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分析

酒文化分析范文1

关键词:酒店;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74-01

在酒店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许多酒店为了能够保持基业长青,不断发展,先后创建了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迈进。现如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酒店行业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意识去管理和经营,以实现科学的发展。

1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表层文化、内层文化、幔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酒店企业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他们有着辨证关系且互相作用、互相依赖、互相联系。酒店的硬件和人才基础属于内层文化,酒店的主体属于幔层文化,他依存于酒店的内层文化,表层文化更是以幔层文化和内层文化为基础,代表着酒店的对外形象,将酒店的企业文化以外在的服务方式展示给客人,因此,酒店要发展,基业长青,人才素质和硬件设施是酒店的基础,我们必须立足于酒店的内层文化,建设酒店的企业文化。酒店的核心文化包括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理念、酒店精神等,这些都属于酒店的精神支柱,每一个酒店的核心文化都会受到酒店管理者以及时代特征的影响,它的价值取向以及企业精神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他引导着酒店不断拓展和追求,以实现酒店终极目标。幔层文化是企业理念向企业行为转化的动态过程,在规章制度约束下,员工按照统一的标准自觉的去工作,这种转化影响着酒店的服务水平,同时,对于客户的利益以及酒店的管理水平也有着很深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酒店的经济利益。表层文化是通过视觉识别将酒店的独特魅力加以展示,要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在经营活动中要有深邃的内涵,将酒店的特点美观、简明的刻画出来。

2酒店企业文化的理念

2.1酒店的管理理念

酒店的决策者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做到审时度势、放眼未来,高瞻远瞩。决策者要有挑战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效的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计划,在酒店的管理过程中不拖泥带水,磨磨唧唧,要勇于承担、敢于拍板。在执行一些项目的时候,要尊重客观规律,有效控制一些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敢于创新,勇于拼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敢于面对,不断创新思维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勇于面对和挑战。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酒店管理者,还要学会理财,不要认为理财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酒店的项目负责人以及中高级管理者一定要认真学习财务知识,有效的进行财务控制,提高管理能力。

2.2酒店的经营理念

酒店的经营理念是以人为本,将个人利益与酒店的利益有机的结合,严格管理。根据酒店的自身特点,为客人服好务,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同时,也要维护好股东的根本利益。俗话说:“顾客就是上帝”,但是,在酒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酒店的上帝不仅仅是顾客,因为,酒店的利润不仅离不开顾客,也离不开员工的辛勤工作。没有员工的辛勤工作,就没有“比满意更满意的服务”。同时,还有投资者、股东以及合作者等,酒店的经济利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位为酒店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贡献、付出努力的人,都有资格做酒店的上帝,酒店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为酒店辛勤的工作者。只有以人为本,做好经营管理,酒店才能不断发展,基业长青。

2.3酒店的服务理念

来者都是客,因此,在酒店的接待服务过程中,我们要以一颗真心去服务好每一位客人,用真心和爱心去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服务,努力打造“比满意更满意的服务”。这里的服务理念,不仅是针对于酒店的客户服务,酒店的管理者还要为员工服好务,给员工以爱心和关心,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关心集体,热爱工作,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够发自内心的做好每一项工作。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地热爱本职工作,才能从内心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理念,去打造“比满意更满意的服务”。另外,酒店服务还要面对为酒店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大家互相帮助,团队协作,共同将酒店的事业做大做强。

2.4酒店的市场理念

酒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留住顾客,有效的吸引顾客,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顾客的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满足需求。根据酒店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价格,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赢得顾客的口碑,努力打造酒店的自主品牌。现如今,品牌酒店的形象已经深入到许多顾客的心中,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我们要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每一位员工都是品牌的代言人,都代表着酒店的形象,都对酒店的形象有着正面以及负面的影响。因此,酒店在市场竞争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形象。无论你是酒店的营销人员、还是酒店的前台人员,无论是后勤保障人员,还是保洁人员,都要注重自身所代表的酒店形象,创新服务,为酒店赢得更多的市场,创造更大的利益。

2.5酒店的人才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人事环境来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并让广大员工加入到企业发展和建设中来。将员工的利益与酒店的经营管理有机的结合,培养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要让员工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酒店员工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加强对员工的日常培训,有效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积极参与酒店的各项活动,努力完成酒店的各项工作。酒店的管理者要关心和爱护酒店的员工,经常与员工沟通,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帮助酒店员工排除思想障碍,让员工每天都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努力工作,积极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打造比满意更满意的服务水平。作为酒店的管理者,要学会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合理的使用人才,在人才管理过程中,要懂得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利用人才,不断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3酒店构建企业文化的建议

3.1定位企业文化要准确

酒店构建企业文化一定要定位准确,要根据酒店的自身特点量身定制适合酒店发展企业文化。酒店的企业文化要有自己的特点,制定企业文化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光临酒店的顾客有一种家的感觉。例如香格里拉酒店、如家酒店等,在企业文化定位上都有着自身独特地特色,给人一种“家”的感觉,文化定位影响着酒店企业文化的构建。

3.2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道,酒店要发展必需不断创新经营理念,没有创新意识的酒店必然会被逐步淘汰。酒店创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今天不创新,明天就会落后。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内部协调统一,构建科学系统的酒店企业文化体系。

4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酒店的服务需求也不断上升,为了在激烈竞争的酒店市场中赢得更多的顾客,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能够有效促进酒店的发展,为打造卓越的品牌酒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文昌.酒店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陶谦.浅析酒店企业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0):30.

