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1

一、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广大人民常会接触的顺丰、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就属于物流。但是,物流又不仅仅是能够用快递来解释的,尤其是物流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加以科学界定,才能做好现代物流的管理工作。早在1984年,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就对“物流管理”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供应链流程的一个内容,其是一种将相关产品和信息高效率、高效益地从产地到目的正反向流动以及存储,这个过程包括了计划、实施以及控制。可见,物流管理是企业供应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优势。放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与美国协会的定义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因为考虑到中国物流的实际情况,物流应该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一个流动过程,而物流管理是在此过程中以流动的对象为主要目标,对其进行的计划、组织以及控制等行为,可以说,这种管理是有计划的、科学合理的、与时俱进的,并且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很多文献中提出,物流管理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运输状态中对于物品的管理,另一种是物品处于存贮地点的静态管理。本文涉及到的与供应链管理相对应的是在企业中产生的物品的存储和运输管理,是实体物流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整体,是在企业管理中比较宏观的管理范畴,需要调度的环节比较多。供应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在整个企业管理范畴中至关重要,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结构,不仅包括从供应地到目的地的物流,同时也包括与企业和客户都息息相关的服务流、信息流,而且供应链不仅是一个流动的结构,同时也包含着回流。供应链管理包含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几个社会上的较大群体,所以无论是生产、运输、配货,还是信息、服务,都是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的概念之上进行界定的,因为供应链是各个企业、各个环节共同组成的整体链条,所以供应链管理也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包含物流管理这个子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不同于传统的生产销售,也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而是将不同的企业集合起来,负责各自的部分,从而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的科学管理包括计划、合作、控制,高效率地完成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且注重提高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将一个链条上的企业集合起来,实现目标的平衡,并且关注物品在供应链上的流动过程。

三、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1.1基础与管理模式的区别。前文已经提到,很多概念的界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讲,物流管理是一个企业、一个环节上的管理,物流可以理解为物品的流动,管理的是这个流动过程,其基础和前提是存在着流动的物品。而供应链则不同,它以信任和承诺为前提,将负责不同工作的企业紧密联合起来,是对这整个过程的管理,不仅要有流动的物品,还要求从生产到消费者购买都有管理过程参与其中,涉及的企业和个人要比物流管理更加程序化、复杂化。

1.2导向目标的区别。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现代物流管理相对简单,仅仅以降低一个企业的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为导向目标,可以说,物流管理的服务以一家企业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学管理即可。而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则复杂得多,物流管理的导向目标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供应链管理需要考虑的导向目标则是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服务质量,并将涉及到的所有企业囊括在内,使得所有企业同时完成科学管理,从而达到使客户满意的目标,并且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也提升供应链所涉及企业的竞争优势。

1.3管理层次的区别。物流管理的层次是单一的,虽然要考虑到物品的运输和存储,但是只需要一个企业进行管理,将运输、存储的过程完成科学协调和管理,即是实现了物流层次上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的管理,不仅要考虑物流环节,还要考虑生产、加工、信息、服务、售卖等其他重要环节的管理。并且,供应链的管理层次还包括企业、人员的管理,需要将一些列的环节统一起来实现管理,并注意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设计、重构以及整合。

1.4管理方法的区别。管理方法上,两种管理也是存着较大差异的。物流管理是以技术为主要方法,利用行政指令和战术策略实现科学管理。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以信用和承诺作为主要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的企业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再引入科学技术,实现对供应链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而物流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2.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子集,二者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管理是对物品从供应地点到收取地点的科学管理,通过严密的计划、合理的控制,实现在运输和储存两个环节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也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但是过程更长,从物品的生产过程就开始了管理,一直到客户收货后的售后服务,需要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管理。可见,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存在共同点的,虽然管理范畴不同,但是管理目的的一致性使得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存在必然的联系。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物流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相关性。供应链中包含着物流管理,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所以在管理内容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 石油行业 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行业通过改革与调整,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供应链。1998年国内石油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原则,分别按地域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化工两大集团公司和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形成了国内的三个主要供应链体系。

在石油公司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供应链潜能的同时,却忽略了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恶化等。石油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首先,石油产品(包括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石油化工产品)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污染物,容易造成大气、地下水、海洋的污染;其次,油气勘探、开发、冶炼、运输过程中容易对野外环境、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再次,整个石油供应链中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应该同时注重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客户要求石油企业提供更为安全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与服务,员工要求工作对生命安全、健康与环境不造成损害,媒体与公众对企业绿色化经营越来越多地关注、期望与监督。因此,研究在石油行业中如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形象、带来良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竞争优势、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内涵及其最新发展

