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供应链管理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体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同时还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慎重开展供应链管理,确保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企业开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供应链管理中要避免盲从,结合物流企业基本特征及实际运营情况,从而制定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从而规范整个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

一、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实践的必要性

供应链管理在物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统一规划物流系统,对物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化管理与规范。之所以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是因为企业中制约物流管理的影响因素较多,比如物流成本、配送环节、库存控制、客户情况及环境条件等都是影响物理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物流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其内部系统进行制度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具有集成化优势,能够将物流管理流程作业进行快速重组,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运行的敏捷性,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对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工作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流管理重点关注企业内部物流功能整合,然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将物流管理中各个环节当作一个整体,对物流系统内部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操作,优化了物流管理系统内部组织,是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概述

现如今,供应链管理已在诸多物流企业中推广开来,从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实践角度出发,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制定合理的供应链管理策略。物流企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为了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的功能性,供应链管理人员应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及实际运营状况,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第二,强化供应链内部各协同业务管理。供应链管理中涵盖了诸多业务内容,在供应链管理工作中需要对这些任务进行有效管理,若一个环节管理不当,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管理效果,因此要强化供应链内部各协同业务管理。第三,以业务订单协同为依据,实现物流业务订单的快速响应。业务订单协同是后期开展各类协同工作的基础与关键,订单记载与传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物流业务订单的快速响应,从而提高物流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快速性。第四,对供应链渠道及非渠道组织实施管理。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客户的最终需求,在准确了解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人员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渠道与非渠道管理,有利于优化供应链整体管理流程,对物流管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第五,将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到最低。在供应链管理工作中应将管理成本控制到最低,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及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实践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具有整体性及时效性特点。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传递尤为重要,信息传递主要是在各企业之间逐级进行的,若不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很容易随传递方向逐级变大而导致信息数据失真,降低供应链信息数据的利用率。因此要对供应链管理内容进行全方面把控。供应链管理具有交强的功能性,以下是笔者对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实践的分析:

1.供应链管理实践强化了物流管理系统的响应能力

在供应链管理实际操作中,主要以Internet技术作为管理工作开展的支撑,利用该技术能够对物流信息及业务及时进行相关处理。其主要是通过消除无价值程序及时间,来达到降低物流管理系统应用成本的目的,对物流企业实现简便快捷性物流业务操作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础性保障,是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物流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2.供应链管理实践实现了物流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

无缝连接是确保供应链管理协调工作的重要条件,若物流系统中没有无缝连接,那么会导致物流企业无法及时得知客户的实际需求,那么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必然会造成客户不满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制约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业务的正常开展与运行。而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物流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从而使物流企业能够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了解客户反馈信息及需求,有利于物流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3.供应链管理实践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在物流管理内部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践,能够快速获取客户现有及一些潜在需求,利用供应链管理方式能够使物流企业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及时了解物流市场最新需求资讯,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业务营销策略,对提高物流企业业务量,促进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要将物流业务贯穿于供应链始终,进行科学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能够提高物流业务速度,使物流企业准确快速掌握物流市场的动态,这样一来物流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物流管理,保证物流业务各个流程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不仅如此在物流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管理,还能够优化物流管理内部系统组织,推进物流企业的合理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玉勇.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供应链管理[J].经营管理,2011,34(09):24-25.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2

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直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的攀升,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失去成本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围绕成本控制的管理向围绕供应链协同的管理转变,以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产业效益为核心,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我国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

一、制造业供应链简析

第一,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

概况来讲,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突出表现为五个特点:一是产业链长,产业链内的产品设计、生产资源等数据交互量大且复杂,必须依赖于供应链管理来保证敏捷化制造;二是制造业供应链多为订单式与预测式生产的结合;三是协同制造能力比较薄弱,需要依靠供应链管理实现生产的顺利延伸;四是供应链较短,通常无需经过分销商而是由制造商、物流服务商、客户三部分组成;五是供应商、客户常常有其自身的供应链。

