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前沿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遥感前沿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1

[关键词]经前舒颗粒;处方组分;药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B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29-02

1、经前舒颗粒药物组成与处方分析

PMS肝气郁证是指肝气疏泄不及而产生的以抑郁为特点的证候,以经前抑郁寡欢,胸闷叹息为主证,中医药治疗多以疏肝解郁,健脾理气为治疗原则。经前舒颗粒由白芍(炒),当归,柴胡,白术(炒),丹皮,香附、甘草、郁金等配伍而成,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为臣,柴胡疏肝解郁为君,白术健脾气以滋化源,丹皮善清血分郁热,郁金疏肝解郁而除烦热,香附微苦微辛,功擅行气疏肝,与郁金、丹皮相配伍,消胀止痛。诸药合用,共达养肝解郁,理气止痛的功效,能有效地消除经前情绪低落、胸闷、胀痛等PMS肝气郁证症状。

2、处方诸药在治疗PMS肝气郁证上的药理学基础

近年来研究表明,经前舒颗粒方中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现分述如下:

2.1白芍白芍的主要药效成分芍药苷具有促进皮层神经元生长,保护脑缺血后损伤的作用,可以改善神经行为学症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芍药苷同时有抗炎、免疫调节、镇静和镇痛、抗胆碱能等作用,对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机能依赖性的调节及对海马和隔区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有促进作用。

2.2当归当归味甘平,性温,有较强的镇静、镇痛、抗惊厥、缓解记忆缺失作用,当归有效成分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缺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当归注射液可加速沙地鼠全脑缺血损伤后海马区的神经再塑和结构重建。

2.3柴胡主要活性成分是柴胡皂苷,具有抗炎、镇静、抗惊厥、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作用,还可以延长睡眠时间,对治疗精神科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2.4白术性温,味甘、苦,是最常用的补气药,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白术通过补气健脾治疗脾虚证,调节脾虚证患者胃肠激素水平,从而纠正其胃肠功能紊乱,对植物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2.5丹皮主要成分是丹皮酚,化学名称为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丹皮酚具有抑菌、抗炎、抗肿瘤、解热、镇痛、抗脂质过氧化、免疫调节等多重药理作用,姚军等研究发现丹皮酚可以显著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活性,抑制NF-kB信号转导通路,进而抑制某些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丹皮酚的药效学研究表明,丹皮酚具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疗效显著,而且在完全高于抗焦虑剂量范围内对运动系统没有副作用,丹皮酚与麝香草酚结构极其相似性:结构简单,极性较小,具挥发性,理论上较易透过血脑屏障。

2.6香附主要药效成分为萜类挥发油,研究表明,香附挥发油可导致阴道上皮细胞角化,治疗月经不调,抑制子宫收缩,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治疗月经不调,治疗妇女痛经。

3、经前舒颗粒对PMS肝气郁证模型动物的药理作用

经前舒颗粒对于PMS肝气郁证大鼠的抑郁表现有良好的恢复作用,能显著改善PMS肝气郁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和情绪变化,其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5-HT)和雌激素信号系统而发挥疗效。

3.1经前舒颗粒对PMS肝气郁证模型动物5-HTlA受体的影响研究发现,PMS肝郁模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5-HTI A受体的结合活性均有显著性下降,经前舒颗粒可以显著纠正这一异常变化。王凤等制备了PMS肝气郁证大鼠含药血清,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研究发现经前舒颗粒含药血清能够显著提高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显著提高异常降低的5-HTlA受体蛋白和RNA的表达水平。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2

关键词: 遥感;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05-01

遥感(Remote Sensing,RS)是当代空间信息科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信息获取与更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1]。同时遥感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遥感应用技术素质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城乡规划、地质等专业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遥感技术作为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之一,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不断在提高与完善,这就要求教学不断调整内容与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分析国内外遥感技术的发展需求及遥感课程教学,发现课程教学并未很好地适应社会对遥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中尤以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突出。针对当前现状,本文详细分析了遥感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目前遥感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材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选取合适的理论课教材,对确保教学内容合理,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选取教材的原则是“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兼顾”[2]。近年来,国内先后出版了一些可作为大学本科遥感课程理论内容教材的书籍,但并不能满足遥感技术发展的需求。《遥感导论》、《遥感概论》和《遥感技术导论》出版时间较早,内容有些陈旧;《现代遥感导论》在应用方面涉及较少;《遥感原理与应用》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兼顾,而且在2009年出版了第二版,但此书内容相对较深,需要学生具备摄影测量、电磁场理论、模式识别等课程的基础。

