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优化;价值观念

引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历史理解以及简式素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有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学科教育特色,紧密依托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具有历史特点的思维品质以及关键成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一、准确设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明朗

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指向标,所以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沿着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轨道,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前进,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目标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技巧和历史学习技能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和情感态度进行教育教学的提升。教师在目标设置的过程当中也要根据学生在具体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设计。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唐朝经济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强化学生在分层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联想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思路,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强的时间性,需要学生在学习和思考当中养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在稳扎稳打当中努力的探索和前进。教师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读懂历史并且理解历史,思考历史当中的深层次价值,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朝经济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在网络上搜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PPT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性的教学,教学生展示唐朝城市的布局,并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经济发展,使学生通过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做唐朝当时的向导,引导其他同学在聆听当中感悟,当时唐代经济发展的盛况。教师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学习和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并且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保持自己的观点,逐步的转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三、加强核心素养宣传力度,提高教学专业性

教师在历史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当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的拓展,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意义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蕴含的深层次韵味。教师要在核心素养教学时增强自身的专业性,这位教师在教学当中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学习心态,每一名历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内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开拓自身的思维,在历史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了解教材当中每一个细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动态教学当中,强化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学科探究当中的核心素养养成。只有教师对于历史教材以及学生两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够在教学当中游刃有余的把握,学生以及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掌握扎实的历史学习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历史观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2

一、对学生时间思维的培养

每学年开始时,笔者都会将中国历代代表和民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好,并背诵下来,然后当堂检测,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背熟,为了防止学生遗忘,笔者会不定时地进行抽查。这是一项基础工作,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如果根基打不牢,其他的一切都将会是空中楼阁。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渗透时间观,比如,在高一下学期,学习的是经济史相关的内容,笔者会经常提到必修一政治史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这是属于哪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在高二的会考复习中,笔者会按照时间顺序给学生列出一个大事年表,让学生按此表进行背诵。如果是在高三复习课上,笔者则会按时间顺序来梳理历史事件,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会让学生凭着已有的记忆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同一时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具体关系,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是在怎样的经济、政治背景下形成的。

学习某一历史事件,学生要先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比如,笔者在讲述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时候,会从中世纪的英国议会制度开始讲起,然后述及议会与国王之间的斗争,进而过渡到1640年英国的革命是由于议会不满国王的专横统治,随后讲到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革命时代的结束,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体,1721年责任制内阁的建立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随后英国又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扩大了享有民利的民众范围,君主立体逐渐趋于完善。

二、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

教会学生使用地图册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手段。比如,课本中讲到秦国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那么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呢?只有对照地图册中秦统一六国形势示意图,学生才能直观地看出因为韩赵魏离秦国较近,而楚燕齐离秦国较远,秦国很难真正跨越邻国去消灭另一个国家,所以才采取了这种“远交近攻”的方针。除了历史地图册之外,课本中也有一些地形图、示意图之类的材料,以人民的三大战争为例,为什么首先打,中为什么要先打锦州,教师只有和学生一起观察三大战争示意图,学生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看示意图,学生可以发现:如果不先攻占东北,就可以对实行南北夹击。而如果没有先攻占锦州,就会导致关内敌军大量出逃,继而无法达成大量歼灭敌军的既定作战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看地图,还要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例如,中国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雅典民主时期,基本处于同一时间段,但为什么一个地区是民主制度,一个地区却逐渐走向了专制?这样的比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3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必将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必将取代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

1核心素养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牵涉到不仅“知晓什么”,而且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能做什么”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

2探究式物理教学模式

高中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式教育:“要改变课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教育应该以探究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在品质.

华盛顿大学物理教育研究组编写的“探究物理(Physics by Inquiry,1996)”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探究物理由一系列以实验为基础的单元组成,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物理学和物质科学.学生通过深入地研究简单的物质系统及其相互作用,获取科学过程的直接经验.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入手,发展基本的物理概念,使用并解释不同的科学表达方式,建构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的模型.所有单元设计都有明确的目的,发展学生的科学推理技能,提供将科学概念、表达方式和模型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的实践活动.”

物理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国际物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3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式物理教学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教师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组织形式.

