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恢复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恢复方案范文1
中图分类号:TE644;X743;S7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364-04
近年来,中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速已处于世界第一位[1]。现在国内已探明的天然气田中近一半为高含硫气田,由于高含硫气田存在开发成本高、气体含有剧毒物H2S,且H2S会腐蚀气田生产设备等原因[2],使高效、安全地开发高含硫气田在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因此关于气田开发项目的植被生态恢复研究也就主要集中在气田开发建设过程中施工期工程创面的植被生态恢复研究方面,而对高含硫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运营期的植被生态恢复研究较少。天然气净化厂是为了对含硫天然气进行脱硫、脱水的同时对含酸成分进行处理的工厂,是气田开发工程建设的核心,对保证生产的天然气达到合格安全的使用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3]。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不仅在施工期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作用,更重要的是工程在试生产和运营期内排放的废气中SO2等有害成分会对当地农作物和林草植被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不断加剧,最终势必危及到区域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4,5]。我们在研究高含硫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运营期对区域内林草植被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内林草植被可行的生态恢复方案,以指导气田及净化厂工程运营期的林草植被生态恢复工作。
1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及区域内植被概况
某天然气净化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其原料天然气中H2S含量较高(14%~18%),为高含硫天然气。该天然气净化厂天然气处理总能力为4 800×104 m3/d。每个单系列处理能力为300×104 m3/d,故天然气生产装置共有16个单系列及配套工程。采用MDEA法脱硫、TEG法脱水、常规Claus二级转化法硫磺回收、加氢还原吸收尾气处理工艺路线,设计硫回收率高达99.8%。在正常排放条件下,该厂每天排入大气的SO2量约为13.5 t,其尾气SO2排放浓度约为500 mg/m3,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要求。
该气田所在区域植被多样,区系丰富,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低山落叶栎林、亚热带竹林及亚高山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由于自然、人为的干扰破坏,现有的天然植被基本为次生林,有的原生植被只剩下残林迹地或次生草地。分布较广的乔木类植被类型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人工栽培)以及麻栎、栓皮栎等优势树种。灌木丛植被类型有黄荆、马桑、栎、化香等低山落叶灌丛,多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矮黄栌山地落叶灌丛分布于中山区中、下部海拔700~1 600 m地段。草本植被主要是中生草本群落,包括泛滥地草甸、旱地草甸、山地草甸三大类。
2 净化厂外排SO2对林草植被的影响
含硫天然气的净化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硫化物经过硫磺回收装置处理、转化后,可被转化为硫磺而回收,但这种处理回收率不可能达到100%,在硫磺回收尾气中还残留着少量硫及其化合物(H2S、SO2和CS2),并且井下作业后放喷测试、天然气开采中的排污放空、发生事故时采取的事故放空等过程中排出的硫及其化合物、烃类等也时常出现,如果不做进一步处理,将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如H2S会造成人畜中毒甚至死亡;甲烷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直接燃烧生成大量的SO2排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并会危害树木和人体健康;若SO2进一步氧化将形成酸雨,其危害更大[6]。研究表明,大量SO2排入大气环境中必然会对区域内的林草植被产生巨大影响,松、杉、柏、桐等树木对SO2很敏感,当大气中SO2含量达到0.03 mg/L时,树叶会先受到伤害,其光合作用会减弱,叶片出现黄斑;当SO2含量达到0.3 mg/L时,树叶枯黄、失水脱落,最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6]。
采用文献[7]中推荐的AERMOD模式对该天然气净化厂的大气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SO2高浓度区域主要分布在该天然气净化厂西北、东东南和东南方向,小时最高浓度为2.836 mg/m3,年均最高浓度为0.081 mg/m3。正常工况下,净化厂周边区域4.44 km2的SO2小时最大落地浓度高于1.420 mg/m3,但该区域主要植被为中等敏感和抗性植物,故正常工况外排SO2不会对区域植被造成急性伤害。年均最大SO2浓度为0.081 mg/m3,远小于中等敏感植物的长期浓度限值;故正常工况下,净化厂外排SO2不会对区域植被产生长期的明显影响,但净化厂运营后整个区域内大气环境中的SO2有较明显的增加,仍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尤其是林草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进行植被恢复方案设计时,有必要多选取吸硫能力强的抗性植物。此举不仅可实现较好的复绿效果,而且对净化大气、提高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区域内林草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林草植被生态恢复研究
3.1 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设计原则
3.1.1 遵循自然平衡、生态优先的原则 运营期林草植被的生态恢复重点是对可能受净化厂及其他工程排放污染物影响的区域实施生态恢复工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运营期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在进行生态恢复设计及植物选配时应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地制宜选取宜活、抗污染的乡土植物,从而改善工程区生态环境。
