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乡村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乡村案例

美丽乡村案例范文1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三化、四有、五洁净”为目标,即:全镇垃圾处理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保洁机制达到有队伍、有设施、有制度、有经费;镇村环境达到村组洁净、道路洁净、河塘沟渠洁净、村庄周围洁净、房前屋后洁净的要求,建设生态、秀美、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二、目标任务

2014年主要实施三大目标任务。

1、统一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全镇的生活垃圾统一按两种模式处理:一是中转处理模式,即按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要求,城区附近的社区和村结合县城各垃圾中转站,将垃圾统一清运至县垃圾填理场处理;二是离县城较远,暂不具备条件将垃圾装运至各垃圾中转站的村采取集中或分户焚烧处理模式,即分户或集中建垃圾池,分别进行垃圾无害化焚烧。各村(居)要根据各自人口数量、环卫现状,落实好商户、居民的“门前三包”,完善垃圾桶、垃圾池、垃圾清运车辆等垃圾处理设施,建立环卫保洁队伍,完善卫生保洁管理制度。

2、重点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点和扶贫重点村的垃圾处理。2014年度全镇的美丽乡村建设点和扶贫重点村,都要规范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做到“户有小垃圾桶或(池)、片有大垃圾桶或(池),自然村组集中清运”,将垃圾统一集中处理。

3、着力推进主干道沿线可视范围的卫生保洁。结合主干道沿线改造提升工程,其他区域2015年推进,2016年全面完成。

三、工作措施

1、统一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各村(居)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厨余垃圾放入沤肥窖或沼气池,转化为有机肥料或清洁燃料;废弃电池、农药、油漆等有毒有害垃圾统一封存处理;碎砖碎瓦、沙石、炉渣、石灰、水泥块等土建垃圾运到统一指定位置铺路填坑;金属、塑料、橡胶、纸类、玻璃陶罐、毛发等可利用垃圾统一回收;其它可焚烧垃圾实行就地焚烧。村(居)医疗垃圾按卫生部门要求处理。

2、着力抓好三个主体建设。搞好垃圾无害化处理,必须充分发挥农(居)户、保洁员(回收员)、村(居)民理事会这三个主体的作用,突出垃圾源头分类这一重中之重的工作环节。一是教育农(居)户主体自觉做好门前“三包”和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力争垃圾在村(居)民家庭层面一次性分类到位;二是建设好保洁员主体,原则上按每50户的基数配足一个保洁员,每个村点最少要有一个保洁员,要将有责任心、肯吃苦的人充实到保洁队伍,并做好公共场所垃圾的清扫、对可利用垃圾和不可利用垃圾进行合理处置;三是理事会主体,各村(居)要选择有奉献精神、威信较高的村民作为理事会成员,着力抓好理事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理事会在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切实解决好有人管事、有人办事这一关键问题。

3、大力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各村(居)要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完善村点集中收集设施和保洁员用具。每个村要按要求设置垃圾分类棚屋和土建垃圾堆填点,棚屋要尽量利用村内现有的空闲旧房,用于暂时存放可回收利用和有毒有害的两类垃圾,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公共场所,也要放置垃圾分类桶,便于过往行人分类投放垃圾;保洁员每人要配齐“一车一铲一钳一扫斗一扫把”等保洁用具,每天定时清运各户垃圾,定期回收有毒有害垃圾,并对棚屋及其设施进行清扫消毒,确保卫生和安全。完善户有垃圾处理设施。每家农户要配齐“两桶一池”,“两桶”一个用于装可回收的废旧塑料、纸类、金属、玻璃、橡胶等无机垃圾,另一个用于装不可回收的食物残渣、果皮、菜皮等有机垃圾,“一池”是指建户用垃圾池或沼气池。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镇级奖补、各村为主、农户自筹、社会支持”的原则积极筹措工作经费。镇财政对各村的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奖补投入,各村(居)建立专业保洁队伍,并可通过村规民约建章立制,对垃圾处理受益的相关农、居、商户收取适当卫生费以弥补经费不足,对今年新建的垃圾处理设施,经镇清洁办验收后,将根据实际投入的规模和效果分类实施奖补。

