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学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学的应用

微生物学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 教学 ; 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学习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但内容多而枯燥,无规律可循且不易复习和记忆。如果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目前医学教育的需要。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四个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1基础与临床结合

医学微生物学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且与临床学科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外科手术时使用的无菌操作技术,临床选择抗生素时所做药物敏感试验,传染病的防治如肺结核、艾滋病、伤寒、痢疾等,这些临床技术及知识都与医学微生物的理论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讲授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找出与临床学科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注重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我们便可采取病例教学法来实现。首先在病例要选真实的、典型的、自然的、内容少而信息量大的病例。比如在HIV的时候,先介绍病例:患者,男,26岁。有不结史和吸毒史。近半年来感觉疲乏无力,体重明显下降,腹泻,咽痛,反复出现口腔真菌感染,近2w出现持续性的发热,(低热或高热),淋巴结肿大(颌下、颈部、腹股沟),全身散在皮疹,未进行过任何治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2.8*109 /L,中性粒细胞1.6*109 /L,淋巴细胞0.9*109 /L,CD4/CD8比值下降。肺部X线检查见双肺弥散渗出影,未见明显结核病灶。思考:本病例可能是什么病?有何诊断依据?应做哪些病原学检查确立诊断?根据HIV的表面结构如何防治病毒颗粒进入靶细胞?如何防治疾病传播?这是一种方案,也可以采取以下方案:上课的前1w将病例发放到学生手中[1]。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对病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自己推荐小组成员一名上讲台讲解,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做补充,教师必要时参与指导。通过病例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提高综合归纳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典型的病例可使学生得到启发,增强记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拓展知识面。开展病例教学法后,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这个教学方法很满意,只有2%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2理解与记忆结合

医学微生物学由于内容多、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和缺乏系统性。不少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 不易记忆, 在学习上深感困难。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繁多, 同种同属的病原微生物的差异不大, 随着所学病原微生物的增加, 往往容易混淆。这时采取有效且简便的记忆方法十分重要,可以采取总结归纳法,使之容易记忆。如可通过比较引起性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沙眼衣原体、HIV、人瘤病毒、淋病奈瑟菌等来理解并记住其致病特点[2], 总结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哪些?专性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有哪些?比较芽孢与孢子、内毒素与外毒素、细菌L型与支原体来掌握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此外还可以采取闭目内视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罗马房间系统记忆法识记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点。这些记忆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但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普遍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医学微生物的知识完全是靠记忆来掌握的。其实不然,比如溶原性转换、转化、转导、接合等基本概念,如果学生不理解它们,那么对今后学习细菌耐药的机制、理解白喉外毒素毒性的来源等将会带来困难。因此对于某些知识点理解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理解是记忆的前提,理解还有利于促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如果我们将理解与记忆结合起来学习,那么学习效果会更好。

3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

近年来,新闻常常报道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这些报道有利于学生对病原微生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内容变得生动,同时也缩短了基础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意义所在。此外,关于这些疫情的报道很容易引起医学生的关注,如果在相关微生物的讲述过程中结合这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去思索,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比如,最近2年在我国流行的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 H7N9) 引起的,有几百人感染,其中200多人死亡;在2003年流行的SARS,它导致8000多人感染,其中800多人死亡;2011年我国又报道了9例脊髓灰质炎患者等,这些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报道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这些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为什么会爆发流行,如何阻止这些疾病的流行等。教师可结合这些问题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将使学生消极被动听课转为积极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总论与各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质量是由老师的教学质量所决定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是由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医学微生物学有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是学习各论的的基础,如果总论没学扎实,那么学习各论的内容就会难以理解与记忆,不仅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增加老师教学的负荷。因此讲好总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总论部分的学习中又以绪论最为重要,绪论的讲解还将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及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何讲好绪论方法很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理论联系实际、总论联系各论的方法。引导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从问题着手逐步引导学生去认识微生物的本质,让学生主动去开启微生物知识的大门。在学习各论的时候,要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并善于提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类似的内容,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归纳 。比如,通过血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导致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有哪些?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微生物学知识,在头脑容易中形成系统概念。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讲授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四个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最终达到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黄衍强,赵丽娟 .PBL 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15) :901-902.

