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核心

学前教育核心范文1

学前教育关乎儿童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江苏在2007年就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前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6%。在大幅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基础上,江苏积极创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思路,大胆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全省学前教育已进入全面快速、跨越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这也是《早期教育》杂志越办越好的根本原因和重要基础。

一是健全管理体制,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0年11月,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2年1月,《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正式颁布,条例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2011年和2012年还颁布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和《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建立健全“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是实施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分布。2011年江苏开始实施学前教育普及与提高工程,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幼儿园。当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00多所,新增幼儿园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全省资金投入总量约30.2亿元。2012年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00所,新增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根据《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目前全省已创建2732所省级优质幼儿园,有94个县区的省级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60%以上。根据规划,在未来的5年内,江苏所有县区优质幼儿园比例将达到70%以上,到2020年省级优质幼儿园比例将达到90%以上。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1年11月,江苏颁布了《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明确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实行“市县为主、省级奖补”的体制。近两年来,省财政下达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达8.1亿元。2012年9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颁布《关于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各市、县(市)应制定公办幼儿园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原则上不低于200元”。截至到2012年10月,全省已有77%的省辖市和64%的县区建立了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绝大部分地区的标准都在200元以上。南通、宿迁、扬州等市还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

四是加强培养培训,努力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幼儿教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双重职能,关系到全省数百万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近年来,江苏建立健全幼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编制管理制度、专业发展机制和培养培训机制,并从2012年起。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幼儿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积极引导教师提高幼儿保育教育水平。总体来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

五是科学规范管理,努力提升学前教育办园育人质量。“办好每一所幼儿园、成长好每一名儿童”是江苏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宗旨和目标。近年来,江苏从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等方面入手,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期待的“人好园”问题。通过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学前教育决策和发展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并实现了与国家学前教育管理系统的对接。通过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以法律形式“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取得了很好成效。

江苏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卓有特色的做法,特别是各地各校在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形成的典型经验,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进行深入总结和大力宣传,这样才能积极传播学前教育的先进理念,大力推介学前教育成功举措,并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早期教育》杂志作为江苏专业的幼儿教育宣传主流媒体,始终担负着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宣传主力军、舆论主阵地、教学科研主平台和教育信息主渠道的职责,特别是在打造品牌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自2001年开始,《早期教育》杂志举办的“多多杯”全国幼儿绘画比赛活动。至今已吸引了全国20多万幼儿参加,有效地提升了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质量,拓宽了杂志的教育宣传服务功能。自2003年《早期教育》杂志开始举办的“早期教育新视野”全省幼儿教师论文评比活动,目前已成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服务全省学前教育中心工作的知名品牌。自2006年起,《早期教育》杂志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合作举办的“全国幼儿园园长大会”,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目前已成为提升杂志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主要品牌活动。

在充分肯定《早期教育》杂志30年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放眼长远,进一步提升期刊质量。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才能为江苏乃至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要坚定不移地面向基层,真心实意地服务读者。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早期教育》杂志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既当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示范者。又要当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者、推动者。各项宣传报道应该走进最基层的幼儿园和家庭,收集、采写、宣传报道来自广大幼教第一线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全面反映全省学前教育最真实、最能代表广大家长和教师心声的诉求。此外,要紧密结合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紧贴教育民生,围绕学前教育工作亮点和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难点开展选题策划,以教育宣传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专业性引领幼教事业发展,不断提升《早期教育》杂志服务基层、服务读者的能力和水平。

学前教育核心范文2

关键词:数学;信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75-01

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学生需要在更小的年纪接触甚至是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凭借信息技术,人们能实现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其优秀的视觉呈现手段能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并可作为相当方便趁手的教学工具出现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活动中。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由于具备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的能力,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育发展中信息技术将发挥更深入、更广泛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前景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地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入到所有的行业。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是对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当信息技术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之时,当我国决定在基础教育领域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时候,网络技术停滞不前了几年之后正驶入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的快车道,这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变,而是担负起促进教育改革的重任。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使之实现独立发现问题并能合理解决。在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实现新要求的最好途径。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在中国,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在这一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儿童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和为具备基本生活能力作好准备。小学教育在儿童的一生中占据重大的地位,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试行,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发现数学的踪迹。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认识和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模式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打破了“教师+课本+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其原因是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所决定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景,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清晰化、拟人化,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使得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整合能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宋乃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学前教育核心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教学

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科学与中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重合的,那么,这是不是一种重复教育呢?其实不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的教学重心是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具体点说,包括了解基本科学知识,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等学习科学的方法,初步理解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建立批判、创新、环保、合作等意识。可以看出,方法、兴趣、意识等素养显然不是可以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来落实的,小学科学教法的选用必须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一、选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需要遵守的三个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

