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生活质量评估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生活质量评估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认知障碍;生活质量;病例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563.8、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2-0133-04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Function of 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YANG Shu-Kun, YU Qin, ZHANG Jia-Bin,et al.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cognitio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HS),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OL and severity of OSAHS,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cognition disorders. Methods:Sixty-two patients with OSAHS and 32 non-OSAHS patients (control group) which all diagnosed by polysomnography (PSG) were chosen from 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and they were assessed by QOL using the Short-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 by EDS using 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 and for cognition disorders by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on the SF-36 and the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PSG parameters, such as ESS score, and MMSE score were examined by sim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The scores of SF-36 and MMSE in OSAH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3.9±14.7/78.8±4.5, 24.6±2.0/27.1±1.3,P
【Key words】 sleep apnea;obstructive;sleep apneasyndrome;cognition disorders;quality of life; case-control study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以睡眠结构紊乱和反复发作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研究表明OSAHS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OSAHS还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损害[3,4]。但目前的研究均集中在OSAHS对患者生活质量或者认知功能单方面影响的研究上,缺乏对OSASH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相互影响的报道。本文对OSAHS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探讨OSAHS是否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有负面影响及其影响机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就诊,有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症状,经多导睡眠仪进行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的62例OSAHS男性患者。OSAHS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诊断标准[5]。同期选择在本院睡眠障碍门诊就诊,年龄、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相匹配,PSG监测呼吸紊乱指数<5的32例男性患者为对照组。OSAHS组和对照组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或初中以上;两组年龄、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54±9岁/53±10岁,29.4±3.6 Kg/m2/28.1±5.2 Kg/m2,P均>0.05)。不同意填写量表、明确诊断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患、有酒精及安定类药物依赖和交流障碍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全部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工具与方法
1.2. 1睡眠监测
采用北京东方万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SW-SM2000C多导睡眠监测仪,进行脑电图、眼电图、下颌肌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运动、、鼾声、心电图和指端脉氧血氧饱和度监测。监测前12h嘱受试者禁用镇静药物及酒、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监测时间为晚10:30至次晨7:30。用呼吸紊乱指数、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来反映患者疾病的客观严重程度[5]。
1.2.2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6]用来评估认知功能状态。该量表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五个方面。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MMSE得分≤24分为有认知功能缺陷;对认知功能损害测定初筛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79.1%。受试者行PSG检查当天早8:00在一独立、安静房间内由一固定医师进行MMSE测试。
1.2.3 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7]用来评估患者白天嗜睡状况。ESS量表包括8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0-3分表示不同情况下的嗜睡程度,以标准总分>11分表示存在过度嗜睡;其在我国人群应用的信度为81%,效度为74%[8]。
1.2.4生活质量量表(the short from-36,SF-36)[9]共包括八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感、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精神健康。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汉化版SF-36其各个维度的效度在75%~100%之间,信度在72%以上[9,10]。
ESS和SF-36评分在行PSG检查前由受试者独立填写完成。
1.3 统计方法 进行 t 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 OSAHS组和对照组睡眠监测及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比较
表1显示OSAHS组呼吸紊乱指数和ES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
2.2OSAHS组和对照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表2显示OSAHS组的MMSE总分及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定向力和语言能力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2.3OSAHS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表3显示除躯体疼痛外,OSAHS组SF-36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