第二,供应链竞争力的内涵。

供应链的竞争力依赖于企业对供应链的认同,只有企业在供应链中面向终端需求,融入自身竞争力,才能体现出供应链系统的价值,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供应链竞争力是企业群围绕终端需要共同提供的,不仅能够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而且难以被效仿。

供应链竞争力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整体性,即企业群整体的发展方向与实力大体一致时方可有效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形成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二是动态性,即供应链竞争力是企业群长期合作中积累而成的,会随着技术发展、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供应链的成熟而得到提升和拓展,为竞争者设置一系列的壁垒;三是价值性,即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大的降低浪费,促进产业价值最大化;四是异质性,即供应链竞争力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背景,是经过长期的协同合作积淀下来的,难以被竞争者轻易拥有。

二、供应链协同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供应链协同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与竞争力的内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协同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其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这一传统的构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已经被供应链协同管理所取代,通过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够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更快的资金周转效率、更低的物流费用,进行精益化生产,而且能够为供应链中的企业群整体带来更多利益;

其二,虽然在构建和实施供应链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运营成本,然而从长期来看,其所带来的利润空间更为广阔,通过供应链协同管理一般能够降低一成以上的管理成本;

其三,当前国际上的大型制造企业通通依靠供应链协同管理来拓展业务范围,借助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而非传统的依靠企业自身设备的增加、技术的革新、厂区的扩建,一个产品的诞生往往是全球多个国家范围内的多个企业共同完成的,这种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能够更为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快速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第二,制造业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供应链的构建,应以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相互信任为根本,在强调共同价值与协调的同时,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收益。具体策略如下:

其一,明确品牌建设方向。众所周知,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必须围绕整体品牌建设开展,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进入市场的供应链进行细化,进而确定终端消费品的基本特征,掌握品牌特色,制定出与之相符的核心技术与管理方案。

其二,选择战略、价值观统一的合作企业。对于打造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讲,能否选择战略、价值观一致的合作伙伴,对链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业。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从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及自身战略构想的认同度两个方面出发。

其三,组建公平合作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系统应避免链主对其他合作者的“殖民”领导。在合作中,将合作者的优势转换成特色竞争优势,巩固和提升系统核心竞争力。

其四,渗透企业文化。企业之间在长期合作中,彼此间的文化也会相互渗透,并由此形成供应链系统文化,这一文化的形成,是推动企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与超越的。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现阶段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更多是在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竞争,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改变了物流管理的方式方法,供应链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内部必须要建立合理化且科学化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使得企业能够充分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详细阐述供应链和供应系统的相关理论,就目前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广泛提高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水平措施。

关键词:

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竞争力

从现阶段企业的供应链系统管理角度来看,物流管理从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物流管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之间,供应链系统是区分两者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链在物流管理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在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企业中,其本身拥有先进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物流技术相对于普通企业而言也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优秀企业本身具有相当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上述种种条件的存在使得知名企业能够成为供应链系统下的佼佼者。简而言之,以供应链作为管理手段能够广泛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供应链的发展经过了较为漫长的一段时间,供应链主要是包括生产产品、交付产品以及服务产品等全部过程,供应链贯穿整个商业活动的始终。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渠道会受到相应限制,继而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基于此,相关人员应该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概念物流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给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为物流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现金流。供应链的基本概念主要指的是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将所涉及到的批发商、生产商和消费者等共同参与活动组成的供需关系的网络。对于消费者和供应商来说,供应链本身不仅仅是一条信息链,还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供应链节点上面的企业本身不够单纯,而是由多种类型的企业所构成的,因此相对于一般单个企业的模式来说,供应链结构模式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2)供应链是一个整体。供应链是以整体的目标为中心,因此供应链本身具有一种较为强烈的合作竞争模式,相比起传统的单纯由制造和采购等活动所值在的分离模式而言更为集中。在供应链方面,每一个供应链的节点都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3)交叉性、动态性。市场随时在发生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上述变化,因此在供应链节点方面需要进行针对性地改变。节点企业是供应链上面的主要成员,但是节点企业也是另一个供应链上面的成员。基于此,不断的交叉和组合等组成的结构更为复杂,因此在管理方面也更大。供应链本身有着信息、物流以及增值等特点,供应链在商品活动始终存在。不管是生产企业产品的基本步骤,还是最后确定消费者的相关步骤,不仅仅能够让所有参与者得到相应利润,还能够使得供应链上面的物流价值不断增加,这样也会给企业带来更为明显的增值收益。

