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牛鞭效应;库存管理

供应链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系统的客观存在,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客户需求的产品,通过营销网络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将准确的产品送到用户手中。供应链管理使整个系统成本最小,运作效率最优化,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有效的组织在一起。但是在实际物流活动中由于供应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而带来了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企业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给供应链管理尤其是库存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1.“牛鞭效应”的概念及内涵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中需求变异加速放大的通俗叫法。其基本思想是: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就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因此最源头的供应商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偏差,供应商的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得多。“牛鞭效应”最早是由保洁公司在一次尿不湿订货中发现:零售商的销售波动并不明显,但是分销商的订货波动性明显增大。它会造成分销商、零售商的订单和制造商的生产数量远大于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产品库存占用资金链。

2.“牛鞭效应”的危害

供应链结构是产生“牛鞭效应”的根源。简单地说,组成供应链成员个数越多,信息被传递的次数越多,被扭曲的现象也越严重。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2.1生产总成本增加

供应商为了满足客户订单多样化的需求,就需要增加企业库存或者扩大生产规模。由于订单处理不及时导致积压,使编制生产计划难度增加,大量的修订计划导致运输成本和维护成本的增加,进而加大产品的生产成本。

2.2库存成本增加

为由于市场需求的波动性,企业还需加大库存。此时必然导致仓储费用的增加。在供应链系统管理中,从产品出厂至其到达商场货架,产品的平均库存时间约为100天。这样必然导致供应链中每个环节都导库存成本的增加。

2.3供应链补给供货期延长

“牛鞭效应”增强了需求变动性,使企业难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容易出现当前生产能力和齑嬗攵┑バ枨笄榭霾黄ヅ洌从而导致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补给供货期延长。

2.4提高了供应链和送货与进货相关的劳动力成本

制造商和供应商送货的劳动力需求以及分销商和零售商进货的劳动力需求都随着订单的剥夺你而波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都会选择者变动劳动力或保有剩余劳动力,这样会增加劳动力总成本。

3.消除“牛鞭效应”的对策

解决牛鞭效应最好的方法是将这个鞭子缩得越短越好,这样引起的变化也会很小。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可以尽量减少牛鞭效应,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并能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传统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库存都是各自独立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库存目标和策略,上下游企业间缺乏有效信息交流,因此产生了需求信息的扭曲和时滞放大和扭曲,导致供应商无法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要解决这一现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3.1VMI库存控制

VMI管理系统是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策略。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的执行情况,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策略。VMI的库存不在由各自企业自行管理,而是作为供需双方共同管理的“第三方库存”。打破传统的先产生订单再进行补货供应模式,以实际的或预测的消费者需求作补货的依据,消除了传统库存管理方法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放大和加工。

3.2建立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订单自动处理系统、条码技术、EDI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POS系统等集成起来。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跨企业的电子商务贸易,企业能够更好地协调采购、生产、运输、存储等环节。确保企业及时获得有效信息,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

3.3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

第三方物流系统(TPL)是供应链集成的一种手段。TPL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业务服务能力,把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第三方物流系统是一种实现物流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更加强调节省成本,提高生产率。提供的库存管理服务更为经济和可靠,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敏捷性,改善供应链的客户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3.4规避短缺博弈现象

面临供应不足时,供应商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各下游企业以前的销售情况,以此作为向他们配货的依据,而不要根据他们订货的数量,从而杜绝下游企业企图通过夸大订货量而获得较多配给的心理。惠普公司就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在供不应求时,供应商与销售商共享生产能力、供应能力和库存状况的有关信息,能有效地减轻销售商的忧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他们的博弈行为。如果供应商在销售旺季来临之前,帮助销售商做好订货工作,并通过了解到的更加准确的需求信息,他们就能更好地设计生产能力和安排生产进度,以满足产品的需求,从而能有效地降低产生“牛鞭效应”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杨海蔚.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集成工业工程.2002.

[2石小法,张丽清,杨东援.信息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系统工程,2002.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物流理论;人民币物流管理;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9)-0092-05

现代物流理论已经广泛运用到商品流通领域,由此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节约,也被称为企业的“第三方利润”。将人民币发行基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从印制企业经由各重点库,再到分支库的过程,完全可以视为一种物流活动,人民银行可以通过人民币发行和流通的物流化管理实现成本的节约。发行库是人民币调拨或物流中的重要节点,现代物流理论应用在人民币发行和流通中,重点是要实现发行库的物流化管理,这对构建和完善覆盖人民银行全系统的大物流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的制度框架

人民币“发行―流通―回笼”包含了人民币现钞生产、投放、流通、回收、销毁的全过程,涉及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人民币印制企业、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人民币现钞的运转也就可分为人民银行内部现钞的运转循环,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现钞的运转循环,商业银行与居民现钞的运转循环,居民之间现钞的运转循环等四个循环。人民币“发行―流通―回笼”制度框架可以归结为上述四个循环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人民银行内部现钞的运转循环

包括人民币印制计划的编制,人民币产品的生产和配送,发行基金的调拨和调运,发行库和钞票处理中心的业务操作等环节,既包含人民币原封新券和回笼完整券摆布至各级发行库的过程,也包含残损币回收到人民银行发行库后直至销毁的过程。这一循环属于人民银行内部业务运行范畴,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完善组织、创新业务、加强管理等措施来保障循环质量和效率,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二)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现钞的运转循环

即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人民币发行库现金存取款业务。既包含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投放人民币原封新券和回笼券完整券,也包含人民币从商业银行回笼完整券和残损币。这一循环属于人民银行对外业务范畴,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行业标准管理、钱捆质量管理等来保障循环质量和效率,具有一定的控制力。

(三)商业银行与居民现钞的运转循环

主要包括居民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取款业务以及现钞兑换等。这一循环属于商业银行自主业务范畴,人民银行可以通过检查商业银行现金业务等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现金业务操作水平,控制力进一步减弱。

(四)居民之间现钞的运转循环

即通常意义上的现金体外循环。这一循环属于居民自发行为范,人民银行可以依据人民币管理和反假货币相关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控制力相对较弱。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前两个循环的物流过程,包括发行库布局和仓储管理、发行库基金调拨管理、发行库物流化信息管理、钞票处理中心的布局等。

二、现代物流理论与人民币物流管理

(一)现代物流理论简述

传统物流是指实物配送,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而现代物流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现代物流理论主要有第三方物流理论、物流中心理论和供应链物流理论等。

1、第三方物流理论。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第三方物流概念源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cing,即外包,但内涵更加丰富。第三方物流有助于提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社会资源的节约、降低社会库存总成本等优势。

2、物流中心理论。物流中心理论认为物流系统就是由物流中心和连接物流中心的线路构成的网络,物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这个网络,而其核心是物流中心的研究和设计。物流中心具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结算、需求预测、物流系统设计咨询乃至物流教育与培训功能。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集中储备,提高物流调节水平;合理布局,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优化组合,降低物流仓储管理成本;技术应用,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等。

3、供应链物流理论。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指对所有与产品流动和加工有关的活动进行一体化管理,通过改进供应链上各方的关系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Robert B. Handfield and Ernest L. Nichols Jr.,1999)。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流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组成的网链结构,链中各环节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有机整体。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库存观,供应链的形成使链上各个成员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快速反应致力于总体库存的大幅度降低,库存是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平衡机制。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涉及供应链物流的规划、组织和控制等内容。