2.4 MMSE总分及相关维度与PSG监测指标、ESS评分、SF-36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OSAHS患者MMSE总分和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回忆能力与呼吸紊乱指数呈负相关(r=-0.855、-0.453、-0.612、-0.657,P均<0.001),MMSE总分与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呈正相关(r=0.355、0.597,P均<0.01),ESS评分与MMSE总分呈负相关(r=-0.508,P<0.001),SF-36总分与MMSE总分成正相关(r=0.541,P0.010)。
2.5 SF-36评分与PSG相关指标、ESS评分等的相关性分析
表4显示SF-36总分与呼吸紊乱指数和ESS评分呈负相关,与夜间MSaO2和夜间LSaO2正相关;呼吸紊乱指数与除情感角色之外的其他维度均成负相关,且达统计学显著性;夜间MSaO2与躯体功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正相关;夜间LSaO2与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感和生命活力正相关;ESS评分与除情感角色和精神健康之外的其他维度负相关。
2.6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表5显示以OSAHS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呼吸紊乱指数、夜间MSaO2、夜间LSaO2、ESS评分和MMSE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MMSE总分和呼吸紊乱指数进入回归方程。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OSAHS患者SF-36总分及除躯体疼痛以外的其他七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并与呼吸紊乱指数和ESS评分呈负相关,与夜间MSaO2、夜间LSaO2呈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2]。但是本研究中的OSAHS患者年龄偏轻。本研究还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年龄并无明显的相关性,提示OSAHS患者在早期其生活质量已下降,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这与Jenkinson等[11]研究认为OSAHS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下降的,并与患者的病情和夜间低氧密切相关一致。对于OSAHS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具体机制目前仍在探索中,睡眠结构的改变和夜间反复间断的低氧被公认为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12]。一方面OSAHS患者夜间反复间断的低氧,造成患者睡眠结构紊乱,睡眠片段增多,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使患者出现白天过度嗜睡引起患者出现疲乏、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功能减退、焦虑、抑郁等症状,从而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OSAHS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上述原因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OSAHS患者MMSE总评分及记忆力、注意计算力和回忆能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时上述指标得分与呼吸紊乱指数和ESS评分呈负相关,与夜间MSaO2、夜间LSaO2呈正相关。提示OSAHS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损害,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 [4]。本研究还显示在认知功能的不同方面,OSAHS患者的损害进度是不一致的。OSAHS导致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明确。Naismith等[13]研究认为OSAHS的白天嗜睡和夜间低氧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脑血管病变是普通人群认知功能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14]。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的OSAHS患者早期就有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认知功能的损害,而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与认知功能的损害是同时存在的。MMSE总分和呼吸紊乱指数与SF-36评分呈多元逐步回归关系。支持OSAHS患者反复发作的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直接造成患者脑细胞的损害和其相关并发症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的下降,同时认知功能损害和生活质量下降又互为损害因素[15]的推论。但两者之间的具体相关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OSAHS患者不仅生活质量较正常人群下降,且认知功能明显减退;夜间反复发作的低氧血症是两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两者可能相互影响互为损害。提示临床医师应对OSAHS患者存在的生活质量下降和认知功能损害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Jurkovicova I, Celec P. Sleep apnea syndrome and its complications. Acta Med Austriaca, 2004, 31(2):45-50.
2 罗荧荃,杨宇,孙振球. 老年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4):289-291.
3 Felmet KA, Petersen M.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JAAPA,2006, 19(11):16-20.
4 潘志杰,刘微波,周建英.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价.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6):411-412.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疗指南(草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25(4):195-198.
6 汤慈美,王新德. 神经病学. 第7卷.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42-343.
7 Johns MW. A mew method for measuring daytime sleepiness: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Sleep,1991,14(6):540-545.
8 Chen NH, Johns MW, Li HY, et al . Validation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Qual Life Res, 2002, 11(8):817-821.
9 李鲁,王红妹,沈毅. 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109-113.
10 李春波,何燕玲. 健康调查问卷SF-36的介绍.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2):116-119.
11 Jenkinson C, Davies RJ, Mullins R, et al.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and subtherapeutic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a randomised prospective parallel trial. Lancet,1999,353(9170):2100-2105.
12 El-Ad B, Lavie P. Effect of sleep apnea on cognition and mood. Int Rev Psychiatry,2005,17(4):277-82.
13 Naismith S,Winter V,Gotsopoulos H,et al.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ing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leep quality, hypoxemia and subjective sleepiness. J Clin Exp Neuropsychol,2004,26(1):43-54.
14 汤哲,张欣卿,吴晓光,等. 北京城乡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2):116-118.
