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暖的建议

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气候;农作物;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80-1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据调查,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18)℃,最近5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了1.1℃,明显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我国的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气候变暖将对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及早开展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1 我国主要病虫害概况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农业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作物病虫害大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病虫害的种类也随之变化。水稻、小麦、棉花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近几十年其病虫害发生状况如下。

水稻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螟虫和稻瘟病为主;60年代螟虫的为害逐渐减弱,稻纵卷叶螟为害较重,病害方面以纹枯病为主;70年代稻纵卷叶螟进一步猖撅,螟虫回升,稻飞虱也上升为主要害虫,病害方面以白叶枯病为主;80年代稻飞虱和纹枯病大量发生;自90年代以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稻瘟病成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病虫害。

小麦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吸浆虫、粘虫、锈病为主;60年代吸浆虫和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粘虫出现先减弱后回升的情况;到70年代粘虫的发生频率增加,赤霉病和锈病成为主要病虫害;80年代粘虫的为害势减弱,麦蚜成为重要害虫,赤霉病、锈病、丛矮病成为3大主要病害;90年代以来,吸浆虫、麦蚜、麦红蜘蛛、蝗虫、赤霉病、锈病成为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棉花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棉蚜、红铃虫、黄矮病为主;60年代棉蚜、红铃虫得到控制,黄萎病为害加重;70年代棉铃虫、棉蚜危害加重,黄枯萎病流行;80年代棉铃虫、棉蚜、红铃虫、红蜘蛛4大害虫严重威胁棉花生产;90年代以来,棉铃虫、柿蚜等成为主要虫害。

2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2.1 暖冬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暖冬延长了农作物病虫害在越冬前的发展时间,有利于其繁殖,增加了越冬的病虫害数量,降低越冬死亡率,造成次年病虫害发生加重,并且发生期提前,为害期延长。

2.2 气候变暖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界限、越冬北界北移

由于气候变暖,我国各地10℃积温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增幅为500-900℃。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生存和发育的温度条件变优,扩大其越冬范围。

2.3 气候变暖增加了农作物虫害的繁殖代数

虫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气候变暖使各地区的有效积温逐渐增加,这就缩短了各虫态的历期,进而缩短了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繁殖速度加快,繁殖代数增加,对农作物的伤害也随之加重。

2.4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害虫迁飞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害虫向北迁入期提早,向南迁回去推迟,延长农作物受害时间,伤害加重。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病虫监测,健全预警系统

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暴发病虫害之前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工作,实施病虫监测,准确掌握其发生动态,同时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对病虫害进行趋势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2 开展综合防治,减轻危害损失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农业措施为基础,药剂防治为关键。

3.2.1 农业防治措施 选择抗(耐)病虫害能力强的作物和品种;耕翻灭茬,提高害虫(越冬)死亡率;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注意田园卫生,清除田边周围杂草营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的环境;合理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2.2 药剂防治 选准用药时期和药品种类,提高防治效果;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 加强组织发动,确保技术到位

各部门要把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与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重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途径,宣传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信息与防治技术。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为农民进行讲解,使农民真正掌握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率。

4 小结

气候变暖将会更有利于某些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使一些原来属于次要种群的害虫有加重危害的趋势,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控机制,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从整体上研究与设计集约持续农业结构,加强长期和超长期预测,尽可能预见农田有害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就可以及时进行调控,变成灾因素为防治因素,就能遏制病虫灾害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 白慧,梁平,杨胜忠.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5).