二、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基本问题

现阶段来看,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处于成长阶段。我国物流在运作过程中效率不够高,诸多企业物流职能无法有效完善,因此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发展的基本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过于传统,影响企业物流的整体效率。我国诸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供销一体化和运输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来完成。在没有充分整合好采购职能、仓储职能以及配送职能等情况下,无法满足社会化分工,因此很难显现出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于物流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有诸多物流企业在制定物流服务标准时,会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平均分配,因此影响到了顾客的整体满意度。企业物流服务管理不仅仅是由物流部门单独进行,另外对于物流服务的实施情况不够清楚了解,因此影响到了物流服务的整体效果;

2.供应链企业的物流基础设备过于落后,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我国物流企业基础设备设施过于陈旧且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整体效率比较低,因此难以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基本需求。现阶段来看,我国物流领域内信息技术发展不够平衡,企业难以实现用户之间的供应链管理。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呈现低水平发展趋势。在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中,缺少了现代化技术信息的帮助,不仅仅影响到了节点企业的运作效率,而且还影响到了大量资源被浪费,物流成本的增加也直接影响到了整体竞争能力;

3.缺乏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物流管理方面,不仅仅需要对电子商务有着深入了解,而且还需要精通国外语言。基于此,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才非常重要。当前我国物流教育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培养人才机制不够完善,高校的物流基础课程不够系统且全面,物流人才掌握的相关技能无法满足相应要求。

三、提高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措施

现阶段来看,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不再是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有效的物流网络活动改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继而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有效运作,从而广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管理。企业应该将供应链物流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重,供应链物流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眼前的管理发展,而是一个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未来的企业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供应链物流管理,继而积极地与其他物流企业形成战略联盟。联盟之后能够让企业拥有市场双重优势,通过通力合作能够稳定战略伙伴,能够充分发挥出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实现双赢。

2.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物流人才培养是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物流企业想要实现物流管理创新必须要有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企业大力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且加强与管理公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咨询该公司能够为培养物流人才提供相应的指导。另外,企业为物流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咨询机会,建立起优胜劣汰机制能够让更有能力的人员参与到物流管理中。物流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国外物流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管理实践继而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政府要大力加强培养物流人才力度,鼓励各个人才机构积极训练好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高等院校应该将物流管理的理论课与实践课互为结合,学校应该与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地机会参与到物流管理实践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物流管理的相关认识。

3.更新物流服务的理念。更新物流服务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拓展功能服务,逐渐转向物流管理服务方面;

(2)创新物流基本内容。企业不仅仅需要对物流本身项目服务进行研究,在研究同时也要对物流管理内容进行创新,一切以客户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骆宏.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2,13(5):108-110.

[2]刘阳,杨兴亮.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36):19-20.

[3]罗霄.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3,15(5):109-110.