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普适性较强的遥感实践课程教材。与《遥感导论》配套的上机教材,未采用国际主流软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教程》、《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等书,内容系统,但受学时限制,不适合作实践教学的指导书。

2.实践教学薄弱

遥感课程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遥感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是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来感悟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2]。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课内实践,另一个是综合实习。目前,国内大多院校的课内实践学时偏少[3],而且多以教师演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3S”(RS、GIS和GPS)技术集成,是空间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有必要加强学生的“3S”综合应用能力,然而这种多学科的综合实习普遍较少。另外,数据类型单一、内容陈旧,也使实践教学滞后,缺乏时代性和现时性。

3.考核方法不合理

课程考核,考察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更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然而,目前遥感课程的考核方法,多以笔试为主,对实践能力考察的关注较少。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而且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改进考核方法,建立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

二、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

在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具有前沿性的遥感技术发展愈加迅速,对教学内容选取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教材受出版周期限制,这就要求遥感知识更新途径除了选择合适的新教材外,更应充分利用网络、中、英文期刊或国际会议文献等媒介,传递最新讯息,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现时性。如在讲述不同卫星平台轨道参数时,教材受出版周期限制,其内容始终与最新的遥感卫星发展有差距,备课时需要到相关网站查阅最新的参数信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遥感卫星的最新发展动态[4]。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参考资料,培养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自编符合实际的实验课教材。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普适性较强的遥感上机实践课教材,并且各大院校使用的实验教材多为自编。对实践内容进行完善和更新,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以至于研究设计型实验过渡,形成较为稳定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建立和完善遥感实验课数据库及习题库,及时更新和补充资料,包括案例、科研论文、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兴趣,达到优化和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建立全方位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构筑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三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由“有解实验”变为“求解实验”,由“知识积累”变为“智能开发”,为学生自主实验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同时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所侧重,如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遥感与地信相结合的实验课,如“3S”集成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5]。

(3)创造实习机会。由于实践课程受学时、实验条件等限制,使学生的实验机会较少、而且实验内容单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研究性学习,深入到实际科研工作中,成为锻炼实践能力有效途径[6]。另外,寻找相关的实习单位,直接参与到实习单位的科研、开发、生产工作中,与实习单位建立双导师制管理机制,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

3.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科学的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实践考核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加大读书报告、论文考核、野外(或社会)调查、创新考核、综合实习等的比重。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做相应的调整。如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适当加强3S集成等综合性知识的考核;对于地质、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学生,则应侧重遥感技术在该领域新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的考核。

三、结语

通过分析目前社会发展对遥感人才的需求和遥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从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丰富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体现了遥感技术的前沿性,使教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丰富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方位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综上,加强遥感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这既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赵银娣.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68-169.

[3] 黄秋燕.GIS专业遥感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8(27):352-353.

[4] 陈星彤,童洁,刘春红.遥感原理在测绘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矿山测量,2008(2):79-80.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3

关键词:教改;遥感;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59-03

遥感是农业高等院校一些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等)的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培养遥感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非常重要,但目前农业院校的遥感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适应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产生脱节。

一、农业院校遥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遥感课程理论多而杂、抽象化等特点,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遥感技术具有理论抽象、知识点庞杂的特点,其多学科交叉,基础知识面广而杂,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且多应用于大型项目。农业院校的本科生一般是第一次接触,缺乏与课程相关的预备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学习遥感课程太抽象,实际生活中也很难接触到遥感应用方面的项目,这样会导致学生觉得遥感课程“遥不可测”,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另外,遥感课程在农业类院校中一般属于专业基础性学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学时不多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内容过于突出前沿科学,忽略了其应用性。现在的农业院校遥感教材已经采用国家农林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21世纪规划教材,虽然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基本上不存在以前的内容过于陈旧的问题,但仍然出现不少问题。主要存在教学内容过于突出其前沿科学以及发展趋势,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或过于深奥,或与农业类等相关专业的结合性不大,在农业院校等相关领域中几乎应用不到;如“微波遥感原理”深奥难懂,在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几乎很少用到;又如“高光谱的影像分析”过于深奥,对于遥感课程学时很有限的农业院校本科生关联系不多且过于深奥。现在国民生产的各领域中广泛应用的遥感技术或结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很少有教材提及或提及极少。如近年在灾害监测中广泛应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WORLDVIEW卫星数据WORLDVIEW;又如在农业中应用较多的测定地物光谱仪的设备和我国“北京一号”小卫星在北京近郊农业监测中应用等内容却无体现。脱离生产实践与应用的前沿技术,就像是没有方向的深海之舟,与农业类院校本科生的教学宗旨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3.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学习热情。农业院校遥感课程虽然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但仍是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缺乏形象教学必要的教学手段与辅助教学资料,很少有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大型的工程应用项目。由于时间等种种原因,也很少本科生参加课内外的遥感应用的体验与交流报告,缺乏学习遥感课程的源动力与热情。

