目前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与内外贸脱节,管理部门职能重叠、管理环节过多的农业管理体制,针对加入WTO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新形势,统一设计和部署农业管理体制。要在明确界定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加强中央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的职能,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一体化管理体制。
2.加强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加大对农产品科研、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建等“绿箱政策”的支持力度。应设立专项育种科研支持基金,加快农产品优质品种选育,缩小与国外农产品的品质差距。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病虫害防疫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能力。
第二,对进口敏感农产品及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根据WTO“微量允许标准”建立价格支持制度,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但应调整补贴结构,由现在补贴流通环节,转向补贴农
产品生产者。
3.尽快建立农业产业安全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减少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
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利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机制,加强主要敏感农产品的进口管理,提高海关监管水平与效率,坚决打击和防范农产品走私。
4.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重点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要鼓励建立几个大粮商、畜牧商等农产品大企业,控制国内市场分配,参与国际竞争。
5.鼓励组建农业产业行业协会,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及外贸一体化管理。农产品行业协会主要负责:提供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农产品技术研发与服务;国际市场开拓;行业准入管理;国内市场价格及进出口价格协调与管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
6.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
完善农产品出口退税制度,实现出口农产品的“零”税率;提供农产品国外市场拓展国际博览会、交易会参展费、装修费,市场调查、广告促销等;对企业开拓新市场提供保险支持;资助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
农业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农田水利工程往往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而建设,因此工程量相当较小,但工程分项目较多,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也不容忽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土地平实、输电线路、修建渠道、农用井及植树等项目。因此,为了使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应对工程各项加以管理,重视施工技术的运用。
1.工程实例
某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对多处灌区进行改造,建设主要内容有:新建水闸门,新建集雨水窖等,其中集雨水窖容积约达0.6万立方米。整治塘坝及引水堰闸一座,塘坝蓄水量约为7.3万立方米,新建12口机电井,并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共700亩,修建节水灌溉引水渠道约为22千米。
2.灌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水源问题分析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中灌溉水源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性的缺水,在农村目前多数塘坝都是上个世纪修建的蓄水工程,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多处出现的老化渗漏等情况,放水设备弊端较多,以致塘坝的蓄水能力较差,不具备抗洪的能力。实际供水量不能对灌区的粮食生产用水提供保障,对高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抑制,也对本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影响。随着水利工程的日久失修,多数引水工程及提水工程的河床出现下降的情况,相关设施损坏较为严重,使有效的灌溉区域面积下降,许多提水工程已经无法继续发挥效益[1]。
2.2渠系工程问题分析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引排水道大多数是由劳动人民自行修建的土渠,渠道使用年限较长,且衬砌率较低,随着时间的流失,损毁较为严重,导致桥涵阀破旧。且在洪水季节,由于水中含砂量较大,经常出现淤积堵塞问题,泥沙的淤积量超出过水断面的一半左右。进而出现后方水渠无水的情况,使整个灌溉系统出现上通下堵的问题,使灌区水的利用系数遭到降低,使农田灌溉区水域不均匀。
2.3雨水积蓄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常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中,水窖及堰塘的建设环境原因,往往数量不多,以致在出现了较强的跨年度的干旱问题,将无法有效的进行防御,且集雨工程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范,一处集流场由多口水窖共同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很多农户设置了水窖,却缺少相关配套的集流场,以致降水不能充分的进行收集,且水窖中往往也缺少配套的供水管道,进而使农田水利的灌溉效益遭到降低。
3.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法分析
3.1挖掘及填实土方工程
土方的挖掘主要需要人工进行施工,及使用架子车等相关机械进行施工。在土方挖掘前应及时做好相关断面的尺寸及高程的计算,要求较高的精确值;土方的填实需要人工使用石杵进行夯压,若施工现场具备较好的电力条件可采用电夯进行夯实,夯实的目标应使土体的干容重在1.6吨每立方厘米以上。
3.2浆砌石的施工分析