[3]李玫.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理念探讨[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1,(3):178-179.

[4]胡卫红.关于我国企业文化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6):134-135.

[5]张徳.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

酒文化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冬九九;气温;气候变化倾向率;变化特征;辽宁辽阳

中图分类号 P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232-01

冬至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到来了。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即为“数九”的第1天,每9 d为1个九,历经9个九,结束“数九”,这9个九统称“冬九九”。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的事实。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 ℃。我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1908―2007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 ℃,最近50年北方地区升温最明显,升温最高达4 ℃[1]。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等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2-4]。本文利用辽阳市1956―2016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冬九九气温变化特征,充分认识辽阳市冬九九期间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为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逐日平均气温资料来源于辽阳市气象局,时间跨度为1956年12月22日至2016年3月12日。常年值是指1981―2010年30年气候要素的平均值。

将农历冬至出现的具体日期换算成公历日期,再对应各年冬九九的逐日平均气温,建立冬九九逐日平均气温序列。统计1956―2015年的资料,其中冬至日出现在12月21日有10年,出现在12月22日有50年;有15年2月有29日。统计冬九九各九温度时,进行逐年逐日核对。

1.2 研究方法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5],用xi表示气温因变量,ti表示时间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xi=a+bti(i=1,2,…,n)(1)

按回归系数b的符号确定气温的趋势倾向:b>0表示气温呈上升趋势;b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九九气温变化趋势

冬九九从一九第1天至九九最后一天,历经9个九共81 d。统计这81 d平均气温,为冬九九平均气温。由图1可以看出,1956年冬九九平均气温最低,为-12.1 ℃;2006年冬九九平均气温最高,为-3.8 ℃,两者相差8.3 ℃。近60年冬九九平均气温为-7.7 ℃,常年值为-7.2 ℃。

由表1可以看出,1956―2015年辽阳市冬九九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49 ℃/10年。相关系数为0.435 2,通过0.001水平显著性检验,说明近60年辽阳市冬九九平均气温以0.49 ℃/10年的速率极显著升高。

由表1可知,冬九九中各九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升温幅度七九最大,达0.79 ℃/10年;三九升温幅度最小,为0.27 ℃/10年。五九、六九的升温趋势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七九、八九的升温趋势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

2.2 冬九九气温统计特征

由图2可以看出,各九平均气温大致呈锅底型分布,以三九气温最低,达-11.3 ℃;九九气温最高,为-0.9 ℃。

2.3 三九气温变化特征

由图3可以看出,1956―2015年三九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27 ℃/10年。相关系数为0.145 6,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上升趋势不显著。2000年的三九最冷,平均气温达 -21.6 ℃;2001年的三九最暖,平均气温为-3.6 ℃。

统计各年代三九平均气温分布发现,20世纪50年代三九平均气温最低,为-13.6 ℃;21世纪00年代、10年代三九平均气温最高,为-10.1 ℃。20世纪60年代三九平均气温大幅提高,为-11.4 ℃;70年代三九平均气温又小幅提高,为 -11.1 ℃;80年代略有回落,为-11.2 ℃;90年代明显大幅降低,为 -12.2 ℃;到21世纪00年代和10年代又明显大幅升高,达-10.1 ℃。

3 结论

1956―2015年辽阳市冬九九平均气温呈极显著升高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49 ℃/10年。1956年冬九九气温最低,为-12.1 ℃;2006年冬九九气温最高,为-3.8 ℃。各九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以七九气候变化倾向率最大,为0.79 ℃/10年;三九气候变化倾向率最小,为0.27 ℃/10年。一九至九九气温呈锅底型分布,其中以三九气温最低,为 -11.3 ℃;九九气温最高,为-0.9 ℃。20世纪50年代三九最冷,21世纪初15年的三九最暖。

4 参考文献

[1] 王伟光,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通向哥本哈根[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1-73.

[2] 钱锦霞,王淑凤,李娜,等.气候变暖背景下汾河上游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34):10259-10263.

[3] 张梅,安娟,陈玉光,等.近49年辽阳市玉米生长季气候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439-10441.

