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

机械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范文1

关键词: 《机械制图》教材 国标贯彻 调查

国家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调,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以获得最佳专业次序和社会效益。“新国标”即新或重新确认的“国家标准”。近年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陆续了一系列与制图有关的国家标准,使我国的制图标准又向国际标准迈进了一步。但由于信息不畅通或对新国家标准理解、研究不够深入等原因,在制图教材中存在一些贯彻国家标准不到位的问题。鉴于此,我特调查了市面上常见的12种《机械制图》教材的国标贯彻情况,发现大部分教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制图标准方面错误或未更新的地方。下面列出了一些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比较普遍的国标方面的问题。

1.字体、图线方面

根据GB/T 14691-1993《技术制图字体》中规定:图样中的数学符号、物理量符号、计量单位,以及其他符号、代号,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但在很多制图教材中经常看到字母正斜体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情况,如:表示单位、公差代号、螺纹代号、分图号、类型、级别的外文字母按规定应排正体,表示点、线、面的外文字母应排斜体,又如硬度符号“HRC”、“HBW”,螺纹代号“M”、“Tr”,单位“m”、“mm”,国标代号“GB/T”等应为正体,用斜体是不正确的。

GB/T 17450-1998《技术制图图线》中的d表示所有线型的图线宽度,并不是特指粗实线的宽度。粗线、中粗线和细线的宽度比率为4:2:l。机械制图图样画法标准规定在机械图样中采用粗细两种线宽,它们的宽度之比为2:1,不能理解为粗线与细线线宽之比为4:1。实线是粗实线、中实线、细实线的总称,虚线是粗虚线、中虚线、细虚线的总称。对某个图形而言必须确切地说细虚线或粗虚线。机械制图中的细虚线、细点画线、细双点画线不可省去“细”字。图线中的点、画、间隔等的长度是自身图线宽度的倍数,该倍数应符合标准规定。图线相交时应恰当地交于画线处,应特别注意地是圆心应是长画的交点,或画圆心符号(用很小的“+”表示)。按新标准,零件图中的过渡线要用细实线表示。锥度、斜度符号,表面结构代号,沉孔、深度等简化符号,形位公差符号,等等,通常线宽为字高的1/10。

2.投影概念方面

GB/T 16948-1997和GB/T 13361-1992中对“投影”、“投射中心”、“投射线”等是有明确的定义的。教材利用几何语言描述投影法时,不要把光照的几何概念与自然现象相混淆,如光源是投射中心、光线是投射线等描述是不准确的。投影与投射不能混淆,投射中心、投射方向、投射线、投影面等都是空间的几何要素。投射线通过物体向投影面投射,在该投影面上得到的图形称为投影,投影是投影面上的要素,是投射的结果。投影法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两种。工程上常用的4种投影图,根据GB/T 16948-1997的术语分别称为正投影图、轴测投影(轴测图)、透视投影(透视图、透视)、标高投影。不能称为4种投影法。在教材中常发现“投影中心”、“投影线”、“投影方向”等老标准的术语,且还有把“投影连线”称为“投影线”、将“V面和H面上的投影连线”错误地称为“铅垂线”或“竖直线”的。将“主视图投射方向”简称为“主视方向”也是不准确的。“水平投影面”不能简单地简称为“水平面”,因凡与水平投影面平行的平面都是水平面,若将水平面当作水平投影面的简称,水平投影面就失去了其唯一性的特点。

3.轴测图方面

GB/T 14692-1993《技术制图 投影法》中对轴测投影中“轴向伸缩系数”有明确定义,不应再用“轴向变形系数”,“正等轴测图”简称“正等测”,称为“正等测图”也是不准确的。GB/T 4458.3-2003《机械制图 轴测图》中规定了轴测图的尺寸注法。当出现字头向下的情况应引出标注,将数字按水平位置注写;标注圆的直径,尺寸线和尺寸界线应分别平行于圆所在平面内的轴测轴,标注圆弧半径或较小圆的直径时,尺寸线可从(或通过)圆心引出标注,但注写数字的横线必须平行于轴测轴。建筑制图与机械制图不同的是线性尺寸起止符号用小圆点,当出现字头向下倾斜时,将尺寸线断开,在断开处水平注写尺寸数字。书稿中轴测图的尺寸标注中常出现字头向下的错误注法,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标注也常引出水平标注,这不符合标准的规定。

