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未来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业未来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业未来趋势

纺织业未来趋势范文1

【关键词】全球;纺织产业;未来发展;成衣贸易

在全球经济化下,国内纺织产业面临低成本纺织国家冲击,朝向高附加价值及差异化纺织品发展,不过国内业者如何能在竞争激烈仍可持续经营及维持全球竞争力,除投入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外,亦应掌握纺织产业未来之发展趋势,本研究文将针对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纺织纤维消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探讨纺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发展趋势

依据印度Technopak公司分析报告,2010年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已从2008-2009年经济萧条后开始恢复正常,至2020年纺织及成衣贸易额将会达到10,000亿美元,较2010年6,500亿美元,增长1,550亿元(约23.6%),其中成衣成长速度较纺织为快。然而纺织及成衣贸易额未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减少国内制造生产,增加运用外在资源,所以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移至亚洲低成本国家,如: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及巴基斯坦等。

就上述分析,成衣未来增长的趋势较纺织增长的速度为快,就全球成衣市场规模来看,至2015年美国仍为全球最大成衣市场(如表1),其中国将为美国纺织及成衣之最主要进口国,并且占美国进口比率呈现成长,至2015年将达约40%。另从表1来看,至2015年时中国的成衣市场将超过全球成衣第二大德国及第三大英国,而印度将会超过法国、意大利及日本等国,然而该二国目前为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及成衣的主要供货商,而至2015年将亦会成全球成衣主要消费国,所以未来全球纺织及成衣的生产基地将同时兼具有消费市场的角色。

二、全球纺织纤维消费发展

依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ICAC)的报告,全球未来纺织纤维消费量将随着全球收入增加与人口成长而呈现增长趋势,以及人口稠密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如大陆及印度等国家。全球人口数及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于2030年将较2020年分别增长约8%及39%,其全球纺织纤维消费量及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亦随之增长约30%及20%,由此看来纺织产业未来20年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商机。

上述分析已知全球纺织纤维消费量系将呈现成长趋势,而现就纤维类别来看,合成纤维需求未来仍占最大量,其次为棉花及纤维素纤维,而羊毛预将不再增长,如下表2。另外,ICAC也指出零售纺织纤维消费量于2020年在发达国家预估将达到39百万吨,占全球消费量45%,其仍以美国为最主要纺织纤维消费的国家,每年以3.5%增长,该国至2020年时的消费量预估可达19百万吨;西欧国家则每年以1.9%增长,2020年预估达11百万吨,以及日本预估每年消费量以1.2%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纺织纤维消费预估每年以3.2%增长,至2020年预估为49百万吨,其以亚洲国家增长最为快速,尤其是中国、印度及泰国等以每年4%增长并且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每年增长率3.2%。

再有,PCI-FIBERS也针对各区域或国家的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其北美地区域将于2020年时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仍为最高,而我国、土耳其、印度等国以及东欧为增长较多。

三、全球纺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上述分析并依据Technopak公司出版的“Global Textile & Apparel Industry:Vision 2015”,全球纺织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下:

1.全球纺织品及成衣基地将合而为一

就全球纺织贸易及纤维消费量来看,发展中经济国家(如:我国及印度)未来仍为纺织及成衣的主要生产基地,且出口亦呈现稳定发展;另外这些国家国内对成衣需求有明显增长趋势,所以未来纺织及成衣的生产与消费基地将再次合而为一。

2.资源缺乏为新技术开发的驱动

未来纺织及成衣的需求将会随着人口增长而随之增加,而纺织产业需运用大量自然资源在纤维生产、织物制程及整理等方面,但全球未来将资源更加缺乏,尤其是石油、水及可耕种土地等,所以纺织产业将面临被迫找寻新技术的解决方法,如:开发新纤维、制造及整理上使用少量水的制程及机器及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技术等等。

