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侵蚀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侵蚀概念范文1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
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土壤侵蚀概念范文2
关键词:土壤资源;生态;改良
中图分类号:D922.33 文献标识码:A
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总称,我们谓之土壤资源,其为人类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被认为是土地资源的核心内容,亦是地理环境的物质基础。
据其概念可知,土壤资源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高低除了与其自然属性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生产实践技术水平的认知和掌握。土壤种类及其性质的异同,对农、林、牧业均具有不同的适宜性,生态改良技术是人类合理利用和调控土壤适宜性的有效手段,即挖掘和提高土壤生产潜力的问题。可更新和可培育的两大原则是人类改造土壤资源的基础前提,对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掌握有助于人类应用先进技术促使其肥力不断提高,以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若采取不恰当的培育措施,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均会随之下降,甚至衰竭。
1 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
据悉,地球上无冰覆盖的陆地总面积约为1.3亿km2,其中可耕地面积占23.08%,而已耕地仅有1400万km2,比例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0.77%,可见耕地面积是极为有限且分布不均的。从数据中可推算,仍有12.31%的可耕地有待开发,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利用,例如沙漠、裸岩和陡坡山地等,真正肥沃且可耕种的土地大部分已被垦殖。
我国土壤资源比较丰富,类型也多种多样,拥有12个土纲60个土类,还具有世界上特有的青藏高原土壤,因此对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约100万km2,仅占世界同类耕地的7%,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面积933.3m2,远低于世界人均2866.7m2的占有水平。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其永续利用,是我国针对土地资源面积逐年缩减、贫瘠进程日益加剧所提出的刚性任务。
1.1 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耕地面积锐减是世界性的话题,而我国人地矛盾更为突出,40多年来,开荒造田多达2500万hm2,但耕地减少量多达4000万hm2,每年新增1600万的人口更是雪上加霜,使得有效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土壤资源的质与量均可产生双重影响[1]。
1.2 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由于植被破坏、利用不当,土壤侵蚀现象愈发严重。据估计,世界约有1/4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水蚀和风蚀,目前全世界土壤流失量已增至254亿t/a,许多区域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世纪50年代初的116万km2扩增至190万km2,增长近63.8%。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1/3以上,水土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面积约为40万km2,估算全国土壤流失量每年50亿t,相当于氮、磷、钾肥4000万t的损失量,这些土壤流失的养分量,折合成化肥,相当于全国化肥的年产量。水土流失不仅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对水利、交通及工矿等事业亦带来巨大危害。
1.3 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土壤侵蚀和垦殖利用的不合理,加速了其退化进程。李彦芳等[2]认为耕地质量衰退造成的耕地隐性流失已严重影响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施以及耕地的可持续发展。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土壤特性劣化的综合表征,即为土壤退化,具体表现为有机质下降、养分元素匮乏、土壤结构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薄、土壤板结、土壤碱化和沙化等诸多方面。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当前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也是极为普遍的,若不加以制止,土壤腐殖质(既为地球表面太阳能的主要累积器,也是确保生物圈生态稳定的土壤生产力的保护者)的损失可进一步加速生态危机的进程。
1.4 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
世界各大洲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土分布,约占干旱区面积的39%,我国盐碱土总面积约为20万km2。另外,土壤沙化也是该气候条件下土壤资源的另一种退化现象。
2 土壤资源生态改良手段
生态改良手段主要是通过防止土壤侵蚀、防治土壤沙化、培肥土壤、改善生态系统,使土壤资源显现应有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防止土壤侵蚀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做好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农林牧用地的适当比例。此外,采用等高耕作、深耕松土、适量施肥免耕法以及采用固沙剂等方法,均可起到防止土壤侵蚀的目的。
盐碱良必须是抗旱、治涝及治盐碱相结合,其主要措施有冲洗、排水和井机灌排等。在沙漠化治理上,应与区域性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此外,对洪、涝、旱、风、酸、粘、沙和贫瘠等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低产田,可采取综合改良措施使其成为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另外,提高土壤质量还需大力发展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农田水质标准等来控制土壤污染源。发挥土壤资源优势必须制定周密合理规划,限制乱占农业用地,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农、林、牧业均衡发展,进而创造良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桂林,陈杰,孙志英,等.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1):234-240.