老年生活质量评估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临床护理路径,血压,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许多患者在无症状情况下突然发病,且如果血管壁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状态容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因此高血压也被称为“无声的杀手”。老年高血压指的是血压值连续3次及以上测量中均超出标准血压值,患者年龄一般大于65岁[1],且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在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舒张,动脉内的血量超出一般血容量,致使收缩状态下血压增高,舒张状态下血压相对较低,使得脉压差增大[2],对患者心、脑、肾等器官都有一定伤害性。早期人们习惯性认为血压值升高是随着人年龄增加而发生的正常变化,不需要进行治疗,但从长期研究显示来看,高血压是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利于降低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目前主要用药物对高血压进行治疗,同时也会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饮食和运动配合药物治疗达到降压效果。但大多数患者对该病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阶段,尤其缺少饮食搭配和适当运动协助降压的相关知识。临床研究表明[3],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住院治疗的同时予以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降压效果更好。本研究以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奇偶分配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3.25±4.26)岁;病程5~13年,平均(8.29±1.68)年。常规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3.84±4.20)岁;病程5~13年,平均(8.33±1.54)年。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血压测量确诊为高血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临床资料完整;年龄>60岁;住院时间>1周,且治疗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住院时间<1周;患有恶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并发功能障碍患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无法交流的患者。1.2方法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病情监测、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相关病房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组建路径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并制定出护理路径,由组内成员负责实施护理路径。②入院第1天,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做详细的检查,对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入院评估,作为制定个人护理计划的基础资料。介绍医院的具体情况,包括医院环境、患者所要用到的医疗设备、科室以及责任护士等,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交代医院的探视制度,并耐心回答其提出的疑问;通过分享成功治疗的案例让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对老年高血压的认知,缓解焦虑心情。③入院第2~3天,应及时监测血压变化,并简单明了地对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进行饮食方面的指导,督促患者戒烟、限酒,多食用高纤维粗粮、水果、蔬菜,例如芹菜、紫菜、黄瓜以及洋葱等。控制盐摄入量,以及在每餐中对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量,禁止食用肥肉,尽量少食用瘦肉,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对患者产生刺激,主食也要注重粗细搭配,以保持血压维持稳定状态。多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保持大便畅通,防止大便不畅引起血压升高。④入院第3天,例行检查患者的血压状况,指导患者规范服药,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情况,确认患者对药物无过敏现象。依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实施健康运动指导,制定出个人运动计划,鼓励患者增加日常活动量,告知多运动对病情恢复和保持良好心脏功能的重要作用,注意运动的时间和强度。⑤入院第4~7天,除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检查外需要对患者进行信息方面的指导,对高血压常见症状和危害进行详细介绍,告知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避免病情加重,将不良生活方式一一列举,建议患者避免熬夜,并长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需要格外注重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指导,树立治疗信心,对自身的患病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纠正错误认知。多进行医护间的交流,叮嘱患者调养身心,保持平和的心态。利用视频、录像、专家讲解等形式为患者进一步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⑥出院前,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家属办理出院手续,并详细讲述家庭护理注意事项,告知出院之后要注意血压值的监测,定期回到医院复查。在患者出院后2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针对患者家庭护理中发现的问题予以规范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注意饮食,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可以适当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放松心情,更要鼓励患者敞开心扉,不要被疾病吓到,多出门散步、与朋友聊天,适当补充含钾的食物,并注意维生素、纤维素的补充。1.3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变化状况。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4]评估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功能、总体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对比2组护理干预前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指标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老年生活质量评估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老龄化;介护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0-0103-03
2011年10月笔者参加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援助、江西省红十字会和日本岗山旭川庄联合举办的老年介护师资学习,并到日本实地实践26天,参观了日本先进的介护设施,熟悉了介护技术,掌握了“爱天敬人”的服务理念,感受到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从制定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解决了日本老人介护问题,使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了保障。我国也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不同,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保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的介护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介护队伍,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均由护工完成,而护工大多数是来自边远地区、由农村的农民和少部分城市下岗工人、退休职工组成,年龄40~65岁。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无一技之长,整体素质偏低,并且政府无法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且易出现哄抬价格的现象。只有规范护工队伍,培养专业的介护士才能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安享晚年。
1 日本老年介护现状
1.1 先进的介护理念
“介护”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日本老年人福利法中,是指以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服务对象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势人群,包括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儿童和残障者[1]。介护的理念就是尊重被介护者的意愿,充分发挥其残存功能,帮助自我价值实现,为其提供生活支援,从而达到提高被利用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2],充分发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最大价值。介护人员对利用者的每个动作进行评估,根据其残存的功能设计各种辅助利用工具,如让老人使用专用的刀叉来切菜、炒菜、做饭等,根据残疾程度不同制作成不同的餐具,让老人自己完成吃饭、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动作;而不是像我们大部分人认为照顾老人就是要呵护备至,尽量不要老人动手做事,否则视为不孝;虽然这些动作对利用者来说非常困难,他们要完成这些简单的动作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体力,但每天坚持,既可保存剩余功能,同时也增强了老人的自信,减少了介护人力资源的投入。