5、强化宣传培训和督导工作。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为让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保洁工作,要通过民歌、童谣、漫画、宣传栏、标语等多种方式,将“3+5”操作规程形象地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生活垃圾物品种类列出来,让群众一看就懂;对村(居)民开展面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高村(居)民对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操作水平。增强村(居)民环卫意识,激发净化洁化美化家园的热情,以身边的典型、身边的变化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热情支持参与卫生清洁工程的积极性。

6、强化考核和竞赛评比。全镇各村(居)今年要全面启动垃圾处理长效保洁工作,尤其是干道沿线村庄和美丽乡村建设村点要尽快开展,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和机制;村“两委”要加强对村点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组织、监管,不定期检查保洁员工作及农户的垃圾分类、室内外卫生保洁情况;村点理事会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订立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评比办法,并对农(居)户垃圾分拣分类和保洁工作进行评比和公布,积极探索适合实际的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美丽乡村案例范文2

一、分级建设标准

我市将美丽乡村建设分初。中、高三个版本。“清沟、扫地、摆整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初级版,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始终。“拆旧、拓新、整漂亮”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中级版,应做到“污水成网、有效运行;垃圾分类、减量利用;规范建房、小区示范;更新改造、风貌提升;规整漂亮、生态宜居”,用5年时间建成一大批最美乡村。“穿衣、戴帽、扮靓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高级版,有条件的村庄应通过对存量农房“穿衣、戴帽、扮靓丽”,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坡屋顶和外墙装饰,系统进行景观绿化美化,全面提升村庄人居和人文环境,力争通过10-20年的努力,把福清农村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乡村。

二、提前启动建设项目。

在我市原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的基础上,我市提前启动19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018年10月,我市组织美丽乡村“百日冲刺”行动,对列入19和20年的新建设村提前下拨20万元资金用于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全市扣除列入城市建设范围的村庄外的375个村庄(包含19年和20年新建设118村)全面开展“清沟、扫地、摆整齐”工作。

三、引入第三方专家机制

(一)实施双重技术指导:我市聘请工程学院、省村镇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组成美丽乡村建设顾问专家团队,分4个片区定期指导,每季度每村指导不少于1次。建立专家团指导微信工作群, 加强顾问专家团与镇村、规划设计单位、项目施工单位的沟通交流。根据美丽乡村办的文件的指导意见,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陪伴式服务,及时指导项目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二)委托第三方机构考评:我市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95建设村进行第一季度考评,新建村和再提升村考评结果分别分为4个等次,作为兑现季度考评奖依据,体现公平公正、等次分明。其中,有补助的省级美丽乡村季度考评排名未列一、二等次的建设村取消季度奖。

四、宣传发动

(一)编制简报

每月通过编制简报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集中宣传全市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广大农民的崭新风貌,全面反映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并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达到分析、归纳、提升、深化的目的,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扎实推进。

(二)公众号推广

创建公众号,实时更新美丽乡村建设最新动态,展示各村的亮点与特色,互相借鉴,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五、资金保障

(一)加大资金奖补力度

我市财政对新建设的美丽乡村按1:2.5配套级奖补资金;对再提升的往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平均按1:4配套级奖补资金。同时也督促乡镇及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村,将专项资金用于村庄美丽乡村建设,避免资金滞留影响建设,并且根据乡镇每月报表随机抽查资金使用情况。

(二)合理分配奖励资金

一是设立季度考评奖。通过每季度的考评,按个镇街开展的工作效果划分4个方阵,给予每个方阵不同的奖励,干得快、干得好的可以获得更多奖励,激励各镇街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度。二是设立配套奖。为鼓励有能力的镇村积极筹备资金,我市专门设立了美丽乡村自筹资金“配套奖”,奖金最高限额为新建美丽乡村每村20万元、再提升村每村50万元、重点打造特色村每村100万元。镇村自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最高限额内按1:1配比给予拨付“配套奖”。三是设立示范奖。被选为召开现场会示范点的行政村也给予相应奖励,所得奖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美丽乡村案例范文3

>> 休闲旅游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城郊型乡村旅游环境伦理构建 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试论湖南衡阳市城郊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 北京城郊某镇集体资产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城郊型有机农产品基地发展研究 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城郊型生态休闲旅游SWOT分析及策略 北京城镇化型村庄旧村改造建设的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 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冷暖北京城 关于城郊型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探讨 围绕北京城郊经济特点履行好农村市场监管职能 北京城郊商业保险的发展趋势与经营对策 谈谈城郊型小城镇地块划分与开发模式的关系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开发研究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与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广告与北京城 文人落脚北京城 北京城的高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安金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实现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EB/OL]. [2008-12-03]. /zxhd/xxkxfzg/fzgdybg/182498.htm.

