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范文1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14-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十分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筑,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原则;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制定适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细化课程内容,渗透学科前沿,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渡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亦需要适当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下列问题需要解决。
1.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设置需要进行调整。原有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体系虽然暂时解决了传统两大课程学时过多,教学内容有重复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新弊端是知识体系逻辑性不强,知识点不系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降低,内容与实际脱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匹配度不够。
2.工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实验技能薄弱。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还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或者有畏惧心理,上课时按方抓药、操作不够熟练,不能很好地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要重新调整策略,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甄选上,应尽可能在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同时体现出工科特色,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3.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教研室的教师共同担当教学任务,师资力量比较分散且不均衡,需要根据课程体系的改革重新进行调整,避免优秀教学资源的浪费。
4.教学方法传统、保守、封闭,对学生创新能力激发不足。
二、教学改革具体实施内容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范文2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 思考与改革 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物理化学 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28-01
从20世纪开始,我国的化学课程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四大分支体系上,延伸出无机及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课程。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科技的综合要求水平不断增加,导致现在的部分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培养化学类专业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重复、顺序不尽合理、知识面过窄等突出现象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针对性地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打破学科间的隔膜。
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发展历史
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课程,在发展、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两门课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最后在1992年出版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材。从此各大院校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改革。南京大学把原本分散的基础知识和化学理论进行合并,构建了一门较新的课程体系,使整个课程更加系统化、结构化。这种课程结构的改革也是经过漫长的摸索,形成今天的课程体系的,如1989年将试行的“定量分析化学”和“无机”合并,1991年便得到推广。合并以后,教学内容方面得到了扩充,课程结构体系也有所优化,如何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改善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思考
教学安排中,对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保证教学效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只有合理恰当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材料使教学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使学生能够较广泛地、深刻地接受必要的知识,为将来的相关课程和实践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学生的在校时间是固定的,所学的科目相对较多,考虑为学生留出部分自由空间的前提下,就要求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以满足现实需要。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来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分配,目前开设该课程的多数为工科专业,且所设的课时数普遍较多,任课老师在进行授课讲解的时候,有时间对重要章节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但是纵观目前高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以及后期所学习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时,往往会发现与现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具有部分的重复性,且被设置为重点必讲部分,针对诸如此类的情况,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将必须进行下去,以适应现代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式需求。
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要点
3.1 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物理化学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调整
目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知识内容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变,学习的深度、广度得到了进一步延伸,部分初高中学校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也加深了很多,如有关于吉布斯自由能、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等的内容,在高中已进行了相关的介绍。这样就需要高等教育阶段,对相关内容进行删减和弱化,以避免无谓的精力投入,避免学生的厌学情况出现,提高教学的效果,有效发挥教育资源。
3.2 恰当结合现代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研究成果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自形成以来,所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和动力学、化学热力学与定量分析、分析结构、原子结构、元素化学等知识。这些知识体系属于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对其理解掌握,有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淀,为将来专业研究、实践做准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内容多枯燥乏味、机械死板,学生对其掌握有一定困难,何谈以后的灵活运用。如若能够将目前所取得的相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到教学内容当中,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具体,体现其知识的实用性,这样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学心理,更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特别是形象可观的图片、谱图现象等内容,对激发内心的探索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根据面对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细分,以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主要有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编写的版本,其基本内容相似。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充分考虑所面向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选择;在规划教学大纲、授课内容的时候,更需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基础知识需求,从而将合理恰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应学生将来不相关、以后不会用到的知识,授课教师可以做适当删减。
3.4 采用形象生动的辅助教学手段
理工科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普遍存在抽象、枯燥的特征,如何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掌握必要知识点,使之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需要运用除课本外的其他教学手段。授课教师如何能够结合多媒体设备、以动画图片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辅助讲解,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板书部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板书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是可以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步伐、把握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有待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4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结合其相关知识基础、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进行整合优化,以满足更深专业学习、工作实践的需求,这需要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及授课教师的规划安排。相关工作的进行将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有效发挥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灵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2(12):199-200.
[2] 张启焕,齐志涛,严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206-207,220.