(二)人民币物流化管理的概念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将物流定义为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满足顾客需要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控制过程。如果将人民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或物品,人民币从它的产地印钞造币公司到它的目的地企业和居民手中,经历了生产过程、运输过程和存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人民币的物流过程。陈宝山(1998)较早地提出了现钞物流、现钞物流学等概念,但是并未对此进行明确地定义。本文将人民币物流化管理定义为对人民币从印制到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人民币物流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控制和监督,使人民币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增强人民币物流各环节的安全性,降低人民币流通成本,提高货币流通效率,保障市场现金供应总量满足,结构合理。

(三)人民币物流化管理的特征

人民币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具有一般物流所不具备的独有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货币生产是由人民银行下属的印钞造币总公司生产,生产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产量的确定来自人民银行的生产计划。二是人民币发行基金的调拨根据行政命令方式来确定,人民币的运输最重要任务是保障安全,人民银行发行基金调拨费用属于行政经费,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商品运输。

发行库物流化管理作为以人民币或人民币发行基金为对象的物流管理模式,也具有物流化管理的一般特征:一是系y优化。人民币发行-流通-回笼的整个物流,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等主体,整个活动可以作为一种供应链,发行库的选址、运输线路、调拨管理和仓储等都需要进行整合考虑后,进行系统优化。二是信息化。现代物流管理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将最新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广泛应用到物流领域。三是自动化。自动化、机械化的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在现代物流领域,极大地降低了人力的使用和劳动强度,提高物流能力和效率。四是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一大特征,有利于物流各环节的衔接和有助于现代化机械的使用。

三、人民币物流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行库建设较为落后

当前,我国相当多的发行库建筑时间比较长,导致库房结构、设施配置等难以适应物流化管理所要求的自动化、机械化的作业要求。一是随着人民币投放和回笼量的快速增加,很多地方发行库库容能力严重不足,库房内部空间不够导致调拨不便。二是目前大多数发行库作业方式很多是半自动化、半机械化,在信息化平台下的自动化作业方式非常少。自动导引无人搬运车系统、巷道堆垛机、输送设备、立体货架等现代化作业工具运用较少。人民银行办理发行基金出入库业务所采取的传统手工点捆卡把交接方式,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操作时间长等缺点,与现代物流管理要求不相符合,也影响货币发行效率。

(二)发行库布局不甚合理

当前我国发行库主要按照行政区划的结构进行布局,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区域性物流管理的需要,缺乏对跨省际间货币物流体系的统筹考虑。此外,随着县支库的撤销,发行库的布局和辐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凸显。部分县域现金服务供给不足,尤其是小面额货币的供应不足。因此,货币发行库的布局需要适当规划和调整。

(三)调拨管理存在不足

一是跨区域最优化调拨还未形成常态机制。人民币调拨还是主要实行垂直调拨模式,增加了物流节点和物流成本。二是人民币调拨过程中的信息支撑比较薄弱。一方面人民银行各发行库之间库存信息不能较好地实现共享,信息沟通不畅导致最优调拨途径和路线难以实现,也导致发行基金的摆布难以实现合理化。另一方面人民银行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是通过预约管理系统,缺乏专门的信息化网络,人民银行难以通过商业银行的间接信息了解市场流通货币的情况,从而给现金需求的预测带来困难。

四、优化人民币发行和流通体系的建议

人民币物流管理的总目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现金服务,使钞票流转的效率最大化。

(一)改造升级发行库

一是根据地区现金投放的需求和未来趋势,对部分发行库的面积和结构进行改建和扩建,以适应人民币投放和物流化管理的需要。二是提高发行库库内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发行基金搬运、存储、交接、出入库、调拨装卸和库内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降低人力投入。三是提高发行库的标准化程度,对运输工具、装卸机具、货架、搬运机械、保管设施或是仓库建设等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总体规范,从而提高机具设备之间的兼容性,确保人民币调拨的连续性和畅通性,提高了物流效率。四是探索将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人民币发行库管理中,将人民币发行基金赋予一个具有信息记录和地点追踪等功能的二维码或智能芯片,实现发行库管理的智能化、电子化和各地的发行库的信息共享,提高人民币调拨的安全性和信息管理水平。

(二)优化发行库布局

发行库是存储人民币的仓库和办理人民币调拨的场所,是物流的重要节点。根据现代物流理论的物流网络设计思想,发行库物流网络的设计要确定发行库的地理位置、数量和存储能力,并保证发行库的现钞供应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在布局上需要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和路程等因素。因此应根据以上因素重新调整和优化发行库的布局。发行库的布局优化其实是一个产销平衡的线性规划问题,如果考虑到应急现金投放需求,下达的生产任务高于现金的投放量,调拨线路的优化问题就是一个产大于销的线性规划问题。在人民币生产量、各地的需求量、生产能力、运输能力以及各地发行库的库存容量等已知或者可预测的条件下,可以根据以下模型调整和优化布局,从而降低运输和仓储成本。

这里以6家印钞厂(不考虑硬币)、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例构建产销不平衡的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含义是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的最小化。其中kj是单位人民币发行基金的仓储成本(平均仓储成本)。

约束条件(函数):

(三)合理规划钞票处理中心

残损人民币的回笼是人民币物流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对残损人民币的复点、对回笼完整券的清分和对残损人民币进行销毁等,这些职责的履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影响钞票处理中心的成本主要有两个,一是钞票处理中心的数量问题,过多的钞票处理中心会加大了基建投入和聘用人员成本,而过少的钞票处理中心又会提高运输成本。二是钞票处理中心的布局问题。钞票处理中心需要安排在合理的地理位置,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针对钞票处理中心的数量选择和地点选址可以按照如下线性规划模型来进行优化。

如果再考虑要将钞票处理中心适度集中,限制钞票处理中心的数量,可以再添加约束条件。例如m≤5,钞票处理中心的科学选址和选择合适的数量,将有助于降低回笼人民币的处理成本。

(四)改革人民币发行管理体系

一是改革发行基金发行管理体制,开展跨行政区划就近调拨发行基金,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机制。为此,需要建立与发行基金跨行政区划就近调拨制度相适应的发行费用、财务分配制度;合理分配不同地区的工作量等。此外,也可同时开展跨行政区划清分回笼完整券、跨行政区划机械销毁残损人民币等工作。二是稳步推进第二代货币发行管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能够较好地解决人民币从印制企业到人民银行各级发行库的物流问题,其开发应用将有效地增强信息的处理能力。三是建立发行库与商业银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人民银行各级发行库可以建立专用网,提供客户服务端口与各金融机构库房管理端对接,通过来自各商业银行网点的电子数据交换,及时掌握人民币的供求状况。准确的需求预测又是实现发行库合理控制库存,降低发行基金调运保管成本的基础。此外,对于无库县,可以深入开展商业银行发行库试点,充分利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库房、保卫守押力量和安防设施,人民银行赋予机构管理库发行基金账务和实物、办理当地金融机构交取现金业务等职能。