土壤侵蚀概念范文3
关键词:物理成因产沙模型 模型结构 泥沙输移 参数区域规律 水土保持
1 引言
流域侵蚀产沙模型是对流域内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现象的概化和近似表达,包括统计模型和物理成因模型两大类。前者基于大量的实测气象、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经统计分析得到。又可分单位线法、经验方程和随机模型等,其中,以经验方程形式多样,研究和应用最多;后者以流域上实际发生的水沙物理过程为基础,用一个或多个数学方程加以描述并用一定的数值方法加以求解,参数具有物理意义。又可分为集中性模型和分散性模型。
经验性模型是根据实际资料应用统计相关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制定公式使用的资料范围内有足够的精度,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们缺乏充分的物理基础,外延效果差,在作地区移用和向设计条件延伸时精度难以控制,不能反映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后所发生的变化。物理过程模拟模型试图对流域内发生的侵蚀产沙过程进行概化和近似,并用数学方程描述流域上侵蚀产沙的主要物理过程,再用比较严格的数值解法计算水沙运动过程。模型的物理基聪强,外延精度高,有利于地区移用和向设计条件延伸,可以模拟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并可通过参数反映人类活动影响后水沙的变化。
鉴于此,物理成因产沙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为大家所重视,国内外有关学者都在探索研制当中,近20年来发展很快,代表性的模型有美国的CSU、ANSWERS、FESHM、ARM和中国的HUM-1、THU等模型。本文着重剖析了HUM-1、THU和CSU三个典型的分散性物理成因模型,通过分析比较,指出当前物理成因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2 典型模型的剖析
根据反映模型结构的参数不同,物理成因模型又分为集中性模型和分散性模型。如美国的Stanford、ARM等模型都可归结为用许多模型参数来处理每一个单元上有意义的那一部分面积,考虑的因素较多,较全面,参数多,成因性更强。而CSU、HUM-1、THU和ANSWERS等模型是分散性的,它们把流域划分成许多较小的均匀元素,在每一个均匀子流域上都有反映影响水文和侵蚀过程诸如土壤、植被、土地管理等特征的参数,它可以分过程考虑,既有物理成因,概念明确,又有适用性,对于大而复杂的流域,其应用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是物理成因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2.1 HUM-1模型[1]
HUM-1是河海大学1号模型的英文缩写,于80年代中期由陈国祥和汤立群提出,以后经在不同尺度的流域上应用,并不断加以补充与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物理过程清晰,成因性强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
2.1.1 模型结构
由水文模型和泥沙模型两部分组成。水文模型包括产汇流计算;泥沙模型包括产输沙计算。
水文模型把各单元分成透水面积(1-IM)和不透水面积IM,在不透水面积上降雨扣除蒸发后无其它损失,得径流R2;在透水面积上,通过模拟蒸发和下渗等降雨损失,计算产流R1,两者相加即为总径流量R。用运动波方程分别描述各单元的坡面和沟道汇流过程,采用四点隐式有限差分格式进行数值计算,可得单元和总出口断面的水文过程。
泥沙模型用坡面土壤侵蚀率公式计算坡面上的面蚀(包括细沟侵蚀)量和沟蚀(包括重力侵蚀)量,用沟槽侵蚀率公式计算沟道侵蚀量,两者之和便得单元流域总的土壤侵蚀量。然后,将各单元流域的土壤侵蚀量演算到出口断面得流域产沙量。
2.1.2 水文模型基本方程
(1) 产流计算
土壤侵蚀概念范文4
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生态区域范围内,随着水土保持林覆盖度的提高,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也越来越好。土壤侵蚀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趋于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明显。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和长期性以及植物分布地带性的制约,水土保持林覆盖度不可能是无限增大的。这就要求在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林种结构,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当地乡土树种的作用,作到适地适树对位配置,促进良性循环。因此,这就存在着一个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的现实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较少的水土保持林面积获取最大的水土保持效益或者将水土流失量控制在一定(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加强水土保持林的自身建设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指导意义。
在分析有关水土保持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提出了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以供商榷。
1水土保持林系统的功能与发展