[4]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M].2010.

[5]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的“北京模式”实践与应用[M].2010.

[6]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20(6),71-73.

[7]张有义.交通拥挤费 治堵“妙药”还是“懒汉行政”[J].2007.

[8]Hall,Derek.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ern Europe:transition and the search for sustain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65-176.

美丽乡村案例范文4

关键词:乡村绿道 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 浙江省 龙游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基金: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科研项目资助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大量城镇密集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它们是拉动中国积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然而,这也带来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居民生活品质的下降,保护与开发的利用尺度失衡,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大隐患。此外,由于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十年来,珠三角地区以绿道为主题,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开启了我国绿道建设的先河。本文在对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的意义、基础和现状梳理基础上,结合我省绿道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以龙游县“美丽乡村”绿道规划设计为案例分析,探索乡村绿道建设的规划建设策略和方法。

2 绿道的基本概念及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现实意义

绿道(greenway),顾名思义,是绿色的通道。早期绿道属于廊道(corridor)范畴,是指能让人们方便地从生活居住区域通往开敞空间的娱乐用地和水域,或者将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的通道。

绿道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绿道建设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内容;其次,绿道建设时提高城市化质量的有效途径;再次,绿道建设时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创新手段。绿道成网后,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

乡村绿道建设既可以有效保护浙江省优越的自然山水生态资源,也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与乡村旅游业的兴旺发展,最终有利于城乡统筹背景下浙江省新农村建设。

3 浙江省建设乡村绿道的自然与人文基础

浙江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使得浙江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4%,居全国前列。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主要包括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物种、地质遗迹、生态系统等保护类型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各级森林公园72个、地质公园3个。

此外,浙江多样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几千年来,孕育了独特的、饱含生态思想的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和湛舆文化。 浙江的农耕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有七千多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和各种工具,以浙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是世界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浙江的山水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浙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发端,最著名的要算“唐诗之路”,唐诗之路从钱塘江畔的西凌古渡起,经浙东古运河,古纤道,绍兴鉴湖,转入曹娥江,过上虞,再溯剡溪而上,经嵊州、新昌、直至天台,这是古代诗人活动最为频繁、诗书与山水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域。

因此,浙江省多样的生态资源和多样的文化价值形态,明显优于邻近的上海、江苏,也是长三角最具有开展绿道规划与建设条件的区域。

4 浙江省乡村绿道建设的现状与趋势

浙江省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改变了浙江农村穷、脏、乱、差的旧面貌,农民的精神境界普遍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人口素质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相继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等新农村建设行动。

绿道在“美丽乡村”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中承担着多重的作用,既是生态廊道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生态保护区、生态游憩用地的构成部分,同时,绿道系统还起着衔接生态环境整治分区中保护分区、涵养分区与开发建设分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作用,是保障“美丽乡村”自然、生物、历史文化及生态游憩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基本物质载体。

浙江省台州市以率先开展绿道规划建设工作。浙江杭州淳安县、衢州龙游县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开展绿道专项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发展,浙江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生活层次的提高,渴望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渴望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必须用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来代替传统的工业文明。由此可见,浙江省自上而下的绿道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以衢州龙游县绿道规划设计为例,探索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实施技术方法,为省内及类似地区的其他县市推广绿道建设提供借鉴。

5 衢州龙游县“美丽乡村”绿道规划

5.1 项目背景

衢州龙游县绿道布局规划是龙游县“美丽乡村”规划中生态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重要部分。龙游县绿道规划基于生态基础设施“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基本原则,立足龙游的基本情况,以水体为主要线索,包含沿着河滨、溪谷蜿蜒生长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建立覆盖龙游全境主要河湖水系的绿道系统,建立水体的生态过程安全格局,在完善城乡水系生态系统的同时,建立一个可供居民观赏、游玩、健身的慢行步道系统。龙游县绿道专项规划立足于龙游乡村生态环境状况、自然资源特色及社会与经济发展基础,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获得较大改善,基本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2 绿道类型划分

按照龙游县“美丽乡村”绿道所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将绿道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集落型三类。