3.1.2 坚持符合规划、实现环境功能协调的原则 在生态恢复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所涉及区域的环境功能,做到与项目所在区域功能规划相结合,与气田生产相协调,同时为气田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3.1.3 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可行的原则 为达到项目所在区域林草植被生态恢复的目的,除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外,最主要的还是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尽量减缓甚至消除工程实施、运营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采用多种模式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降低养护成本。
3.2 高SO2浓度分布区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可知,区域年均最大地面SO2浓度为0.081 mg/m3,高浓度分布区域面积约为4.44 km2。该区域内植被主要为林草地,种植的植物主要有柏木、以慈竹为主的竹类、麻栎、盐肤木、杉木、马尾松、油桐、柚子、构树、桤木、马桑、枫杨、黄荆、悬钩子、蔷薇、火棘等。区域内植被系统比较稳定,植被类型较多,年均SO2浓度远低于敏感植物达到伤害阈值时的浓度,故在正常工况下,净化厂外排SO2不会对植被产生长期影响。因此维持高SO2浓度分布区内植被现状,暂不实施其他植被恢复措施。但需对该区域内植被(尤其是马尾松、枫杨、竹类等)的生长情况加强监测、养护和管理。随着净化厂的运营时间增加,高浓度区域内对SO2敏感或中等敏感的植被(尤其是马尾松、枫杨、竹类等)一旦出现受损现象,应立即采取植被恢复措施补救。
3.3 施工创面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创面,当施工结束后,施工创面植被恢复的植物大部分为自然生长,并且部分创面也进行了人工植被恢复,但并未考虑到运营期SO2的影响,所选植物仅为对SO2敏感或中等敏感的植物,甚至部分施工创面几乎没有植被覆盖。因此对该类区域需实施人工植被恢复,并优选抗性强和吸硫能力相对较强的植物种类。该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创面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该项目开发建设中产生的大型弃土场,第二类为除弃土场外的其余施工创面。
3.3.1 大型弃土场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大型弃土场与净化厂相邻,位于净化厂的北侧,该弃土场绝大部分为弃土堆积填埋形成的平坦开阔平地或缓坡地,整个弃土场由西向东地势基本由高到低,局部零星长有植被。①场地平整。对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之前,首先进行场地的平整工作,土地平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植被恢复工作;本区域土地平整不搞大面积的土方平整,仅做部分区域的削高补低;在内部做到挖填平衡,对于需要削高补低的部位应预先将耕作层土壤推到一边堆放,待平整后再回填覆盖,进行耕作土复原,由推土机推运、填平,松土机进行松土。平整后土地应保持一定的肥力,尽量保留表土,在挖方处保留20~30 cm,填方超过50 cm时,必须是熟土处在上面,回填熟土层厚20~30 cm,使耕作层达20 cm以上。②植被恢复方案。对弃土场场区采取整地措施,消除弃土场边坡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然后进行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的生长加快弃土场结构稳定的进程。现场调查显示,弃土场平面占地面积约0.75 km2,结合弃土场地形条件,采取等高绿篱埂绿化防护技术对弃土场场区实施植被恢复,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地形整理与植物的合理配置,利用等高种植原理,将乔、灌、草植物等高配置在开挖的水平条、水平沟、水平台地上,完成坡面防护和植被修复,从而起到对坡面雨水径流的调控和拦蓄作用,进而实现全面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目的。经过整地后,水平阶地具有一定的拦蓄作用,改善了坡面土壤无法长时间拦蓄水分的缺陷;同时增大了表面粗糙度,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有效降低了坡面径流的冲刷侵蚀作用,使坡面植被恢复成为可能[8]。在等高绿篱埂绿化防护技术规程方面,乔、灌、草结合进行植物选配是一条重要原则,乔、灌、草的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20%、40%、40%。选择乔木时,除考虑所选树种的生长能力外,建议优先选择对SO2抗性强、吸收效果好的树种,同时考虑所选树种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备选乔木主要有泡桐、构树、杨树和常绿大灌木夹竹桃。泡桐为吸收、净化硫能力强的树种,泡桐叶片上有大量的茸毛,能吸附较多的尘埃,并可直接吸收大气中的硫,而且泡桐生长非常迅速,木材材质轻软,容易加工,经济价值可观。构树属于先锋绿化树种,其树叶表面粗糙,背面具茸毛,对SO2抗性强,也有较强的吸硫能力;构树开发利用价值很高,叶、树皮、根、种子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杨树对SO2抗性与上述树木相比较弱,但杨树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且成活率高,同时考虑弃土场处SO2浓度分布都很低,也可选择其作为生态恢复的树种。夹竹桃对SO2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在SO2较高的环境中,正常生活的夹竹桃叶片平均含硫量为7.721 g/kg,同时夹竹桃对SO2也有强大的抵御作用;其茎皮纤维为优良混纺原料,叶还可入药。选择灌木时,要在乔木结合区种植分枝能力强、树幅大、生长迅速的灌木种。弃土场处在天然气净化厂附近,属于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段,应当考虑工程创面生态恢复后的景观效果,所以引进美观且易于扦插的野蔷薇和生命力很强的黄荆非常合适,它们开花以后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草本植物则选择生长旺盛且对SO2有一定抗性的百喜草、狗牙根、高羊茅等为宜[9]。等高绿篱埂坡面植被恢复技术简单易行,投资小,并且后期管理维护成本低廉。与其他一些植物恢复措施相比,该技术利用地形整理与植物配置相结合的方法,更加符合生态保护的理念,且能够充分发挥乔、灌、草综合配置的优势,实现坡面防护和植被恢复的目的,使植被恢复见效快、景观效果鲜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绿篱埂发挥的坡面雨水径流拦蓄效应和植被恢复效果更加明显。