(五)探索建立现金物流中心

按照现代物流理论,可以探索建立现金物流中心,该中心可以采取具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自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形式,由人民银行主导,各商业银行参股,专职人民币的需求预测、运输、清点、回笼、销毁等工作。这是因为:一是按照第三方物流理论,企业(机构)可以专注于自身的主I,将其它非主流业务进行剥离,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货币调运、清分、小面额货币清点等都不是主业,完全可以剥离进行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对于人民银行来讲,通过社会化的企业来进行货币调拨、清分、销毁等,也可以节约成本,国外经验也表明社会化清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按照物流中心理论,物流中心建设可以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组织和采用先进物流技术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现金物流中心的设置也可以达到降低人民币调运、清分和销毁等成本。三是按照供应链管理理论,人民币发行-流通-回笼的整个过程可以作为人民币供应链,涉及印钞造币公司、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居民企业四类主体。在这一供应链中,人民银行完全可以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同盟),通过共同设立第三方机构来承担部分业务,降低各自物流成本,同时第三方机构的设立,也有助于降低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衔接。通过供应链管理,也便于对现金需求量进行较为准确地分析与预测。

参考文献

[1]Ronald H.Ballou著,王晓东,胡瑞娟等译.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陈宝山.现钞物流学[J].金融研究,1998,(9):56-59。

[3]马国豪.人民币现钞运行成本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7):49-52。

[4]刘金坪,肖睿.货币物流概念下的仓储管理探讨[J].西部金融,2011,(4):41-42。

[5]王勇.物流配送区域划分模型及优化计算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 2009。

[6]杨发根.流通中人民币最优化问题的探讨[J].武汉金融, 2010,(10):18-19。

[7]郑斌.区域物流网络中心选址及线路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8]朱南,王龙,Reginald D.Smith.成都现金物流服务中心战略选址探析[J].物流技术,2009,(7):127-129。

The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Renminbi Issuance and Circul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n Modern Logistics

DENG Shuren

(Hangzhou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Hangzhou Zhejiang 310001)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RFID技术 物流仓储 管理系统

一、国内外RFID技术应用动态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近一两年来由于受到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的推动,RFID技术在全球掀起阵阵热潮,吸引了众多厂商参与相关技术及芯片的研究和开发。目前RFID技术处于迅速上升的时期,该技术被业界公认为是本世纪最有前途应用技术之一,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欲将其培育成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

在国外RFID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军事国防、安保门禁以及交通物流等领域,诸如:汽车、火车等交通监控,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物品管理,流水线生产自动化,门禁系统,金融交易,仓储管理,畜牧管理,车辆防盗等。当前,RFID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2001年7月上海市虹桥国际机场组合式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试验开通,该项目被国家经贸委和交通部确定为“高等级公路电子收费系统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创新”项目的示范工程。目前,北京已在其所有的公交、地铁、城铁系统采用IC卡的记票方式;对2005年大范围更换和推广的中国居民二代身份证,大家也印象颇深。这些应用都采用了射频识别技术,这只是RFID在目前广泛应用的一小部分。

在物流信息系统中位置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位置,通过RFID技术,可对货物的静态位置和动态位置进行很好的管理。与信息系统及RFID手持终端配合,可以在人库上架环节自动完成库存数量、仓位更新,避免人工错误。出货时可以判别是否取货、是否拿错货;在出货验收过程中RFID阅读器可以一次读取多个标签,极大地提高拣选正确率及出货验收速度。特别可以用在移库移仓、盘点等操作,尤其能避免错误,提高效率。

RFID技术将彻底解决物流管理中信息采集的自动化问题。贴在单个商品、包装箱或托盘上的RFID标签,可以提供供应链管理中产品流和信息流的双向通信,并通过互联网传输从标签采集到的数据。同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可以大大削减用来获取产品信息的人工成本,使供应链许多环节操作自动化。

二、RFID简介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简称,又称为无线射频标识技术,俗称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埃森哲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弗格森认为RFID是一种突破性的技术:“第一,可以识别单个的非常具体的物体,而不是像条形码那样只能识别一类物体;第二,其采用无线电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而条形码必须靠激光来读取信息;第三,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而条形码只能一个一个地读。此外,储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RFID射频标识关键技术包括:

1.射频技术:需要小型高效的天线设计技术。RFID模块是先进的射频技术和IC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射频卡的设计首先需解决无源设计,需由读写器向射频卡发一组固定频率的电磁波,通过卡内电器产生芯片工作所需直流电压;其次是卡内需有经特殊设计的天线,并埋装在卡内或相应的设备上;而且必须保证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和设有“防冲突”电路。

2.低功耗技术:无论是有源方式还是无源方式设计的 RFID 模块,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都需要具备低功耗的特点,以提高卡片的寿命和扩大应用场合,可以说降低功耗,同保证一定的有效通信距离是同等的重要。因此卡内芯片一般都采用非常苛刻的低功耗工艺和高效节能技术,如电路设计中采用“休眠模式”设计技术。RFID 模块采用使用低功耗设计,甚至是无源(不需要外部电源或电池供电),无源工作时的电源能量由卡片读写器天线发送无线电载波信号耦合到卡片上天线而产生电能,一般可达2V以上,在读写器提供的一定磁场强调的作用下,RFID模块应能够不间断地工作。

3.防冲撞技术:RFID射频卡,由于采用无线方式进行通信,在读写器有效通信范围内,可能存在多个标签(射频卡)的问题,这就需要读写器具有防冲撞处理的能力。当有多张RFID射频卡片处在卡片读写器的天线的工作范围之内时,读写器的防冲撞模块的防冲撞功能将被启动。在防冲撞处理程序的控制下,卡片读写器将会首先与每一张卡进行通信,并取得每一张卡的标签号(UID)。由于每一张RFID射频卡都具有其惟一的标签号,因此读写器将根据RFID卡的标签号来识别,区分已选的卡片。读写器中的防冲撞功能配合卡片上的防冲撞功能模块,执行防冲撞循环选卡流程,最终读写器将根据卡片的标签号用“Select”指令选定其中的一张卡。被选中的卡片将直接开始与读写器进行数据交换,而未被选中的卡处于等待状态,等待读卡器对它的下一次操作。

4.封装技术:由于RFID射频IC卡中需要埋装天线、芯片和其它特殊部件,为确保卡片的大小、厚度、柔韧性和高温高压工艺中芯片电路的安全性,需要特殊的封装技术和专门设备。

5.安全技术:由于采用无线射频技术,卡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更加方便,但这也对RFID射频卡与RFID读写器之间的通信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安全性方面,还要提供卡用芯片的物理安全技术和卡片制造的安全技术,这几个方面的技术的实现才能构成RFID卡强大的安全体系。

三、RFID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RFID系统在具体的应用中,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系统的组成会有所不同,但基本都由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Processor)三大部分组成。阅读器将要发送的信息,经编码后加载在某一频率的载波信号上经天线向外发送,进入阅读器工作区域的电子标签接收此脉冲信号,卡内芯片中的有关电路对此信号进行调制、解码、解密,然后对命令请求、密码、权限等进行判断。若为读命令,控制逻辑电路则从存储器中读取有关信息,经加密、编码、调制后通过卡内天线再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解密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若为修改信息的写命令,有关控制逻辑引起的内部电荷泵提升工作电压,提供擦写EEPROM中的内容进行改写,若经判断其对应的密码和权限不符,则返回出错信息。