浆砌石的施工也许主要需要人工施工,及架子车等相关机械进行施工。施工时对砂子的质地要求较高,降低其中杂质,含泥量应低于百分之三;另外对块石的要求,应不得出现风化裂痕,保证质地坚硬,单块的块石重量应高于17千克,进而使其满足力学强度的相关要求。
3.3闸门的制作安装分析
闸门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闸门的制作与安装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启闭机及其他各类电气设备进行安装,安装完成后应及时的对启闭机进行检验,做好闸门的尝试运作[2]。
3.4“U”型预制件的施工分析
这部分的项目也人工与架子车进行配合施工,在进行浆砌砼“U”型预制件的施工时,应根据下列工序逐步进行施工:一是砂石的铺设。在进行正式安装前,应在混凝土构件的下方位置铺设一定厚度的砂垫层,以保证构件底部能够与基础得到紧密的联系;二是构件的安装。应对渠底的高程进行精确的计算,保证上口的边线平直,表面平整,缝宽不得大于5厘米,接缝位置应采取油毡铺设以防渗漏。单块的尺寸就绪后,将板后回填保证其稳固性,对挂线、底线及口线进行测试,在满足施工要求后,进行最后的稳固操作,其中挂线测试的误差应低于5毫米;三是背面灌砂的操作。在构件的背部通常无法完全密封,往往存在3厘米左右的间隙,为了使整体的密实度得到提高,可使细砂进行填筑;进行老渠道的修整时,应及时将渠道设计之外的饱和土进行挖掘出来,之后进行压实,且保证压实系数应控制在0.96以上。
4.农田水利工程采取的主要措施分析
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时需要采取一些主要的措施主要有:一是采取有效的政策保护措施。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项目建设中,应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组织施工。进行统一规划后准备建设,并采取统一的奖惩标准。一些施工技术含量较高、工期较短且工程任务较繁重的,则需当地水利局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专业化的施工作业,结合国家相关定额标准进行工程的结算;二是采取施工技术保障措施。在水利局进行组织建设时,应做好工程设计及相关监理工作,注意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还需当地环保局对灌区的环境条件及保护效果进行全面的检测,农业局应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后的灌区粮食增产的实际效益进行检测,相关计划部门对上述的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并作出最后的综合评估;三是采取合适的资金管理措施。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加强对专户的严格管理,对专户进行储存工作,加强财会业务,以保证各种工程款项能够有效的运用到专门的建设项目当中;四是工程建设中的管理措施。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应有效的落实项目法人制,采取合理的招投标制度对承包人进行确定,并正确使用施工合同对各个施工方进行严格规范,组织施工作业,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杜绝豆腐渣工程的出现[3]。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生产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应重视细节的处理,并结合上文所述观点,对水利工程灌溉区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使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建海.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1:283-284.
农业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营养问题;解决途径;中国城市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276-03
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是作为食品属性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加以定义的,这种定义主要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3年)。我国2009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定义中增加了“应当有的营养要求”。我国学者许世卫认为,食物安全包括“食物数量、质量、营养和可持续性发展”4个方面[1]。笔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定义体现了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食品营养是核心,食品安全是保障,离开营养谈安全失去价值;二者的不可分割性表明,食品安全的中心任务就是保障食品的营养安全。因此,不管我们所涉及到的食品安全的定义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都不能脱离食品营养的现实。目前,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行为和相关法律法规上,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逻辑关系的深层认识上体现出一定的模糊概念。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计,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监管的逐步完善,城市食品数量、质量方面的很多安全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城市人口的食品营养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却逐步显现出来,而这是关系到城市人口长期繁衍生息的基本问题。
一、国内外现状简析
食品营养安全主要是涉及营养不足、营养过剩或成分异化等问题,它引起食用人群的后果由最常见的肥胖、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下降、癌症发病率偏高到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影响下一代生育质量等等。对此,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除大力扶持和加强科技创新外,都分别制定了涉及范围较广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且在公众舆论的严格监督下多管齐下。其中,美国的法律体系更为完善,且针对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处罚力度最为严厉。美国自2007年以来还将“预防”作为食品综合保护战略的三大要素之一[2],欧盟、日本等诸多国家也日益注重对食品来源地的保护。总之,发达国家“强调食品安全监管应该是‘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链管理…强调食品安全监管应该防患于未然”[3]。作为全球性的协调协作和交流机构,FAO和WHO组织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定的知识技术、资金等帮助。