3.3.2 边坡施工创面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气田开发及净化厂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边坡型工程创面,这些边坡主要分布于净化厂、各集气站、管线穿越区及各阀池周边。经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处于稳定状态的坡体约占44%,基本稳定的坡体约占36%,处于欠稳定状态的坡体约占14%,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坡体约占6%。为巩固其稳定效果,同时考虑到该净化厂运营期排放SO2的影响,还必须对边坡工程创面进行植被恢复。从各工程创面的坡面植被恢复状况来看,已进行人工修复或自然恢复的边坡占20%,其余工程创面表面无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面积较小,需进行植被恢复的坡面工程创面总面积约为31 368 m2。在边坡工程创面植被生态恢复方案中,应根据各边坡坡面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技术。据现场调查,基于林草植被恢复的角度将区域内边坡分为堆积体边坡、岩石边坡、土质边坡及阀池周边平地四大类。其中堆积体边坡还可细分为一般碎石块土边坡和堆积体基岩边坡;岩石边坡可进一步分为软质岩边坡和硬质岩边坡。根据不同类型边坡的实际情况,可分别采取藤蔓护坡技术、液压喷播技术、挂网喷播技术、穴播或沟播技术等植被恢复技术。对于土体(或被破坏的耕种土)形成的创面,还可以采取直接恢复农作物的耕种或直接播撒草、灌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对边坡类施工创面进行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方式为采用各种合适的植被恢复技术对边坡工程创面采取草本、灌木结合的恢复手段,以增强植被对工程创面的稳定作用。在植物选配上,对于槽罐结合区,草本和灌木的种植面积比例设计为60%∶40%;灌木可选用黄荆、紫穗槐、野蔷薇等,它们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根系发达,同时对SO2具有很强的抗性,还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可以增强各创面植被恢复后的景观效果,加强区域内的生态建设。草本植物则选择生长旺盛且对SO2有一定抗性的狗牙根、高羊茅、百喜草等。垂直边坡可选择藤本植物,如爬山虎、葛藤、常春藤、油麻藤等。
综合而言,采取以上方案恢复的植被不仅增加了人工绿地的面积,提高了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美化了环境,丰富了区域内的景观生态,同时也增加了区域内对SO2具有抗性的植物数量,使区域内林草植被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因此植被恢复有很大的生态效益,而这种生态效益无法用具体数字进行估算。此外,恢复方案中选择的植物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在大型弃土场栽种的各类乔木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3.4 林草植被的养护与管理
养护管理是植被恢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植被恢复工作完毕后如果放任不管,将可能导致植被衰退,土壤结构变劣,甚至出现裸地;或者具有强大繁殖能力的大型杂草乘机侵入,使目标植物枯萎、退化;一旦形成裸地,将加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因此为了营造目标植物群落和发挥其功能,必须根据目标植物群落的生长特性要求加强养护管理。一般而言,植被护坡工程的养护管理包括浇水、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防治等内容。本研究建议采用的植被生态恢复方案中,选用的植物要有乔木类的泡桐、夹竹桃、刺槐、麻栎等;灌木类的黄荆、小叶女贞、紫穗槐、野蔷薇;藤本植物类的爬山虎、葛藤、常春藤、油麻藤;草本植物类的百叶草、高羊茅、狗牙根、弯叶画眉草、草木樨等。因此养护管理要针对不同植物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小结
本研究对净化厂运营期排放的SO2浓度进行了预测,对区域内高SO2浓度区域暂时采取维持植被现状的方案,但需对该区域内植被的生长状况加强监测、养护和管理,一旦出现受损情况需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对施工创面根据其自身稳定状态及分类提出了对应、可行的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采取以上方案恢复的植被可以增加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丰富区域内的景观生态,增加人工绿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区域内对SO2具有抗性的植物种类及种植面积,使区域内林草植被系统的稳定性有所增强。植被恢复有很大的生态效益,而这种生态效益无法用具体数字进行估算,此外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林草植被恢复方案对指导该气田及净化厂工程的林草植被生态恢复工作具有一定价值,对实现气田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然冰.国内外天然气发展现状及我国国际合作探讨[J].当代石油石化,2008,16(2):28-31.
[2] 巴玺立,杨莉娜,何 军,等.天然气净化厂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石油规划设计,2009,20(3):1-3.
[3] 边云燕,向 波,彭 磊,等.高含硫气田开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天然气与石油,2007,25(5):3-7.
[4] HEAGLE A S. Injury and yield responses of soybean to chronic doses of ozone and sulfur dioxide in the field[J]. Phytopathology,1974,64(1):132-136.
[5] BELL J N B, RUTTER A J, RELTON J.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low levels of sulfur dioxide on the growth of Lolium perenne L.[J]. New Phytol,1979,83:627-643.
[6] 涂善斌.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减少措施[J]. 气田环境保护,2000,10(3):18-21.
[7] 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S].
