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
高考的时间虽然是固定的,但是很多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还是不能够说出高考是在哪一天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2021高考是什么时候,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318
2021高考是什么时候《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2021年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具体考试科目时间安排报教育部考试中心备案后。
省级统考和高校的招生考试时间,分别由各省级招委会和高校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确定并。
高考考试方法技巧有计划
高考的科目比较多,你对每周的目标一定要清楚,要有所侧重。哪些作业需要完成,一天下来数学看到哪里,看哪些资料,做哪些题,你都要心中有数。按着计划进行。其他的科目也是如此。计划要有所侧重,要了解自己的薄弱项。要针对性的复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你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复习,你需要做的是掌握那些你不够熟练的,不会的知识点。这样的练习才有意义和价值。不要有畏难情绪,看到不会的题就有逃避的心理,看到这种题你应该开心,终于发现自己的短板,花时间去攻克它,不断的总结和归纳。
保证基础题的正确率。
我认为你的基础比较薄弱,首先你要学会取舍,把重心放在基础知识上,提高基础题的熟练度和正确率。每年高考的基础题占百分之70左右,如果你能够保证基础题的正确率,你已经可以考525左右,这个分数已经比较可观了,所以不要好高骛远。看到几道难题不会做,就急于否定自己。有的人觉得基础题很简单,所以很少动手去做。我认为基础题不单要会做,而且要快狠准!这需要做大量的习题,把基础题的熟练度提高。只有在掌握了基础题之后,再往难题去发展。
总结归纳。
每年的高考题型大部分是不变的,所考的知识点变化浮动都不大。做题需要讲究套路的,所谓的套路就需要你去总结。比如说拿到一道函数相关的答题,那么你就要清楚函数答题通常考哪些知识点,然后解题思路有哪些?做一个总结,多种思路放在一起。今后遇到,一条一条思路的去尝试,你会发现,就是如此简单。重复的练习,题海战术,但是不去总结和归纳,是毫无意义的无用功。
要形成知识的框架。
我在考研数学的时候,我的一本资料上每一章的第一页都是一个思维导图,包含了这章所有的知识概要。而我首先就是深入里面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然后又跳出来总结,总结知识点,总结每个知识点通常怎么去考,有什么方法。反复的总结,每一次总结你都有不同的体会,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高三怎样复习最好在哪里发现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哪里遇到了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都是你的问题,随时将他们记录在自己的问题本中,今后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以此类推,当你每天都在解决一个或两个问题的时侯,长期下来,我们会解决若干个问题。此时,我们再想一想,高中又有多少个问题呢?其实也没有多少个问题啊!还有一个小窍门,每天晚上睡觉前,先想一想,今天我解决了哪些问题?打勾!今天我又发现了哪些问题?记录!这就是我明天及以后我要解决的问题!
当一个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感到处处是漏洞的时侯,比较简单的办法,现将简单的、基础的问题记录下来,当他/她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事实上,他也不能大部分完成,此时,只需要完成基础和简单的习题即可,但要确保正确率,以及这些基础性问题搞懂),将这些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此时需要一定的记忆和背诵,哪怕是死记硬背。有些时候,技能或者作业,必须要一定的重复和巩固,“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只有这样才能熟能生巧。
教育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哲学;深入浅出;生活化
一、把哲学生活化、简单化
哲学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利用身边的事例通俗易懂地阐释哲学概念,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哲学知识,给学生树立学好哲学的信心。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个要把握的知识点是“实践”,在多媒体上展示从设计方案到建成房子,把设计图纸(头脑中的观念)变成房子(现实中的存在),然后问学生中间的桥梁是什么?学生答:实践。建房子是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是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建房子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答:设计方案、建筑材料、劳动力。这些条件中哪些是主观条件,哪些是客观条件?建筑材料、劳动力具有客观物质性,得出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客观物质性。
人们在做建房子的设计方案方案时,发挥意识的什么作用?学生答: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得出实践的第二个特征:能动性。同时也复习了前面学习意识作用的内容。
让学生回忆人类住房条件是如何改善的?单凭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建成房子?学生答:从古代的遮风避雨到今天要求美观、舒适,建房水平不断提高。建房时,需要大家的合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活动不是纯粹的个人活动,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从而得出实践的第三个特点: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特点是很抽象的,通过对建房子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事情分析,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知识。进一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这是哲学课堂的第一步:把哲学理论生活化、简单化。
二、利用学生熟悉时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利用学生熟悉的时政或历史事件,在课堂上及时强化练习,同时也能查缺补漏。针对实践及特点,我用以下材料进行当堂训练:
很多人认为修建青藏铁路是不可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千米的山谷需要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但中国就是要迎接的挑战。《卫报》赞誉“这条铁路正是中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上述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学生答: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总结: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燕子筑巢”“蜘蛛织网”。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再如:1610年意大利第一台望远镜出现,2006年欧洲智能1号发射成功,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及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教师总结: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通过以上两步教学过程,学生基本上对这一抽象知识点从理解到运用就比较容易了。
三、用情境教学法阐释哲学原理
在哲学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利用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理论变的通俗易懂,把枯燥的教学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常用以下情境模式:多媒体、图画等艺术作品创设情境;影视、动画,电子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自身的角色表演创设情境。把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引进政治课堂,并设置合适的问题,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阐释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个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情境模式,镜头一:走进医学华佗和麻沸散。华佗对的认识是怎么来的?镜头二:走进科学。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镜头三:走近真理。如何判断一种认识正确与否?用多数人的观点检验?用客观事物自身检验?用实践来检验?在这个情境模式中,设置小型辩论,让学生理解唯有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镜头四:走进社会。思考:人们对宇宙、事物的认识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通过多媒体展示四段材料,有医学、科学、真理、社会常识等方面,学生很熟悉角度设置问题,把抽象的哲学课堂变得通俗易懂。
把哲学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哲学是一种智慧,哲学课堂从抽象到通俗,从枯燥到生动,是我们每个政治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游世成.中小学教学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09.
教育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哲学课;教学质量;方法;兴趣;能力