[4]马文省.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3,32(16):124-125.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4

1 传统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物流管理存在三大缺陷:

(1)库存太大。传统供应链上的库存缓冲,使得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存有某些产品的库存,而这正是造成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缺货的原因。在供应链上,如果各个公司的仓储和存货点不一致,库存问题就会扩大化。由于供应链的每个参与方都有库存,再加上库存管理的失误和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相互影响,当货物到达供应链的最后环节时,库存水平与实际的货物需求几乎毫无关系。

(2)反应太慢。传统的市场配销渠道的松散是固有的。由于在供应链上再订货过程的脱节,其可能从未满足热销产品的销售需求。

(3)处理需求单一。传统的物流管理处理产品的方式单一。如公司关于挥发性产品和非挥发性产品的库存水平相似,并通过同一种物流网络对它们进行分发。

在过去,仓库主要用于储存和处理货物,货物周转和循环很慢。一个卡车给配销中心运来一车货物,配销中心收货并进行实物存储。过了一段时间,当产品被记录进公司的库存系统后,如果有订购,它就会被装到出库的卡车上运出。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而其他货物则放在库存中。

电子商务时代,在物流管理较好的公司,当产品在运送途中时,配销中心就已接到电子通知,并知道卡车将于某时到达。这可使公司对该卡车货物进行征订。当卡车到达时,工人可将产品卸下来并通过扫描输入到系统,此时库存记录会马上变更。计算机根据征订结果,通知工人将某种产品取下来并与库中的某被选产品匹配打包,并装入出库的卡车上运交客户。这样,货物可不在仓库停留,进出库几乎是同时的。

2 电子商务中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以生产为中心,力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件成本,来获得利润。在销售方面则采用促销方式试图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顾客,并通过库存来保证产品能不断地流向顾客。而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以顾客为中心通过顾客的实际需求和对顾客未来的需求的预测来拉动产品和服务。基于这种思想,产生了多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快速反应策略、有效客户响应策略、电子订货系统和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等。

2.1 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 ?quick response,QR?,是美国零售商、服装制造商以及纺织品供应商开发的整体业务概念,目的是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QR的着重点是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实施QR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所有的商品单元条码化,即对商品消费单元用EANUPC条码标志,对商品储运单元用ITFil4条码标志,而对贸易单元则用UCCEAN--128条码标志,利用EDI传输订购单报文和发票报文。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与内部业务处理有关的策略,并采用EDI传输更多的报文,如发货通知报文、收货通知报文等。

第三阶段:与贸易伙伴密切合作,采用更高级的QR策略,以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一般来说,企业内部业务的优化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在贸易伙伴间进行合作时,往往会遇到诸多障碍,在实施的第三阶段,每个企业必须把自己当成集成供应链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2.2有效客户反应

有效客户反应 ?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是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分销商和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

ECR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高效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使零售商及供应商以业务伙伴方式合作,提高整个食品杂货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单个环节的效率,从而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库存和物资储备,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要实施“有效客户反应”这一战略思想,首先,应联合整个供应链所涉及的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改善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使其最合理有效;然后,再以较低的成本,使这些业务流程自动化,以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具体地说,实施ECR需要将条码、扫描技术、POS系统和EDI集成起来,在供应链?由生产线直至付款柜台?之间建立一个无纸系统,以确保产品能不间断地由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同时,信息流能够在开放的供应链中循环流动。这样,才能满足客户对产品和信息的需求,即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适时准确的信息。

2.3 电子订货系统

电子订货系统 ?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EOS?,指将批零售商场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即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业、商品供货商或制造商处。因此,EOS能处理从新商品资料的说明到会计结算等所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作业,可以说EOS涵盖了整个商流。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零售业已没有许多空间用于存放货物,在要求供货商及时补足售出商品的数量且不能有缺货的前提下,更须采用EOS系统。EDIEOS因内涵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手段,因此在国际上使用非常广泛,并且越来越受到商业界的青睐。

EOS系统并非是单个的零售店与单个的批发商组成的系统,而是许多零售店和许多批发商组成的大系统的整体运作方式。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材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发,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零售商对送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后,便可以陈列与销售了。

2.4 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

网络式供应链系统的建立,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相关企业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根据企业的实际,企业在供应链的策划上,可以选择3种模式,包括?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系统?与其他企业合作提高供应链效率?直接接受专业物流企业的服务,即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一些企业选择了第一种模式,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协作,努力降低操作经营成本,使客户的满意度最大化。但是,其结果往往是增加合作伙伴的成本,对其合作伙伴造成损害。实践表明,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懂得协调、利用和管理与伙伴企业之间关系的企业,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客户的需求。因此,一些有远见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供应链的重要性,认识到协调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必要性。

