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施工流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旧城改造施工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旧城改造施工流程

旧城改造施工流程范文1

【关键词】“三旧”改造;数据库;ArcGIS;VBA;SQL

【 abstract 】 "three old" reform inversion between kikuchi map database building project belongs to plot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built library work, need to complete DWG spatial data and EXCEL attribute data to a standard GIS data conversion, and the policy compliance to inspect. Combining with the following "three old" to change the inversion between kikuchi map database building work rea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inversion between kikuchi map overall process, and discusses ArcMap VBA, EXCEL VB, Access SQL technology means in practical work of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effect.

【 keywords 】 "three old" modification; Database; ArcGIS; VBA; SQL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 言

广东省“三旧”改造标图建库工作是明确“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等“三旧”改造地块的具置、范围、面积和现状,全面掌握“三旧”改造用地的总体情况和实时改造工作动态,加强对“三旧”改造有效监管和规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除深刻理解省“三旧”改造政策,严把改造地块准入关口外,灵活高效地使用GIS软件工具和公共软件工具就成为快速保质完成工作的主要手段。

2 工作内容和流程

按照工作要求,主要工作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市为单位,汇总辖区镇街的“三旧”改造图斑,完善图斑属性字段,包括“图斑编号、改造类型、计划改造年份、用地面积、国有面积、集体面积、合法用地面积、土地座落、权属单位、现土地用途、规划用途、拟改造用途、是否编制规划”等,并输出shape数据库文件、excel统计汇总表。

二是对改造图斑是否符合广东省“三旧”改造政策准入条件进行检查,包括二调地类单块“三地”(“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非建设用地)超3亩,二调地类非建设用地总面积超地块面积10%,总体规划期末分类非建设用地超1‰,2007年6月前卫星影像是否已建,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必须剔除。

三是以单个图斑为单位,以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新修编总体规划图、省第三次卫片检查影像图为底图,制作JPG格式的“三旧”改造地块影像、现状、规划标示图。

根据东莞市实际,总结工作流程如下:

图一 东莞市“三旧”改造标图建库工作流程

3 技术细节介绍

本项工作涉及到AutoCAD、ArcGIS、Access、Excel等软件的使用,熟练使用各软件基础功能并利用各软件二次开发工具,可简化工作流程,方便日后半年一次“三旧”改造标图建库增补工作。下面介绍工作中的主要技术难点以及解决办法:

3.1 DWG格式图斑红线和编号转换为GeoDataBase格式

镇街普遍使用AutoCAD软件制作地块文件,在汇总资料到市局时,需要提交包含图斑红线和编号的DWG文件,以及包含图斑编号、改造类型、土地座落、拟改造用途等字段的EXCEL格式统计汇总表。市局技术人员利用ArcGIS软件将dwg格式图斑数据转换为GeoDataBase数据库文件,关键点是需要转换后将图斑编号作为图斑红线的属性并对应。

实现方法:利用FME工具将DWG的TEXT注记转换为ArcGIS的point要素,将图斑面转换为polygon要素,然后在ArcMap软件下使用VBA开发属性挂接工具,将point要素的地块编号字段赋值给地理位置关联的polygon要素的地块编号字段,如下图所示:

图二 图斑编号和图斑面属性挂接工具

技术要点:ArcMap9.3自带FME工具(在安装DeskTop时需完全安装),可以实现各种地理信息数据格式的转换,并可以自定义属性的继承。将DWG文件的text注记转换为GeoDataBase的point要素,设置如下:

图二 FME格式转换设置

地块编号挂接工具设计思路是判断点要素和面要素是否相交,如相交,则将点要素的地块编号字段赋值给面要素的地块编号字段。程序设计中需要熟悉ISpatialFilter类以及SpatialRel属性、esriSpatialRelIntersects常量的用法。

3.2 面积属性数据批量计算生成

每一个改造地块图斑的属性除了图斑号、改造类型、改造年份、土地座落、拟改造用途等属性字段由镇街提供外,如集体面积、国有面积、农用地面积等属性可以在市一级通过叠加土地二调现状数据和总体规划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其效率比镇街使用AutoCAD进行计算要提高很多,优势明显。

实现方法:使用ArcGIS ToolBoxAnalysis ToolsOverlayIntersect工具将改造图斑(例如mayong)与二调地类图进行叠加分析,生成图层(例如mayong_ed)。使用Office Access软件打开该mdb文件,用sql语句进行查询,如:

查询地块国有、集体面积:

select dkbh, qsxz, shape_area from mayong_ed;(qsxz是二调数据库中权属性质字段)

查询地块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

select dkbh, dlbm, shape_area from mayong_ed;(qsxz是二调数据库中地类编码字段)

将以上查询的结果粘帖到Excel表格中,使用以下VB开发的工具,可以统计出每个图斑的国有(guoyou)、集体面积(jiti);每个图斑占用建设用地(jsyd)、农用地(nyd)、未利用地(wlyd)的面积。然后将计算的数据根据地块编号导入图斑mdb数据库中。工具界面如下:

旧城改造施工流程范文2

关键词:CFG桩旧城改造地基处理应用

Abstract: in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he foundation soil is collapsible loess, the CFG pile foundation treatment, after the examination, the proof using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collapsible of foundation soil, improv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Keywords: CFG pile foundation treatment of urban renewal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及地质概况

太原铁建小区(榆次)高层住宅楼工程,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迎宾街南侧,属于晋中市政府批准的旧城改造项目。该项目共5栋住宅楼,分别为1、5、6、7、8号楼,建筑面积90281m2,共756户。其中1号楼为临街商住楼,东西长为127.20m,南北宽15.30m。分为东楼和西楼,室外地面以上东楼19层、西楼15层,地下以下为1层地下室。

以下为该项目的地质资料:

根据工程勘察报告,其建筑场地地貌位于晋中盆地东北部边缘地带,次级地貌单元属榆次猫儿岭黄土层。

地基土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第(1)层:素填土,具中等--高压缩性,具湿陷性。该层层厚0.70―3.9m,层底标高791.80―794.84m。