4.现有的考试制度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现有的考试制度以考试为主,侧重卷面成绩,试卷考核方式很难考验学生对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实际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应用程度。农业院校的遥感实验课程学时设置少,实验个数少,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比重不大,一般隶属于遥感课程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很少单独开设,实践环节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且多侧重实验报告成绩,忽视了实践环节学生能力的表现。现有的课程成绩构成缺乏讨论、专题制作、文献检索、学习报告等多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够,缺乏创新的激情。

5.实践学时偏少,缺乏针对农业院校的上机教材。遥感实践课程少,难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目前,与遥感课程配套上机的教材多是针对高等院校测绘类专业,缺乏与农业院校遥感课程配套的上机实验教材,市场上偶见农业院校专用教程,在内容的设置上与上机实验数据或样例数据方面却与测绘类专业并无多大区别。农业院校类本科生感觉不到遥感实践与专业的相关性或结合性,无法满足农业院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途径

1.教学内容的完善与改革。(1)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重点突出。在农林院校遥感课程学时很有限,而遥感技术体系本身内容非常庞杂,教学内容与学时的设置除了体现理论的系统性,一定要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内在的逻辑联系,突出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必要时,应进行取舍。使学生对整个教学有一个比较宏观、层次清晰的印象,能够抓住遥感主要的原理和难点内容。农业院校的遥感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航空像片与遥感相关的基本概念、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知识、遥感图像的像点误差、航空摄影测量的内外业、卫星传感器数据、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与调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与操作技能,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案例,尤其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例。(2)根据应用情况对前沿性内容取舍。现在很多教学改革过于突出课程的前沿性内容,但受到学时的限制,很难与生产实践或专业联系起来,学生感觉很陌生、很抽象,教学效果甚不理想。农林院校的遥感课程学时一般都很有限,在突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重点内容的前提下,对于前沿性的内容,可结合授课专业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若在相应专业领域中很少应用的可略讲或不讲(如微波遥感、高光谱);若在相应专业领域实践中有应用或应用较多的(如在农业和土壤学科应用较多的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可侧重于先进的仪器以及在科研或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与功能。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深奥难懂,又会觉得该课程很贴合实际需求,这样就可在有限的学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实验内容的调整。遥感课程实验内容的设置应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相呼应,突出其主要技能、实践技能,平衡传统方法与现代作业方法,采用的实验器材或软件应与当地生产部门基本保持一致,若有条件应尽量将实验课单独开设。遥感技术在实际作业中,数据源以及产品都是采用遥感数字图像,因此,传统的遥感课程实验内容应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当地删除过时的实验,保留主要的遥感实验外,应尽量根据授课对象的就业方向、科研情况以及学时情况选择性地增加设置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实验内容与课时数,如“熟悉ERDAS或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遥感数字图像的增强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几何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1)从兴趣点或生产应用入手展开教学。由于遥感课程理论知识点多而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适当引用遥感在测绘、国土、农业等重要部门的一些视频资料。阐述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时注重加强学生思维的引导,主要内容与重点内容可采用精讲、细讲,生产中不常用的原理与方法采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主,遥感在实践中应用可采取具体案例分析,这样既可保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面上对遥感有全面的把握,又可在重点内容上有所深入。除了现代常用的多媒体教授的教学方法,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且很有趣的课外小作业,如可通过让学生在Google Earth上查找校舍或旅游目的地的方式对卫星遥感数据的认识。(2)制作遥感教学辅助材料。遥感教学辅助材料包括航空图像与卫星遥感图像样片的制作、各类教学视频的制作、试题库与习题库的制作、遥感精品课程在线网址的收集,完善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将生涩难懂且方便用于直观教学的遥感图像的分类与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等内容制作教学样片,如可将全色图像、红外、彩红外、多光谱等航空像片与各种常用的卫星遥感数据制作样片,形象而直观,易于理解与记忆。对于比较抽象、生活中接触较少的知识点用于制作1~5分钟的辅助视频,如航空拍摄的过程、卫星遥感以及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将近年来遥感技术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的新闻视频片段制作教学视频资料,如“国土部:用卫星遥感图片严查违法用地”、“我国‘北京一号’、‘小卫星’监测北京近郊农作物长势”、“汶川地震前后遥感图像前后对比”等新闻视频片段。教学辅助材料在有些教学内容方面可发挥很大的教学作用与效果。(3)重视遥感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一般农业院校的遥感技术的应用所占学时极少,与专业结合性不够。一般只是泛泛地提到或者一带而过,没有具体的案例或应用视频,学生缺乏对遥感技术实际应用情况的了解。可根据授课对象与专业方向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根据授课对象及专业方向播放其相关内容,重点分析应用案例。如面向土管专业授课时可侧重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执法的案例分析;面向农资专业时,可侧重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与分析等案例分析,面向环境类专业,可侧重环境监测与灾害监测的案例分析。(4)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除了常用的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等教授方式外,还可适当采取学生教学的方式,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课前与课间的时间或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兴趣、学习难点以及就业意向等,因材施教。利用国家、省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建立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网络互动式教学,设置“课件下载”、“实验报告上载”、“答疑”、“FTP”等功能。可借助与测量学等课程的重叠交叉知识,进行触类旁通式的教学。通过小型专题报告的形式,促使学生课外收集文献资料学习实践应用性强、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内容,择优以多媒体的形式课堂交流并点评,并作为学生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科研、就业与生产项目管理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的创造性。