第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分享被认为是供应链整合的基础,信息流被认为是对供应链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尽管有许多企业都制定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但是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客观真实、充分反映客户需求的数据,这些企业都只能根据其过去的经营或库存量的变化情况,做出市场预测,并进而通过生产和库存使这些预测变为现实。其结果就是所谓的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即定单信息变动沿供应链呈现倍增效应,从而导致生产商收到的市场信息与实际的市场信息之间有相当大的误差,从而导致供给不足或过剩。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更有效的客户需求预测方式的出现,使企业直接从产品消费场所或产品使用地点,搜集客户需求的真实信息,并直接对市场做出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流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

第三,要有懂物流的中、高级人才,参与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人才应当具有新的企业经营理念,能及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能够熟练驾御新的技术,并有能与商业伙伴的合作精神。

依据物流的基本过程,以客户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要实现货物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高效率流动,最完美的供应链应当是企业间网络式的供应链系统。其基本特征为“三个能力”,即:与市场需求同步的反应能力;对信息充分而又同步的传输能力;处于物资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的商务运作能力。要建立一个这样的供应链系统,存在种种的限制条件,既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包括行业壁垒、地区壁垒的消除,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也需要在供应链中的企业具有相同或至少是相似的信息设备,能够被相互接受的标准化操作方式,即相关企业能够实现网络式的供应链操作。当这种网络式的供应链系统可能产生的效益被所有企业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就可能升级为多条供应链效率之间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消费者的满意度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产业融合;物流组织创新;产业结构优化

本文为中国物流学会2011年课题“物流业的产业融合与组织创新”(课题编号:2011CSLKT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物流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1日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在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存在软化趋势,实际上就是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使得服务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因此,作为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体现,产业融合趋势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起推动作用,它不仅使产业边界日趋模糊,甚至消失,还使得产业结构呈现技术集约化,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业,与产业融合进程相适应的微观组织创新活动,也在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这种组织创新与重构活动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是通过社会集成物流服务组织来实现的。

一、产业融合下的物流组织创新

近年来,物流业出现的产业融合趋势使得物流企业的业务边界、市场边界不断扩展,不仅包括订单履行、采购销售、技术及原材料获取以及客户服务等,而且还涉及到更复杂的关系,如多供应商对多制造企业、多制造企业对多客户的多点、多级运行。正是由于产业边界拓展导致的这种复杂性,使得组织间的交流以及信息传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变得很复杂,相关信息扭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导致过量的库存、生产能力的闲置以及生产和物流成本的提高。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的组织架构,不足以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解决物流瓶须问题,达到最大效率。于是,一种新的外包选择开始出现――企业向单一组织外包其整个供应链流程,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集成的物流组织形式。

社会集成物流组织主要是对买卖双方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广义的现代物流集成管理的业务模式,涉及预测与需求计划、库存管理、成套服务、分销管理、采购与订单管理和客户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这是任何一家传统物流组织所不能单独提供的。虚拟化是社会集成物流组织的首要特征,它通过信息流动来沟通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联系,实现虚拟生产与虚拟物流,形成多主体、网络化的虚拟企业。这就使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具有成为生产要素的积极意义,产业关联的边界得以大大拓展,物流业的产业融合得以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