4.视图表达方面

视图是物体的多面正投影。物体的单面正投影不一定是视图,如正轴测投影、标高投影。所以不能省去“多面”二字。点、线、面等几何元素的多面正投影通常称投影,不宜称视图。“从前方观察物体获得主视图”这种说法是不严格的,因主视图是物体在y面上的正投影,观察者从前方观察物体应得透视图,是得不到正投影的。GB/T317451-1998《技术制图 图样画法》中规定:视图通常有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4种。在向视图的上方标注“×”(“×”为大写拉丁字母),在相应视图的附近用箭头指明投射方向,并标注相同的字母;为了节省绘图时间和图幅,对称构件或零件的视图可只画一半或四分之一,并在对称中心线的两端画出两条与其垂直的平行线实线,该画法是局部视图的一种;必要时,允许将斜视图旋转配置,表示该视图名称的大写拉丁字母应靠近旋转符号的箭头端,也允许将旋转角度标注在字母之后。由上述可知,在向视图上方标“A向”,斜视图上方标“A向旋转”,对称构件或零件的视图画四分之一或一半时仍称为简化画法,或省略对称中心线两端的两条与其垂直的平行细实线。这些均与新标准不相符。GB/T 17452-1999《技术制图 图样画法剖视图和断面图》中规定了剖视图和断面图的定义。将“断面图(可简称断面)”称为“剖面”,将“剖视图”称为“剖面图”,将“剖切面”称为“断面”,将“剖面符号”称为“断面符号”等都是不正确的。剖切面有3种,不是5种(旧标准是5种)。其中“单一剖切面”不可说成“单一剖切平面”(单一剖切面还包括单一圆柱剖切面),“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不可省去“平”字,“几个相交的剖切面”不得写为“几个相交的剖切平面”。

5.常用机件、标准件的表达方面

与螺纹、键、滚动轴承有关的标准近年来更新的很多,我们应注意及时改用新标准。如梯形螺纹的代号为Tr,锯齿形螺纹的代号为B,不应再用“T”表示梯形螺纹、用“S”表示锯齿形螺纹。螺纹新标准中分别用d(D)、dl(Dl)、d2(D2)表示基本直径、基本小径、基本中径。螺纹的螺距用P表示,导程用Ph表示。“螺纹中径、项径公差带代号”中“顶径”不能改为“大径”或“小径”。在普通螺纹标记中左旋代号写在最后,而梯形螺纹左旋代号写在螺距之后。GB/T1237-2000紧固件标记方法”中,规定了简化标记与完整标记两种,建议在教材中应全面介绍。应当注意:在各种紧固件产品的标记示例中均采用的是简化标记;在2000年修订的一批紧固件中,不仅仅改变了年号,有些参数也变化了。我们贯彻标准一定要查阅标准原文,如平垫圈常用的性能等级2002年标准规定为200HV级,而1985年标准规定为140HV级;1987年齿轮模数标准中无(30),而只是在1978年的标准中才有。根据GB/T 1096-2003键的标准取消了与轴孔直径的关系,并要求在键的标记中增加了高度h,即普通平键的标记方法为:GB/T 1096 键b×h×L。注意导向键的标记方法中没有增加高度h。键槽半圆中心线不应画出。滚动轴承的代号应根据GB/T 272-1993中的规定,其画法应贯彻GB/T 4459.7-1998中的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如内、外套圈的剖面线方向应当一致,通用画法中间画一个粗十字,等等。

6.公差与配合方面

GB/T 1801-1999《极限与配合 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中规定的基本尺寸至500mm的轴的公差带的选择与旧标准比有变化,去掉了一般用途的轴公差带y5、z5和c13。在极限与配合的配合制中有基轴制配合、基孔制配合,已不再称“基准制”。形位公差框格高度、基准要素圆的直径、粗短横线的长度都是字高两倍。形位公差框格左起第一格的宽度等于高度。框格、基准要素圆、形位公差符号的线宽是字高的十分之一(B型字体时)。粗短横线的线宽是粗实线宽两倍。基准要素圆与粗短横线用细实线相连。

