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特征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财政支出;环保;节能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环境和能源危机也随之而来。与之对应,城市旅游业粗放式甚至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面对这种局面,生态旅游的概念得到提出并受到关注。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为核心,以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互作用的高级阶段。
在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环境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需要政府进行支持和引导。环境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财政支出就是以财政收入为保障,维持和保障基本环境,以满足公共需求。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也正式确立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地位,要求加大投入,使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逐步享有基本均等的环境公共服务,本文将绿色财政支出定义为节能环保支出,因该类支出于2007年才进入财政收支大类中,因此选取2007-2010年的财政数据作为分析对象。
秦皇岛市作为首批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大海、沙滩、湖泊、温泉、青山、森林、湿地和特殊地质地貌等,以及古长城、名人别墅疗养度假区等人文资源,为旅游业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条件,旅游业迅猛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面对环境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局面,秦皇岛市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绿色发展,发展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生态旅游城市。
根据所收集到的各方资料,包括期刊文献、秦皇岛市财政局、统计局、环保局所公布的官方资料,本文试图分析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即绿色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研究生态旅游城市发展过程中关于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在促进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更为客观的建议。
一、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特点分析
1.绿色财政支出特点
2007年之前,绿色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并不像国防、卫生等支出作为大类单独列支,属于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的子项目“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到2007年,伴随着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环境保护正式以“节能环保”大类进入财政预决算中,基于该数据的特性,笔者从绝对规模、相对规模、环境支出结构等家督,对2007-2012年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从相对规模上看,2007年秦皇岛市公共财政支出中有2.31%用于节能环保,到2012年稳步增长到2.46%,这说明公共财政中新增财政支出有效地保障绿色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
从2012年秦皇岛市公布的政府财政决算数据看,2012年,秦市绿色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污染防治(4.05亿元),环境保护管理事务(0.24亿元),环境监测与督察(0.15亿元)和污染减排(0.14亿元),分别占到环境保护总支出的88.42%,5.2%,3.2%和3.1%。
从2012年秦皇岛市地方一般财政支出各部分构成及比例看,绿色财政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较高,为4.58%,在全部大类支出中排名第7,参照我国2012年财政统计年鉴,全国绿色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47%,比较可以得出秦皇岛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支出比重较高,对环保节能的重视保障了秦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发展。
2.与国外典型旅游城市环境支出的对比
为借鉴国外成熟生态旅游城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成功经验,笔者选取加拿大渥太华市,美国华盛顿市和秦皇岛市在2011年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Government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FY 2011 Budget - Gross Funds;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秦皇岛市2012统计年鉴,环境公报
从表1中可以看2011年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总额与加拿大渥太华市总额大体相同,而明显低于华盛顿市,从绿色财政支出额看秦皇岛市处于较低水平,较华盛顿市低0.38亿美元,较渥太华市低0.24亿美元,但从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秦皇岛市高于华盛顿市,低于渥太华市,处于中间位置。
从三个市的支出明细表可以看出,华盛顿市支出项目最为清晰,项目列支更为详细,清晰度和透明度更高,秦皇岛市项目分类不尽合理,其中多个项目有重复和相互重叠的可能,渥太华市分类较为简略,清晰透明度较差。
从结构构成来看,渥太华市主要投资于固体废物的再回收与重新利用,华盛顿市主要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的保护开发,而秦皇岛市工作主要集中污染防治上,秦皇岛市的绿色财政支出偏重事中和事后处理,呈现出“轻预防和基础、重控制和治理”的特征,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特点。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秦皇岛市相关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正不断向绿色保护倾斜,相对于全国总体情况来说,秦市作为生态旅游城市,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绿色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体系当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但距离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绿色财政的结构分析发现秦市对于环境的保护支出的内部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支出主要致力于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领域,这种“事后补救”的保护特点制约着公共环境基本服务的提供,同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与美国华盛顿市、加拿大渥太华市在绿色财政支出总量、结构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秦皇岛市在环境保护分类上较模糊,不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受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秦皇岛市财政支出规模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合理。为此,本文认为秦皇岛市在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的绿色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实现生态环境的高效率的改善,倡导“绿色”财政,逐步提高绿色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集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大政府绿色财政支出的力度