3.纺织专业人才从购买国转向供应国

纺织品及成衣业最开始发展于工业国家,如:美国、欧盟及日本,因此这些国家在纺织技术、制程、设计及产品开发等方面领先于纺织新兴国家,然而由上述分析来看,未来纺织及成衣的主要制造基地将持续从发达国家移转至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及印度等等,而这些国家对于专业技能人才将有很强的需求,因此纺织人才将渐渐由工业化国家移转至这些发展中国家,但属于前瞻技术开发将仍留于发展中国家进行。

四、结论

通过本研究论文分析后,可知全球纺织产业仍具有相当发展潜力和商机,而非所谓“夕阳产业”,虽然如此,但对我国纺织产业来说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因为国内纺织产业目前在全球纺织产业的位置应处于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之间,因此我国未来必须比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及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如:韩国)研发应更具创新纺织技术外,同时必须思考如何能比发展中纺织新兴国家(如印度)提供给予客户更具价值的产品及服务。再有,未来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纺织纤维消费的主要国家,我国纺织产业企业也应思考未来如何进入这些国家纺织及成衣市场,以维持我国纺织产业全球竞争力并使企业能够可持续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杰.纺织业国际市场结构及我国纺织业竞争策略选择[J].中国市场,2010,19.

[2]侯海燕.高吸水性纤维与其功能性[J].中国纤检,2010,13.

纺织业未来趋势范文2

随着世界努力争取可持续性发展,印度的纺织服装业已开始提前布局全世界。在印度,任何一家纺织服装公司都受国家的扶持,都能享受到高进口关税带来的好处。因此印度国内本身受人口红利的需求影响,印度纺织服装业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在人造纤维纺织领域,它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另一发动机。

印度在2013年的纺织服装产值为1080亿美元,从2008―2013年其年复合增长率为13%,预计从现在起,印度纺织服装年均增长为12%,到2025年年产值将达到4400亿美元。如今,其国内市场仅为680亿美元,国际市场份额为400亿美元,占全印度GDP 1.8万亿美元的6%,占全国出口的13%,是印度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劳动力市场,直接间接产业大军高达4500万人。

印度国内市场主要有纺织物、服装和技术纺织物,新一代功能性服装市场为680亿美元,而传统家纺、技术纺织物、服装零售分别为500亿美元、130亿美元和50亿美元。到2025年,印度国内纺织服装总产值的规模将达到2000亿美元。随着印度劳动妇女的增加,其经济日趋独立,预计在2025年仅妇女服装的市场占有率就将提高到45%。

近年来,印度国内市场还有一大趋势,即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有组织的零售业正在取代过去的个人零售业。这为消费增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有组织的零售业目前已占全国零售总额即5500亿美元的8%。其中服装为最大的单种商品,占总额的35%。为此印度丰富的人口资源和增长的经济吸引了全球零售商和品牌商进入印度市场。因此前往印度投资纺织服装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

按人均计算的消费量,印度都市地区的消费远远超过乡村地区,印度人见证着一个快速增长和都市化的过程。到2030年印度约有40%的人口在都市,到那时约有68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口高度集中在城市将加速消费的增长,尤其是纺织服装。

印度原本拥有非常强大的棉纱与织品商业规模,而非棉纤维领域也在迅即崛起,人造混纺或百分之百的人造纱纺工业的崛起表明,印度的人造纤维纺织业拥有潜在的产能和足够的信心。再加上大量外资纷纷涌入印度纺织服装工业,他们若能得到适当的整合且获得资本输入,在不久的将来印度纺织服装业将发生巨变。

尽管未来的巨额增长潜力近在咫尺,印度与中国相比较,似乎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这一趋势不仅成为纺织业的关键,而且也成为未来10年内的针纺与无纺关键应用时期。研究表明,印度现有的市场成熟度仍然不够,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更新,聚酯纤维的消费有赖于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印度,在中国、东南亚国家也是如此。诸如非洲、南美的纺织服装工业也在发展,而印度更需要的是大量投资。

