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1
一、 新常态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指出,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须要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 “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
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这些大趋势,决定了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必须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博弈之中,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
二、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经济增速要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经济增速的减缓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呈现出增速减缓、市场需求减少的显著特征,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减少。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长期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速呈现出逐步回稳态势。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转变、出口由单纯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重转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传统人口红利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优势转变,要求我们主动地降低发展速度,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
第二,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是基于新常态下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理念等做出的科学判断。指出:“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经济增长要避免只顾短期发展,要求关注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相统一,追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以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协同发展,让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依靠政策刺激、高能耗等方式取得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超出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并导致产能过剩和库存大量增加。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让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须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将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
三、认识“新常态”要克服三种倾向。指出,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三种倾向:
第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不能当作一个简单的事件看待。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中国过去30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现在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客观的必然的趋势性现象。有人问,新常态是好状态还是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第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当前,社会上出现了新常态的解读被引申化、扩大化的现象,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本来新常态的提出是特色鲜明地描述经济发展的概念,这样一来其本义和特色就被淡化了。因此,对于新常态的认识要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随意引申。
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2
一、中国经济转型呈现新气象、新面貌、新特点
这两年,中国经济在较高的发展基数上,面临严峻复杂的内外挑战,但总体上看,愈难愈稳、愈稳愈新、愈新愈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变化、动能转换的三大特征日趋明显。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2016年上半年增长6.7%,都处在预期目标范围内。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较,发达经济体普遍低速增长,增速不超过2%;新兴市场国家除印度外,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都出现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速仍位居全球前列。同时,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前8个月,城镇新增就业达948万人,完成全年A期目标的95%,8月末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8月份同比上涨1.3%,属于温和上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表明,尽管增速与前些年相比有所变化,但中国经济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保证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民生改善,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并且质量效益有所提升。
第二,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一是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发展型、享受型商品消费增长较快,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热度不减,信息通讯、健康养老、体育教育等新兴消费迅猛扩大。二是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都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上半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三是制造业结构继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1―8月,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分别完成77%和61%,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持续高于全部工业,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十分明显。四是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统筹推进,东部和部分中西部地区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种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增长极增长点。
第三,新旧动能转换势头加快。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态势向好。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目前,中国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4万户,创业对带动就业发挥了明显促进作用。二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超级计算、基因编辑、量子通信、大飞机等尖端领域实现突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快速增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了各种资源高效集成。“互联网+”相关行业蓬勃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三是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加速渗透,一些传统产业释放出新的动力和活力,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成为新的工业增长点。
总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转型发展的良性轨道,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动能在积蓄。
二、新形势新任务对中国经济转型提出新要求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新老问题交织,部分领域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等任务十分繁重,推动转型升级时不我待。