二、产业结构优化内涵分析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转变:从物质瓶颈到信息瓶颈。产业结构整体效应的发挥,并不取决于其中最强的部门,而是取决于其中最弱的部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瓶颈”。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中,产业关联的基础是物质流,其结构整体效应的发挥直接受制于结构性的物质瓶颈,也就是部门间生产能力的比例关系失调问题。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随着信息流对物质流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增强,信息流逐步替代物质流而成为产业关联的主导性基础。相应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也由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瓶颈转变为日益突出的信息瓶颈,既信息流缺乏或者阻塞所造成的产业间信息分割与不对称。信息瓶颈源于大工业生产的分工协调方式,传统产业分工越是细化,产业关联越是复杂,部门之间信息瓶颈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对于传统产业分工带来的信息瓶颈而言,产业融合本质上是和信息瓶颈相排斥的。信息化虽然减少了传递信息和进行协调的时间和费用,大大改善了信息处理与传递,但并不能彻底改变“信息不完全”这个基本假设,因此产业结构中信息瓶颈的内生性依然存在。正是由于信息瓶颈体现出来的产业间信息离散和非对称性导致了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在部门间的投资与生产的供求失衡,也就是物质瓶颈。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转变:产业结构信息化。在产业融合发生的条件下,由于其形成的结构条件是信息成为经济主导性的要素、信息技术成为产业核心技术以及互联网成为产业运行的主要平台,所以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将更多地表现为结构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传统的三次产业依次演进的规律性。

所谓的产业结构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各部门普及运用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部门间信息系统的互联、集成以及关联一体化。产业结构信息化不是各产业内信息化的简单加总,而是作为产业结构有机整体意义上的信息化,以经济主导性的信息资源、信息核心技术以及互联网产业运作平台为标志性特征的,是在产业融合条件下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表现特征的。

三、物流组织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机理分析

(一)社会集成物流组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现代企业的竞争,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仅局限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随着供应链中成员数量和分布地域的扩大,企业信息化集成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流通的迂回路径越来越长,随之而来的企业对信息时效性、准确性、集成性的要求就日益苛刻。因此,信息的孤岛性、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就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并成为产业结构整体效应发挥的结构性瓶颈。目前,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解决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由于是供应链管理中一个固有的现象,因而不可能有效根除,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失真的程度有所减弱。现有消减“牛鞭效应”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链条上各接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这方面融合条件下出现的社会集成物流组织将大有用武之地,其提供的有效平台达成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并通过供应链的信息整合、业务同步,进而实现供应链的组织协同来尽可能地消减“牛鞭效应”。

1、供应链的信息整合。即信息和知识通过社会集成物流组织在供应链各成员中实现共享。企业通过分享需求信息、库存状态、生产计划、销售计划、交货计划来改进供应链流程,实现上下游间业务过程的整合与紧密衔接,达到协作预测和补货的目的,能有效消除由价格补货、环境变异和短缺博弈等造成的牛鞭效应。

2、供应链的业务同步。社会集成物流组织通过本身的业务行为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通过内部的接口与之相连,社会集成物流服务组织实行实时控制、销售跟踪、商品调运、包装运输、电子付款等贸易环节的电子化处理,利用这些接口,企业可以做到采购、销售、库存、财务等业务的同步,实现柔性管理。通过以上综合运行,达到组织之间的业务高度同步,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同步。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活动实现同步的基础上,由社会集成物流组织牵头,建立同步预测机制,实时地获得下游的真实需求信息,提高预测的精度,及时准确地进行订货,消除预测不准和批量订货等造成的牛鞭效应,真正做到按需生产,保证供应。

3、供应链的组织协同。在业务同步的基础上,社会集成物流组织进而实现供应链上企业的组织协同,其相关组织功能延伸到各成员企业内部,在其管理下,各企业在统一的环境中,实现原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有效流动与协同管理。运用供应链协同、分销商一体化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技术,能够减少库存失衡和企业间实现库存共享与转运调拨,使他们无需再各自持有高额库存。

(二)社会集成物流组织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在产业融合条件下将更多地表现为产业结构信息化的基本特征。社会集成物流组织推动产业结构信息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互联阶段。企业物流组织由内部一体化向虚拟化、网络化发展,物流企业强化内部信息网络化和标准化建设,构建基于Intranet的MIS等,并能够通过网络实现消费者与企业、企业间、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交换,出现了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相融合的态势。在这一阶段,制造企业可以委托物流企业进行供应商选择、制定采购计划、进货并将物料存放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随时调取自己所需要的物科;半成品或者成品一离开生产线,立即进入物流企业的仓库,再由物流企业组织分拣、配送等后续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库存风险,甚至实现零库存;同时也借助物流企业先进专业的服务体系缩短了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加快了资金的流动,提高了服务质量。