纺织业未来趋势范文3

interTEXTILE Shanghai Apparel Fabrics以其在亚洲的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吸引了无数展商和观众的参与,此次众多顶级的意大利面料制造商在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上海办事处的组织下,共同参展,带领观众全面触摸2008-09秋冬纺织面辅料的流行趋势和个大品牌08,09秋冬服装的流行新元素。

向来以规模和品质取胜得意大利国家展团本次共展出了49家优秀面辅料公司的最新产品系列。此外,还特设一个别开生面的“意国精品面料感官世界”(The Senses of Excellence)流行趋势展区。意大利以她在创造力和想象力上的出色表现,傲然于纺织业及各个时尚产业领域,此次“意国精品面料感官世界”流行趋势展区的设立正是旨在展示意大利纺织业旗下最有创造性的面料,未来的时尚流行趋势,并揭示其奢华背后强大的高新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支持和独特的个性化魅力。

意大利产品的奢华品质,融入了创造性的混纺研究成果,通过功能性的细节来突出品质和舒适度,“意国精品面料感官世界”通过“展望未来”(View the Future)和“品味质地”(Taste the Quality)两大主题区域来充分展示意大利面料的卓尔不群。

纺织业未来趋势范文4

[关键词] 德国纺织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 F40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118-03

[作者简介] 董小玲,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企业企业管理。(浙江 绍兴 312000)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但是“后配额时代”、“无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出口不断出现贸易摩擦和反倾销事件,纺织业在国际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焦点逐步提高到创新层面的先进生产力和跨国生产方式的新挑战;同时,在国内纺织业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粗放型发展的更大约束,汇率、利率、税率的调整以及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成本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研发投入少,品牌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尖锐挑战,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在新的挑战前继续实现纺织业又好又快发展。

德国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靠技术创新走上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德国的纺织产业转型以及达到的效果给中国的纺织产业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文献回顾

(一)工业化理论。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以区分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

德国产业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在:1931年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书中,以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获得的一般趋势为依据,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美国学者钱纳里(Chenery),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目前通行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工业化初期阶段:

①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逐渐超过农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②工业发展中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发展初级化,属于轻工业结构阶段;③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④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工业化中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表现为发展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为中心,高加工工业有一定发展,属于重化工业结构阶段;②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③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工业化后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中以高加工业为主,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很高,技术呈现集约化特征;②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有下降;③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所谓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之间和每次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工业化理论有其内部紧密的联系。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1986),优化产业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技术人才不断增加,投入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中资本的不断增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应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重要内容。

二、德国纺织业转型历程

德国纺织业是在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落后。而且很快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大规模的展开,在这个时期,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19世纪90年代,德国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而那时德国就注意到应该着力加强培训、研发和技术纺织,使德国纺织工业向高技术转化,避开传统纺织的竞争。目前德国纺织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特点是使用最少的劳动力实现最大的产值。

从整体上看。目前德国纺织企业共有1100家,拥有10万名员工,年营业额达到230亿欧元;服装企业500家,5万名员工。并且大多数德国纺织企业是中小企业。德国纺织业的主要产品为丝、棉、化纤和毛线及面料、工业用无纺布、家纺产品和最新发展的多功能纺织品等。德国产业用纺织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已超过40%,已占领了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德国纺织业在环境和医疗纺织品领域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从产品结构上看。2002年,技术纺织已经占到德国整个纺织业产值规模的32-40%,而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是5-8%。2002年德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销售额239亿欧元,生产额147亿欧元。尽管德国纺织业在诸如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大规模生产商品领域难以重新赢得市场份额,但在高科技织物领域,德国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他们通过业务调整和加强研发,已经成为防火服材料、飞机和轮船制造业所需的材料、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材料以及防辐射材料等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领头羊。对于科技投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德国一些企业能达到5~7%,而且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中国企业这一数字只有不到0.5%。而且由于德国纺织业占领了空缺市场,因此它没有受到亚洲纺织品的冲击。相反,亚洲国家已经成为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重要消费者。

