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学习环境;数字化;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59-0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同时受到巨大影响的还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如何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由于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和历史等原因,教育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建设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助于帮助填补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1 学习环境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

所谓“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和推动学习者学习的情境和条件。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来看,一般认为“学习环境”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物质部分包括学习空间、工具、资源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条件,而非物质部分则包括教学理论、策略、心理情感状况、学习氛围等[1]。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一样,也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涵却要远远大于传统学习环境:

首先,它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依靠卫星通信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可以从学校一直延伸到家庭、户外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对于物理设施有更高的要求,常见的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通常包含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卫星电视、多媒体播放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在这些设施上使用的相关软件资源;

另外,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并非从传统学习环境简单“升级”而来,而是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体系结构;

最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师生具备更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

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帮助改善生存环境并提高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使我国独有的文化受到保护并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我国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间团结统一、共同富裕;能够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国家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中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但是,当前云南的教育水平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薄弱,受教育自觉性较差;2)教育基础差、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3)教育效益较差,教育投入与学生合格率不成正比[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帮助缩小云南与其他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2.1 帮助克服地域影响因素,“天堑变通途”

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远程化。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播放设备,可以将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边远地区,“学生走不出来,教师不愿进去”的现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只要学校拥有卫星电视接收点或者光盘播放点,学生就可以在教学点就近接受教学。

2.2 提供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经过精心制作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往往由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制作,内容丰富多彩、质量较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区域教育基础差、师资力量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不足。

2.3 促进教师发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在其中得到发展。通过与学生一同观看和学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找准目标和方法。另外,具有卫星电视或者互联网的教学点,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的质量。

2.4 服务社会,提高群众素质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平时还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如进行干部培训、居民科普知识讲座等,切实服务到社会。这样,一方面帮助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开拓群众眼界,帮助培养他们的教育意识和信息意识,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这项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中小学师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受益者[3]。但是需要认识到,由于地区之间存在语言、风俗、文化等差异,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理念和政策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建设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展开讨论。

3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组成要素

一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由硬件、软件、潜件和“人件”四要素组成[4-5]。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也应当包含这4个基本要素。但是,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起其他地区,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更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充裕的资金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意识来作为建设的保障,如图1所示。

3.1 硬件是基础

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那么自然少不了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传统的信息化学习设备包括由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等设备组成的电教室。这样的配置显得有些“落伍”,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大多数学校和教学点依然只拥有这样的设施。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代表当属由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的多媒体教室,这在城市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已经相当普及,但是对于农村边远地区来说,依然有相当多的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硬件建设提供了三种模式:

模式一,由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教学光盘播放点;

模式二,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卫星教学收视点;

模式三,除了具备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设施,还配备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其中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资金投入较小,实现较为简单,可以作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入门配置。

另外,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些“非常规”“非标准”的硬件设施应当引起重视。比如,手机在边远落后地区的普及率要比电子计算机高得多,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带有无线上网和音视频播放功能的手机来辅助教学。

3.2 软件是关键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和血肉的话,那么软件就是灵魂。如果信息化硬件设备上没有软件,就等于是一具躯体失去了灵魂,就好像高速公路修好了却没有汽车行驶一样,没有软件运行的硬件等同废铁。当然,这里所说的软件不仅仅是运行在设备上的工具程序、应用程序等,同时也包含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库等。

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定要加强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一是要尽可能地开发与之所使用教材相配套的软件;二是要开发出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教育资源,供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来学习交流。只有当硬件这条高速公路上跑起了符合少数民族需求、适应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快车,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3 潜件是粘合剂

潜件包括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下的潜件将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构建属于农村边远地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要什么样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使用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将硬件和软件资源整合到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情感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如何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我?等等。可以看出,只有构建一套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体系,才能帮助本地区的师生真正用好信息化教育资源。

3.4 “人件”是核心

无论是属于物质条件的硬件和软件,还是属于非物质因素的潜件,归根到底都是客观因素,要想使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人件”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由于物质条件较为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学生要想自己利用信息化工具和资源来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会比较困难,因此其主体地位会有所削弱,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得到加强。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更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群体特点,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潜件资源,使用硬件和软件来帮助学生学会在信息化学习中提高自我。