3.1课堂演示共同探究

(1)适用: 这种组织形式一般针对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由于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或是实验难度大,仪器精密,要求很高,或是具有危险的、有毒的一些操作,学生不能够直接操作实验.如一些电学原理实验:原电池、变压器等;或者是一些小实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师生共同探究.

(2)操作:①准备实验仪器,结合仪器对实验步骤进一步调整完善;(主要由教师在课前进行)②明确探究目的,进行适当的猜想、假设;③制定探究方案,明确探究所需仪器、制定探究步骤(这一步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或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④师生共同实验,发现问题,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⑤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以前所学过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⑥师生一起对实验进行总结,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⑦共同得出科学的探究结论.

(3)意义:在这类操作中教师是表演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观察者和参与者(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保证能够满足演示实验的一系列条件.这种组织形式学生不必做太多的准备,但需动脑、动眼、动耳、动口等.这种方式不需要往返于教室和实验室及其他场所,而教师要事先准备,使得实验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便于观察,并且确保实验成功,但学生动手相对较少.在这种实验中教师要不断的提问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设计.虽然不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但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或教师的不断设问学生的思考回答,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可以很好的提升同学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很好的培养与他人积极交流、多样化表达的能力,形成学会改变,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的能力.

3.2分组实验探究

(1)适用:这是最典型的探究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我们所倡导的积极探究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教师做好周密安排.各实验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实验时做好分工,使得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分组实验探究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课堂上的分组探究,主要针对一些较小问题的有目的的探究;第二种是到实验室进行的分组探究,主要针对比较重要的物理规律的开放的探究;第三种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的兴趣小组,主要针对能力提高或者是进行一些课题的研究或研究性学习.

(2)操作:①明确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所需仪器、制定实验步骤(根据教学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②准备实验仪器,结合仪器对实验步骤进一步调整完善(根据实验所需,让学生自己到实验室挑选仪器,根据所能获得的仪器适当修改实验方案);③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发现问题,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④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⑤对实验进行总结,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⑥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⑦教师评估,指导,小组间的交流;⑧学生最后总结.

(3)意义:利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对物理教学中的一些规律、问题进行更加形象直观深入的理解,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对实验方案的修正,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分析、总结,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分组实验过程中,组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互相帮助也给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事(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3.3户外体验探究

(1)适用: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涉及到生活生产的设备和仪器,一般中学也不可能把一些大型机械买回(有些也无法买,如船闸等)专供参观和演示.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进行体验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曲线运动中的圆周运动时,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走进大型游乐场,体验荡秋千、海盗船、摇头飞椅、过山车、丛林飞鼠等等,体验圆周运动、超重失重.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物理教学应该大量增加学生的这种亲身体验的机会.

(2)操作:①明确探究目的,制定合理探究方案;(有时可以先适当的进行理论上的研究)②考察探究地点、条件是否具备(根据所需,由教师或学校出面进行联系);③学生各自制定方案,设计表格,准备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④现场在教师(或当地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体验探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⑤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⑥得出科学的结论;⑦相互之间进行交流;⑧教师评估,指导;⑨学生最后总结,写成报告;⑩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奖鼓励.

(3)意义:这种形式要求与有关单位联系,保证参观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应注意交通及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在探究中学生们不断的将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学习所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体会了知识的实用价值,感受了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碰到的问题不断的分析解决,学生的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认识自然、认识环境的跨学科素养得到了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创新进取、相互交流、信息互动的能力,使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很大的提高.

3.4家庭式亲子探究

(1)适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家庭中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品或发动家庭成员来完成探究比较可行.课题要求难度不大,器材容易找到,观察现象比较直观,活动过程中一般没有危险.如探究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观察水的沸腾,模拟安装家庭照明电路等等.