1.RFID技术的分类。RFID技术的分类方式常见的有下面四种:(1)根据电子标签工作频率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低频(30kHz~300kHz)、中频(3MHz~30MHz)和高频系统(300MHz~3GHz)。(2)根据电子标签的不同可分为可读写卡(RW)、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卡(WORM)和只读卡(RO)。RW卡一般比WORM卡和RO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WORM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比RW卡要便宜;RO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3)根据电子标签的有源和无源又可分为有源的和无源的。(4)根据电子标签调制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2.RFID应用优势。RFID应用于物流仓储中的技术特点:

(1)非接触式的信息采集,可实现自动识别和自动化管理。

(2)提供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和信息流的双向通信。

(3)可以任意书写,满足信息量不断增大和信息处理速度不断提高的需求;大大提高物流管理中信息采集的自动化程度。

(4)解决了在运动过程中对货物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的问题。

(5)具有拣货速度快、错误率低等优点。

(6)采用RFID集成中间件,较好地解决了数据错误及过滤问题,同时可以与现有ERP系统无缝集成。

四、智能仓储系统设计

1.系统的性能分析。

(1)系统的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集装箱信息采集的有效性。集装箱货场是在露天环境下工作的,在工作过程中,数据采集设备周围的环境变化比较大。

(2)系统的实时性。要求作业指令的完成是实时性的,不能有任何的耽搁和延误,确保系统运行的效率。

(3)系统的经济性。系统的成本是进行系统结构设计考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自动调配系统设计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集装箱货场的运行效率、取得良好的效益。而取得良好效益的一个关键就是降低系统的成本。

将电子标签用于智能仓库货物管理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库管得以上问题。RFID标签贴于仓库内的货位、托盘、集装箱甚至单品上,标签内包涵元件规格、序列号等信息,用电子标签来代表货位、托盘、集装箱等,物资的物理移动的结果由标签与读写器进行记录、自动处理,这样几乎省掉了一大半机械重复性劳动。对于大型仓储基地来说,管理中心可以实时了解货物位置,货物存储的情况,可以实现货物自动进库、自动出库,实现自动化管理。

2.系统的功能。RFID智能仓库管理系统是现代化仓库管理系统,能有效的对仓库流程和空间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快速准确出入库管理和动态盘点。

(1)入库管理:处理信息中心发来的各种调度指令,并进行相应入库处理。主要包括入库类型、货物验收、收货单打印、库位分配、预入库信息、直接入库等功能。

(2)出库管理:对货物的出货进行管理,主要有出库类型、货物调配、检货单打印、检货配货处理、出库确认、单据打印等功能。

(3)库存管理:对库存货物进行内部操作处理,主要包括库位调整处理、盘点处理、退货处理、掉换处理、包装处理、报废处理等功能。

(4)货位导航:出、入、盘库时可查看所有要操作器材的所在位置;系统根据车载天线返回的信息,自动判断车所在位置,并在画面中显示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某一器材操作完成后,系统去除改器材在货位导航中的显示。

(5)智能判断:系统会根据天线返回的货位号自动判断附近是否有要操作的货位,并给予到达货位、附近有可操作货位等提示。

(6)查询:提供对现有仓库库存情况的各种查询方式,如货物查询、货位查询等等。

五、总结

本文主要对RFID技术与其在物流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包括业务方案的初步设计和验证。这阶段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系统的需求分析、业务设计、项目初步验证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RFID技术在提升供应链绩效上具有诱人的前景,但这并不意味着RFID技术的应用就是一片坦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优化内部管理。供应商在资源协调方面也同样有挑战,尤其是在托盘运输和拖车运输中,利用RFID技术就可以定位资源的位置,供应商也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例如,Menlo Worldwide公司利用RFID技术可以确定一个拖车是否在场地里,工作人员可以确定场地的利用情况。此外,利用三维RFID技术,工作人员可以确定资源在场地的位置,使司机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货物。本文在对RFID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基础性研究之余,如何使项目满足市场需求进行方案策划以至于进入市场应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RFID技术的相关问题(如用户的隐私权问题,RFID 技术标准问题,标签的频率选择问题,采用RFID技术企业需要承担价格问题等);由此可以看出,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需要克服诸多障碍。

参考文献:

[1]吴杰平:快速识别超强控制RFID变革供销存存模式[J].信息系统工程,2006(2)

[2]彭欣:现代物流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5

[3]肖 磊 王 磊:RFID技术在超市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5)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范文4

本文主要阐述了印染企业ERP系统的管理思想及其在印染企业管理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横向比较分析了中国、日本、韩国印染企业在企业管理上的异同,指出ERP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而且实施信息化管理是整个印染行业的大势所趋。同时,纵向分析了我国印染企业实施应用ERP系统的发展过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印染企业;ERP;信息化管理;企业管理

我国印染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要课题,而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除了先进的设备仪器等硬件条件之外,先进的印染企业管理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条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印染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规模化、效益化的发展要求。而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代表了更为先进的方向,其中,典型的ERP系统在许多行业中已经被成熟地应用。特别指出的是,ERP系统在纺织生产和服装生产中也已成功地应用,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印染企业的ERP系统应用是大势所趋。

1 ERP系统在印染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1.1 ERP系统简述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是面向供需链的集成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软件为载体,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融入先进企业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简要说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并最终实现对企业资源信息的管理[1]。

ERP系统的应用丰富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2] :第一层次即ERP管理系统,其作为一个基础平台;第二层次是生产管理系统,生产各环节、各机台都纳入该系统;第三层次是在各生产机台上配置的,用于工艺参数自动测控的数字化设备,确保各工艺参数执行到位。

总的来讲,ERP系统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的一体化管理的管理系统。ERP系统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对供需链的控制。

1.2 印染企业ERP系统中的管理思想

深刻地理解ERP系统内在的管理思想是企业了解ERP、选择ERP、用好ERP的关键。尤其对于具备实施ERP系统条件的印染企业在开发实施ERP系统时,将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理念注入ERP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紧密结合了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发出的ERP系统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在具体实施时能减少企业调整适应的周期。

在ERP系统的IT外衣下,蕴含着长期积累和吸收的管理思想[3] 。ERP系统不是程序开发、数据库链接和硬件网络等IT技术的简单组合,其真正核心是基于IT技术手段所要实现的对于企业所有资源的整合与控制。

现代印染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企业订单呈现小批量、多品种、速交货的趋势;二是企业组织生产所需原材料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三是印染加工工艺流程长,工序多且各个环节联系紧密;四是印染企业多为外向型企业,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复杂。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印染企业在生产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参数,需要频繁地信息交互。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信息交流不畅已经成为阻碍企业提高效益、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由此,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的快速平稳传递的需求是发展ERP系统用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驱动力。

目前企业管理中对于供应链和需求链的管理,许多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管理来实现成本控制,即更为注重供应链的管理,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误区。悉尼工商管理学院David Walters 的研究指出,供应链管理与需求链管理之间的联系相当脆弱,尤其是对于需求链的管理实际上对于企业而言更为重要[4]。 ERP系统的建立,同时强调了对于供应链和需求链的管理,无疑更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1.3 ERP系统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当前,ERP系统已经逐渐由大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向中小规模、传统产业转移,印染产业的上游纺织企业及下游服装企业都在ERP系统上有了成功的实践,ERP在印染行业中正处于应用推广阶段。