微生物学的应用范文2

直观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领域,它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3个方面,此法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当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直观教学;教学研究

直观教学是从具体形象入手,通过直观的感知刺激不断强化,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感知表象,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记忆认知效果[1]。笔者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如下。

1 实物直观

1.1 标本观察 提供实物让学生去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辅助以相应讲解、强化,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达到过目难忘,这种效果是单纯抽象语言叙述所无法达到的。

1.2 实验示教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复杂,标本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是实验学习的难点。到位的实验示教可以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研究极为重要。

1.3 访问调查 医学微生物学涉及面广,涵盖性强,与医学免疫学、内科学、实验诊断学等多学科相联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医院访问实际病例,观察临床表现,以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性。

实物直观优点在于学生直接接触物体,所获感性材料真实具体,有利于准确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易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但实物直观的缺点是易受客观条件限制,需用模像直观加以弥补。

2 模像直观

2.1 图片观察 提供实物照片或简化了的示意图,通过挂图、投影方式展示出来,满足学生的感官认识需要。

2.2 绘图教学 人的感知规律其中包含活动律,即在固定不便的背景上活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画图优先于挂图。

2.3 动画展示 课程中许多知识点研究微生物动态活动规律,如病毒的复制周期,衣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等,将这些书本上单纯语言叙述的枯燥过程制成模拟动画呈现出来,具体而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电子课件 应用计算机技术,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制作个性化的电子课件进行微生物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电子课件可以整合书籍、图片、动画、声音等直观素材[2],是最有效的模像直观手段。

转贴于   3 言语直观

3.1 口诀式 微生物学中零散的知识点很多,很难记忆,将这些知识点综合起来,编成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口诀,则方便记忆。如描述破伤风芽胞梭菌生物学性状有这样的口诀:细长杆菌周鞭毛,幼龄运动很活跃,革兰阳性鼓棰样,端立芽胞要记牢。学生根据口诀,扎实记忆知识点,避免了造成相关特征的含糊和混淆。

3.2 类比式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典型知识点,类比方式在微生物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如介绍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特性,将其拟人化总结为3个字:馋(专性需氧,营养要求极高,pH6.5-6.8)、懒(生长速度极慢,18-24h繁殖一代,2-4w见菌落)、赖(菌落极粗糙,聚集生长,呈菜花状)。肺结核典型临床表现3个字:热(发热)、汗(盗汗)、美(面部潮红)。类比法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3 情境式 这种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部分,设立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设立具体情境,启发学生发散式思维,知识在头脑中有意识地整合与重组,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使用范围广,但言语直观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具体、完整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彭聘玲.普通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

微生物学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PBL 医学微生物学 评定 影响因素 对策

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试于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是将问题作为基础和导向的教学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效果较好且十分流行的教学法,欧、美等多个国家都采用了此教学法。目前,我国对此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致病性、诊治等内容,是一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枢纽。但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物学性状具有多样性,枯燥、复杂、易混淆,并且病原微生物和相关的临床疾病的关系复杂交错,授课时若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心理,更不易掌握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单纯依赖教师和教材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适应医学快速发展变化的需求。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将PBL教学法引入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很有必要。

一、介绍PBL教学法

选取我校2012级农村医学的两个教学班108个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54人。两个班均由相同教师进行授课,教学时间为38个学时,实验班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对照班采用讲授法的传统模式授课。PBL授课法实施具体过程如下: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章节规划系统的教学计划,将大纲要求和密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例如化脓性细菌、肝炎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同时准备相关的临床案例和问题,将准备好的病历资料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并让其做课前准备工作。将学生随机分为9组,每6个学生一组,课前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并和组员进行讨论和分析,综合资料解答问题,提出病原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考核,每组推荐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主要是讲解问题解决方案并回答问题,组内其他同学可进行内容补充或修正,并协助回答班上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对其他组的方案诊断结果提出质疑,再由其他组成员作答。若交流中提出的问题难倒学生、解决不了时可以求助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然后教师对每组学生的方案和表现给予客观评定,作为期末总成绩的10%。教师在课堂结束前根据课堂讨论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做系统的梳理并总结教材内容,再次重点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反思问题。

二、评价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评价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定量评价主要是分析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和分析题的成绩,即期考成绩。期末总成绩包括期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和实验考核成绩(占30%)。其中微生物学理论考试主要采用病例分析题进行考核,检测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和分析题的成绩及期末总成绩,采用t检验。

定性评估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分析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反馈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

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期考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均高于对照学生,且P

从表2可看出,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反馈普遍比对照班好,实验班有74.1%(40/50)的学生认为教学气氛活跃,而对照班只有29.6%(16/54);实验班有61.1%(33/54)的学生认为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对照班只有25.9%(14/54);实验班有77.8%(42/54)的学生认识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对照班只33.3%(18/54);实验班有81.5%(44/54)的学生认为能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照班只有35.2%(19/54);实验班有72.2%(39/54)的学生认为该教学优于其他教学法,而对照班只有25.9%(14/54)。两组比较,P