生态型绿道指主要位于乡村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满足人们欣赏自然景致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郊野型绿道指主要位于风景秀丽的田野与山区,以加强城乡生态联系、满足居民郊野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集落型绿道指主要分布在村庄人口集聚点,以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5.3 绿道的结构体系

龙游县域绿道形成三级绿道网络体系。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的干线属区域绿道,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的支线属乡镇绿道,集落型绿道属乡村绿道。总体规划布局以干线绿道走向为依据,根据不同资源的整合方式差异,生态型和郊野型绿道构成不同的绿道规划结构。

生态型绿道网梳理龙游县域所有生态和旅游资源,确定为以衢江和灵山江为主体骨架的“一横两纵”的主线结构和放射型网络状的支线结构;郊野型绿道网空间布局结合城乡空间布局、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特点形成 “一线、一环” 的主线结构。

三级绿道体系重点突出表现为六个主题,分别是“村之雅”、“江之美”、“湖之秀”、“山之灵”、“溪之韵”、“田之趣”。

5.4 绿道的配套设施

5.4.1 绿廊系统

基于龙游的地域地貌特征,绿廊系统即是沿着河滨、溪谷蜿蜒生长的自然景观线路,因此河道可建立具有适当宽度的连续植被控制带,在带中建设滨水绿道,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着力改善河道沿岸生态景观和绿化效果,保护驳岸与堤坝两侧的原生植被,形成河流绿色廊道。

龙游绿廊保护划定绿廊控制线,并与绿道工程项目同时规划、实施和验收,绿道走线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绿廊控制线纳入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实行严格的空间管制政策。绿廊控制线内严格限制与绿道功能不兼容的项目进入,保护绿廊自然生境。绿道配套设施的建设应满足绿廊资源的生态承受力要求。

5.4.2 慢行系统

龙游县绿道系统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慢行道网络,如引导生态化驳岸与堤坝的建设,引入滨水绿道;隧道内慢行道加强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入口处设置斜坡以方便自行车通过,立面进行绿化美化设计;利用原有乡道、村道,建设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设置游憩设施,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确保非机动车交通网络的连续与机动交通网络的联动;同时,龙游县绿道系统水系丰富,为方便游客出行和形成完整的慢行系统,可形成水陆联运体系。

5.4.3交通衔接系统

在同一类型或使用相同交通方式的绿道之间出现交汇,采取平面交汇形式,并设置正确清晰的方向标识。

在不同类型或可提供不同交通方式的绿道之间出现交汇,设置相应交通设施,如自行车租赁点、摆渡码头等,并设置正确清晰的交通标识。绿道出现与公路交汇时,设置自行车立体交通或设置红绿灯和斑马线,保证通行安全。

5.4.4 服务设施系统

龙游县绿道以湿地休闲、山水风光特色,为了给游人获得停留和游憩空间,亲近水面的游玩体验,改善湖泊和水库沿岸生态景观和绿化效果,因此引入修建亲水绿道和平台,并增加水上体育和休闲项目等游憩设施。

绿道沿途设立美丽乡村驿站,驿站内有小卖部、洗手间,交通指示、自行车服务,还可设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足球场等体育设施,游客可在青山绿水间活动筋骨,尽情放松。

绿道规划提出建立“美丽乡村驿站、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的一体化绿道配套设施。

生态型绿道与郊野型大部分服务设施的设置间隔会适当拉长;集落型绿道则强调与乡镇、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相结合,与村庄融为―体。

6 结语

当前浙江省在乡村绿道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绿道最便捷的办法,直接长距离借道城市道路和公路的非机动车道,这种做法只是保障绿道的贯通,避免大规模的开挖和建设,虽然成本低见效快,但不能为行人提供一个绿色的慢行空间。此外,有些绿道建设只建车道,不划廊道,不管配套,这并不能体现绿道的生态功能和休闲服务功能,有违其初衷。再次,部分地区在进行绿道建设时,并未主义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建筑选材方面也没有根据乡土和地方特色,过于人工化,不生态。展望未来,绿道建设在避免上述问题的同时,更应依据“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积极利用美丽乡村规划带来的成果和启示,做好各部门政府的统筹协调,使绿道建设的实施更顺畅有力。

参考文献:

[1]顾浩,陈桂秋等.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2]顾浩,胡智清,马敏,高黑.山水为基,人文为魂,特色为本――浙江绿道规划实践与探索.城市发展研究.2013,20(4)