3.建立考试制度的改革,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改进考核方法,建立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实践考核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在课程考试构成增加小型专题报告制作、文献检索与总结等,理论环节可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等)考核的比重;实践环节可强化动手实践与仪器操作的考核,淡化实验报告等书面成绩。通过建立考试制度的改革,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三、教改效果分析

近年来遥感课程改革探索初步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的改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明显提高,课堂互动变得更为积极,课外自主学习的激情提高,教学氛围良好,“教与学”变成了一件较为愉快的教学活动,学生对遥感方向的学术报告与毕业论文选题感兴趣的人数明显增加。

2.学生对遥感教学的评价。每学期都对全部遥感课程进行教学评估,学生无记名网上评教,结果表明总体优良。说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是认可与肯定的。

3.学生的收获。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分别成立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校级创新型实验项目。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明显得到锻炼与提高,有机会参与到多项遥感技术应用的工程项目,特别优秀的学生能在测绘遥感相关的事业单位就业。也有本科生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遥感领域内的科研论文。

虽然笔者针对农业类院校的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然而,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诸如教学平台的完善、教学形式的改进、产学研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践素材库的建立等。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进行遥感教学课程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遥感应用型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占娥.现代遥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邓良基.遥感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常庆瑞,蒋平安,周勇.遥感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彭望.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4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测绘工程;测量运用

工程测量中,测绘技术的选择是否合理与工程建设的施工期以及施工质量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影响到施工效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测绘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测量新技术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测绘工程测量领域中研究范围最广的技术,各种测量新技术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1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测绘新技术主要包括3S技术,即全球地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三维工业测量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本文主要分析这几种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1 全球定位系统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属于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跟踪,在测绘工程测量中运用这个系统可以测量地理上的空间距离,之后再用计算机来全面综合的分析得到的信息,进而确保测量的准确,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力的资料。它能够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完全覆盖,进而全程监测工程项目,它能够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定位,大大节省了劳动力,缩短施工期,提升施工效率。不过,全球定位系统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仍然有某种风险,比如采集数据的时候,数据有可能会发生损坏或者丢失,数据的有效性会降低。所以,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数据信息的管理,及时备份数据,保证数据的稳定安全,这是测绘工程测量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1.2 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新兴科学,它包括测绘遥感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空间科学等等,它能够采集和存储数据信息,还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进行预测预报、空间提醒、辅助决策,这些多元的功能使得这项技术可以建立起一个数据库,并且具备输出能力,根据测量的要求,它可以高效的处理数据。传统的测绘技术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突破这种限制,它在很多条件复杂的环境中,比如野外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同时能够保证测量的准确,管理上也非常容易,因而,有助于降低测量的难度,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