1.3.1 中、日、韩印染企业管理比较

中、日、韩三国印染企业的生产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层次,三国的印染产品也各有特色。目前中国在产能上占据绝对优势,而日韩企业在印染新产品的开发上却更为擅长。尤其要指出的是,日韩的印染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升级,而中国印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比较分析得出,三者的管理还有深层次的差异。

日本印染企业管理严谨而系统化。以日本PAKA RGB印染公司为例,其厂房布局合理,采用自动库房设计,既节约了空间又使得产品摆放更为整齐。同时,为了有效利用热源,高温高压染色机另外套上保温层,提高保温效果。不仅仅是严谨管理,日本印染企业的系统化管理也十分突出。拥有百年历史的泷定名古屋株式会社在资料保存上也很有特色。该企业的资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流行面料(包括当时的中国纺织品样本),虽然时间久远,但资料中的布样摆放依然平整有序[5]。

韩国印染企业信息化管理普及化、实用化。数字化技术是韩国染整业技术领先的关键,韩国的印染企业中有针对化验室、生产车间使用的诸多数字化管理设备,最有特色的是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测设备能确保各工艺参数执行到位。正是以上的基础使得韩国印染企业实现了减员增效,同样一个日产10万米的印染厂在中国需要300左右的员工,而在韩国只需要100左右的员工,用工是中国同类企业的1/2~1/3左右[2]。

中国印染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与日韩同类企业相比尚有一段距离。客观地说,许多印染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仍不完善,企业依靠国家政策和政府保护的思想浓厚,开发市场的意识薄弱,决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6] 。中国的印染企业在企业管理的严谨化、系统化上还不尽如人意,许多企业单纯地以绩效管理作为管理手段往往存在很大的质量控制上的隐患。同样的情况下,韩国印染企业却在管理中推行员工收入与个人产量脱钩,避免因赶任务而影响产品质量。同时在数字化设备的应用上还达不到普及和实用的程度。

1.3.2 中国印染企业信息化管理分析

目前中国的印染企业已经具备实施ERP系统的基础,实施ERP系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基础平台的ERP管理系统,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技术水平,存在的差距较小。见诸报道[7-8] 的深圳中冠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开发的“深中冠ERP系统”和江苏AB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开发的ERP管理系统都体现了中国企业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增长。

与日韩同类企业相比,中国印染企业最大的不足在于管理的第三个层次,即在各生产机台上配置用于工艺参数自动测控的数字化设备数量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由此导致在信息化管理中不能确保各工艺参数执行到位。印染产品生产的重演性要求越来越高,而保持产品质量稳定的工艺参数有几十个之多,要将这些参数控制在工艺允许的范围之内,单纯地依靠人力是很困难的,这项工作由计算机取而代之是必然的选择。

此外,印染企业信息化管理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印染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上的某些不足。ERP系统作为信息交互的平台能使整个企业生产管理类似于一个供需链,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如果同时配备数字化的设备更能实现管理者对各类信息和数据参数的实时掌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适应小批量、多品种、速交货的生产方式,为减少用工、降低生产成本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中国印染企业应用ERP系统的进展与前景

2.1 中国印染企业ERP系统开发的背景

中国的印染企业开发应用ERP系统主要是为了应对由于先进设备的快速增长与信息化严重滞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与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印染色彩的高要求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的矛盾;先进设备与技术参数的矛盾;印染装备技术快速扩展与管理能力提升缓慢的矛盾[1]。

ERP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正是基于解决以上诸多矛盾的需求,而且ERP系统中各个模块化子系统能针对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

2.2 印染企业ERP系统发展的各阶段

ERP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由调研开发ERP管理系统到整个系统运行自如,需要经过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阶段、MRP(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阶段、MRPⅡ(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阶段、ERP阶段[8]。

MIS阶段,企业需大量地采集原始数据,该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要具备查询和汇总等工作的功能。尽管MIS处于ERP的起始阶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不高,但该阶段是一切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Rong-Ruey Duh等对于台湾一家实施ABC管理系统进行ERP管理的纺织企业的长期观察研究表明,如果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采集,ERP管理很难发挥实效[9]。

MRP阶段,企业对产品结构进行管理,旨在借助计算机实现对生产、订单、库存的管理,满足企业根据订单展开生产计划的要求。同时还能方便企业掌握物料需求信息和实际库存信息,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目标。

MRPⅡ阶段,在前一个MRP系统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的管理,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排程功能。此外,还要将财务系统纳入该系统,在企业内形成一个闭环管理系统。

ERP阶段,该阶段高度整合前面各个阶段的功能,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ERP系统将企业内封闭的管理系统与外部系统对接,实现对整个供需链的全局控制,成为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平台工具。

目前,具备一定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印染企业多数处于MRP与MRPⅡ阶段,一些规模型企业正处于向ERP系统过渡阶段,少数企业已经实现了ERP系统管理。印染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顶级的印染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基于ERP系统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而规模型企业正努力构建ERP系统,现有的MRPⅡ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也开始选择MRP或者MRPⅡ系统来进行企业管理。整个印染行业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上形成一个金字塔模型,特别是底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层次的提高抬升了中国印染行业整体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2.3 印染企业ERP系统的发展前景

ERP系统是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所以ERP系统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中一个具有指向意义的发展阶段。当然,ERP系统除了主要的构成不变之外,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革。

在2000年,ERP概念提出10年之后,美国研究机构 Gartner Group 再一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ERPⅡ。ERPⅡ强调协同商务,在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高级阶段、在同行业范围实现一体化和协同化的运作方式,企业可以提高销售预测和生产计划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收入,增加灵活性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ERPⅡ将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10] 。

我国印染行业的产业链完整,区域化集中优势明显,使得全行业在未来实施协同商务模式上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此之前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整个印染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有更大的提升,实现以ERP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曾林泉. 基于ERP系统的印染企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J]. 染整技术,2007,29 (1):10-12.

[2] 韩国染整业观察[EB/OL]. 中国印染网.[2009-12-26].省略/news/shownews.asp?id=959 .

[3] 计算机世界. ERP的IT外衣[N]. 计算机世界,2005-05-13 ,(C12).

[4] David Walters. Demand chain effectiveness supply chain efficiencies A role fo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6,19(3):246-261.

[5] 吴玉华. 日韩印染企业考察[J]. 印染,2006(22):45-46.

[6] 李志敏,杨锁廷.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最优化方案[J]. 产业用纺织品,2005(1):20-24.

[7] 杨文. ERP: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N]. 国际商报,2003-08-23 ,(7).

[8] 梁海波. ERP在印染企业中的应用[J]. 针织工业,2007(2):64-66.