素养是内在品质,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就可以发展起来的。比如,教师说“你们要学会观察”,学生一听就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了吗?显然不是。学生必须亲自经历观察,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观察意识和能力才能形成这样的素养。也就是,“小鸟不离开窝,永远也学不会飞翔”。还有一点,小学生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单调地被动听讲很容易出现厌倦、走神等心理和现象。而当自己成为学习主体时,通常心理和思维就会偏向于积极主动。所以,小学科学教学应选用一些能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二)过程性原则

从建构主义理论上看,知识的获取是可以通过讲授来完成的,而素养则必须由学生亲自来生成,也就是自我建构,这样,学生参与了学习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一个经历的过程才行。比如,组织学生做物体斜坡运动实验,教师把斜坡、小球、小车都给学生摆好,然后命令学生把小球放在斜坡上端释放并观察其运动状态。学生是参与了操作,但学生没有经历怎样完成实验的思考、没有亲自体验斜坡怎么摆、没有考虑选用什么材料等,那么,科学实验的方法只能说是感知了局部,并没有掌握。所以,基于素养建构的原理,教学的方法还需要突出过程性,即,让学生经历学习、操作、思考的过程。

(三)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是指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要具有直观感性的特征。这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体验性的学习活跃、开放,对他们来说类似于游戏。比起单调的听讲来说,这样的方式更受他们欢迎,并能体验到学习的有趣。这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更加倾向于积极主动。对科学兴趣、好奇心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第二,从小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特征上看。他们的抽象、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弱的,大多学习认知是以直观感性思维来完成。教师说温度,什么是冷、什么是热?光凭教师口述,小学生理解不了,而让他们去摸一摸热水、冷水,马上就能理解和把握。

二、选用合理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一)激发好奇心理的方法

1.游戏法。小学生喜欢游戏,教师可以将一些学习活动、实验活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比如,在学习《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一课的时候,因为直接观察太阳会伤害眼睛,笔者设计了一个室外模拟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中选派一名扮演“太阳”,其他小组成员分别拿着“冷”“热”“东”“西”“南”等标识牌。在操场上,笔者举起“早晨”的纸牌,扮演太阳的学生要马上跑到同学的东侧,其他同学要举起“冷”“东”标识牌。笔者举起“中午”纸牌,学生再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个游戏活动,二年级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参与的。2.比赛法。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教学中加入比赛元素。比如,在学习《水能融解多少物质》一课的时候,笔者将学生分成小组,先让学生做融解实验观察。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融解,哪些不会被水融解”,各组把探讨的结果列成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可(不可)被水融解的物质多且正确。有了这个比赛,小学生就会充分开动脑筋展开学习思考。3.展示法。展示法与比赛法的心理依据很相似,就是利用小学生喜欢竞争和被认可的心理特征。比如,在学习《月相》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月相”为主题绘制手抄报,把一个月的月相画成图,把相关的知识写出要点。配上漂亮的插图、花边修饰。然后,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让大家品评。这种方法通常与比赛结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突出参与过程的方法

1.先学法。先学后教是落实学为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即,教师不直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或直接讲授,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先进行独立的学习。教师再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点拨、指导。比如,在学习《加快溶解》这一课时,教师安排学生在家中用食盐和水做实验,通过阅读教材、向家长请教等采用各种方法观察食盐溶解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并尝试归纳。回到课堂上,教师问学生,“哪些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你用什么方法证明温度可以影响溶解速度”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正确的方法和答案进行系统归纳,完成教学。在这个先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向人请教、操作观察、分析提炼等过程,从而使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素养得到有效培养。2.探究法。探究法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或一组问题,让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来进行独立的探究。探究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在使用探究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探究的结果可能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这需要教师在最后予以指导和纠正。选用探究法,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素养、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学习《混合与分离》一课的时候,教师将盐和沙子混合起来,然后问,“同学们,如果妈妈不小心把盐和沙子混在一起了,你能想办法帮妈妈把盐分出来吗?”然后给学生提供操作的器材,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并尝试操作。因为刚学过溶解的知识,学生大多可以马上想到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但操作后,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进行过滤,分离出来的盐纯度不高。这时,教师给予提示,再让学生规范地操作一遍即可。3.合作法小学生的知识面、思维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都处于一个不太高的水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参与和探究式的学习,往往会因这些因素的影响而质量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可能根本无法完成自学或探究。这样一来,因为遇到阻碍,学习的过程也就不完整或不存在了,那么,培养素养发展的目的也就落实不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会经常使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互动、相互协助,因为集思广益,通常就能解决学生个体知识、能力、思维局限性的问题。而且,合作互动式的学习因为开放、活跃,还可起到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感受空气》一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尝试着把空气封进塑料袋、碗等容器中,一些学生思维不开阔或动手能力差,就不能独立完成,而在小组合作形式下,这就不是问题,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三)落实直观体验的方法