1.3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航空摄影技术是遥感技术出现和发展的基础,它可以分成两种,一是航天遥感技术,二是航空遥感技术。航天遥感技术是工作人员利用空中飞行器来搜集数据信息;航空遥感技术是利用空中平台测量地势地图。一般而言,遥感技术在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中应用比较广泛。它能够高效的搜集小比例尺和中比例尺的地形图的数据,确保了基本地形图测量的精确性。

在具体的测绘工程测量中,运用遥感技术,能够对工程建设的面积实现同步观测,该技术的时效性强,经济性好,由于遥感技术的优势明显,使其在测绘工程测量中所占的比例增加。

1.4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过去,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地形图的测绘和工程图的测绘工作需要很多人力和物力,并且工作环境恶劣,而且因为图形较为单一,成图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有效的应对这种情况,数字化测绘技术包括两种技术,第一种是地图技术,第二种是成图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将数据采集与数控绘图仪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自动的测图系统,不但可以减小成图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实现自动图形测绘,同时,它建立起来的数据库能够帮助日后的图形测绘。所以,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明显,它的精确度高、容易保管、工作效率高。

1.5 摄影测量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就是通过摄影的方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资源。当前主要的摄影技术是数字摄影及摄影技巧,已经逐渐发展到数字化摄影测绘,用影像进行处理,然后再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测绘影像,把在室外进行的测量转换成室内的测量,在测量时,无需与建筑工程中的实物接触,工作量因此降低,精确度和速度都很快,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通过摄影测量技术可以迅速地大面积成图,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1.6 三维工业测量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很多工业生产需要快速准确的测点定位生产监测、产品的质检、生产中控制和自动化的流程,然而,传统测量技术无法实现工业生产的这些要求。因而,三维工业测量技术出现并发展,很快的被用在了工业生产中的诸多方面,推动了工业生产。三维工业测量技术就是利用传感器,比如电子经纬仪或者近景摄影仪,利用计算机的帮助来组成三维的测量系统。

1.7 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测绘技术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是数字化测绘的进步,不论是在技术水平上还是各种效率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它是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总的发展方向。该技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开展地理信息服务以及帮助工程测量,它包括许多前沿技术,比如RTK技术、现代坐标基准构建技术等等。在工程测量中,大大提升了测量的准确性,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节约、建设新农村等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

2 测绘新技术发展的展望

测绘技术仍然在不断更新变化着,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测绘技术,但是在我国许多工程测量中,还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大范围普及。所以,我们依然要对信息化测绘技术进行探究,推动它的进一步发展。新测绘技术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要想全面的发挥出它们的价值,应当在测绘工程测量中大力推广这些技术,为提高我国工程建设的质量提供更好的指导,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 结束语

测绘技术是工程建设的质量的保障。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测绘新技术,加快工程建设的步伐,提高社会效益。尽管与过去相比,我国测绘新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旧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完善测绘技术。未来,会出现更先进的测绘技术,更好的推动我国工程测绘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昭献.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6)

[2]段惠明.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30)

[3]孙艳超.浅谈测绘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5

雪中送炭

要想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还得在那些他们切实需要的功能上下功夫。

大家都知道停车是件麻烦的事情,要想停好,对新手和女士们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有经验的老司机,泊车的时候也难免做足左右扭头,用奇怪的姿势四下张望等准备工作。有什么办法能让驾驶员摆脱泊车的烦恼?去年,宝马(BMW)公司以及蜚声国际的瑞典名宿沃尔沃(VOLVO),就曾在所谓的“遥感操纵计划”的第一步实现了自动泊车。无独有偶,技术狂人德国大众公司也将研发目标瞄准了这一市场,推出了一项名为“Park Assist Vision”的技术,为驾驶员实现快速泊车。

这是一个经过专门设计过的停车系统,其间方向盘的操作、油门、刹车、发动机停止及门锁等操作均可自动控制。通过配备在左右车门镜上的摄像头来识别泊车位置,利用工作频率为2GHz的处理器分析处理图像,在判断可以泊车时,就会一边控制电动助力方向盘、电动手刹、自动变速箱“DSG”及发动机输出功率,一边进行泊车并通过车辆前后配备的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进行监视。这样一个从发出命令到停靠完毕的流程仅需5秒钟,而且程序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泊位,完全做到“如车进库,大小自知”。在这样一台会自己停泊的聪明车面前,即便你是一个倒车能手也只能甘拜下风。