三、讨论

PBL作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其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不少,需要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比如教师角色转变的困难,教师需要由传统的教授教学中的“教”转为以“导”为主的“教”。教育目标则由传统的传授教学大纲基础知识转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同时传授大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非常系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灵活应用的教学技巧。相关对策如下:教师应善于挖掘身边与微生物联系密切的事例,教学时做到对学生循序诱导,增强学生的好奇意识,创设质疑情境,主张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要能创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应系统扎实地掌握交叉学科和本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传授大纲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学科领域前沿知识的拓宽。课前应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精选优质案例作为课堂讨论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师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交流、讨论,促进PBL教学的有效开展。

学生需要从传统教学的被动转向主动。而且PBL教学以讨论为主,讨论前学生都应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而组内若有同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未能预习了解相关知识以至于边讨论边看书,则会影响交流和探讨的进行,会干扰小组讨论的进程,造成负面影响。相关对策如下:教师进行授课时应该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通过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自觉地转被动为主动。分组时让学生自己推荐小组代表或者由教师安排,小组代表负责督促各位组员按时完成查阅总结资料和讨论任务等,协助PBL教学的具体实施。讨论是共同学习并能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课堂上教师对组内学生的讨论情况应及时关注,帮助无法参与讨论的学生一起参与,因材施教,激发其兴趣。

四、问题及对策

PBL教学中经常是通过引入案例提出问题,需要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而病例中不同疾病症状有相似也有不同。对于中职医学生而言,因其尚未接触到诊断学的相关内容,容易混淆相似的症状区别,即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诊断学的资料,但学生仍会理不清头绪,影响了讨论教学的进程,事倍功半,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关对策如下:教师应提前教会学生掌握病例分析的方法,主要从病人的主诉、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史等入手,寻找支持疾病诊断和鉴别的关键证据,再将疾病症状、体征、病史等结合所学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对应分析,培养学生善于使用推断法、排除法、反证法等分析得出最终结论。病例的设计则是至关重要的,应遵从科学严谨性的原则,在原始真实病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重组、编辑和修改。最好选择典型的病例,使学生在通过分析讨论后有更深的印象,能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重点内容,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重要的基础。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不同途径比如课本、文献、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

时间和硬件条件的缺乏:教学课时非常重要,不同学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课时不同。PBL教学中有42学时和43学时的,而我校此课程仅有38学时。课时数相对较少则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学生讨论时间;且我校的数据库查阅文献非常有限,相应的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查找资料的需求。相关对策如下:尽可能提供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讨论,完善学习的硬件设备和可用的网络资源平台,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就完善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方式,比如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借鉴其他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试用于本校的教学改革,有的PBL教学分数占期末总成绩的10%甚至30%。如果所占比例过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反之则会造成部分学生有坐享其成的想法。因此,PBL教学部分的内容考核比重值得慎重考虑。同时应继续探索新的更好的考核方法。目前,在国内有关学者进行PBL教学除以期中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外,还有以综述或病案会诊意见书、PPT等形式考核学生。当然,也不妨尝试与学生共同探讨考核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的应用范文4

【摘 要】为探讨微课在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采用随机抽取护理专业两个班为试验组,两个班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微课教学为辅;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比较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的评价,并比较两组学生对同一教师授课综合评价的优良率。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两组无差异性(P>0.05),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师授课评价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微课教学为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55-02

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分散、条理性不强,如何提高微生物教学效果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概念,胡铁生是国内微课创始人,他率先在佛山市组织了微课大赛,2012年9月,“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示,中小学搞微课,高校也要搞微课。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3月又启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由此一个席卷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本研究在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从2013级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选择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组共123个学生,另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对照组共122个学生,研究对象全部为女生,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和入学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由同一教师授课,材,理论和试验学时数相同。两组教学方式除微课内容外,其余所用PPT内容、教学方法相同,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

(1)试验组微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根据微课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重要性选择微课教学内容:如细菌形态与结构、细菌生长与繁殖、细菌消毒与灭菌、细菌接种与分离技术、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性状、破伤风芽胞梭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及预防、病毒的复制周期、乙肝病毒抗原与抗体检测意义、艾滋病毒的致病性与防治等教学内容预先制作成微课课件及相关微课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测评、微教案及教学素材等)。