第一,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对中国加快经济转型提出了客观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破坏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从近几年的发展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低迷,金融市场震荡,新的自主增长动力并没有形成,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发达国家面临高债务、老龄化、劳动生产率下降等问题的困扰,经济提速难度较大。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走弱,还面临着资本外流、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带来的压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态势走势、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都会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影响到中国经济,使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明显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适应世界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更多地依靠培育经济内生动力来实现持续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加快经济转型有自身迫切需要。这些变化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传统增长动力在减弱。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要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都已形成刚性制约,人口数量红利正在消失,传统比较优势在弱化,靠投资拉动、能源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二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需求方面,需求总体仍然偏弱,投资增长动力持续下滑,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造成较大压力。供给方面,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突出,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三是防范风险挑战的压力在加大。在动力转换衔接、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可能形成风险积聚。比如,生态环境问题就非常突出,空气、水、土壤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又比如,金融、就业等敏感领域风险因素犹存,潜在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都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由原来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转变到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转变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第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曾经做过分析,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但只有13个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没有跨过去?主要是发展模式僵化、增长动力缺失,伴随着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基本都是依靠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因此,中国今后的发展,也必须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让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就业容量、生态质量和民生福祉,才能真正实现跨越陷阱,行稳致远。
三、着力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展望今后5―10年,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机遇不断涌现,给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窗口。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足、空间广,持续向好有条件、有基础、前景光明。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省⑽⒐壅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驱动,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重点在4方面下功夫。
第一,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在重大项目、重点方向率先突破。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智造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积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与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中国制造综合竞争力。
第二,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添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积极稳妥去产能,合理有序去库存,稳妥审慎去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全力以赴补短板,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同时,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深化财税、金融、投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撑,促进中国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平稳增长。
第三,以扩大开放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积极发展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深耕细作、持久发展阶段迈进。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既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拓展国际产能第三方合作,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中国的优势产能相结合,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实现更广泛的互利共赢。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3
全球经济在历经多年低位运行后,2014年增长分化明显加剧,中美明显领跑全球经济增长,发达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及两大阵营内部均出现增长分化。首先,美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表现不俗,明显领跑各国经济。中国经济换挡减速,2014年增长7.4%,为25年来最低,但仍属较高增长;美国经济则调挡加速,2014年全年增长2.4%,好过IMF之前预测的2.2%。2013年,中、美经济总量分别是9.5万亿和16.8万亿美元,2014年分别达到10.3万亿、17.4万亿美元,中国GDP规模已达美国的60%,较2004年占15.6%大幅增长。美、中如此大经济体量同时在增速上突出是世界经济少有的新态势,而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与“车厢”的差距渐大是暂时现象还是趋势性变化,2015年将是一个重要观察窗口。
其次,发达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延续增长分化。2014年发达、新兴经济体分别增长1.8%、4.4%,较2013年分别增加0.5%和减少0.3%。从增速上看,发达国家仍远不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但从增速变化看,呈现出发达经济体增长率总体向2%收敛、新兴经济整体从6%离散的新态势。
第三,发达经济体政策、增长均现明显分化。美国经济增势较好;英国、加拿大2014年增长率分别达到可观的2.6%、2.4%;欧、日则可能面临“停滞风险”,欧元区经济数据经过多次修正后,勉强避免零增长,2014年仅增长0.8%。日本经济因上调消费税对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安倍经济学”推动的增势正在逆转,二季度经济下挫6.8%,2014年仅增0.1%,经济不振可能延续。美、欧、日经济走势上的分化,与各自经济货币政策刺激的时机、幅度、手法不同相关,短期内欧日与美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
第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分化严重。中、印保持平稳或较高增长,2014年印度增长5.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分化比发达国家更为明显。从区域看,最高的亚洲新兴市场可达6.5%,最低的如独联体预计仅为0.9%。金砖五国的其他国家,受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影响经济急剧下滑,巴西经济增速由2013年的2.5%急降至2014年的0.1%;南非因大宗商品价格下滑致经济走低,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地位已被尼日利亚取代;因石油价格暴跌与地缘政治风险叠加压制增长,俄罗斯经济2014年仅增0.6%。
今年1月,IMF、世行最新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分别为3.5%和3%。各国经济增长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面临动荡抑或迎来机遇,沉闷低迷还是创新突破,2015年尤需关注中、美两大经济体走势。
一是中、美对世界经济稳定与增长将发挥更为重要和决定性作用,但将呈现出不同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据IMF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27.8%,是贡献最大的国家,美国次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15.3%。美国经济迅速转暖甚至重新崛起很可能转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国则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领域不断推出新倡议,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一带一路”整体推进,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金砖银行,正努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