德国纺织业是如何如此快速的发展并走上这条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和德国的产业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1.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增强劳动力的适应能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德国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劳动者的素质。德国对劳动者组织就业培训;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相当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对人才培养,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2.信息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德国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网络,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从而实现商业化,信息化。而且ERP软件成熟度高,包含完整的管理思想,功能齐全、标准化程度高、像SAP、ORACLE、INTENTIA等在世界上拥有较大的用户群。

3.品牌。品牌文化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德国纺织业重视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得到的回报不仅仅是市场份额与商业利润,更主要的还有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社会心理的自然诉求。

4.扶持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德国政府采用竞争与保护的双重政策。通过国际自由贸易,低廉的纺织商品从国外企业向国内转移;同时通过欧盟的纺织贸易协定对当地纺织工业进行保护,尤其注重保护高端纺织品及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德国政府为了维持当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将财政税收政策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政府为了鼓励家族企业更多聘用专职董事替代家族式管理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对他们高于公司经理的收入予以减免个人所得税的照顾。

5.前瞻性政策,准确的市场方向,鼓励技术创新。德国政府深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所以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出于经济长期和谐发展的战略考虑,通过公共财政政策予以帮助,重视科技投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政府资助等引导性手段,不断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德国尤其对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信息和环保技术等科技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德国在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设立了国外项目促进处,以加强对国外市场和项目的竞争。德国还建立了很多的研发基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6.构建循环经济框架。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它强调要充分、重复、循环地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纺织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7.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德国特别强调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体系的支柱,对更好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作用重大。从就业上看,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1996―1998年间,9人以下的小企业提供了2万个就业岗位,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却减少了4144万个就业岗位;从经济上看,在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大致占私有企业总数的99%,企业总投资的1/2,GDP的53%,出口额的70%及近一半的经济效益。二是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活、比大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更注重新技术运用的特点。德国新产品的开发和革新,大部分来自中小企业,即使在先进技术、高技术领域内,也有不少是由小企业居领先地位。

三、对我国纺织业的启示

我国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产业结构升级从横向上是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的合理化格局,从纵向上是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高度化趋势,包括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升级,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

由于价格和成本竞争优势,入世给纺织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毕竟低于德国,所以必须要在保持劳动力优势的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与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入世中受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纺织产业结构随着纺织工业高新科技的导入,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增加很快;机电一体化使这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纳米纺织品,微电子用纺织品,高性能纤维,各种复合材料,膜结构材料,防护用纺织品,纺织材料的回收和再生所要求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等。而中国却还没有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和“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中转变过来,并且没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支持,这造成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所以,要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纺织业的结构升级和纺织科技的发展迫在眉睫。

对我国纺织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纺织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关于特殊资源优势的论断:我国纺织业所拥有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属于低层次的资源优势,是易被模仿和替代的。我国在高层次的资源如:高级专业人才、内部技术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品牌信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些是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所强调的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国的纺织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纺织业转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又是人口大国,纺织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保持纺织业成本优势的同时,再将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传统的纺织业引入,从而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水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进行产业升级,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纺织服装业产品的质量档次,丰富产品品种和产品种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纺织品生产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使纺织品贸易转向高档次、优质化、高附加值商品方向,使传统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质量、技术和品牌的竞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申俊喜,蒋伏心.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3]蒋永志.工业化先行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4]邢来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述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5]叶旭廷.从德国经济增长经验看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J].经济论坛,2006,(22).

[6]邵明朝.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与政府经济政策:德国经验一瞥[J].中国经贸导刊,2003,(22).

[7]史途停,陈建勇.中国纺织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纺织学报,2005,(3).

[8]王岳平,关于经济转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德国、匈牙利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0,(4).