曾经有一位边远地区的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高原”一课时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手机下载了三首歌曲《青藏高原》《黄土高坡》和《彩云之南》,在课堂上将这三首歌放给学生听,然后讲解这三首歌所描写的情景,学生由此生动地体会到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特点。可以看到,这位教师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但是却实实在在地上了一堂好课。

对于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学习者、传授者、研究者,也是创造者。要让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将工具与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就需要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在教师培训中,除了要培训教师操作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基本技能以外,更应该加大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的力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提高教师能力来带动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5 周边因素是保障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政策、资金和社会意识等外部因素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开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仅要鼓励学校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更应当切实地帮助他们,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帮助学校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每年投给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应当做好统筹规划,合理使用资金,避免浪费,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转化为效益。

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办教育,群众意识很关键。许多云南农村居民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意识,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入学接受教育,就更不用谈支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政府应当做好宣传,及时向群众汇报和展示信息化建设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居民掌握科技知识,改善生活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力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4 结束语

过去10多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确实实为云南农村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7]。然而必须看到,在努力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推动云南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依然有无数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去解答。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来帮助云南基础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提高质量,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及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罗明东.教育地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改学,田健.“农远工程”: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4]陈世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四要素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5]徐娟.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化学习 创新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学习的界定

1.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工具进人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课堂教学融合多媒体,学生以学习PC为主,从中获取信息并与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家庭作业以电子文件为主。

2.信息化学习的界定。信息化学习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依据教学目标创建以形象为主体,激发和吸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化学习具有信息载体的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1)媒体信息的集成包括信息的多渠道统一获取、多媒体信息的统一组织和存储、多媒体信息表现合成等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2)交互性即学生能控制信息化设备的运行,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运用这种交互式的沟通,学生就可按自己的意愿来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信息化学习对学生创新的带动

信息化能有效地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共同投入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并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信息化学习的作用主要有:

1.激发学生想象力。信息化学习为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它为教学创造最优化的声、像情景环境,形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听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认知潜能。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把真实情境再现或仿真,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动画、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从而激发学生潜意识的创新思维。

2.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使得教学内容的形式更加灵活,可以从不同角度表示教学信息。如用文本描述,用图形、图像增强其直观性,用动画创造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其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既可突出重点,难点,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由模糊变清晰,并且可以提供示范的动作等,这些形式正是学生创新火花所需要的。

三、信息化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即重视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5个环节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多方面支持,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但如果把视听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优秀的信息化学习和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按照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信息库,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信息化学习提供的开放环境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

四、信息化学习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进行了革新,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

1.重视接受信息,轻视实践活动。重视智商培养,轻视情商的培养;重视智力活动,轻视体力活动;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忽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往的学生经常抱怨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而将来的学生的生活终日面对着冰冷的计算机,与同学和教师的交往会更少,生活会更加孤独,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信息化学习往往会轻视体力劳动,而导致“信息污染综合症”。最明显是,学生减少了课外活动和户外活动,不会拼音、写字,而且现在的学生许多已出现孤独、冷漠、性格孤僻的症状,这些都是迫切需要人们引起重视的问题。信息化学习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的途径,能提供大量的图片和录像,能迅速地得到大量复杂运算的结果,使学习者养成了只看图画不看文字、不愿动笔计算的毛病,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

3.信息化学习忽视人际交流关系,导致“人机”关系严重。由于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室安装有电脑,学生直接接收图像,声音,音乐的影响,而不远与教师,同学沟通,因而其沟通能力逐渐下降,进而导致严重的“人机”关系。

五.在信息化学习中,对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创新能力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当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即LEO),应设计比较宽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1.阅读一定量的手写材料和书本,掌握读、写、算的技能。在传统教学中,阅读和写字占有很大的份量,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而计算机上汉字输人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学生习惯用计算机打字,写字意识逐步淡化,信息化学习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系化,写字技能逐步退化,更不愿意进行创造性思维,有的学生似乎更迷恋于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因此必须使学生脱离这种状态,让学生从计算机中回到书本中来,进行一定量的阅读、写字和算术练习。