2014年,美国通过收缩与后退、中国通过开放与进取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至少在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伴随美国结束量宽,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呈现“收水”之势,此为“聚变”。如高盛数据显示,2014年流入美股的外资占比达16%,这一比例创有记录69年来新高。相比之下,2014年,中国基本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呈现向全球“放水”势头,是为“裂变”。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中国大幅超过美国,正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上的具体体现。
中、美经济存在竞合关系,竞争层面,在自贸安排设计、未来规则调整上,美打压新兴经济体崛起意图明显;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力图通过亚投行机制、金砖机制以及区域自贸协定等维护自身利益。合作层面,二十国集团持续推动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并致力于改革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美仍在共同推动气候谈判和APEC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美经济虽然领跑,但还未达到世界各国都将因此受益的程度,特别是美国决策层自行其是还可能产生副作用,而两国经济也不是“孤岛”,世界经济整体环境变化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反过来将对中、美经济增长形成制约。
二是由美元可能加息引发的资产重新定价和全球资本流动将对新兴经济体产生最大外部冲击。美国经济转好必然导致全球资本回流,极易引发资本流出国家出现金融动荡,其中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出现金融、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偏高。二十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资产泡沫破灭都和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紧密相关。目前美元加息预期正在升温,新兴国家已经出现明显的资本外流迹象,美联储下一步的货币政策已成世界各国关注焦点,对业已疲软的世界经济构成的挑战不可低估。
美元一旦时隔近十年后首次加息,将直接导致全球资产重新定价,进而引发资本流动。历史经验表明,一些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和能源出口的国家,反复承受了资本外逃、货币贬值、物价高涨等风险,可能诱发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三是世界经济也在累积新力量、新势能,拐角处或会荣景乍到。关于清洁能源、生物技术、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是否能够达到全面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尚无定论,但一些国家已着手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可能悄然而至做准备,力争抢占先机和制高点。美国将重振、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近年最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2010年,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2011年,美正式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旨在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制高点。2012年,进一步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通过积极政策鼓励制造企业回归美国本土。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德国正力推“工业4.0”运动,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工业领域的设备、生产与系统以网络化的形式向互联网迈进,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将成为改写世界经济内涵、版图和秩序的新能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希望和前景所在。为应对新科技产业革命,争夺国际产业竞争话语权,中国既不能等,也不能慢,唯有迎头赶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意在行稳;而新常态的本质是表明经济发展需要新引擎、新动力,需要提高增长质量和实现可持续性增长,意在致远。两年来,就在外界担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际,中国经济新蓝图已破茧而出,顶层设计和改革预期不断清晰,今年两会期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显示保持经济合理运行区间的“弹药”充足。
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新常态;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型
一、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仅使得世界经济发展异常困难,实体经济发展很不景气,而且也影响到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于外向型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往往具有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低、资金不充足、以出口为导向等特点,他们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
1.财务风险增大,资金链紧张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外企业的经营能力明显下降,表现为资金周转慢、付款不及时,同时违约率也提升了,诸多的外向型出口企业不得不面临严重的海外商账危机,这使得原本资金并不充足的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重的财务危机。
2.出口速度放缓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回落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来袭,世界性消费需求明显降低,从而使得中国企业的出口量降低,出口速度下降。这种现象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型中小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企业投资热情降低
受到世界性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的很多企业经营中面临着很多未知因素以及潜在风险,他们无论是对国际还是对国内的经济增长预期都有所下降,甚至部分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控制力度增大,相应的规模也有所减小。
二、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型的必要性研究
除了上文分析中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及经济需求的影响使得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处境非常艰难,我国内部的诸多因素也提升了企业出口的难度,例如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原材料采购价格上升,劳动内成本上涨等等。此外,来自国际方面的很多原因也导致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出口压力倍增,例如,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代工市场的逐渐壮大,国外买家对于中国市场的熟悉程度上升,还价能力增强,使得我国企业利润被大幅压缩等。
我国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出口状况每日愈下,仅仅靠出口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着实困难,为此,他们不得不转而谋求其他的发展出路。注意到我国消费市场的兴起,使得外向型中小企业拥有了转型的基础,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在想着企业营销模式多样化倾斜,以帮助外向型中小企业完成转型,从仅仅依靠外销转变为以外销为主,内外销结合的模式。
三、新常态背景下对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型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外销与内销在经营模式与思路中存在着诸多不同,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实力不大、规模较小、资金不充足,他们要想实现由外销向内外销兼备的转型并非易事,它关系到企业战略定位的升级以转型,甚至是企业的重新创业。通过对外向型中小企业多年外销经验的优势进行发挥,例如生产品质好、应变能力强等,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完成转型,做到扬长避短。
1.从市场需求出发,重新规划产品结构,树立品牌意识
外向型中小企业在外贸生意中,主要是采取按单生产的模式,面对的客户不一样,所生产的产品标准也就不同,换言之,企业的生产是围绕客户的标准而展开的,这种生产模式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品牌的打造。但是,在内销中则不同,企业直接和终端市场进行接触,企业方面应该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研究新产品,加强对消费者消费习惯与倾向的分析与研究。然后,企业在产品结构搭建过程中,必须始终秉承品牌意识,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自身标准执行。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国内发展的关键便是品牌,产品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必须要有较强的品牌理念,否则就连最基本的价格优势也会逐渐丧失,从而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针对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型中经常遇到的产品研究规划问题,提出以下两个建议:第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企业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调研立项、研发生产的模式进行生产,很有可能使得刚刚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企业有必要与国内相关企业展开合作,或者对具有一定资源的企业进行收购,以合作或者收购的形式,在这些企业中融合自身的优势,实现与这些企业的优势互补。第二,由于普通的中小型企业对于产品线的研发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这对于他们自身而言非常困难,所以外向型企业可以采用整合国际企业产品资源的方式。对于那些经验丰富、机制灵活,并且愿意入驻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外向型企业可以优先选取,这是由于他们往往为了降低入驻中国市场的风险,不得不寻求中国的合作企业,这对外向型中小企业而言,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2.整体规划布局,架设自身营销网络