不同研究者提出了各自对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的认识。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正式提出了“绿色供应链”概念。Steve V. Walton(1998)等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环境战略中,其核心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M. H. Nagel(2000)认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涉及到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并且强调在供应链范围内达成一种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Zsidisin和Siferd(2001)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环境友好地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等而在供应链内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动及所形成合作管理等。汪应洛等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绿色供应链进行了系统的细分,将其分为: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者、消费者、回收商等,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提升环境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尽管其提出的时间比较短,但已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从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方法与手段主要依赖于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定性的研究较多而定量的研究较少;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于某一产业如何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2.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概念层与操作层两个层次,在上述文献中大多数研究者均提出了自己对绿色供应链或者环境意识采购、环境意识供应链等相似概念的理解,其所提出的概念更多强调的是将环境因素加入到供应链管理中,而绿色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在内涵与运作上的区别没有得到深入研究。

3.强调集成的思想来研究环境管理问题,集成管理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柱与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现有研究成果共识之一。

三、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其结构模型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看,石油产业是指勘探、开发、储运、加工和销售石油。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具体来说,它包括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及石油化工业。石油开采业是指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的企业集合,统称为上游;石油加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与石油及天然气的储运、石油销售一起统称为下游。随着产业的融合,原先属于化学工业细分类之一的石油化工业也融入了石油产业,使得石油产业链向前延伸了一步。所以,石油企业就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石油天然气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条产业供应链,其大致可分为物资供应、油气勘探、油气开发、运输、炼化、成品油销售、客户等环节,如图2所示。

就供应链上各环节来看,石油行业供应链比一般的供应链关系更为复杂。石油行业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关系既包括企业间的独立法人关系,也包括企业内隶属关系,还包括系统内的关联关系,但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作还需要依靠核心企业来驱动。

从石油行业的管理体制来看,在整个石油行业供应链中,由于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在石油产品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石油行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本文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图中实线部分表示物流和信息流的过程,虚线部分表示绿色供应链的回收全过程;油气勘探、开发、运输、炼化、销售及消费过程都会产生污染和浪费,是实现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的动力;社会环境系统是指社会文化、法制、伦理道德等因素,以及提供的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它规范、激励、约束和引导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使对环境破坏减少,促进社会、企业、环境相容。

四、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环境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制约着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已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问题,结合我国石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树立绿色观念,重视环保工作。石油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要求石油企业的高层领导首先应树立环境意识,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同整个供应链的实施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应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环保意识,让全体员工都真正感受到企业对环保的重视,从而自觉参与到其中来,使“绿色”慢慢变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提供法制规范和保障。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规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和打击力度,而且通过法律法规来降低传统制造模式的报酬率,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绿色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供应链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3.将BPR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BPR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从本质上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变过去按职能部门划分进行“内部横向型任务管理”的机制,为“跨职能部门的纵向型任务流程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核心竞争力,降低由于环保不达标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或延误的风险,减少石油企业的损失,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

4.石油企业应加强技术支撑。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供应链思想的效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取得优势的基础是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石油企业一直都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先锋,现在更要将这种优势保持下去,继续重视IT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供应链范围内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整合,全面支持石油行业高速化、规模化的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5.要把环境责任纳入石油企业的战略管理中来。企业只有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树立社会形象,才能融入社会中。在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这种社会责任就是环保责任。从长期看,环境压力的刺激使石油企业在环境投资改造中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技术(绿色)革新和管理创新,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另外,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减轻末端处置的负荷,使污染处置设施投资及其运行费用降低,通过对污染与废物实行源头削减从而避免了后续的环境风险与成本,提高了生产率。

五、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其以石油勘探生产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以及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与对策。但是由于认识和经验不足,以及技术落后等原因,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深入展开,需要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模式、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模式、决策支持系统、激励机制的设计、绿色技术、绿色供应链的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来提高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的整体水平,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 Proceedings,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USA, 1996(3): 1295~1297

[2]Walton V S, Hardfield R B, Melnyk S A. The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98(4): 2~10

[3]M.H. Nagel. 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J].IEEE, 2000, 219~224

[4]Zsidisin GA, &Siferd SP. Environmental purchasing: a framework for theory development [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Supply Management, 2001(7):61~73