第(2)层:湿陷性黄土,以黄土状粉土为主、黄土状粉质粘土为辅。该层层厚0.9―4.1m,层底标高789.40―791.40m。

第(3)层:粉土、粉质粘土。粉土:层厚1.10―4.10m,层底标高786.56―789.50m;粉质粘土:层厚1.4―2.70m,层底标高788.24―789.60m;

第(4)层:细中砂、粉土。细中砂:层厚0.9―4.70m,层底标高779.78―787.04m;粉土:层厚1.4―8.60m,层底标高779.87―786.43m;

第(5)层:粉土、粉质粘土互层。该层层厚2.30―5.90m,层底标高776.35―778.70m;

第(6)层:细中砂。该层层厚1.60―6.70m,层底标高770.24―775.61m;

第(7)层:粉质粘土、粉土互层。该层层厚1.70―17.30m,层底标高759.81―768.13m;

本场区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具有湿陷性,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结合地质勘查资料知,本工程的持力层位于第(3)层--粉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10 kPa,而设计要求:东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达到320kPa,西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达到270kPa,所以,实际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二、设计方案的比选

(一)、桩型的选择

目前,桩的类型很多,所以,在选择采用何种桩型时,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

因受力的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同、施工工艺的不同、现场环境情况的不同、工程造价的差异、工期的不同等等,都直接影响桩型的选择。

综合考虑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在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方案和灌注桩基础方案中进行最终的方案比选:

1、在受力方面:CFG桩利用其桩间土的作用,可以使地基的压缩模量增大,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减小,且在桩径、桩长相同的情况下,CFG桩复合地基每根桩所承担的面积是灌注桩桩基础的2倍以上。这就充分说明灌注桩桩基础中桩间土的承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易造成浪费。

2、在施工工艺方面:CFG桩的施工灌注方便,施工效率高,因此工程质量容易控制。而灌注桩桩基础,则这方面的优势不明显。

3、在工程造价方面:CFG桩桩体材料掺入工业废料粉煤灰、不用配钢筋以及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因此,在工程造价方面要明显优于灌注桩桩基础方案。

综合以上因素,最终选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

(二)、主要参数确定

经与设计单位沟通,对1号楼地基采用CFG桩进行处理。共799根桩,桩径0.4m,有效桩长15.0m,采用梅花形布桩。东楼桩间距1.6m,西楼桩间距1.8m。

(三)、桩体材料的选用

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量不大于200kg/m3;

碎石或卵石粗骨料:满足级配要求,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500kg/m3,长螺旋钻孔,泵压法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

砂:采用洁净的中粗河砂,砂含泥量小于5%;

石屑:中等粒径骨料;

粉煤灰:粉煤灰细度(0.045mm方孔筛筛余百分率)比不大于45%,等级要求III级或III级以上,掺量为70~90 kg/m3。

泵送剂:选用合适泵送剂,混和料坍落度为160~200mm。

(四)、综合建筑场区周边环境条件和场区土质情况,最终采用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砼灌注成桩工艺。

三、施工工序及方法

(一)、施工顺序

结合CFG桩结构布局特点及现场地质条件,本工程采取:从一边向另一边推进施工,根据具体情况,更为了减小桩间土的扰动,控制施工工艺,如发现特殊情况,再适当改变相应的施工顺序,必要时采取间隔跳打的施工方式。

(二)、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工艺流程图

图1 :CFG桩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流程图

2、操作要点

(1)、钻机就位

钻机就位后,应使钻杆垂直对准桩位中心,采用在钻架上挂垂球的方法,在钻架上刻上明显的对照位置线,确保CFG桩垂直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每根桩施工前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桩位对中及垂直度检查,满足要求后,才可以开始施工。

(2)、混和料搅拌

按试验配合比要求进行配料。每盘料搅拌时间按普通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进行控制,控制在60~120s,坍落度控制在160~200mm。

(3)、成孔

钻孔先慢后快,同时检查钻孔的偏差并及时纠正。在成孔过程中,发现钻杆摇晃或难钻时,放慢进尺,防止桩孔偏斜、位移。根据钻杆上的进尺标记,成孔达到设计标高时,停止钻进。

为加强工程地质复核,加密设计地勘断面,在施工前先在规划好的断面位置进行地质复核,并进行详细记录绘制成地质纵断面图,作为施工参考;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第一个孔进行地质复核,作为本区域CFG桩施工的依据。

在钻进时,记录每米电流变化并记录电流突变位置的电流值,作为地质复核情况的参考,桩尖必须钻至持力层上并保证有效设计桩长。

(4)、灌注及拔管

钻孔至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开始混和料泵送,每根桩的投料量应不少于设计灌注量。长螺旋钻孔成桩边灌注边提钻,泵送量应与拔管速度相配合,保持连续灌注,均匀提升,做到钻头始终埋入混凝土内1m左右。施工桩顶高程宜高出设计高程0.5m,灌注成桩后,桩顶盖土封顶予以保护。

(5)、移机

上一根桩施工完毕,钻机头进行保护,移位,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施工时由于CFG桩排出的土较多,经常将临近的桩位覆盖,有时还会因钻机支撑时支撑脚压在桩位旁使原标定的桩位发生移动,因此,下一根桩施工时,还应根据轴线或周围桩的位置对下一桩位进行复核,保证桩位准确。

(6)、现场试验

对于每盘混和料,试验人员都要进行坍落度的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和料的投料,在成桩过程中抽样做混和料块,每台班做1组试块,测定其28天抗压强度。

(7)、清理桩头

清土包括CFG桩钻孔弃土清运和保护土层清运两部分,现场采用人工清运的方式以防止对桩体和桩间土产生不良影响。

(8)、桩头处理

CFG桩成桩后达到一定强度(3~7天)时,开挖表土先找出桩顶设计标高,然后人工用钢钎等将多余桩头凿除,严禁用挖掘机抓斗触碰桩头,以免造成浅层断桩。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设计标高以下的桩体断裂和扰动桩间土。