试验组教师上课时录制好教师上课的微课视频,建立微课学习平台,将微课视频及相关资料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设置权限允许实验班级学生在线学习,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测试题及在线学习时间,师生可随时进行交流和答疑。

(2)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具体安排如下:课前3分钟回顾上次课重点教学内容,随后以PPT形式讲解新课,并辅以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最后总结本次课重点教学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3.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①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试卷中微课相关教学内容成绩占40%),两组实行统一考核、考试,考核分和卷面分均为100分。②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评价。③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综合评价:课程结束后,向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几个选项,问卷回收后计算优良率(“好”加“较好”的百分比)。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试验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

2.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评价(见表2)。

一共调查11项内容,从表1可见微课教学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学习主动性、重点、难点内容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延伸课堂教学及师生交流方面都非常有作用(均 P<0.05),但在系统知识掌握方面作用不大,认为作用一般的学生占43.09%。

3.两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综合评价。试验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较高(优良率为98.5%),高于对照组学生(优良率为88.43%),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现在传统的讲授法也不是狭义理解为只是教师讲而学生听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法的基础上教师都会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比如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举例、病例、谐音、抛锚、情景、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般使用多媒体。讲授法便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但学生课上课下参与度还是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相关知识也不扎实,对于一些需直观表达的知识点光靠讲授领悟不透。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等辅教学资源。从调查中得知微课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学习主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重点、难点内容掌握、延伸课堂教学以及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等作用。但微课教学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需加强对微课的本质的认识,微课不是传统课的压缩,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二是教师需要精选微课内容,重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而不仅仅重视微课制作技术。三是教师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建设好微课教学平台及微课教学资源库。此外,微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次调查中也证实微课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对系统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微生物学的应用范文5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的各论部分内容繁杂,枯燥,易懂不易记。而病案学导式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以“病案”为载体,以学导式教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意识,实现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关键词】病案学导式教学法;微生物学;教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而其中的医学微生物学既是医学教育的主干学科,也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它是一门较早讲授疾病的学科。病案学导式教学法,是以病案为基础,问题为先导,分析讨论为核心,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笔者在2009级护理专业学生采用此方法,目的是探求一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教学内容膨胀与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 病案学导式教学法的原理和目标

病案学导式教学法是以病案为载体,以学导式教学为方法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以往学过的综合学科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起到与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2]。病案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是直接给学生病例,借病例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到教材中寻找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学,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同时,在病例讨论中无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尚未学习到的科目,这使学生认识到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学习态度。另外,小组的讨论培养了组内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及相互学习的能力,而小组之间的观点交锋更是锻炼了学生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这种锻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二 病案学导式教学法的设计思路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国外医学教育中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式的讲解,讲授的不仅有本门课程的难点、要点,一般还会包括本门课程的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动态。这种教学方法由两个最大的优势:首先,医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某些医学科学知识,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独立地思考并作出判断,学会选择吸收好摒弃信息;其次,它还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膨胀与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4]。基于学导式教学法的优势,结合病案教学,我们拟在微生物学各论部分实施病案学导式教学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 收集、编写、整理病案。病案质量的高低是病案学导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查阅国内外文献,选择临床指征典型、诊断明确的病案,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附带的思考题。

2 发放病案,课下自学,分组讨论。将病案及附带问题提前发给学生。对于病案中涉及到的知识,由教师负责解释,并引导学生对教科书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自学,同时针对病案讨论内容通过各种媒介手段获得详细的信息资料,归纳出重点,并针对思考题作出答案。

3 课堂精讲评价,课堂讨论。在展示病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本次课内容进行精讲,针对学生的答案及提出的倾向性问题、模糊的概念性问题进行小结和集中解答,并归纳总结出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

4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阶段考试试题,试题中适当增加主观试题的比例,以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对此种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三 病案学导式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1 好的病案要具有代表性、争议性和连续性[1]。 (1)病案的代表性。要选择既遵循教学指导思想又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体现该系统疾病特征的典型病案,通过这些病案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借鉴意义。 (2)病案的争议性。主要指病案的选择,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深度。只有见解纷呈,争议性比较强,才可能使学生形成为问题。 (3)病案的连续性。主要指在选择病案时,选择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随教学进度、病案难度和深度逐渐增加的典型病案,使病案学导式教学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设计高质量的病案附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加强与生活、临床的联系。医学微生物学是随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级同传染病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又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5]。加强与生活、临床的联系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我们的接近,使理论知识找到了实际落脚点,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得以延续和加强,更有利于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好记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好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学习和工作创新打下基础[6]。