7.其他方面

除上述情况外,在调查的教材中常涉及到铸造、带传动等方面的术语时,在表述上也应及时更新改正过来,如铸造工艺方面用到的“木模”一词应按新标准改为“模样”,“拔模斜度”应称为“起模斜度”,不能将“铸型”称为“铸模”或“模型”;“皮带轮”应称为“带轮”,“三角带”应称为“V带”,等等。还有其他一些常用的标准应注意,如国标编号中的年号要用四位数,如GB/T 14690-1993,不能简单写为GB/T 14690-93;“点画线”不能写成“点划线”;形位公差符号中的斜线大部分与水平线夹角约为85°;标注普通螺纹尺寸时不能省略公差带代号;锥度符号应对称地画在引出线上。

广大图学工作者和教材编写者,尤其是学校的制图教师一定要重视最新国家标准的及时贯彻,在教材不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学生讲授最新国家标准的内容,也可以对比一下新老标准的差异,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贯彻新标准的意识。在学习新国家标准的时候,要理解透彻,提高辨别能力。机械制图课程涉及的国家标准很多,我们要及时更新知识和交流信息,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李学京.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机械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范文2

【关键词】机械制图;AutoCAD;课程整合;项目教学

一直以来,在中职学校《机械制图》与《AutoCAD》都是两门分开的课程,或者是两门课简单的进行整合,但是任然没有打破学科的体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如何解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问题呢?在此,我们在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打破学科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的《机械制图》是以投影理论为基础,掌握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AutoCAD》是利用绘图软件进行计算机绘图,不仅大大减少了手工绘图的工作量,而且也提高了绘图的准确度。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对这门课进行了改革,但是仅仅停留在学科体系上,仍然按照三视图、组合体、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的逻辑结构进行教学,课改力度仍然不够深入。为此,我们将两门课整合为《机械制图与AutoCAD》后,采用项目任务的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为学习主体。

1.1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岗位能力为要求确定项目内容

以项目为主体,以产品为载体,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以任务驱动设计教学项目,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实训项目进行审核、分析,以此来确定我们的实训内容。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任务的实际操作,都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所需的综合技能。这些项目都来源于工厂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根据实训条件及教学要求进行了整合修改,以达到系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

1.2遴选实训项目,重构教学内容

在《机械制图与AutoCAD》这门课整合之后,我们遴选的实训项目要求是不仅项目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对此,经过认真反复的研究,以绘制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工程图为教学载体,并根据零件的分类特点,由简单到复杂,包含了标准件、轴类零件、盘盖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设置十三个实训项目。每一个实训项目包含了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尺寸标注、CAD的图形编辑、块与属性、文字、标注和简单三维造型功能等。教学内容既对接职业岗位能力,又紧密结合CAD绘图员中级考证的职业标准。通过绘制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零件图,达到最终实现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装配图的目的。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零件进行三维建模,最终达到将每一个零件装配起来的目的。

《机械制图与AutoCAD》项目课程工作任务及教学要求

项目一:绘制定位销零件图

工作任务:

(1)用AutoCAD软件绘制A4图幅。

(2)绘制定位销三视图。

(3)标注定位销的尺寸。

(4)标注定位销的表面粗糙度及形位公差。

(5)填写标题栏及技术要求。

(6)绘制定位销的三维实体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一般规定。

(2)掌握定位销三视图的表达方法。

(3)了解销的种类及用途。

(4)掌握粗糙度及形位公差的含义。

(5)了解一张完整零件图的基本内容。

(6)掌握AutoCAD软件的图层、线型的定制。

(7)掌握用AutoCAD软件关于图形绘制、图形编辑、尺寸标注、形位公差标注、块的创建的方法。

(8)掌握用AutoCAD软件关于三维建模的基本命令及实体的编辑的方法。

……

项目十三:绘制减速器装配图

工作任务:

(1)用AutoCAD软件绘制A1图幅。

(2)绘制绘制减速器装配图。

(3)标注减速器的尺寸。

(4)对减速器的零部件进行编号。

(5)绘制标题栏和明细栏。

(6)填写标题栏、明细栏及技术要求。

(7)绘制箱体的三维实体模型

教学要求:

(1)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关于装配图画法的一般规定。

(2)掌握减速器装配图的画法。

(3)掌握零件的编号方法。

(4)掌握装配图标注尺寸的方法及原则。

(5)了解一张完整装配图的基本内容。

(6)掌握用AutoCAD软件关于装配图绘制、图形编辑、尺寸标注的方法。

(7)掌握装配图中相邻零件关于剖面线方向的绘制。

(8)了解明细栏的内容。

(9)掌握用AutoCAD软件关于绘制减速器三维建模的装配图的画法。

2.项目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机械制图与AutoCAD》这门课程按照项目教学过程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任务实施、成果展示、评价等五个基本环节展开。为了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空间想象能力、机械绘图员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增加项目过程重现环节,要求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后,将任务主要步骤、关键点、知识与技能点等以语言或文字的方式进行总结,将任务知识内化。

2.1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计算机实训室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在分组时,成员不能太多,一般3~5个同学一组,而且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则为全班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2.2教学内容的安排

项目教学的内容以任务书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同学,按照13个实训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二维工程图到三维建模,最后完成装配图,涵盖了视图表达、尺寸标注、CAD的绘图编辑、建模、装配等。教学的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得到提升。

2.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一般先组织学生自评,然后让小组成员进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教师作为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记录每个组员的表现,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引导。在此环节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考评。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吃苦耐劳、沟通与交流能力、计划组织等方面的素质。

3.教学效果

《机械制图与AutoCAD》这门课按照项目教学实施,将机械制图知识与CAD技能交叉整合,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平面图形转换为直观的立体图,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学习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龚斌.浅析机械制图教学与创新教育.科技信息.2007(2).

机械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范文3

1《工程制图》的课程设置规划

本课程作为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面向工科类和工业管理类的学生开设,其目的就是通过教授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培养低年级学生建立必要的工程意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形象思维能力,为后续的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本着“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在研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多方面内涵和本科生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以及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我们将本课程建设目标确定为:通过多途径的混合型教学方式,本着“实用为主、淡化理论”的原则,培养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面向后续课程,为处理工程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制图标准模块;②画法几何模块;③绘图识图模块;④计算机软件应用模块。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制图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工程制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课程重点内容包括:①三视图的形成以及画法;②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③机件的表达方法(基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④熟悉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⑤读画零件图;⑥读画装配图。

2《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思路

2,1教材选用

目前针对工业工程专业还没有专门的《工程制图》教材,所以各校的普遍做法仍然选用工科的《工程制图》或《机械制图》教材。我们目前暂定的教材是同济大学、上海交大等编写组编制的《机械制图》(第五版)及其配套练习册。该教材面向现代制造技术,并紧紧围绕以“学”为中心、以“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指导思想,简明扼要、质量上乘、覆盖面广,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工程制图习题集》:练习题型博采众长,由浅入深,覆盖面宽,难度适宜,兼顾通用性和典型性,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和设计能力提供了保证。

2.2教学内容的组织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工程制图》分为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章节,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衔接。在内容选取上,本着“新、简、实、精”原则,力求精炼,以“实用、够用”为度。

(1“)制图标准”模块,重点介绍有关国家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标准规定的良好习惯。

(2“)画法几何”模块,介绍点、线、面的投影知识;在几何元素的相对位置关系中,重点介绍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交求交点(或交线)的问题;截交线和相贯线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要多用模型或动画图形展示,让学生理解这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共有的、封闭的空间折线(或曲线)。

(3“)绘图识图”模块,在介绍组合体的识图、绘图及其尺寸标注中,形体分析是一个关键性的内容,要抓住“先叠后切”的原则重点进行投影分析;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的表达是组合体绘图的补充,其目的在于“完整、清晰、准确、规范”地表达图形。

(4“)专业制图”模块和“计算机软件应用”模块可以结合起来教学,采用(1+1)的模式,即一节上课一节上机的形式,通过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完整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

2.3教学方法的设计

其主要设计思想是充分体现基础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基础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1)课堂教学。①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②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录像带,进行多媒体教学。

(2)习题课。习题课的类型一般应包括补图线、画图和改错题等。以图示为主、图解为辅,每次课都留有一定数量的习题,用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实践教学。①画图课(6学时)。其中组合体三视图A3图纸1张,表达方法A3图纸1张,零件图A3图纸1张。②计算机绘图上机操作(8学时)。分别练习AutoCAD基本操作及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尺寸、图案填充;绘制简单的零件图。