1.2 先进的介护设施
日本敬老院很多老年设施都实现了自动化,轮椅、助步器厂家根据个体量身定做;为了满足卧床老人洗澡的需求,养老院配有可升降的浴缸,介护员只需要用躺式滑板将老人平推至浴缸中间摁下开关,浴缸自动升至所需高度,同时会有温水自动冲洗,按摩;马桶也是自动的,大小便后只要摁开关就会自动进行会阴冲洗,然后暖气烘干,卧床者也有卧式便器;减少了介护员的体力消耗及人员的投入。
1.3 完善的介护保险制度
日本老年介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3], 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2004年开始实施介护保险制度[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保障老人利益,让老人颐养天年。
1.4 培养了专业的介护队伍
1987年日本只有25个学校培养介护员,到目前已经有500多所学校培养介护员,受过专业培训的介护士60多万名,以后每年还有5万名介护士诞生,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介护队伍。
2 我国培养介护人员的必要性
2.1 人口老龄化
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5],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3%。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占14%为老龄社会,占21%为超老龄社会。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慢性疾病问题、医疗保健以及老年生活质量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6]。借鉴日本政府通过培养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介护队伍来完成对老人的日常照顾,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的社会养老和医疗问题,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介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2.2 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增加
根据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经历半个多世纪,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均预期寿命已悄然增长至74.83岁。据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有望达到77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生育率的控制,老年人口比例将进一步增大,需要得到生活支援的老年人口必将增多。
2.3 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的载体。家庭养老是中国居民的传统养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及大批农村青壮年及子女进城就业、居住,膝下有儿好防老的观念在逐渐淡化,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均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何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居家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养老模式无疑符合我国养老的趋势,是目前我国养老的必然选择。
2.4 劳动力供小于求
我国现在虽然还不是世界上最老的国家,很多发达国家都比我们老,但我国是一个老龄化速度最快、新出生人口、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这三个人口之间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的国家,劳动人口从供大于求到供小于求,出现家庭用工困难,造成市场上出现的非专业护工哄抬价格的现象,使老年护理成本飞速上升,部分家庭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老人的护理费用。
2.5 从业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
统计数据显示,一名专业护理人员可以同时照顾30位70~75岁的老人,但只能照顾9位80~85岁的老人。至于85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平均每4人就需要一位专业护理员。从现在前瞻性地看未来,我国将需要800万~1000万专业护理人员,而目前拥有合格养老护理职业证书的人不过30多万,差距相当惊人[7]。
2.6 家庭结构小型化
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30余年,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增加,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过去是几个儿女养两个老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使一对夫妇要照护4~8个老人,使家庭养老成本增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承担,另外我国失独家庭日益增多面临养老困境。
2.7 介护工作滞后,老年护理呼唤介护士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所专门的介护士培训学校和师资,无一本全国统一的专用教材,无系统的课程设置,介护学也还是依附在护理学的范畴[8],还没有明确地将介护工作从护理中分离出来,在临床上主要是护工承担介护工作。老年人感叹养老院难进的同时,养老机构也床位紧张,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护理人手少,无法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几乎所有的养老机构都招聘有为数不少的护工,只是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上岗,也只能从事替老人喂饭、洗澡、翻身、倒尿盆之类简单的体力劳作,在老年介护工作中偏重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而忽视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9]。替老人量体温、测血压、清理褥疮、口腔清洁、插管护理、吸痰等护理工作,还是得由护士来干。护工护工,“护”几乎为零,护士护士则“工”大于“护”。一面是护士人手紧缺工作量大,一面是护工不能全方位提供到位的服务。老年护理成为困扰养老机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倘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协调和解决,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就大打折扣,培养介护士已迫在眉睫。
3 我国培养老年介护士的思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照顾,介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启动老年护理员资格培训是减轻家庭负担、维持老年人正常生活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最佳措施。如何培养一批专业的介护人员来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开展介护士的培训工作。
3.1 短期培训
通过以赴日本学习的介护人员为师资力量开办介护培训班并实行资质认定制度、介护注册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医院有老年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为期3-6个月的规范培训及资格认定,合格后由劳动仲裁部门颁发合格证后持证上岗。
3.2长期培训
在高等或专科学校开办介护专业,统一编写教材,通过招收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经过系统的3~5年的中等或高等教育,与考护士执照一样参加全国执业统一考试后方可上岗。
4 小结
4.1 建立系统的老年介护制度和服务体系
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但有些老人的老观念已经在悄悄的变化,去养老院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选择。目前我国介护现状与人口老龄化和介护需求极不协调,发展老年介护事业,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只有建立专业的介护组织机构,将分散在民政部门、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社区卫生中心、保姆市场等多方面的介护资源整合起来,进行专业化介护人员的培训、晋级、考核、从业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规范介护行为。
4.2 提高国家对介护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老年介护士,派遣去发达国家引鉴介护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介护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介护研究,培养老年介护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介护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总之,老年介护事业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介护事业新模式,使大多数老人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是社会的责任和政府的义务。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我国的老年介护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熊仿杰,袁惠章. 老年介护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3-16.