2.信息化学习为创新提供大量的即时信息要有效的融合。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要利用所学进行创新,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使教学得到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新型人才。

3.注重信息化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教育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开发智力、陶冶情感。信息化教学中与同学学习活动,学生之间不是直接面对面,而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连接成小组性的团体,利用声音、文本和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由此形成一个虚拟的沟通环境。这种交往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完全不同,它是虚拟的,实际上是一种“人-机”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私有化空间封闭性更强,人际关系减少,因此,教师和学生要突破封闭性,加强交流,注重交往,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何克航.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151-159

[2]王晓晖,全天竺.谈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出版社 2005.23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教学;变革

人类已经进入到激情澎湃的信息多元化发展时期,大量新数据无时不刻不在涌现。大数据在教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说大数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数据分析的龙卷风,那么大数据技术就可以在其资源观、教学观、教师发展观等方面都将发生翻天覆地变革。

1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1.1数字数据急剧增长

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超过24PB数据,相当于104万8千多个GB,其数据处理量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据量的上千倍。Facebook公司每天更新照片超过1000万张,每天人们在网站上点击“喜欢”(Like)按钮或者写评论大约有30亿次。You Tube公司每月接待多达8亿的访客,平均每一秒钟就会有一段长度在一小时以上的视频上传。Twit-ter上的信息量几乎每年翻一番,截至2012年,每天都会超过4亿条微博等。这种极速发展表明,大数据时代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到来了。

1.2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重大变革

在信息处理能力受限的时代,人们只能随机抽样采集数据开展研究。其目的在于,用最少的数据得到最多的信息。但是,这种“最多的信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从采样数据中得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的结果,而不能适用于一切情况。到了大数据时代,获得海量数据已经非常容易。因此,小数据时代的随机抽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谷歌公司之所以能比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更早地准确预测H1N1流感趋势,不是依靠随机抽样分而是分析了整个美国几十亿条互联网检索记录,分析整个数据库,因而能够提高微观层面分析的准确性,推测出某个地区的流感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这样的分析不是小样本抽样所能胜任的。这种“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被称之为“让数据发声”。

1.3相关关系分析预测未来

在大数据背景下,找到关联物,就能通过关联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未来。相关关系的核心是量化两个数据之间的数理关系。美国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奥伦・埃齐奥尼,根据自己买飞机票的经历开发了一款可以帮助人们预测飞机票价格的预测系统Farecast。这个预测系统是建立在对41天内机票价格波动产生的12000个价格样本基础上的,而这些价格信息都是从各大机票网站上搜集到的。截止到2012年,Farecast系统用了将近十万亿条记录来帮助预测美国国内航班的票价。Farecast预测的准确度高达75%,使用该系统的旅客平均每张票将节省50美元。

1.4大数据最终利用价值就是使用和创新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奇特的矿石资源,在其重要价值被发现之后,可以产生新的价值,实现数据的再次创新。这种创新为信息化教学变革提供了保障和动力。

2大数据促进信息化教学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为信息化教学变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全新的资源观念、教学理念以及教师发展观念,以及全新化的大数据利用形式的明显特点都是信息化教学发展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全新的资源观念、教学理念以及教师发展进步观念都在大数据信息化发展中产生。

