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共享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共享原则

资源共享原则范文1

员工自我效能与企业绩效有着紧密的关系,提升员工自我效能成为企业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近几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迫切希望留住有技能有价值的员工。为了使企业与员工关系更加紧密,组织认同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研究认为组织认同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甚至能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企业在某些方面的社会责任表现会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还会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的荣誉感和工作信心。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自变量,以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探索企业社会责任不同方面的表现对企业员工自我效能的影响机理。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

Epitropaki(2003)提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价值有形成和传播的作用,而员工的组织的认同可以使这种价值得以满足。Aguilera(2007)等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内心感知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人际关系和道德动机会使员工受到影响,较高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会正向影响员工的组织公平感知,能够使员工产生组织认同感,并满足自我价值的需要与提升。魏均等(2008)研究了企业领导行为对组织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领导的社会责任的履行等行为,对员工组织认同感的产生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企业高层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积极提倡会使员工产生积极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组织认同水平。卢涛等(2009)从员工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认同的影响。结果发现,员工所感知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会对其组织认同感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组织认同的不同纬度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苗莉等(2012)以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在细化企业社会责任和组织承诺具体维度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组织认同在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王艳婷(2013)等研究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强企业员工的组织认同感与社会参与行动,进而可以提升企业价值。

Dick(2004)研究了组织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组织认同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罗慰心(2008)通过研究来自济南、上海、苏州等地的IT公司取得601份有效问卷研究发现,组织认同对员工工作投入具有预测作用。朱青松(2009)就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匹配对员工效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会对员工效能产生具体影响。David等(2009)曾以一个大样本的医师员工为样本,实验发现感受组织支持理论和他们的员工工作表现有以下联系:(1)当组织认同高,专业鉴定低时,两者成正相关。(2)当组织认同低,专业鉴定高时,两者成负相关。同时他们还发现,心理契约违背和员工工作表现也存在一定关系:(1)当组织认同高,专业鉴定低时,两者成负相关。(2)当组织认同高,专业鉴别低时,两者成正相关。王新宇等(2010)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196名公司员工为调查对象,运用Lisrel软件对模型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得出组织认同对员工工作表现成正相关。

尽管国内还没有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自我效能的实证研究,但员工自我效能与员工满意度、忠诚度等相近的员工态度范畴,与企业社会责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于降低员工流失率,留住优秀员工,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有着重要的作用。Branco和Rodrigues(2006)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创造内部和外部价值,其中内部价值体现在提高员工工作动机,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行为。李艳华(2008)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表现在组织吸引力、组织承诺、企业声望感知和员工满意度均有显著差异。吕英等(2009)通过对IT和零售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员工对整体的满意度和员工对企业整体的满意度和员工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彭正龙(2010)以提升组织即兴效能为出发点,创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员工满意度与组织即兴效能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尤其是在员工、消费者、环保等方面的表现,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张爱卿等(2010)通过对236位不同企业员工进行调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与员工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与员工满意度之间有显著正向的相关关系。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自我效能有正面影响。

H2:组织认同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自我效能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的确定参考Abbott、Monsen(1979)和Hamilton对其维度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量参考Abbott和Monsen (1979)、李立清(2006)和赵杨(2010)的研究并根据需要做了相应的修订;组织认同量表参照 Miller 等(2000)所编制的组织认同量表(OIQ);员工自我效能的测量采用的是Riggs(1994)所开发的量表。

2.样本和数据

由于本文涉及员工对企业组织的认同感,因此问卷发放对象以普通员工为主,但不排除各级管理者参与。本研究共收回1043份,其中无效问卷172份,有效问卷871份。依据如下四点对无效问卷剔除:第一,问卷有大量的遗漏和空白;第二 ,问卷填写较随意,对于多数问题选择同一水平;第三,问卷填写不在所给选项之内;第四,在问卷反向问题中回答自相矛盾。问卷调查受访者特征如下: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相近;在年龄方面,40岁以下约占68%比例,整体来说员工年龄较年轻;在职位方面,一般员工占47%,相对人数较多,且随着级别的提高,比例逐渐下降;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学历约有55%的比例,说明整体而言,调查对象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在工作时长方面,1-5年占了52%,10年以下的占了94%,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调查对象比较年轻。

三、数据分析

1.信度检验

荣泰生(2010)提出,在进行因子分析时,样本容量与变量数的比例应在5:1以上,总样本容量不得少于100,且理想的样本容量至少应在变量数的10-25倍,本研究符合上述标准。一般认为各测量指标的Cronbach’α系数大于0.7就说明各个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企业社会责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5,组织认同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员工自我效能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2,说明本研究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因子分析