生态恢复方案范文2
【关键词】土壤修复;风险评估;设计原则
一、辽宁省实施生态修复的意义
辽宁省已正式被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为了建设生态省,辽宁省已制定了《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将辽宁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期限定为20年,分为起步、整体推进、完善提高3个阶段。《纲要》提出,到2025年,辽宁省将基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省。其根本目的是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辽宁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农田土壤因多种污染源受到污染,工业企业搬迁及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遗留污染废弃地;矿山及基础工程建设造成土地生态破坏;因自然、经济及人为因素形成生态脆弱区。煤矿和铁矿,采矿、地表剥离、矿渣、煤矸石等占用大量土地。
二、生态修复技术及管理现状
1.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生态修复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也包括非污染环境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即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参与。生态修复技术还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卫星影像,航片),结合区域绿地、土壤、气象资料,以及规划区域的建设历史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详细调查,注重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等全方位的生态化。针对于污染土地的修复,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和针对工业企业搬迁及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遗留污染废弃地的修复。对于非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则包括对矿区、重要基础工程建设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区和处于农牧交错带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的生态修复。对于污染土地、生态破坏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各国对修复和管理具有特定的规范、方法与程序,虽然在规范的具体内容上有各自的特点,但均涵盖土地的评价与分析、修复方案与措施及修复实施与管理维护三大部分。
修复区土地评价与分析包括修复区调查、风险评价和修复目标的确定,污染土地调查涉及土地物理条件、污染特性、暴露途径、受体调查;生态破坏区和生脆弱区调查包括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状况、土壤保水能力、矿区塌陷、植被情况、土地利用等,风险评价是判断污染土地风险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修复目标制定的重要基础,生态修复的目标有两种:一是认为将污染或生态破坏环境恢复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的管理和操作过程,即回复到生态先前或历史上的状态;另一张是污染或是生态破坏环境的修复要在于消除对任何生物有害的污染,重建适宜人与动物,植物等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无需回到先前的历史状态,而是重新建立新的生态环境。
修复技术的选择是土地修复的核心内容,根据实施的位置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利用特异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过程,借助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污染环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固化/稳定化土壤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技术、热力学修复技术、热解吸修复技术和低温冰冻修复技术等。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淋洗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化学还原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修复技术以及电化学修复技术等。在修复技术选择的基础上,针对整个污染土地进行技术集成,形成总体修复技术体系,制定修复方案。对于矿区及基础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区,可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土地整治、安全防护、生态功能重新设计、植被修复等。矿区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露天采场的工业旅游场地开发、固体废物处置场、恢复为水面等二次开发用地形式的生态修复;露采场边坡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边坡的排险,消除崩塌和落石隐患,这是治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植被恢复,充分发挥植被的固土、滞尘、涵水、同化和改善气候的生态功能;废石场、尾矿库的全面整地覆土、穴状整地、穴内客土、建立植被的生态修复;塌陷区的安全防护措施建设的生态修复;将矿山废弃的机械、建筑、道路、矿床以及矿产品堆放场等建设成为矿山公园,将矿山废弃的水域建成矿山人工湿地,将矿山废弃的平地建设成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将矿山废弃的洼地、盆地建设成为养鱼场、垂钓园,将矿山废弃的坡地建设成为林业和畜牧业基地。公路、铁路、风电、水利工程等基建项目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边坡锚索加固工程、生态护坡工程、植生层修复、植被层修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体体现为大型植物坡面建植技术,坡面植被景观造型技术,厚层基质锚网喷附技术,棉网状植生带技术和连续纤维加固喷附技术、还包括了对退化河流、退化绿洲、退化水库和退化矿区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修复方案是指导修复工程实施的依据,方案的合理性、系统性直接决定了修复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尽管现在已经有较多完整的生态修复技术,但目前还不能从整体层面上提出适合于解决辽宁省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生态修复技术进行集成,以利于辽宁省对生态修复进行规范化管理。
修复工程的实施、管理与维护则是土地生态修复的具体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修复工程实施运行、维护和监测、修复效果评价等三方面的内容。修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土地条件,按照修复技术方案,明确修复具体过程;修复工程运行、维护与监测贯穿整个修复过程,以确保修复有效性和修复目标的实现;土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则是考察修复目标的达到程度与修复工程成败的重要参数。
2.土地生态修复评价
不同的受污染地,不同矿山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的占地类型,生态修复的制约因素、修复目标和重点是不同的。对于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修复后目标污染物应该达到规定指标限值。评价范围应该与制度的修复方案确定的范围一致,根据生态修复报告中定桩资料和地理坐标勘察确定修复范围和深度,核实修复范围是否符合修复方案的要求。制订采样方案应包括采样介质、采样区域、采样点位、采样深度、采样数量、检测指标。应根据目标污染物与目标修复值进行分区采样,对于异位修复应在原址边缘和内部进行采样,对于原位修复主要在修复区内进行采样。根据生态修复的面积进行污染物目标值比较,小型修复项目可采用逐一比较法,大型生态修复项目可采用t检验法评价修复效果。在对污染土地进行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修复后,土地再利用前需要根据再利用目的对可能残留的污染物或修复剂是否会产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问题进行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原位观察法,实验室模拟观察法,微宇宙法和现场经验与推导方面分析如何对修复土地再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矿山生态修复考核指标也应根据矿山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的占地类型,不同的受污染地,分别设立,分别考核。矿山施工期结束后即为生产期,对于整个工程是以投产为标志。对于单个工程以单个工程投产为标志,服务期以单个工程服务期满为标志,如有的矿山设有二个以上废石场,在生产初期用一个废石场,待第一个废石场服务期满后再启用第二个废石场,以此类推。矿山塌陷地、受污染地也是一定得范围为标志,所以矿山生态修复应以单个工程和场地为单位考核较为合理。露天采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地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生产期,只有永久边坡、平台可以进行生态修复,因此这类场地在生产运行期只能对这部分进行考核,在服务期满后应对整个场地进行考核。塌陷地是随时间推移逐步塌陷、逐步稳定的过程,对塌陷地只能对稳定区进行生态修复,在时间上有滞后效应,对于塌陷地一般是对相对稳定区进行生态修复,进行生态修复考核。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主要是建构筑物,生产期用绿化率来考核,一般按15%计,在服务期满后,则要看工业场地是否作其他工业用地,如用作其它工业用地,则仍用绿化率考核,如拆除,则用生态修复率考核。道路管线区达到国家关于道路管线绿化要求即可。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率应达到90%以上。