酒文化分析范文3

文化研究之于传媒的意义

首先,必须指出,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从西方文化学术界引进的一种文化学理论,若将它用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现象分析就必须对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文化研究出自战后的英国文学理论界和文化批评界,开始时仅仅局限于狭窄的经典文学研究领域,后来逐步发展演变,广纳百川汇集成流,目前已成为当今北美文化学术界自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讨论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这样导致的一个后果正如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当今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文化?因为就此有重要的论题可谈。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它也像经济主义、生物主义、实在主义或任何别的什么’主义’那样,本身就有还原性,于是针对这些主义,便出现了一种颇为令人惊慌失措的过度反应。"①但是与传统的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讨论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其定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化,而是大众文化、甚至包括以影视和广告业等消费文化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因此,从这一视角人手来分析电视这一极为普及的媒体,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为新批评理论家F.R.利维斯。由于早先的文化研究一开始便致力于文学的文化批评,因而范围依然比较狭窄,而且带有强烈的精英意识,早先的文化研究者试图通过对他们所开列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弘扬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之同的,其现代主义的启蒙意识是十分明显的。后来由于几位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理论象,例如雷豪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理套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和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等的努力,同时在一些边缘话语力量的冲击下,文化研究者内部也发生了多元价值取向,其中的一支逐步走出早先的经典文学研究领地,引人了对社区文化生活的研究内容,甚至逐渐把对大众传播媒介、当代社区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研究也包括了进来,进而逐步汇入对当代文化的研究大潮中。在当今的西方文化学术语境下,文化研究的对象一般包括这样三大类:以远离中心?quot;非主流"(subaltern)文化为对象的区域研究(areastudy),以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移民社群"(Diaspora)为对象的种族研究(ethnicstudy),和以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其声音十分微弱的女性为对象的性别研究(genderstudy)。但是既然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且更确切地说是非精英文化现象,也即文化研究更关注通俗文化和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那么它就不应当把影视研究排斥在外,尤其是电视,因为作为当今后工业社会辐射面极广的一种媒体,电视的作用和影响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其基本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而言,文化研究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还涉及下列理论课题:(1)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文化的消费问题;(2)后殖民语境下的第三世界写作和批评话语;(3)女性写作话语和女性研究;(4)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的价值判断问题;(5)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身份;(6)影视制作和大众传媒研究。②由此可见,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现代传媒在当今中国文化界和知识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完全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得以站在一个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的制高点上来考察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同时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而丰富我们的文化理论建设。下面就尝试着对一个具体的现象进行剖析。

"田歌现象"及其《荧屏连着我和你》

最近,在中国当代影视传媒领域,人们谈论较多的莫过于这样一些现象:"王朔现象"③,"张艺谋现象"④和"倪萍现象"⑤。毫无疑问,由于这些现象本身所处于的人们注意的中心之地位(当然王朔是一个例外)以及其之于当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客观影响,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其进行理论分析自然是必要的。而我则认为,研究者们往往忽视了另一个虽不居于"中心"但却对"中心"有着有力的冲击和消解作用的现象,即以北京电视台导演兼主持人田歌为代表的一个现象,或?quot;田歌现象"。因为田歌的工作单位并不在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央电视台;而且面对中心的巨大阴影,一些居于边缘处的闪光之星倒有可能被遮住,这就是不少地方台(包括北京台)导、演和主持人们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个原因所在。而田歌则从一个来自部队基层单位的话剧和电影演员而一步步地向中心迈进,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不仅进入了中国文化的中心,而且还在向着国际文化的中心欧美前进。我们完全可以从下列事实见出这种征兆:1996年9月,她和她的剧组应挪威外交部邀请前往奥斯陆采访国际易卜生戏剧节,配合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在中国的上演而掀起了一?quot;易卜生热";1997年5月应弗罗伦萨歌剧院邀请前往意大利采访由祖宾·梅达和张艺谋共同执导的歌剧《图兰朵》;1997年6月应邀再度赴意大利采访第八届国际易卜生研讨会;1997年7-8月应美国新闻文化署邀请赴美考察电视艺术,等等。这一系列本应当由居于"中心"地位的人所独有的机会几乎全被来自边缘的田歌拥有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猜测、羡慕或关注。但是单单从这些表面现象来看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我们还应该透过现象究其本质,也即从分析她主持编导的精品栏目《荧屏连着我和你》入手。当然,在这个栏目周围聚集了一批与田歌有着大致共同的志向和兴趣并能精诚合作的年轻人,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作为一个集体,"田歌现象"则体现了以田歌为代表的一批人所共有的特征。我以为这正是中国当代传媒领域内一个可以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切人分析的现象。

1.文化研究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参与普通读者或观众的社区生活来实现对他们启蒙(或后启蒙)的理想。也就是说,在当今这个具有后工业和后现代特征的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异军突起,强有力地冲击着高雅的文学艺术创作甚至电影制作,栏目的编导者却别出心裁地通过这些艺术大师"知心时刻"阐述"个人看法"之手段,使得著名艺术家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一下子缩小甚至消解了,通过这种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不仅去掉了套在经典艺术家头上的神圣"光环",同时也使普通大众与艺术更接近了。又比如,在民族音乐和京剧不甚景气的今天,栏目的编导者并没有冷落它们,反而调动传媒的力量来实现普及和振兴民族音乐和京剧之目的,这样所得到的对电观观众和文艺爱好者的"后启蒙"之效果是其他媒体很难达到的。