[2] 王君俏. 老年介护理念的探讨[J]. 现代护理,2007,13(6):549-550.
[3] 胡颖辉. 日本老年介护及其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发展的启示[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80.
[4] 板野美佐子,小林恭子. 老年介护工作人员教材[M]. 岗山:社会福祉法人旭川庄,2007:45-51.
[5] 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28.
[6] 陈茜,张晓君. 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J]. 医药杂志,2003,24(2):64.
[7] 易智华,周聪发,何雪莹. 本科护理专业开设《老年介护学》课程的思考[J]. 护理学杂志,2008,23(11):51.
老年生活质量评估的方法范文4
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逐渐上升。来自美国国家数据库的报告显示:70岁以上肺癌患者已占43%,其中80%是非小细胞肺癌[1]。其中晚期肺癌又占了大部分。但是在众多的研究中老年人常被排除在外,因此,至今尚无针对这一群体的最佳治疗方案。本文对我科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61例70岁以上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行分析,并以同期治疗的75例<70岁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作为对照,以探讨综合治疗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1例≥70岁患者,年龄70~85岁,中位年龄74岁;75例<70岁患者,年龄39~69岁,中位年龄57岁。根据uicc肺癌分期,均为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两组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期、病理、评分、化疗、放疗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予以放疗及放疗后化疗。
1.2.1 化学治疗 化疗方案均是含铂类的联合化疗。≥70岁组中ddp+vp16者15例,ddp+nvp者25例,ddp+txt者21例。采用序贯放疗及化疗41例,同步放化疗20例。<70岁组中ddp+vp16者20例,ddp+nvp者35例,ddp+txt者20例,采用序贯放疗及化疗33例,同步放化疗42例。两组完成情况见表1。
1.2.2 放射治疗 采用6mv/10mv x线直线加速器外照射,设野范围包括原发灶、同侧肺门、纵隔淋巴引流区,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则另设野。1.8~2gy/(次·日),5次/周,先前后野同中心照射,剂量达40gy时改斜野避开脊髓照射,总照射剂量60~64gy,两组均未行肺校正。完成情况见表1。表1 两组病例临床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比较和毒副反应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生存时间从化疗或放疗开始计算。
1.4 评价标准
化疗不良反应按who统一标准评定,放疗毒副反应按rtog标准评价。
2 结果
2.1 随访
末次随访时间为2007年7月31日,失访9例,随访率为93.4%。
2.2 生存情况
≥70岁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5%、18.47%、10.39%;<70岁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44%、18.27%、8.08%。(logrank检验χ2=0.31,p=0.5774)。两组生存曲线见图1。
2.3 毒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和肝肾毒性在化疗其间或化疗后常见,而食管炎及放射性肺损伤是放疗中及放疗后最多见的副反应。两组患者的主要毒副反应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只有3级和4级骨髓抑制有显著差异,分别为(χ2=14,p<0.001)、(χ2=4.46,p<0.05)。但没有发生与化疗相关的死亡。≥70岁组的患者有1例病人因急性放射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死亡,见表2。表2 两组患者主要毒副反应资料比较
3 讨论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合并症多,对放化疗耐受性差。因此,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rocha lima cm等评估了calgb的两个试验,结果≥70岁的局部晚期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放化疗耐受性、有效率、生存与<70岁者无显著差异。血液毒性(白细胞下降)在老年患者中显著增加,但没有发生严重的感染。结论是:70岁以上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应放弃积极的治疗[2]。国内欧广飞等[3]分析289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结果指出,年龄对总生存无影响。本文的结果也提示:经过积极的放化疗,70岁以上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70岁的患者有着相似的生存率。
关于70岁以上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哪种治疗方案最合适,目前有很多争议。罗杨报道≥70岁的老年患者化疗耐受性差,化疗的危险性增加[4]。杨志雄等[5]报道单纯放疗及放化疗综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结果,两者的1、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综合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均比单放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mbolini等[6]用单独放疗的方法治疗≥70岁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得到较好的2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因此建议对于老年不可手术的患者选择单独放疗。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老年患者化疗无益。