三、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农田污染土壤修复可以削弱和降低污染土壤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风险,从而保障食品品质,降低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2.农业生产最小化原则
农田是农村农民生活保证的根本,因此,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应建立在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小化的基础上,最优选择是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实现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3.成本最低原则
大面积农田的修复需要考虑农田所有制和修复技术特点。对于承包责任制大面积农田,修复过程涉及不同富裕程度家庭,修复周期会影响政府扶助资金数量,因此修复技术所需材料和工程的成本应保持最低化,从而保障农民的积极配合和政府资金投入。
4.土地利用决定原则
污染物修复限值由土地利用形式决定,总体上可以将污染土壤分为自然用地、农业用地、商业/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修复限值不同。
5.修复技术无害化原则
农产品直接进入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因此,修复过程尽量减少污染物中间代谢产物的二次污染和修复技术本身带来的污染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
四、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
采用科学的布点方式对修复场地的污染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科学评价,掌握场地内土壤污染物的种类与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了解污染场地的地址、水文、气候和土地用途等情况。
五、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
在了解场地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农业利用方向,根据暴露途径和暴露人群特征,结合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污染物状况,进行健康风险分析,并结合污染物迁移特征进行风险预测。
六、示范区建设和运行、监测及效果评价
根据场地评价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污染场地,进行征地及试验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
对示范修复的运行效果进行连续综合监测、生态毒理评价,确定修复运行的最佳参数,并进行运行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朱航.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J].科技信息. 2010(28)
[2]杨秋红,吕航,宋倩,但德忠.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08)
[3]Mullainathan L,Arulbalachandran D,Lakshmanan G MA,et al. Plant Archives . 2007
[4]周启星,宋玉芳等著.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4
[5]王世明,李天石,贾鸿社.矿产开发的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复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4(06)
[6]郭观林.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发生机理及健康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6
[7]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复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8]吴春发.复合污染土壤环境安全预测预警研究[D]. 浙江大学 2008
生态恢复方案范文3
关键词:污染;土壤;生态;修复
前言:在我国,污染土壤的修复工程有着重要意义,是转移和转化土壤中有毒污染物,恢复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生态修复技术通过调控生态因子修复污染土壤,作为一种强效修复污染土壤的手段,具有十分可观的协调性、高效性和稳定性等优点。其根本目标是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提高我国国民生产、生活环境,创建国家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一、污染土壤修复的定义
污染土壤的修复通常被定义为,通过转移或转换的方式,消除或减弱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毒性,减少土壤中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产生威胁的有毒有害物质。目前国际上的污染土壤修复方法通常有三种: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物理修复法利用污染物与土壤之间的物理性状差异将污染物分离,通常需要外力投入。化学修复法通过化学原理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转化、结晶,以实现污染物与土壤间的分离,通常需要使用化学药品、试剂。生物修复法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然介质,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吸收,让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变成生物循环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改善土地环境质量,实现修复目的。
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法使用优势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拥有物理和化学修复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中包括:1.应用生物修复法修复污染土壤,基本不会改变当地环境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对当地动植物生长不产生影响,有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2.通过生物修复法修复污染土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机污染物的矿化;3.因为自然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所以在应用生物修复法修复污染土壤时,可以根据当地环境情况,选择最合适生物修复途径;4.因为生物修复法在修复污染土壤的过程中通常不借用外力或化学药品,所以成本较低;5.生物修复法能够用在各种生态环境的污染土壤修复工作中。虽然在生物修复法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需要与另外两种方法同时操作,但是在学术界依然普遍认为,生物修复法是目前最有助于节省成本和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污染土壤修复方法[1]。
三、生态修复的原理与原则
(一)生态修复的原理
1.生物方法与物理、化学方法优化组合原理
在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中,多数都属于复合型污染。这种污染由于污染物结构复杂、多样,单一的生物修复法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这种污染物进行处理,这时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组合式的土壤修复方案。上文已经讲到,在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过程中,生物修复法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在具体的修复作业当中通过联合式的修复方法能够对土壤污染起到更加显著的修复效果。比如,传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过程中,通常会用到生物修复法中的植物修复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进行吸收和富集。但是由于土壤对重金属存在非常强大的吸附性,导致植物修复法作用时间往往非常漫长,所以效率不是很高。但是在植物修复法的使用前通过鳌合剂的释放,降低土壤对重金属污染成分的吸附作用,让重金属具有更高的游离性,能够帮助植物对重金属粒子的快速吸收,提升土壤污染的修复效率[2]。