2.1新资源观:实现传者和受者资源转变

在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构建中积累了大量教育资源,然而依然未能满足主要教学工作,主要因素并不是资源不足,而是资源遴选的具体化。因为老师针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技术爱好和审美艺术的差异化,教学特征和特点存在差异,同时资源使用状况和选择也存在差异,这就形成了资源选择的具体化烙印。烙印形成是造成教师不同教学方式的直接表现。于是,没有企业或者机构足够实力雄厚可以给全部教师实行适当企业资源。然而最重大的症结就是这些资源从整体上来说,隶属于为老师教学准备的课堂资源,主要形式就是以老师为核心的传统意义上教学方式服务的,不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从大数据角度审视,用户逐渐拓宽的资源才能成为有潜力的资源形式。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学生才是无限延伸用户的主导型人才。翻转课堂等不同教学形式的利用,为信息化教学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也预示着在大数据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以传者为核心的教学形式应该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新资源理念是对传统意义上资源理念的再次改变。首先,微课堂理念主要的用户就是学生,从大数据资源审视,微课堂资源具备学习和商业领域的潜在价值,从而保证其良性循环发展。其次,微课堂一般意义上都是以学生为核心,可以加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兴趣;最后,微课堂最初开发者是老师,老师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最大化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数据化时展的基础是与资源,云资源和大数据强强联合,大数据背景下的全新资源理念青睐于云资源,海量信息量都储存在“云端”。毋庸置疑,不管是视频、音频、文本抑或是图像,只要输入关键字,都可以实现轻松搜索。

2.2新教学观:信息化教学前移

2.2.1信息化教学前移

主要就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手段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坚固,学生学习态度诚恳,注意力集中,因此在“一对一”教学中学习效率较高。在翻转课堂以及微课堂等全新教学的明显特点就是“人机智能一对一”,有趣性和显著性是微课堂的明显特征,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效率较高,效果明@。信息化教学前移理论是以视频再造的云时代学习手段为前提,信息化的学习手段都是以个性化学习为前提,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在学习中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回头查看教学情况视频,让不同状况的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碎片化时间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学习目标,假如学习上遇到难题,教师能够及时实行有效性指导,从而助力于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学习效率和质量提升。

2.2.2信息化教学前移在实践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自主性学习可以迅速实现有效果的学习,从而为教学创造和创新性发挥创造出创造空间。在江苏地区苏州市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提前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给学生设计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任务清单,设定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计划相适应的学习计划,从而实现自主性学习目标性和动力性。

2.3新教师发展观:新素养、新“微格”、新职能一转型呼之欲出

2.3.1发展教学新素养

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微课堂,微课堂主要就是将原本的课堂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计划分解成不同目标和步骤的任务、方式和手法。在整体操作实践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方式和计划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发展,同时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利用适当的电子化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学生主导型学习。于是,提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基本技能之外,老师还需要在信息化、可视化以及技术化、艺术培养方面中具备修养。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技能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新教养相互融合,构建最佳职能的教学途径,从而可以拓宽老师教学的视野,强化教师的理论技能和时间基础。

2.3.2培养“新微格”常态化思维方式

信息化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在视频学习中应该实行独立设计的视频方案,很多教师在制作视频以后,都会仔细检查,校对视频对错。这就是制作和自我审视的程度,和利用微格教师录快课程、反思和研究不同过程具有相似特征。利用一台电子设备,一副耳机就可以实现信息化教学,这被称之为“新微格”,其主要特点就是实现从贵族式教学到平民化教学的转变,从而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2.3.3教师的新职能呼之欲出

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教师可以脱离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更关注提前设计好的学生自主学习清单,为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视频献计献策,设计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创新手段,在学生知识点模糊的情况下可以提供帮助,拓宽学生知识内容。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4

1.1英国1995年,英国就创设了学习型城市网络组织(LCN),与教育与就业部、成人和继续教育国家研究所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英国政府1997年以来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持体系的投资已超过百亿英镑。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总体来看,有如下特点:第一,制定资源质量标准,保障资源开发品质。第二,儿童阶段开始抓起,注重终身学习运动。第三,建设优质资源平台,促进终身教育应用。第四,提供多种基金资助,支持学习资源采购。