2.文化研究反对人为的等级制度,尤其对某种话语霸权极为反感,主张各种人在一个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找到自己活动的公共空间,每一种话语力量都有自己的特色,任何话语力量都无法主宰他种话语,只有各种力量的共存和共处才是造成文化艺术繁荣的惟一途径。在这方面,北京电视台处在北京,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它可以集中北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向广大电视观众展示一些平凡但却了不起的人的风采。但另一方面,它又面临着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硕大的阴影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如果拿不出自己的绝招来不仅无法面向全国的观众,更无法走向世界了,甚至都有可能失去北京地区的电视观众。因此,编导者们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他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即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甚至做别人没有做或者暂时无法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栏目的编导者和主持人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以说,他们以独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上忘我的劳动,才达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比如说,电影导演访谈,国际易卜生戏剧节采访,大学校长访谈以及最近即将和广大观众见面的意大利欧剧《图兰朵》的排练和上演等节目,就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沟通和对话,观众不仅对属于传媒范畴的电影拍摄和制作艺术及工艺有了更为感性的了解,同时也对导演们的辛勤劳动有了更深的理解。易卜生这位早逝于本世纪初的经典文学大师,也许在不少人看来已经过时,但由于易剧本身所蕴含的多重文化代码却使其仍可打动后现代社会的观众。受之启发,栏目的编导者不惜组织力量,远涉万里跟踪采访,不仅达到了普及经典艺术之目的,同时也在实际上起到了促进中国和挪威的文化艺术交流乃至两国人民的民间交流之作用。最近即将出现在荧屏上的关于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的演出实况报道也一定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它将不仅向中国的广大电视观众展示有着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的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同时也将披露隐藏在舞台背后的一些故事。因此不加分析就一味把电视艺术置于与经典艺术相对立的位置实在是缺乏远见的。3.文化研究者所主张的是一种"后启蒙",即文化研究者首先将自己置身于普通人民大众之中,通过与他们的同呼吸共命运来达到向他们传授知识的目的。栏目的编导者和大部分请来的嘉宾们应该说都是有着相当品味的文化人,但是如果摆出一副居高临下教训人的桑子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有限的50分钟节目内,如何尽其所能向广大电视观众传授知识,做到寓教于乐,使大家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书本上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在这方面,编导者认为,正如贺拉斯所言,要想让自己写出的作品感动读者(观众),首先自己也应被打动。他们事前事后都做了大量的采访工作和知识装备工作,有些书"请人代读"(培根语),而对被采访人的身世和专业则了解得越清楚越好,这样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简单的问答实际上体现了编导者的集体思想和智慧。应该说,该栏目在知识方面出现的破绽远比另一些栏目少得多。比如说,指挥家、体育评论员的仍谈等节目就是这样一些成功的例子,在这些以谈话为主要形式的访谈中,嘉宾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本行业的专家,有着本专业的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因此他们的训诫和启蒙就丝毫未与大众拉开距离,倒是通过首先置身于大众之中进行直接的沟通来达到启蒙的效果。当然,这种以谈话为主体的节目既要达到寓教于乐,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因此把握适当的"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把握不当则会使人产生聆听教诲之感而对之反感。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栏目的少数几次不成功的节目见出端倪,但从广大观众目前对这个栏日的反应来看,正面的效应显然大大甚于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我们文化研究者从这一现象中抽象出其中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并加以理论化,最终达到丰富文化理论(包括传媒理论)之目的。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在地方台(北京台)坚持了七年仍不被"大树"遮盖或被时间淘汰的文艺生活类节目确实是难得的,这正是我们可据以从理论视角对之进行文化分析的价值所在。在这方面,"田歌现象"也许会给我们的地方电视台文化生活栏目的编导者和主持人某种有益的启示吧。

走向世纪末的中国电视:悲观与乐观

通过上述个案分析,我们大概可以对走向世纪末的中国电视之前途作出初略的预测了。毫无疑问,文化研究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当今出现的文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大趋势,按照美国的理论家詹姆逊的看法,造成文化全球化的因素主要有这样三个:跨国资本的运作,世界的资本化以及电脑时代的来临。⑥我认为还应再加上大众传媒的作用,因为从近10多年来中国电视的普及来看,确实令世人惊讶,因而难怪日本和西欧的大跨国公司都不约而同地把中国当成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因此中国的电视制作业首先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各种挑战。其次,电视的普及和无所不在也给文学艺术构成了挑战,特别是三维动画和多媒体的制作作用更是使得传统的精心雕琢的高雅艺术成了不合时宜之物,因此久而入之,我们的后工业信息时代就会成为一个缺乏审美的时代:一切都被淹没在消遣娱乐电视节目之中,一切又只能在荧屏上成为转瞬即逝的东西。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要不要发展文化艺术?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得不同时既感到乐观又难免不带有几丝悲观和危机之感,但悲观显然是无济于事的。在此我谨以一个普通电视观众和人文科学知识分子的身份对居于中心和边缘之特殊地位的北京电视台提一点建议:在当今电视节目多如牛毛且往往流于浅薄和重复的情况下,努力走自己的道路,集中北京地区信息快和多、人才密集、传播手段先进、对外交流便利等优势,推出自己的电视节目精品,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脐身国际大台和名台之行列的一个必然途径。在这方面?quot;田歇现象"不仅给同行的电视编导者和主持人以某种启示,同时也更使人们对电视业面临的自身的挑战保持一种清醒但却乐观的态度。此外,为了及时总结经验,从理论上来发展我国的传播学,使之尽早地与国际传播学接轨,我们仍有着更长的路要走。注释:

(1)见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中译文载《国外文学》1995年第2期第3页。

(2)关于这六个方面的详细阐述,参见拙作,《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载《国外文学》,1996年第2期第33~35页。