一、了解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点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准确了解是搞好教学的起点。笔者以课堂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譬如他们在中学时学思想政治课的情况、最关心的问题等;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哪些内容应当精讲、详讲或略;教师讲课的教态、表述的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等。结果显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是各类生源的共性,他们认为教材上写的、老师讲的同现实反差太大。这种情况促使我们的哲学课教师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现实进行理论教学,远离抽象空洞的说教,给学生以科学、正确的引导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任务。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节点
我们的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比较单薄,思维中感性认识占比理性思维多一些,而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又是哲学课的特点,教师如果仍按照传统灌输式的方式授课,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更谈不上心灵的体悟。要使学生听懂、理解、接受进而思想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采用适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以问题式教学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激发自我摄取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的强烈欲望。营造问题情景,用疑引思、重点剖析的问题式教学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哲学精神的,理解难度较大,而又是学生普遍关注并存在种种模糊认识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欲时,教师再对问题逐个分析,或是论证,或是反驳,最后引出正确的结论。如在讲授哲学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疑问“既然哲学是彻底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什么还要发展它”、“哲学是否有用,如果有用,为什么许多现实问题解决不了”。在此基础上,经过教师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得出哲学是开放的科学,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的结论。以“资本主义灭亡有无客观根据,如果有,为什么如今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社会主义是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如果是,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易帜”为问题深入展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中国现在搞的社会主义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如果是,为什么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不一致,而与资本主义又有相同之处”的疑问为起点,系统阐述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相统一的原理,得出只有把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问题式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思考中领会知识,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思维“缺席”的弊端。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一是有助于把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同哲学发展的当代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规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基本理论教育同现实性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二是跳出了“想听的不讲,听腻的老讲”的框框,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问题容易形成共鸣。三是能结合“疑问”对哲学的基本理论讲深讲透,从而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理解和掌握哲学的精神实质。四是能针对学生的一些模糊和错误认识做出正确的解释、校正和澄清。这不仅使学生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分明,而且有助于他们在对众多的思潮比较和评价中接受哲学。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哲学的几个结论,而是要使学生把理论内化为自我意识,变成自己内在的智慧进而能运用哲学的基本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法是实现上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哲学课堂,不是简单移植其它课程的做法,而应体现哲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应始终把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积极讨论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为落脚点。为此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精心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与讲课的主题有很强的相关性。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考虑它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相关主题或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二是趣味性。案例的选择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使教学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三是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哲学教学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余地,使学生平时形成的各种想法通过案例能碰撞出思想火花,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才适合哲学教学的特点。其次,围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设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调动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积极性是成功实现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一环。引入案例后,接着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学生围绕案例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标。为了保证讨论能达到应有的深度而不是流于表面,教师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准备时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那么有些包容量较大的案例可在课前以书面形式分发给学生,或在本次上课结束时预先交代下堂课要讨论的案例,讨论要以小组或小班的形式进行。最后,教师点评总结。这也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师在进行点评总结时要使学生有启发、有教益、有提高。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要积极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要求他们能运用哲学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论证;对勤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共同探讨,提出教师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思想倾向则明确地指出和纠正,坚持正面教育,做到以理服人。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全面分析,提炼出相关的哲学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基本原则,学会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座连接社会生活和哲学课堂的桥梁,能使哲学教学更切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挖掘教材知识点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突出知识点的方法论意义,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讲到时空观问题时,强调时间的一维性特点,告诫学生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成长都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让学生深刻体会“机不可失、时不在来”的道理,以使他们倍加珍惜自己的学生时代;讲到意识的作用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讲到质量互变规律时强调远大理想的实现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紧密结合。