[9] Rong-Ruey Duh,Thomas W. Lin,Wen-Ying Wang,et al.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A case study of a Taiwanese textile company [J]. Account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9,17(1):27-52.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全面推进 ERP建设 效益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根据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即是要统一设计和建设集团ERP系统,自2004年确定了SAP ERP系统为ERP软件平台,经过六年的实施,公司已经完成了ERP一期整体项目实施工作,集团内部85%的企业成功上线,集团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经营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在业务操作层面全面采用标准化的数据,运行规范的流程;培养了复合型人才,加强了管控、转变了观念,夯实了管理基础,提高了管理水平。

以该集团的炼化与销售事业部(以下简称“事业部”)为例,作为集团整体业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炼化与销售事业部主营业务涵盖 集团的中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炼油化工生产、成品油与化工品的销售/贸易以及相应的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根据集团ERP项目的整体实施策略,在事业部范围内,已实现了重油利用板块、炼化板块等重要企业的ERP系统覆盖。

一、ERP实施项目特色

(一)管理模式多元化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动“整合、统一”的管理理念。

由于事业部向上接受集团总部的直接管理,向下又要管理各所属企业,所属企业中控股公司众多,企业性质涉及国有、民营、外资,业务领域有传统的、新兴的各种类型,管理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归纳起来,事业部所涉产业规模大、机构独立分散、经营管理复杂、新老企业并存,对事业部管理层提出了很高要求,亟待在“整合、统一”的基础上同时通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加强精细化管理。

ERP作为支撑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系统,包括贯穿公司生产经营方面的人、财、物管理系统(三纵),销售、生产、维修、质量管理(四横)等专业应用系统,是集团管理层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数据基础。系统的实施对于整合事业部各所属单位业务流程和基础数据,贯彻集团整体管理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分步实施、梯队上线”的实施策略,降低项目实施成本。

在事业部某所属单位一期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梯队上线的实施方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公司各实施单位系统上线时间点过于集中,各类资源不容易调配。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选择了实施难度较大的成本节约型实施方案——梯队上线。

从实践效果上看,多实施地点项目管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

2、各项目实施地点接受统一管理,利于资源调配和优化组合;

3、降低管理接口带来的风险;

4、加快ERP项目的实施速度,减少实施成本。

(三)充分调研,形成统一实施模板,为后续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以所属某二级公司为例,在一期、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高管层、管理层及执行层的大规模访谈调研,比照SAP最佳实践进行的专业梳理,形成了系统实施的蓝图,对业务流程、管控界面、风险控制及数据规范等进行全面的整理,经ERP实施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确定为系统的标准蓝图。在三期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启动前期,按照标准蓝图在实施单位开展了业务梳理及数据收集工作,为项目实施节约时间和成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实施ERP的效益分析

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所谓直接效益是指企业应用ERP系统以后,通过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而使企业获得的可用数字表达出来的经济效益。下表即以所属某二级公司为例简述了比照SAP公司所统计的KPI所做的标准考核指标。(见表1)

以上这些可以用数字描述出来的经济效益一般称为直接经济效益,这些效益比较明显,也容易引起管理层的重视。

当然,直接效益是企业建设ERP系统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另外一种隐性的效益,它不象直接效益表现/的那样直接和定量化,但它会给企业带来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通过实施ERP系统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以手工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广大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等等。这些变化通常称为间接效益,或称为社会效益。这些效益,虽然不能直接用数字描绘出来,但它们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生产经营状况的改善、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等会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实施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时侯,不应该忽视间接效益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更应该引导这些效益的发挥。将以事业部所属单位为例,阐述ERP系统实施为下游生产企业带来的效益。

(一)提高系统内部信息分析和决策能力,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通过ERP系统对企业业务信息、数据的整合和系统报表及系统查询手段的运用,事业部在决策管理中能够更科学地进行战略目标的分解与实施、更有效地进行公司资源的配置、更迅速地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各所属单位生产经营进行调控。

已上线的某二级公司利用报表四化的分层技术,通过报表四化统一平台有效的汇集了SAP及非SAP数据,将前端报表的分析和开发能力转移给用户,展示了完整的企业报表体系。该公司进一步扩展和应用报表四化,进行了合并报表的KPI指标分析的实现,此项工作使得公司首次实现对特定的合并BCS报表进行跨合并单元、跨期间进行指标对比分析。通过报表四化,从横向管理方面,规范化的报表拉近了部门间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从纵向管理方面,增强了事业部与各所属单位间的信息传递,尤其在股权多元化集团管控中,规避了信息流转不畅的隐患,提升了集团化管理的透明度,增强集团整体的竞争力。

同时,作为报表分析以及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标准化进程也在ERP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推进。实现了各家ERP上线单位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整合。

(二)梳理、理顺、规范了企业的业务流程, 促进了风险管理控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安全生产事故层出不穷,下游产品市场受政策及国际市场影响,更是瞬息万变,市场机会与风险往往并存,如何能兼得利益最大与风险最低,作为下游企业的管理部门,事业部亟需解决通过信息系统的管控解决风险管理问题。

通过ERP系统固化管理要求,梳理集团企业业务流程,加强了内部控制,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做到“只认系统不认人”。通过梳理风险控制环节,并且利用系统功能明确了在财务的费用控制、物资与采购库存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管控。在集团所属的沥青销售企业中,使用SAP系统自动检查客户信用额度,对超额发货进行冻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干预,整体提高了信贷风险控制水平;某炼油公司通过SAP系统工作清场管理(WCM)模块与工单的集成,对设备动火进行严格的管控,提高了设备维修作业风险控制能力。

(三)培养复合人才队伍,为专业化人员培训提供契机。

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即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既涉及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梳理,又涉及系统的配置工作,既有项目的整体管理和控制,又有日常的任务执行;既有对于各级领导的汇报和沟通,又有对于关键用户和最终用户的工作组织。每家企业的实施工作都是攻坚战,通过项目实施的磨练,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精通于下游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知识和信息系统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他们即了解企业的业务,又精通ERP系统的业务功能,即了解ERP的技术,又有大型项目的管理经验。

(四)推进了事业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消灭“信息孤岛问题”。

事业部所属单位多数为并购企业,在信息系统实施前均没有建立和集团总部的网络连接。通过ERP项目的实施,多家控股公司已经实现了和集团总部网络的连通,事业部也以此为契机,完成了各所属单位的网络连通问题。同时,就各个单位自身而言,ERP系统实施工作促进了各类信息系统的整合工作,以某炼油公司为例,为了对炼油相关业务提供支撑,需要在ERP与公司其它业务系统(如:Notes无纸化办公平台、MES系统、金税系统、油品装车系统等)建立高效的系统集成,比如:生产成本核算的依据是建立在MES物料平衡基础上的油品移动数据,开发两个系统间的接口,可实现SAP与MES系统间的有机集成,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从而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工作。因此,通过有效的推动和执行,最终的效果是建成了一个以SAP系统为主,其他周边系统为辅的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不仅发挥了SAP本身的优势,也更充分发挥了现有专业系统的作用,从而为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多角度综合分析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提升“最佳实践”流程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通过ERP项目的实施使广大员工都可以在观念上有所转变。通过应用ERP系统的“最佳实践”来优化公司的流程,改变各公司过多强调个性化的特点,坚持集团化的统一,借此机会优化企业管理流程 ,同时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使员工有更多精力致力于对各项数据的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某公司的地磅发货岗位,在系统实施前每班次6名员工,分别进行数据核对、录入等发货操作工作,在系统实施后,依据“最佳实践”的设计理念,对于操作工作分工和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减少为每班次3名员工,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资源投入。

(六)有效促进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

作为下游生产型企业,各所属企业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齐,信息化管理工作更面临艰巨的任务。随着ERP系统的逐步推动实施,事业部各企业也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控制及运维机制。各单位在实施ERP项目过程中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及实施小组,随项目逐步实施、上线及后续的运维,项目领导小组多转变为各单位信息化领导工作组,项目实施小组的工作内容也逐步由项目实施工作转变为对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管理工作,继而颁布了各类信息化工作的管理规定及制度,也逐步完善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制度体系,对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保险营销;渠道整合;系统动力学