1.2美国美国政府重视和推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利用政府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营机制,带动了整个资源建设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并积极促进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之间的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公司的资金优势和政府部门的决策优势,共同推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形成联合各级院校、文化传播公司、新闻媒体、图书馆、学术团体及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体系。美国在学习资源平台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和完善,特别是资源请求服务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成果很多,如:“金字塔表现性模型(PerformancePyramidModel)”、“eThemes信息化教育资源”项目都引起了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关注。在理念研究、技术实现、教学应用、发展展望等方面的“基于标准、反应性支持、用户参与、动态长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机制,会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3欧洲委员会2006年欧盟资助的旗舰教育培训项目欧洲终身学习项目启动。该项目是早起数字化学习项目苏格拉底、达芬奇等项目的后续项目,项目总预算为69.7亿欧元,实施周期为7年,即自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底。资助资金将被用于资助数百万个人在线学习、培训、教学的项目与活动,以及用于促进教育与培训机构和欧盟内部各体系之间交流、合作,加强事务处理的机动性和发展。同时,2007开始,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Twinning数字化学习项目融入了终身学习项目。eTwinning门户网站利用通信技术促进欧洲学校之间的合作,为教育者提供有关学校对活动的建议、帮助和资源。五年中,有17000多个会员单位和超过5324个学校参与此项目。

1.4亚洲泰国于2005年成立了泰国网络大学(简称TCU)以解决高等教育危机。TCU致力于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与应用,并以门户网站的方式呈现数字化教育资源,提供近500门课程和十几个在线资格认证培训。与国内外28所大学和6个机构有了合作交流。在日本,开放课件联盟(JOCW)致力于推动日本教育资源的共享。JOCW的成员从开始的6家大学,发展到2010年的42个成员,课程数量也从开始的150多门发展到近1500门。

2国内学习资源整合和共享现状调查

2.1上海上海市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非常成功。上海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了教育电视台、电大教育馆以及十余家国内外供应商的资源,以基础资源为主体,同时涵盖了学前、职业、高等及继续教育领域,构建了较完整的平台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制作、管理、应用和服务的支持平台。

2.2天津天津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包括党员培训、滨海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红十字会远程培训网、中小学课外教育、社区教育、幼儿教师培训等10大方面的远程教育应用,整合课程3105门,视频资源长度达到100万多分钟。

2.3长春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与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心、超星、奥鹏学习中心及十三所城市电大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学习资源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生活课程、学历教育等等;开通了“全民学习接待中心”、“市民学讲堂”等服务系统。3.4广州以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以“SSRCS+T+P”为核心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3学习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学习资源整合的现状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数字化终身学习方面进行了研究与项目实践,很有成效。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基础环境建设方面已趋于成熟,并且有大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和相关质量控制机制。另外,发展中国家的终身教育基本还集中在学历教育层面;而发达国家已走在前列,已经在终身学习的开展方面做了大量的项目实践。很多终身学习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在线教育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学习者被其全球优质资源共享、免费、互动体验等特点吸引;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中心或社区,很多终身学习项目都很重视国际合作。我国的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成果较显著,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终身学习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好用的资源缺乏;资源有效利用共享水平较低。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尚未建立,资源开发体制单一,市场力量参与不足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有益的工作:

3.1政府主导学习资源的整合①政府注重投入,夯实全社会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在全国展开。无论是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还是社会公众信息化的建设投入稳步加大。②注重全国一盘棋战略。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整合全国各地终身学习平台资源,提供丰富的非盈利性的优质资源共享。③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量高新企业参与,主持选定平台和资源制作的专业团体,通过投入、引导、制定标准,保证数字化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信息化教学;安全教育

近几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笔者所在学校出现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被试剂腐蚀的事件,华东理工大学玻璃爆炸伤眼事件,清华大学化学楼起火爆炸事件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给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综观安全事故的起因,绝大多数还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因此,实验室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技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相连。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应该将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上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在教育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对象。信息化教学以学为中心,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和技能。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从而胜任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几个优势:第一,信息化教学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实施跨年级、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第二,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微信公众平台等等,使得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信息化教学有助于实现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信息。