2.激活土壤生态系统自净化功能原理
土壤与依靠土壤生存的植物与微生物之间通常存在对外力污染物的循环净化作用,它是一种强大又富有活力的过滤器,正常情况下能够保障土壤环境的健康良性发展。生态修复污染土壤的作用就是在这种过滤器因为负载过重而失去净化能力的时候通过一定方法,让土壤生态系统的自净化功能重新运作起来。
(二)生态修复的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在现代生态学中,整体优化原则拥有协调性、高效性和稳定性三重意义。通过对不同土壤修复方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应用,体现了生态修复法的整体协调性。生态修复的高效性体现在能够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能量消耗低和操作周期短的优点。生态修复法的抗逆性和抗冲击性是其稳定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另一种表现在对当地环境的无害性和安全性[3]。
2.循环再生原则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资源的消耗速度,目前社会上普遍使用的煤矿、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寻求循环再生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的途径将是人类未来生产生活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作业中,人们对于土壤的修复目标不应该是单纯的清除或降低污染物的毒性和有害性,而应该更加积极的寻求恢复土壤生态服务功能,实现土壤循环利用的修复方法。
结论:综上所述,生态修复技术对于我国治理污染土地、恢复受污染生态环境以及创建健康可持续的土地发展体系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逐渐成熟,国家土地土壤环境将会因此得到质的提升,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升国家公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华娟. 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豆科植物修复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4.
生态恢复方案范文4
关键词:保证金制度;管理要求;编制水平;审查管理
1.保证金制度的形成及意义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就以通知、规划等形式对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06年财政、国土、环保联合《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制定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确定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采矿权人收取的,旨在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的资金,属于押金性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作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是治理恢复财政专项保障长效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经费投入的重要保障。
2.保证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根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在科学评估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核算确定。保证金纳入同级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核算制度,保证采矿权人所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县级以上(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体;拥有对恢复治理落实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查处的权利;采矿权人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内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足额缴存保证金。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则由相应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动用该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向该采矿权人追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不足部分。
3.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保证金的征收比例问题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各地保证金缴纳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每吨矿2~15元或者售价的2%~4%计算;有些就是简单的按照破坏面积×30元/m2计算;有的是按照年销售额利润的5%左右进行控制;有些是按照不同矿种0.001~7.2元/m2的收缴标准×开采的破坏面积×开采方式影响系数×年度来进行计算;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没有考虑恢复治理区植被的立地生存条件,恢复治理工程与矿区的矿种、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征收方式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不能建立固定的计算联系。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以技术承担单位为主体,以恢复治理目标为导向,按照实际治理需要,动态管理征收和使用保证金,随采随治,年度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金征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矿山企业的接受程度问题
①矿山建设前期经济分析论证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未纳入成本控制,对保证金征收没有心理准备,矿山企业有相当的抵触情绪;②采矿生产周期较长,矿区圈占范围较大,粗放式开采等前期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恢复费用占比较大,受市场及经营影响,矿山企业对足额缴存保证金压力巨大;③对一些采区内的群采和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由矿山企业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不理解;④习惯于粗放式开采,日常监管不力,不按照设计执行,不进行边开采边治理,不按绿色矿山要求建设等等都导致恢复治理的难度增大,所需投资更多,治理费用更高等一些列问题,矿山企业对此认识不足;⑤受保证金的返还、利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导致征收后的大笔资金闲置,致使保证金的作用和效果不能完全到位和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对保证金政策理解不够,认为返还希望渺茫;缺乏对保证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利用的充分认识。
3.3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水平问题
《规定》要求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单位应该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良好的相关工作业绩;编制人员必须具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5名以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3名以上。矿山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立体空间变化过程,较难实现精准的预测,而且治理费用计取受时间推移影响,与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市场因素有关,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遵循不同的治理标准导致的治理效果和预算费用也不一样,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造成编制单位执行的参考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统一的认识,有些地方监管单位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只看单位资质从而忽略了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造成从业人员混杂,方案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多数方案存在治理方案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工作量计算简单化,施工组织省略化,方案编制随意化、配套方案不完整、评估工作精度不足等技术问题,比如预测评估时,有的编制单位不结合矿山开采设计,不将矿山设计的工业布局叠加到预测图件中,仅统计现状布局和预测期采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评估的面积,造成恢复治理工程量的严重不足。