纺织业未来趋势范文5

文化业渗透纺织业,引入了五彩缤纷的时尚元素与灵感妙思;纺织业渗透文化业,后者从空中楼阁下沉至扎扎实实为制造业提供服务、创造价值。两者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可见,业态融合,存在无限的可能性。

青岛市新华书店董事长李茗茗站在原国棉五厂的老厂房里,这个巨大而陈旧的空间,虽然大多数设备早已不见了踪影,但通过处处可见的历史遗迹,便知道这里曾经的苦难、辉煌。90年前,这里曾是日本人的纱厂,抗战结束后被国家接收,后来成就青岛“上青天”的纺织产业中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原国棉五厂历经跌宕起伏,如今已经“作古”,成为历史。

在充满沧桑联想的“废墟”中,李茗茗感慨万千,同时欣喜若狂。从这个穿透青岛纺织百年史志的空间,通过纺织谷的雏形,她不仅看见了过去,也看见了未来。

实际上,李茗茗是带着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孟鸣飞交代的任务而来,考察原国棉五厂厂址的目的,是与“纺织谷”共同谋划一个文化创意项目。

“一个纺织工业,与一个图书出版业,两者会有什么交集?纺织是青岛老字号母亲工业,出版在青岛是仅有28年历史的年轻行业,一个百年母亲工业跟一个新兴文化产业,怎么能走到一起?”李茗茗坦言,当时初闻“商机”,自己也是将信将疑。

可是,当真正走近空旷却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厂房,李茗茗立刻被这个散发着巨大魅力的遗迹折服。一个沉淀百年历史的老旧厂房,魅力确乎非一般工厂可比,即便它成了“废墟”,仍然散发着浓郁人文气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令人流连浮想。那多是日本人在殖民时期所留,废弃的机器,墙上的粉笔字,则是郝建秀时期的激情痕迹,楼道、窗户、柱子,无一不在浅唱低吟,吟唱出一首深沉的近现代城市纺织业史诗。

纺织业与出版业的结缘

在原国棉五厂老旧厂房的历史气息笼罩下,借势打造一个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书店,陈列一本本、一幅幅历史资料,谨以纪念这座曾经的纺织城市逝去的瑰丽年华。同时,举办文化沙龙、书友会、研讨会、学术讲座……运用青岛出版社的作者资源,吸引一批优秀服装设计师、色彩设计师聚集,为纺织谷带来人气与思想碰撞,时尚与品位顿生,最终旨在助力青岛纺织产业,脱胎换骨,涅重生。青岛纺织谷与青岛出版社一拍即合。

“一片几万平方米的老工业区,假如决策者没有历史的责任、文化的情怀,把这些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推倒了,打造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李茗茗对记者慨叹道,“可见,正是由于决策者对青岛纺织工业的热爱,对青岛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欲,才能下决心把它留下来,尤其是这里还诞生过郝建秀。”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全国劳模、中央书记处原书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郝建秀,一直都是岛城人民的骄傲。为了留存这些极为珍贵的历史页面,为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打造一个文化载体永久性固定飘渺的历史散叶,是极为重要的。

“来看过之后,更加觉得出版集团决策者的创意和思路与这里的氛围有多么契合,我们有责任去建造一个有历史感的、能跟纺织谷环境匹配的文化载体,建一个书店,这就是为什么青岛纺织工业和图书出版业最终走到一起的缘由。”李茗茗对记者说。

一个创意,两个转型

两个正在转型的传统行业,在新开辟的阵地面前,同时擦亮了创意的火花。一个项目,同时满足两个行业的转型需求。

在书业的角度,书店已经走过了三个时代。1.0时代是最老式的柜台点书,顾客看好哪本书,就到柜台申请,这是50后、60后们的共同忆记。2.0时代是开架售书,读者开始可以接近书架,自由取书。3.0时代是多元产品时代,新华书店从单纯售书变为提供多种文化产品――文具用品、音像制品、数码产品、创意产品,纷纷进入书店。今天,“3.5时代”来临,实体书店在电商的冲击下,更加注重阅读的服务,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全方位的休闲消费。文化mall和分布在城市许多角落、充满小资气息的“书吧”,正是“3.5时代”的征兆之一。