二、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部门规定和相关标准,高校实验室安全防范自查和省市校各级安全检查频繁,充分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高校等各级领导对于实验室安全的高度重视。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实验室管理现状,普通化学实验室不断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硬件措施建设,包括实验室通风系统建设,仓库防盗门、指纹门禁及危险化学品试剂柜建设等,灭火设施的定期更新与完善等措施;同时不断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软件系统建设,包括化学品数据档案整理汇总(品名、性质、数量、储放地、可能危害及相应的处置方法)、化学品入库及领用信息登记和审核制度、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并制定了《易制毒、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化学实验室应急预案流程》《化学实验室轻微事故应急预案》《化学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普通化学实验是面向非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化学基础实验课程。普通化学实验是普通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扩大和加深所学普通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最佳途径。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普通化学实验是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六大学院,非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每年学生选课人数达千人之多。普通化学实验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标准的实验操作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以后专业实验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很多学生零实验基础,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动手能力较差,且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视度不高的情况。有些学生只是在中学时见过老师演示实验并没有实际动手做过化学实验,甚至一些来自教学条件较差学校的学生连演示实验都没见过,因而这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不过关,做实验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此外,化学实验中涉及的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种类繁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旦疏忽大意,就会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因此在做实验前,需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个人防护技能,杜绝在实验环节中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普通化学实验的第一堂课就是对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然而此前安全教育主要是由教师进行单一的课堂讲述,未能唤起学生的重视,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主要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将实验内容进行讲解陈述,然后由学生操作,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实验预习的普遍现状是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重视性不高,预习不到位,预习报告纯粹是将实验内容抄一遍,没有进行思考,导致预习效果不好,有些学生甚至未完成预习实验就进入实验室,由于对实验仪器不熟悉、对实验涉及的化学试剂不了解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鉴于以上几点因素,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之前的安全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三、信息化教学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及设想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地,提高实验安全教育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实验教学改革将信息化教学应用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中,既丰富了实验安全教育的教学手段,又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第一,实验室安全准入系统建设。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步,学生在系统内完成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及实验室安全准则,并通过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才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此系统的运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验安全知识及实验室安全防范能力,完善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此系统内设实验室安全知识题目题库,知识范围包括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规范着装、化学实验室常规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化学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及溅洒至皮肤上的应急处理方法、实验室紧急洗眼器和冲淋装置的使用、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应急预案、实验室起火类型及灭火方式的选用等等。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首先要在电脑端完成并通过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具备考试合格成绩单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于实验室潜在的危险因素具有足够的重视度,又使其具备了初步的实验安全防范基础。实验室安全准入系统的投入运行,将实验室安全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本科实验教学的安全系数,并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安全的重视度。此系统可以应用至全校甚至全国高校的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大大降低了高校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率。第二,设立电脑端预习系统,针对每次实验涉及的仪器和试剂安全使用要点,尝试以小测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题型有填空、选择、判断,测验内容涵盖实验知识及操作要点,且便于解答,旨在提高学生实验中的安全操作能力。每次预习测验的成绩作为学生的预习成绩最终计入平时成绩中。此预习系统不仅可以免去学生写预习报告的时间,而且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第三,随着微信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上理工化学实验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也已开通运行。针对普通化学实验的上课内容,拍摄每次实验课要用到的玻璃仪器的规范操作及操作要点微视频,分步讲解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将视频链接至微信公众平台及普通化学实验课程中心网,学生通过视频短片学习,巩固实验操作,形象、直观,可以有效避免错误及危险操作,杜绝实验事故,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又可以解决学生多、教师少,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的难题。此外,微信公众平台可与实验室安全准入系统相结合,实现学生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帮助完善学生的实验安全知识,更好地通过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通过对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一些新兴的教学手段,包括微课、视频短片教学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力宣传及教育作用,使得实验安全教育多元化、信息化。并通过实验室安全准入系统及实验预习系统的运行,有效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及实验室安全意识,丰富了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信息化,培养安全意识强烈、实验基础扎实、操作规范的应用型理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贺文英,张秀芳,阿娟,等.普通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

[2]徐文祥.高等院校普通化学实验的教改与实践[J].教师,2013(14):85-86.