[3] 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1-13,77.
[4] 丁淑娟,王学英.《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科技信息,2011(12):511.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范文3
(巢湖学院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应用型高校化学专业开设的重要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影响.依据目前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般问题和教学实践经验,需要从修订教学大纲,选择教材,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之进行系统的改革,才能切实提高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45-03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经严格的整合而形成的新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产物.它是应用型高校的化工、制药、医学、材料、环境、食品、生物等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物质组成的化学分析方法、比较丰富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仪器分析的操作方法,具有正确分析、表达测试结果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化学生产工艺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可靠的基础;学生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的意识,从而逐步具备科技人员应有的科学素质[1].因此,“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状况,对于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但是,目前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一般还存在着不少类似的问题,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不相符合.我们要在汲取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逐步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其教学效果.
1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目前,在应用型高校中,“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一般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较多与课时较少构成矛盾
“无机及分析化学”大体包含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分配的讲授时间一般是2学期共80学时.其中,定量分析基础(误差和数据处理)、化学反应基础原理、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和元素化学共安排40课时,四大化学平衡、四大滴定分析和仪器分析共安排4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普遍感觉教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都得抓紧时间,加快教学进度,难以从容、细致地讲解一些难点.这就容易导致不少学生对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接受不了.
1.2 合格专业教师数量往往不敷需要
近些年来,应用型高校招生数量一般都快速增长,许多学校出现了合格师资不足的问题[3].一些教师没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常常只作理论传授,忽视或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3 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参差不齐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涉及很多化学基础理论和技能.应用型高校扩招以后,许多学生的中学化学基础薄弱,并且参差不齐.这些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4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不够正确
许多学生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对他们的就业、工作有用,不必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时,许多学生侧重于记忆现成的理论知识,对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足.
2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对上述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在汲取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下述教学改革来逐步解决.
2.1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逐步形成爱岗敬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改革意识的骨干教师团队,特别是要引入一些“双师”型教师,以适应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团队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和实验室的建设,由有经验的教师示范讲课,互相切磋,以增长团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
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除通过课堂讲授,以逐步形成学生的比较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外,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的较强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教”,更要“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稀溶液的依数性理论以后,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在寒冷的冬天向汽车水箱加甘油、结冰的路面上撒盐等实际现象.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学和努力参加实践,以扩充知识面和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2 修订教学大纲和选择教材
教学大纲反映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专业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是指导和考核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原来一般采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存在着内容多、要求高等特点,已经不适合应用型高校的现实要求,必须依据其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对教学大纲作出减少内容、降低要求、突出重点的全面修订,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现在,许多省份高中化学仅作为理科综合考试的一部分,于是,许多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下降,致使他们的化学基础不太好,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重要计算感到吃力.这会在相当程度上减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专业特点.现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非常多,内容深浅不一.要依据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慎重选取合适的教材、实验用书和习题集等.
2.3 具体调整教学内容
恰当地组织“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具体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化学基础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安排.可以依照以下原则具体调整教学内容.
删除与中学化学重叠的部分;与具体专业无关的内容也要尽量精减,对其少讲或者让学生自学.比如,元素化学部分的“s区和p区元素”,在高中时学得比较透彻,作为大一新生,对它们的记忆一般还比较深刻,可以只介绍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金属材料和其它方面的应用.对中学化学涉及较少的、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要精讲.例如,“过渡元素”部分,高中化学讲得较少,而它在后续的教学中还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就要详细讲解其基本的概念、性质及应用.而对于原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初步和四大平衡理论这些核心内容,则要重点讲,要联系专业的实际应用来讲,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还有详略得当原则.如“物质结构”章,要重点讲解原子的四个量子数(n,l,m,ms)、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氢健和分子的极性,而对波粒二象性和薛定谔方程等可只作一般的介绍.
这样的合理调整,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相连,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要求.