近年来,随着我国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食品质量、营养安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政府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加强,采取的食品安全措施也逐步完善。但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一种更依赖检测、监管的模式。首先,指导思想上暴露出对我国国情的重视不够,如:(1)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在规模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更为明显;(2)我国农业目前还是以非集约化、松散经营为主的模式;(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的资源保护意识、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等相对淡薄。其次,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执法难度大、成本高、力度弱,执法者人情重、责任意识不强。再次,管理上仍有“末端管理”和后续治理的思想,尤其对初产品生产环节的持续规划管理和营养问题尚缺乏远见性考虑,可持续性不强。
二、我国大城市食品营养安全存在的问题
城市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与农村面临的问题很不相同,也复杂得多。尤其是针对我国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和环境负荷过重,目前已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认识误区
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从种植者、加工者、销售者到监管者都存在某种认识上的概念模糊,特别是认识上的道德与责任意识不足,这是从种植到销售以及监管各环节都会产生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此外,在食品安全的认识中,不少人对营养的认识还存在简单化、界定标准不科学等问题。
(二)法律与政策措施的问题
目前,不少专家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法》的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采用的食品安全标准较之国际标准偏低;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后者源于执法者明哲保身的自保行为和不作为的工作态度,应该对食品安全混乱局面负主要责任。
我国对农业倾斜政策的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种植和基本养殖(如养猪、养鸡)方面,利润微薄且风险很大。其中,种植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化肥涨价,养殖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疫情和饲料成本的上升。相关从业者可能处于生存需要而采取行业短期行为。
我国针对大城市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有:食品可追溯制度、产地绿色认证制度、加工企业的HACCP和GMP认证制度,食品营养素标示制度,以及食品抽查检验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如税收优惠措施、绿色标示措施、农超对接措施等。但是,笔者观察估计,符合要求、正规渠道来源的食品不足进入餐桌的五成,而大部分食品(尤其初食品)几乎是没有监管的。
(三)周边农业问题
我国城市周边土地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复耕率高,化肥和农药使用频繁等问题,加之城市工业、生活、交通等污染影响,有的土地功能严重退化,如土壤营养性退化(原因是“微量元素缺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4])、板结化、抗病变能力弱化,部分土类消失、酸碱度异常。某些土地污染很难修复,如重金属污染、砷污染等。研究揭示,来自部分城市周边的农产品中,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Pb、Cr、Cd等在蔬菜和小麦中严重聚集[5];由于对动物粪肥的施用量更大,导致Mn、Zn等在一些蔬菜中超标。然而,微量元素的过量或缺乏与多种疾病如贫血、免疫力下降等关系密切;化肥施用过多使土壤中硝酸盐累积,导致癌症发病率偏高,并可能引起面源污染等。但城市周边农业“以追求产量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掠夺性发展模式还在蔓延。
(四)城市设施农业问题
目前,解决城市人口吃饭问题的重要手段――城市设施农业,由于其土壤存在不可持续性,其食物营养有明显缺陷[6],这已是共识,因此对设施农业的依赖应该是有限度的。
(五)食品链条中各环节的问题
1.种植环节的主要问题
决定食品营养安全的第一要素就是食品的原料来源。目前,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建设是保障我国大城市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虽然实行公司制管理,采取规模生产能保证城市生鲜食品的供应量,但规模生产对应的公司制管理并不是没有问题,例如,笔者发现,不少采取连片管理的蔬菜基地实际是松散管理、分包承包制,公司对其中的个体承包者经常是疏于管理的,而个体承包者的法律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在盲目的利益追逐下,农药超标、化肥过量使用等“催肥”现象时有发生。笔者从调研的许多蔬菜基地情况中还看出,偏远地区的蔬菜质量受到农药控制好坏的影响较大,城郊地带则受到土地退化、种植强度高、农药过量、城市污水、交通污染等更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2.加工环节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仍有一部分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资金短缺、自动化和集成化程度低,加工场所的环境卫生和污水处理不达标的情况屡见不鲜,有必要进一步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规模化。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较快,企业需要充足资金、改进技术的意识强烈。
3.流通环节的主要问题
在食品流通环节,由于收割、储藏、运输等设施落后、管理不善,或附加处理(如某些蔬菜的浸泡),常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或食品原料价值的“今非昔比”。目前流通环节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流通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粗放式流通所占比重大。