本文采纳Kaiser(1974)的观点,即KMO值大于0.7表示尚可进行因子分析,大于0.8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使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自我效能的KMO统计量均大于0.8、组织认同的KMO统计量在为0.778,比较接近0.8,三者的Bartlett观测值比较大,显著性为0,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认同与员工自我效能整体路径分析

在结构方程模型要求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认同与员工自我效能的研究模型,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的极大似然法估计和检验测量模型的参数。卡方与自由度之比(χ2 /df) 为2.332,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 值为0.073,比较拟合指数(CFI) 为0.932, Tucker-Lewis指数(TCL) 为0.907。从结果可以看出,χ2 /df之比小于3,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另外,RMSEA小于0.1,CFI和TCL都接近0.9,说明可以接受该模型结果。

表1 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认同和员工自我效能路径系数估计值

注:***P

表2 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认同与员工自我效能变量间标准化影响效应值

从表1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认同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2,同时显著性水平为P

表2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自我效能的影响效应有0.601,其中有0.512为组织认同产生的间接效应,这也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体现在间接效应上,尽管直接效应存在,但考虑到其数值较小,故忽略不计。因此,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且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自我效能两者关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2得到支持。

资源共享原则范文2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

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nbsp;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具

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第四,以品牌建设为旨归,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的效益和影响。建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品牌,不仅有利于维持合作共享的持续开展,同时也为探索新的共享形式提供了改革实践的基点。为此,应通过合作项目的内涵建设以及广泛的媒体宣传来开展资源共享的品牌建设。从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实践效果来看,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如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访学基地建设等都已发展成较有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品牌项目,其他如上海市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的“西部地区研究生精品课程大讲堂”,对于如何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已达到了预期效果。 

资源共享原则范文3

关键词:学校 体育设施 资源共享 机制

一、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

资源共享课题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普遍认为是指互惠互利,它是一种每个成员都拥有一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资源共享也可以看作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流动的过程,资源共享的条件是:资源的拥有者愿意提供资源,使用者也愿意接受资源并且不会损害彼此的利益。资源共享的特点表现为所有成员分担、协作和共同参与,成员之间具有相互融合、一致或者“同舟共济”的关系。资源共享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

二、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资源共享过程中,受错误的资源利用观念影响以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且缺乏具体操作机制,资源共享给学校带来的设施损耗和管理等共享成本的增加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与保障,特别是在涉及有偿共享时,没有成本核算和收费规则,有时共享双方难以达到共识,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实施;人们在追求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经济特性,即不论资源拥有者提供资源还是使用者接受资源都是有成本的,对于共享成本人们看法不一,也缺少核算标准。资源能否共享,关键要看这部分成本是否能给供求双方带来预期收益,当收益大于成本,资源共享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共享才能实现。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和原则,以规范资源共享的行为,保障共享双方的权益,切实推动资源共享的实施。

三、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制度安排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社会产品(或称社会资源)。西方经济学家又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物品能完全满足公共物品这两个条件,大多数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这两种特性中的一种,这些物品通常被称为准公共物品。如果某物品在消费上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则称之为私人物品。据此,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作为准公共物品进行分析较为恰当。

四、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构成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应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1.资源整合机制建立的原则:明晰产权,充分尊重资源拥有方和资源使用方的权利;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的确定应遵循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相结合的原则。

2.资源整合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围绕产权,确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地位;盘活存量资源,特别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展有偿共享及市场化配置,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

3.资源整合机制包括:一是完善资源产权明晰制度。通过制定相应法规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产权主体,解决资源的归属问题。二是建立灵活的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制度。根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取得时的不同资金投入渠道和不同的共享服务对象,可分别采用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

(二)建立成本补偿机制

1.成本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科学核算成本,遵循成本一收益合理原则。

2.成本补偿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改变人们在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即学校资源可以无偿使用,资源共享不愿支付成本。政府和社会要遵循经济规律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发生的成本给予相应的补偿。

3.成本补偿机制包括:一是制定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核算办法。根据学校体育设施的设计寿命(使用年限)、设施条件、开放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办法,为产权单位获得合理的资金补充和经济补偿提供依据。二是制定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经费保障措施。依据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结果,编人教育经费投入计划,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度提高经费投人,确保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三是拓宽共享成本的补偿途径。共享成本包含设施损耗、人力物力的投入、资源共享带来的其它成本等,补偿途径以财政拨款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主,根据场馆型、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每年予以相应的补偿,对管理人员也予以相应津贴;还可以通过将体育彩票收入采购的健身器材向开放学校直接配发的方式给予补贴;允许学校适当向受益居民收费。