3 利用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实例布置自学内容,以培养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结合病案巧妙设计课后问题。课后问题往往是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思考教师课后布置的病案及其问题,可使学生们的知识得到巩固好拓展,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先给出典型病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看书并查阅相关文献,然后进行讨论,这种学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性、主动性。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着重大意义[7]。

总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的医学微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又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作为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应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及最新方法、技术,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好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5]。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病案学导式教学法,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将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诊、防、治措施有机融合,准确导向临床实际,因而使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变得生动,缩短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7]。我们相信,随着病案学导式教学法的深入推广和应用,这一教学改革模式必将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选朝.论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03-104

[2] 吴虢东,许琰,李莉.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5):606-608

[3] 肖湘,贺加,赵先英,等.几种常见的医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12-614

微生物学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践教学;病例资源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92-02

医学微生物学检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其他软指标的考察[1]。本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临床充分接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临床相关知识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其重要载体[2]。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该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严谨性[3]。根据上述,我们拟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应用资源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项研究将为采用基于病例的实践教学模式打下良好基础,将对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的翻转式教学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对本校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初步实践教学研究,证实所构建病例资源库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

一、对象与方法

2013级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共5个班,每个小班30人。将对象进行了随机分组,班级间学生的入学成绩和学习兴趣均无显著差异。随机选择了2个班作为平行对照班级,3个班作为研究实施班级。对照班级采取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授课老师先回顾理论课教学内容,然随后导入实践课教学,向学生讲讲授操作方法,最后让学生操作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构建的病例资源库,实施班级采取基于病例的讨论式教学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的形式开展教学。课前从病例库调出病例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相关材料预先温习,上课再进行小组讨论,在老师指导下确定检验方案,随后让学生开展操作,最后出具检验报告。

二、授课过程

以沙门菌感染检验为例,课前从所建的病例资源库中调出“沙门菌感染检验”相关病例,将班级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4~5人,将病例信息按照小组分发给学生。病例后面附有思考性问题:该患者可能是由哪一类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如何从微生物检验的角度进行鉴别诊断和微生物学检验?上课时按小组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指定或每组推荐1名同学对病例进行讲解,提出该小组的检验思路和方法。实践课教学突出实验设计的综合性,体现出实验具有探索性。每组标本事先不告知学生,让其进行探索性检验。每小组利用病例讨论结果和实验室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逐步确定是否为上述的细菌。实验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合作,也相互进行监督。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时组内同学先进行讨论,真正无法解决时老师将参与组内讨论并给予指导,但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为主,不直接告诉其答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授课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严格要求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束后,授课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学生将实验结果以报告形式提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沙门菌感染检验为6个学时,老师讲解和培养基配制为2学时,细菌接种和结果鉴定各为2学时;对于基于病例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计划为8学时,课堂讨论和培养基配制为3学时,细菌接种为2学时,结果鉴定为3学时。

三、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研究实施班级的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表1),在收回的90份问卷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病例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增强了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效率。100%学生均认为基于病例的实践教学模式可有利于基础联系临床,可很好地增强师生的互动。

相比而言,对照班级的学生有95.8%渴望采取基于病例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起到良好的师生互动作用,不能有效地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相结合(表2)。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渴望改变现有教学模式。

四、讨论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操作技能为核心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本课程教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基于病例的教学可起到将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作用,使授课变得形象生动,使临床思维明确、知识系统全面、师生互动增强,从而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该教学模式目前较为受欢迎,它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病例资源是实施病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其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构建该课程的病例资源库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前期已构建了该课程的病例资源库,将团队协作、沟通与交流、职业严谨性、分析能力、生物安全意识等指标的考察融入了病例之中。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增加职业严谨性,同时让授课对象感觉到所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接轨,这些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本课程的实践课教学中引入基于病例的教学模式非常可行,它能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而且也非常有效地增强了师生互动。对照班级和实验班级均有100%同学认为该模式可有效促进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和增强师生互动,对照班级有95.8%的同学希望采用基于病例的教学模式,其他指标的研究也发现该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根据构建的病例资源库,通过病例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拓宽教师知识面。但该教学模式实施中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用病例串联起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更好地通过病例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深入探讨;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需要花费时间让学生去熟悉、讨论、分析病例,实验室的相应配套材料也需同步;此外,授课对象为专科学生,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还不太适应。上述问题均值得继续探讨,但病例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应用的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李菁华,史红艳,刘永茂,等.病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2]李湘健.在实践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