另外,恢复治理方案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在方案的编制人员中还应该有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的人员,比如河北省要求地灾评估的主编人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是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此外,受预算标准不完善的客观影响,很多编制单位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一些出台了预算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粗糙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多个标准并存的现象,采用不同的预算标准计算出的治理估算费用差距是很大的。因此恢复治理项目的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方案编制的预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方案编制单位做为矿山企业的委托承担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普遍站在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角度出发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有的方案甚至连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都达不到;当采矿权人逃避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以落实矿山实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时,收缴的保证金往往不足以进行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4方案评审与审查的管理问题
①应该将评审承担单位的选取纳入政府采购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优选评审承担单位;一来增强公信力,二来也能杜绝评审带来的一些权钱交易的弊病。②由于专家评审时仅对资质提出要求,未对编制人员提出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参编人员鱼目混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方案的编制质量;所以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规定要求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审查;③管理部门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关于对评审意见是否已按要求进行修改一项,这对行政主管部门不好把握,建议增加专家组长复核的环节,由专家组长给出修改复核意见,以便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可操作性;
总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矿山管理通用做法的接轨,该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和恢复治理责任的落实,这笔资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政府管理、监督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责任和义务有措施和力度,也促使矿山企业自身重视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充分考虑治理费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从而自我约束,加强保护、规范开采,主动降低环境恢复的成本。从而进入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应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水平,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行业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条文释义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
【2】王素萍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的若干思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第五期118-121
生态恢复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原地区;环保生态机场;植被恢复;绿化景观技术;植物造景
中图分类号:TU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88-03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类型丰富,由于高原地区海拔比较高,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受到破坏后想要恢复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恢复高原环保生态机场的植被时,要根据高原地区的气候情况,根据基础的地形特征,确定具体的生态恢复措施,在进行景观绿化设计时,要将机场空侧原地面植被创面修复、飞行区生态驱鸟草坪建设作为重点,对陆侧要以本地适生植物造景为主,对机场场内景观和场外景观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建设出景观优美、生态良好、安全舒适的机场外部环境,营造出各种景观绿化的要求,满足机场功能的
要求。
1 高原生态机场植被恢复的难点
由于高原生态机场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对生态系统制约性外力比较强,生物的生产能力比较低,受外力影响大,有一些敏感的生态因子存在,致使整个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工作状态。此外,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由于气候温度低,生物生长速度慢,如果被破坏,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植物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比较弱,如果保护不好,会导致植物面积逐年下降。在高原地区修建机场时,由于需要在用地范围进行施工场地、材料场地、施工便道的建设,会毁坏原有的土壤层和植被层,导致地表的面积扩大,对风力作用和水力作用更加敏感,使环境变差,降低了环境稳定性。此外,各种基础工程、土方工程、道路平整、场道工程、施工机械活动等均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而高原地区由于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层很薄,营养物质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才具备的,一旦这些土壤地质结构被破坏,想要恢复是非常困难的。
2 高原环保生态机场植被恢复的措施
由于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民航交通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区经济。但是这种经济的发展是要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如果通过牺牲环境来换取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行的,因为恶劣的环境也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所以兼顾环保和交通,坚持保护环境才是最科学的出路。作为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植被发挥着良好的生态作用,尤其是在保护环境方面有更加明显的优势。由于机场施工时,会破坏大量的植被,出现地质灾害。为了对灾害进行控制,就需要恢复机场植被,目前,恢复植被主要使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工程和植物相结合的措施。
2.1 植物措施
在机场建设中被损坏的植物,除了可以依靠自然更新进行恢复以外,还可利用人工恢复的方法对植被进行恢复,例如使用人工种植、机械种植等方法恢复植被。通过将种子、化肥播撒到土壤中,使植被得以恢复。目前常用的植物恢复方法主要有:
2.1.1 香根草生物边坡防护技术。选用香根草作为基础植物,按照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气候情况、降雨量、土壤成分对植物和营养供应进行配置,然后再使用特殊的养护方式形成综合性的技术方案。由于香草的适应性比较强,可以承受50℃的高温和-10℃的严寒。抗旱能力和抗淹能力好,在pH=4~11的土壤均能成活。
2.1.2 客土喷薄技术。依靠植物纤维的网络作用和高次团粒剂来提高客土结构的密实性,建设出耐雨、透气、牢固、接近自然表土的生长结构。
2.1.3 三维植被网护坡。三维植被网护坡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技术,通过使用土工合成材料对高陡边坡防护问题、岩质边坡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三维植被网护坡指的是使用活性植物和土工合成材料,利用植物的生长加固边坡的一门技术。此技术融合了土工网和植物护坡的优点,可以达到良好的护坡效果。当植物的覆盖率超过30%时,小雨的冲刷不会对边坡造成影响。当覆盖率超过80%时,暴雨的冲刷不会对边坡造成影响,并且土工网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分的蒸发,使渗透量得以提升。除此之外,由于土工网的材料为黑色聚乙烯材料,吸热效果和保温效果良好,可以进一步促进植物的发芽和生长。