(3)关于"王朔现象"的文化分析,参见拙作《后现代性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挑战》,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3期,第36~38页。

(4)对"张艺谋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尤其可见王干、张颐武、王一川等批评家发表在近几年的《文汇报》、《钟山》和《文艺争鸣》上的文章。

酒文化分析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林业;发展;影响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进入21世纪之后,林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粗放的经营管理向精准、系统的模式转变,因此提出了“精准林业”的概念,即指尽可能的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有关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建立包括林业数据库、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核算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系统、计算机网络、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远程通讯等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林业技术体系,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

1.1内涵和外延

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1.1传感技术——信息的采集技术。传感技术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进行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1.1.2通信技术——信息的传递技术。通信技术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

1.1.3计算机技术——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实现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和再生,存储技术有内存储技术和外存储技术,主要实现计算机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存储容量及稳定性的管理。

1.1.4控制技术——信息的使用技术。控制技术即信息使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调控技术、显示技术等。

1.2信息技术功能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①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②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③信息处理与再生: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要依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④信息施用: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

1.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二、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2.1林业信息技术

林业信息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发达国家60年代初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开始进入各个领域,并逐步实现了系统化、深入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随着DBMS的发展和完善,以属性数据管理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盛行一时,这类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组织、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质量和速度,推动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难发现,这种单纯分析属性数据的方法,缺乏对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因此利用它形成的决策信息,有明显的局限性。到90年代,林业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扩展,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采用RS监测与地面调查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分层抽样遥感监测体系。

2.2林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林业部门从80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进行生产管理,采用的是局部(部门)引进,局部消化的方式。80至90年代末,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在1992年设立信息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点滴积累,提出了“数字林业”建设目标,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等。进入21世纪,“数字林业”建设进展顺利,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林业档案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容不断丰富,信息量不断增加,并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70多家网站建立了链接,林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信息技术对林业的影响

3.1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根据林业政务信息化“十一五”工作的核心内容,林业政务信息化建设围绕国家“三网一库”建设的要求,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了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功能相对齐全的网络平台,建设了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及专业数据库。提出了林业信息库建设方案,实现人员、树种和野生动植物数据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利用、,基本完成了无纸化办公。

3.2林业经营由粗放转入精准

围绕“精准林业”,各级林业部门在二类调查中利用遥感、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电子角规、GPS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通过GIS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完成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和林业专题图的制作;在森林火灾的预测预防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火点位置查询和林火蔓延模拟,并计算最佳扑火路线和扑火时间,科学合理的制定扑救方案;在造林地块和造林方式上利用GIS将坡度图、坡向图、土壤图、高程分带图和森林区划图进行叠加作为立地分析的复合因子图,进行适地适树的分析,使林业由粗放经营转入精准经营。

3.3规划森林资源管理

在发达省份的林业部门已经将GIS技术、ES技术、DSS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依据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信息,建立了造林专家知识库、决策支持模型库,在数字化图上实现造林决策、获取造林规划图,并对林分和单木的区域生长量进行预测和模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的优化和规划。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4.1应用不够深入,信息资源浪费

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投资巨大,但目前林业信息化开发、应用不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森林资源核算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才起步,目前只限于利用计算机进行林业数据采集、处理、属性数据管理及各类专题图制作等研究,对于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从这些数据中进行挖掘,宏观快速提供森林资源信息,优化森林资源管理上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应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建设适合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充分共享。

4.2精准计测、监测在林业上的应用没有普及

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加速渗透和武装林业。特别是“5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已成为科技兴林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使森林预测、监测、控制、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过去无法用常规技术或手段解决的问题,现在由于RS和GIS的介入开始变得相对容易。但在森林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提高森林灾害发生的预测预报率,实现森林培育和管理中的减灾增效,探索建立森林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完善林木育种软件及丰产栽培模型,适度发展“精细林业”,精准森林资源核算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普及应用。因此国家林业局应宏观调控并加快国家林业局网络工程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类林业专业库、各类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设,促进林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4.3林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林业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RS技术、GIS技术,还要对林业知识有所掌握,目前我国特别是基层林业单位,从事林业信息研究、网络管理,3S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奇缺。因此应该加大林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更多的林业高新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仲科、赵春江、聂玉藻等著。精准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6第1版.

[2]闫利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趋势[EB].

酒文化分析范文5

论文关键词:化学实验现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课本中介绍了许多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实验,化学实验中的现象的正确分析与描述,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探究的是初中化学课本中部分有关实验的现象是如何正确分析与描述的。

1、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其现象之一是溶液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而不能说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或逸出。

气泡与气体是有区别的。气泡是溶解性较小的或难溶的气体物质从液体中逸出的现象;气体不是现象,而是生成具体的某气态物质,它是该实验最终得出的实验结论。

从上可以知道,盛大理石(或石灰石)固体的试管里加入稀盐酸,其现象之一为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该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有待于更深入的、更准确的研究才能鉴定和检验出来。肉眼只能看到现象,而不能看到是什么具体物质。如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时看到的现象是集气瓶(或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而不能说是产生了具体的某气体物质。同样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之一只能说溶液中有大量的气泡逸出,而不能说溶液中有大量氢气的逸出。

通常所说物质之间发生了反应有气体产生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其实验现象往往是溶液中产生气泡,而不是具体的某气态物质。