(9)、铺设褥垫层

桩检测合格、桩头剃凿完毕后铺设200 mm褥垫层,采用静力压实法进行施工。材料选用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夯填度(即:夯实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为0.9。

(10)、其他

因在进行1号楼地基处理施工时,为当年的11月份,正处于冬季施工的特殊时期,因此,结合冬季施工的特点,在拌合物内加入了防冻剂,以防止在初凝前冻结。同时,利用草帘、草袋将桩头和桩间土进行有效覆盖,防止其冻裂;另外,对于机具设备如:泵头、泵管也相应采取保温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四、处理效果

为了验证采用CFG桩进行地基处理后,复合地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施工完28天后,对其进行了检测。

主要进行了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和低应变动力检测,以下为检测情况:

(一)、检测目的:

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低应变测试,对桩身完整性进行评价,判定桩身缺陷程度及位置。

(二)、检测数量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9组,占工程桩总桩数的1.1%;

低应变动力检测:86根,占工程桩总桩数的10.8%;

(三)、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对1号楼东楼、西楼分别按照设计承载力进行了2组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以东楼的检测为例,其检测结果如下:

东楼试1点: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P―S曲线为光滑平缓曲线,加荷至640kN时,累计沉降量为22.72mm。P―S曲线未出现明显拐点,已达到设计承载力的2倍试验终止。确定该试验点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为640kPa。

东楼试2点: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P―S曲线为光滑平缓曲线,加荷至640kN时,累计沉降量为25.03mm。P―S曲线未出现明显拐点,已达到设计承载力的2倍试验终止。确定该试验点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为640kPa。

东楼试3点: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P―S曲线为光滑平缓曲线,加荷至640kN时,累计沉降量为20.02mm。P―S曲线未出现明显拐点,已达到设计承载力的2倍试验终止。确定该试验点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为640kPa。

按照上述方法,确定3组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为:

PU1=640 kPa,PU2=640 kPa,PU3=640 kPa.

从3组复合地基竖向静载荷试验来看,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为640 kPa,其平均值为640 kPa。标准差为0,其级差为0,则该场地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为640 kPa,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其极限承载力特征值的一半为320 kPa,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

低应变动力检测:

本次低应变检测采用锤击反射波法对桩身进行质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该楼CFG桩桩身混凝土应力波速在1869―2815m/s之间,检测桩大部分桩桩身完整性较好。

根据桩身完整性,检测桩类别统计如下:

Ⅰ类桩:70根,占检测桩总数的81.4%;

Ⅱ类桩:10根,占检测桩总数的11.6%;

Ⅲ类桩:6根,占检测桩总数的7%;

根据检测结果,部分桩体上部断裂,其原因是开挖或截桩时碰撞所致,建议将该部分桩断裂部分挖除,清洗干净后,采用混凝土灌至桩顶设计标高即可。

结论及建议:

1、工程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

2、综合分析低应变检测结果,说明桩身结构的完整性符合规范要求。

五、其余四栋楼的地基处理情况

根据整个小区的施工组织安排,先进行1号楼的地基处理施工,然后再进行其余四栋楼的地基处理施工。因此,在进行其余各楼的施工前,针对1号楼的成功经验,对其施工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使得其余四栋楼地基处理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都取得了更显著的进步,各项检测结果均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下一步的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通过采用CFG桩对旧城改造中高层住宅楼进行地基处理,证明其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作用是有效的,既消除了处理深度范围内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又提高了地基承载力,施工技术成熟、经济快捷、工程质量保证,是一种进度快,造价低廉的地基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旧城改造施工流程范文3

关键词:工程地质 城市规划评价

工程地质是以环境工程地质学里的方法、理论、资料为基础,将环境科学与相关科目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础理论。工程地质,是为顺应人类经济活动、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合理的城市改造、地质开发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且保护环境而兴起的,用以查明、勘探自然地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作用,由此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一.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 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 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

(3) 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

(4) 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 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在城市规划时,需对其旧城区的电缆、古穴、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进行评价与探查,从而制定图纸,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需要针对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进行评价,主要为城市建设中的新城区开发,提供相应环境工程地质资料。

3.边坡稳定性评价:对人工斜坡与自然边坡进行研究,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根据场地地质结构,对发生地震的几率作分析,依据地震的实际案例,研究建筑物所能承受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对水库进行分析,研究因蓄水所诱发的地震、岸边再造等问题,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还需研究城区污水大量排入溪水、河流、湖泊等引起的地下水质变化、恶化,从而对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为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生态保护计划。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它是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是指受地震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壳内在运动影响后的稳定度,其涉及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层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结构、力场等方面,而地震活动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 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旧城改造施工流程范文4

关键词:旧城区公园;环境;整治;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6-13(7)

1旧城区公园重塑与公共空间重建

城市公园周边环境、特别是建筑及生态环境的整治,是最近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出于快速推进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空间的建设和维护一度被遗忘、淡忘,受到不应有的忽视。因此,尽管城市轮廓在不断地长高、长大,城市身躯在日益变壮、变强,城市道路在变宽、广场在变大,城市整体容貌更加具有可欣赏性,但城市的人本价值取向却在浮泛的花枝招展的形象描绘与屏蔽下不断地萎缩。一个例证,就是包括生态空间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受到挤压和逼退。市民之间的交流、沟通、休闲、娱乐等社会活动缺乏平台和条件。

为了回复到“城市建设为人民”的最终的目的性上来,最近一系列重建、增添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与安排再次走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部分努力即体现为: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中留有公园、广场、各种场馆等的空间位置;在旧城区的复兴中打理、整治、恢复或者扩大旧有的城市公园,以重新找回其对市民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