水土保持林是为了控制土壤侵蚀和土壤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系统环境容量、增加系统单位面积承载能力和经济收入,在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一种专用防护林体系,一般由塬面农田防护林、塬边、沟边防风林、坡面防蚀林、梁峁防护林、沟道防冲林等多林种组成。其防护功能主要是通过林冠层、林下地被物与枯落物及林木根系等形在立体防护体系拦截降雨、减缓径流、增加径流入渗机会、延长入渗时间、固持网络土壤、增强土壤抗蚀抗冲性能来实现的。如何长期持续稳定地发挥这一系统的功能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和经营管理中,保持水土保持林系统内外物质流与能量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平衡,使林木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即最低供应量应大于引起该系统自调功能丧失时的物质供应量。否则,会形成以“小老树”为主的低质低产林分,达不到营造水土保持林的目的。多年来的分析研究表明,加强林分密度管理使其达到合理的适宜密度是协调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系统整体效益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是维持整个防护林体系范围内土壤养分状况长期稳定的重要途径[1]。
2水土保持林的有效覆盖率
如前所述,水土保持林是一种多功能全方位的立体防护体系,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和面积才能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形成规模效益。那么在一个小流域或一定的生态类型区范围内需要有多大面积的水土保持林才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呢?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一般情况下覆盖率达到30%即可,但也有人认为需达50%—60%,还有人认为应达到60%—75%。这一研究成果的不统一,一方面严重地影响了林业及水保工作的宏观决策,另一方面是水保部门在治理验收工作中没有一个科学的指标来衡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效覆盖度的概念。综合有关部门水保科研成果,我们认为: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应该是指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的功能满足人们对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或要求时的森林覆盖度。
3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
水土保持林覆盖度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国内外均有研究和报道,覆盖度提高,水土保持功能也随之增强,而且有效覆盖度土壤流失量(侵蚀模数)的关系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负相关关系。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证明,覆盖率SA与土壤流失量M之间的相关关系如下[2]:
M=ae-bSA(1)
式中:a、b均为待定系数。王秋生等人进一步研究指出,系数a为覆盖率为零时(无任何植被覆盖)地的单位面积的土壤流失量即侵蚀模数Mm;系数b为覆盖率接近100%时的单位土壤面积的侵蚀量M0与Mm之比的自然对数,即b=ln(M0/Mm)[3]。因此可将上式改变成:
M=Mme-ln[(M0/Mm)]SA(2)
式(2)在应用方面可操作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我们称式(2)为有效覆盖度与土壤流失量的一般方程。
4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的确定
以上分析表明,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度可定量为在一定防护范围内土壤流失量等于允许流失量时的林木覆盖度。要具体确定其大小,将涉及土壤允许流失量A、最大侵蚀量Mm、最小侵蚀量M0三项指标。
土壤允许流失量(A)取决于某一地区的成土母、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一般是一个定值,但不同地区其值各不相同,如美国确定为225—1150t/km2·a,前苏联确定为340—1090t/km2·a。我国虽没有作明确规定,但从有关研究成果和水土保持技术规程来看,一般以1000t/km2·a作为无明显侵蚀界限,与国际上多数地区采用的数值相近似,故将1000t/km2·a作为我们确定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时的土壤允许流失量。
最大侵蚀量Mm是指覆盖率为零时的土壤侵蚀量。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在未治理前,小流域裸地最大平均侵蚀量为8835t/km2·a,其中高原沟壑区为6650—8700t/km2·a,丘陵沟壑区为8000—11000t/km2·a,残塬区为9000—10000t/km2·a。
最小侵蚀量M0是指覆盖率接近100%时的土壤侵蚀量[4]。根据我们在泾川县中沟流域(水土保持林覆盖率为95%)12年的定点径流观测结果表明,中沟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60t/(km2·a),因此该流域可作为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最小侵蚀量。
把A、M0、Mm等三个指标分别代入(2)式,则有
M=8835-4.9921SA
令M=A=1000t/km2·a,经计算可得
SA=43.6%
5.结论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是由土壤允许流失量A、、最大侵蚀量Mm及最小侵蚀量M0三个方面来决定的。一般A是定值1000t/km2·a,Mm及M0受该取土壤、地形等有关部门因素的影响而变化,M0一般变化较小,通常为60—64t/km2·a,而Mm为该区不同类型流失量的平均值,变化也不会很大。因此在一定地区内以上三个方面基本变化不大,据此所求得的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也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可作为该区水土保持林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来指导水土保持林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淑芝,孙孙海“应用耗散结构理论配置水土保持林体系及及其效益研究”。《中国水土保持》,1995(4)—(5)