[5]汪应洛 王能民 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J].中国工程科学,2003,5(11):82~87

[6]孙 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施[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7

[7]王能民 汪应洛 杨 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8~121

[8]李成标 吴先金: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初探[J].物流技术,2004(1):52~54

[9]张爱国 赵 涛 王茂林:我国农机企业应如何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J].中国农机化,2006(4):20~23

[10]王小丽:绿色供应链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1):16~18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竞争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仅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它们必须在提高产品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顾客以更多的选择。以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及将来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同时把握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时展趋势,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力,因而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立足于国际舞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概念(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的提出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必须能够涵盖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产品和供应链管理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和比较,认为以下的定义是科学而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基于最终用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供应链能减少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第三,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组织简化,提高管理效率。第四,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产品质量。第五,供应链可以从经营战略上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影响。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就根本不可能实施。信息技术的发展改进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当企业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于供应链管理中,就能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六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改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新型的顾客关系。第二、及时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第三、有效整合分布在各地的仓储设备,形成虚拟仓库。第四、具有及时决策和模拟结果的能力。第五、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形式和流通方式。第六、具有全球化管理和基于消费者要求的批作业能力。

2、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究竟供应链管理中用到多少种信息技术,目前无法统计。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xtranet/Internet、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将信息技术表示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发展过程,包括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全过程的一个复杂的体系。从信息化的不同层次来讲,企业信息技术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决策过程的智能化和营销过程的网络化。

四、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时展的基础,同时又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兴起,把全球的经济、科技、文化联接在一起。任何一个新的发现、新的思想以及新的概念都可以通过网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下面将分别介绍现阶段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信息技术。

1、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和交流提供了相对方便、快捷、廉价的方式。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信息,互联网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工具。传统的信息系统主要采用C/S结构。由于用户界面不一,不同系统间不易交流,导致了系统内及供应链内各企业间的“信息封闭”。而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供应链信息的集成管理带来了可能与活力。WWW(World Wide Web)是因特网上的一种超文本的信息检索服务程序,简称为Web。它的基本概念就是超链接,可以支持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具有服务快速、强大、协议规范、服务器假设简单及信息制作简单的特点,而且Web还具有以下特点:Web与平台无关;Web是分布式、动态的、交互式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Web的种种特点正好满足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即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各异的基础上做到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通无阻。因此以Web技术为基础,以Intranet技术为核心,基于网络对象超链接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很好地解决现有企业供应链中信息堵塞的问题。此信息系统能成功地访问供应链上基于不同结构的各种服务器以及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系统。其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

2、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客户信息,并使用获得的客户信息来制定市场战略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管理软件与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提供一个自动转化的解决方案。

现在“以消费者为中心”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面向客户需求”是供应链的根本。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经历着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信息工具和渠道的快速发展,使得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选择欲望也日益加强,因此如何吸引新客户并保持老客户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需要通过获得与客户关系的最优化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广泛深刻地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将真正实现企业实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需求和供应链条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定货点法、MRP系统、闭环MRP和MRPII,一直发展到现在的ERP,并且还在演变下去。

一般而言,ERP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功能:供应链管理、销售与市场、分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制造管理、库存管理、工厂与设备维护、人力资源、报表、制造执行系统、工作流服务、企业信息系统等方面。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做出积极的调整,以保证本企业乃至整体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把原来的制造资源计划拓展为围绕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上供需各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为了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从而把传统的MRPII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提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ERP还采用了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ERP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的,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它包含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综合考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和客户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为核心,库存为中轴,财务为总控,利用产业方程式原理,将客户、市场、供应商及企业本身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高效运作的供应链。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一般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两种类型。电子商务在供货体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流通等方面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的效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它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

电子商务的运用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有:一是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支持等等。二是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三是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动作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包含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供应链技术主要指快速反应、即时制配送、有效客户回应、不间断补货等技术。供应链技术能够使企业联系在一起,大面积地覆盖市场,建立起最大范围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十分广泛的网络联系,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广泛地选择合作伙伴,使供应链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电子商务中供应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产控制自动化向两端延伸,覆盖到企业间业务的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了企业间无边界的、开放式的增值链条。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使供应链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电子商务正是将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实现,并拓展了其内涵。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实践不断证明只有运用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涛等.供应链不确定性管理:技术与策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职;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于20世纪末在日美等发达国家创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竞争力,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而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和内涵,对于学习新时期下的物流知识,对于今后组织高效率的物流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太弱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该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在实际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运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知识的困难,老师也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教学中。