一、前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的不断规范,市场经济的良性运作,作为朝阳行业的保险业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与飞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保险产品种类、保障范围、费率逐渐呈现出市场同质化,导致保险公司间很难拉开经营差距。为了保证市场占有率,各保险公司间的价格战已将市场价格压到底线,导致保险公司间的竞争白热化,保险营销渠道便成为目前众多保险公司争相攻占的高地。作为经营商与客户接触的经营界面,营销渠道不仅具有产品推销、业务推广与服务支撑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企业感知市场环境的末梢神经,更是企业决策传递并作用于市场的关键执行环境。[1]营销渠道作为一项关键性的外部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商品广泛地进入目标市场,对于竞争者来说,营销渠道难以在短期内模仿,谁拥有有效的渠道资源,谁便牢牢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二、保险营销渠道种类及现状综述

保险公司的传统营销渠道主要包括个人渠道、专业渠道、兼业渠道、银保渠道、经纪渠道、直销渠道;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保险界产生了网络营销与电话营销模式,我们称其为新型营销渠道。不同的营销渠道适用于不同的营销环境,产生的营销效果也不尽相同,下面将对上述营销渠道的特点、适用环境及发展现状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经纪渠道

经纪渠道是指介于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保险经纪人。保险经纪人向投保人提供风险管理咨询、风险评估、向保险人反馈投保人的风险状况,协助保险人制作保险方案、保人办理投保手续、索赔及提供防灾、防损咨询等工作。[2]保险公司选择经纪渠道,一方面,是因为经纪公司手上掌握着大量的市场资源,通过该渠道可有效拓宽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扩大市场渗透率;另一方面,是因为保险经纪人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保险市场,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而且有利于传播保险文化,形成市场规范,加快保险市场的深度开发和保险产品以及经营方式的创新。然而,我国不少企业对保险经纪公司缺乏足够的客观认识,难以形成认同感。理论上讲,保险经纪人可帮助投保人用最少的保费取得最大的风险保障;但在实际运营中,有些投保人认为不用经纪人而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可以节省费用。[3]保险经纪公司为了生存与发展便不将客户过多的信息共享与保险公司,导致保险公司虽然承保了客户的保险,但是与客户之间始终无法建立起熟悉、牢固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所以保险经纪公司与保险公司之间始终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由此可见,经纪渠道虽然能为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客户,但是若想牢牢把控客户,该渠道明显满足不了此需求。

(二)渠道

渠道是指保险人保险公司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解释保险条款,分析投保人财务需要,协助投保人办理投保手续,同时协助保险公司勘察和理赔的渠道。[4]保险公司按照保险人完成的保费规模,比例支付手续费。通常,保险人分为专业人、兼业人、个人人三种。保险人与保险人在总体经济利益上是一致的,即都追求收益最大化。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保险人与保险人二者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为了保持竞争力,保险公司既考核业务数量也要考核业务质量。只有在保证业务质量,降低赔付率,确保利润率的情况下,才追求承保数量的飞跃,扩大保费规模;但是保险人却只追求承保数量的最大化,保险赔付率的多少与自己的收入并没有关系,承保业务质量的提高反而意味着业务范围的缩小。所以保险人往往不惜以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进而损害保险人的声誉作为代价来换取保费收入的提高。这类损害表现为,保险人故意隐瞒保险标的风险隐患信息、故意告知不实或者对保险公司隐瞒异常风险以获取更高的佣金,更有甚者,会和被保险人串谋,侵害保险人利益。所以保险人渠道业务,保险公司需要加强核保政策,以谨慎承保的观念来严格甄别业务的质量。

(三)银保渠道

银保渠道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提供保险产品进入保险领域,而保险公司则在产品销售等方面进入银行领域的一种营销合作模式。[5]但目前该渠道产生的业务量并不大,且成为保险公司重点攻克的渠道。银保渠道的主要开展方式是银行代收保费、代销保险产品。但由于银行保险营销渠道缺乏银行专门机构和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同时银行员工虽然具备一定的保险知识,但由于保险原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保险业务的知识比较欠缺,从而造成银行保险营销业绩差。同时,针对银行保险的产品,保险行业并未深入开拓与设计,导致缺乏适应该渠道销售的产品,而将并不十分适合该渠道推广的产品纳入了此行列,导致产品与渠道的不对称性,从而也影响了银保产品的销售业绩。不难发现该渠道的发展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要想实现突破,需要从认识上扭转银行仅仅是个传播的平台与媒介的认识,要将银行与保险相结合,达到互相渗透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与此同时保险公司要大力开发适合该渠道的银保产品。

(四)直销渠道

直销渠道是指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投保标的风险状况,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保险产品,办理投保、理赔手续,同时定期拜访客户,满足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要求的渠道。[6]通过该渠道,保险公司与客户长期接触,双方均可建立相互的信任与默契,形成长期的友好合作局面。该类渠道深受保险公司的欢迎与大力发展,通过该渠道发展起来的客户一般忠诚度高,风险控制好,利润率高,是保险公司的主营渠道。但是由于保险公司的人手有限,仅有直销渠道无法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所以保险公司在保证直销渠道稳健发展的情况下,按照合理的比例积极拓展其他的渠道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五)电话营销渠道

电话营销渠道是指保险公司通过自建或使用合作机构的电话呼叫中心,以保险公司名义或合作机构名义致电客户,经客户同意后通过电话方式介绍和销售保险产品的渠道。[7]电话营销渠道最大的特点是产品价格低,工作效率高。然而在电销过程中,为了完成销售目标,提高效率,保险电销人员很可能只把保险合同中比较重要又能快速表达完毕的内容告知客户,但对一些相对复杂的条款,工作人员往往为了节省时间而做简单处理,没有详实明确地予以解释。这与传统营销渠道相比,始终不够深入与全面,也不能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便于二次销售。

(六)网络营销渠道

网络营销渠道是指保险公司通过自建或第三方网络平台进行的市场开拓、产品创新、定价促销、宣传推广等营销活动的渠道。[8]当然还没有保险公司将网络作为营销的主流方式。但其具有的诸多优越性是传统营销所不能比拟的。

(1)节省费用,降低成本。据专家调查,通过网络出售保险或提供服务比通过传统销售渠道营销的成本更低,利润更高。房租、佣金、薪资、印刷费、交通费、通讯费将大幅度减少,保险公司只需支付低廉的网络服务或维护费。

(2)网上保险服务没有时间限制,客户和保险公司可以全天候24小时交易。保险公司可以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保险服务。客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各大保险公司背景、保险产品的内容及费率表等,进而比较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报价,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产品。另外,客户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索赔申请。

(3)网络营销渠道可深度挖掘大量潜在客户。由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保险公司采用传统营销渠道只能与部分客户接触,导致产品覆盖面受到限制。而网络保险营销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进一步拓展保险公司的客户范围。保险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可以扩大产品的宣传面,让更多的人了解保险产品,激发保险需求。