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核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一方面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加高效的环境保护的物质技术,加大对工业废物的回收利用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大环保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城市公园建设维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绿色产业的引导力度,以政府为主体,引导社会企业走向绿色化的生产道路。
2.优化绿色财政的支出结构
当今绿色财政支出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收取治污费,明确企业和个人在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相应的政府应减少在这些领域的公共支出,应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维护、基础社会建设、监管建设等方面,将绿色财政支出从现存的“轻预防重治理的”模式逐步过渡到“重预防,重全面维护”的模式。
3.加强绿色财政支出的效率
从效率的评估上,绿色财政支出应该强调环境基础设施的保障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从公平角度上看,环境公共服务应在地区间、群体间大致相等,秦皇岛市作为典型生态旅游城市,其绿色财政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间、城乡间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从长远来看,环境基本服务应保证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的环境基本服务。
4.加强绿色财政支出资金的会计控制
绿色财政资金的使用关系着政府的形象,更影响城市建设的进程。资金是否投放到位,投放后是不是只投不管,这都是绿色财政资金在使用和控制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外的经验表明,绩效会计控制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提高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效地制度保障,同时也符合我国近年来实施的政府会计制度,因此加强绿色财政资金的会计控制也是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郭佩霞 高凤琴:论环境保护与绿色财政支农体系[J]新疆财经 ,2005.2:5-6.
[2]卢洪友 祁 敏: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现状评析及优化路径选择[J]环境保护,2012.17.
[3]罗永军:秦皇岛市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8.
[4]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以国家级森林城市珲春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11.
[4]赵 怡:关于完善绿色财政体制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2009.
[5]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et[R] the Audit Budget & Finance Committee,2011.3.
生态旅游特征范文2
一、国际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
1、生态旅游的兴起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
生态旅游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正式出现了“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②生态旅游处于由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性旅游时期,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③生态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只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④各国对生态旅游还不够了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
2、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叶)
这一时期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特征是:①在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的或非官方组织,目的就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②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③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④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之间的矛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较快;⑤某些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注意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努力为社区谋福利。
3、生态旅游的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
生态旅游地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分布地区遍布世界各地,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发展遍及整个世界范围,生态旅游规划更加规范,生态旅游市场针对性越来越强;②政府扶持政策多样化,为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如生态伦理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美学等,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④生态旅游市场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细分也日趋合理。
二、国际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展望
1、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数量变化趋势。目前,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旅游业及中国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笔者利用1990-2005年WTO的国际旅游人数统计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所提供的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由此预测2015年的国际旅游人数。经拟合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的变化进行预测。
设国际旅游人数(Y)随着年代序列(X)的变化而呈现一种线性的变化关系,则其数学模型为:
Y = b0 + b1 X
原理求出上式中的待定系数b0是常数项;b1是待定系数
经计算得出国际旅游人数随年代时间的变化的回归模型为:
Y = -39550.6 + 20.106X
R Square = 0.967 F = 174.562
由此可预测出未来5-10年旅游人数,2010年将达到822.248万人,2015年将达到922.778万人。
(2)结构变化趋势。生态旅游市场十分脆弱,政局动荡、客源国旅游趋势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可能成为影响生态旅游的因素。
从地区结构看,国际旅游消费仍呈现不平衡状态,欧洲占旅游消费市场一半以上,其次是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他如非洲、中东和南亚只占少数。生态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不平衡的格局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洲、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是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的主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最终达到平衡。