然而,从目前新旧城区分别在吸纳和聚集城市人口的数量与比重、新旧城区距离市民真实社会生活的远近程度等角度看,旧城区内的城市公园的改造或许具有更佳的社会意义和紧迫性。旧城区公园本身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更能释放出恢复公共空间重建的积极效应。

在大多数由新旧两个城区所构成的二元城市结构中,虽然新城区也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规模,并且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指标还遥遥领先,但它在与城市人口的生活粘合度方面尚不及旧城区。现在,更多地方的城市的人口仍然主要在旧城区居住、生活、工作。旧城区同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或生存状态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这种情况的存在,是由新旧城区的不同功能使命所决定的。新城区承载的了城市更多的经济、生产功能,旧城区更多的是承担了城市的社会、生活功能。

另外,新城区所盛纳的现代社会经济要素对传统的城市居民之间的邻里互动方式形成根本性解构。所以,新城区尽管提供了充足的公共场合、场域,诸如生态公园、各种场馆等,但新城区内的居民对这些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并不特别强烈。一定程度上,在新城区内,市民与公共空间在供求上的矛盾并不很紧张。甚至不少地方的新城区出现公共场合进入者稀少的状况。然而,旧城区则是另外一番模样。

旧城区在当代大规模城市化出现之前,由于城市人口总数少,人口密度低,所提供的诸如小型城市广场、街角或城市区域性公园等公共空间尚能满足人们当时社会交往与交流的需要。但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人员大流动,旧城区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同时,伴随城市建设的随意性,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公共空间日益受到挤压、侵占和蚕食。旧城区的公共空间重建遂成了旧城区改造与复兴中的一个重大命题与任务。

2整治旧城区公园周围环境的意义和问题

旧城区公园在我国城市总体公园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这些公园一般建设年代较久远,又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特色,不少都已经成为地标性的公共空间。因此,对城市旧公园进行改造更新,能够更好的满足当代市民提高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

2.1整治旧城区公园周围环境是恢复、重建旧城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上看,旧城区内的居民间的社会邻里关系融洽。旧城区在更多特征上属于传统型的社会形态。居民间表现出空间居住上的紧密性、业缘关系上的紧凑性,彼此之间的社会变异性和社会地位升降幅度也不大。

不过受限于中国城市建设传统风格的影响,也与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所能够提供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支撑资源有关,与前述社会面相共生的城市物理空间特征是:旧城区的公共空间资源比较缺乏,生态环境建设滞后。虽然也有一些公园或街心花园,但整体上是一种稀缺要素。在当下,如何保护并发掘旧城区这些尚存的、弥足珍贵的原有空间资源,使之成为新时期条件下满足人们交往需要的平台与通道,便成了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旧城区拓展或者恢复公共空间,既具有现实紧迫性,又必须结合旧城区所可能提供的禀赋条件。一般来说,在法制逐步完善、继续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下,不适宜再通过对旧民居的强制拆迁、人口的被迫疏密等硬性方式为旧城区公共空间的重整、重建铺垫路径了。就这个角度来说,盘活旧城区空间资源、深挖既有老旧公园的空间潜力,便成为恢复、重建旧城区公共空间唯一的选择和可能性。

出于此种考虑,现在不少地方的城市也的确在想法设法地重新打造并放大既有公园的社会空间承载功能。那些积累了一定财力的城市政府,重视老公园的活力恢复问题,借助于公园更新、改造的计划,试图重建符合现代城市居民需要的、能够增进居民幸福指数的公共空间。实践证明,此种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民是满意的。

2.2旧城区公园内外环境整治中的失衡及环境改造中的动力不足

2.2.1旧公园更新中内外推进失衡

城市旧公园的改造,对于重建旧城区公共空间、恢复旧城区的活力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的旧城区公园更新实践存在着内外推进失衡等的问题。即旧公园的改造、更新一般都停留在公园内部环境完善的层面,没有统筹考虑与公园紧密相邻的环境的整治。例如,为了配合奥运,北京对50家老公园进行了改造;为了迎接世博,上海对近100家老公园进行改造。但这些改造,均以实施公园内部的改造为主[1]。结果造成改造后的旧城区公园内外环境新旧两重天的不协调局面。故此,改造城市旧公园,必须重视公园周边生态与建筑环境的整治。

审视当下旧城区公共空间重建的一些实践,在重新恢复、放大城市旧有公园的功能与价值方面,尚有不少地方面临改进和完善的必要。例如,现在的城市政府固然有能力加大对一度衰落、陈旧的城市公园的改造投资力度,旧城区公园本身也逐渐恢复了青春气象,重新焕发了对市民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入公园的人数不断上升、增加,但毋庸讳言的是,复兴城市公园的努力还仅仅停留在针对公园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价值的重新发现上,而在公园外部周边环境的提高上尚有不足。譬如,双清公园是湖南省邵阳市的一座区域性公园,区位条件优越、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位于资邵两江交汇处下游不远处,滨江临水,“地形地貌极具特色,岩壑幽胜,宛若天成”,但“公园周边建筑破烂拥挤”,“被民居包围,空间混乱”[2],极有改造潜力和价值,面临迫切的改造需要。

不少改造、革新之后的旧城区公园的周边环境依然保持着原有状态,基本还是原来的破败、陈旧、凌乱局面,旧城区公园没有实现表里一致的同步更新。旧城区公园革新中所存在的外部环境改造滞后的缺陷,必然影响着改造后的公园整体作为公共空间的意义呈现和美学价值的外溢。

2.2.2旧公园环境改造滞后的动力机制分析

旧城区公园内外环境的整治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失衡状态,是不同的动力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就城市领导和城市建设者的主观愿望来说,都倾向于既整治好公园的内部环境和形象,又整治好公园外部、特别是公园附近周边的环境和形象。例如,为了能够加大公园对城市的吸纳和聚集能力,增加往前公园的通透性和可达性,城市政府在旧城区的公园改造中通常会借助于财政或者市场的力量打通一些遏制性的交通节点或枢纽,并做不少美化、亮化的工作。然而,复兴旧城区公园、重建公共空间的努力,在公园内外所遭遇到的问题多少和阻力大小是不等的。相对而言,公园内部的改造、革新更容易实施些。