[3]张叶臻,孙瑞雪.微课在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广州化工,2015(12):198-199.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生物化学;信息化;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G43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4-24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62-02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意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在生物化学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的努力下,已建成了生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并顺利通过验收。自2017年生物化学被确定为校级“双语”课程以来,教学团队认真开展该课程中英文教学计划、教案、课程标准、项目化模块设计等传统课程资源建设,同时紧跟现代职教潮流的微课、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已完成的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设计、课堂讲授的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甘油三酯代谢”为例,对基于微课视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进行研究。

一、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为初步了解本专业学生对新兴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接受情况,笔者随机选取了184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9%的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68%的学生反映,不能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掌握教学内容里较难理解的章节。因此,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为:70%的学生认为应该以信息化教学为主,但不应完全放弃传统的生物化学授课模式。这一结果既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线上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也确定了信息化教学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主体的工作方向。

(二)教学分析

笔者参考“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结合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将教学内容整合成7个理论基础与应用项目、6个技术实践项目及若干模块,本次授课内容选自理论基础与应用项目七模块二,共2学时。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了脂肪经酶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那么甘油和脂肪酸在体内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分解呢?这是本次课要解决的问题。此外,甘油三酯是多种药物的合成原料,学习甘油三酯,可为后续多门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结合课程核心素养和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还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甘油三酯的水解、甘油和脂肪酸的代谢、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及能量计算三个内容。饱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过程及脂肪酸β氧化反应原理及能量计算也是难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仅仅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运用基础化学知识的能力偏弱,其特点是爱操作、喜合作、厌理论、怵原理,再加上有机化学知识零碎、相近,且微观反应无法观察的特点,易导致学生因知识混淆、机理难懂而产生畏学情绪。为解决这些难题,教学团队采用创设企业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由易到难设置三个任务,层层递进。同时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将其渗透于教学当中,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三)教学实施

课前,学生登录智慧职教云课堂生物化学课程平台,学习动画微课“甘油三酯的自述”,以完成问卷调查的形式上传个性化作业,对甘油三酯的结构和性质产生初步印象。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甘油三酯的来源、利弊留下了印象,但对其分解路径的了解还有所欠缺。课上,教师首先请问卷完成得最好的学生讲解对生活中甘油三酯的理解,再根据药品专业的工作岗位设置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脂肪肝的形成”;然后小组讨论脂肪肝堆积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育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自然导入学习任务1:认识甘油三酯的结构。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生产中泄露的甘油三酯”后,提出任务2和任务3:应该怎样分解甘油三酯呢?脂肪酸是如何氧化分解的呢?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上述教学任务,下面以任务三的完成为例来介绍。首先开篇导入动画,接着以問题的形式,把知识点包含的内容概括列出:什么是β氧化过程?只含有一个氧化反应吗?需要酶的参与吗?有能量的消耗与产生吗?生成了什么物质?反应发生的部位在哪里呢?由一个问题引出下一个问题,在层层问题中,一步步引出后续内容概要:β氧化过程包含三个阶段,依次为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的转运;脂酰CoA的β氧化。

(四)教学评价课后拓展

教学评价为即时评价,即随机挑取一组学生通过云职教平台题库进行习题测验,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填写教学过程评价表,同时教师以习题测试结果反馈来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进度,提升学习效率。课后,任务拓展内容之一为体验高端设备检测。学生要观看技术人员对血脂检测方法的讲解和演示视频,总结出不同脂肪酸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的特点,了解前沿。并参与临床检测(课后),即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在南通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相应项目的拓展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辅助操作。

二、教学效果与反思

任务型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难懂的生物化学知识点由抽象变直观。完成递进式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程中综合灵活运用微课、动画、视频与VR教学情境的教学技术,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设计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填鸭式学习的陈旧课堂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学时所限,设置课后在线讨论模块,使学生课后也能进行线上学习。

教学模式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线上线下高效教学。在充分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完成为主线,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另外,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德育,更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引入企业生产事故案例,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能让学生感受“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三、讨论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它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忽略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因为教学模式单一,较难实现信息量巨大的现代课堂教学;同时,因为授课局限于课堂,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授课内容,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