相反,随着第3代化疗药物的应用,很多临床研究表明,化疗可以延长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含铂类的联合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但由于铂类的肾脏等毒性使它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受限制。而ecog等的研究结果说明,在一般情况良好的老年患者中铂类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7]。本文61例≥70岁的患者中有54例接受了含铂的联合化疗,除了骨髓抑制明显,其他副反应与<70岁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的治疗趋势是同步放化疗[8],同步放化疗的毒副反应较序贯放化疗大,对老年患者的风险可能更大。rtog的一个随机研究表明,对≥70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独放疗组生活质量最高,同期放化疗不能延长mst[9];schild se等[10]的随机研究亦有相似的结果。但这些研究的化疗非第3代化疗药物。因此,虽然放化综合治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模式,特别是同步放化疗更具有优势,但鉴于老年患者的特点,建议采用非同步的放化综合治疗模式为宜。schild se等[10]对于合适的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亦鼓励在谨慎的临床观察下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
老年人由于功能减退出现化放疗副反应后代偿能力差,有的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70岁组有1例因急性放射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在积极治疗老年患者时须特别谨慎。
由于老年肺癌病例有诸多伴随疾病及生理的特殊性,许多专家主张个体化治疗。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建议放化综合治疗模式。一般情况好、无明显禁忌症的患者可以选择含铂类的联合化疗;对于不能耐受铂类联合化疗的老年患者,可以考虑第3代化疗药物单药联合放疗的治疗模式。杨秋敏报道单药长春瑞滨+放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结果与联合化疗组比较,单药长春瑞滨+放疗组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11]。此外近几年来靶向治疗的兴起,有可能成为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fry w, phillips, menck h. tenyear survey of lung 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al in hospitals in united state[j].cancer,1999,86(9):18671876.
[2] rocha lima cm,hernden je 2nd,kosty m,et al.therapy choices among older patients with lung carcinoma[j].cancer,2002,94(1):181187.
[3] 欧广飞,王绿化,张红星,等.289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和放化疗综合治疗结果[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16(2):8690.
[4] 罗扬,郝学志,张湘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可行性[j].肿瘤防治研究,2002,29(3):238240.
[5] 杨志雄,梁荣,黄杰,等.放化联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j].肿瘤防治研究,2003,30(3):228230.
[6] tombolini v,bonanni a,donato v,et al.radiotherapy alon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inoperable stage iiia and iiib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antican res,2000,20(6c):48294833.
老年生活质量评估的方法范文5
【关键字】免疫治疗;树突状细胞;CIK;老年人;恶性肿瘤;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65-01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老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大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年纪、身体状况和合并各种基础病等原因而不能化疗、手术等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免疫学的发展,生物免疫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1],其中,CIK细胞联合DC细胞治疗恶性肿瘤,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同时,有协同抗肿瘤的作用[2]。2011年12月~2012年10月148例晚期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在我院接受DC-CIK治疗,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材料
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癌症患者148例,男性92例,女性56例。肺癌60例,乳腺癌20例,结肠癌15例,膀胱癌10例,前列腺癌8例,胃癌6例,肝癌5例,食道癌5例,胰腺癌5例,宫颈癌5例,卵巢癌3例,肾癌3例,黑色素瘤3例。患者入选标准:年龄大于60岁; 病理组织学、影像学或细胞学等检查确诊为肿瘤患者;生活自理,KPS评分标准50分以上;预计生存期至少大于3个月;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外周血:采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总数≥1×109/L。如不符合此标准,需采用GM-CSF进行刺激造血系统后,采血量为50-60ml,采血前晚患者进食清淡饮食。