城市政府推进包括公园改造在内的旧城区复兴的力量波及到公园时,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其有效性大大减低。具体原因可简略解析为:鉴于空间相邻关系的依附性,旧城区公园附近的居住状况通常比较杂乱,一般都是城市居民紧紧贴靠在公园的外墙一侧零散居住,没有大的单位制的居住方式存在,权属关系繁复且较难厘清。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这些区域的居民常常又是不具备迁居到新城区居住能力的较低收入者。因此,政府要改造这样的片区、完成旧公园的环境整治,无疑要承担相当沉重的代价。

另外,真正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并代替支付了城市更新成本的商业力量,对于公园周边环境的改造从根本上也缺乏愿望。这是因为,公园周边地区既缺乏权属纯粹单一的整块土地,况且多为“分布在建成区以内的、城市中心区的都是占地面积较小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等”[3],并受到公园周边天际线限高的制约。在目前成型并熟练使用的开发模式下,商业力量没有实现自身合理利润的可能性。由于激励机制的欠缺,商业力量暂且没有参与旧城区公园环境整治的内在动力。

旧城区公园周边的居民没有积累下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的足够能力。城市政府不愿把有限的可控资源用于政绩效益欠佳的公园周边环境整治。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开发商拿地后开发并进入市场交易,但要参与旧城区公园附近的环境改善却不能保证其应得的利润,开发商便不愿参与此事。正是在这样几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影响了对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以至于现在不少城市的旧城区公园的周边环境,在公园内部亮化、美化之后仍然停留在破败不堪的状态上。

3作为旧公园环境整治中一种创新思路的共建共享模式及其优势

旧公园环境改造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惑无法依靠单纯一种力量妥善解决。不过,在认真研究问题后,如果能够动员多种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仍然可以比较恰当地解决该问题,有望获得较好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应。此即为共建共享模式。

3.1共建共享模式的内涵

通过上文对旧城区公共空间重建过程中导致公园环境更新改造被忽视、遗漏的原因分析,一种通过引进外部社会力量的新开发模式或许可以化解困局。

简单表述共建共享模式或其操作流程就是:在严格坚持控建性详规的前提下,由规划部门提供技术监督,房地产公司等外来社会力量与公园的原居民分别提供建设要素,采取合资共建的方式,对旧有的建筑和环境进行改造、更新,开发能够与公园的基调和风格相适应并融为一体的、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别墅群落等低层建筑,各方合理共享开发成果。共建共享模式将会为旧城区公共空间重建过程中的公园综合环境整治提供一种创新性思路。

共建共享的开发模式体现了公平原则,尊重了各方正当的利益,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确保旧城区公园恢复公共空间的努力与改善公园所置身其中的次级区域环境的统一,有利于提升公园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价值,避免了公园内外部环境更新失衡、不同步的不足。因此,共建共享模式是旧城区公园周边建筑环境及综合环境整治的一种理性选择。

3.2共建共享模式的优势

之所以认为共建共享的模式是解决旧城区公园综合环境整治的一种创新性思路,是由于该种模式具有如下的优点。

3.2.1有利于动员房地产企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旧城区公园环境的整治与改造

在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与成长的态势下,继续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和领域、为城市化进程做出新的贡献,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战略资本或机构的内在需要。而在我国城市化目前大约已经达到50%这样一个比较高的阶段性水平的基础上,房企继续参与城市化进程就必须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支撑点。

得益于有支付能力的进城农民的坚强支持,以及城市原有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硬需求,我国的城市化在过去近三十年中主要采取绕开旧城建新城的模式。各类开发活动由此也主要集中于新城区或新城。这就造成了旧城区与新城区发展差距上不断拉大的现实和趋势。然而,受到近年来国家日益强化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城市发展上的粗放扩张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了。城市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虽然进入城市居住、工作、生活是更多新生代农民的愿望,但目前高企的房价却严重抑制了他们愿望的实现。城市化进程将受到土地供给的硬制约,城市化率的提高也会受到能够实现的支付能力的影响。

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摆在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各界面前的一道严峻的命题。在继续从城郊拿地后用于开发的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等战略资本或机构会自觉地把目光转向旧城区地块的整理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支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旧城区的复兴、实现新旧城区之间的协同发展与共同提高。所以,允许房地产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旧城区公园附近环境整治工作,等于为其事业发展确定一个新的取向。房地产企业等社会力量也会有内在的动力参与其中。

3.2.2有助于帮助旧城区公园附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以及合作各方的共赢

共建共享的开发模式有利于实现在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改善、旧城区公园价值提升过程中各方资源的优化组合。概况说就是有关方面分别出资本、出土地使用权、出规划并主导改造与革新进程等,众多力量共同推动了该项进程。

3.2.2.1有助于弥补公共财政在解决公共性特征不鲜明社会问题上的不足

关于旧公园附近原居住民缺乏自我居住条件更新能力,不再赘述,属于一个社会事实确认问题。而由城市政府出资、帮助进行居住环境的改善,又会严重缺乏法理支撑:市政当局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应该用于由不特定多数的市民受益的公共事业或项目上,而公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特别是附近建筑物的更新的直接受益人却是当地少数居民,公共性特征不明显,政府投资似乎有违公共财政的基本精神。所以,这也成了不少城市在进行旧城区更新、公园改造过程中,往往在道路、绿化、亮化等项目推进到公园附近的居住社区停止下来的部分原因。