[2]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五十年中国大陆近地面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极端事件 全球变暖 判定指标 适应对策

IPCC最新评估报告指出,1880年~2012年期间全球平均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升高了0.85℃[0.65℃~1.06℃][1]。近百年(1909―2011年)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增温幅度高于全球水平[2]。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发生显著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3]。如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遭受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此次极端寒冷事件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1500余亿元[4-5]。极端气候事件突发性强,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大,因而受到国际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拟系统阐述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定义和判定指标,总结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事件的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人类应对和适应极端事件变化提供科学基础。

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定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在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段内(一般为一年以内)气候系统出现的异常事件,其核心是天气气候记录或变量超过某一阈值。目前有关“阈值”的确定方法可归纳为两种类型:“绝对阈值”和“相对阈值”[6]。

1.1绝对阈值

绝对阈值是以一个特定值为阈值,该阈值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是固定的。如我国气象业务规范中通常把35℃作为判断高温事件的绝对阈值。绝对阈值物理意义明确,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存在区域差异,一个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在另外一个地区可能是正常的。如2003年夏季欧洲出现的超级热浪(日最高气温持续超过30℃),同样的气温记录在赤道地区国家则较为常见,故绝对阈值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相对阈值

基于统计概率分析计算得到的极端事件判定阈值,称为相对阈值。国际上常用事件发生概率密度函数大于(小于)某一百分位数定义,如IPCC用事件发生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来定义极端寒冷事件。相对阈值的概念更具普遍性和可比性,可确切地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内气候的极端特征。

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气候指数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常用事件出现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等指标描述其特征。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等组织联合成立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27个典型的气候指数(包括16个气温指数和11个降水指数)。我国学者在实际运用中,常用12个气温指数和10个降水指数[7]。这22气候指数的代码、名称和意义见表1和表2。

3.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

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2],[7-9],主要表现在:

(1)自50年代开始,全国范围看,中国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与低温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寒潮、冷昼、冷夜日数、霜冻日数等,发生频率和强度呈显著减少减弱趋势,寒潮平均频次呈明显减少趋势,霜冻日数显著减少,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有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偏冷的气候极值降低。

(2)区域持续性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影响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后由之前的略显减少趋势变为显著增加趋势;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

(3)中国极端强降水日数、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量都有增强趋势,极端降水事件趋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区域上,年极端强降水日数表现为东北、华北及四川盆地为减小的趋势,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一直到华南则表现为增加趋势。

(4)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显著。

4.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很大威胁。因此,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应对工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8]。面对日益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如下方面的研究:(1)加强对极端事件的综合监测能力;(2)提高极端事件及其灾害的预警和服务能力;(3)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推动气象灾害应急协调联动工作;(4)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防灾避灾能力。

参考文献:

[1]IPCC.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UK and 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2]《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吴绍洪,黄季j,刘燕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7-13.

[4]王遵娅,张强,陈峪,等.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2):63-67.

[5]陈洪滨,范学花.2008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14(3):329-340.

[6]秦大河,张建云,闪淳昌,等.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管兆勇,任国玉,龚道溢,等.中国区域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8]翟盘茂,李茂松,高学杰,等.气候变化与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9]Zhai P.-M.,A.-J.Sun,F.-M.Ren,et al.,1999:Changes of climate extremes in China.Climatic Change,42(1):203-218.

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3

一、网络环境下实施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优越性

1.网络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一方面,任何环境问题都是在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强,如果在环境教育中将各学科截然分开,显然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它需要多个学科形成合力共同培养才能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无论是要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还是尝试解决环境问题都有赖于获取丰富而详实的资料,如果获取资料的途径仅仅局限在课堂或是图书馆,势必会出现资料的不全面和时效性差等问题,网络环境中海量的资源以及很强的时效性等优点,则使这些问题轻易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许多环境问题具有分布广甚至全球性等特点,了解并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有全局或全球观念,网络环境提供了更广阔的资讯平台,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搜索相关资源。

2.网络教学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首先,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使校内与校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课内与课外难以区分。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参与网上学习。其次,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自己主动安排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个性。再次,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和交互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学生与家长,与专家之间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网络互动使交流更加方便迅捷。

二、实施原则

1.网络教学环境要体现自主、协作、开放的特点

为了充分体现和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多媒体网络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活动空间;建立多种交流平台,让学生活动没有局限。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快捷方便的查找知识与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各种交流平台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扩展交流的对象。