1.情境法。情境法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或展示一个科学现象,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场景中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具有一定趣味性,更主要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经验或视觉直观,从而更容易理解知识,并形成科学的实践意识和思维。比如,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故事,“小兔子被老虎追到了河边,可小兔子不会游泳。而且,即便他会游泳也不可能藏在水中憋气好长时间。这时候,他突然看到河边放着一个大水缸,于是有了主意……同学们,你觉得小白兔是怎么躲藏起来的?嗯,藏在水缸里。可是,老虎过来一踢水缸,不就发现他了吗?还有什么办法呢?”把学生放在这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水杯、水槽去做实验。学生学得热情高、印象深,而且还形成了知识的实践运用思维。2.操作法。操作法是比情境法更直观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直接进行科学的体验,与小学生的直观思维习惯和喜欢动手的学习心理吻合度最高。比如,在学习《压缩空气》一课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以及保障学生安全,就不让学生动手,而是自己用针筒进行“射击”演示。这虽然能够说明空气具有压缩性,但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参与动手操作,他们对空气到底有多大的弹性、力量,是不能形成感性认知的。这样,他们的理解就会处于浅层,而运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不可能得到发展。因而,基于小学生的认知习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而不是仅看教师演示。

三、结语

小学科学的教学重心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习惯等,小学科学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而应在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三个原则下,多选用游戏、比赛、展示、先学、探究、合作、情境、操作等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分别指向学习心理、素养生成和思维习惯,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丁正吉.试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7.

学前教育核心范文4

进入到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不断呈上升趋势,且人数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从婴幼儿到学生阶段,再到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其身心状态都处于发展当中,并且各个阶段的状态都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成年之后患心理疾病的人,肯定从幼儿时期开始心理健康就会有一定的问题。由此看来,在学前教育阶段做好心理教育是必要之举。

1.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教育观念,使得幼儿的生活与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幼儿长期生活在较为压抑的环境下。除此之外,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围绕着"学什么"来展开,对幼儿是否愿意学、怎样学都没有太大的关心,时间久了教师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关心越来越少,在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

1.2 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现在的家长工作都比较忙,对幼儿学习上的关心不够,很多家长认为学前教育就是幼儿园的责任,忽视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幼儿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因此受到的社会教育少之又少,使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很难实现。

1.3 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现在的学前教育,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都在于幼儿应该学什么知识,怎么做才能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此往往会将一些成人的主观思想强行灌输给幼儿,而没有考虑到其是否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的范围,这会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之后甚至会发展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如何做好幼儿的心理教育

2.1 优化教育环境。作为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幼儿园应该肩负起心理教育的主要责任,最基础的做法就是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优化物质环境就是让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例如在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这一天,用相关的信息布置板报,使幼儿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心理环境的优化主要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认真对待每个孩子,比如说幼儿刚开始到幼儿园上学时,会因为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了解幼儿的心理,与他们做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不要让幼儿留下心理上的隐患。

2.2 开展针对性教育。针对性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幼儿个性的不同对其进行较为具体的教育。幼儿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个性和特点,并据此制定出具体的教育方案。例如幼儿出现厌学心理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迫他们必须学习,而是要通过劝导工作,让幼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味的强迫只会使幼儿的心里更加反感。

学前教育核心范文5

1.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从学科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另外,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2.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1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

2.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

中学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中学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3.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1 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

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不是不爱练习,而且不喜欢枯燥、压抑的练习环境。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师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呢?

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这就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生技术练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体质差、弱或动作运动能力偏差的学生应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最后,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2 体育老师要创设以形激情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最初是通过打开视觉这扇“窗户”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暗示,这样在他们心中也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自信。由此,课堂上会出现一种追求新的满足的情感氛围。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有些教师却忽视这份信息的传递。非但自己不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一声命令,一句否定,把整个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扫而光,就会引起学生心理烦躁、紧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接受知识。反之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3.3 体育教师要营造平等的环境

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的管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怎样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学前教育核心范文6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使他们对于体育课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充分重视教学中传统训练手段、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紧跟时代的脚步,有利于体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可见,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意义重大。

一、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整合,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能营造出良好的的情境,提高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体育教材中有腾空、高速、翻转等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以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优化教学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这点在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过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易如反掌。这些多媒体课件能够把老师做不好或做不清的动作环节表达清楚,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少一些枯燥无味,又可以达到快乐体育教育目的。简单地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体育课、热爱体育的热情,从而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

二、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创造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快速得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的学习环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跳远教学,其教学问题为教师示范动作过快,不能做成分解动作,并且示范次数有限,不能使每名学生都观察仔细,掌握动作要领。我们可以运用flash做成的跳远课件进行授课,教师一边讲解的动作要领,做出示范,同时通过课件直接播放给学生,学生就会更快、更全面地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整合,可以全面地展示体育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从课本和课堂上能学到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是有限的,传统的教育教学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就可以向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体育的魅力,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典故、历届奥运会经典介绍、各种精彩的比赛片断,体育明星的成长之路、各种有趣的体育竞赛、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丰富内涵,理解体育的本质,体会并学习体育精神。让学生懂得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经历艰苦的磨练,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需要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样学生们就会在对体育的感知、认知中喜欢体育,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出坚韧顽强的精神风貌。

通过信息技术,还会让学生知道体育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