(4)考核方案的设计。本课程采用理论知识闭卷笔试、CAD技能考核及平时考查(作业、提问、测验、学习态度)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记分。期末闭卷考试占70%,平时考查及上机绘图占30%。

3《工程制图》创新性教学的探索

3.1由传统型教学向多媒体教学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挂图、模型、板书进行授课,既费时费力,且信息传递量又很少,效率很低,学生难以建立必要的空间图像概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图形的构造过程,丰富图形知识,同时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3.2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实践性教学转变

机械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范文4

关键词:机械制图;三维建模;教学;U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08-02

三维建模技术是计算机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三维建模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机械制图》是机械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课程本身具有抽象、难懂等特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如果能够将形象直观的三维建模技术与抽象的机械制图结合起来,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传统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家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些是工程技术人员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工作不可缺少的。但由于《机械制图》课程通常在一年级开设,学生没有金工实习经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课程本身具有抽象、难懂的特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上课时会带一些木制模型或挂图,以增强学生对图形所对应形体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但是,传统模型的体积和重量较大,教师携带不便,模型的数量和种类也是有限的,无法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随意修改,而且这些模型通常形体比较简单,对于复杂形体而言,制作模型的成本太高,也不可能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意做到从中间剖切。利用一些三维建模软件,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三维建模技术

机械制图研究的对象是工程图样,是用一组平面图形表达三维形体。长期以来,工程图样都是工程技术人员指导生产、进行技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也为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工程图样的优点是度量性好,但是直观性较差,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读懂和绘制。传统的方法是,设计者在大脑中先构建出产品的立体模型,然后绘制出其二维工程图样表达其设计理念,经不断修改和完善后,再通过加工将其立体制作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人们逐渐采用CAD技术,用计算机绘图代替手工绘图,提高绘图速度及精度,但此时依然是二维绘图,设计方法从本质上说依然是与手工绘图一样的,计算机只是起到了一个绘图工具的作用。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应用也从最初的帮助人们绘制图样发展为三维建模,设计方法在本质上发生了改变。三维建模是直接在三维环境下进行设计,以三维立体图形直接表示空间形体,这样不仅能够更直接、全面地反映设计者的设计思想,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而且所建立的三维模型结合其他CAM、CAE软件,还能进行后续的加工仿真、装配仿真、数控加工编程等工作。

三维建模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如今,应用广泛的三维建模软件有很多,如CATIA、UG、Pro/Engineer、Solid Works、Solid Edge等等,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建筑、汽车等各个领域均有应用。

三维建模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三维建模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物体的三维模型,向学生演示。对这些模型的材质和光源可以进行渲染,使其具有与真正零件相同的真实感;利用旋转命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形体进行观察,还可按照教学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处理。例如,在讲解截交线、相贯线时,可以动态地演示截切与相贯的过程和变化,将立体表面的交线修改成其他的颜色,着重表示或者从立体上提取出来,加强学生对其形状的了解,也可利用三维建模软件的参数化功能,修改立体的尺寸或相对位置,观察截交线、相贯线发生了哪些变化;组合体是由基本立体通过叠加或切割组成的,对于叠加式的组合体,可以利用形体分析法分析组合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分别建立各部分的实体模型,通过三维实体的布尔运算进行组合;对切割式的组合体,上面的一些图线学生理解较困难,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其切割顺序,让学生看到一步步的过程,加深对形体的理解,更清楚地看到每步切割后,立体表面上会多出哪些图线;在讲解剖视图时,可以在课堂上构建完整的立体,再演示选择合适的剖切平面对形体进行各种剖切,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零件的内部结构以及剖切面后方的可见部分,更清晰地了解各种表达方法,更好地区分全剖、半剖、局部剖、阶梯剖、旋转剖等;对于学生而言,装配图是很难掌握的一部分内容,对此也可以借助三维建模软件分别建立各零件的模型,并可根据不同的位置和装配约束关系组装成部件,使学生深入了解各零件间的装配关系,还可以将装配好的部件进行爆炸式分解,进一步展示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和装配关系,同时可利用三维建模软件的动画功能生成动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部件的工作原理、装拆顺序,提高学生画图与读图的能力。