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以综合学习为主。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中,利用网络可以方便的重组知识与扩展学习资源,所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学习一般以综合学习为主,必要时甚至打破教材体系,重新建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对学生活动不作过多干涉,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2.网络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同时,环境教育不局限于环境知识的传授,重在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促使其自觉的保护环境甚至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在网络教学中其组织形式要多种多样的,如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和班级活动等,网络所提供的素材尽要可能丰富多彩,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也要多样化,如小组协作学习,远程自主学习,远程同步协作学习方式。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网络课里较容易走向一个误区,即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变为学生的满堂看(上网查找资料),教师的主导作用未能很好的体现。课堂上,教师要适时监控,使教学氛围活跃而不乱,教学过程松弛有度,教学内容多而不杂。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生自主建构,才能使知识活化,赋予新的内涵,更利于知识的巩固记忆、探究创新。教师知识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4.遵循教学评价多元化原则

传统教学注重总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在网络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反馈及时,管理方便,省时省力等优良特性,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指导。因此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更加及时迅速,也更有效果。评价主体也要多样化,学生本人、同学、教师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对评价对象要多维度、多层次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要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

三、实施流程

该模式的实施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图中①~⑥表示该模式的课内实施步骤:

①设疑激趣,确定主题

创造问题情景,激发协商探究兴趣,行成问题系列,并将学生所提问题共同讨论,归纳整理。将主题分解形成一个个子课题,学生自由分组,选择子课题,确定人员分工,组长作好记录。

②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为减少盲目研究,要设计方案,初步确定研究顺序,研究方法等。

③教师指导,网络探究

教师设计网络主页,建立资料库,作好相关网页链接,建立交流平台,如QQ群,BBS论坛,邮箱等,介绍资料搜索方法和网址,如百度、谷歌、搜狗等。

学生分组行动,收集、整理资料,老师时时与各小组联系、交流,了解小组活动情况,做出指导和评价。学生在网上可以就研究课题向教师提出询问,或与他人进行商讨,甚至可以请教专家,及时便捷的网上交流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展开。

④分析整理,形成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各小组成员网上或网下讨论,形成结论。

⑤展示成果,上传

各个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课题任务,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充分满足学生表现欲望。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如电子小报、课件、报告、网页等。

⑥交流讨论,总结评价

在展示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评价。比如通过网络共享访问其他组的作品,并请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研究成果和自我评价。或者针对每一组的作品,请其他同学及教师进行评议,指出每一小组作品的优缺点,提出各自的宝贵建议。还可以将成果上传到相关网站,得到更多人的评价,或者与父母共同分享。

四、该模式的应用案例――全球气候变暖(2课时)

1.课前准备阶段

建立全球气候变暖专题网站,主要内容包括电子教材,全球气候变暖概说(现象、影响、危害),专家观点,相关链接,师生讨论,给我留言等。

同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辅导。要求课前阅读教材。

2.课堂实施阶段(见表1)

表1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疑激趣,确定主题 网络呈现图瓦卢将要举国搬迁的相关信息,问:1.该材料反映的环境问题是什么?2.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请选择其中之一同小组成员共同研究。 1.学生自主上网浏览,确定主课题为:全球气候变暖。2.确立子课题及8个研究小组:第一组: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第二组:全球气候变暖;第三组全球气候没有变暖;第四组:变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第五组: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第六组:全球气候变暖利大于弊;第七组:全球气候变暖弊大于利;第八组: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通过网络帮助修改研究方案。如个别小组方案过于简略,成员分工不明确等。 各小组运用工具软件设计方案,形成研究思路。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弊大于利组的方案为:搜集资料(图片、文字、视频、音频)、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利用教材原理解释分析并反驳利大于弊组。

教师指导,网络探究 1.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供学生查询,如:env.省略/GB/huanbao/259/4937/

tech.省略/system/2007/01/22/001525749.shtml

scitech.省略/GB/25509/35654/

2.提供相关搜索软件等。 在相关网站查找信息,与同学、教师通过邮件、BBS、QQ等方式交流。各小组建立Word文档、图片集和视频集。如第一组的主要资料和证据有:楼兰古国图片;近五千年挪威雪线高度变化;近年来全球气温和降水变化图等。