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注重点滴积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讲到内外因关系原理时,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个人的成材与否关键在自己。在讲到认识论时,接触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应介绍认识主体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实践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简单照镜子似的,人的实践目的、价值追求和模式、知识储备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实践主体的创造结果。同学们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就应积极削弱思维中不利于人的创造性发挥的因素,努力掌握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抱定为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人生目的和追求,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创造。在谈到实践问题时,引导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关注实践、投身实践,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辟哲学课教学的新渠道
1.在网上设置哲学课资料库。为了方便学生预习,尤其是准备课堂讨论时的参考材料,教师要按照哲学课的内容,将相应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各种资料预先放置到网上。学生随时可以打开移动设备登陆哲学课学习网站,自主地查阅和下载所需资料,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哲学课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也变得轻松了。2.网站设置哲学课论坛。通过网站设置的哲学课论坛、帖窗等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答疑解惑,这样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为了进一步开拓师生的知识视野,教师还可以特邀一些知名学者、实际工作者在预约的时间针对某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交流平台上进行即时的现场讨论。这样不仅开辟了哲学课教学的新渠道,而且有益于占领网络这个意识形态阵地。总之,高职哲学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之道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伟力.应把案例教学引入哲学原理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0).
[2]刘世华.当前强化“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3,(1).
[3]韩咏梅.提高“两课”教学质量之我见[J].辽宁高职学报,2004,(4).
[4]谢晓健.哲学教学的困境、成因及出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
教育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合理运用
通过我长年从事高中政治教学的经验总结以及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问题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上,总是表现的比较吃力,这个问题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由于知识点的生硬难懂,教学过程可能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负面情绪,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因此如何加强这门学科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成为高中政治教学成败的关键。案例教学法,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效果非常显著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显著作用。通过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得以加强,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去探究知识,一改以前“被”学习的状态,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否则就会出现差强人意的反面效果。下面,笔者将具体谈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一、精心策划准备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其中案例的选择则是整个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将为整个教学过程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否则就会出现差强人意的反面效果。下面笔者将具体谈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案例的选择。
首先,所选案例必须贴近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所选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尽量选取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案例。其次,所选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在一开始就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直观的、形象的画面去解读政治教学中那些抽象的,生涩难懂的概念。例如在教学《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用“掩耳盗铃”这个案例,来让学生理解“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个案例生动有趣的诠释了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加上本身故事生动有趣,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所选案例还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高中政治本身就是一门时代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政治教学不能脱离时代,要紧紧联系现在的时代特征。例如在教学《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叙利亚内战”这一案例,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这样一个就在当下发生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
二、生动展现教学案例
选择好了案例,如何在教学中去展现案例,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一场生动的案例教学,能让这次课堂教学生动精彩,学生学习气氛浓烈,相反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的展现可以选择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选择在讲解某个具体知识点时展现,还可以选择在每节知识点讲完之后。
在新课导入时,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模拟、漫画展示、问题启示等方法进行案例展示。如讲解哲学知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课前,可以通过讲“刻舟求剑”的故事,让学生们了解“物质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还可以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物质的运动还具有客观规律性,而内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通过诙谐的故事法轻松呈现与本课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哲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具体知识点呈现和复结知识时,也可以采取这些方法进行案例展示。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或动画的方式来展现案例。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从典型案例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寻找更多解释政治理论的社会现象或事件,掌握用政治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学生自主讨论与思考
学生自主讨论与思考,这是整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个环节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在案例呈现后,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让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起理解学习,这样学生们能更好将案例与教材的知识相结合,同时又可以相互促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同样的案例,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观点,这种分组式的自主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能更好的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讨论中还能发散思维,联想与此相关的事物和现象,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师点评与总结