2.郭忠开,“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及其确定方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3)
3.王秋生,“植被土壤侵蚀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水土保持学报》,1991(5)
土壤侵蚀概念范文5
水土保持实习心得【1】 一、实习时间:20xx年5月24日
二、实习地点:xx省xx市xx县
三、实习方法:
老师带领我们实地参观考察了南水北调工程漕河渡槽项目,在施工工地项目经理及工程监理现场讲解,然后学生们提出问题,老师和技术人员进行解答,水土保持工程学实习报告。
四、实习内容:
1、工程基本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年调水规模xx0亿立方米。中线干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由石家庄至北京市团城湖,全长3xxkm,主体工程预计完工时间20xx年底。漕河段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组成部分,位于xx省xx市xx县城西北,距xx市约30公里。起点为吴庄隧洞进口,终点为岗头隧洞出口,线路全长9319.7米。该段主要建筑物包括吴庄隧洞、漕河渡槽、岗头隧洞、大楼西沟和大楼西南沟左岸排水等;渠道工程包括连接吴庄隧洞与漕河渡槽的土渠及连接漕河渡槽与岗头隧洞的石渠等。该渠段设计流量为12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150立方米每秒。
2、渡槽建设情况。
该工程结合漕河渡槽现场地形地质条件,讨论了板梁式结构和拱式结构等各种型式采用的可能性及优缺点。通过多种结构方案的具体工程布置、大量的工程量计算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推荐采用20m跨(旱渡槽段)和30m跨(主河槽段)单联3槽多侧墙结构方案。
该项目原计划从04年10月开始,到06年12完工,后由于当地的征地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在05年6月10日才完成42米宽度征地,项目部及时调整施工部署,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合理组织资源配置,及时调整施工计划,精心组织,强化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以确保工程优质高效向前推进,05年12月基本完成了墩身的工作,到目前已完成了32跨,还剩9跨,预计今年10月份可以完工。
漕河渡槽的起点为渡槽30m跨多侧槽墙段起点,终点为渡槽出口渐变段终点,线路全长1286.6m,是应急段的工期控制性工程,由30m跨多侧墙槽段及出口连接段、出口段组成。(部分渡槽见图一)设计供水流量为12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150立方米每秒,分了50多到其他地方,最后流到北京只有70多了。
槽身纵坡1/3900。30m跨多侧墙渡槽段长1230m,共41跨,为三向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每一块都不会产生拉应力,保证了建筑不会被裂开,从而保证了钢筋不会受到了浸出的水的腐蚀使工程可以长久使用,实习报告《水土保持工程学实习报告》。主要项目有钻孔孔桩、墩身、与槽身三大部分。孔桩是直径1.5米的端底桩,坐落在基岩上。墩身采用的是空心重力墩,单墩1000方,基础为桩基或扩大基础。空心重力墩墩帽宽度为4.7m。墩帽长度为23.0m。槽身最大截面尺寸为22*9米,槽身距地面最大高差27米,单跨槽身砼重量3400吨,该渡槽目前属国内最大。
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11.28万方,土方回填7.99万方,石方开挖26.64万方,石渣回填1.15万方,钢筋笼块石8.89万方,浆砌石1.32万方,砼145.36万方,钢筋制安153141吨。
该结构设计比较理想,全预应力结构的技术在我国也比较成熟,空心墩也能够节约成本,因为减少了钢筋混凝土的用量,一个墩可以节省30万左右,由于重量减轻,桩的直径也减小,因此更加节约成本了。而经过结构内力计算,无论是在施工期还是在正常运用期都非常安全,不会有质量问题。现场我们看到了槽身的四隔墙分出了三个孔(见图二),外侧的两个孔已经被堵上了,用于试水。每孔6m宽,5m高,检修时可以直接开车进去。
项目经理还介绍说,为了方便建筑所用的材料一般都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但质量都是经过专门检验的。当地生产的砂石含一定成分的碱,遇水会产生膨胀,因此保证工程的质量,他们从40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不含碱的砂石。用水也是抽取的地下水。
3、水土保持措施。
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是我们所特别关心的,我们也对此提出了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措施要采用三同时的原则,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现场我们看到,槽上山体进行了锚固,但开挖土方裸露堆积着。经理说,本工程的水保措施是由黄委负责的,他们只是施工方,这些打量堆积物每天都会有人巡查,排除安全隐患,也监测水土流失,如果有降雨会有专门措施。
据了解,建筑所产成的废渣都专门运送到了应该堆放的地方,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也经过了一定的处理才排放到附近河沟里的。对于环保比较注重。
五、实习体会:
这次水土保持工程学实习我们去了南水北调的大型施工现场,眼界开阔了许多。因为和专业很相关,因此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了很多计算,到了施工现场才看到了他们的真正价值的体现。经过了这次实习,我们基本体会到了工程施工从设计到施工这样一个过程,也了解到了施工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节约成本等。也可以看到,水土保持工作并不都是向一般人所想象的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等地方,建设项目都需要做水土保持,都需要我们。