2.教学方法单一

在进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讲授法,对于一些理论和概念,由于脱离实际,就算讲授的再清晰,过程再缓慢,学生听起来也有如天书。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教学效果很差,许多高职院校也因此误认为这门课程难度太高,不适合在高职开设,更有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将供应链管理从课程设置中取消了。

3.针对高职的精品教材太少

供应链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知识更新必须时刻走在管理的前沿。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最权威的教材是马士华教授主编的《供应链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但这本教材难度较高,主要针对的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有其区别于本科生的特点,而专门针对性的精品教材太少,而且有些在内容上也过于陈旧了。

4.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笔试为主要考核,笔试成绩占据期评成绩的大部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这本无可厚非,但也正因为理论性较强,供应链管理的考核往往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典型。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虽然拿到了比较好的成绩,但却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5.教师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趋于理论化

许多教师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理解更多的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应用结果缺乏实践了解。也就无法更生动的用现实中的案例教授给学生。

三、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增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由于理论知识点多,抽象性强,那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用更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就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讲解需求放大效应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时,可以用啤酒游戏来代替理论教学,在讲解供应链的采购、生产、库存管理时,可以采用ERP物理沙盘或者ERP电子沙盘游戏来代替理论教学。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只是作为概念讲述的方法,除了讲授以外,还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才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例如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一个知识点就要求完成一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知识;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更好,更贴近知识点的案例,那么可以鼓励教师自编案例,尽可能的将同一类型的知识点,在同一个案例中体现,既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又能系统的,直接的学习知识;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者角色扮演法,例如上文提到过的啤酒游戏和沙盘游戏;最后,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企业参观实践的课时,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中看看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的改变和效果,真正体会到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应用。

3.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精品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从高职生的特点出发,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内容要丰富,有针对性的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4.创新考核方式

首先是考核内容,供应链管理的考核内容应该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笔试试卷中,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应该有,但更要注重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应用,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次是考核方式,可以把笔试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起来,例如笔试成绩只占期评成绩的50%,另外的50%由一些实践成果构成,例如实训报告,研究报告等等。第三就是考核评分标准的多元化,针对实践成果,考核评分中应该适当增加成果完成过程的评分,例如团队协作方面,团队成员可以互相评分,评分结果也会适当影响到总分。

5.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对现代物流的现场运作了解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实行。在校教师要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企业实践经历。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中有经验的师傅请进校园,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高职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诞生的学科,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因此,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不应该因为教学效果不好和教学内容理论化而被边沿化甚至取消,而应该用多种方法解决目前的教学困难。

参考文献:

[1]杨剑锋.供应链管理课程中ERP沙盘模拟教学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5

摘要: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被严重破坏。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忽略了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许多企业缺乏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技术欠缺、实施绿色供应链投入资本高等原因,阻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从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出发,考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绿色度评价高低,对Shapley值法的结果进行调整,以实现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激励。

关键词 :供应链;绿色度;shapley 值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需求也急剧增加,这导致了对资源的过渡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以后,绿色壁垒阻碍我国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极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都是基于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研究,却忽略了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阻碍了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企业中引入并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战略是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与环境危机、提高中国企业形象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如惠普公司、通用电气等都成功引进了绿色供应链战略,并且成功把绿色意识渗入到企业文化渗透,进而影响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影响每个员工的思想,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形成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但多数企业仍然对绿色供应链缺乏正确的认识或者缺乏相应的技术导致绿色供应链无法实施。因此,需要在激励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方面建立更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来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绿色供应链研究和分析阻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借鉴绿色度的概念和绿色度评价方法,提出从利益分配角度制定激励机制,对绿色度评价高的供应链成员企业给予奖励,对绿色度评价低的成员企业施予惩罚,促使企业改善自身环境效益、提高自身绿色度。这一分配方案较好的解决了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在20 世纪80 年代被提出以后,企业家们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致力于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供应链的潜在性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忽略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美国科学基金资助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并与1996 年较早的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美国克拉克大学的Sarkis指出绿色供应链包括如下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物流和采购、物料管理、外部物流、包装和返回物流①;Berman 则是在供应链模型中注重考虑环境因素,提出了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模式,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对供应链管理,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经营指标,包括资源回收率(material recovery rate)、核心回报率(corereturn rate)、废物比(waste ratio)、生态有效性(eco - efficiency) 等等② ;Handfield 和Nichols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相关的所有活动,物流和信息流都是贯穿与供应链的上下游③。但斌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④。