另外,对不少财政实力尚不够强大的城市来说,改善旧城区公园环境也是不小的压力。在城市化的时代,城市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白炽化。为了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从而占据城市发展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众多城市纷纷使尽各种招数。改变城市形象,建设个性城市,提高城市软硬件条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对于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来说,围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各项工作都会有雄厚的财力作保障。然而,对于不少的内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城市而言,却有难言之隐。而采取共建共享模式对商业价值不足够大的公园周边环境开展整治,有助于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在该种开发模式下,城市政府只要掌握好方向,做好引导,即使不投入公共财政,仍然有助于实现整个公园区域的更新。

对于公园附近的土地的市场价值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一般也不寄予较高的期望。这些地方的土地的使用权常常为众多的主体所有,无疑会增加获取土地使用权的谈判成本。对于房企而言,即使艰辛地拿到了土地的使用权,支付了昂贵的成本,但限于紧邻公园、故此不能最大化地提高开发强度和容积率等,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也不能获得理想中的商业利润。所以,这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愿问津公园附近地块的内在原因。

3.2.2.2有利于保障共建成果的公平分享

旧城区的复兴、重建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现实需要既然提出了整治公园周边环境的任务,就需要把城市政府、公园附近原住民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诸多力量动员并集合起来,整合他们分别持有的要素资源,共同做好公园周边环境包括建筑环境的整治:公园周边原住民自动拆除破旧的老建筑,提供其所占有的国有土体使用权参与共同开发;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出资本、出人才等帮助开发,并具体组织完成开发过程;城市政府特别是职能管理部门做出建设指引,保证新的建设要吻合公园内外环境一体性的要求,严格监督方案的实施。在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下,公园周边环境整治的目标追求,主要是新建一些在技术上能够做到零能耗的低层、独体的别墅式建筑,同时为社区补充、添加一些原来所缺乏的现代功能性要素,便利生活。

由于原来的建筑格局杂乱无章,经过整理之后的新建筑成果有望多于原来的建筑总量,参与公园周边环境整治和重建的各方可以对这个新增量进行公平分割:

第一,为了保证原居住民的权利,借鉴目前房地产开发中回迁房的办法,原居住民可以获得不少于原来居住面积的住房。例如,可以在大致相当于原来居住地方的新建筑群里划出一套或一层建筑作为实物补偿。

第二,由于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以切实的出资支持了拆旧建新,所以也必须给其以必要的回报,保证其参与开发的成本回笼和一定的利润实现。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分得应当的份额后,允许其按照市场价值自由转让和交易。在别墅建设整体受限、而一些特殊社会群体又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立住宅的情况下,这些临近公共公园、具有较好生态功能的别墅,无疑也会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由于更多的购房者在选择居住地时会把附近是否有绿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一需求直接带动了诸如公园等城市绿地附近的房地产开发,提升了公园等城市公共绿地附近的地价[4]。因此,这样的市场判断能够支持共建模式的实现。

3.2.3共建共享的模式具有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与便捷性

共建共享模式具有操作上的简便易行性。各方只要达成共识,签署协议,建造方案符合规划和修建性要求,即可以把实施工作交给开发公司,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监督,原住民最后参与分房。

在共建共享模式下进行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建筑更新,必须坚持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与主导,也就是要主动呼应公园回复城市公共空间的使命,以完善公园环境整治为最终目的的拆旧建新活动要努力做到与公园主题和环境的统一性、协调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介入共建共享是基于能够分割共建成果,所以其逐利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公园周边的原居住民,为了自身价值补偿和利益的最大化,也会有不顾城市整体利益而愿意尽可能的提高新建筑的产出数量的倾向。原居住民有可能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达成共谋,从而牺牲城市整体的公共利益。

基于此考虑,在旧城区公园回复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在共建共享的实现中,必须时刻坚持市政当局的方向性指导和管控,时刻对于异常走势进行纠偏。

具体来说,就是城市政府虽然不提供资金,不参与开发成果的分享,但一定要对共建行为给予指引,对共建过程予以监督。坚持“有机更新”,努力做到公园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衔接与景观连贯性”,使公园与其置身的城市区域性环境“景观要素互补”、“色彩协调”、“建筑风格相似”、“视野开阔”等[5]。

根据城市的风格和建设设计,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旧城区公园附近建筑更新和综合环境整治的思路、方案,具体包括重建的风貌要与公园特征、功能协调一致,提出相关风格和色彩要求,城市旧公园改造应坚持整体性等原则,“要充分研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保证改造地段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和统一”[6]。坚决避免公园内是宜人的公共环境,一墙之隔的公园之外却是商业味十足的市井人间。

还要注意公园与新建社区的通透性,尽量减少原来公园所采用厚实笨重的围墙切割公园内外界域的做法。同时,一定要严格限制新建筑的高度,避免对公园内部环境形成空间挤压和视域霸权。在这方面,有教训应当引以为戒。云龙湖公园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城区、该市历史上第一座大型现代综合性公园,其核心与标志性景观是作为徐州五大古楼之一的燕子楼。燕子楼的是一组高层城市建筑,形成对来自公园内部视域的围堵和截断,与公园环境极不协调,燕子楼即无法借景,游人便不能舒展视觉,生成良好的城市天际线,因此影响了人们对燕子楼审美意境的形成[7]。因此,凡是有违于上述原则的,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予以坚决制止。

总之,作为“公共财产”的现代公园,应该通过消除公园自身的隔断措施而增进其与市民的亲近性、“近距离可达性”,从而实现现代公园的存在价值[8]。

4共建共享模式还能够释放良好的社会效应

共建共享模式,不仅能够动员包括政府、原住民、房地产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旧城区公园环境的改造中来,从而引起城市物理空间的完善和优化,而且还有利于优化城市社会格局,也就是,此种模式下的开发行为,不仅能够更新建筑、生态环境,还具有正的外部性,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效用。这主要是从共建共享后的不同社会阶层的混合居住以及公园内外环境的通透性增加的角度来理解的。

4.1完整的公园环境的改进有利于提升公园自身的价值

通过改善公园生存的场所环境,能够保护、保存公园的价值和现代公共品格,从而提升城市形象。这是因为,就衰退机制而言,城市公园与其置身其中的城市具有相似性,二者相互影响又互为动力。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公园更新有利于实现城市更新[9]。