分析整理,形成结论 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做到以下几点:1.保证资料的准确性;2.将文字资料去粗取精,表达简明扼要;3.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师生交流,整理资料,形成知识链条,使之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比如第五组认为: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最终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展示成果,上传 指导学生正确应用Word文档,制作PPT或专题网页。对没有完成的小组给予鼓励,要求课后继续整理资料,随时与老师联系。 学生将资料上传到专题网站和校园网,如电脑小报,包括相关图片和文字,以及一些视频。

交流讨论,总结评价 设计评价原则及评分细则,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评和互评,做到公正、客观。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提出修改建议。 各小组在相互中找到自身不足,比如资料收集杂乱,成果展示的方式单一等等。

3.课后活动延伸阶段

(1)启发学生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课后继续就相关问题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尝试与家庭成员和社区成员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2)调查社区、家庭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知识的了解程度。

(3)发放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宣传资料。

(4)开展“走出潇洒,走向低碳”活动,倡导人们多乘公交车,尽量减少以车代步。

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放任自流

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但教师不可以任学生自行研究。教师要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许多学生对应用计算机不够熟悉,教师更要多加指导,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2.注意学生兴趣的持久性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增多,网络独特的交流方式和多样的游戏,以及缺乏监管的网络环境,使部分意志不够坚强的学生禁不住诱惑,注意力转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建议

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人口激增、废气排放、土地遭到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污染、有毒废料污染等情况都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而当全球气候发生了变化后,反过来又对水文与水资源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需要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合理的对策来应对。

1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

1.1对水文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的表现,全球气温的升高使得一些干旱或是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也有所提升,这样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但是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讲,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增加。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气温的整体提升,这样会影响到水资源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无法保障水文水资源的质量,进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1.2对供水方面的影响

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对水资源的需求,而全球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区域降水量不平衡的情况发生,进而引起水资源蒸发总量升高,影响了水资源的正常供给状态,更多地使用自然供给方式,减少人工供给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地区的降雨量并没有产生很大变化,如果降低了供给量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会直接对供水方面产生影响。

1.3对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很多情况变化,比如:海平面上升、径流减小、降水分布情况不均匀等,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与此同时,人口总量的升高会对水资源的利用产生直接影响,加剧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南北方人口分布不均匀,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比如:北方人口较多,但是实际水资源的占有量却很少,导致北方干旱缺水情况严重;而南方则水资源较为丰富,甚至一些地区由于降水量的增加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水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的难度将会增加。

2降低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建议

2.1强化水资源的供需和管理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供需管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供需管理系统,并定期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及其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我国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和需求处在更加稳定的状态。比如:针对我国北方、西北方降水量较少、容易干旱的地区,可以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来进行水资源供给,以缓解干旱的情况发生。此外,为了加强水文与水资源的管理,需要对天气情况进行全方面了解,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以便做好预防措施和水资源管理应对措施,避免气象灾害导致降雨量突增而影响了水文水资源的整体管理。

2.2加强节水、高效利用

加强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节约用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水资源的总量和质量,降低污水排放量,降低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够节约成本,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意识,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呼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节约用水,并进行多渠道开源节流,如:再生水、非传统水源甚至是海水等,都可以将其作为水资源供应。此外,为了节约用水,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涵养水源,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来避免水资源流失过快,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壤的含水量,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还可以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2.3加强体制改革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相关人员应当要不断探索水资源变化的实际情况,改善当前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效。在加强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互动性,以便在对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高效化完成,避免出现管理工作的时滞性。此外,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严格的法律条例来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统一、全面的管理,同时也能够对水资源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降低水文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全球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除了上述内容,相关科研人员应当要加大力度展开研究,给予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工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促进水文水资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效利用。