“从2012年往回追溯的10年,是网上书店发展最迅速的10年,也是中国实体书店受到严重冲击的10年。当当网、京东、亚马逊高速发展,全国的实体书店,无论国营还是民营,都受到强烈震动,连续多年零售业绩下降。”李茗茗感叹道。从2013年开始,传统书业才止住了下滑趋势,出现业绩持平或者缓慢增长的迹象。2014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增长了3.26%,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实体书店在电商压迫下苦苦思索探索转型之路的结果。

在纺织业的角度,青岛传统的纺织生产方式已经走不下去,向服装时尚设计之路进军才是正道。青岛市是曾经辉煌的中国三大纺织业中心之一,与上海、天津被一并美誉为“上青天”。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民营纺织企业异军突起,传统国棉大厂遭遇严峻挑战,历经近20年的深度调整、重大改革、长年变迁和艰辛转型,青岛纺织业在今天仍然未能完全摆脱泥潭,仍然在继续摸索方向。

两大传统行业,各自谱写壮丽的转型诗篇,行走在不同的发展轨迹,今天却在纺织谷内产生了激烈碰撞和交集。对青岛纺织业而言,文化、历史、时尚元素的注入,能令其华丽转身,打造出类似于纽约、巴黎、伦敦和米兰四大时装中心的高端定位,这尤其需要文化行业助一臂之力;对于传统书业来说,也需要探索跨界合作之路。与纺织谷的合作是一种尝试,一条寻求更贴切服务城市工业以创造更大价值的路径,这是网上书店所不能替代的。“城市记忆”主题书店,将二者圆融地结合在一起。

尚书,不唯书

李茗茗说:“尚书,不唯书;求利,不唯利。作为企业,要生存肯定必须求利,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企业,担负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逐利不是唯一的目的,不能忘记集团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传递幸福的宗旨,为社会为市民为读者建设更多的阅读设施、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营造更浓的阅读氛围。比方说,现在我们正在研究,能否将‘书’的元素融入纺织谷内每一个角落,与其它文化元素进行无缝对接,让书唾手可得,让阅读无处不在。”

换言之,“城市记忆”书店的重心将不是书,而是阅读。

纺织业未来趋势范文6

关键词: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55-02

一、纺织工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1.生产经营

2012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37 40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78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12.29%,增速较2011年26.84%回落14.55个百分点。作为纺织出口大国,2012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2559.42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3.23%。行业内几类主要产品产量基本实现平稳增长。见表(1)。

2.经济效益

2012年1-12月,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6 852.3亿元,同比增长10.7%,利润总额3 015.06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纺织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91%,纺织服装、服饰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16%,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8.3%。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37406户,亏损企业数达4685户,亏损面达12.52%。纺织业的效益保持低位增长状态,反映了结构调整阶段的特征,从此前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向了结构优化阶段。

3.进出口情况

自2006年起,纺织品服装出口经历了2009的低谷2010年、2011年的回升,2012年再次陷入出口困境。2012年的出口增长率为3.2%,低于2008年的8.17%,仅高于2009年的-9.82%。虽然2009年和2012年都表现出口增速的困难的局面,但是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有着本质不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业订单锐减,企业破产,价减量减。2012年纺织品服装业的出口特点是量减而价增,加工贸易出口下降,一般贸易出口增加,自主品牌出口量价齐升。这是难得的成绩,反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正在逐步提升附加值,逐步克服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

二、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国内外棉价差距问题

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差距是影响我国纺织业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国际棉价总体呈下行走势,国内棉价在临时收储价格的支撑下保持高位,内外棉价差在5000元/吨左右。棉花价差的拉高及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纺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库存攀升,中小企业开机率下降。为了降低成本,有的企业开始投资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国内棉花价格的高位运行,也促使了纺织企业普遍增加了化纤制品的生产比例,消费者逐渐形成以化纤制品替代全棉制品的格局。