2、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上方往往看到有白雾现象产生,这里不能说产生了白烟,也不能说产生了白色的烟雾;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为产生了大量的白烟,不能说产生了大量的白雾。

烟与雾是两个不同的现象。烟是固态物质在空气中分散成细小的颗粒而形成的一种现象;雾是液态物质在空气中分散成细小的液滴而形成的一种现象。

浓盐酸的瓶盖打开看到有白雾现象产生,是因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而盐酸在空气中分散成细小的液滴,故看到白雾;红磷燃烧生成了白色五氧化二磷固体,而此白色固体在空气中又分散成细小的颗粒,故产生的现象为烟;如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氧气的集气瓶中,往往看到集气瓶中有白烟产生,这是因为反应生成了白色氯化钾固体小颗粒而形成的。

又如刚吹灭的蜡烛烛芯的上方往往看到有一缕缕白烟产生,这是因为蜡的燃烧是蜡的蒸气在燃烧,刚吹灭的蜡烛烛芯的上方有蜡的蒸气存在,而此白烟是蜡的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成蜡的白色固体小颗粒形成的。烟与雾可同时存在,如磷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雾,因反应生成了三氯化磷细小的液滴和五氯化磷细小的颗粒,故在空气中形成了白色烟雾的现象。

3、可燃物燃烧现象之一有光和火焰,什么物质燃烧用光或火焰为主的现象来描述呢?

一般对于固体可燃物而言,在燃烧时产生以发光为主的现象来描述的,对于气体(或蒸气)和液体可燃物而言,在燃烧时则以产生火焰为主的现象来描述的。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之一为发出白光,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之一为发出耀眼的白光,它们是以发光为主的现象来描述的,而不能说有火焰现象的产生;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物质的燃烧,它们是以产生火焰为主的现象来描述的;又如将酒精点燃,其燃烧的现象之一为蓝色火焰,酒精虽是液体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在燃烧时酒精受热变成蒸气,酒精的燃烧实质是酒精蒸气的燃烧,故酒精的燃烧是以产生火焰为主的现象来描述的。

有的可燃物虽然是固体,在燃烧时不是以发光为主的现象来描述的,而是以产生火焰为主的现象来描述的,因为此固体燃烧的实质是其蒸气在燃烧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如硫固体燃烧是硫受热升华为蒸气,硫燃烧实质是硫的蒸气在燃烧,故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之一为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蜡也是固体,同样燃烧时受热升华为蒸气,故蜡在空气中燃烧也是蜡蒸气在燃烧,所以蜡在空气中燃烧是以产生火焰为主的现象来描述的。

4、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其主要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时也往往说成产生了白色沉淀。

浑浊与沉淀是有区别的。

浑浊通常是指不溶于液体的物质(包括固体和另外某液体)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混合物的现象。如将泥土加入到水中形成悬浊液的现象就是浑浊;将植物油加入到水中形成的乳浊液的现象也是浑浊,它们静置后都会出现分层的现象。

沉淀通常指的是浑浊的悬浊液中悬浮在液体里不溶的固体物质,由于重力作用发生沉降而析出的过程。

浑浊与沉淀区别是:浑浊是现象,沉淀是过程。

如上述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白色难溶的碳酸钙物质分散在水中而形成的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混合物的现象,这样的悬浊液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由于难溶的碳酸钙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沉降而析出,此时就是通常所说的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浑浊与沉淀是有一定联系的。不溶于液体的物质(包括固体和另外某液体)悬浮在液体里先形成浑浊的现象,然后静置就会出现分层现象。如果不溶于液体的物质是固体,它形成的悬浊液,静置后就产生了沉淀。也就是说如果不溶于液体的物质是固体,它形成的悬浊液,先出现浑浊,静置后才产生沉淀。对于乳浊液中分散在液体里的不溶另外某液滴长久静置就会出现分层,一般不会沉降而产生沉淀,由于不溶另外某液滴密度较小,因而乳浊液静置后会出现上浮的现象。

浑浊与沉淀是从两种不同角度来认识的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通常所说物质之间发生了反应而出现了浑浊的现象,其实质是不溶的固体物质悬浮在液体里形成了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悬浊液。如果说物质之间发生了反应而产生了沉淀,这是指浑浊的悬浊液静置了以后不溶的固体物质在液体里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析出了。

5、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发出耀眼的白光,有白色固体生成,但不能说有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因为前者为实验现象,后者为实验结论。如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其现象之一是溶液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而不能说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同样前者为实验现象,后者为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是不同的,实验现象一般指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而实验结论是依实验现象或通过更深入的、更准确的研究才能测定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一般能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是实验现象,而不是具体的实验结论。一般而言,实验现象描述不会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即不含实验结论。

化学实验现象的正确分析,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内容和手段。

酒文化分析范文6

关键词:污水处理;化学污水;化学分析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and local discharge standards rise, most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desig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some indexes of water quality reach new standard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guangzhou liede sewage treatment plant in the chemical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of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 that the use of the feasibility and operability.