从产品结构看,邻近城市的乡村和自然的旅游目的地将增加,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希望在短距离、短时间内体验生态旅游带来的乐趣;世界遗产成旅游热点,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双遗产;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针对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推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消费特征变化趋势
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不同于一般旅游客源市场,从人文统计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对国际生态旅游者进行描述。
(1)人文统计特征。①年龄:不同年龄的生态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有不同的偏好,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比一般生态旅游者(正在或正准备参加生态旅游的人)年龄要大。如:有经验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占56%,而一般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只占43%。②性别:男女生态旅游者所占比例趋向于相等,而对于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男女生态旅游者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③文化程度:生态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即生态旅游正逐渐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④家庭构成:大多数都是双人夫妻家庭,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家庭带小孩比例(24%)低于一般生态旅游者家庭(35%)。
(2)行为特征。从旅游动机来看,生态旅游者多以大自然为取向,到原生自然区域参观体验。从团队构成来看,生态旅游者趋向于单独旅游。从旅游花费来看,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从旅行时间来看,约有40%的一般生态旅游者偏向于两周以上的旅行时间。
针对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未来生态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将出现如下变化: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生态旅游将逐渐趋于大众化;②旅游者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希望在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强烈刺激的生态旅游经历;③将出现更加细化的专项生态旅游市场,如探险生态旅游市场等。
3、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
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应符合一国或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区发展也应考虑到规划和开发中来,规划是否成功依赖于社区的合作与支持,未来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开发开始关注社区经济和当地居民的永续发展,有效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增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规划和开发的焦点集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小化方面;③旅游地生态保护技术日益先进,选址、规划、设计、固体垃圾的处理、污水和集水区的保护等方面的环保标准将应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成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依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和社区生态文化的传播手段体现多元化格局;④生态旅游研究成为热点,包括旅游环境敏感度和旅游容量的测定,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潜力分析和限制因素的探讨,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环境监测和对游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区产业的适宜布局,各区管理措施和各项配套的生态治理工程的确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和生态旅游的经济学研究等等。
4、生态旅游经营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展望未来,生态旅游经营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①针对客源市场细分化的特点,将出现大量旅游市场研究机构,其信息渠道广泛,成为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智囊团”;②旅游企业行为生态化,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将受到旅游企业普遍关注,他们将普遍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设施和新技术;③各国注重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院校先后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或课程,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向导将越来越多,他们兼导游和环境保护宣传者于一身;④绿色营销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中,利润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将环境和生态保护列为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绿色环保意识融入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⑤国家旅游管理机构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整体促销战略和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包括中小型生态旅游公司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非政府机构为基础的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的宣传;⑥在国家旅游组织和主要旅行和非旅行公司之间经营的合作性日益突出,地区销售组织和行动在国与国之间将增加。
5、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趋势
2002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为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评估标准,对生态旅游最佳实践进行甄别,并为全球旅游企业、社区提供培训课程、评估与操作手册、市场营销与推广情况等支持体系。
生态旅游特征范文3
1生态旅游本土化
1.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旅游一词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启发下提出,同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献中使用“生态旅游”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并强调生态旅游的区域是自然区域[6].Roberto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对生态旅游系统保护有积极价值和贡献,也 为 当 地 居 民 创 造 收 人[7].