2.4 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通常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利其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采用启发、研究、讨论、提问等互动方式,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并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为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不同主题的讨论会、小讲座、小论文写作等,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优化教学手段上,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当中,其信息量大,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4];板书优于多媒体在于它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要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例如,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及其伸展方向、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分子轨道理论等抽象而难懂,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表达轨道的形状、杂化形成的全过程,以及原子轨道形成分子轨道的经过,取得生动直观的效果.但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和快速度,往往也使学生难以迅速地理解、接受新知识,故而重要的知识点还要求老师板书,以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对一些公式的推演,用板书更能体现其逻辑性,且使学生的思路与老师的讲解保持同步,避免产生因多媒体课件一闪而过,学生难以理解公式来历的问题.
2.5 利用网络资源
以传统方式传授课本知识是有效的,但它在帮助学生广泛学习、吸收课外知识上就有欠缺.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构建的网络辅助平台,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自测题和模拟题、习题解答、
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源,以及实验教学的实验指导要领、基本操作视频等加入其中,供学生查阅,为其自学提供丰富的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几乎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还可以设置“在线答疑”等栏目,学生可将学习疑问发送到教学邮箱中,教师查阅后,有针对性地辅导.教师可以汇集学生的问题,集中答疑,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由于及时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6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现在通行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其理论课程为主线而设置的,内容重复率较高、教学效率较低,难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满足应用型高校培养方式的要求,必须作出重要的改革.
首先,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譬如,熟练掌握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的结构和使用,以及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的使用和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等.要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和学生操作练习、反复观看录像相结合,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前,教师应对上次实验和实验报告作出讲评,强调实验操作步骤的规范化和原始数据记录的准确性,总结实验结果的计算、误差的分析和思考题的解答等,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有效数字的修约.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其次,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每学期可开设三至五个设计型或研究型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开展创造性实验的机会,激发其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发挥其潜能.
2.7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对教和学的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价,要做到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变单一化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可分为三个量化部分,即出勤、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占20%,作业占10%,小论文占10%.期末考试再占60%.考试题目从标准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题型要灵活多样,既有填空、选择和判断等客观题,又有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物质推断、解释分析、分离鉴别和计算等主观题.通过考试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5].
改革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督促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3 结束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一门新课程,在教师深刻理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在联系的条件下,在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后所进行的改革中,才可能对它取得踏踏实实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造就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较扎实的基本理论的应用型人才.要以此作为目标要求,搞好“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使之充分发挥出重要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封学军.《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2008,28(2):71-72.
〔3〕张长水,黄新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2):63-67.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范文4
基础化学类课程是高职药学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实际教学中,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占用较多学时,另一方面化学类课程之间,某些内容同一水平重复多次,或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对基础化学类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压缩、精简、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立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三位一体的学科新体系,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缩短了学时,提高了学生学习高度。[1]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化学课程进行重组,根据医药专业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初步建立了一个以整个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化学原理为主导,以分析方法为手段,以无机药物及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为研究对象的新体系。[2]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工类基础化学课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优化达到精简化学理论着重实际应用的目的。[3]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也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基本内容进行精选,优化整合,突出重点,加强基础,整合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尽管这些院校做了相应调整,但是依然存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存在该两门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与后学课程的简单重复,以及前后知识衔接不当等问题。为更好地优化课程内容,我们开展了基础化学类课程优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全部为通过普通高考,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82%为山东籍学生,18%的学生来自山西、内蒙、辽宁、吉林等省份。
(2)威海地区化学教师、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相关任课教师和基础化学教师。
2.调查方法
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化学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研和座谈两种方式。
(1)药物分析专业学生问卷调研。了解高中化学的选修情况,了解学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主要调研哪些化学知识高中学习较多、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的是大学期间可略讲或不讲,哪些理解困难,需要详讲。
(2)高中化学教师访谈。了解目前高中化学的知识传授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
(3)基础化学教师座谈。了解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院两门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之间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
(4)后续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化学类基础课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前后衔接的内容和联系不紧密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为了解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我们开展了新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院各生源地的学生了解到,目前各地高中,理科生化学课程方面主要学习《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是高考必考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是选修模块。