2、集成阶段。这一阶段,供应链上各部门开始全面考虑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中的各种成本与收益,从而提出产业间信息系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要求实行产业间的信息系统集成。制造企业只负责产品在生产线上的活动,原材料出库、产成品入库、不同加工阶段的产品在生产线之间的搬运等过程都交给物流企业来做。这就需要社会集成物流组织进入企业生产部门并充分了解生产流程,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造方案,这些做法可以很好地保证企业的物流专业化和效率,也有利于企业运作流程从根本上得以改造。但同时,也决定了制造企业必须付出相当大的成本来进行这一改造,而社会集成物流组织也需要配备与企业配套的物流设施和管理系统,双方在博弈过程中逐步同步,从而实现产业间信息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3、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各种与信息技术发展与运用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不断完善,使得物流企业与物流服务需求企业的关联更加密切。借助社会集成物流组织高层次的专业物流人才及管理经验,企业物流业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实现从战略到操作的、具备个性化特点的重新设计规划或者改造重组,企业还可以通过将这部分操作,诸如货物信息追踪、仓储信息管理、客户反馈信息收集分析、逆向物流数据分析等业务外包给社会集成物流组织。

四、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存量物流资源分散的格局使得物流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成为阻碍产业结构整体效应发挥的结构瓶颈。如何整合这些物流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社会集成物流组织具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和强大的物流信息搜集和利用能力,它可以不受约束地去寻找每个领域的行业最佳供应商,突破了可用物流资源的局限,整合了社会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佳物流方案,达到最高效率,从而能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是今后我国物流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复杂网络;复杂性;牵引控制;同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02-03

1 引 言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配送中心和客户等构成的一个供需网络,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供需网链结构,是跨越企业多个职能部门活动的集合,其结构如图1所示。

但是,我们如果从复杂性分析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供应链网络图,可能更好的表达方式是图2[1],我们可以把供应链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看作是复杂网络中的点,而边则用来表示企业间的关系,往往是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这样构建一个复杂网络。通过对点、边、聚集系数、介数等参数的分析,来模拟供应链网络的行为,进而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而复杂网络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网络宏观结构对系统性能及网络上动力学行为的作用和影响,进而考虑改善网络行为的方法[2-4]。

2 复杂网络的基本特征分析

(1)度:复杂网络中,一个节点的连线数目称为这个节点的度,它是描绘网络局部特征的基本参数。在不同的网络中,度代表不同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度表示单个节点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度越大的节点,其影响力就越大,就越具重要性,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2)聚集系数:复杂网络中,某一节点与其近邻节点之间的实际边数除以此点与近邻节点之间的理论边数总合即为此点的聚集系数,表示与此点相邻的两个点也是近邻点的概率。

(3)特征路径长度:任意两点之间最短路径长度的平均数反映了网络的尺寸,称之为特征路径长度。

(4)介数:点介数指网络中所有的最短路径之中经过节点i的数量,反映了节点的影响力。边介数具有同样的定义,介数最大的边,必然是连接两个集团的边。

(5)经典复杂网络模型:经典复杂网络模型包括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

如图3所示:左边的网络是规则网络,右边的网络是随机网络,中间的网络是在规则网络上加上一点随机的因素而形成的小世界网络,它同时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

图4展示了130个节点的无标度网络,其节点度服从幂指数为-3的幂律分布。图中5个特别标示的节点是网络中度最大的5个节点[6]。

供应链网络属于典型的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如图5所示,图5是供应链网络中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多级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零售商隶属于某个分销商,但是少部分零售商之间仍有边相连,说明有串货的现象发生,总体来看,属于无标度网络。