那种就公园改造而进行的改造,虽然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公园本身的浴火重生,但视野无疑是狭窄的,因为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它自身离不开场所、场景的支持。公园尽管为城市各类社会主体的社会交流提供了空间场合,但它自身也有一个存在场域的问题,即城市公园所存在的局部空间区域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生态。

一个公园的周边小环境如果自然生态恶化、社会生态紧张,公园处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的包围之中,那么公园内部的环境建设和公园自身的更新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即使公园内部的综合建设和更新都比较到位、及时,也只能说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一个虚伪的建设,因为公园的恶劣条件阻却了人们深入到公园内部享受城市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但是,倘若把公园周边的环境与内部更新协同推进,使公园与其周边环境联成浑然一体,无疑会增添公园本身的价值。公园的凝聚力、吸引力将会放大,从而提升整个公园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市场价值。

4.2共建共享下的混合居住有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协作

对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采取共建共享的整治,不仅能够改善局部区域的城市基础建设条件,弥补政府财力不足,还有利于推动社会建设,建设混合型社区,实现不同阶层共同成长,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避免社会区隔和分裂。

相对公园周边环境整治的物质形态的变革,共建共享的模式开发一个更有积极意义的结果是将会促进不同社会阶层的混合,有利于建设混合型社区,推动城市的和谐社会建设。这个重大的社会意义主要是从社区共建共享后的入住者的社会属性分析得出的。

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重整后的人口主要将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原居住民,一部分是对公园环境有着强烈偏好的高收入者。由于坚持不排斥原居住民的原则,所以不会出现一些地方对旧有空间进行改造时所出现的原居住者遭排挤的情况。

由于大量的社会主体都会给予公园周边环境一个较高的市场价值预期和认可,也为了保证能够给共建过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共建过程中所出现的增量建筑和空间,应当通过市场竞价的方式确定新的所有者。所以,新增的入住者或者说是公园周边建筑更新后的加入者会有高收入者的身影。

于是,在更新后的公园周边的建筑群或者新社区里,就混居着社会的高收入者和较低收入者。这种不同社会群体的混合居住,恰恰适应了社会共生的民主思潮的需要,是反对资本力量分割社区的例证,有利于弥补日益严重的社会分裂,起到了遏制高档社区、普通社区、陈旧社区所不断强化的对不同人群的分割,对于发挥粘结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直接沟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玎,王越.上海,是否应放慢改造老公园的脚步[J].园林,2008(6):32-33.

[2]陈柏球.旧城区公园改造规划设计初探[J].中外建筑,2009(8):97-98.

[3]吕锐.郑州市城市公园空间布局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1(1):45-48.

[4]张迎春.基于生态绿地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选址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5]黄瑛.有机更新的城市历史公园规划设计与改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35-138.

[6]张文杰.城市公园节约型改造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10):35-37.

[7]郁涛.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2010(9):99-102.

旧城改造施工流程范文5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的开采、人口的增多、城市改造建设、能源的开发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城市的建设是否科学、环保,渐渐受到大家关注,城市的建设者也更加重视环境工程。本文就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城市环境地质学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地质学原理、方法和地质资料对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城本文由收集整理市群地区进行规划、管理和治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建筑环境,地基的稳定性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供水条件的调查,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建筑材料矿产的圈定,废物排放、水土污染等问题及其处置,以及与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

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旧城改造施工流程范文6

①全过程跟踪监督管理一是成本管理监督委员会由建设方(项目投资主体)下属的项目监管单位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成员为各部门负责人。同时在项目监管单位财务部门设立专职的成本控制小组。二是明确职责。成本管理监督委员会主要负责对重大工程变更(增加造价超过50×104元)进行综合评审,从技术、经济、进度、可实施性等方面对工程变更进行充分讨论和提出审核意见,按权限逐级上报审批。成本控制小组具体负责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成本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每月对上报的各项工程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形成投资成本分析报告,上报建设方财务和审计部门备案。三是按独立项目将成本管理工作细分为规划设计、材料供应、施工管理和预算成本管理4个模块,落实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与个人KPI考核指标挂钩,作为年终奖金发放的参考依据之一。

②建立红黄绿灯预警制度由项目监管单位合同预算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每月向成本控制小组上报实时工程的实际费用及全成本预测情况。

当全成本预测数额在预算内时设定为绿灯,成本控制小组形成分析报告,向建设方财务和审计部门备案即可。当全成本预测数额超出预算10%以内时设定为黄灯,超出10%以上时设定为红灯,此时成本管理监督委员会要分析可控和不可控原因:a.通过变更设计图纸或施工方案可以调减费用或不增加费用的为可控,由项目监管单位职能部门落实控制措施;b.由于现场施工条件或施工进度所限,或第三方报建、理赔等原因引起的费用增加,经过比选实无另行解决方案的为不可控,由成本控制小组出具分析报告,按权限上报建设方审批后进行调整。

③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措施积极与政府规划部门沟通,优化高压管道路由,缩短管道长度。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做好成本管理。深化施工图设计,设计前由业主、监理和设计人员联合沿线实地测量,提高设计图纸与现场情况的吻合度;项目负责人在设计阶段提前参与施工期准备,从施工管理角度提出设计要点,加强设计图纸的现场施工可操作性;在施工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全程现场跟踪,根据现场变化,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实行分类规范化管理,从设计到完工统一对各子项目进行详细归类和编制独立编号:项目代码、项目名称、标段项目负责人、标段投资预算、标段合同及成本控制责任部门。