[3]郭建华,高 磊,黄 卓,唐 路.绿道管理机制初探 ――以珠三角绿道网为例.南方建筑.2010.4

[4]蔡云楠,方正兴,李洪彬 等. 绿道规划 理念标准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14-15

美丽乡村案例范文5

关键词:主题;产品特色;可复制

1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价值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从狭义上指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因其生产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其以成片农田为基质,大小不同的村落和湖泊为景观斑块,道路、河流、防护林构成其生态廊道,形成错落有致、散布状的景观生态格局。长期的乡村居民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肌理。农田是农民的工作场所,而农宅则是他们生活的场所,为劳作方便围绕农宅设置大片的农田,形成“田绕宅”的景观肌理。这与“宅落宅”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景观不仅有独特的景观格局,而且还包含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及,这也构成了农村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为形成独特的地方乡村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农业景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1 不断激增的城郊旅游需求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天左右的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

2.2 相关国家扶持与限制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措施、开发资助等扶持政策,加之新近“美丽中国”的提出,乡村景观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稳健的旅游市场发展,同时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及文件。通过研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政策,总结出目前国家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主导政策,主要分为限制、禁止、支持及发展4个方向。限制性项目有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禁止性项目有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尔夫球场项目。支持性项目有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庄、酒庄、农业主题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木苗圃科研基地等旅游项目。

2.3 当前乡村景观开发所存在问题

2.3.1 农村可建设用地稀少。农村可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非建设用地则占到90%。因此,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关键性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 重新开发土地常破坏原有的乡村肌理。企业开发土地时,常常拿取整块大面积的土地,散落的住宅用地常被忽略。集中式的用地形态破坏了农村村落自然地聚落形态;同时也给后期开发带来困难。拆迁使得大量农民迁出,原来的乡村生活气息也随之消失。

2.3.3 农村劳力严重流失。村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力主要依靠妇女与老人。农产品加工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也就不能吸引农村劳力返乡。

2.3.4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同构化严重。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中大多数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产品特色不明确,没有清晰的主题特色,导致产品模式容易被复制。

3 国内外开发实例

3.1 国外案例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小镇利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公园内核为核心区,所有活动围绕核心区展开,为花田区,种植大量的郁金香。核心区内分为固定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项目:郁金香展,主题庭院展,公园艺术展,花车游行盛典,骑行花海中,泛舟花田田间,儿童乐园。临时项目:名人之旅,花帽展览,传统工艺展,室内花卉展。为招揽旅客,每年郁金香展示的主题都会变化,由不同的参展商根据公园要求种植郁金香。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拉动了郁金香的整个产业链,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

3.2 国内案例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在小地块内精心打造创意文化概念,以爱情、浪漫为线索打造爱之墙,星座爱情柱,许愿池,奇迹钟,密宫,老桑树的回忆,百草园等主题项目,吸引市民、情侣、学生、恋人等客户群体,并与影楼签订合约。产业方面着力开发香草全产业链,包括香包、香袋、精油、香水等制品。其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包装和特色苗圃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4 农业景观新模式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案例中分析得出,以景观带动产业发展的形式正在日益扩大。新型的开发模式应是一种联动效应,由旅游开发为主导,带动周边农业与地产两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其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产业集群有机地集合起来,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开发模式。其可以被称之为是“乡村综合体”,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有机农业、苗木基地、田园小镇4大板块,其中有机农业和苗木基地可结合当地种植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田园小镇板块则是将原有农村生活原真体现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板块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将农家乐、农事体验、拓展运动、垂钓、婚庆庄园及花坊、田园集市、会所和餐厅等目前已有的成功旅游项目放入其中进行打造,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与本色农业景观相结合。因此,想要突显产品特色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主题鲜明的产品包装势在必行。

根据农产品特色、地理区位、环境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类型分为3大类。第1类苗木观光型,以苗圃植栽美景为主要的景观吸引力,同时,着力发展苗圃销售整套的产业链条。第2类主题游乐型,以趣味性的农业景观为主,增加童趣、欢乐、爱情等主题特色,打造游乐型农业观光园。第3类以高端度假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加工链。同时,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因为有了主题及分类,业态可以是复合的,多种类别的。同时也因为主题的明确,也就自然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区,减少了可复制性。