通过与威海地区高中化学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课程重复内容及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程度如下: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方面的知识,只了解原子内部组成和周期表的排布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各族代表元素的典型物理和化学性质、本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化学反应原理方面,学习了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原电池等知识;化学键方面,主要学习了离子键、共价键,但是未涉及极性和非极性键;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和溶液的配制;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烷烃、烯烃、炔烃、苯、醇、卤代烃、酚、醛、羧酸等代表化合物的性质及同系物的性质,性质方面只简单介绍典型的性质,未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做深入学习;在实验教学方面,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偏少。
2.为对化学类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展了面向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问卷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经过一年基础化学类课程的学习,6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烃类、卤代烃等8个方面的知识在高中学习较多,建议大学时可略讲。这与开展的高中教师调研情况基本相符,说明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为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调研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标准滴定溶液制备、定量分析相关计算、EDTA及配合物、醇酚醚、醛酮醌、有机含氮化合物等5个方面的知识理解相对困难,建议详讲。经过分析发现,上述知识点主要涉及基础化学类课程的计算、公式推导、性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高中未接触的知识。
通过调研发现,82%的学生认为基础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非常重要,超过60%的学生认为基础化学类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6%的学生认为加强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实验、基本能力和安全知识的渴求。
纵观上述两个调研,我们可以看出:(1)目前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但因高考的改革,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高中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大部分知识只能讲表面而无法深入,需要在大学时期继续深化。同时也有部分知识完全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学期间可以采取略讲或不讲,例如: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因高职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加之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对于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的知识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耐心引导,详细讲解。(3)因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少。
3.为对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我们开展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座谈和访谈调研
在与本教研室化学教师座谈中,我们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重复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避免简单重复。通过座谈,发现两门课中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勃朗斯得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等属于重复内容。这部分知识可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详细讲授,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
药物分析专业化学类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等,为使前后课程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
通过与《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化学》衔接最多的是糖、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脂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生物化学》课程中主要侧重物质结构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因此,《有机化学》可主要从命名、结构(一级结构,构型)、典型理化性质三个方面讲解。
通过与《药物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旋光度和旋光仪。因此,可整合这部分重复内容,在基础化学课程中详讲,《药物分析》课程中,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定量分析化学(包括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相关计算,有效数字保留、误差处理,四大滴定及其应用和相关计算等)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的典型理化性质(主要用于药物的鉴别、分离和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讨论,在定量分析化学方面,基础化学课程应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可融合《药物分析》课程对分析的要求,避免因药物分析和化学分析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可增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别》章节,安排在《有机化学》最后一章讲授。(3)联系不紧密的知识主要是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因此,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药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化学》衔接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结构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这与《药物分析》对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的要求相似。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化学基础课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分析理化性质的能力。(2)因《药物化学》课程中只涉及部分药物合成路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即可满足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因此,可将基础化学课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方面的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仪器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化学类课程与《仪器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化学分离方法,化学原电池。因化学分离方法方面的知识涉及原理和仪器,讲解需大量课时,因此可整合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仪器分析》中系统讲授;化学原电池可整合到基础化学课程中讲授,《仪器分析》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原子结构(光分析法)、分子间作用力(色谱法)、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因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化学课程应主要介绍基础方面的知识,关于电子跃迁等知识可在《仪器分析》中循序渐进的向同学们介绍。对于分子间作用力、定量分析方面的知识,应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可将《仪器分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基础化学课中,避免因两门课的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类课程之间,化学类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通过优化整合,可以避免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节约课时,同时可以使前后知识衔接更为得当。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的广泛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药物分析专业基础化学各课程之间,基础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与后续课程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因此,应对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及后续课程的知识认真分析、梳理,对基础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采取重排、整合、压缩、删减等优化措施,使前后知识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从而更好的为后续课程服务。为使课程优化开展的科学、合理,在此提出化学类课程内容优化建议,以期为其他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或其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借鉴。建议如下:
1.注重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应充分考虑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对于高中学习过,但没有深入探索的知识,我们应从高中的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较全面的知识,我们应缩短课时,以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或删除该部分知识;对于高中没有接触的新知识或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应适当增加课时,从基础讲起,注重知识的应用。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范文5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1.引言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为实现教学内容整合和课程结构优化而设置的一门新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产物,同时是高校生物类、化工类、环境科学类、制药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其教学质量对于后续课程如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该课程有机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化学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四大平衡、定量分析、物质结构、光度法、物质分离等基础知识,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一般的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具有选择正确的分析化学测试方法、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为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具备科技人员应有的科学素质[2]。那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在整体上应该如何把握,怎样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非常值得研究。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大多数高校都进行了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3]:(1)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础薄弱,这门课程是大学一年级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2)重理论轻实践。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缺乏实验经历。目前,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很多高校都对基础化学学时进行大幅度压缩,大学化学教学存在内容难以深入、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同时,目前大学化学的理论教学仍然以向学生灌输大量书本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学学化学课程的兴趣较低,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欠佳。(3)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一般采用大班上课,教师在台上讲授,是主体;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是客体;突出了教师的主控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仍沿用中学学习化学的惯性思维,偏重记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教学中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对科研能力重视不够,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目的。(4)考核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现在很多高校的考核方法还是采用期末卷面考试作为对学生最终考评的主要依据,这种传统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无法落到实处,这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的目的。
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3.1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良好开端,体现时代特色。
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未选修化学,因此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学习方法及化学在科学中的应用都不太熟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首先采取的措施是上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上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以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所从事的与本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为例,说明化学与本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了解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是现代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趋势,让学生知道学好化学的重要性。通过绪论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化学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另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的课件要做得好,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幽默诙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将课程理论与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冬天下雪结冰后在路上撒盐,有助于积雪的融化,这和凝固点降低有关。这样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新世纪是信息化世纪,与化学有关的新学科、新领域不断涌现,化学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国的教育现状却是教材远远跟不上时代,更不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因此,面向21世纪的《无机及分析化学》需要趋向前沿,反映现代,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与教授知识点有联系的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如“核反应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纳米技术”、“超导材料”、“分子识别”等前沿知识。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5]。
3.2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在全面授课前应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将提纲中的问题以提问方式检查,了解自学完成情况,课堂讲授更有针对性。自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听课中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转变。在课程讲授中,应注重知识融会贯通,强调章节后的小结,使难点、重点突出;应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对比,不仅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拓宽知识面,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发展变化较快的学科,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的授课应该注重基本概念,注重简繁结合,注重构建每一个基础知识的“生长点”。例如,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配合物、化学平衡、化学键等内容上,讲解应细致准确,使学生牢牢掌握。在每章节结束时,围绕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对学生提出一些综合性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题,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可以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可以根据兴趣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习质量[6]。
3.3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兼顾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满足新时期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教学方法加以革新,《无机及分析化学》当然也不例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针对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的状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觉效果,将教学内容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推导、图表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文本、动画、图形、声音、图像等媒体结合起来,动态、形象地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考虑到,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用它完全取代板书,这是由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因为课件信息量大,可以瞬间呈现教学内容,所以留下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特别是给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成了“满堂灌”。不注重教学互动,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就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就成了空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能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方法强化教学效果。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供学法指导,切忌通篇讲、满堂灌,无休止地分析、讲解。应该把培养能力、加强训练放在首要位置[7]。
另外,一般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而且教学中不可能频繁更换教材重修大纲。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分析检测中能够使用的新仪器、新设备不断涌现,且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全面,使得分析检测过程及结果越来越精确、简便、快捷。在仪器分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课本常规知识外,还应结合分析领域的前沿技术,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获取知识的热情,从而逐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8]。
3.4改革现有考核制度。
考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以应试为目的学习习惯,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显然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为更好地体现高分高能,有必要对现行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一个人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学习过程,考核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采用学习过程考核,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不应只采用单一闭卷形式,可以将成绩评定化为几个模块进行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平时成绩重在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作业的质量、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等;实验成绩重在考核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按学生每次的预习质量、实验操作规范度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及设计型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计分;理论成绩则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实行开卷方式,题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考核的最终结果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理论成绩的形式累加计算。这样学生不需要有沉重的压力应付考试,将会更注重和享受课程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氛围的活跃、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9]。