五、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

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需要国家运用包括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机构,指导、调整、控制和管理与资源共享相关的工作,即通过不同层级的共享制度对共享行为进行规范。围绕共享机制的内容要求,通常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形式作用于共享机制的运行。

总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是人们追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观念的体现,但资源共享不会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作保障,并通过对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合理界定、对共享成本的科学核定、对共享利益的有效调整、对风险的合理规避,刺激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各方的收益,盘活存量资源,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从而使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率最佳化。

参考文献:

资源共享原则范文4

关键词:文化信息; 资源共享; 图书馆;

信息技术带动了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逐步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掌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概念与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影响并加强应用,才能将该项建设工程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概念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是以网络作为基础的,来实现的一种文化信息资源的分享的一个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没有任何的限制性的因素,只要你会使用计算机,你就可以把你所收集到的文化信息或者是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是在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等,在网络上面来跟大家一起进行资源的分享。从而实现一种在网络平台上面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各种科目的教科书的资源,在各个领域当中最前沿的专业的文献,各种文本模板等等。一个人的知识量是微小的,但是当大家把这些微小的知识量都汇集到了一起的时候,它就变得非常的庞大了,庞大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就是为了形成一个强大的知识网路体系,从而来更好地为人民来服务。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影响

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目的在于对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所有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系统[1]。提高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整体的优势,从而让院校的学生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快捷。关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影响,主要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共享网络信息资源,节约了社会资源

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这些年来新型高等学校,其发展的程度非常值得大家的肯定,但是众所周知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难在短时间内贮藏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而文化信息的资源的共享可以将信息共享在网络上,使图书馆里没有的或者一些不可能收集到的珍贵文献的查阅成为可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程度高了,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来了解和学习专业的知识,从而变相的节约了社会资源。

2.加快了信息传播效率,方便学生应用

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使的信息的传递更加的迅速了,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只有对技术了解的全面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更大的贡献出自己的能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能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学习到专业性的知识,共享后的信息更加的方便学生查询和使用。

3.适应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吸收知识

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的越好,越可以改变当前环境下图书馆以书本为主的传统的模式,让学生更多的通过视频和音频来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既丰富了学生原本比较枯燥的学习过程,又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们消化和吸收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2]。

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应用

图书馆是一个汇集知识的地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图书馆中应用就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举措。

1.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树立自己学院特色

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文的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为读者服务才实施的应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中的网络上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的建设应该从学生的视角来建设,怎样能够使得学生对文化信息资源的查询更加的简单和便捷,怎样能够使得院校中图书馆中的馆存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些都是首要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建设中还是以尊重科学、树立自己学院特色为原则。网络上的信息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尊重科学作为前提,在职业技术学院我们要根据学院的各个专业来进行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突出学院的特点。在整个系统的整合中重点详细的对学院中与各个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资源进行单独的整理,方便学院中学生的查阅,在专业学习上面给学生们提供更大的帮助。从而使我院的图书馆形成不同于其他图书馆而具有自己的独有的特色。

1.2维护知识产权,以各校之间资源共享、互帮互助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我们对文化知识资源的尊重,我们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应用中一定要注重对文化知识产权的维护工作。

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关键就是在共享上面。共享就需要各个院校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每个学院的图书馆的文化信息的储量和类别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要以各校之间资源共享、互帮互助为一个重要的原则。

2.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各院校信息资源有所保留,要加强信息共享建设

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实现是需要通过各个院校之间的努力合作来实现的[3]。但是有许多的高校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陈旧,对于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还是有所保留的,只是对于部分的文化信息进行共享,这样一来就无法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网络。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加强和各个高校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好的来实现各个院校之间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2.2管理和运行机制匮乏,要加强管理监督

我们职业院校的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工作分为很多的部分,各个部门大家各自都分管一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缺少沟通和统一的管理,院校图书馆中各部门的团队意识不是很强烈。我们院校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图书馆的行为受行政约束,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只是一味的强调无私的奉献,而缺少相关的奖励和表扬,无法充分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院校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文化信息的质量的问题也缺乏良好的监督。所以应该在管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注,统筹管理,适当的奖励,注意信息的筛选。

此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是需要各个行业、各个学校之间协作来完成的。但是目前大家大部分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文化信息共享都是比较随性的,不受任何的制约,知识产权的概念也比较的模糊。所以,相关部分也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来进行管理规范。

2.3信息技术落后,要加强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是需要集结大家的力量才能够实现的。但是各个图书馆的技术水平又都参差不齐,这样就导致很多资料的更新不够及时,系统不够完善等都会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方面的技术的更新,使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紧跟时代的步伐[4]。