(收稿:2013-01-15)

参考文献:

[1]盛永利 杨小兰 赵永忠著.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中国旅游地产十大模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2]王云才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盛永利 黎筱筱 杨小兰 李关平著.TOLD模式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美丽乡村案例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典型案例;比较研究;应用策略

一、乡村旅游涵义

在中国,近年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它的兴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放松的场所。乡村旅游不同与其他旅游产品,它的实质内涵主要是体验乡村生活和深入了解乡村。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对乡村旅游的界定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可见乡村旅游的涵义应包括两个方面,即:乡村旅游的范围和活动内容。首先,从乡村旅游的范围来看,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应发生在乡村地区,其行政建制应落实到村、屯,而不应包括都市人眼中的县城、县级市及以上建制单位。其次,从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来看,乡村旅游应是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开展起来的旅游活动。其活动内容是以乡村生活、生产为特色的,也是以其为限制的。如果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过于泛化,则既会混淆不同形式旅游活动的开发,也会影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记忆和需求。许多建立在城市地域的农业观光园、或者地理位置在乡村,但其游览活动内容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毫不相干的风景名胜区是不能划为乡

二、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典型案例研究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其发展通常是通过一定的探索阶段,由初期的村村相似到现在的各有特色。90年代末至今,我国乡村旅游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各有不同,本文依据乡村旅游的内涵,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类型和成功案例将乡村旅游开发分成了种模式,并做以相应探讨。

需要明确的是以下几种模式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大部分乡村旅游的成功是多种模式的融合,但往往有一种方向为主导,这一种主导方向往往就是其发展的独到之处。

(一)生态―观光型

此种类型的乡村通常将“生态-观光-休闲-专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乡村旅游的综合旅游功能。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1.以生态科技为活力

该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体现在在生态产业的开发方面,科技含量较高。而这一点也正满足了特定旅游市场的需求,如修学旅游市场的开展。这一类型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其旅游产品设计中通常至少包含两大主题,即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有的还可结合具体的地域性和乡村性开展特色旅游项目。发展较早的宁波腾头村是这一类型的旅游开发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之处在于保持“乡村性”的基础上,腾头把最适合环境保护的苗木业、绿色蔬菜业、生态旅游业作为全力发展的产业。和其他乡村旅游不同的是,腾头走的是以“旅游养生态、以生态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其具体旅游项目的开展中,创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旅游”的特点。

2.以自然风光为基准

这一类型的乡村自然景观丰富,游客在选择其作为旅游目的地时多是因为其自然审美价值,或开阔视野,或陶冶情操,但其开发中也多结合各有特色的乡风民俗。纵观当前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村落,其成功之处一方面在于其丰厚的景观资源,另一方面则在于借助乡土资源成功的造势。前者往往具有资源的独占性和垄断性,其审美价值相当于风景名胜区,但又并非单纯的风景名胜区。如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婺源的自然景观包括多种组合,如山、水、竹、石、滩、舟渡、古民居等,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目前,婺源已成为江西省金牌旅游产品。后者则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结合乡村特色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重庆走马镇金马村凭借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让乡亲们的生活步步登高。在连续举办了多届“走马观花文化旅游节”之后,走马镇已经今非昔比。

(二)民族民俗型

民俗文化观光是依托乡村居民、人文遗迹、古建筑、文物、家居生活物件等物质形态以及地方民间文艺、民俗节庆活动、地方民间文化庙会等文化形态,开展可参与的观光游览活动。我国民俗乡村旅游的开展主要依托独到的民族民俗风情,比较成功的有云南、贵州的乡村和北京的民俗村等。此类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就是原生态的民风民俗,而这也正是其乡村旅游开发的亮点。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前这类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在贵州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乡村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优势,即具有完好的自然生态村落景观及保持完好的农村传统习俗,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黔东南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和安顺屯堡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在接待国内外游人时颇受好评。这两处旅游区成功的关键就是避免乡村城镇化和商业化。

(三)休闲娱乐型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已不再满足于观光、审美,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游客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旅游过程中来,并借助旅游环境自己创造快乐的休闲体验。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该类型的乡村旅游主要以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的休闲体验,以成都“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通常属于这一类型。针对“农家乐”发展的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农家乐”的发展不能过于粗放化。如我国部分乡村农家乐的主打项目只是吃饭和打麻将,这样的旅游开发一没有特色,二没有生命力,很容易被替代,另外也需要继续完善旅游环境的整治工作,加强农家乐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并加强细节的管理工作,包括卫生、交通、娱乐各个方面。