我们还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提出了我们的问题和看法,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水土保持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相信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会充分发扬专业精神和运用专业知识,做好项目的建设工作,同时做好相应的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实习心得【2】 一、 前言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我们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是水保三大措施之一,即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措施。水土保持工程学是应用工程学的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是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科学。
水土保持工程学的基本对象时工程措施,具体的内容包括梯田、山坡固定工程、坡面集水蓄水工程、拦砂工程、淤地坝、山洪及泥石流防治工程、护岸与治河工程、小型水库、山地灌溉工程。
此次水土保持工程学实习是我们专业课程的实习。主要参观了花溪区的麦坪乡与黔陶乡的一些水土保持工程性措施。此次实习也是我们教学的一部分,是加强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所以对于我们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而言,开展工程学实习时很有必要的。
二、实习目的
此次实习通过观看一些典型的水土保持措施,目的是为了丰富和内化我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通过实习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到实地观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及区域理治理措施,是我们队工程项目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让我们能将工程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也为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和从事水土保持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意义
此次实习意义是非常之大的,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提升我的理论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 可以提升我们实践动手能力,在实习中学习,动手。增强我们的实战经验;最后,也是通过这次综合实习,使我们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工程项目,同时认清我们专业的重要性,使我们能更加坚定坚持我们自己的专业,使我们通过努力为祖国的水力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四、实习时间
20xx年7月26日。
五、实习地点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戈寨村,黔陶乡。
六、实习内容
此次实习我们一共参观了三地地方的工程项目,一、麦坪乡戈寨村的山塘工程;二、麦坪乡戈寨村小型蓄水池;三、黔陶乡境内的农田灌溉排水工程。
(一)麦坪乡戈寨村的山塘工程
此处的山塘是属于五小工程的范畴。所谓五小工程是指:小水池、小沟渠、小坝塘、小堰闸、小泵站。它们虽小,但对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所起的极大作用。我们所看到的山塘是2012年农田水利基本建项目,它的工程名称叫麦坪乡戈寨村渠道工程,建设内容是新建渠道2条,长3500m,断面是0.4m0.4m。工程效益是解决耕地灌溉面积2483亩,受益群众达178户663人。
它主要由塘坝、排洪渠、和小泵站、溢流口组成。其中塘坝是上塘用来蓄水的坝体,蓄存的水用于解决农民灌溉农田所用;其中排洪渠和地下泉眼是该塘的主要水源,此处低洼,蓄积了大量的水;其中小泵站主要是用于灌溉所需,在农业需水期,将坝塘里的水通过泵站提到高处水渠里用于灌溉农田;其中一流口在远离山体的一侧,主要是用于将多余的水通过溢流口流出,不至于破坏坝体结构。
经过2000级师兄的讲解,这是2012年建成的项目,其设计标准是按20年一遇进行设计的,而排洪渠则是按照5年一遇来设计的,主要是改善区域环境和解决当地农民农业用水。
这个渠道工程有一个集水池,可以拦蓄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是山区,丘陵区满足人蓄用水和灌溉的一种有效措施。山塘面积较大,里面的水较为清澈,里面最深的地方2-3米,这种山塘与我所见过的湖南湘潭的农村鱼塘相似,与之不同的是,鱼塘是封闭的,而山塘的一段有很多水管,这些水管作为农民生活用水很灌溉的工具。当有暴雨出现时,水位会上升,高于排洪口可以直接排放,所以[水土保持工程学实习报告(共2篇)]不用担心被冲断,在抗洪方面有着巨大贡献。
(二)麦坪乡戈寨村小型蓄水池;
接下来老师和师兄有带我们到了后山的一个地方观看一个小型蓄水池。
我们所看到的蓄水池建在离农田不远的地方地理位置不是很高,在路边。它的有池体、溢流口、围栏组成。其中围栏主要是防治人畜的破坏,溢流口是用于排出多余的水的,池体用于蓄水。
通过我们分析和询问老师,我们发现这个蓄水池没有设置积水渠,集水面也没有抹光,而且集水面积很小。通过老师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该处小型水库实际上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池体里面没有水,是一个形象工程。同时唐老师就告诫我们以后搞工程设计一定要避免发生类似的现象。
这个形象工程就告诉了我们,不能讲课本上的理论照搬到实际中来,这样是不会出号成绩的。同时这也是2000级师兄对我们的忠告,他给我们讲:以后下乡搞工程项目,一定要多问问当地村民。结合村民的意见在搞。
(三)黔陶乡境内的农田灌溉排水工程。