我们应该学习一些先进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技术,招聘一些专业的技术人才。然后对于我院图书馆中存有的图书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一种电子图书馆的形式。接着应该尽可能多的联系能够合作的各个院校和一些能够提供一些文化信息资源的单位,共同合作来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后要定期对我们院校图书馆系统中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更新,不断的增加新的技术支持,与各个部门保持联系实现持续的资源共享,来确保我们的学生们能获取最新的学术方面的知识。

2.4资金与人才的缺少,要加大资金投入与猜猜引进

资金的短缺对于各大院校的图书馆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虽然在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能够节约一定的资源采集的费用,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联合编目、现代通信技术、联机网络、建立协调机构、更新更趋完备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等都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应该找到长久的资金来源来维持图书馆的正常的、高效的运转。

人才是先进技术的保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应用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性的人才[5]。在图书馆工作的原来的员工已经习惯了以前的工作模式,接受新的技术系统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就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和维护的工作,而现在学院中却缺少这样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尽快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人员来帮助我们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早日走上正轨。

结语:

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是文化知识积淀的地方,在我们的学校中,图书馆就像是人体的心脏一样的存在。所以所图书馆的建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中的应用会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更加有利于各个院校之间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知识网络中涵盖的专业面也更加的全面了。虽然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使得我院的图书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新鹤.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01):33

[2]马启花.基于图书馆2.0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2009(10):37-40

[3]韩亭,董泗利.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J]. 现代情报.2008(05):9

资源共享原则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资掠;共享

一、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1.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知识时代信息激增,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图书馆收藏能力相对低下,单个图书馆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只有通过网络把全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使文献信息资源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极大地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2.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有效地避免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馆际间互通有无,建立网上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各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活动中结合本馆实际,联系其他馆藏决定取舍,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最终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最大的共同使用范围。

3.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效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各图书馆通过网络紧密衔接起来,其实力远远超出物理意义上单个图书馆的总和。通过网络文献,社会信息资源将得到有机的综合利用,能够迅速满足用户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效率。

4.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促使各馆间通力合作,通过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形成相对完整的藏书体系,充分发挥各馆信息资源优势,从而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文献保障率低下,重复建设严重。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有资料表明总的重复订购率高达60%,专业覆盖率不到38%,急需的外文文献严重缺乏,通过国际联机检索得到的文献线索,大约有超过50%的信息资料在国内高校找不到原始文献。

2.受区域经济影响,各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不平衡,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总体布局不均衡,表现为;东―中―西,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呈逐级递减的阶梯分布,北京和上海地区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富集,中、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相当贫乏。具了解,江西省某高校图书馆全年文献购置经费不足同年北京某名牌高校文献购置经费的10%,其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3.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数字化建设滞后。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尽管组织、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参差不齐,但在整体上都倾向于,次文献资源的建设,对以题录、文摘、综述、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二、三次文献的开发,更遣论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而深度开发的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和经过多方位整合的信息资源以更直接、更转指、更便捷的特质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加快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步伐,加强相应的数字化建设,为实现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打好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即根据本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学科特色、经济投入、读者服务特点和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各种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针对性原则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最基本原则。

2.系统性原则。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应注意掌握和发挥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使其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连续系统、完整统一的馆藏体系,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系统、便捷的服务。

3.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原则。各馆参加地区、系统和全国性的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分工承担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减少各馆大量的重复采购现象,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优势。在对外文原版书的采购上必须遵守该原则。

4.效益性原则。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开发利用资源,使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效益性原则是馆藏文献资源合理构成和配置的重要依据。高校图书馆应掌握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和需求变化,根据本馆馆藏资源利用率及时合理的调整资金投向,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5.标准化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各馆不再是单个孤立体,而是整个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节点间的共享实现建立在信息资源建设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

6.特色化原则。特色化是高校图书馆配置文献信息资源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各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校优势专业学科,充分利用传统馆藏优势,大力开发网上信息资源,建设本馆实体和虚拟馆藏特色数据库,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实现了网上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的基础工作。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1.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权威组织机构,强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建立全国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权威组织机构,强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确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活动中的相关标准,有效地统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确保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进行。