李向东,阎洪等研究提出,通过供应链上战略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企业间可能做到在经济利益及环保效益的双赢。并对两家公司GMI(Giant MotorProduction Co. Ltd) 及SMP(Simon MagnetProduction Co. Ltd)的合作进行了分析,为建立一般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种模式⑤。而汪应络、孙能民等则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系统的观点与集成的思想出发解决制造业与环境之间冲突的有效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认为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⑥。朱庆华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中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意识与能力、财务绩效和成本、供应链影响与政府法规等。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政府法规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影响最大,企业内部的意识和能力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⑦。

二、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障碍

通过调研发现,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大多数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薄弱,他们还传统的认为实施环境管理就是增加成本、浪费钱财,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即使有些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考虑了环境影响,也仅是迫于公众或法律压力,简单的采用末端治理方式,显然这不能够实现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他们仅仅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没有从战略高度去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没有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会使资源的利用率更高效,不断能保护环境,还能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形象。

2.绿色供应链的技术欠缺

先进的生产工艺、污染处理等技术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绿色供应链要求企业自主创新、精益求精,在产品设计、采购、工艺、外包装、回收的各个环节都要绿色化,把“绿色”思想注入到企业文化,对生产技术全面“绿化”。对于我国许多技术薄弱的企业而言,即使有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想法,由于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撑,也变得有心无力。

3.市场规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目前,我国的市场规制尚不健全,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现有的排污费的收费标准远低于污染的综合治理费用,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能促使企业倾向于缴纳排污费而不是治理其污染。另一方面,我国缺少推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机制,企业缺乏实施的动力。

三、基shapley 值法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

1. Shapley 值法

Shapley 值法在20 世纪中期ShapleyL S为了解决n个人合作对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数学方法。当人们的利益活动为非对抗性时,合作的人数的增多不会引起经济效益的减少。这样,全体n个人的合作将带来最大效益,Shapley 值法是分配这个最大效益的一种方案,其定义如下:设集合I={1,2,…,n},如果对于I的任一子集(表示n个人集合中的任一组合)都对应着一个实值函数v(s),满足:

称[I,v]为n人合作对策, v称为对策的特征函数。

用xi表示I中i成员从合作的最大效益v(I)中应得到的一份收入。在合作I的基础下,合作对策的分配用x=(x1,x2,…,xn)表示。显然,该合作成功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φi(v)表示在合作I下第i成员所得的分配,则合作I下的各个伙伴所得利益分配的Shapley值为

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成员i的所有子集,|s| 是子集s 中的元素个数,W(|s|)是加权因子。v(s)为子集s的效益, v(s\i)是子集s中除去企业i后可取得的效益。

Shapley值法是解决n个人合作对策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马士华等研究讨论Shapley 值法后,根据供应链的运行特点把Shapley值法用来分配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合作收益。考虑到技术创新对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进一步的对收益分配的结果进行再调整,对技术创新贡献大的企业进行激励,反之则惩罚⑧。

Shapley值法是根据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实际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的,而不是以初期投资额进行分配。投资额的大小并不能决定供应链联盟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在研发、生产、营销等综合实力上。用Shapley值法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合理、“多劳多得”,避免了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的现象发生,比起仅按投资额比例进行分配的方法更有效率,更易于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但Shapley值法进行利益分配的方法也存在着缺点,例如它忽略了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在激烈的市竞争中,收益是与风险并存的,而在供应链联盟中,每个成员企业所承受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对于承受风险较大的企业,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才显得更加合理。由于篇幅问题,本文对风险因素不作考虑。

2. Shapley 法值调整

近几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等的相继颁布,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焦点,许多和“绿色”的工艺技术、管理方法等迅速发展。然后,到现在对于“绿色”还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确定“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徐团结等在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时提到了“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这一概念。“绿色度”可以定义为绿色化的程度或与环境友好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是可持续发展度,它表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和谐统一程度的量化或定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对环境、源等的负面影响越小,则“绿色度”越大,反之则越小⑨。

唐凡汪等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环境评价指标、资源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运营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指标、技术评价指标六大子指标⑩,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由于各个供应链所在行业对环保的要求程度不同,在供应链契约中我们设定一个各企业可以接受的绿色激励指数k(0<k≤1),对环保要求高的行业激励指数较高,相反地,对环保要求不高的行业的激励指数较低。在Shapley 值中,是默认了各企业的绿色度都相同的,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本文根据各企业的绿色度评价高低对Shapley 值利益分配进行调整的,对绿色度高的成员企业多分配一些利益,对绿色度低的成员企业少分配一些利益,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有动力去提高自身的绿色水平。对于绿色度的评价,本文借鉴唐凡汪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各企业的绿色度进行评价。