很多三维建模软件具有从三维模型生成二维工程图的功能,在讲解正投影法时可以演示,加深学生对三视图形成的理解。

零部件测绘是机械制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在此环节中,也可以用三维建模软件为学生介绍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装拆顺序等。

三维建模软件制作的模型精度高、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可以及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方便快捷地进行修改,满足教学中对模型种类及数量的需要,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UG软件是美国EDS公司开发的面向制造业的CAD/CAM/CAE大型集成软件,具有强大的三维建模、数控加工编程、运动分析等功能。图1~图3是用UG软件的CAD功能制作的几个典型的三维模型。

利用这些软件在课堂上现场演示,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并为后续的CAD/CAPP/CAM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利用三维模型的直观性、形象性、易修改等特点,将三维建模技术与机械制图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可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锦昌,陈炽坤,刘林,等.工程制图课程由CG主导式转向三维造型设计改革的思考[J].工程图学学报,2002(1):76-80.

[2]王和顺,汪勇,徐宏.三维建模技术与工程制图[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3):48-52.

[3]徐秀娟.运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2):27-28.

[4]霍光青,刘洁.三维设计软件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2002(5):86-91.

机械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范文5

关键词: 《普通钳工》 课程标准 制定

在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指导下,各级学校开展了专业课程改革,在合理确定了机械、机电及数控等专业等课程结构的前提下,对钳工专门化方向的《普通钳工》课程标准的制定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成

果,作为一名中职教师,笔者在教学中积极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合理定位课程性质,明确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或数控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学习本课程,能帮助学生掌握钳工基本技能,包括零件的测量、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刮削、研磨等,提高普通钳工的职业能力,为其未来专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达到中级钳工资格证书要求。

2.课程目标。

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文明生产习惯,达到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级钳工)的相应要求,胜任各企业中钳工工作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达到:正确使用、维护和保养钳工的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能够根据工件的加工精度合理选用常用计量器具;会各种钻头的刃磨方法;能较熟练使用划线工具进行划线、选择基准及划线时工件安置;具备锯、锉、钻、锪、攻螺纹、套螺纹等操作技能,具备一般工件的钳工加工技术;能够正确履行钳工岗位责任,正确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文明生产和各项要求。

二、科学设计教学思路,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1.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由行业专家对普通钳工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按小锤子的加工流程,以任务为引领,确定本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依据培养目标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级钳工),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普通钳工基本技能。

2.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三大项目进行组织教学,总课时安排为580学时(理实一体化教学),包括项目一:钳工操作准备,项目二:基本件加工,项目三:组合件加工。第一项目共分两个模块,模块一为适应工作现场,第二模块为钳工识图。通过学习达到的学习目标:认知钳工场地的基本概况,熟悉钳工常用设备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安全生产意识;认识游标量具、千分尺、百分表的结构和其刻线原理,会用常用量具进行测量;正确识读零件图。工作任务有:学习工作场地规章制度和安全文明要求;会使用、保养台虎钳;认识钳工常用工、量、刃具;认知场地与设备:钳工车间及其设备;识读常见钳工图纸。

项目二为钳工基本技能操作,共分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攻、套丝六个模块进行,所有模块的学习,围绕小锤制作,最终完成小锤制作任务。以锯削、錾削、锉削模块为例:

(1)模块四:锯削,参考课时36课时。

①学习目标:学会锯削的基本操作,会锯削各类不同材料、形状的工件。掌握锯子的种类、工作范围、认知锯削的工作原理及锯条发生折断、崩齿、锯路歪斜的原因,正确选择锯弓、锯条。