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和总结,这个过程由教师全部完成,一般在学生自主讨论后,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没有理解到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进行概括提升,是整个案例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教师在进行点评和总结的时候,一定要重点指出,学生在自主讨论中的有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对于这一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要明确的提出来,让学生继续的去思考领悟,以此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归纳、如何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扩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更广,更全面的思考问题,不局限在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领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教育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学生;教学方法;教师;能力
每当我步入学校走进教室,心中油然而升起一种责任感和神圣感,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一丝不苟地教读每一个音节,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自始自终热情饱满,从而不知不觉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鼓舞着每一个学生。在细微的言行中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在我的课堂中师生举手投足便能心领神会,和谐相处,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教学成绩逐年上升。
就英语来说,涉及到了词汇、句型、短语和语法等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在此当中,所有的知识点大部分都归纳在语法的范围之内。老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以认真的、集中的状态来备好这一节课。如果光是依照课本笼统的提到的句型或词汇,表面的来讲课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课堂会显得很单调,学生会学不到系统性的知识,从而对课堂产生厌倦感,甚至讨厌学习英语。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求新科技的辅助。英语课堂往往有许多异域的生活场景是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的,教师用语言来描绘有时也缺乏形象性。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把教学与练习相结合起来。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实践和检验的平台,有针对性的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堂课所教所学的知识。学生应该对此重视,配合老师,多做练习,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检验真理;那么,在教的阶段里,用练习来检验教学的效果和收获是再合适不过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对于学习初一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遇到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在词汇、句型和语法上。他们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少、句型和语法也都简单,他们需要做的是打好基础,对英语有初步的入门认识。同词汇一样,语法是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的学生会问:老师,这个句型为什么会这么放?为什么以元音开头的单词要用不定冠词an来修饰?什么叫特殊疑问句?等等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是可以解释的,而有些则解释不了,这些就涉及到英语中固定的搭配和语言的规范及语法。英语的语法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英语语言内部结构的一般规则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准确地表达思想,更好的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法非常的重要。
那么,教学练习,可以是以课堂师生互动对话、提问与回答、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等的形式来实现。为了便于学生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在为自己设计教案的同时,按照课堂教学五个步骤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同步练习的题单和学案,列出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以及与教学同步的诸如模仿、替换、填空、选择、转换、补全对话、思考、讨论、辩论等口头或笔头的练习题或检测题,来供学生在不同阶段活动时使用,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教学的目标要科学、具体、准确,切忌一般化和抽象化。
教育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人文素养;传统文化;高职高专;教学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在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同样普遍开设。我校同样紧随时代步伐开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这门课程。课程开设以来已有两个学年。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人文素养》受到广大学生普遍欢迎。不过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误解在教学中出现。特别是学生对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差。本文就《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加以探讨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认同度
在经过了近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校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都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经总结大致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对人文素养课认识不清
人文素养教材内容分为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和礼仪六个章节。在学生学完一学期的人文素养课程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这门课程像历史课。也有很多学生反映,觉得更像哲学课程,更有少部分学生感觉人文素养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有几分相似。学生的这些感受,是由于教材安排与课程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鉴于以上情况的出现,个人建议,关于历史事件的学习最好在教材中略去。而注重具体文化内涵的传授。单纯历史事件的传授比较枯燥,学习过程中主要靠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都没有益处。人文素养课程应该让学生感觉是在体验传统文化精髓,是让文化的魅力自然的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从而来指导行为。说到这里也必须理清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的区分。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是以说教的方式来阐明人生大道理,并且内容主流、宏观。其中一些观点甚至与社会现实脱节,教材内容与如今一些社会现象矛盾。所以大学生在学习思修课程时,明白道理,却无法将之化为内心的一种自觉。最后说一下,关于人文素养课程绝不是简单的大杂烩。可能在教材的编排上会有一种简单拼凑的感觉。但实质上在这些章节中都有着同样的内核———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体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则由西方传入,五四时期开始深入到中国社会之中。这才应该是人文素养课程真正要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精神内核。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近年来开始在全球升温,我国自然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持一种较高的热度。这一股热浪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在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校大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认同度。