2.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文中已经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极端干旱、频繁降水等情况发生。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保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能够尊重自然,尊重与水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比如:强化沙漠地带的储水工程建设,有效缓解沙漠化加剧的情况发生;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避免降雨量突增而影响了水资源的总量,造成洪涝灾害。此外,应当要充分调节人类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抗旱、防洪、减灾的理念,做到未雨绸。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干旱、洪涝的情况发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预警急救系统,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保证水资源的调度能够满足人类发展与自然的正常发展。如图1所示,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

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林业碳汇;环境;气候变暖

图分类号:S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86-1

每一种事物在进步发展的同时,总会带伴随着负面的影响。现在的人类社会,经济飞跃发展,人类文明不断提高,随之带来的就是人口的增加,给地球带来的沉重的负担。经济、工业迅猛发展,工业染料消耗巨大,乱砍滥伐森林,使林地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全球变暖。当《2012》上映的时刻,更是让人们感觉到了人类对地球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的何种的程度。所以当森林碳汇项目提出的时候,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并建立了一系列旨在削减温室体、减缓成本的创新性的合作机制。

一、碳汇与全球变暖

从大气中清除掉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者机制被定义为:碳汇。相对的,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碳源”。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碳汇”再一次成为热议的主题,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

“碳汇”所说的除掉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和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并且把他固定在植物的体内和土壤中。森林在此主要是固碳作用。森林像地球的巨大的净化器一样,而碳汇林业也就是以应对气候变化而作的林业活动。各个国家根据条约和自己的国情,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并制定可持续经营的林业活动,以此来提高整个森林的固碳能力。

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会自动的吸收二氧化碳,达到净化空气固碳减缓气候变暖的作用。但是如果有一天森林遭到破坏了,那么以前固定到它体内的碳会大量的释放出来,此时他就成了温室气体的释放源,也就成了“碳源”,加剧气候的变暖。据调查,目前全球排放的6-16%的温室气体是来自森林。在巴西等一些热带国家,毁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甚至占到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以上。所以说,森林在发展低碳经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关键就是要增强森林的“碳汇”这一功能,控制它不能成为“碳源”这一角色。

二、林业碳汇的功能和作用

林业碳汇指的是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及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依据《波恩政治协议》以及《马拉喀什协定》,造林、再造林被同意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一个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功能在经济上得到了全社会的承认,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进入了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回报的时代的到来。

有关科学研究表明,1hm2森林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t制造氧气12t按每人每天排出二氧化碳1kg,吸收氧气0.75kg计算, 1hm2森林可供44个人所需要的氧气,同时吸收呼出的二氧化碳。森林就像地球的“肺”,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在光能作用下,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自身的枝叶、茎根、果实、种子的生长,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

三、对发展我国碳汇的一些建议

(一)建立清洁产业发展机制

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积极的态度,优厚的条件,有效的措施等等,来吸引更多碳汇项目来到中国实施。

(二)完善法律法规

“碳汇”虽然已经在1997年就提出来了,但是一直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督导这种行为。应该及早进行碳汇规划,来保证森林碳汇项目的正常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加大科技投入

这是一个新的科研方向,而且是要一直秩序的研究发展下去的。所以应该组织更多的科研院所进行研究,积极推进碳汇项目试点,积极与国家接轨,建立教学科研单位等非政府组织的联系,为中国碳汇项目的迅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加大宣传力度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需要一段时间被大众接受。在今天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碳汇、低碳的重要性,但是具体到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的,所以需要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宣传提醒,让每个人把碳汇、低碳融入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中国森林每年净吸收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18%提高到23%。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工造林最大的国家。这两个最大,从以前的观点来看,似乎是矛盾的,因为一般而言,发展就要破坏森林资源,但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森林的面积也在增加。中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及其丰富,又是重要的碳汇国。所以说,在改善全球气候,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我国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在世界范围占有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小全,武曙红.中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周洪,张晓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初探[J].中国林业,2003.