(2)操作:①明确探究目的,制定合理探究方案;(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各自家庭特点进行合理选题)②学生与父母家庭一起制定方案,设计表格,准备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③家庭共同进行动手探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④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⑤得出科学的结论;⑥教师评估,指导;⑦家庭最后总结;⑧学校将家庭的探究结果进行评奖给予鼓励.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4

一、高中生具备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表现

1.基础知识丰富。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巩固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就要深入发掘历史学科教材内的资源,进而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素材,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学生除了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以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渗透性学习,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历史思维科学。

教师锻炼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学科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一定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历史思路、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历史观念多样。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要促使学生运用多样性的历史观念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问题,避免历史事件评价的绝对性、单一性现象出现,进而能够强化问题分析的全面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完整性。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为了促进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要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强化历史价值观。

学习历史这一学科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而且还要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当今社会,进而实现历史知识点的整合和转化,促使学生以辩证的〖HJ1.15mm〗眼光看待历史,强化历史价值观。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不同时期分别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下各朝代都相应地进行领土扩张,进而逐渐扩展本地区的统治区域。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领土扩张情况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我国的领土变化情况。

2.增强历史理解。

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时,不能单方面从本国角度进行分析,而是要将本国历史事件置于世界大范围中去,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发展还〖JP2〗尚未成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外交关系逐渐完善,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对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丰富时空观念。

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无序、杂乱发展的。因此,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规律、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采取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历史教材中《伟大的》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下发《》诗,并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5人,鼓励学生分析诗词内容,将途经的位置用彩色笔明确标示出来,最终利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4.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真实性为目标的学科体系,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首先,学生要详细、认真地搜集历史资料,在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5.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5

实验教学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实验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训练学生实验技能,从多维度、多方面发展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达成实验教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一、因课择仪,优选实验器材和方案

实验器材的选择不仅可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中进行选择,在教学中还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力提倡多用身边、手边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选用效果更明显、误差更小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在实验器材选择的时候尽量做到不同的课堂、不同阶段,灵活选择实验器材,减小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难度.

教材在物质的密度这一节中,有一个活动是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教材中是“用天平和刻度尺分别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实验教学掌握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这个实验的主要教学目标并不是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所以在质量的测量时不一定必须要选择使用托盘天平进行实验.托盘天平的分度值是1g,测量数据不够精确,如果选取更精确的?子秤,测量得到的质量就会更加准确.另外,考虑到取材方便,该实验中物体的选择应当优选我们手边常见的一元硬币,不仅使实验操作简便,还能通过选择不同的个数,利用体积与个数成正比的规律,不测量就能准确得出体积关系,从而发现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另外,在实验中用一元、五角和一角的硬币进行实验时,则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实验从而证明质量与材料和体积有关.

二、贴近生活,积极渗透STS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物理和社会生产生活、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物理教师要有STS教育的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渗透STS.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教学的佐证素材和知识应用拓展,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但不太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现象进行课堂再现并加以研究,更深层地培养学生物理素养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在进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学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境,“一个同学晚上迎着月亮走,看到地上有水的地方是亮一些还是暗一些?”这个物理情境又可改为“背对着月亮行走”.这其实就是两种反射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的情境.在课堂上可以再现这样一个物理情境进行教学:将教室的窗帘拉上,模拟夜晚黑暗的环境,用铁架台固定两个手电筒从同一角度分别照射放在桌面上的一张纸和水槽中的水,让学生们亲自体验朝迎着手电筒的方向走和背对着手电筒的方向走,走的同时观察纸和水槽的明暗对比情况.这样的教学实验设计更能启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更多地关注物理现象,使他们更主动地运用、查找物理知识去解释发现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的教学与STS教育真正地有机结合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提高了物理教学实效性.

三、追本溯源,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世界的研究热点,其中一个重要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师的演示、讲解能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这些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但有时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实验设计的本质,不能理解科学本质,至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就更加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的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对比、迁移和深化,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探究影响声音的三要素中音调的影响因素时,常用的实验是将钢质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多次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并拨动钢尺,通过观察钢尺振动快慢和音调的高低,得出振源的长短会影响音调的高低.通常学生对该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掌握困难不大,但在实际本质的理解上却障碍重重.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此实验基础之上利用乐器的琴弦来研究音调与琴弦长短、粗细和松紧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啤酒瓶中不断增加水量时,比较敲击瓶子和从瓶口吹气两种方式对应的音调变化的不同,进而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要研究音调的变化特点首先要找准声源.在敲击和吹气的时候发声的声源是不同的.在吹气的过程中,水量越多,空气柱的长度越短,所以音调越高;在敲击过程中,水量越多,水柱的长度越长,所以音调越低.

四、分析推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例分析;核心素养

课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变异》第4章第2节。

一、实录

师:(开门见山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请大家翻开教材第68页,哪位同学能朗读本节聚焦?