外向型企业的转型过程中,研究与探索市场营销网络局部时,必须从自身企业的特点出发,结合市场需求与分布而展开,从而形成健全的渠道管理政策。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经销商利益,通过多种渠道政策来保障经销商看到企业产品的利润。此外,为了提升渠道管理的执行力,提升渠道运行的效率,应该及时配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确保企业产品能够更加快速到达客户方面,从而不断巩固与发展企业的战略基础。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应该发挥一切资源优势,完成对多元化营销渠道的建设与推广。第一,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农村发展政策,而且在国务院颁布的经济刺激政策中,涉及农村的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通过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广大外向型中小企业可以将发展目标转向乡镇与农村,将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做更多的推广。第二,目前我国的一线城市中的消费市场已经达到成熟的状态,而一线城市卫星城以及二线城市的消费市场正在发展中,距离成熟阶段还有一定的时间,外向型企业转型中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将以上两类城市作为发展重点,铺展销售网络。第三,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具有成本低、区域覆盖广泛的特点,大量节省了实体店铺租赁、人力等支出,而且也缩短了消费者的购买时间,因此,只要外向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在转型时可以将其作为主要的营销渠道之一。此外,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也可以突破区域限制,加强了沟通,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和渠道建设。
3.建立健全营销管理体系
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内涵
所谓经济全球化,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追逐剩余价值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是它不断扩张的本能,这个本能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深刻历史动因。“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直至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资本的国际化已经达到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这种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的自由配置和流动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性相联的,对当代的社会主义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特有的运行方式以及在这种运行方式下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它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和作用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风险共存,利益与危害同在。
二、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本质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势态更加显著。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特别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有的是经济的“主动”让步,包括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让关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以及一些国家为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而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等。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现已存在的贫富差距。全球范围的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在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使它们在价格制定等方面具有主导权,并可以利用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控制权,制定利己规则,实行趋同化标准,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而作为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主要拥有者的发展中国家则总是处在边缘地位。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和延伸,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特点
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占有优势,而对于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水平都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更是一柄双刃剑,在全球性的激烈竞争中,所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将是更加严峻的。(1)全球化与新科技革命是相伴随的。经济全球化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真正在理论上成为热点问题,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科技革命的第二次,不仅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发达的工业社会步入到了信息社会,而且也成为全球化最终形成的巨大推动力。(2)全球化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中心和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政治领域上,民主、人权、平等、公正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追求和共同接受的价值观。
四、经济全球化促使经济、政治因素的作用出现反差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风险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空前增强,全球经济动荡成为一种常态,特别是货币,短期证券投资和短期贷款市场极易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国际金融投资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不可否认,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好处,但是它也导致了金融投机活动猖獗,并且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引发区域性乃至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甚至社会动荡。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纯依附关系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国家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附加了种种条件,直接干预着这些国家的经济,甚至是政治。
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6
最新公布的2014年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年内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
到底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总共出现过三次比较集中的“中国崩溃论”,分别是1989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然而,中国一直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1978年~2013年间,中国GDP增长了155倍。事实也将证明,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过度担忧恐怕也没有太大必要。
的确,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周期。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十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
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资”和“强出口”。从动力转换的角度看,旧增长动力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动力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波动,这并不奇怪。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的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
十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一届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地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