2.1.4 绿化混凝土护坡。混凝土护坡绿化是利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可以根据边坡的地理位置、边坡的角度、岩石的性质以及对绿化的相关要求,确定保水剂、土、废料、种子的混合比例,利用暖季型槽和冷季型槽的生长特点制成植物种子,例如,某机场植被恢复根据边坡的变化类型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防护方式,对边坡比在1∶1~1∶1.3的边坡进行护坡处理时,利用挂网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坡度缓于1∶1的边坡使用植草护坡的方式进行防护。对于进场道路在进行防护的同时,还使用挡墙护坡等进行工程防护,根据工程防护情况,在边坡上喷根系发达、成活率高、生长迅速、适合土地特征和气候环境的草种。
2.2 工程措施
使用护面、锚固、排水、拦挡、坡体改良等措施对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开挖边坡进行治理,主要使用的施工材料为锚固杆、干砌片石、浆砌片石护面、喷混凝土和浆砌片石挡渣墙等。利用植被恢复和工程恢复相互结合的方法控制水土流失,在弃土的选取前,首先剥离表层的熟土,然后进行集中堆放,表面使用薄膜覆盖,并使用装土的编织袋进行临时挡土。
3 机场的景观绿化
3.1 立交桥景观绿化
立交桥景观绿化是机场景观绿化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松树、紫薇树、栾树、红枫、重阳木、乌桕等乔灌木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特别是使用红叶树、石楠树、龙槐等乔灌木组成的模纹色带,整体看起来更加流畅自然,不仅使乘客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而且可以让乘客感受到浓烈的现代感,体现了景观和生态的完美结合。
3.2 绿化进场路两侧的景观
由于进场路是进出场通道空间景观的序列的起点段,可以使用松树、无患子等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背景。将百三叶作为近景,和紫荆树、紫薇树、火棘等灌木共同组成一种层次分明、结构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观,使用红叶石楠、金边黄杨、龙柏等种植在行车道两侧,构成大色块的彩色带,整体效果动感十足、简洁明朗,可以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让人感受到迎宾的气氛。
3.3 停车场的景观绿化
在进行停车场的景观绿化时,为了达到交通停车的功能,使用花坛组成四方的围合空间,比如,可以栽植成排的龙爪槐和修剪整齐的大叶黄杨,不仅和停车场的布局一致,而且还有利于人车的分流。在花坛种植各种花草,并形成波浪形的图形,显得色彩缤纷、气氛
热烈。
3.4 飞行区的绿化
飞行区的绿化是指对机场跑道、停车机坪、巡场道等硬化地以外的区域进行绿化,在保护环境安全、保证飞行安全,树立良好形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飞行区的功能和特点,为了不干扰飞行员的视线,防止飞鸟进入飞行区发生鸟击飞机事件,为飞机的起降提供安全便利,主要使用草坪进行绿化。
3.4.1 飞行区草种满足自然条件方面的选择与组合。由于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年平均气温低,年降雨量少,且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的雨季,其余时间为旱季,基本无雨并且风力较大,因此,在草种选择上,要选择耐干旱、抗低温的草种。
3.4.2 飞行区草种在满足飞机跑道端净空和侧净空高度及平整度方面的要求。由机在起飞和降落时,要满足飞行员视线通透,同时,在飞机降落时发生起落架不能自动打开时,飞行区土面区将作为飞机迫降地带,因此,飞行区草坪高度应保持在20cm以下。并且为了降低飞行区草坪的管理成本,在不使用割草机修剪草坪的情况下,草坪的自然生长高度不超过20cm,这样将会增加机场的运行成本。
3.4.3 飞行区草坪在防鸟驱鸟方面的要求。为了降低和控制小型鸟类及大型猛禽进入飞行区,对飞机起降发生碰撞造成损害,影响飞行安全,飞行区草种应选择在自然条件下不开花或只开花不结籽,避免小型鸟类采食草籽进入飞行区。同时,飞行区草种还应不生长地下肉质块状营养根茎,避免鼠类小动物的采食而进入飞行区,从而吸引大型猛禽捕食鼠类而进入飞行区。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原地区的海拔比较高,气温低,降水量少,整个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果受到破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够恢复。由于在机场施工的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植被的生长带来了不可恢复的破坏,所以就需要恢复机场的生态环境。在恢复的过程中,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是两种比较常用的恢复方法。根据具体的环境情况选择不同的恢复方式。在进行景观绿化时,要根据机场的功能和机场的特点,使用植物造景的方式进行绿化,充分利用各种场外景观和场内景观,不仅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还可以营造出各种用途不同的绿化景观,从而将绿化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刘龙,邵社刚,焦宇.西北高寒地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交通环保,2003,(6).
[2] 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环境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四川九寨黄龙民用机场绿化工程(东段)[J].中国园林,2006,(2).
生态恢复方案范文6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防治方法
一、提高认识
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勘查方法
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都在深部发生,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
(1)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2)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地球物理勘查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等。这些方法是预测潜在矿山地质灾害重要技术手段。
(3)环境化学勘测方法。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我们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我们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我们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我们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应包括如措施:
(1)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前的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估,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做到开采前严格评估,开产中积极防范,开采后积极恢复,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恳纳入法规,强制推行。
(2)加强宣传,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矿山开采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危机感与警觉性。提高矿山生产过程中全员防灾、减灾技能与手段,强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险避险、抢险培训。
(3)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坚固挡墙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
(5)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于可回填的废矿进行积极回填。
(7)对于闭坑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复垦率,结合生态措施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8)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按一定比例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如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政府资助矿山环保、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基金。
(9)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行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强制其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