我们最后一个点是黔陶乡境内的农田灌溉排水工程。是一个农田灌溉排水工程。
这个排水工程位于河道岸边,是用浆砌石砌成的,宽2米,深1米左右。一方面,是保护两岸农田基本不受侵害,另一方面,该地方主要是以水稻种植和蔬菜种植等,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增加粮食收入,保证沟床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和稳定经济收入的重要工程。
水土保持实习心得【3】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泰和水保站的实地实习认识,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直观的了解了土壤侵蚀的严重性以及针对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有了一次全面的感性认识,加深了我们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二、实习时间:
20xx年xx月27日xx月30日
三、实习地点:
泰和水保站建于1982年,地处文田开发区老虎山小流域,距县城5公里,离井冈山火
车站3公里,105国道依旁而过。小流域面积6243亩,其中山地5155亩,老虎山水库水面808亩,据1984年普查,水土流失面积2900亩,占山地面积56.2%,对此,我们遵守自然与经济规律,对老虎山小流域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综合治理并以此为示范,促进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展开。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昔日荒凉裸露的不毛之地,如今变得山清水秀,树木葱郁,形成了集水保治理,技术培训,生态经济为一体的的综合性水保站。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利用,自1986年以来逐步建立了以种、养为主,立体开发的生态农业体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又增添一批新的经济亮点。
为了提高水保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永续性,对适应第四纪红壤侵蚀劣地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建立培训基地,走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各地的交流,座谈总结经验,沟通信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拓展视野,更新知识。发展是硬道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世纪里,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生态旅游业,寻求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四、实习内容:
二十七号下午两点的中火车,我们怀着盼望的心情早早的就来到了火车站,不过仪器很多的,我们几个人包了一辆面包车把仪器先运到火车站了,然后火车站那等同学会和的,黄博比我们要晚点过来的,他晚上过去的,先由鲁博带我们去的。下午过去把所有的事安排好了,第二天开始办事的。整个实习分为两个过程的,第一是老师带着我们先把该讲的讲了,相关内容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的。
(1)谷坊、竹节沟淤积厚度如何量测?
谷坊和竹节沟,这两者的形式有点相似。谷坊是用不同材料(土、石、混凝土等)修筑的低于5m的拦沙坝,主要作用在于防止沟底下切。竹节沟是在山坡的等高线上挖一定深度的坑,一般为矩形,坑与坑之间要隔开来,这样就像竹节一样,所以就叫竹节沟。这两者的作用都能够将山坡上流下的水,和有机质及泥沙收集起来,为我们所用,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我们在竹节沟上面种植一些植物以更有效地保持水土,因为里面的土壤更有利于植物生长,它们含有更多的有机质和水分。在这个过程我们肯定要清楚地知道它们里面泥土淤积的厚度,这个数据的测量就要通过人工了,因为挖谷坊、竹节沟时我们是知道它们的深度的,现在淤积之后我们分别测量露在上面的空余部分的高度的就行了。
(2)掌握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常见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哪些?了解水工建筑物有哪三大件?
首先介绍一下南方常见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板栗林和马尾松+板栗林)、3种层次结构(纯草、纯乔、乔-草)水库的迎水坡,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作用,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也是我国江河治理和防洪减灾的根本性措施之一。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减少径流的正面效应主要是通过3个层次来实现:一是冠层的截留效应,二是地被物覆盖减少径流,三是防止土壤被冲刷。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山坡防护工程;②山沟治理工程;③山洪气压层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水工建筑物有水坝、溢洪道、涵洞、水坝迎、背坡面等等的一些知识。顺着水坝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水土保持的标志,还有关于老虎山的一些介绍,这里的关于水土保持的措施都是比较典型的,挡住水土流下的挡土墙,消力池等。说到消力池,这是水力学的一个概念,做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在水流经的下坡地建起一个高一点的陡坡就是了,这样就能消除水的很大一部分水力,虽然简单,但非常实用,是个不错的水力措施。
(3)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感性认识其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尤其是植被、微地形)?