世 界 旅 游 组 织(WTO)特别推崇“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之《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成为全球旅游业的核心规范体系,并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实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联合国曾将2002年命名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同年生态旅游专业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创建,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生态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学界的重视,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对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关生态旅游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细分,野生动物观赏的生态影响,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但对一些重要领域,如旅游质量控制,旅游外部环境、旅游组织和生态旅游整合的研究匮乏,生态旅游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期[8],并从供给、市场需求、旅游组织、旅游影响、外部环境等角度综合阐述生态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认为需要规划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旅游保护地网络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社区积极变化,维持和提高保护地的生态健康,关键主题是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生态健康,社区参与和发展,构建合作关系来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9].我国旅游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等.在生态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当前仍处在市场培养阶段,只有依靠严格自律的真正生态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恶化[10].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学者从生态旅游主体、属性、生态旅游与社区关系等方面发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质疑并提出新的见解,刘德谦曾指出,由于“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保护,大众旅游承担不了生态旅游的责任,生态旅游的消费标准与我国大众游客的消费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国尚不具备大面积开展 生 态 旅 游 的 条 件[11].叶 文、薛 熙 明 等 引 用Clark观点,认为大众旅游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比小规模旅游更能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实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续性的,大众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只要满足了生态旅游的衡量标准,某些生态旅游活动也可以归于大众或者大规模旅游之列[12].叶文等对比中西方生态旅游发展,提出生态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元特征,而中国则必须同时考虑市场的消费和培育双重功能,构造高端和大众二元结构的市场.大众生态旅游是现阶 段 朝 向 西 方 式 严 格 生 态 旅 游 的 一 个 有 益 过渡[13].1.2生态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生态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国内多元化市场对生态旅游产品需求,使大众旅游者能够获得自然体验、接受环境教育、认识和体验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同时也能够为高端生态旅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服务的本土化旅游发展方式.由于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本土化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在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社区受益及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的重要渠道.文中将以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陕西南部(陕南)为例,辨析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及可行性,探讨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2实证研究
2.1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特征陕南面积69950km2,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31个区(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陕西生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单元,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点富集,高质量生态旅游资源区域集中连片[14],陕南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珙桐、红豆杉、银杏、水杉等,既是全国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地区.陕南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集中在这一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因而可成为陕南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2.2陕南生态旅游市场特征通过考察陕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年龄、教育背景、产品偏好、市场行为特征、环境保护意识与支付意愿、及其对环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场规模等指标,并将其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进行对比,可发现两类生态旅游市场的显著差异(表略)2.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可行性陕西南部拥有雄奇壮丽的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自然风光,因为受人为干预较少、保存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潜力.但受地理环境、交通以及产业分布等因素制约,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关中、陕北差距显著,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加快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并进行配套政策扶持.随着西汉、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川陕、西武等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基本建设的加快发展,汉中、安康机场的改迁建工程动工,陕南结构合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格局逐步形成,并实现与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的通畅连接,陕南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长,居民消费理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为陕南突破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契机,生态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源优势、市场条件、潜力和发展前景.
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策略