DC-CIK分离与体外诱导:将采集的外周血加入葡聚糖梯度离心进行单个核细胞分离,采用虹吸的方式吸出单个核细胞细胞,用含有自体血清、细胞因子和硫酸庆大霉素的1640培养基悬浮,并转移至75ml的培养瓶内,置于3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每2天半量换培养液和观察生长情况,并取培养液送到检验科微生物是进行微生物检测,若发现污染立即停止细胞培养,检测细胞的CD3+、CD4+、CD8+、分子标记表达水平,要求CD3阳性率大于90% ,CD3/CD8大于 60%,台盼蓝染色计算细胞活力大于85% ; 收集DC-CIK 细胞,注入100ml生理盐水输液袋中。
DC-CIK回输:一般采血后的8~14天开始首次回输,间隔一天,分4次静脉回输完毕。回输过程如有不适,及时处理症状。
观察指标:由于部分患者因个人原因致无法了解肿瘤体积变化,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免疫指标、生存质量、不良反应、临床症状、食欲、体重等判断疗效。其中临床症状、生存质量、不良反应以患者主诉为依据。
1.3 免疫学相关指标及肿瘤标记物检测
抽取患者治疗前1周和治疗结束3天后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 CD4+/CD8+),治疗前1周、治疗后1月检测肿瘤标记物。
1.4 疗效判定
生活质量:采用Karnofsky评分标准,提高20分以上为显效;提高10-20 分为有效;提高10分以下至下降10分以内为稳定;下降10分以上为恶化。
疗效评价:病灶完全缓解(CR),病灶部分缓解(PR),病灶稳定(SD),病灶进展(PD)
毒副作用:根据《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反应的表现和分度标( WHO标准) 评价化疗毒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值±方差表示,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均值比较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概率的比较采用 x2检验,P
2 结果
2.1 DC-CIK细胞治疗前后肿瘤标记物的检测
检测148例患者的DC-CIK细胞治疗前后的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和CA125的改变情况:148例中96例下降;39例无变化;13例升高。下降率64.9%
2.2 DC-CIK细胞治疗前后免疫系统的影响
148例患者平均接受了细胞回输,治疗后均表现精神状态良好,治疗前后前后患者免疫系统相关指标如表2所示,治疗前后患者的外周血中CD3 +、CD4+、 CD8+细胞均有明显的上升(P
2.3 治疗前后患者疗效评估
对148例患者进行回访,治疗后有110例卡式评分提高10-30分,有29例无变化,有9例下降。92例体重增加,占62.2%。说明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和改善,其中,病情部分缓解的有(PR)82例,影像学检验发现病灶缩小明显,情况,病情平稳(SD)的有42例,没有新的病灶转移,病情进展(PD)有24例。
2.4生存期: 例患者DC-CIK细胞治疗后1年生存期为,2年为。随访2年的生存期见表3.
2.5 不良反应:148例患者中有18例出现发热均在输后1小时内出现,持续不超过3小时,除有3例体温达38℃,退热处理后缓解。其余患者回输后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老年肿瘤患者身体机能差、器官功能退化、免疫功能下降,常常同事合并多个系统基础疾病,导致对手术、化疗等的耐受性差。CIK细胞是细胞因子诱导培养获得的T淋巴细胞,具有在体外快速增殖、非MHC限制的杀瘤活性,广泛用于各种抗肿瘤治疗[3]。DC细胞是人体功能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机体预防外来病原均感染和肿瘤发生起重要作用。肿瘤患者体内的DC细胞未能发育成熟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递呈能力的细胞,所以在体外诱导成熟后回输给患者,从而启动抗原递呈而发挥免疫效应,以防肿瘤细胞的逃逸。
有文献报道[4] DC细胞和CIK细胞共同培养比CIK单独培养杀瘤活性更强,且大大缩短培养时间。本研究采用DC细胞和CIK细胞联合细胞治疗148例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标记物和免疫系统的变化规律,分析治疗效果,评估期安全性。
从 DC-CIK细胞治疗对患者的肿瘤标记物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来看,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下降64.9%,免疫细胞数量提高明显(P
通过疗效观察,回访时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佳,自我感觉良好。DC-CIK细胞治疗后KPS评分提高的患者达到84.3%。综上所述,DC-CIK细胞联合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DC-CIK细胞治疗已经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毒副作用低,安全性好,预防和减少恶性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为一些对手术、放疗、化疗已无适应症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提高免疫功能,缓解和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命的新途径 [5]。
参考文献:
[1] DeVita VT. Rosenberg SA. Two hundred years of cancer research[J].N Engl J Med.2012.366(23):2207-2214
[2] Sangiolo D, Mesiano G, Carneval E-Schianca F, et al .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as adoptive immunotherapy strategy to augment graft versus tumor after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09, 9: 831840.
[3] Olioso P, GiancolA R, Di Riti M, et al . Immunotherapy with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in solid and hematopoietic tumours: a pilot clinical trial. Hematol Oncol, 2009, 27: 130139.