设企业i的绿色度为qi,那么该企业的绿色度在整个供应链所占比重为qi/ Σqi ,据此对各企业的收益调整为:

φi(v)&acute; =φi(v)+ k × Σφi (v)× (qi/Σqi -1/n )

故当qi/Σqi >1/n 时,企业i将因绿色度高而获得额外的奖励;当qi/Σqi <1/n时,企业i会由于绿色度低而受得处罚;当qi/Σqi =1/n 时,该企业既不会有奖励,也没有处罚。显然, 这是一个零和博弈,获得奖励的企业所获利益刚好等于受罚企业的被罚利益,且Σφi (v)&acute; =Σφi (v)=v(I)。

3.数值举例

在这里举个实例来说明上述修正算法的应用。

在Shapley值法模型中,I可看成包含n个企业的一条供应链,S为I中若干企业合作的子集,Si是I中包含企业i的所有子集,V(S)为子集产生的效益。V(S/i)是在子集s中除去企业i时将会产生的效益。

假设在一个由A、B、C组成的供应链中,各企业各自独立经营获利为10,A、B合作获利为30,A、C合作获利为20,B、C合作获利为15,三企业合作获利为50。根据Shapley 值的算法,我们可以算出不考虑绿色因素下各个企业的收益φA(v)、φB(v)、φC(v)。

在Shapley值法的分配方法中,v(S)表示有i 企业参加供应链合作所产生的获利,V(S/i)表示没有i企业参加供应链合作时所产生的获利,那么v(S)-V(S/i)表示i企业对供应链合作的贡献。加权因子w(|s|)取决于此供应链合作s的企业数。

供应链合作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合作方式,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绿色度的增加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绿色度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对Shapley值法的分配结果进行调整,来实现对供应链中企业提升绿色度的激励。

接着,我们需要根据各企业的绿色度对利益再分配。设激励因子k=0.2,A、B、C的绿色度分别为1.2、1.1、0.9。根据公式φi(v)&acute;=φi(v)+k×Σ φi(v)×(qi/Σqi -1/n)

可以计算得:φA(v)&acute;=20.417,φB(v)&acute;=17.604,φC(v)&acute;=11.979。

通过以上计算得:φA(v)=20;φB(v)=17.5;φC(v)=12.5;φA(v)&acute;=20.417;φB(v)&acute;=17.604;φC(v)&acute;=11.979。我们对比数据后发现:A企业的利益再调整后多了0.417;B企业的利益再调整后多了0.104;C企业的利益再调整后少了0.521。这是因为A企业与B企业的绿色度高于平均水平,所以得到了奖励,而C企业的绿色度低于平均水平,所以受到了惩罚。这样的结果将促使这三个企业为提高绿色度做更多努力,以得到奖励或者避免受到惩罚。

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至今尚未成熟,但许多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为企业同时带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提升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企业观念、技术、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顺利在企业中实施。

本文基于绿色供应链视角对Shapley值法运用于供应链利益分配的结果进行调整,以实现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激励。这一分配方案较好的解决了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引文注释

①Joseph Sark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business prac?tic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07: 159 -174.

② Berman,B. M. Designing the green supplychain [J].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9,12 (4): 332-342.

③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 Proceedings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USA.1996(3):1295 -1297.

④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40-42+4.

⑤李向东,阎洪,叶润强. 建立绿色供应链中的协调关系[J].软科学,2001(04):66-69.

⑥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82-87.

⑦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2):83-87.

⑧马士华,王鹏.基于Shapley 值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间收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04):43-45+49.

⑨徐团结,王硕,潘海青.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绿色度评价[J].巢湖学院学报,2006(02):61-65.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企业及其各企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终端用户以及回收处理商,其目的是尽量使得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同时使对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又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规避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改善环境和高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这种高能耗、高物耗以及对环境高污染的高增长与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从长远来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回收处理五个方面全盘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的环保问题,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又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我国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要求。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本来意义上说,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当今全球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目标。

其次,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宣传,人们的环保观念与日俱增,企业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样,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越来越会得到顾客的青睐,其企业形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企业能够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