3 供应链的基本特征分析

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企业组合而成,借助于复杂网络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给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定义:

节点:在供应链中产品(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相关作业的场所作为节点,按其具备的功能分为:①单一功能的节点:只具有一种功能,或者以某种功能为主。一般处于供应链的起点或者终点。②复合功能的节点:具有两种以上主要物流的功能,一般处于供应链的中间,这类节点多以仓库、港口等形式存在。③枢纽节点:具有齐全的物流功能,对整个供应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位于供应链中间。多采用第三方专业化经营。

线:连接供应链网络节点的连线。具有以下特点:方向性、有限性、多样性、连通性、选择性和层次性。

对供应链做复杂性分析后得知,供应链的复杂性包括:供应链组织过程的复杂性、供应链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供应链信息的复杂性、供应链节点的复杂性、供应链路径的复杂性、供应链技术的复杂性等[5]。所以供应链网络具有非线性和非平衡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初值敏感性、结构自相似性(分形性)、涌现性和层次性、自组织和临界性、非对称性和不可逆性等特性。

4 供应链复杂性的几种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

供应链的复杂性研究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供应链的复杂性是供应链各要素在集成、合作、延伸、互动等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供应链各功能和要素不断协调的过程,下面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对供应链复杂性的研究做几点分析。

(1)传播。目前研究的比较多的是疾病的传播和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其实在供应链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滞后引起的波动和放大效应也是供应链中的顽疾。如何避免和抑制它的快速传播,是目前传播动力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牵引控制。牵引控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有选择地对网络中的个别节点加以控制,从而获得牵引大部分节点的效果,使整个网络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对部分节点施加线性反馈来使动态网络稳定。对于节点的选择,要考虑节点的出度、反馈控制增益、耦合强度等参数。

(3)相继故障。在供应链网络中,个别节点和边发生故障,通过节点之间的耦合作用可能会引起其他节点发生故障,可能还会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网络的崩溃,比如说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相继故障不仅在供应链网络中可能出现,在交通网络、社会网络等其他的复杂网络中都有可能出现,都面临着由于局部故障导致整个网络崩溃的巨大风险。可以通过去耦合、添加长程边等方式来增强供应链网络的鲁棒性。

(4)拥塞及其博弈。拥塞现象是发生在供应链网络上的一种典型的动态行为,主要体现为信息拥塞和物流拥塞。我们可以对其中一些起到关键作用的节点加以牵引控制,来疏通网络,进而调整面对有限资源独立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博弈行为。

(5)同步。一般来说,一个动力学网络是否能够实现同步,取决于节点上动力学系统的特性、节点的耦合方式以及网络结构。如果在供应链网络上的每个节点加一个动力学系统,并且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的动力学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耦合作用,那么经过一段时间演化,网络有可能进入同步状态。同步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还有可能发生在不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耦合强度的改变来实现对供应链网络的同步控制。

5 结 论

目前对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部分集中在对于实体运行、确定状态下的供应链管理及运作研究,但是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多个节点企业间多种行为的错综交互,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应用复杂网络理论来研究复杂供应链,是解决这种不确定性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复杂网络的一些特征和供应链的复杂性体现,然后把供应链网络模拟成一个复杂网络,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对供应链的复杂性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1]范旭,马军海,修妍.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9):21-25.

[2]Boccaletti S,Latora V,Moreno,et plex Networks:Structure and Dynamics[J].Physics Reports,2006(424):175-308.

[3]Costa L D F,Rodrigues F A,G Travieso,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 networks:A survey of measurements[J].Advances in Physics,2007,56(1):167-242.

[4]Costa L D F,Oliveria O N,Travieso G,et al.Analyzing and modeling the real-world phenomena with complex networks:A survey of applications[EB/OL].Arxiv:0711.3199.

[5]杜志平.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6]周涛,柏文洁,汪秉宏,等.复杂网络研究概述[J].物理,2005(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