老年生活质量评估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术后; 放疗;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1-0033-02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预后较佳。据统计,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5年总生存率可达为67%,因此越早诊断,越早治疗越好[1]。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辅以术后放化疗。对于放疗而言,通过分析其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对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资料,以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的相关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7~75岁,平均(55.86±8.32)岁。其中年龄≥60岁26例,<60岁45例;未绝经19例,绝经52例;临床病理分期为Ⅰb期27例,Ⅱ期25例,Ⅲ期16例,Ⅳ期3例;病理分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56例,非内膜样癌1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3例,无淋巴结转移58例。
1.2 方法
71例患者中行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46例,全子宫切除术联合双侧附件切除术19例,行全子宫切除联合双侧附件切除以及选择性淋巴结清扫4例,行肿瘤减灭术2例。所有患者术后行6MV-X线加速器盆腔照射,总剂量为4500~5000 cGy/5周。此外有24例患者同期接受化疗治疗,方案有TP、TC等方案。
1.3 疗效评定标准
复发:完成治疗后6个月患者原发肿瘤部位再次出现肿瘤及其相关症状;转移:经检查后发现首次肿瘤部位部位以外的肿瘤病灶;2年生存率(2年OS):治疗后2年内随访存活患者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
将观察记录的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多因素分析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后患者2年生存情况及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71例患者2年总复发13例,复发率为18.31%;2年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7.04%,2年OS为92.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及病理类型对患者2年OS无影响。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是否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2年OS有影响。具体结果见表1。
2.2 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后患者2年生存情况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病理分期以及病理分型不是影响患者2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2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肿瘤早期诊断患者较多,此时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一般较好。手术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放疗对巩固疗效十分有意义。
中老年绝经后妇女是好发子宫内膜癌的主要人群,占发病人群的3/4以上,具有其年龄越大,复发率越高,预后越差的特点[2-4]。本文分析的患者中,发病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为(55.86±8.32)岁,绝经后52例,占73.24%。此外,年龄大于≥60岁的复发率为30.77%,而年龄<60岁的复发率仅仅为11.11%,且绝经后的复发率明显高于绝经前。但患者的年龄和绝经与否与放疗后患者的2年OS不相关,不是其影响因素。
表2 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后患者2年生存情况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因素 B SE Wald Df P值 Exp(B)
分期 0.386 1.387 0.077 1 0.781 1.475
患者类型 -15.996 12865 0.000 1 0.100 0.000
年龄 0.733 1.110 0.468 1 0.512 2.175
绝经 16.347 7952.6 0.000 1 0.987 1.589
淋巴结 3.686 1.168 9.973 1 0.003 35.268
此外,本分析的影响因素中,病理分型不是患者2年OS的影响因素,这与徐晓颖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临床病理分期和是否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2年OS具有一定的影响。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越晚,患者的2年OS越低,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较未转移的患者2年OS更低,单因素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与诸多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8]。此外,淋巴结转移也是影响患者放疗后2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9-12]。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高,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往往较好。术后放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其影响因素较多[13-14]。因此,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最佳的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10:247-251.
[2] Purdie D M,Green A C.Epidemiology of endometrial cancer[J].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2001,15(3):341.
[3]蒋鹏程,施如霞.106例子宫内膜癌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2006,15(11):792.
[4] Bristow R E,Zerbe M J,Rosenshein N B,et al.Stage Ⅳ B endometrial carcinoma: The role of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determinants of survival[J].Gynecol Oncol,2000,78(9):85-91.
[5]徐晓颖,邵卫仙,李国权,等.影响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0,25(6):652-656.
[6]李淑敏,章文华,白萍,等.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20):1587-1589.
[7]唐永和.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62-63.
[8]詹松.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59.
[9]郑玲,陈蒲香.宫腹腔镜联合诊治32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5.
[10] Pickle L W,Hao Y,Jemal A,et al.A new method of estimating United States and state-level cancer incidence counts for the current calendar year[J].CA Cancer J Clin,2007,57(1):30-42.
[11] Pomel M,Provencher D,Dauplat J,et al.Laparoscopic surgicalstagingof early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1995,63(3):301-306.
[12] Ghezzi F,Cromi A,Uccella S,et al.Laparoscopy versus laparotomy for the surgicalm anagement of apparent early stage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2007,71(2):9-13.
[13] Rauh-Hain J A,Rodriguez N,Growdon W B,et al.Primary debulking surgery versu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stage Ⅳ ovarian cancer[J].Ann Surg Oncol,2012,19(3):95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