在课堂上讲到关于中国古代官制、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在学习先秦哲学思想,当讨论到人性本善和本恶的问题时,学生普遍都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而学校自发的社团组织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就有如汉服社、古琴社、书画社、古风社还有散打社等。这一些意在发扬传统文化的社团的存在,也印证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另外,在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认可度最高、最受欢迎的课是礼仪课,其中中国传统礼仪更是特为尤甚。学生认为礼仪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与日常生活接近,没有高深的理论,容易理解。初略统计,我校学生对礼仪课的喜爱达到95%。礼仪课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在中学和大学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理论性较强,而且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没有多少使用机会。而日常礼仪和传统礼仪恰恰是能够现学现用的,是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体现,且终生受用。礼仪本身并无高深的理论,相比哲学和文化章节的高深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二、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同度
关于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最终要落实到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人格以及日常行为起到良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由两个方面来着手落实。一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我个人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另一个是课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一)情景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在结构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新学科概念进入学生头脑之后,同原有认知结构上有关概念进行同化、顺应、转换,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学习者的知识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①由此可见想让学生能顺利接受一个新知识点,那么这个新知识点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相契合。在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之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接受并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若新知识完全与学生之前的知识结构没有契合点,那么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很难让学生顺利接受。所以在此为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们人文素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找到与学生中学时代和生活阅历中相契合的点。这一点是我们在教学导入和讲解环节值得注意的。在此要专门提出关于哲学章节学习中遇到的教学难题。文学、艺术、礼仪都具有可感的形象,而哲学没有,这是哲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此外哲学课程在中学时代涉及很少,只有马列哲学基础部分有所学习。但是中国传统哲学多是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其认知方式与辨证唯物论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道”、“气”、“空”等概念。所以关于哲学章节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佛道等唯心主义哲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师生互动难以展开的情况。根据结构主义教育学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形成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同样都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以老师教授为主。不过在教授人文素养课程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教育时,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积极性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比如对文学名著的讨论,首先很多学生就没有阅读过四大名著,更不要说其他名著。对作品不了解,根本无法谈及进一步参与讨论。另外即使阅读过作品的学生,也极少有能够体会到作品意义的。所以在讲解文学和艺术作品时,往往难以形成一种积极的讨论,反而容易让教学冷场难以进行。个人认为在这种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教师可以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派人主讲,再让全班同学参加讨论,而主讲的同学需提前进行详细的准备。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手段。
(二)课后延伸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证实,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来自家庭教育,其次是朋友间相互影响。而学校教育对行为习惯和道德的影响排在两者之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同样有与之相似的特性。不同的是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思想上比较独立,而且已经离开家庭。所以课堂之外的大学日常生活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有极大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和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到我们学生的头脑里。而很多信息可能带有负能量。这种负能量一旦在学生中相互传播,极可能形成不良影响。所以在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同时又富含传统文化的氛围至关重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我认为社团活动、讲座和学校文艺活动是课后延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大学往往都是各种社团林立,其中以传统文化为主的社团也占据了一定规模。这些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的社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存在一些问题,社团多数组织松散,多数学生一时兴起,时间长了兴趣消退。一些社团不能组织有力的活动,让学生没有办法获得归属感,或者没有办法取得进步,社团人数逐渐减少甚至解散。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团活动,建议要把学校文艺活动组织,以及教师指导社团建设两种方式双管齐下。学校文艺活动现在已经有很多种比赛,如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歌手大赛、绘画比赛等等。但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传统文化的元素比较缺乏。传统乐器、书法、成语接龙、猜灯谜等等。让传统文化有展示的舞台,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也有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几年各电视台打造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学校可以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模仿此类热门节目,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另外关于学校老师指导社团建设这条建议。我认为教师以提建议为主,不直接干涉社团建设,不具体参与活动。教师主要从社团的组建形式和文化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指导。指导教师需要有与社团主题相关的特长。如书法社的指导教师,需要在书法方面有所长。另外指导教师需要定期为学生进行文化理论方面的指导,开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以提高社团学生的理论水平,随时传播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李森.结构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姚中秋,闫恒选.现代中国通识教育经典文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万资姿.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指标体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马斯诺.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钟仕伦,李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