(四)复合开发型

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原生态性和它的原野性。在具体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结合不同的资源特色,往往存在复合开发这一特征。即依据资源特色,组合出多种复合型乡村旅游空间为人们所感知,并开展体验、游憩活动,唤起人们对乡村空间的场所意识、乡土意识,赋予乡村空间新活力与生命力,以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最终目标。如北京市周边乡村的乡村旅游最早也是和民俗旅游结合在一起,但它的旅游吸引力不仅仅依靠民族民俗,而是以历史古迹或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地址公园为依托,在对需求的适应类型上,属于复合型。

(五)特色资源型

这种类型是对上述几种模式的一种补充,这类乡村旅游开发的依据除了一般的乡土资源之外,还拥有独到的资源特征,且多是历史、人文资源。如我国的红色旅游根据地,以其拥有的浓郁革命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另外一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乡村也属此列,如濮阳的东北庄村是全国闻名的杂技之乡,号称“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东北庄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东北庄村的旅游业也逐渐开展起来。

三、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立足根本,保持乡土特色

乡村旅游的“立命之本”就在于不同于城市居民日常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注意对其“乡土性”的保持,使“乡土”、“乡趣”、“乡味”真正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

1.“乡土”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乡土”即为保持乡村旅游的地域特征。在旅游乡村的设施建设方面,应力图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改善相应接待设施。

2.“乡趣”

“乡趣”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中游客亲自参与的部分,如原始农具的使用、“渔家乐”中对海产品的捕捞和垂钓,生态观光园中农产品的采摘等。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应保证游客自由、舒适、干净、专业等多种快乐体验的获得。

3.“乡味”

“乡味”主要反映在乡村旅游六要素中“吃”――“农家菜”特色的保持这一方面。从各种反馈来看,乡村旅游者对农家菜的要求不在于“精”,而在于“香”,所谓“乡土香”正是体现了农家菜的特色。除乡土特色外,农家菜的基本保证则是干净、卫生,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二)政府适当引导扶持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可采用多种模式,但就目前来看,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必不可少,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其着重要的作用,如制定多项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如从宏观调控上,北京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设立了可行的行业规范,使北京市的乡村旅游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其乡村游的品位和档次将因此得以提升。有的乡村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或政府主导模式等。

(三)明确乡村旅游的收益者

乡村旅游的收益者应包含当地居民,政府需要通过相应措施保护当地农民的利益。只有农民在旅游发展中致富了,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有保护自己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要畅,卫生要净。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就近原则在其目的地的选择中往往体现得很明显。尤其在乡村旅游的初期发展阶段,交通往往成为第一影响因素。另外,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最大担心之处往往就是卫生条件,这种担心或是期待贯穿整个旅游过程,大到食宿、道路交通,小到厕所。

(五)依托资源,结合客源,准确定位。

乡村旅游的开发多以近距离中心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在其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应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游览时间通常为一日一夜,活动内容的设计应突出游客的亲自参与和自娱自乐。对于资源特征突出,旅游影响力达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旅游乡村在其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可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地域和乡土资源特色,主要依托附近中心城市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开发,其产品的地方乡土性和综合性更浓,在时间的安排上可稍长一些。

四、结论与启示

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标准不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就不一样。本文主要结合资源的类型和游客的参与程度对乡村旅游类型进行了划分。鉴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动态发展特征,因此开发模式没有最佳的模式,没有万能的模式,也没有终极的模式。整体来看,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 年我国的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宣传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这充分肯定了乡村旅游对于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城乡互动的作用。但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乡村都可以开展乡村旅游并获得成功,其影响因素众多,如特色、资源、环境、人文文化等。故乡村旅游的开发不能一轰而上,在同一地域环境内尤忌产品雷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有统一的旅游规划,在具体开发中应有层次、有方向、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55.

[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2):38-42

[4]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16) :6907- 6908)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69-72

[6]孟琳琳.空间导向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 年第5期:182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第二期:38-42

[8]乡村旅游:中国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新华网,2004年10月19日

[9]石培基,张胜武.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J].开发研究,2007年4期: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