Keywords: sewage treatment; Chemical wastewater; Chem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艺与方法

1.1 ERP―SBR侧流除磷工艺流程和装置ERP―SBR侧流除磷工艺流程见图1。该系统包括3个主要反应器:SBR主反应器、强化厌氧释磷池和化学除磷池,有效体积分别为18,3,2L。SBR主反应器用小砂头充氧曝气、机械方式搅拌,利用微电脑定时控制器实现曝气、搅拌以及沉淀过程的自动切换。SBR主反应器采用间歇进水、间歇排水方式运行,周期进水量为11L,周期为8 h(3周期/d),运行工况为:进水厌氧2h―好氧3h―缺氧搅拌1.5h―后曝气0.5h―沉淀排水、污泥外循环、闲置共1h。

在实验运行过程中,每天有2个运行周期进行好氧污泥外循环:将沉淀排水后SBR反应器中混合液约0.5L排放至强化厌氧释磷池中,加入2L实验污水,在磁力搅拌作用下厌氧释磷4h;然后静置沉淀,将分离产生的上层清液约1.5~2L导入化学除磷池,加入石灰乳进行磷的化学固定,除磷后的上层清液汇入实验污水;释磷池污泥转入SBR反应器参与好氧(部分时段)以及后续的缺氧和后曝气阶段的反应过程。运行过程中未进行专门的排泥,系统污泥的损失完全来自指标测试,约为300 mL/d,系统污泥龄大约为60d,稳定运行阶段SBR主反应器的污泥质量浓度为6.5~7.5 g/L。

在实验运行过程中,每天有2个运行周期进行好氧污泥外循环:将沉淀排水后SBR反应器中混合液约0.5L排放至强化厌氧释磷池中,加入2 L实验污水,在磁力搅拌作用下厌氧释磷4h;然后静置沉淀,将分离产生的上层清液约1.5~2L导入化学除磷池,加入石灰乳进行磷的化学固定,除磷后的上层清液汇入实验污水;释磷池污泥转入SBR反应器参与好氧(部分时段)以及后续的缺氧和后曝气阶段的反应过程,运行过程中未进行专门的排泥,系统污泥的损失完全来自指标测试,约为300 mL/d,系统污泥龄大约为60d,稳定运行阶段SBR主反应器的污泥质量浓度为6.5~7.5 g/L。

2.2 实验水质及测定方法

ERP―SBR侧流除磷工艺处理的污水为某大学校园生活污水,测定方法:HACHDR/2O10 COD测定仪测定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总N 的质量浓度;钠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污水中NH-N 的质量浓度;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总P的质量浓度;ORP-431测定仪测定污水的pH 值;YSI5100 DO测定仪测定污水中的溶解氧(DO),质量法测定污水中的悬浮物(MLSS),实验期间水质质量浓度变化为,ρ(COD)=238~694 mg/L ;ρ(N)=28.6~58.3 mg/L;ρ(NH3-N)=20.6~51.4 mg/L;ρ(P)=5.5~13.25 mg/L;pH=7~8实验温度控制在22~3O℃。

2.3 实验方法

为了探索侧流除磷工艺化学固磷系统较为理想的运行条件,以课题组长期运行的ERP―SBR侧流除磷工艺中强化厌氧释磷池富磷上层清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Na2HPO4模拟不同质量浓度的厌氧富磷污水,以除磷药剂加人量和所得污泥中磷的质量含量为考察指标,探索较为理想的有利于磷资源回收的化学除磷系统。

3 结果与讨论

3.1 富磷污水磷质量浓度与药剂加入量的关系污水中,不同磷质量浓度的厌氧释磷池上层清液在化学除磷过程中对药剂(石灰)需求见图2~3。图中,ρt (P)= 7mg/L的曲线代表了城市污水直接化学除磷时的药剂消耗情况;ρch为出水磷的质量浓度;m ch (P)为单位石灰除磷质量。

由图2~3可知,药剂加入量越大,化学除磷池上层清液中磷的质量浓度就越低;在富磷污水中,磷质量浓度高且药剂加入量较低的情况下,单位药剂(CaO/mg)的除磷量更多,药剂利用率最大;当ρ(CaO)>200 mg/L时,化学除磷池中残留在溶液中的磷质量浓度却几乎相同,和原始磷质量浓度的关系不明显。说明在化学除磷系统中确定合理的化学除磷平衡点(即化学除磷池上层清液中磷的质量浓度),可以降低化学除磷药剂的加入量,提高药剂的利用率。结合ERP-SBR工艺运行方式可知,由于化学除磷池上层清液依然含有释磷污水携带的氨氮和COD,不作为直接外排水而是汇人污水池。因此,从药剂有效利用率的角度,建议把化学除磷池上层清液中ρ(P)=3~5mg/L作为化学除磷平衡控制点,此时药剂(Ca0)的加人量ρ(CaO)=130~l50 mg/L,单位药剂(CaO/mg)的除磷量为0.6~0.2 mg。与城市污水化学除磷系统的单位药剂(CaO/mg)除磷量相比(0.023 mg),增加了8~25倍。