植被有减缓土壤侵蚀的作用,茂密的森林可以截留一部分雨水,并可消弱雨点对地面的击溅侵蚀能力,枯枝落叶具有很高的涵蓄水分能力,对地面有保护作用。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呈正相关。水力侵蚀主要是在坡地上发生的。因此,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径流数量、深度和速度,而速度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越大,径流速度越大,土壤侵蚀也更为严重。
(4)径流小区选址,硬件构造,可以观测和测定那些项目,工作原理与优缺点:径流小区选址要有一定的坡度,而且坡度要与当地地形适宜。径流小区主体包括小区护埂、集流槽、引水管、量水设备(分流桶和集流桶)4部分。小区护埂应采用砖砌结构高标砂浆抹面,护埂宽0.15m,基础深0.30m,高出地面0.30m,基础两侧的同填土一定要夯实,防止径流渗漏。护埂顶部做成有一定倾角的单面刃形斜坡,斜面朝外,如果小区相连,相连护埂应做成v字型,便于排水。同时需要注意避免踩踏而造成护埂破损,防止护埂处的降雨因滴溅进入小区内部,影响观测精度。
(5)了解植被恢复的不同阶段的群落景观和生物种群构成?
1.地衣植物群落阶段:岩石表面无土壤,光照强,温度变化大,贫瘠而干燥。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最先出现的是地衣,而且是壳状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之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一些细小颗粒,在地衣残体的作用下,该细小颗粒有了有机的成分。其后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继续作用岩石表层,使岩石表层更加松软,岩石碎粒中有机质也逐渐增多。此时,地衣植物群落创造的较好的环境,反而不适合它自身的生存,但却为较高等植物类群创造了较好条件。
2.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在地衣群落发展的后期,开始出现了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与地衣相似,能够忍受极端干旱的环境。苔藓植物的残体比地衣的大得多,苔藓的生长可以积累更多的腐殖质,同时对岩石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岩石颗粒变得更细小,松软层更厚,为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3.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群落演替继续向前发展,一些耐旱的植物群落开始侵入,如禾本科、菊科、蔷薇科等一些植物。种子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小气候和土壤条件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若气候允许,该演替系列可以向木本群落方向演替。
4.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喜阳的灌木开始出现。它们常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其后灌木数量大量增加,成为以灌木为优势的群落。
5.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乔木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喜阳的树木开始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就形成了森林。最后形成了当地大气候相适应的乔木群落,形成了地带性植被即顶级群落。
(6)径流泥沙的自动观测设施的工作原理:就是在径流池内计算水量,只要知道前面或者后面部分是水量就可以算相应的水量或流走的泥沙量了,流进径流池的是径流量,总水量减去径流量就是渗透量。通过栽种植被的样区与裸露样区流走的水量和泥沙量相比较可得知种植植物的成效率。
(7)了解南方常用的水土保持先锋树种(马尾松、湿地松、木荷、刺槐等)、灌木(胡枝子)、草种(百喜草、香根草)等的辨别与特征?
1.马尾松是2针一束,质较软、鳞脐微凹,无刺,叶较柔软,树干大多呈弯曲状,强阳性树,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不耐涝怕盐碱。深根性,生长较快,是产区荒山荒地造林的先锋树种。湿地松是2针、3针一束并存,较长、粗硬,鳞盾肥厚,鳞脐瘤状有短刺,树干通直,浅根性,易倒。阳性树,不耐荫,适生于中性、酸性土壤,尤其耐水湿,在沼泽地和湖泊边缘生长最佳,在海滨地区也可生长,根系可耐海水浸泡,这两者有很大区别,很容易区分。2.木荷是常绿乔木,叶卵状椭圆形或矩圆形,革质,叶缘钝锯齿,两面无毛。花白色。蒴果近球形,五裂,花萼宿存,喜温暖湿润气候。3.刺槐是落叶乔木,枝具托叶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全缘,总状花序下垂,花白色,荚果扁平。喜光,耐干旱瘠薄,对土壤适应性强,浅根性,萌蘖性强,生长快。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南方水土保持先锋树种,也非常好认,还有灌木,草本也是非常好认的,灌木主要是胡枝子,它的主要特征是落叶灌木羽状3出复叶小叶全缘总状花序花冠紫红色,喜光,耐寒耐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强,是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优良灌木树种。至于草本就百喜草和香根草最为典型了,百喜草枝条高15~80厘米。叶片扁平,长20~30厘米,宽3~8毫米。生性粗放,对土壤选择性不严,分蘖旺盛,地下茎粗壮,根系发达。种子表面有蜡质,播种前宜先浸水一夜再播种,以提高发芽率。密度疏,耐旱性、耐署性极强,耐寒性尚可,耐阴性强,耐踏性强。而香根草从形态上看,香根草有点像柠檬草,地上部分密集丛生,秆高1~2m;叶片条形,质硬,宽4~10cm;圆锥花序长15~40cm,分枝以多数轮生,在秋季开花,一般无果,主要靠分蘖繁殖;纵深发达根系可深达2~3m(迄今最深的根系在泰国,为5.2m),根直径一般为0.7~0.8mm,抗张力是等径钢材的1/6。香根草能适应各种土壤环境,强酸强碱、重金属和干旱、渍水、贫瘠等条件下都能生长。它跟拨毛长得很相像,但是没有锯齿,不会将你割伤。这些都是常见的水土保持树种和草本的特征,它将帮助我们识别它们进而运用它们。
(8)野外土壤侵蚀强度的估测方法与依据?