3.1建设陕南国家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秦巴山地和汉水、丹江、嘉陵江独有的地貌、水文、植被等造就了陕南独特的亚热带生态景观,秦、陇、荆、楚、巴等文化形态在此融汇并形成浓郁多彩的移民文化风情,近年来陕南开放式交通格局的形成,为陕南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城市群、成都、重庆、武汉、天水、兰州、郑州等周边城市的风光风土人情迥异的陕北地区、沪、京、粤等经济发达地区,则为陕南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或潜在客源市场.陕南三市应通过旅游合作制定高水平的生态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和分区开发详细规划,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建设和提升精品生态旅游景区.根据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的珍稀性、稀缺性及旅游开发价值,对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及红豆杉、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生活地实行核心区严格保护措施,严禁旅游开发和其他商业活动.针对不同旅游市场开发多层级旅游产品,在秦岭南坡留坝、佛坪、宁陕和柞水等地的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巴山山地原生森林及地质遗迹带等,限制性开发珍稀动植物观赏、生态环境认知和教育、科普、徒步、野营、观鸟等低容量、小规模的生态旅游活动;在秦巴山地和汉江谷底盆地以金丝峡、南宫山、长青-华阳、天华山、紫柏山、瀛湖、柞水溶洞等以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见长的自然景观带,开发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自然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探险健身、娱乐、会议等旅游产品;依托陕南独特地域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利用陕南高速公路网,建设一批具有陕南地域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如宁陕、岚皋、洋县、佛坪、留坝、柞水、商南、镇安、紫阳、石泉等,发展县域经济,使之成为陕南突破发展重要的增长极.通过“绿色陕南,生态家园”树立陕南统一的旅游形象和营销品牌,使陕南成为具有集自然风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探险猎奇等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形成一个国内有影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陕南国家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得到国家优惠政策及资金的扶持,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等方面也可获得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可进一步将陕南打造成为在城乡统筹、融资、土地管理、资源要素市场化、生态补偿等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实现陕南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3.2依照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目标构建陕南旅游产业生态集群产业集群使得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实现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15],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旅游集群也会因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因旅游企业如饭店、餐厅、交通公司、旅游商店等密集而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和生态破坏、旅游服务质量降低等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陕南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目标实现和布置旅游产业,如餐饮、住宿、娱乐、旅游设施和装备制造、交通企业的生态集群,加快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和改造,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通过旅游产业生态集群,使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降低旅游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旅游企业及所有旅游生产、服务活动的参与者要按照产业生态化目标来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抵制使用“一次性”物品,提倡物资和能源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创造条件降低旅游者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佳旅游方式.3.3构建本土化生态解说系统旅游解说系统是由导游讲解、解说牌及标识、游客中心、旅游手册及其他出版物等解说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向旅游者传播环境知识、传授环保技能,帮助旅游者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16].国外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注重体现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异,国内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多注重向旅游者传递旅游区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传说故事等,一般不注重对旅游者进行地理成因、环境保护等科普教育.陕南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应建立本土化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将陕南生态系统类型、成因、结构和分布规律、生态演替规律、珍稀动植物保护、陕南历史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等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结合起来,通过生态旅游导游员生动的专业讲解,以及清晰、简洁、准确的文字、标识、图件、电子读物等,使旅游者乐于接受生态教育,树立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真正的生态旅游者.3.4加强环境监测和生态管理陕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极高,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但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旅游对环境影响和变化的监控,尤其要加强对濒危动植物生活影响的研究.可利用现代化的研究设备如用无线电通讯、高空成像、卫星、遥感红外线、带环无线电跟踪等先进技术进行自然资源调查,准确掌握动植物的数量分布消长和活动规律[17],为陕南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方案.要加强生态管理,根据功能分区合理测算陕南生态旅游承载力,加强对旅游企业、游客、当地居民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陕南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培养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针对迅速增长的陕南自驾游和自由行游客,建立散客服务系统、游客救助系统,并加强游客生态伦理教育,提供环境友好型的服务、设施设备和商品,改善他们的环境态度.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参与陕南生态旅游管理和经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受益于生态旅游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社区责任并自觉保护环境.3.5开展基于产品差异化的区域旅游合作陕南三市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和文化传承的统一性,西汉、西康、西商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使得三地连接西安、重庆、成都、武汉、兰州、郑州等重点客源市场的旅游环线逐步形成,成为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基础,三市还需根据市场需要,比较各自资源优势,进行旅游产品及服务特色化、差异化设计开发,形成完整的旅游环线和差异化产品,降低产品的替代性,避免同质低价竞争,并通过差异化价格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以差异化产品和优质服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陕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差异化产品设计也利于培育区内客源市场,实现区域内客源互送.在区域总体旅游形象下,根据地域资源特色和文脉差异塑造不同的次级旅游形象,赋予旅游目的地产品丰富完整、体验多样、服务规范、旅游无障碍的区域旅游感知形象,串联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创造为游客所感知的陕南旅游独特价值和难以为对手模仿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旅游市场的认同和忠诚,占据区域旅游的有利地位.