2.技术创新问题

虽然倒逼机制致使一些企业致力于创新与技术研发,现实却是使技术创新意愿强烈,但进展缓慢。一是当前多数企业成本费用增加,利润微薄,融资困难,人才匮乏制约着技术研发,而且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高,一旦研发失败企业难以承担损失。二是上规模的纺织企业为规避风险实行多元化战略,纺织业利润在主营业务利润中比重降低。以涉足房地产为例,雅戈尔、维科精华、红豆股份、黑牡丹等知名纺织企业涉足房地产,降低了纺织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三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扭曲要素价格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

3.环境污染问题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污染大户,每年产生大量纺织废水、废气。纺织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例逐年攀升,2003年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141 264万吨,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例7.41%,2011年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40 802万吨,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例11.31%,在整个工业行业中,纺织业的废水排放量名次由第5为上升为第3位。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纺织业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减轻环境影响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纺织业生产效率、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纺织业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大幅提高,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4.国际市场需求问题

欧盟、美国、日本一直我国主要纺织品出口市场,2012年受欧债危机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11.68%,下滑较快。对美国出口增长3.77%,对日本出口仅保持小幅增长为0.81%。欧盟、美国、日本对纺织品服装出口下滑部分来源于三大经济体增长乏力,需求不足,部分来源于我国纺织品服装成本上升较快。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纺织品逐渐失去价格优势,而创新优势尚未形成。国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订单逐渐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形成了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冲击。在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结构中可以看出,对东盟出口额为270.41亿美元,仅次于对日本出口额283.67亿美元,同比增长35.02%。对非洲出口额为161.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96%。因此可以判断,当前既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品牌附加值,占据高端国际市场,也要重视东盟、非洲新兴市场的开拓。

四、纺织工业发展对策

1.国内外市场

当前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困难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全球的经济走势存在继续下行的风险,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问题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市场需求疲弱;国内方面,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性上涨、店铺租金的不断上涨以及商场扣点过高等因素,将导致纺织品服装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涨,当前人工工资较去年已经翻倍。但是,价格上涨却遇到了市场需求的压抑。服装品牌去库存化,“转型升级”、“走出去”等举措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摸索,更需要政策支持。

2.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虽然面临阵痛,却是发展的必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纺织行业已经从此前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向了结构调整优化的阶段。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导趋势。在原料方面,由于受资源制约,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技术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在环保方面,对纺织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将会越来越严格,《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大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提高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毛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麻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4项排放标准,共同构成纺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系列标准,新标准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在品牌方面,虽然历经多年发展,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阶段,创新能力弱,缺少国际品牌。当前,品牌建设不仅是面对原料价格上涨、抵御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手段,也是纺织业结构优化、重新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经之路。2013年,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作用会更强,将促进纺织产业加速优化调整与升级发展。

3.纺织产业转移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密切关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态势,似乎即将形成一股纺织产业国际转移浪潮,当然成功“走出去”的纺织服装企业还不多。我国纺织产业国际转移的直接原因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向东南亚转移可以缓解企业成本压力,减少国内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产能过剩。然而,产业转移也有可能造成国内纺织产业空心化,影响就业稳定,如果东南亚国家的产业链形成,基础设施跟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回顾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到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研发在国内,生产在国外,寻求国际资源优化配置。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研发不足,内功不强,其投资国际市场的动因何在?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企业生存环境恶化,成本高,融资难,税负重,转型升级艰难,只能继续依靠寻求低成本参与国际竞争,但是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竞争力必定无法维系长久。所以这次纺织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对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政府一定要未雨绸缪:第一,为能够走出去的企业保驾护航;第二,尽快改善国内市场环境,完善棉花宏观调控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减少各种交易成本,使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自身效率的提高消化成本的上升。我国纺织业只有加快创新,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得益,才能真正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立足。纺织业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也要提升产品品质和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布局和升级发展,避免重走老路,污染环境,规避责任,陷入转移前的困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