每个人都是倒车好手

遥感前沿技术范文6

关键词:工程测绘;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图、表、册、卡等)现时性强,同步变更需及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程测量这一古老的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在这些行业中现代的全球定位技术(GPS)、数字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集成技术(3S)等各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1、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例如,卫星定位技术、卫星航拍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低空遥感技术等先进手段,已经被广泛的用于工程测绘测量领域当中,大大提高了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也使得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从而为工程的实施提供更加充分详实的资料,对保障我国工程建设工作的快速稳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工程测量领域发展的核心,通过合理的应用工程测量技术,对建筑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的地表、地下、水体及空中的环境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与了解,能够帮助工程的设计与管理人员充分的掌握工程建设的难度,并对施工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加以控制,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目的。对工程测绘测量技术进行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不同工程测量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对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 工程测量的测绘自动化技术应用

2.1 GPS技术的应用

GPS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是由美国专家开始研制,具有陆、海、空三维定位与导航的新一代定位服务功能,近些年来,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我国的工程测量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其服务领域也由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目前普遍的应用在石油勘探、通信线路、建筑变形和大坝监测等工程的勘察测量,为各项工程的测量提供了先进、精确的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使工程项目可以被完全覆盖,从而方便对工程项目的全程监测,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将工程项目的信息收集并保存,同时,对工程项目进行实时观测,不断收集新的数据,并最终通过系统软件的运算得出最后的结果,帮助工程项目迅速定位,降低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促进工程测量的应用与发展。但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数据很可能会丢失或者被盗,这样会降低所得数据的有效性,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强化数据的统一管理,对数据进行及时备份,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是工程测量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

2.2全站仪野外数字测图技术

全站仪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实现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处理到绘图过程的自动化和一体化。国内已研制和开发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大比例尺野外成图软件,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清华山维公司的 EPSW 系统、南方测绘公司的 CASS 系统、广州开思测绘软件有限公司的SCSG 系统。这些系统已在国内生产单位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测绘界提出的“高端全站仪”,要求它不仅能适用于各种测量工作,而且还能用作“单人全站仪”,即只需一人便可进行测图作业,而且在观测点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为获得高质量的观测成果,对仪器就要提出新的要求。

2.3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加上GP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摄影测量产品已经从影像图等向4D产品转化,为建立各类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

2.4 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间及其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融地理学、测量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对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把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屏幕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GIS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一是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二是多维结构;三是标准化和数字化;四是具有丰富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准确采集有关的数据,并对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管理、更新和分析,是采用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等最新技术的技术系统,对现代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起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GIS地理信息将向着数据标准化(Interoperable GIS)、数据多维化(3D&4DGIS)、系统集成化(Component GIS)、系统智能化(Cyber GIS)、平台网络化(Web GIS)和应用社会化(数字地球)的方向发展。

2.5 RS技术

RS(Remote Sensing)即遥感技术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能够从较远的距离感知目标物体所辐射或反射出来的红外线、可见光、电磁波等,同时对目标物体进行探测及识别。航空摄影就是其主要应用之一,而自从人类成功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遥感技术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会,现代遥感技术已经具有了收集、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比较多,如多光谱扫描仪、照相机、电视摄像机、成像光谱仪、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微波辐射仪等都具有遥感功能,从而能够顺利地完成信息的获取。完成信息传输的部件主要负责将获取的信息从远距离平台传输到接收中心,如从卫星传输到卫星接收站。完成信息处理的部件可识读、合成和编辑图片,如数字图像处理机、彩色合成仪和图像判读仪就具有上述信息处理的功能。

2.6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是我国测绘技术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技术上和效率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它代表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信息化测绘技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地理信息服务,能够为工程测量提供极大的帮助。信息化测绘技术中的前沿技术如现代坐标基准构建技术、新型网络RTK技术等,在工程测量各方面的应用,使得工程测量的准确度不断提高,同时信息化测绘技术在生态建设、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工程测量的发展方向

经济的发展带动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工程测绘技术正向着内外一体化、智能化、测量过程的可控化、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的可视化、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测量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方向发展。它的目的主要是为提高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和测量数据的精确度,方便工程的施工。测绘技术的快速更新也要求我国有关部分和企业加强测量人员的培养,使有关人才及时了解新的测量技术,使工程测量顺利进行。

4、结语

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令人可喜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及GPS、RS、GIS、3S 集成技术等测绘新技术以及数字化测绘、地面测量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仅保证了土地测量信息的准确性,而且作为一种便捷的测绘工具,给地籍测绘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工作量,目前,测绘技术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当中,在未来的工程测量中,必然会有更多的测绘新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更好的促进工程测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键林GPS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