②工作任务:任务一:锯削去角方铁;任务二:锯削燕尾板任务;任务三:锯削小锤毛坯。

③相关实践知识:工件安装、起锯、锯削姿势、锯削速度、锯条质量、锯弓选择、锯削安全操作规程。

④相关理论知识:锯削的工作原理及锯条发生折断、崩齿、锯路歪斜的原因。

⑤拓展知识:锯削圆管、簿料、深缝的方法。

(2)模块五:錾削锉削,36课时。

①学习目标:熟练使用平锉、圆锉、三角锉、扁錾、尖錾等工具,学会对各类加工工件的錾削、锉削操作,懂得正确锉削、錾削的方法。

②工作任务:任务一:燕尾板平面的锉削;任务二:方孔的錾削;任务三:小锤的锉削。

③相关实践知识:平面锉削的操作步骤、锉削和錾削工具的正确使用、錾削、锉削的正确姿势、工件夹持、锉刀选择及使用方法、刀口尺的正确使用。

④相关理论知识:锉削工具、錾削工具的材料要求、特性及錾子的类型、锉削检验。

⑤拓展知识:錾子的热处理过程和方法。

项目三为组合件加工,参考学时274学时,学习目标为:能编制组合件的加工工艺;会综合运用普通钳工基本技能;能对组合件进行配合加工和间隙的测量、调整;会配合副的误差抵消法;会螺纹副加工;会圆柱销、圆锥销的配作加工;能安全文明操作;达到图样加工要求。主要任务有:(1)编制组合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分组分析、讨论加工对象的装配图和零件图,拟定加工工艺路线;(2)组合件的配作加工和间隙的测量、调整配合副的误差抵消法,现场认识间隙测量工具;(3)组合件配作加工方法练习,配合副的误差调整;(4)螺纹副加工现场运用攻丝与套丝加工方法进行螺纹副加工;(5)圆柱销、圆锥销配作加工销的认识,运用钻孔、铰孔等方法进行圆柱销、圆锥销配作加工。相关理论、实践知识有:组合件的加工工艺,普通钳工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组合件进行配合加工和间隙的测量、调整,配合副的误差抵消,螺纹副加工,圆柱销、圆锥销配合加工,安全文明操作。

三、集思广益编写教材,规范教学要求

1.教材编写。

为适应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特点的课程设计思想。结合普通钳工(四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要求,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组织教材内容。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特点的课程设计思想。

(2)以工作项目教学形式为主线设计教材,精选加工件,如小锤、凸凹体锉配、圆柱销、螺纹副等,把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必需、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材内容。

(3)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文字表达通俗简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4)教材内容应依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实际,体现机械制造技术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表达要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应符合国家最新的机械制图标准,力求反映机械制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更贴近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教学要求。

(1)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小锤和凹凸配)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合理选择教材,并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整编,充分体现任务引领的特点。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形式进行设计,精选钳工制作技术的加工实例,把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2)本课程的教学建议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训室相结合进行,通过教师讲解、操作示范和学生边学边操作相结合的师生互动形式,让学生在学练结合过程中掌握普通钳工的各项操作技能,具备划线、面加工、孔加工、攻丝与套丝加工、组合件加工等零件加工的职业能力。

(3)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或操作)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

(4)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专业教学活动的情景,加强操作训练,紧密围绕各活动设计的相关内容与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6)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钳加工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发展趋势。

四、努力完善教学条件,实施教学评价

1.基本要求。

钳工车间:立式钻床、切割机、磨刀机、台钳50套及与之配套的工具(各类錾子、各种型号钻头、划线工具、划线台、划线方箱、划针、划规、样冲、金属刷、手锤、扳手、起子)、刀具(锯弓、锯条、各类锉刀)、量具(游标卡尺、量块、塞尺、钢直尺、刀口尺、游标高度尺)。

2.较高要求。

在基本要求上加立式钻床、台式钻床、摇臂钻床、手钻及相配套的附件、装配用配件,装拆工具,多媒体教室及相关多媒体教学软件。

3.评价要求。

教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按个人、小组、教师三个层次进行综合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合作精神等的评价,同时与完成任务的效果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项目考核中既包括实践知识,也包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笔试能力的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4.本课程知识、能力与技能的考核标准。

按钳工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考核。

5.考核方法。

过程考核,按项目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评分由个人评分、小组评分和教师评分三部分组成。综合项目考核按完成指定项目打分。最后按比例得出学生本课程成绩。考核中应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注重过程化,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平时考核中以操作技能,即完成每个项目任务的情况为依据。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鼓励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

6.该项目课程学习完成后应取得的资格证书名称和等级。

国家职业技能考核中级普通类钳工。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12).

[2]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通知.江苏职教网.