具备以上特点的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渠道相比,以成本低,效率高,便捷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而受到保险公司的青睐,然而,网络营销虽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也存在一些目前短期内无法解决问题。例如,1)在线核保不适用于所有的产品及客户。保险公司对保险标的有较为详细的核保标准和核保要求,包括保险金额、承保标的范围、风险状况和费率等内容。对于风险状况复杂、保险金额高,保险需求特殊的项目,是无法通过在线核保来定价及制定承保条件的,需进行现场核保。所以该类项目不适合通过网络营销渠道直接承保。2)电子签名。由于我国还没有电子签单的相关立法,通过电子签名在线签订的保险合同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由此易引发民事纠纷或道德风险,以致影响了网购者对电子保单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客户的购买欲。3)电子商务安全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大力推广,安全问题也成为关注点。目前很少有公司能抵御黑客和计算机病毒,公司网络系统一旦感染计算机病毒,大量的客户资料将被泄露或者丢失。4)隐私权的侵犯隐患。客户提供详尽的投保信息有助于保险公司制定恰当的承保方案,这虽然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市场定位能力,时却使投保人面临潜在的隐私权的侵犯和为此引起的诉讼。

可以看出每种营销渠道都有自身的优点及局限性,保险公司无法找出一种完美的万能营销渠道来推动产品的销售。所以需要将现有的保险营销渠道进行有效整合与创新,以实现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消费群,提高产品营销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等营销目标。为此保险公司应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不同的营销环境及产品特点来选取适合的营销渠道。可以在众多的传统营销渠道中选取一种或多种渠道,也可以选取新型的营销渠道如网络销售,抑或通过传统营销渠道与新型营销渠道相结合实现保险产品的销售。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形成良性的营销局面。保险业的整合及创新的营销思路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三种方式”并举。[9]“两条腿”是指保险营销中,既要使用传统展业模式,也要利用现代网络推销保险商品。“三种方式”是指传统模式销售、网络销售以及传统与网络结合的保险销售方式。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营销渠道决策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从整体与系统的角度定性分析在多种客户群及产品需求的差异下,采取何种营销渠道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的目标。

根据营销学经典“4P、4C”理论,我们选取保险产品市场营销关键因子――产品特点、价格、客户需求、客户购买特点、营销渠道,与此同时,选取保险公司的绩效考核指标――保费规模、成本、利润,建立反馈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如何结合市场营销特点选取合适的营销渠道,通过图中的闭环反馈,达到正反馈的效果,实现增加保费规模,控制经营成本,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另外本文将讨论在某些营销因子为常量的情况下,作为辅助变量的营销因子通过怎样的变化实现反馈环的正反馈。

图1 市场营销子系统因果关系

一般来讲,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为通过保险产品的销售,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达到扩大公司保费规模,实现市场高占有率,同时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实现利润化经营。而实现目标的基石是销售环节。属于金融行业的保险公司不同于制造行业的实体企业,实体企业的产品为用户可触及、感知的实体,用户可通过体验式消费等手段实现促销,保险产品则为无形的服务,且无法进行体验式消费,所以保险公司的销售环节则显得比制造型企业的销售环节更为关键,难度更大。所以,保险公司的产品特点在固定的情况下,如何定价、如何结合客户的购买习惯来选取恰当的营销渠道,从而充分满足客户的保险需求,实现有效销售则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图1中的4个营销因子的多种情况进行细节剖析,如表1所示,共有8种情况,将这8种情况进行组合,会产生24种不同的营销环境,根据营销环境的区别,会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以达到控制成本,增加保费与利润的目的。

将该表的内容进行简述,即为:

针对不方便、不熟悉或不接受电网销渠道的客户,宜采用传统营销渠道。尤其对于条款比较复杂、投保人难以理解,费率影响因子较多,产品价格高昂,保险公司产品线注重核保的产品,且面对的是对多种保险产品存在需求,与注重保费相比更注重保险服务质量的客户,在不擅长网购的情况下,适用于传统销售渠道。由于保险专业性很强,对那些条款复杂、保险责任复合的保险产品,没有进行专门学习与培训的广大消费者难以充分而准确地了解其内涵。如果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为消费者所购买,消费者可能对保险条款片面或曲意的理解,未来发生保险事故理赔时,保险公司就很难与消费者达成一致,最终导致纠纷,影响保险公司的信誉与形象。与此同时,缺少了核保环节,保险公司可能会对投保人的风险状况了解不到位,影响销售价格及承保条件,从而进一步影响保险公司的业绩。

对于喜欢、接受网购的消费群体来讲,可采用新型的网络营销渠道或传统营销模式与网络营销相结合的营销渠道。(1)针对险种单一、条款简单、无需核保、承保模式固定的产品,如航空险、旅游险、家财险、个人意外险、车险、幸福通保等产品,投保人对价格相对敏感,且喜欢网购,保险人可选择新型的电网销营销渠道,不紧可缩小销售周期,而且可降低销售成本,同时保费容易实现规模效应。保险公司可通过自行搭建的公司网站或第三方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电子化保单,实现业务全过程网络化。其提供的服务包括网上投保、缴费,打印电子保单,在线理赔等服务。(2)对于条款内容复杂,被保险人难以理解;承保条件复杂,保险人侧重核保且承保条件灵活的产品,无论产品价格的高低,客户是否是价格敏感性、服务敏感性或者二者都敏感,均可采用传统营销模式与网络营销相结合的营销渠道;当然,如果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价格高的产品更应该选用该种营销渠道。通过这种营销渠道,保险公司可先利用网络途径向网上的消费者宣传产品类型,让客户对产品有初步了解,促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同时搜集到潜在客户的联系方式,掌握客户需求,通过电话或者邮件预约拜访时间,争取见面的机会,在面谈中,可详细介绍产品的内容,为客户解读提前准备好的详细的保险方案;针对客户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保险方案,客户满意方案后,协助客户填写投保单,缴纳保险费,签订保险合同,完成销售环节。对于服务敏感性的客户,则需要经常通过电网销的方式进行定期的拜访,如有需要,则要前往客户处进行现场的保险服务。

四、结语

保险公司正面临着市场化的巨大冲击:产品同质化、手续费居高不下,客户资源的低价争夺,保源质量的良莠不齐,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的信息不对称性,关系营销的效应日益凸显,没有实体产品依托的行业特殊性等特点,导致该行业公司间竞争白热化。公司经营的关键环节――市场营销日益受保险公司关注,营销渠道的搭建、选择与优化逐渐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本文从定性角度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模型分析了不同的营销环境下选取合适的营销渠道以达到良好的公司运营指标。今后的研究重点为利用博弈论原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营销渠道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渠道建设的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朝辉.营销渠道理论前沿与渠道管理新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64-68.

[2] 王同心.应用电子商务创新保险经纪公司营销渠道[J].科技经济市场,2009(7):79-80.

[3] 王欣炎.保险公司营销渠道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82-83.

[4] 肖举萍.论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策略[J].保险研究,2007(6):20.

[5] 降彩石.银保业务的发展及其创新[J].中国金融,2009(016):58-59.

[6] 刘方文.论人保财险传统直销渠道的改革与创新[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3,26(2):70-72.

[7] 王秀珍.保险电话营销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J].中国市场,2011(13):40-41.

[8] 林俊民,武力超.关于网络保险发展和监管的若干思考[J].上海保险,2011(001):52-54.

[9] 夏益国,张健民.财险公司营销渠道的创新与整合[J].上海保险,2010(9):46-49.

[10]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4(2):6-12.

[11] 张力菠.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6):8-15.

[12] 王振江.系统动力学引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15.

作者简介:方方(1973―),女,四川成都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国际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