生1:一男同学起立朗读本节聚焦的3个问题。

师:本节聚焦也是本节的教学目标。我们先完成第1个教学目标“什么是中心法则?”请大家阅读教材正文“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说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2: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生3:一大嗓门学生起立说,应改为:1957年,克里克“预见”了中心法则。(众生:大笑)

师: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预见”二字?你能否说一下?

生4: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完全弄清楚之前,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

师:对。百度百科对“预见”一词的解释是“根据事物的规律预先料到将来”。这提示我们,“预见”既是科学家发现新的、人类尚不了解的规律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做出某些新发现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所以,在学习中不仅要逐渐培养和发展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还要充分表现出我们独特的创造能力。(众生:同桌间交头接耳)

接下来,谁说说还读到了什么?

生5:此后五六年,科学家揭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由此获得承认。

师:是啊,相比刚刚学过的沉寂了34年(1866―1900年)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而言,克里克预见的中心法则“此后五、六年获得承认”还是幸运的。这又一次向我们提示,“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也说明,科学研究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耐心等待。(众生:面目表情表现得都十分惊讶)

师:谁能说说,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生6:(回答略)

师:哪位同学能前来板画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图解?

生7:(绘图略)

师:这位同学画得很好。这就是克里克1957年提出的中心法则图解。但是,随着实验数据的积累,人们开始注意到传统的中心法则存在的不足之处。请大阅读教材第69页的“资料分析:中心法则的发展”。以小组同学合作的形式完成3道讨论题,然后指派一名同学做汇报。(教师巡视)

生8:(小组汇报)经过讨论,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致认为,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证据没有传统的中心法则,而是随着实验数据的不断积累,传统的中心法则需要补充并加以完善。(教师调查:其他小组同学都同意这个说法)

师:好,接下来根据讨论结果,我们按讨论第3题的要求(建议用实线表示确信无疑的结论,用虚线表示可能正确的结论)修改图4-7的中心法则图解。哪位同学能前来修改中心法则?

生9:(绘图略)

师:(出声读)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复制),从RNA流向DNA(逆转录),这两条途径确信无疑用的是实线;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复制)有可能存在,用的是虚线。

生10:(师刚读完,一学生起立)老师,应该把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这条虚线途径的意义改为“增殖”,它不是“复制”。

师:为什么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是“增殖”而不是复制?请同学们相互讨论。

生11:因为“复制”是遗传物质的增殖方式,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生12:资料上说疯牛病是由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在脑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的,而没有说是“复制”。

师:以上同学分析得很好,尤其是对资料3的分析与总结,对于资料3中引发疯牛病的病原体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是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通常被称为“朊病毒”,它不同于资料1中的RNA病毒和资料2中致癌的RNA病毒(或称逆转录RNA病毒),以及噬菌体DNA病毒。课后,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有关“朊病毒”更多的知识。

师:遗传信息的传递对我们师生来说既看不到也摸不着,既抽象又难以理解。谁能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中心法则这一概念的?(众生:都睁大了眼睛,面面相觑)

生13:一学生站起来说,中心法则全面地反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其中遗传信息流我感觉像“水流”一样,“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众生:鼓掌)水流是有顺序的,遗传信息的流动也是有顺序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众生:再一次鼓掌)

师:这位同学不仅比喻到位,而且富有诗情画意,太有才了。是啊,我们可能不熟悉遗传信息流,但我们熟悉“水流”啊!在现实生活中,无数滴水汇集成静静流淌的小溪,无数条小溪汇集成波涛荡漾的江河,无数条江河汇集成奔腾咆哮的海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奔向――归宿……“小溪、江河、大海”就这样诞生了,“核苷酸、DNA、RNA、蛋白质(生命)”也同样诞生了,全面地反映遗传信息流的“中心法则”在科学家的“思考、实验,再思考、再实验”中得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众生:热烈鼓掌)

二、反思

因材施教,提高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以“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知识条目为例,教材文字叙述并不多,但是核心素养内涵却十分丰富:

(1)一个关键词“预见”,可以让学生品味“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逐渐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还要充分表现出我们独特的创造能力”。

(2)一个短语“此后五六年”,还可以让学生联系“沉寂了34年的孟德尔遗传规律”,体会“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