2.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文献资源,实现馆际间优势互利。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要以丰富的文献资源为物质基础。同时,它又是一种通过合作而互通有无、互补余缺的活动,而互通有无、互补余缺的条件在于存在差异,各具特色。只有在对各单位收藏重点和形成特色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网络内文献信息资源现状,文献需求的状况以及其他可能的条件,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目标和布局模式,达到合理布局的目的,才能实现馆际间优势互利,形成符合需要、功能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3.重视传统印刷型文献的收藏,加大电子文献收藏比重,确保满足高校读者的需求。相对于传统文献,电子文献具有存贮量大、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检索方便、易于复制和可被众多读者同时使用等特点。随着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的改善,电子文献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快速增长,高校各类读者对电子文献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因此,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应调整馆藏资源采购策略,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收藏比重,实现其与印刷型文献的衔接与协调及优势互补,实现馆藏资源的扩充,缓解读者对图书副本的需求。

4.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虚拟馆藏。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多渠道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以弥补现实馆藏不足,成为各高校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馆应充分发挥分类、标引、检索优势,通过In-temet对全球情报信息资源进行搜索、组织和揭示,从而克服网络信息资源高度分散、重复率高、无序化导致的信息查询利用困难的缺点,加快和扩大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和规模,全面及时地反映各类文献信息,丰富虚拟馆藏信息资源。

5.鼓励开展馆际间项目合作,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为各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进行项目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专业交叉的各院校图书馆联合建立电子数据库,进行联合采购、联合编目、可以有效地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节约人力、财力、物力。

资源共享原则范文6

关键词:档案;属性;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监控

长期以来,人们将自身在社会中的活动以纸质记录的方式形成一种记录材料,然后通过长期的流传与发展,由后期人们再将这些材料进行挑选、归纳与总结,从而形成一部历史性材料,以供后期研究者的查阅,这就是档案。档案信息涉及到多个方面,有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所以档案的属性主要有信息性、政治性、历史再现性、社会性等。其中档案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历史再现性,所以说,档案也是将历史恢复原貌的文献。下文主要从档案的属性出发,主要阐述了档案信息资源化共享的问题,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由档案的信息属性决定的

(一)档案的信息属性

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图书、文献还是档案,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可以将信息从抽象变具体,从而作为一种参考依据以供我们征服自然、合理的改造自然。档案信息具有扩充性、压缩性、替代性、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产物,所以它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通过档案信息,有利于让人们了解历史内容,并着眼于现在,规划未来。它是将历史还原的最有效证据,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所谓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也就是人们在对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信息予以传递,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本条件

1.客观条件。

(1)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应该要求档案的信息量充足。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已建立近四千个档案储藏馆,省级以上的档案室将近2万个,上亿份纸质档案,还有将近三百多万张照片档案,另外,还有大量一些有价值的档案被工作人员采用各种保管形式而留存下来。(2)除了要求具有充足的档案信息量,还需要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保管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人们的查阅,就需要国家加大数字化档案室的建设力度,这样才能够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信息资源共享。在现代生活中,数字化档案室具有虚拟网络的特点,它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将档案信息资源储存、传递,以供人们查阅。这种方式有利于使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主观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此时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认知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充足的档案信息资源用于工作、学习当中,以此作为一种参考依据。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社会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信息资源的索取当中不再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束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更加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途径

1.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这类牵涉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法制先行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优化中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制坏境,一是修订、完善现有的《档案法》的相关条款;二要制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针、任务、标准、经费渠道与保障措施;二是关于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布局,包括目标、总体要求、原则、组织方式、协调工作领导机构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经费等;三是关于全国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的建设,包括各类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布局与管理、服务与利用、联机检索网络布局与原则等。

2.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打好资源共事的物质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基础。加快档案资源建设,首先要“广开货源”,即加大档案收集工作的力度,扩大征集档案的范围,既要内容全面,又要注意特色,既要注意当前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利用,保证档案资源充足、有效、高质。其次,必须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及其要求,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规划与协调;同时,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档案资源的结构原则与模式,不断丰富馆藏,提高文化品位,使馆藏档案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档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要对档案进行监控

(一)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档案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机关或人物的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是特定的形成者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不是事后编写和另外收集的材料,具有很强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所以档案注重原本、原稿和孤本,很多档案往往只有一份,这跟其他文献资料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档案更为宝贵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对档案行使监控权。

(二)档案监控权的含义及实质

国家对档案的监控权是指国家以国家档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各项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国家对国家全部档案的监督权力。它包括档案部门有接收移交档案的权力、有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权力、有对拒绝归档、出卖国有档案等违法行为实行惩处的权力、有对具有历史意义而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档案进行监督控制的权力,等。

三、结语

在行使档案监控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如果档案监控权太弱,一方面会造成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流失,国家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会造成涉及企业利益与个人隐私的档案信息泄露,集体和个人利益受损。但如果档案监控权太强,则会影响社会各方面档案的利用.不利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各方面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档案共享与监控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档案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范宗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J].贵州档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