土壤侵蚀强度(intensityofsoilerosion)所指的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常用单位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土壤侵蚀强度是根据土壤侵蚀的实际情况,按轻微、中度、严重等分为不同级别。由于各国土壤侵蚀严重程度不同,土壤侵蚀分级强度也不尽一致,一般是按照允许土壤流失量与最大流失量值之间进行内插分级。土壤侵蚀强度也称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再根据所列表格对照其类型来判断侵蚀强度。
(9)野外面蚀/片蚀的土壤侵蚀量测定方法?侵蚀沟的调查方法?
土壤侵蚀概念范文6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就最近几年而言,我国水土保护的问题得到了国家不断地关注,并且把水土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行作为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式。通过实施统筹计划,真正的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使水土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得到更好地实现。这也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界的和平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进步。
一、水土保持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简单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1.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我国长期以来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形成了整体的安全系统。从基本国情出发,进行政策理论研究、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等多方面的深入分析,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结合,通过对水土破坏等多方面进行防治,包括推进“四荒”(荒山、荒滩、荒坡、荒沟)治理;坚持征收“两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增加治理投入,建立“责、权、利”统一,“治、管、用”结合等的深入,是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也是具体要求。
2.环境改善的资源利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手段,是维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治理水土流失、生态修复与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等方式,并加大对农民发展生产,水土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通过水土流失等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生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水土保护生态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森林绿化遭到损害。因为生态环境本身,特别是在水土保护上相对薄弱,当森林植物受到各种损害时,就会使水土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甚至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受到波及。其中,可持续发展之路会受到施工地的交通、生产力的分布、技术能力、地区文化、土地利用率以及就业等情况的影响。要运用相应的措施,严禁不合理、无节制的砍伐树木,建设更好地森林体系,减少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从而使森林植物得到更好地治理。
2.工程建造的波及。工程建造在城市化发展中增加了生态体系的负担,特别是在建造时,缺少总体的构思以及正确的运用,另外,各式各样的垃圾和污染源的侵入造成了水土破坏,也造成了生态失衡,使其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在农田的水利工程建造时期,出现了更多的灰尘、汽车尾气以及扬尘等,导致道路的带状发展,使自然景物和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四、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因素
1.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2)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3)正确处理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关系,要切实解决好重建轻管的问题,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实现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的有机结合。
(4)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5)正确处理能力培育与执法监督的关系,要在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加大能力培育强度,实现能力培育、监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
2.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是一项整治国土、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系统的观点,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小流域为单位,以控制地面径流为主线,立足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实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科学配置水土保持各项工程、植物和保土耕作措,以形成有效防护体系。
3.依法防治,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进一步提高对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要求,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以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为切入点,对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进行全面调查,依法规范其水土保持行为,最大限度的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4.加强法制学习,提高执法水平
目前,部分行政执法者对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认识不够深入,不了解水土保持法,在执法中难免出现漏洞。因此,应加强执法者不仅要精通现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还要学习宪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个人道德修养。确立依法治理水土流失、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依法为大局服务的工作原则,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热情服务,努力提高履行法律赋予职责的水平和能力,全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5.加强宣传,增加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为了增强全社会的水保意识和法律观念,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充分运用各地的典型材料,深入宣传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防治水土流失良好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水土保持重视度的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正逐步完善和丰满。各相关部门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行宏观调控,加强技术和机制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提高各相关单位及部门的配合度,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从而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