④工程招标阶段的成本管理措施材料及设备公开招标,批量采购与订单制采购相结合。通过签定批量采购合同,控制市场日趋增长的钢材价格所增加的采购成本;按各标段的总体建设计划、月度建设计划采取订单制方式采购,降低材料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防范材料过度剩余。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施工招标政策的支持:一是采取资格预审确定工程施工投标的单位为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具备同类施工的成功经验,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返工,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保证了成本可控;二是采取统一的评标办法、计价原则和中标下浮率,控制因市场快速变化引起的成本失控,使施工单位不能随意申请调价;三是引入有经验的造价咨询机构协助确定标底,由不同的单位编制和审核,提高标底的准确性。

⑤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措施

a.建立施工阶段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监督跟踪机制。项目监管单位与建设方审计部门签订项目全过程审计细则,配合审计部门对工程进行全过程审计跟踪监督。审计部门派专员长驻施工基地,参与标底审核、合同谈判、设计变更讨论、现场签证核实、市政理赔谈判旁站监督、结算审核等一系列工程成本管理事宜。

b.严格执行政府主管部门规定的工程造价审核流程。根据深圳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将抽签定标的全部标底、施工过程中另行签订的补充协议和工程施工过程中增加造价超过50×104元的工程变更,全部报送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审定、备案及审批备案。

c.建立严格的工程签证、设计变更审批制度。针对工程点多、面广、沿线复杂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工程现场签证管理指引和设计变更管理指引,明确3个方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造价咨询机构及项目监管单位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工程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的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各单位在工程现场签证和工程设计变更中违反规定的处罚办法。

d.建立详细可操作的工程作业带附着物理赔实施指引。针对工程需要破坏大量作业带附着物的特点,制定了工程作业带附着物理赔实施指引,明确4个方面:工程作业带面积执行“安全、适用”的方案审批原则;工程作业带附着物按审核量、有时限的理赔原则;工程作业带理赔的谈判程序、参与单位和各方人员职责;工程作业带理赔款的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

e.造价人员全过程参与工程施工管理。项目监管单位合同预算部门统一管理工程项目。各个子项目均配备预算工程师,全程参与工程施工中的签证工程量核实,及时纠正因合同和计价原则理解问题发生的重签、错签等情况;全程参与每个设计变更方案的讨论和决策,从造价控制方面给出专业意见;及时审核工程现场签证,每个签证规定施工单位同时报送预算书,预算工程师联合建设方确定的造价咨询公司及时审核,动态实时反映工程成本,以利于投资决策。

⑥工程结算阶段的成本管理措施工程结算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预算工程师执行。每个与工程有关的设计、检测、监理、设备材料供货、施工等合同都要办理结算,并理清合同之间的关系。

在给付施工单位进度款时及时扣除对施工单位的各项罚款,避免在结算时一次性扣除,以免造成结算时漏计等风险。及时理清材料的出入库、调拨情况,以免造成材料损失。

2成本管理效果

①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努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将高压管道由原方案的248km优化为135km,节约成本约15×108元。通过优化管道路由,有效避开建筑物的拆迁,与其他同类项目比较,大约节省费用6×108元,同时也大大方便了管道投产后的运行管理。向政府及旧城改造项目公司提出采用等面积置换土地的方式解决管道占地的问题,并建议由旧城改造项目公司自行拆除旧厂房,减少高压管道绕行5km,节省费用7000×104元。争取政府不对高压管道两侧的土地进行征地,避免征地135×104m2,减少费用8.1×108元。②在项目招标阶段,采取公开招标确定设计、施工等单位,较国家规定的计价标准减少费用2861×104元;每个标段又通过抽签方式确定施工单位,施工费用下浮率达9.64%(同类项目施工费用下浮率一般为3%~5%),大约节省2819×104元。③在项目施工阶段,从技术、经济、进度等方面对施工方案进行对比和择优。7标段龙大高速进行一次性定向钻穿越,减少两段顶管施工,减少费用80×104元;12标段恢复市政绿化,做到合理、适中,超标准部分由政府负责,节省费用600×104元;14标段瞭望山段由盾构隧道法施工改为大开挖施工,节省费用1500×104元;16标段管沟保护优化施工,节省费用650×104元;17标段布澜路4处顶管施工改为大开挖施工,节省费用800×10元。

3成本管理需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天然气输配系统建设成本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标及施工各个阶段,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也不仅是专职成本管理人员,还包括项目监管单位全体人员和建设方的财务及审计人员,只有实行全面成本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介绍的具体做法外,在天然气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中还要关注以下问题:

①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工作阶段和管理环节随时都会出现与设计方案不符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因此建设方管理层要有充分估计和准备,项目监管单位和具体执行人员要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②有很多社会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负面影响,如有些理赔对象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项目的管道路由和厂站的具置,提前种下昂贵树苗以博取高额赔偿,以致增加项目成本。因此,从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到招标、施工阶段,都要注意做好信息保密工作,最大限度避免理赔对象提前知悉相关情况,给理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③管道很难绕开一些特殊区域和私人地带,这些区域和地带是理赔的高后果区,理赔费用往往远高于政府规定,因此引入第三方协助建设方开展理赔事宜可规范理赔行为,规避理赔风险。

④尽管在施工方案实施前进行了地质勘探,但地质的真实情况仍难以完全掌握,同时复杂的周边环境也往往难以避开,直接影响施工方案实施和成本,因此要加强施工环节的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和改变施工方式。

⑤天然气项目从规划到完工投产,参与的单位和人员很多,施工及监管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绝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牺牲工程质量,节约成本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要全面引入管道完整性管理,把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有机结合,确保施工质量和投产后的安全运行。

⑥加强成本管理属于可控范围,实际上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如设计变更、施工方式改变、管道绕行、理赔对象复杂超出规定赔偿额等情况,这些不可控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因此建设方董事会要授权经营层决策投资成本变动事项,以保证项目施工进度不受影响,提高施工运行效率。⑦大型项目的成本管理主要在规划设计阶段,最大的成本节约往往在于优化管道路由,如果全部放手由外面的设计公司制定工程方案容易流于纸上谈兵,造成日后的频频变更,因此规划设计阶段的工作要由建设方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