气候变暖的建议范文6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

我们曾这样歌颂过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但是你可知道,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极为庞大,人均资源量偏低。******总理曾提出了这样寓意深刻的乘除法:“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举个例子,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源的6%,这本来就不富有,除以13亿后,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更是少得可怜,仅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美国的1/5。

广袤的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我国的森林面积在全国土地面积中的比例,排在世界第120位之后,而且现在森林仍以每年1800万到20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森林的减少,使气候变坏,气温升高,水土流失严重,给人类造成无穷的灾害。1998年的百年罕见洪水就曾带给我们惨痛的灾难!

再举个例子,在世界144个国家中,我国的人均耕地排在世界100名之后,可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使沙漠化的速度在加快,沙漠化面积几乎扩大了31倍,目前中国有1.7亿人口正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和威胁。

老师们,同学们,面对国情,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滴水。坚持做到随手关好水龙头,从饮水机打水,喝多少取多少。积极寻找生活中其他可以节水的小技巧,让生活用水循环使用。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度电。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空调,广泛寻找节约用电的小常识、小窍门,并尝试着去实践。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张纸。坚持做到作业纸双面使用,多用手帕少用纸巾,把旧教科书送给有需要的小伙伴。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粒米。坚持做到吃饭不剩一粒粮,剩菜打包不浪费,尽量少吃零食,过健康俭约的生活。

极宣传,建议他们到酒店聚餐结束后,养成“吃不了兜着走”的好习惯;建议他们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打火机、一次性牙刷等等;有很多不用费事就可以做到的事,就反映出你有没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美好社会!

【四年级环保演讲稿二】

同学们:大家好!

你知道全国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张纸吗 4745亿张纸。一年就可以少砍伐158.1666万棵树。“158.1666万”这个天文数字多么惊人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约用纸,也就是制造森林。

汽车也是破坏环保的一大罪人:它每天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会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气温渐渐变暖,冰川渐渐融化,海平面徐徐上升,陆地面积也随之逐渐减少。预计,到2050年,中国有48个城市,9.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受到淹没的威胁。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许多的不环保现象不断发生……因此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保护自然呢 让我来告诉你吧。用纸时,一面用完不要扔掉,背面还可以用来打草稿。做了草稿纸以后,还可以用来折纸。即使是废纸,也还能送到造纸厂循环利用。开车也一样,少开一天汽车,多骑一天自行车,这样既能使空气更清新,又能使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塑料袋的焚烧会产生很多的毒气,污染了大气,而且不容易降解,会破坏我们的土地。所以我们要尽量使用环保袋,不使用塑料袋。同时我们也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等……

同学们,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根筷子易折断,那三根、五根呢 环保也一样,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大家一起讲究环保,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丽!

【四年级环保演讲稿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演讲,我是*年级*班的***。

首先请容许我问大家两个问题:大家知道全球气温为什么变暖吗?大家知道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后会怎么样吗?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动物——国际在线报道:中国,英国和澳洲等国家的14家研究机构预测,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大约50年之后将有18%至30%的动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机。动物是什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啊!我们吃的肉类不都是动物的吗?没有了动物,我们靠什么来补充肉类方面的营养,我知道有人会说,预测只是50年之后百分之十八至百分之三十的动物灭绝而已,可是想想,100年呢!或许100年之后还有动物可以和人类赖以生存,那么150年呢!200年呢!无法估量啊!

植物——经过各方面途径的调查,气候变暖正慢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冬天的时候,居民家里都有蚊子出没,各种各样的害虫都大量出现,影响着植物,我们深知,没了植物,人类会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不说也知道!最严重的是冰川,因为气候的变暖,冰川逐渐融化,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冰川的加速融化致使大块冰体划落冰川湖, 冰川湖溃决引发水灾: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退缩,1985年在尼泊尔的冰川湖溃决淹没了可耕用土地,冲毁了桥梁房屋和一座即将建成的水电站,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因为变暖造成的伤害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