3.5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密切联系,对巩固基础理论进行重要补充。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动手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目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实验的简单、技能训练机械重复、验证性实验多、设计研究性实验涉及甚少,不能满足能力培养要求,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探索型、设计型实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方法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设“发现价值”的实验情境,提出课题,明确目的,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思路,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在实施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时,实验前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指定几个思考题和几本参考书,学生通过讨论和单独思考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准备工作进行把关,对实验过程的具体思路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器材和配置相关实验溶液;实验操作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验进展情况,对学生的一些不规范的操作给出及时的纠正建议;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对所做实验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有利于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综合设计型实验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真理和创新实践的乐趣[10]。
4.结语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相关的科研前沿知识,既能让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科学前沿的相关研究进展,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求知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结合科研前沿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更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要求。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改革实践和不懈努力,才能使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在改革中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今后,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继续探索,不断思考,提升课程教学水平,使该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启焕,齐志涛,严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206-207.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范文6
1 改革实验教材, 精选实验内容,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1)以往实验教学有着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材中设计的每个实验,对实验的原理、步骤写得一清二楚,实验方法和思路也只有一种。在上课时教师也是按照教材的内容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装置甚至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缺乏思考能力,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做实验时只需“照方抓药”即可。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抑制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结果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模仿多,创新少,影响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改革后药物分析化学实验教材采用的是自编教材, 打破了过去基础性实验多, 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少的格局。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因为药物分析化学课程是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为基础,所以在开设基础性实验时我们选择能反映学科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 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规和现代分析仪器,如:移液管、滴定管、电子分析天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等,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术,熟练使用药物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 ,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操作技术和仪器解决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综合实验,掌握对分析技术的综合运用的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实验教学与专业的衔接,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指导作用,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
(1)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都是附属于药物分析课本理论教学,开设的实验项目中验证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而且更新不足,学生仅仅是机械地进行操作,积极性不高。目前各个药剂专业课程所设置的实验项目之间没有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式地进行操作,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也不能为企业提供具有高水平、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实验教学除了巩固和训练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既包含有基本的实验操作训练,也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具有更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能力。
(2)新的实验课程设计根据药剂职业岗位的任职需求,参照药士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每章节的实验课程都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结构――性质――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临床应用”来确定实验的内容。使得药物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能更紧密的连接药剂的其他学科,还能更好地与临床岗位相对接,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实现在做中学、做中知、做中会。例如根据药物生产过程,开设磺胺嘧啶片的综合性实验,从“原料――合成――制成剂型――质量分析检查――评价”等步骤,在实验中穿插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化学等课程,使学生在整体上系统地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学生切身学习和体会了药物研发的基本流程,又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各种基本操作、仪器使用和数据处理。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了科研思维和综合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开展项目教学法,体现“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思路。每次实训内容都是精选药品分析检验工作岗位上综合性较强的工作任务,将其分解转化为若干个学习任务,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组长和组员,根据实验需要通过网络或者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做好实验的预习工作。指导老师再组织学生对该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操作难易、注意事项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反复修改方案,最终确立最佳的实验方案。然后学生进入实验室独立操作,从准备实验开始就由学生自己动手,包括前期的配制溶液、挑选仪器到每一个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等。在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主要起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对实验方案提建议,但是要由学生自己分析和下结论,这种实验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转变实验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法
(1)以前传统的实验成绩考核多以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学生为了得到高分,甚至直接篡改实验数据,这种考核方法很难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验水平。
(2)改革后实验教学考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实验积极主动性、实验课堂纪律、实验操作的规范度、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书写。二是技能考核成绩,期末实验操作考核我们拟定三套试题:(1)容量瓶;(2)移液管;(3)碱式滴定管。学生现场抽签选择考试项目,按签上的要求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制定好的详细具体的操作规则和评分标准量化地评定操作成绩。这种考评机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高度重视实验课。
4 设置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1)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我们在课余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同时, 我们在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实验技能大赛, 对操作技能良好的同学给予奖励,颁发奖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