3.2 碱度对化学除磷过程的影响

当用石灰直接去除城市污水中低质量浓度的磷时,通常认为石灰药剂的加入量取决于污水碱度而不是磷酸盐浓度。药剂的有效利用率低、费用高。究其原因是,石灰不仅可以和磷酸盐反应生成磷酸钙,同时还可以和污水中的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而碳酸盐是影响污水碱度最主要的物质,当磷的质量浓度较小时,碳酸盐的竞争或污水碱度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为了研究污水碱度对富磷污水除磷系统的影响,以ERP―SBR工艺厌氧释磷污水为基础,通过加入石灰乳人工调配富磷污水的碱度(图4~5)。图4~5分别反映了污水碱度。ρ(CaO)/(mg・L )对富磷污水ρt(P)=50 mg/L和城市污水ρ(P)=7 mg/L化学除磷系统的影响。

由图4~5可知,污水的碱度越大,达到同样的处理程度所需要的石灰药剂量越高;在石灰药剂加入量相同的情况下,污水碱度越高,化学除磷池出水中磷的质量浓度越高,对比2个实验系统发现,污水碱度对城市污水化学除磷池出水磷质量浓度的影响较显著,而药剂的加入量却对富磷污水化学除磷池上层清液中磷的质量浓度的影响更直接,值得注意的是,2种化学除磷方法的除磷池上层清液中磷的质量浓度的控制点是不一样的,富磷污水的平衡质量浓度可以设定为5 mg/L,而在城市污水化学除磷系统中,则宜按达标排放(0.5mg/L)进行核定,据此,可以估算2种除磷方法化学药剂的耗量。

1)城市污水直接化学除磷石灰消耗量。基本条件:城市污水中ρ(CaO)=100~150 mg/L,经过生物脱氮后,由于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存在,二沉池后出水碱度比原污水下降3O%;城市污水中ρ(P)=7 mg/L,经过二级生物处理后,由于同化作用的存在,磷的质量浓度下降30%。由图5可知,对上述二沉池出水实施化学除磷,并以ρ(P)=0.5 mg/L为处理出水控制标准时,单位体积(1m3)污水将消耗200~250g石灰,按处理1万t/d污水计,石灰消耗量为2~2.5t/d。

2)ERP―SBR工艺侧流化学除磷石灰消耗量。基本条件:根据工艺运行方式,ERP―SBR实验系统处理水量为33 L/d,进入化学除磷池的富磷上层清液约3~4 L/d,相当于处理水量的9~12 。经测试富磷污水的碱度,其值和原污水相当,ρ(CaO)=1O0~150 mg/L。由图4可知,对富磷污水实施化学除磷,并以5 mg/L为处理出水控制目标时,处理单位体积(1m)富磷污水将消耗140g石灰,换算成处理单位体积(1m)城市污水的消耗量为12.6~16.8g石灰,仅为城市污水化学除磷系统药剂耗量的7.7 ~8.4 。

3.3 化学富磷污泥产量及其中磷的质量分数

石灰与磷酸盐可以生成多种形式的钙盐,其中CaHP0,Ca3 (P04)2 ,Ca5(P04) 30H较为常见。实际上,在含碳酸盐的开放污水系统中,较难生成特定形式的纯磷酸盐晶体,通常是一系列较难计量的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混合物,研究了富磷污水化学除磷过程,化学污泥产率及污泥中磷的质量分数。将ρ(P)=50 mg/L,ρ(Ca0)=166mg/L的富磷污水1000mL加入6个1000 mL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石灰;然后以160 r/min的转速搅拌1 min,80r/min搅拌4min,40r/min慢速搅拌6 min,静沉30min后取上层清液测定磷的质量浓度;过滤后用质量法测定化学污泥质量,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磷的质量浓度差异计算污泥中磷的质量分数(图6),由图6可知,伴随着药剂加入量的增加,化学除磷池出水磷酸盐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化学污泥产量逐渐增加,而化学污泥中磷的质量分数却逐渐下降;当ρ(CaO)=13O~140 mg/L时,化学除磷池上层清液中ρt(P)< 5 mg/L,化学污泥产生量约为0.27 kg/m。(干质量),污泥中W (P)=17%,相当于含有38%的P2O5或85%的Ca3PO4,这种高含磷的化学污泥可以直接作为磷资源加以回收利用。

4 结论

(1)在富磷污水侧流化学除磷系统中,确定合理的化学除磷平衡点,可以降低化学除磷药剂的加入量,提高药剂利用率。建议化学除磷池中以ρ(p)=3-5mg/L作为处理出水磷质量浓度的控制目标,此时药剂加入量ρ(CaO)130-150mg/L,单位药剂(CaO/mg)除磷量为0.6-0.2 mg 。

(2)在城市污水化学除磷系统中,石灰的加入量主要取决于污水的碱度;富磷污水侧流化学磷系统中,石灰药剂的加入量将直接影响除磷效果,与城市污水直接化学除磷系统相比较,富磷污水侧流化学除磷工艺只有相当于进水总量9%-12%的厌氧释磷液需要进行化学除磷。富磷污水侧流化学除磷系统,石灰药剂(CaO/mg)的用量仅为城市污水直接化学除磷系统的7.7%-8.4%。

(3)处理单位体积(1m3)ρ(p)=50mg/L的富磷污水,可以得到0.27kg的ω(p)=17%的化学污泥,城市污水中磷资源的回收率可以达到65%,进一步提高SBR运行周期n和充水比λ,磷的回收率有望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