生态旅游特征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112-01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它有特定的内涵和概念。生态旅游应包含两个基本内涵: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形式,另外,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即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而且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1]。因此,本文将生态旅游概括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具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位高雅,能为地方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旅游体系。它以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追求环境、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从定义中可得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核心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要求。
二、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受人类干扰较少的区域。生态旅游目的地应选择未受人类干扰(现代工业文明影响)或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自然生态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具有典型自然景观特征的自然区域)和典型人文生态区域。(二)、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类型,选择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生态旅游常识或在专业导游指导下,亲自参与到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之中,在旅游活动中领会生态环境的奥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享受和对其内在文化品味的体验,反映了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旅游活动。因此,其费用、价格比一般的观光旅游要高。(三)、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形式。它要求旅游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旅游业以维护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原生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为根本宗旨,把开发旅游资源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较晚,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注意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近十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2]。(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法规得以落实的基础是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意识教育,使强制性的法律与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生态旅游的经营者们应该和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进行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原生状态和对当地开发做出贡献,并希翼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相互理解[3]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三)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的设施,也包括软件的服务与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尤其要解决好交通问题,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可按“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减少对区内环境的影响。建筑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四)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森林公园是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追求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4]。(五)生态旅游研究与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请进专家讲学,派出人员学习的办法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旅游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我们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达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作者单位:朱龙凤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朱金凤金田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5-9.
[2]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J].江淮论坛.1998.1
生态旅游特征范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旅游特征范文6
一、前言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在1983年由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认为,生态旅游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并且这种旅行不会使被观览的景物有所损伤。目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生态旅游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促使相关部门应该对此进行解决。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及特征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回归大自然的活动。生态旅游建立基础的特殊性致使生态旅游需要承担一定保护环境的责任。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旅游资源
在旅游资源方面,生态旅游包含一切富含生态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某些人工改动过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由于生态旅游资源较为脆弱,因此,需要对生态旅游资源加以保护。
2、旅游者体验
在旅游者的体验方面,生态旅游的路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旅游者带来了新奇的体验,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融入自然,产生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3、旅游行为
在旅游行为方面,生态旅游可以为旅游者提供生态服务,如果旅游者提出的要求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则可以满足旅游者的要求。
三、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中国的生态旅游大多是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总计有512处,占地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量为119处。中国的33个省、市以及自治区都在开展各式各样的生态旅游活动,各级政府都对生态旅游高度重视。中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探险、观赏、生态农业主体活动以及田园采摘等,格局呈现多样化。就其他国家的景点而言,哈萨克斯坦的布拉拜就很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布拉拜有许多湖泊、矮山和森林。布拉拜地区有充沛的降雨,因此,布拉拜的山体大多是由大块的花岗岩组成的。较少的风化作用和夏季相对较低的汽温使布拉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带。
(二)中国生态旅游中的问题
1、中国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客流量限制不足,部分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旅游者将携带进景区的垃圾乱扔,不但会对景区的水、土产生污染,还可能对景区内生存的野生动物造成危害。目前,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
2、对生态旅游没有充分理解
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3、相关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生态旅游中的相关人员是指旅游企业经营者、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旅游企业中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较低;由于生态旅游景区大多设立在偏远地区,落后的经济水平导致生态旅游景区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当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产生冲突时,当地居民通常会选择经济利益,进而对自然资源造成损害;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由于大多数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较差,因此常常发生践踏草木、乱刻乱画等现象。
四、解决中国生态旅游中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对生态旅游环境的管理主要包括对生态旅游的设施、场所的生态管理以及对生态旅游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保证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外观风格等建设不能对环境有所破坏。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旅游者进行严格管理,以防出现践踏花草、破坏旅游设施等不文明行为。
(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
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使生态旅游发展得更好。在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状况及其分布、旅游者的活动要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活动的接纳水平等。
(三)强化生态旅游意识
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旅游者、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都比较低。对此,可以通过相关的宣传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旅游者塑造成能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旅游者、帮助当地居民树立环境保护观念、教育旅游企业经营者意识到自身具有保护环境责任。
(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关键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此,可以建立一个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在协调好旅游院校与生态旅游企业关系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培养专业从业人员进行探索。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