销售人员的诚信度是销售中最主要的问题。例如,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有些不法商贩以低价从农村收购农药超标的蔬菜和由于未知原因生病的家禽,然后将这些问题食品销售到城市菜场、食品加工企业从中谋取不法利益。还有些经营者,无照经营,自律不到位,政府部门虽然不断地取缔这类行为、加强监管,但由于这些经营者大多都是社会弱势群体,监管难度相对较大。
我国城市食品保障链条中直接暴露的问题汇总如图1。
三、城市食品营养安全对策分析
(一)种植环节的措施
在种植环节,从管理上来说,首先是我国多年采取的农业生产承包制的惯性思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规模发展的趋势;其次,由于成本问题、集中度问题、农民素质问题等,农业种植领域的现代化标准管理目前还很难做到。因此,破解种植领域的质量瓶颈,笔者认为目前较好的办法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仅是技能培训,而且包括增加农民的系统科学知识、增强农民的质量意识、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新一代的农民风尚。目前,我国已宣布即将实现的社会养老全覆盖和提高农民医保标准等政策措施的加速推进与实施,也必将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变农民的种植思维(从追求生存的思维转变为满足一般性社会服务的思维)。一句话,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破解种植环节食品安全隐患的关键。
(二)生产环节的措施
笔者认为,在加工生产技术日益发展、完善的前提下,生产环节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资金问题和管理问题。资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加工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较少,主要依靠农产品销售和政府补贴。但销售的资本积累却很缓慢;而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的额度和规模都很难满足多数企业提升生产规模的要求。有些食品质量问题不是出在“做不到”,而是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包括坚持质量制度、质量标准的意识,强化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的意识等)和系统管理意识跟不上。其次,许多加工老板缺少足够的科学知识和道德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理念的支撑。当然,一些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利润率低也制约了这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制度完善
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尤其土地流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我们建议:(1)加快实行制度性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2)加大税收优惠力度;(3)增加农业扶持资金;(4)增加贷款便利性和优惠力度;(5)鼓励其他专项扶持资金,类似于对种业、水利、饮水的扶持,其中部分来自于某些行业基金,如烟草基金等。
(四)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此,笔者建议:
(1)监管职能的统一和完善。首先,相关部门应该细化食品从源头到超市货架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做到有规划的监管。其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段管理,多头领导”模式,分工和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局面,这种监管职能不统一的局面必须尽快改变,即强化统一协作机制。
(2)加大财政支持,完善食品监测体系。
(3)提高对在食品安全方面有违法行为者的打击力度。
(4)鼓励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
(5)鼓励食品领域的创新。一方面,在大城市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找到最适合当地情况的食品安全方案,才能把食品营养安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才能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才有可能创造理想的城市环境。
(五)人口素质的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既是技术和能力问题,又是道德问题。食品安全好坏,与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上各参与者的素质密切相关。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要让所有敢以身试法的不法商人被圈子所不容,以创建食品营养安全的良好文化氛围,并让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目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似乎很难看到完整而放心的长效解决方案,这是因为“摸石头过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缺乏远见的思想占了主导。但笔者看到,一种长效“解决方案”是存在的,但这种方案似乎不可能完全依赖制度建设,也不会一蹴而就,而更需要人的“自治”,以及政府主导、主动实施的宏观策略。这种系统解决方案需要从多方位和多层面进行展开。
(1)宏观上,采取依靠市场而不放纵市场的策略,主动构建时空明晰的城市食品营养保障体系,是保障我国城市食品营养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出路。超前的系统规划、追溯体系、个人执业资格证书和企业认证体系是该保障系统的关键部分。
(2)操作上,加快我国涉农综合政策的建设与落实,增加对农业的扶持范围和力度,努力提高农业参与者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依据规划加强城市农业保障体系的基础建设,强化重点监管体系,实施严格的法律制度等,都是这个方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许世卫.中国食物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116-119.
[2] 高彦生,蔡光英,等.对美国食品保护计划的解读与评析[J].检验检疫科学,2008,18(4):66-71.
[3] 黄强,陶健.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比分析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2(16):97-98.
[4] 邹春琴,张福锁.中国土壤―作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和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